思品课实践教学

2024-09-03

思品课实践教学(共10篇)

篇1:思品课实践教学

[思品论文]加强思品课教学研究和实验切实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我校思品课教学研究和实验自1986年开始,已近十年。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思品课的教学研究和实验取得 了可喜的成果,思品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力地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推进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深入实施。我校 重视和加强思品课教学研究实验的思路和几点做法是:

一、端正思品学科位置,营造浓郁研究氛围。

由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等影响,较长一段时间,思品教学不像语数学科那样得到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思品教学是软 任务,反正升学不考,分数不要,平时考查,标准难拿,所以既不认真“教”,又不认真“研”。致使思品学 科功能不能发挥,目标不能达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三个抓好”。

1.抓好教学思想的端正,强化思品学科意识。

坚持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大纲,使教师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 和思品学科的地位;真正明确思品课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标志、德育的重要途径;真正认识搞好思品学 科教科研,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是全面贯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 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不重视、不搞好思品课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从而强化思品学科意识。

2.抓好“五个同样”要求,提高思品学科地位。

为摆正思品学科位置,我们明确提出“提高思品学科地位,努力搞好思品教学”,制订并落实思品教学与 语数教学“五个同样”的要求:同样要求认真制订教科研计划,开展教科研活动;同样要求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同样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上好每一堂课;同样要求认真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样要求认真进行教师的课堂 教学过关考核。

3.抓好先进典型,营造浓郁研究氛围。

二、加强思品教研实验,切实改进思品教学。

1.第一阶段主攻课题为“优化思品课堂教程,改进思品课堂教学”。针对不少教师不明确思品教学目标和 过程,将思品课或上成语文课,或上成知识传授课,或上成故事课等现象,我们在引导教师认清思品学科与语 文学科不同任务和特点(思品学科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语文学科着重语 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组织了多种不同“教程”教学的研究实验。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研究比较,终于使 教师比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了我校探索的“导入新课、学文明理、深化理解、辨析导行、总结延伸”、“揭示 课题、学文悟理、深化扩展、总结巩固”和“揭题、明理、导行、总结”等多种教学结构,有力推动了思品课 教学改革。

2.第二阶段主攻课题为“优化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阶段分别就“明理”和“导行”两个子课 题进行逐一研究突破。

通过“明理”这一子课题的探索,总结出了从课文“人物形象”、“主要内容”及“人和事的关系”着手 ,遵循让学生知道“某一道理或规范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怎样做”这一规律性特点,针对教材实际 和学生年龄特点、年级实际,相机采用“读文悟理”、“讨论归纳”、“提问引导”、“谈话讲授”、“榜样 启迪”、“直观演示”等多种“明理”方法。第二个子课题是“导行”方法的探索,通过努力,着重总结出了 “激发情感、讲明要求、指导方法、树立榜样”等基本模式思路,优化了“导行”教学。

3.第三阶段主攻课题为“加强教学整体研究,增强思品课堂教学的优化效应”。这一阶段主要是优化思品 教学“五个结合”的研究,即思品教学与“行为规

[1] [2]

篇2:思品课实践教学

在讲财产的归属时,提问“教室里有哪些财产,属于谁”、“走出校门,我们还能看到哪些财产,这些又属于谁”,这俩问题学生可以说的非常多,就很自然得出财产按归属分为属于个人、集体、国家;再如,在讲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时,提问“假如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打算怎么安排”,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安排,我将学生的回答列在副板书上,加以总结,也很自然得出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这启示我,在备课的时候要去思考一些和学生相关的问题,比如“学生有哪些财产,他们家有哪些合法财产,他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财产的事例”等等,这样的话,学生才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素材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充分使用。

在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合法财产的例子中,我原来打算再加几张盗窃、抢劫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这是不合法财产,后来我利用了所让学生判断的财产中的(4)和(7),并问“为什么这俩不是合法财产”,学生回答总结出合法财产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得出合法财产包括哪些。从而节省了时间,环节也比较顺畅;还比如,在给学生讲完10-18周岁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这个知识点后,我在想怎样过渡到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后来联系前后,我让学生回顾这个例子,并问“这个家长是借助什么手段维权的”,学生知道是法律,我再问“这说明法律对公民的合法财产有什么作用”,学生答“保护作用”,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

三、坚持写教学详案,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篇3:思品课应关注知识教学

一、知识教学不可或缺

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 在如何看待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上, 一部分教师认为, 知识很重要, 但比较起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 只能是第二位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何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与促进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直是课程与教学论中重大的理论问题, 也是中外教育史上历次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的重大实践问题。要真正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 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绝对不能忽视或小视。事实上,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彼此联系, 相辅相成。它们的和谐全面发展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且它们之间又互相促进、互相强化, 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可见, 人为地划定谁先谁后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明确规定,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 我们不难发现,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目标, 传授知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完全否定知识传授, 而是更加突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传授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淡化知识体系, 但不能忽视知识教学。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后盾, 学生的能力、理想、道德信念、创新精神等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 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系统教育的思想品德课, 只有强化知识教学, 才能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奠定扎实的知识底蕴。否则, 弱化知识教学, 就容易引发新的片面性, 其后果必然会违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要求。

二、知识教学是价值引领的载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认知是情感、态度的前提, 而价值观是知识被内化上升为信念而形成的。因此,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两者就好像是一个健全人的两条腿, 缺少任何一条, 这个人都是有缺陷的。

近些年来,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以“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取代“知识目标”的主张, 笔者认为, 这种提法有失偏颇。第一, 知识、能力、素质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知识是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能力、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过程中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说, 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 而素质则是知识的积淀和升华。知识掌握是基础, 能力发展是关键, 素质养成是目的, 我们只能在知识基础上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智慧, 培养能力, 提升素质。第二, 知识蕴涵了人类掌握世界的智慧方式,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与态度。学生正是在对人类知识的系统掌握、内化、生成的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认识, 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第三, 知识是结果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知识的内容反映着外部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知识的形式蕴涵着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教育目标日益全面化的今天, 知识目标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 知识掌握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然, 知识的掌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记忆与背诵, 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包括既掌握知识的实质内容, 又外化知识的内在形式;既获得知识的结论, 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求知方法, 在实践中将知识形式从知识内容中“召唤”出来, 转识成智, 转知为德。总之, 知识的生成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绝不能因噎废食, 否则, 可能导致基础教育的灾难。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要避免肤浅化, 要看到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知识, 不仅仅包括被划分在各学科体系里的概念、原理、公式、法则, 而且蕴涵着人类各种丰富的情感和精神, 蕴涵着崇高的思想、德行和自然与社会之美。从表层上看, 无论哪类知识, 都渗透着统率具体内容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教师传授知识, 不仅要让学生去认知知识、掌握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其中的情感, 领会其中的思想, 欣赏其中的美和学到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这样来认识知识和传授知识, 就会使教学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本身的教育力量和传授知识的教育价值。

三、实施价值引领的初步设想

一般来说,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伴随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他们从认知入手, 借助形象, 引发感情, 在情感的陶冶和学习态度的驱动下, 由价值观指引展开想象, 启发思维, 从中感受、体会、理解并获得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 我们在知识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 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历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收获, 使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同时, 要高度关注知识的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 将知识学习的重心由静听领受、复述记忆转向活动参与、探究创新, 用体验、感悟、参与、合作、探究、对话、发表、评价等方式拓展学习方式的内涵, 彰显知识教学的价值。

1. 因势利导, 问题跟进

在知识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 而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创设一系列串联式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感悟中通过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教师辅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提醒, 催生学生知识的达成,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养成和智慧的成长。

2. 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班主任要确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 坚持“没有发展不了的学生, 只有尚待发展的学生”育人理念。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怎样才能当好一个班主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 集中到一点就是做班主任工作要讲策略, 首要的一条就是学会“工作”、抓好“育人”。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德育工作必须渗透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和一切工作之中。

策略工作是实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班主任育人意识和工作能力又是最终改善整个班级群体素质的根本。因此, 班主任应当善抓重点、学弹钢琴、有所为有所不为, 班级工作既不能是班主任“一管到底”, 也不能是“一放了之”。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活动的设计, 要落实“以班为主、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 工作要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要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增加学生体验上下工夫, 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他们才能在学习实践中, 学会自我管理和学会做人, 并使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意识得到升华。

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立足之点。人人都有自尊心, 都渴望被他人尊重, 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尤为如此。对于班主任来说, 做好班级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尊重每一个学生, 策略地工作, 要用父母的慈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所谓的“后进生”, 及时化解和消除这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班级健康发展的消极

严以律己、身正为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凝聚力。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力量, 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杨雄说过:“师者, 人之模范也。”这就是说教师是学生的模范, 教师的以身作则就是教师的模范作用。身教, 是无言的教育,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对班级群体有着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与号召力。因此, 事事身先士卒, 处处为人师表, 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之中树立形象和威望, 班主任的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达到创造最佳班级管理业绩的目的。

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手段。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班集体, 一个班集体几十名学生,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社区、学校, 受着不同的社会教育与环境影响, 这种影响势必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建设有着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因此,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不仅要坚持原则,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善于用班规班纪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促进良好的班风班貌的形成。

在课堂知识教学中, 要使学生动情, 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教师的情感是火种, 能点燃学生知识的火花。当教师的“情”与知识的“情”融为一体时, 教师才可能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激起他们心灵的强烈共鸣。

3. 积累经验, 鼓励独特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他们在学龄前已积累了不少情感经验, 并从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获得了大量信息, 认识了许多事物, 形成了许多相关认识。因此, 应允许他们对政治学科知识的阐述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我们应该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 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结论, 并鼓

团结合作, 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生长点。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前提, 是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一个班级集体力量的形成, 一项集体荣誉的获得, 无不凝聚全班同学和全体教师的心血, 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因此, 建立起团结协作的班级群体的团队精神, 形成人人个个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断求索奉献的班风班貌, 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生长点。

合纵联横,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 争取支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措施。在班集体建设中, 必须注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调动一切积极的可利用的因素, 形成教育的整体网络, 才能使班集体的建设稳步、高效、优质发展。只有主动出击、争取支持、赢得配合, 建立、形成学校领导与班主任老师的上下配合、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相互配合, 学生、班干部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校内外家长与班主任的紧密配合的全方位教育的整体网络, 班主任工作才会有强大的后盾而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关爱全体、服务师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人心所向。强化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发挥班级管理集体功能与讲究班级管理的科学方法, 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关爱学生、服务师生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所必须掌握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艺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单靠班主任教师的说教和先进人物事迹介绍是不能形成强大影响的。因此, 班主任要善于在宣扬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同时, 注意把学生自己身边品学兼优的同学树为标兵, 来激励后进学生和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百闻不如一见”, 身边的先进标兵, 看得见、学得着, 看有事实、学有榜样、行有标准, 更能起到教育激励的作用。

作为一名班主任, 要想科任老师积极配合, 携手做好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 就得关心爱护学生, 加强与科任老师的联系, 热心支持和服务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 激发科任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平衡发展。只有这样, 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才会赢得科任老师和学生的支持与拥护。因此, 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教师必须树立起为师生服务的观念。

做好班主任工作, 提升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不仅要提升班主任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也要提升班主任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寓教育于管理, 寓教育于活动, “勤奋、务实、拼搏、创新”, 努力实践班主任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唯有这样, 才能不辜负广大家长、学生对我们的热切期望和社会、人民赋予我们班主任教师

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结论, 也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 甚至有些问题允许学生不作结论, 让学生在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 延伸到课外, 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方法。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价值引领, 是基础教育赋予教学实践的一个永恒话题。注重知识教学, 固然有利于实施价值引领, 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仅仅满足这一点, 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通过生活教学, 积极构筑价值引领的空间, 通过实践教学, 实现价值引领的归宿。

篇4:中学思品课教学艺术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88-01

一、注重教学设计艺术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时如照本宣科或随心所欲,取得的效果肯定甚微,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遵循课堂结构形式。如由“明理”、“激情”、“导行”演化而成的“四段式”的基本结构应是: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总结延伸。然后再考虑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意识和创造意识。

1、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整体意识。思品教学应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步骤。思品课的课文教学,可以适当选用语文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完成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如教学时注重对重点句、重点段的朗读(或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思品课中有的语文的教学要与历史及其他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如: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八年级)一课时,就要联系《中学生守则》第十条: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在导行时,还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了解自己行为的偏差,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做到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目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2、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创造意识。其一,在思品教学中,应时常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些内容要有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如:在教学时,增添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其二,要时时关注社会上典型的事例,及时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学有所得。

二、注重语言评价艺术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要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好的思想,好的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作出的反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1、评价应及时、准确。教师及时、准确地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乐,诱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教师否定的评价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方向。相反,如果教师的评价模棱两可,学生即使学了新知识,但对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应该发扬的还是要改正的都模模糊糊,取得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2、评价要看到学生的希望。每个学生除了已有的水平外,都还有一个潜在的发展水平,要他自己去努力或靠别人的帮助才能达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带着希望的目光,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让他们的思想水平更进一步。

三、注重情感艺术

篇5:思品课教学反思

一、把握基础,很抓重点

政治试卷的主观题比例较大,基础知识题也比较多,所以基础知识是否扎实非常重要。平时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熟悉课本,牢记基础知识。但是基础知识内容较多,所以更要去粗取精,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抓住最基本、最本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识记。还可以构建知识树,以此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已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关注时政,结合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对政治课来说至关重要,政治中考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给出一段时政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以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所以学生在复习时要多关注近期社会热点,还要重视关于青少年实际生活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判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注重思路,规范答题

“滥做百题,不如精做一题。”在复习中要精选试题,否则只是浪费时间。多研究历年中考题,分专题并将题型分类,研究答案也能有意外的收获,研究答案可以发现答题规律,拓展思维。作大题的时候,要培养做题技巧,认真分析材料、认真审题、不要急于下笔,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找准关键词和关键句,然后结合课本知识,组织答案,字迹工整,理清思路,最后呈现答案。

篇6:思品课教学反思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利用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传教。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思想认识的训练,注重知识和思想品德实践规则的传授;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听讲。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逐渐失去了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需要又是兴趣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只有感到学习的需要才愿意学,才能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因此,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认知的规律有一个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理论,学生学起来晦涩难懂。如果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结合形成生动的教学情境,将难懂的知识变成可感知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进而指导学生的生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过于重视趣味性,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了趣味性的情境,这些情境有的脱离了教材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要么感觉虚假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要么非常高兴的参与,却不能在参与中学习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无法收到实效。

(二)教师参与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思品课教学本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验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过早过快的给出预设问题的答案,学生缺少了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

(三)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目前我国还是普遍采取大班型的班级授课制度,几十人的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自然就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情境中,也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加强教学效果,用真正掌握的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总体把握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对教学知识重新整合,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整合好的教学内容,寻找能有效解决思想品德教材的重点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突破思想品德教材的难点知识的情境材料,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故事、视频等情境要同时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设问要明确富有启发性。

(二)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回归生活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实现生活化,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所以要以构建生活化课堂为基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推理、判断,选择相应的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用富有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的教育指导学生的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体现学生个性的教学情境

篇7:思品课教学反思五

这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涵,真正懂得美来自生活,美来自内心,美来自创造。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在教师节时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来自生活,来自每个学生自身的最普通、最熟悉的事物为主,我采用了欣赏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在这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导入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直接展示了四张别致的贺卡,让学生直接感知这独特的美感,产生美的体验,激发学习欲望,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学生练习完成后的作业交流欣赏。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巩固程度的有效反馈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评析其优缺点,指导修改并最终完成作业,促使审美体验的升华。看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提问来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时,提问:“这些卡别致吗?别致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直观刺激,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注重为改善而进行评价:

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练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对学生作业的中肯评价更是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环节。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通过评价发现他人或自己作业的优缺点,并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去指导修改作业。

篇8:思品课教学思考与探究

一、思品课教学中的触景生情

小学生的情感最为丰富,激发学生情感必须有情景气氛的渲染。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景生情,以景激情,营造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将课文制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图片、图像再现情境,使抽象的说教变成具体形象,感悟理论的生活化,亲身感知。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介绍交通事故发生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观看交通事故的图片,从中感知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关乎人的生命。观后可以组织一部分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在同学中采访,共谈遵守交通规则,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更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教学中运用幻灯、影音、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生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倍增。

二、思品课教学中的尽情激发,以情常趣

思品看似枯燥,其实不然,课文中蕴藏丰富的情趣,教师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的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由情趣发展到对课文的热爱,引发兴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学生情感的心弦是可以拨动的,思品课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思品与社会》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乐意接受,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1. 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当组织者、引导者,充当导航人,通过热情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质疑,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构筑平台,营造一种自由民主、活跃有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进而调控好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构筑有效载体,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激励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在教学中,我提倡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在情感相融的前提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进个性的张扬。

三、创造心理自由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实效。

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因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对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使思品教学活动化。思品课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表演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悟到思想内涵,增强社会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和能要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使道德认知不知不觉地化为实际行动。

2. 师生、学生之间进行辨识,进一步明理。

思品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感性的认识,还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认识,深化明理。在课堂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辩论,可以使学生明理。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发道德冲突,营造学生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心中的110》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放学的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一个陌生的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从中得到启发,明白道理,明白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可能暗藏危险,不要忘了拨打110,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3. 知行结合,注重实践。

思品课教学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外,还必须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参加实践活动,丰富感知,力求知行统一,形成坚强的道德信念,促进素质的提高。

现在许多儿童,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中,只注重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造成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如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知道校内外的许多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劳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体验工作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对劳动者的尊重之心。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创设多彩缤纷的教学情境,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可以在有限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创造性思考,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时事演讲、小品表演、知识抢答、辩论赛、幽默漫画、音乐、趣闻逸事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时,让学生聆听《精忠报国》、《如今家乡山连山》和《再活五百年》等歌曲,用音乐艺术的旋律、节奏和声乐形象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篇9:思品课教学的细节之美

在思品课教学中,细节呈现为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间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对细节的敏锐发现、捕捉和挖掘,于细微处见精神,必能收获思品课预设与生成中的那份精彩、那份感动。

一、预设细节   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灵性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追求“亮点”而刻意设置的“应景之作”,更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其间不断闪光的细节。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让浅陋变得深刻,使失败转向成功,让平凡成为伟大。

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细节预设要留有空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生成精彩甚至产生错误的机会,从而提供师生在平等对话、思维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的场所。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品“角色与责任同在”这一框内容时,导入时笔者出示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每个人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直觉是存在这种现象的,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此时,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学生内心却是波澜起伏,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索之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设问:作为学生角色的你,你承担了哪些责任?由步步预设而展开的教学细节,彰显着课堂暗香浮动之美。

总之,问题预设意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使预设本身具有其逻辑性与科学性;加之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会一味跟着教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备课预设的思路,预先考虑学生的思维走向以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疑问,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需求去作引导,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灵性,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

二、捕捉细节   让课堂充满人生的智慧

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学生生成人生的智慧。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语言中的细节。记得有一次,笔者在引用“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的事迹”复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知识点时,对学生说:“如果是你,你是选择舍己为人还是保己为人?”出乎意料,竟有学生说当然要保全自己,而且人数还不在个别……

面对学生意外的回答,怎么办?如果强行让学生接纳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就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及其回答中的合理因素,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自主辩论进行因势利导。

学生1:张丽莉老师的舍己为人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行为,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2:张丽莉老师舍己为人的行为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再次赞许)

学生3: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首先会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保护他人呢!(教师:合于常理)

学生4:我认为,危急时刻应该集中心智,努力寻求最佳解决方式,仅仅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有时并不一定效果最好。但是,在当时的危急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张丽莉老师以一人安危换来好几位学生的平安,这种精神和行为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大力赞扬。这是张丽莉老师人生价值的体现。(教师:你说得太棒了。全班鼓掌)

……

通过捕捉学生的心灵误区,在课堂上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辩论,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顺利地完成三维目标的复习。

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关注捕捉学生生活中的行为细节。例如,平日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似乎会无缘无故笑得很开心,有事没事都能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有的还做出一些奇奇怪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动作……其实,这是学生天性的反映,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这些行为因受课堂这个特殊场所的约束变得十分细小,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地去寻找、发现和捕捉。例如,复习了“权利与义务”这一考点知识后,笔者去某班级催交作业,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笑嘻嘻地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没有完成作业不犯法,没有影响别人。一旁的社会课代表反驳说:“如果你认为做了要去坐牢的事情才算是违法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现在‘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就已经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规定。”这一生成,起到了有效的教育作用。

可见,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认识误区,教师应具有一种宽容的心怀,挖掘其中的价值,使之成为有积极意义的课堂资源,并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去唤醒学生真善美的心灵。这既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寻找细节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身心发展实际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也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让思品课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充满生命活力,就应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思考,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思品“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笔者在上课前先展示该班级一些师生同乐、关系融洽的生活照,并让学生根据该班几位任课教师的习惯动作、外貌特征进行素描绘画,猜猜教师在进行什么活动,从而把生活细节变成课堂细节,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一细节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生活化处理,教学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效地发挥其教育的正能量。生活即课堂,强调关注细节,就要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使学生获得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篇10: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上一篇:落叶……作文下一篇:清华学子激辩社会主义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