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作者简介

2024-07-07

《老人与海》作者简介(精选14篇)

篇1:《老人与海》作者简介

(《老人与海鸥》的作者)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篇2:《老人与海》作者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首轮红外扫描后,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疑似失传约18的《齐论语》。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3]

宋儒朱熹将《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人物轶事: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评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与自然山水

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 ,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 《论语・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篇3: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教师, 助教, 教授……, “学位”指学士, 研究生, 硕士, 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篇4:作者为什么给老人钱

首先,教师不能失去自我,丢掉本真,这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不是再形成的过程;其次,不能失去文本,生成必须基于课文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生成是对文本价值的深化和延伸,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否则生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要抓住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师生心灵的对话,有方向的引导,很容易达成课文的价值目标,甚至可以在作者的价值取向之外,通过学生的理解,生成许多有意义的多元价值取向。

《毽子里的铜钱》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作者烤山薯的事情,刻画了一个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下面是我教学这篇课文时生成多元价值取向的一个教学片段。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內容,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作者为什么要给老人两枚铜钱?”起初学生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因为作者吃了老人两个烤山薯,她愧疚、不安,想用自己的两枚铜钱给老人一点补偿;另外一种观点是作者看见二婶买山薯又不给足老人钱,老人不快乐的样子刺痛了作者的心,她想代二婶给老人还钱,这两种理解都是教案预设之中的正确的、合理的解释,也是符合文本的理解。

这时我想起一句话:“只有具备了认识的深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要把一篇文章学懂学透的最高境界,就是改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前面两种理解,只是飘浮于文本之上的,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自我呢?我接着启发学生:“作者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短暂的沉默过后,一名学生说:“我觉得作者两种心理都有,二婶不给足老人钱,老人不快乐,作者又想到自己白吃了烤山薯,加重了她心中的不安,就想给老人钱。”细一体会,我觉得这种解释更能深入作者内心。我微微点头,表示对学生看法的赞同。

就在全班同学几乎达成这种共识时,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两种心理都没有。”大家大吃一惊,这位同学不紧不慢地说:“因为作者明明知道两枚铜钱买不到一个烤山薯,又抵不了二婶欠的一个铜板,老人不高兴又无奈的表情刺痛了作者的心,作者只是想让老人高兴,给老人一点快乐,让老人懂得善良永在,他的好心有人懂,他的好心会得到回报,作者只是想用这种方式——用爱温暖老人孤苦的心。”

“啪啪啪!……”清脆的掌声忽然在教室里响起。独到的感受,心灵的共鸣!多么感人,多么深刻!没等我提问,接着又有几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表达对老人的感激、怀念,因为她的心中蕴藏着老人给予她的爱,她被这种爱感动着,滋润着,所以她的人生肯定也是充满温情的。我相信老人的爱让作者也向别人传递了许多关怀与温暖。”“我明白了,人世间的爱因为感人。于是你传给了我,我传给了他,他再传给了更多的人。”“爱的价值不在于回报,而在于奉献。老人从来没有想过让作者回报他,那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但他的善良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作者收藏了这种爱,延续、拓展了他的爱。”“我懂了,人要做一个感恩的人,懂得感恩就会收获快乐。”“心中有恩、有情的人就是知道播撒爱的人。”“懂得爱就是要传递爱、延续爱,让爱温暖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我知道,孩子们心中已经收藏了爱,爱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已萌芽,而且终究会长成爱的参天大树。他们将会成为爱的真正使者,生活会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

篇5:《阳山道中》原文简介及作者简介

《阳山道中》原文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篇6:作者简介

情感呵护:

《散步》作者莫怀戚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我国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出过很多儿童读物。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 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等,已出版五卷本《张之路文集》,“非常感动”“非常神秘”、“非常可笑”三个系列,其中《羚羊木雕》一文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五次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三次获宋庆龄文学奖、多次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等。

创作并拍摄完成的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暗号》、《足球大侠》、《扬起你的笑脸》、《疯狂的兔子》、《妈妈没有走远》、《危险智能》、《我要做好孩子》、《乌龟也上网》等。电视连续剧《第三军团》、《妈妈》、《好玩佳佳龟》、《有老鼠牌铅笔吗》等。曾多次获电影华表奖、多次获电影童牛奖、三次获夏衍电影文学奖、电视剧飞天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等多项奖励。

著有电影理论专著《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等。《荷叶 母亲》 作者冰心简介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祖籍福建长乐[1],出生在福建福州,著名诗人、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其代表作有: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其中《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小说集《超人》《去国》《冬sfdsfds《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世说新语》两则作者刘义庆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

生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即公元40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即公元444年去世。

南北朝彭城,即今江苏徐州人。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著作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梁代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引书四百多种,与《世说新语》并行。第二元单

感念师恩: 《我的老师》作者魏巍简介: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著作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其中《东方》获茅盾文学奖。)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杂文集《春天漫笔》 《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享年88岁。87年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她的《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的早年生活》作者丘吉尔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历史学家、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国民族史》4卷等。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王几何》作者马及时简介:

马及时,男,汉族,1946年生,笔名小非,四川省都江堰市人,任职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快报》。民盟成员,初中毕业。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长,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都江堰市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常委。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儿童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金蝉唱晚》,诗集《泥土与爱情》,《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散文集《割肉》《童年旧事》《美女滥市》《当代青年散文诗人15家》(合集),歌词《茶山谣》,主编《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廖永德纪念文集》。文章《王几何》现已编入初中教材。《论语十二章》作者 第三单元 四季如歌: 《春》作者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 ~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名自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春》以被选入2012年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简介: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终年67岁。他1948年唱过黄梅戏,受到严凤英的表扬。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风雨》作者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秋天》作者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言情写手,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继《预言》之后,何其芳又出版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三个散文集。其中他的诗文《秋天》被选入人民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作者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代表作有:《龟虽寿》、《冬十月》、《观沧海》、《土不同》《短歌行》数篇、《篙里(行)》、《薤露》、《气出唱》等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简介: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著作有:王湾的诗,现存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已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倍受读者喜爱,《江南意》。《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居易本人出生于河南新郑。死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简介:

篇7:《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和《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可知他又号铁崖。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亦有人认为《口技》是金圣叹所写。早在1962年,聂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篇8: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根据新闻出版署1999年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 要求文章的作者按以下顺序列出其简介: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 (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师、助教、教授……, “学位”指学士、研究生、硕士、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同时, 要求提供第一作者的E-mail、手机号码或电话号码, 以便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及时联系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问题。最好, 请提供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 以便馈赠当期刊物。

篇9:《老人与海》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命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他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篇10: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勤,字楚枫,号一林(一0),夕阳名乙山,一力,楚烨,紫枫堂主人。男,汉族,1944年11月生于湖北钟祥罗集,晚年随子居住荆门掇刀。一生在农村从事畜牧工作,高级牧医师,国家干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湖北省科技写作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常务理事,钟祥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曾在《中国牧业通讯》、《中国兽医杂志》、《湖北农业科学》等10多部杂志报刊发表畜牧科技文章400余篇,获奖10多次,参编合著《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百科全书》、《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技术指导》、《商品蛋生产新技术》等,后者获省农业实用技术丛书特等奖。1998年第二期《中国牧业通讯》曾以《张勤在基层科普中闪耀》重点报道,同时《湖北农业科学》杂志、《湖北农民报》相应多次报道。曾任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中国诗词家联谊会,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获奖20多次,并出版文集《樱桃红了》、《枫叶红了》。同时,一生爱好书法,作品入选、入展、入编、收藏600余幅,获奖200多次,已出版《壹林书法作品集》。曾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中国国学协会、中国书法艺术委员会、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宝延轩书画院院士、并聘为荣誉副院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荆门市书协理事、荆门市掇刀区书协(含老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楚简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掇刀区首届文联委员、书协顾问等职。曾发表书法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获奖。传入《国学艺术大典藏》、《中国书画人才大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20多部书典,并被授予“少林国际知名艺术家”、“中国书法百杰”、“当代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曾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殊誉。

篇11:出书作者简介英文

Long Yingtai, was born in February 13, 1952 in Taiwan Kaohsiung County Township Village Da Liao, modern writers, “the Minister of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1974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went to school after America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88 moved to Germany, 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1994, published “in Europe”. in , her three book “,” Shanghai man “,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Hometown” in Shanghai have issued a. , Long Yingtai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e first. In , 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named outstanding humanities scholars Qiao Ling beam. November 15, , Long Yingtai to 2600000 yuan royalty income, on the writer rich list sixteenth,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In December 5, , officially retiring Taiwan “Minister of culture”.

篇12:《春夜喜雨》作者简介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春夜喜雨》诗意及赏析

2.《春夜喜雨》鉴赏两则

3.《春夜喜雨》全诗翻译赏析

4.《春夜喜雨》鉴赏及评解

5.从语篇特征评杜甫《春夜喜雨》的四种译文

6.孟郊《游子吟》杜甫《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7.《春夜喜雨》的导学设计

8.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简介

9.春夜喜雨 杜甫注音

篇13: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教师, 助教, 教授……, “学位”指学士, 研究生, 硕士, 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篇14:巧用作者简介,让语文课更入味

关键词:作者简介;背景;语文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5-01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点·行动·事例》一书中,在讲到“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时,提供了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在北京第三十五中的听课点评。温家宝总理在听语文课《芦花荡》时,认为教师的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温总理的听课点评,不禁让我重新思考文本教学中,对于作者简介的处理。如何巧用作者简介,让语文课更入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就以下三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巧抓时机,适时渗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如一场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可把作者简介单纯地割裂开来,且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只要能科学合理,能配合我们的教学节奏,能最后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它是可以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

如诗词散文小说等文体的作者简介,它关系着对文章的进一步的理解,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可以抓住一个“痴”字作为教学的切入口,选择 “观其痴行——赏其痴景——解其痴情”这样的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感受张岱在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这样的时间、环境下,所描绘的天人合一的奇景,能够欣赏到如此奇景的必定是一个奇人,那么有着这样闲情雅趣、性格清高孤傲的张岱,到底是何许人也?课上到这里,就和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有了关系,学生自然说不上来或者知道的不完整,抓住这一时机,于学生兴趣正浓时介绍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课文《湖心亭看雪》就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湖心亭看雪》一文字里行间都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在了解了作者生平和背景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这样寄托了深沉故国之思的语句。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作者,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达到了向课外的延伸效果。

二、斟酌用量,有所侧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那么应该怎样去介绍,是详还是略。每个作家的人生都充满了精彩,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我们又往往不能巨细靡遗地将其介绍完整,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斟酌用量,从课文整体出发,寻找其教学环节与作家介绍之间的契合点,使得语文课更能体现出整体性,也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比如:笔者在教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就侧重介绍他的创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在衙门里三间之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从这样详细地介绍中可见,《陋室铭》并非是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更是愤世嫉俗之作。这样有所侧重的介绍,视野开阔,角度新颖,重点突出,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特色点缀,锦上添花

对于有些作者生平中的一些事迹、言行可给以绘声绘色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人格的伟大,情操的高尚,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感染。通过抓取作者人生的特色,突出作者的人物形象。对于提升文本教学的语文味,更有锦上添花之效。

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介绍胡适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重点抓住他人生轨迹中重要的一笔:是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学者。若用多媒体展示,则可将35这个数字重点圈划出来。从这简单的数字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不简单的人生,也初步感受到了他的母亲的慈母和严师身份的内涵。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教材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作为传道授业者,要巧用作家简介这一环节,让语文课更有文化味,以它为载体,带领学生饱吮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乳汁,得到丰富的审美滋补。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4] 王荣生,韩雪屏.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上一篇:小学学校应急机构及职责下一篇:作为政法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