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运用

2024-07-19

管理学原理运用(精选8篇)

篇1:管理学原理运用

浅谈高校班级管理

谈到班级,就不得不说到组织的范畴。那么什么是组织呢?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斯曾指出:“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社会的限制,人们为了达到个人共同的目的,于是形成的群体,即组织。”组织有一个共同目标,任何一种组织都有五个基本要素,期中之一就是目的。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他执行一定的功能,否则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一个组织能存在并且发展下去,就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工具,组织既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又是实现目标的工具。组织目标能否实现,要看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有效。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协作。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和效率,就必须分工协作,例如层次分工,部门分工,责权分工等;还需要进行协作,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说到管理,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广泛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大至国家、社会,小至家庭、学校、企业。生活中到处演绎着管理,管理中又时时体现生活管理从萌芽之初,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到现在的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从发展之处的对一些琐屑事务的管理,比如一族长对其族内财产和人员的管理,到当今大到对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管理小到对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企业和班级的管理。在当今管理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种试调剂,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它。生活中到处演绎着管理,管理中又时时体现生活,大道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组织,比如一个班级的管理。

管理虽然自古就有,但关于管理的定义却还是没有一个定论。虽然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何为管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管理工程学派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而美国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哈罗德·孔茨则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中国学者也有自己的定义:杨文士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那么我认为班级管理,就是指在班级这一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获取信息、收集、反馈、制定、修改、实施、控制和总结等职能以实现单个人无法完成的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前面由组织和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提到了“目的,目标”,显然对于一个班集体,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告诉我们,生活既是个人的,又是个人在集体中进行的,生活通过集体施予个人强烈的道德影响,又以个人自觉将道德影响内化为个人品质。但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何发挥大家的主动性,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呢?这就要靠班级的文化建设了。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班级可以通过设计班级标志,包括:自信心口号、班徽、班训、班服等,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班训是经过大家共同研讨总结而成,可以分别从感恩之情、目标任务、措施方法、坚定信念四个方面入手,在增强大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进大家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情的同时确立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增加的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管理中一套公平高效的管理体制是不可或缺的。陶行知先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治”,认为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鼓励,自我解剖,自我评价及自治能力,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改造的习惯上面。一个具有自觉纪律的班级,是正气向上的,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其言行举止都是和谐的。

因此,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上采取“班级管理、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由班委、团支委和全体学生共同进行班级管理,使每个人感到我是班级中的重要一员,班级的荣誉与我息息相关,从而既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又使得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应首先强化班委、团支委等学生干部的培养,在班委、团支委组建之初,对各位班干部提出严格要求:“先做好学生、再做好干部”,如果作为干部成绩、纪律起不到表率作用,不能对其他学生热心服务,将进行及时改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精髓和理论品质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高校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中既有班委会、团支部的组成人员;也有班、团小组组长和学生宿舍的寝室长;还包括有班内一部分在学校或院(系)等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楼寓管理组织等)任职的干部。这些学生干部虽然职务不同,但都属该班学生干部中的一员,都是学生群体里的骨干力量。班级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将他们纳入该班的全体学生干部序列实行统一管理和原则指导。

譬如可以实施学生干部任职情况通报制:即班长对各类学生干部的任职岗位和职务变动情况在班内作适时的通报。建立班级全体学生干部例会制:由班长定期召集全体学生干部会议,通报班级重大事项,部署班级重点工作;举办学生干部学习会,加强对全体骨干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学生干部交叉任职制:即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干部实行不同层次之间的职务交叉兼任。目的是既让校、系学生干部及时了解、支持和参与班级的工作,促使其更好地联系群众,在班级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又使全班学生及时了解校、系干部的任职情况,便于大家配合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让参加例会的班团小组组长、寝室长,及时得到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指导与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组、室工作的开展。其结果是有利于加强对全体学生干部的考察培养,以便做到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全面、客观、公正地做好学生党建和各类评优、推优等工作。实践中,这些班级管理理念与方法均颇具实效,对于充分提升高校班级全体学生干部的能力与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班学生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不断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最后,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班级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举。努力使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认可和全面的发展。

篇2:管理学原理运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在在基层部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社会的变革,部队的转型,部队兵源结构的变化也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基层部队管理模式与观念。基层士兵普遍出生于90年后,年纪轻,有个性,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与传统军人相比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此深入研究士兵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变化,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成效,对军队的全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基层管理成效的手段主要就体现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上。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借鉴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基层士兵思想活动的动向与新情况,把握个体心理特征与差异,掌握规律。通过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把握发现士兵心理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地发现士兵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发生的诱导因素与根本原因,从而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与心理学原理结合起来,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士兵的心理作用,在教育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士兵的心理活动规律,把握其心理,提高针对性,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士兵,关心士兵的成长发展,使他产生心理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基层管理成效还体现在运用心理学知识预防士兵心理问题,建设更加和谐的部队环境上。因为我国的义务兵制度,许多部队的基层士兵都处于18-20岁左右的青春期,90后士兵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自尊心强、适应能力差、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也差,思想变化快等心理状态,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的不适应或者其他敏感时期,会使这种心理状态加剧而极易诱发士兵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新兵刚入伍时想家的情绪重,下连队后对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以及执勤任务的畏惧、缺乏自信心等心理,这些由于新兵的不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异常是十分常见的。这些心理问题不同与思想问题,此时就需要干部们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诊断和疏导,及时治疗解决新兵的心理问题,保证

正常工作的开展,防治这些心理问题成为安全工作的隐患。另外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士兵对上级的命令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何预防与消除士兵的逆反心理也是干部们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干部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探索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如何消除逆反心理的手段,注意说话艺术,思想工作方法,做到思想教育实事求是并且与士兵达到互相信任感情融通的境界。

再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提升部队基层管理的有效性上还可以体现在基层部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开展上。军人在高强度学习训练、日常生活中遇到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除了需要基本干部的心理疏导与医务人员专业的心理辅导外,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士兵的自我调适为主。因此在基层部队开展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将心理学专业知识武装士兵,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不仅仅只表现在上文中所述的的士兵的心理自我调适上,对士兵的专业技能提升也存在一定的正效应。

最后,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提升部队基层管理的有效性还可以从利用心理学知识提升干部人格魅力上来实现。基层干部的表率作用和人格魅力是影响士兵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干部除了要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靠自身人格力量感召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使其心服、口服。要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干部必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除了先天的条件外,这些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来实现,加强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感化与激励士兵,使得基层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新时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部队基层管理,就是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握战士思想、心理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尊重战士的个性和权利,创造和谐的官兵关系,自身作则,用自身人格魅力感化激励,使战士们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新时期部队干部的责任,也是提升基层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

篇3:管理学原理运用

一、计划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 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就像是一座桥梁, 连接起现在和将来要达到的目标, 并使得本来不会发生的事, 变得有可能发生。而在我们的施工现场管理中, 计划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只有充分制定好计划, 才能保证工期的按期完成。特别是一些工期紧的工程,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计划, 要按期完成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项目部提倡的每天碰头会制度, 其实就是为了做好管理中的计划这个职能。

1. 施工现场管理计划的分类。

计划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指导方向的作用, 必须重视计划的编制, 而做好项目的计划工作应从工程质量、合同工期、工程成本、安全生产等方面着手, 做好这几项工作的方案、预案及控制措施等。

2. 施工现场管理计划的内容。

(1) 工程进度。进度控制应以实现施工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为最终目标。把进度控制总目标进行分解, 可按单位工程分解为交工分目标, 可按承包的专业或施工阶段分解为完工分目标, 亦可按年、季、月计划期分解为时间目标。

(2) 工程质量。应编制《质量计划》, 编制《质量计划》应坚持“质量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 不断改进过程控制。

(3) 安全生产。应编制《安全保证计划》,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4) 工程成本。编制《成本计划》。

二、组织

有了计划, 也就有了目标, 我们需要去组织实施, 这也就是管理的第二个职能。按照计划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组织, 才能保持工作的高效率。特别是在施工现场管理中, 有时必须交叉流水作业才能保持工作的进度, 而这就需要精心的组织设计才能达到要求。

1. 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机构模式。

在工作开展之初就应该确立项目部的组织结构模式并建立组织机构, 常用的组织结构模式包括职能组织结构、线型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结合项目的规模特点选择适用的组织结构模式。

(1) 职能组织结构的特点。在职能组织结构中, 每一个职能部门可根据它的管理职能对其直接和非直接的下属工作部门下达工作指令。因此, 每一个工作部门可能得到其直接和非直接的上级工作部门下达的工作指令, 它就会有多个矛盾的指令源。一个工作部门的多个矛盾的指令源会影响管理机制的运行。

(2) 线型组织结构的特点。线型组织结构模式可确保工作指令的唯一性, 但在一个特大的组织系统中, 由于线型组织结构模式的指令路径太长, 有可能会造成组织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的运行困难。

(3)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特点。矩阵组织结构是一种较新型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矩阵组织结构中, 每一项纵向和横向交汇的工作, 指令来源于纵向和横向两个工作部门, 因此其指令源为两个。当纵向和横向工作部门的指令发生矛盾时, 由该组织系统的最高指挥者进行协调或决策。

在矩阵组织结构中, 为避免纵向和横向工作部门指令矛盾对工作的影响, 可以采用以纵向工作部门指令为主或以横向工作部门指令为主的矩阵组织结构模式, 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最高指挥者的协调工作量。

2. 施工现场管理任务分工。

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应编制项目管理任务分工表, 在编制项目管理任务分工表前, 应结合项目的特点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在管理任务分解的基础上, 明确项目经理和上述管理任务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的工作任务, 从而编制工作任务分工表。

在工作任务分工表中应明确各项工作由哪个工作部门 (或个人) 负责, 由哪些工作部门 (或个人) 配合或参与。

3. 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流程。

每一个建设项目应根据其特点, 定义工作流程, 绘制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图用图的形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4. 施工现场管理涉及的生产要素。

确定了项目组织结构、明确了任务分工、制定了工作流程表, 接下来就是对各生产要素精心组织, 以达到供需的平衡。涉及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人力、材料、机械、技术、资金等。

三、领导

领导是管理的第三个职能, 作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 如何影响和调动班组工人去完成计划目标, 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领导在理论上定义为:一种是权力因素, 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使下属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是非权力因素, 也就是情感因素, 这种影响力一般通过高尚品质以及良好的亲和力来获得。好的领导总是善于利用自己的非权力因素来领导下属, 因此, 要加强领导需要在两个方面建立个人威望, 一方面必须提高自身技术素质, 让工人在技术上信服你;另外, 应该关爱工人, 增强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在施工现场管理中, 各工种之间环环相扣,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时施工管理人员则需要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通过化解矛盾, 维持正常的施工秩序。

四、协调

协调作为管理的第四个职能, 同样很重要, 因为如果各班组 (各单位) 之间协调不好, 很容易造成成品损害和一些不必要的返工, 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要协调好各班组之间的关系, 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引导各班组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相互的配合之下把工作做得更好。

1. 协调的分类。

内部关系指企业内部 (含项目经理部) 的各种关系;近外层关系指企业与同发包人签有合同的单位的关系;远外层关系指与企业及项目管理有关但无合同约束的单位的关系。

组织协调的内容或对象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供求关系、协作关系和约束关系。

2. 协调的要求。

(1) 内部关系的组织协调。内部供求关系涉及面广, 关系比较复杂, 协调工作量相对较大, 而且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要求组织内部首先制定明确、具体的资源需求计划, 并对照计划提前部署, 严格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加强调度工作, 做到资源分配的平衡。

(2) 近外层关系和远外层关系的组织协调。项目部处理近外层关系和远外层关系均属对法人的关系, 因此必须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实施, 否则项目经理部无权对外。

五、控制

控制作为管理的最后一个职能, 在管理学原理上的定义是, 找出脱离计划的偏差以及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的活动。控制与计划是连为一体的, 有人甚至把控制与计划视为一对双胞胎, 因为控制必须有个标准, 而这个标准又必须在计划中确立。控制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特别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控制,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一方面工期不会遭到延误, 另一方面不会造成大的返工, 增加太多的工程成本。

六、结论

管理的五个职能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 一个职能没有做好, 往往影响其他职能的执行, 缺少了任何一个, 就失去了管理的整体性。管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在施工管理中, 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运用科学原理,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局限于理论的条条框框,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把理论艺术运用于实际, 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从而提高我们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坤生, 李军.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运用心理学原理 优化教师管理

一、教师的不同需要考量管理者的智慧

需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因此,进行教师心理管理,首先要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开始,以有效地激发动机,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个体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其优势需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管理者要了解需要的发展性、动态性特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两方面来分析教师个体的需要,从而始终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把握教师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了解教师需要的首要环节。同时,要把握教师需要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更要把握教师群体需要的特殊性。教师作为社会阶层中一个特殊的角色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因而他们的需要表现和别的群体有所不同,形成自身的种种特点。总之,要达到了解教师需要的目的,要求管理者深入教师当中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艰苦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以掌握当代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和教师个体需要的特殊性,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奖励是学校管理中常用来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但是对具体的教师个体而言,奖励应针对其优势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重名誉者,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对重实惠者,则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物质奖励的分量。如果管理者忽视教师需要的内容和特点,盲目进行奖励,既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的心理也不会满意。

当然满足教师的需要是指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而对教师的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需要,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疏导,注意方法要恰当,态度不要生硬,以达到相互体谅的目的。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点,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确定个体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做好教师心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进行管理。性格有优劣之分,所以管理工作应扬利抑弊。管理者要努力寻找教师性格中的“闪光点”,耐心加以引导,促成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应根据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比如,批评教育教师时,对性格开朗、自以为是的教师,可采取直接批评,毫不含糊地讲清其错误性质、危害及改正方法;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教师,可采用暗示批评,这样既能顾全其面子,又能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卑感严重的教师,可采取对比批评,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对心胸狭窄、疑心较重的教师,可采用商讨式批评等,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心理上予以接受,达到批评的效果。

其次,要根据教师的能力,量才使用。能力是指个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个体因为其所受教育的程度、经历及所处的背景不同,因而其能力类型、能力水平和能力展现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管理者在使用教师时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另外还要鼓励教师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有公平感和紧迫感。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我们知道, 心理承受力小,人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最终产生埋怨、牢骚、泄气情绪,易被他人鼓动或为偏激情绪所左右,影响工作效率;而心理承受力大,个人情绪稳定、高昂,工作效率就高。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首先要重视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不仅是各师范院校的事,也应是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事。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切实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对教师工作性质充分地了解,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招聘学校也应在新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学校时,进行一定的短期职业培训,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让其熟悉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这样,当他们真正扮演和适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时,不至于因没有心理准备而手忙脚乱,也不至于因心理准备状态不佳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其次要求管理者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目标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水平,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能否实现目标则受到个体的能力和客观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管理者要帮助教师依靠这些条件树立适当的目标,使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这样才能使教师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迎接困难的挑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还要求管理者指导教师预防和消除心理挫折。当教师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性格特点、自信心强度等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教师产生受挫心理。如果产生挫折,要及时采取改善挫折情境、让受挫者进行情绪宣泄、给予教育疏导和心理安慰等措施予以减轻或消除,以增强教师对挫折的忍耐力和提高对成功的期望,进行自我勉励,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心情愉快地投入新的工作。

四、培养团队精神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是创设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教师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优化学校人际关系,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管理者运用人格效应凝聚教师力量。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对教师具有吸引、感化和愉悦心情、激励人心的作用。这对于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作用呢?

加强自身修炼是人格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要使自己充满人格魅力,必须通过锤炼养成下列人格特征:在品德方面,具有随和谦虚、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民主清廉等品德和作风;在才学方面,具有学识渊博、懂教育教学和管理、善于宏观思维和科学决策等素质;在敬业方面,具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等精神;在心理方面,具有善于进取、勇于开拓、待人宽容、善解人意、情绪乐观、性格开朗等优秀品质。当校领导具备了优秀的人格特征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日常的种种管理行为都会带上人格的烙印,折射出人格的光芒。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学校领导仅靠日常接触的自然流露,还是无法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人格特质。因此要讲究“显露艺术”。这种展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可以是面向全体或个别的。

其次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情况。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教师沟通的管理者才能让教师们众志成城。管理就是做人的心理工作,其本质就是心理沟通。从管理教师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有两条渠道,一是正式的组织渠道,如开展党团、教研、文体等活动,可以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心灵、优化心理之目的,这种沟通带有指令性;二是非正式渠道,如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小道消息的传播、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人际协调等,这种沟通带有情绪性和情境性。由于它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常能给管理者提供不易得到的信息,因而不应忽视。总之,学校管理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接收和传送信息,以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

篇5:人本原理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

人本原理要求一切管理都应该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人是管理的核心,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怎样使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在幼儿园的管理过程中运用人本原理的有关原则作了如下尝试:

一、遵循能级原则,做到人尽其才

社会上的人都是不一样的,同样在一所幼儿园内的教师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能量是有差异的。就象举重运动员比赛一样,根据其身体重量进行量级的划分,我们的教师据她本身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等划分,同样也有能量大小之分。对能量大的教师,我们除了让她们担当全园示范班的工作任务外,还让她们承担区级示范观摩活动,并提出科研任务的要求,让其挑重担。对于能量中等的教师,我们让她们进行园级公开活动,并进行某方面的教学研究的任务,给以次重的担子。对能量小的教师,向她们提出的要求是带好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要求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给以较轻的担子。能量不同的教师给不同份量的担子,而教师要达到她们自身的目标,都要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的能量与工作相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应。

同样,每个教师的个性、知识水平、个人专长、兴趣爱好等也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知人善用,发挥得当,每个人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例如,一位青年教师工作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在组内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及时提拔她担任教研组长。让她带领组员一同尝试改革,从中体现自身价值。她带领大家尝锻模式,安排的科学性、组织的合理性、整个活动的游戏情景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体锻形式多样化,使孩子兴趣浓厚,这一模式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并在全园推广。工作上的成功,使她更专注、更投入,又挑起了园内的科研工作的重担,促进了其组织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并成为区中心教研组成员。有一位普通师范毕业的教师原来工作能力一般,然而,我们发现她的美术功底非常好,于是我们想方设法,让她外出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名师指点,她的美术特长,渐渐地在教学中显露出来了,接连在区级观摩活动中亮相,得到同行们的好评。她从一位能力一般的教师成长为一名区级骨干,并接受区级带教任务。又如,一位中年教师的学历是初中,在教学第一线是一名不达标的教师,根据责任心、进取心强的特点,让她转岗到二线当营养员,并送她外出进行初、中级厨师专业学习,使她成为一名厨房工作的得力指挥员,第二线岗位上的成功,同样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二、遵循合理组合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科学合理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安排合理得当,就会使教师间工作直辖市,配合默契,反之则会相互设防,不能形成合力,反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在幼儿园内一个班级教育工作是由两面三刀位教师安排恰当与否会对教师的工作,孩子的教育带来诸多影响。因此,我们在安排配班时,道德对教师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在配班中既考虑到互补,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教师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但是能力过强的教师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教师不能安排一起,否则,会引起强者骄横、弱者自卑,双方斤斤计较。另外还要考虑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平衡。每个年级组总要考虑一、二个班起示范榜样作用。对于进取性不够强的教师,则分散到各组,让她与进取性强、工作努力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改变原状的目的。只有合理的组合,达到结构的优化,才能发挥出1+1>2的能量。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与合理组合人员关系十分密切。

三、遵循动力原则,鼓励超越自我

人的能力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动力,动力是对人管理的制约因素,人如果缺乏动力,那么其情绪就会低落,无积极性可言。动力则可分三种;它们是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1、运用物质动力,激发人的干劲

物质条件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到改革的当今,人们更把物质的获得看作自身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因此,物质资历必不可少,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贡献大的教师更应加大奖励力度。我们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奖励制度,进行季、月考核,奖勤罚懒。同进,还设立了各项成果奖:园、区级骨干教师奖。从物质奖励上来体现贡献与奖金成正比关系,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出现上班提早到,下班领导到,教师们以园为家的好景象。同样,教师们忘我工作也激励着园领导更加注意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园内开设了浴室、健身房、教工活动室、图书室,改善办公条件,组织教师旅游,安排家属联高官厚禄活动等等,使教师们以园为荣,工作更上一层楼。

2、运用精神动力,提高人的境界

精神动力可以使人们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增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神动力支配着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此,我们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行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教师收听当前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发展报告,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被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加深了,对事业的追求更迫切了,很多教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报告,确立了人生奋斗目标。通过一月一次座谈,教代会等形式,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商园内大事,更激发了教师主人翁的意识,挑灯夜战,抱病工作,互相帮助,无私奉献情景产生发,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关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3、运用信息动力,拓宽人的视野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新的动态,将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启示,它是一种激发工作欲的动力,一种创新意识的动力。谁的信息新,谁就超前,谁的信息传播快,渠道多,谁的行动就快。为此,我们幼儿园购置了多台电脑,并通过上网,了解到各种幼教动态。园与园之间的交流、信息互通在网上进行。同时,派出大量的教师到其他幼儿园跟班学习,以获取最新的教材教法,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图书室内专门设有信息员,每周、每月向全园进行新闻发布,既有园内自身的工作动态新闻,又有园外的教学改革与思路的新信息。拓宽教师的视野,形成一种新的动力。教师们根据新的信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例:计算教学教师据操作感知获得经验的模式,在实际操作尝试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形成操作感知观察体验总结讨论再操作体验获得经验这样一个模式„„由于信息的及时获得,加快我园幼教改革步伐,教师们竞争、向上,并转化到工作实际中,提高了我园在本地区的声誉与知名度。

篇6:管理学原理运用

一、基本情况:

男,X年出生,2010年9月考入XX大学XX学院,学习XX专业,现读大二。在本专业大一学习了XX等专业课程及XX等公共基础课程。现在正在学习XX这门专业课及XX等公共课。在学习方面,我学习了有关计算机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而在工作方面,大一加入了院学生会,志愿团以及一个体育类社团。在学生会里,我的执行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到了如何更好的与同事及上级相处;在志愿团里,我变得更热心于帮助别人;在社团里,我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我已退出社团组织,一心投入学习中去,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我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二、个人分析(SWOT分析法):

(一)对个人自身条件的优势(S)与弱势(W)分析如下:

1、学习能力分析

优势:喜欢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寻根究底的兴趣与决心,一定要将问题的原因想清楚;对于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较强的适应与接收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自身有一定的实力,比如英语水平与数学水平均不错;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好,书面表达能力较强。

弱势:由于自身突然换了一个环境,压力得到了释放(从压力极大的高三到了压力几乎为零的大学),而失去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导致了学习进度不快;书面表达有时过于细节化,不够简洁;可能由于自身是理科生出身的原因,对于学习有着一种比较程序化的固定模式,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职业爱好分析

喜欢的工作: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的工作环境,能由自己控制和安排进度的工作。

不喜欢工作:重复性的机械工作,没有计划没有收获的忙乱,有着刻意的应酬的事情。

3、工作态度与能力分析

优势:在学生会的工作培养了我做事认真、踏实的作风,而我本身心思细腻,考虑问题比较细致、周到。在社团里的时光使我有着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发现事物和环境积极的一面;在志愿团里,我变得有责任心、有爱心、有热心,并且喜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有较强的心里承受能力。

弱势:竞争意识不强,冒险精神不够,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够主动,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够;由于自身性格比较内向,做事不够果断,尤其作决定的时候容易犹豫不决;做事有时拖拉,不够雷厉风行。在较紧张的氛围下,可能会由于紧张而不能正常思考问题,容易手足无措,出现一些平时不会出的问题,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4、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优势:对于熟悉的人放得开,对于陌生的人以诚意相待,乐意与其交往沟通;在高中阶段当过班干部,组织过集体活动,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经验。弱势:由于性格叫内敛的缘故,对陌生人一般不会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刻意的应酬等工作上必须的事情不感兴趣。在与他人交往中,过分尊重对方,反而容易让对方不把自己当回事,另外,有时过于矜持、放不开,不能快速融入新的交往团体。在遇到不乐意的事情时,不会合理拒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不便。

5、工作经验分析

优势:高中阶段当过班干部,组织过集体活动,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经验,主要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小范围内进行管理工作。在大学阶段,作为各社团组织的干事或会员,主要是作为被管理者,体会着各种考验执行能力的工作。因此我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体会与了解,能更好地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做过发传单等兼职工作,在校内有一份勤工助学岗位。

弱势:由于只是在学习内部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学生工作,也显得不够专业;另外,自身从未真正在企业内部进行工作,没有实习经历,自身的工作经历很少,缺乏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工作经验方面,自己还十分欠缺。

(二)对外部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分析如下:

1、国际国内形势

机会:现如今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对每一个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威胁:由于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原因,使中国的出口下降极快,外贸行业的就业机会比较悲观;就业形势严峻,大批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学生就业困难。

2、所在的具体地区或城市情况

机会:现在就读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所在的北京市有很好的就业机会,是大型国企与外企较多的城市。

威胁:北京市各大高校精英云集,在同行业中对自己的竞争压力较大

3、学校及专业的情况

机会:学校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机会,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有很多的机会与各行业人士接触、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培养的是全面复合型人才,不仅懂得计算机行业相关知识,更了解经济学知识。

威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强势专业并不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我们专业是一种“万金油”式的专业,学的东西可能会杂而不精。

4、家庭与朋友的支持程度

机会:在学校时交了不少朋友,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年级高一些的同学毕业后,留在北京的不少,他们愿意帮助自己,也有很多向他们学习的机会;由于自己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反过来,周围很多人都愿意帮助我,这是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

威胁:父母在一座小县城,一般工人家庭,无法在资金、人脉上帮助自己;刚毕业自己没有收入来源,只靠他人帮助不足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三、3-5年的职业目标:

毕业后一年内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工作1~2年后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如果合适的话就长期工作下去,否则考虑另谋高就。

四、现在应作的准备及行动计划

(一)现在的准备:

1、首先还是要安心做好自身的学习工作,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平时还要多多关注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行业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信息,多琢磨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并不断使自己向其标准靠拢。

2、第二,在大三下学期,基于自己对于就业形势的分析,选择留下来考研还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3、若选择毕业后工作,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参与实习,多积累些工作经验,然后再去应聘理想的工作。

(二)行动计划:

1、大二下考取专业英语四级,并进一步向专业六级的要求靠近,寻找校外在四大或国企实习的机会,至少对行业内部的的情况有些了解。

2、平时收集相关实习与就业信息,可以从学校各组织办的有关讲座、学院的就业信息平台或者已经毕业进入实习或工作阶段的同学等来源了解相关信息。

篇7:管理学原理运用

出自: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2年04期

李利荣

情感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以特殊方式来表现的心理东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不是作为劳动力出现在机器面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感情,性格各异,年龄不同的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是知情交融。

体育教学从注重学生的情感效应入手,是实现新课程的途径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情感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调节、强化认知活动,提高活动效率,而且具有形成学生个性及行为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潜在功能。

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融情原理”的基本涵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主要的是从操作层面上讲明了融情原理在教学中的操作技巧,确实是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的良方。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从二方面进行着手:培养师爱;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施爱的艺术。

一、培养师爱

“融情原理”运用于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师爱的培养。没有师爱,无法施爱。

1.施爱要在学生急需时

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是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施爱的时机不恰当,不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一般是无法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的。所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如学生在学动作遇到挫折时、在比赛中比不过人家时等等。

2.施爱于细微之处

细微之处见真情,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因为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到深切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关心对方的任何一种可能的需要,并及时地给以真心的帮助,就像母爱。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融情原理”时要注重情感的诱发,教师的移情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之一,移情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在教育情境中形成暂时的统一体,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情原理”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中时,应教育学生学会感谢。当学生在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教导下获得知识和进步时,就要教他们学会感谢老师;当学生得到同学的帮助时,就要教他们学会感谢同学;当学生感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时,就要教他们学会感谢所有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人;还要教他们学会感谢集体、感谢社会。只有学会感谢他人,他才能学着关心他人,能做到关心他人,才能形成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集体。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施爱的艺术

在一堂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中,运用好“融情原理”要做到:

1.适度唤醒学生的情绪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成分和态度品德成分中都不可缺少地包含着情感成分。通过激活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教给学生道理,培养学生品质,来达到教学目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活学习兴趣首先必须是诱发情感。情感的产生依赖于情绪的唤醒水平,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唤醒学生的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和动力系统处于激发状态,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最佳。

采用以下措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唤醒状态:

(1)利用教学环境,如场地的设计、器材的布置、练习的路线;也可利用录相、幻灯片、体育明星传记等,引发学生进入某种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强化其情感体验。

如在一节“过障碍”的课中,我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自已布景场地,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自主性尊重,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中,使学生获得自尊;练习过程由易到难,以避免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与培养,自信心也随之提高,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融始终很好地体现着。(见下)

教学内容:过障碍

教学步骤: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之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

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

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

过的障碍物做做尝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练习:选择二个障碍物做尝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练习:选择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

做尝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第四次练习:过四个障碍物。

活动要求:场地必须由学生自己布置,当某一学生完成练习后,其他学

生应给予鼓励。

(2)设置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练习目标,以激发运动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感取向

如在一节耐久跑教学课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

提高学生对长跑运动能够培养顽强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的认识,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都需要勇敢地克服与战胜。

在提高了学生对长跑重要性的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俱怕长跑的主

客观原因,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如要求某同学首先确定本学期能够在6:30内跑完1500M这一学习目标,然后设计每个月进步的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要从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困难情景开始,鼓励学生敢以面对困难,使每一位学生在正确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小困难”,学生随着耐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得师生情感交融得到充分体现。

(3)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好奇心。从技、战术结构、练习手段

到提高运动水平都会引起学生的探索精神、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拓展生存项目练习、“三门球”、“轮滑”等新型项目的教学。

2.丰富情感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融并不拘泥与言谈举止之中。如队列队形及体操动作的造型美,师生双方交流过程中流露出的语言、仪表、动作、教态的行为美,动作协调、节奏明快、韵律流畅的运动美等,都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讲解时,教师的语调、语气变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这种感情的“共振”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也会增强克服困难,战胜阻力的信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多开展合作性和竞赛性的练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竞争者或异性在场,会提高活动效率。因此,小组成员的

组成部分要运动技能强、弱搭配,也可以根据需要男、女生搭配,这样有利于课堂形成增力性情绪。开展个人或组间的竞赛性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还能增加活动乐趣。学生在通力合作、协同奋进的活动中,加深情感的交流,增进友谊和亲和力,有利于课堂积极情绪的传播。教师用优美的示范动作、用幽默夸张的动作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或者让个别学生做示范等,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学、乐学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练习一个动作,多次努力仍不成功的情况下,如果教师默不关心或急躁训斥,都会把学生的情感温度降到冰点。克服阻力完成动作的信心或许遗失殆尽,教学效果之糟可想而知了。而当一名学生完成动作又好又快,满怀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时,却遭到冷遇,心里该是多失望啊,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遭到破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时间、地点、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的确定运用,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融情原理”运用在学法指导中可以表现为:

1.情感补偿法

对那些受过挫的学生,更多地关心与爱护,鼓励他们提高勇气,同时创造课堂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氛围,使他们增强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2.降低难度法

包括技术难度和器械难度。即降低动作的幅度和标准,如用像皮筋代替横竿或栏架等。适宜的教学难度会使学生获得愉快感和成就感,在练习中就会乐此不疲,这种情绪又在学生间相互感染,产生共振,形成积极探索、互帮互学、勤学、乐学的情绪气氛。

3.化解突发事件

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忧心忡忡,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教师应该镇静、自信、理智地分析发生事件的成因。加强技术要素,强调集中注意力,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解除学生的顾虑,使情绪恢复常态。

4.情感评价法

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对教学评价优化处理,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当学生屡遭失败时,为鼓励学生增强信心,教师可给予“中性”的指导语,如“可以”、“还行“等,不论指导动作的正确与否,而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如在上一节技巧课时,对个别积极性不高或不敢做的同学集中起来,从增强信心入手,采用“小步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每练一个动作都有成功的体验,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有个身体比较胖的学生完成得不太稳定,我出来让他做示范,这位同学吃惊地看着我,我微笑地朝他点点头,他的脸上立刻出现了笑容,并较好地完成了动作。

5.表象与目标练习法

在组织枯燥的耐久跑时,可以改变跑的形式,如足球场地的对角变速跑、各种距离的变速跑、越野跑、越野变速跑等。在跑前展示给学生有关胜利者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跑步中,想象这些美好的画面。如“到终点,大家为我欢庆的场面”,“我站在领奖台的场面”等。

6.“旁白”增力法

在组织游戏时,教师的“旁白”对学生的情绪也会产生影响。根据学生参与游戏过程的情绪反应,适时的给予鼓励、制止、加以幽默的语言或动作,都可以使课堂增加情绪色彩。

篇8:护士长运用人本原理实施护理管理

1 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

人本原理即要求管理者将处理人际关系放在首位, 重点是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被管理者实现自我创造机会是关键[2]。

现代护理模式赋予了护士多元化的角色, 既是护理者, 又充当管理者, 护士的观念从以往的单一服从走向了多元化, 自我期望值不断增高。因此, 作为护士长, 必须深深领会人本原理的内涵, 把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工作中, 在工作上关心、尊重、体贴护士, 尽量满足护士的需要, 鼓励她们自我实现,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她们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 从而使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 以人为本实施护理管理

2.1 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护士长应认识到自己也是护士, 首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要善于广泛听取意见, 经常和护士交流, 要让他们知道你对工作的想法和打算, 鼓励每一位护士都参与病房管理, 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增加科室的凝聚力。对护士偶尔出现的工作失误, 选择适当的场合给予批评指正并耐心帮助其纠正错误。对技术水平不全面的护士, 动员和要求技术好的护士热情帮助。大家在工作中互相帮助, 互相合作, 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注意观察护士的举止、情绪, 关心他们的生活, 多与他们沟通, 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如对孕期中的护士适当调整岗位, 关心身患慢性病护士的健康状况, 对于生活有困难的护士应尽力为其排忧解难, 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

2.2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是护士长必须重视的问题。身为护士长, 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人才, 知人善任,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人员组合上, 既要一视同仁, 严格要求, 又要因人而异。我院通过将经验的多的护士与经验少护士有力结合, 操作娴熟与操作生疏的护士做搭档, 每班之间严格交接, 做到“强弱互补, 老少结合”。特别是抢救班子的搭配, 要注意发挥她们之间的互补作用。护士长还应根据科室实际情况, 对各时段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进行分析, 采取不同的排班方式, 加大护理高峰时期的投入, 如设置不同时段的帮班、双班, 以确保护理高峰时段的护理质量。帮助每位护士有效发挥个人才干和创造作用, 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运用激励理论, 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激励即使人具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3]。护士长应努力为护士创造各种机会, 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还应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对于工作完成较好的护士, 在公众场合给予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医院可根据每月病人满意度调查反馈信息, 结合平时的工作质量, 在各科室开展星级护士的评比活动, 并将星级护士的简要事迹公布在病区, 这样来不断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工作勤奋、好学上进的护士参加各类培训班或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来提升全院护理技术水平。

2.4 提高护士长的自身素质

护士长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情操, 热爱护理事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完善人格品质。另外还应具有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 勤于思考, 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解答下属提出问题, 使她们满意或基本满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听取不同意见, 定期召开护士例会, 重大问题集体讨论, 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实效性和可靠性, 保证护理工作在正确的决策下进行。

总之,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中, 人是决定的因素, 这就要求护士长与时俱进, 以人本原理为准则, 灵活运用领导理论, 激励理论, 更好地做到了解人, 关心人, 尊重人, 团结人, 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鼓励护士参与管理, 一起完成工作目标, 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 使护理管理向人性化迈进。

参考文献

[1]杨华英.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48.

[2]刘学茹.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06, (学术版) :100~101.

上一篇:老师生病了写祝福语下一篇:农业推广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