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2024-07-03

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通用6篇)

篇1: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饭菜营养状

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切实加强对全县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学校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依据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1年兰州市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兰教发[2011]238号)文件精神,我局于2011年8月22日—2011年10月22日,组织专门人员对兰州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的证照、食品原料采购、食品生产加工、餐饮具清洗消毒、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检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专项整治。现将本次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营养状况

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中小学生时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对于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而言,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膳食状况。

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膳食和营养状况得到了持续改善,然而我市县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学生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现象存在明显,尤其是某些农村地区营养不良率及生长迟缓率远高于城市。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合并,使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寄宿制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是农村中学,平均在校人数1500-2500人,住宿生少则500人以上,多则1000-2000人,学校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寄宿制学生的饮食安全方面。学校食堂卫生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集中供餐,食堂卫生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基础设施设备十分落后,学校食堂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普遍简陋,房屋破旧,墙皮脱落,冷热不分,生熟混杂,绝大多数没有设置基本的消毒设备和防鼠、防蝇、防尘等“三防”设施,有的学校甚至未购置冷藏设备(冰箱),大部分是“一间房子、两炉大火、两口大锅、一铲一勺、一桶井水”。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威胁着在校师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2.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学校食堂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按规定建立有关制度。例如,购进原料基本未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大部分未执行防鼠防蝇防尘制度,未按规定执行饭菜留样制度,农村学校食堂管理存在着诸多卫生安全隐患。

3.有的地方无证现象严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严重漏洞。许多学校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存在大量的无证经营现象。食堂从业人员多来自当地农村,流动性强个人卫生意识淡薄,未经过正规卫生培训上岗,缺乏一般卫生常识和营养知识。

4.农村寄宿制学校餐饮从业人员工资无法保障,人员流失严重。

三、建议

1.为了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政府应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学校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监管,加大投入,保证经费,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之中,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2.加强管理,保证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当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奖惩办法,强化学校食堂管理,当地食药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效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3.强化监督,进一步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力度。当地食药、卫生、防疫等部门要主动上门服务,定期到学校检测学生饮用水和食品的质量,抽查食堂卫生、餐饮人员的健康状况等,最大程度杜绝无证食堂存在,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地区在校中小学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篇2: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主要从事学

校卫生管理与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兰州市第一中学;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廖文科1,马冠生2,胡小琪2,张倩2,李艳平2,郑安宁3,杨文章4,马军5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和200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13个省(自治区)的29个县(市)中选取78所中小学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讨论、访谈

等,分别对学生、教师、学校饮食服务人员以及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领导。结果 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经常为学生提供肉、蛋、奶及豆

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 19.7%, 8.8%和44.8%,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 21.8%和80.1%。低收入地区寄宿学生经常

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 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56.3%, 46.3%, 23.5%和59.0%。学校领导普遍

认为需加强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结论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低收入地

区较为严重。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状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营养状况;膳食调查;学生;居住特征;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5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25-02为巩固西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简称“两基”)攻坚成果,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实施“农

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

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优化教育资源的一项积极举

措,到2006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达到近3 000万,其

中75%分布在中西部农村[1],因此,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营养状

况成为学生营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为落实《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

了解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营养工作现状及需求,针对寄宿制学

生存在的营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笔者于2008和

2009年在13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查,现

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云南、贵

州、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北、重庆、山西、湖南、广东共13个省(自治区)进行调研。收入水平按照2007年人

均GDP划分,人均GDP低于14 000元的为低收入地区(宁夏、甘肃、广西、贵州、云南),人均GDP高于14 000元的为中高收 入地区(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西、湖北、湖南、重庆、广东), 共29个县(市)的全部寄宿制中小学校作为调研学校。低收入 地区从各调研县中随机抽取2所寄宿制学校(初中和中心小学 各1所)、每所学校抽取2个班学生(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学 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中高收入地区从各调研县的农村寄宿 制中小学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学生(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 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研县的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所有 寄宿制学生以及中高收入地区所有寄宿制学校教师均参加问 卷调查。各调研县组织召开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座谈 会,从低收入地区随机抽取5个县(市)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 校进行实地观察;中高收入的14个县(市)中参与问卷调查的 学校中随机抽取2所初中和2所小学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学 生专题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或校长、部分教师 及饮食服务人员参加访谈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学校共 611所。其中实地调研学校78所(小学34所,中学44所)。共 调查学生29 343人,教师1 479人,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9 319 份,有效教师问卷1 479份。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小组78个,其 中小学生组34个,中学生组44个。访谈247人,其中教育主管 部门领导13人,学校领导105人,教师51人,饮食服务人员78 人。召开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各13个。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农村寄宿制学生 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形式、补贴发放以及各类人 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和需求等。

1.2.2 定性研究 通过座谈会、访谈和观察等方式,进一步了 解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服务及管理状况等, 了解对改善农村寄宿生营养状况、相关补贴政策,补贴形式的 情况和建议等。(1)座谈会:每个调研县召开1次教育行政部 门及学校领导座谈会。(2)专题小组讨论:由受过培训的主持 人和记录员负责实施,讨论时每组8~12名学生参加,讨论时 间在1 h之内。(3)访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对实地调 研学校的分管校长、教师及食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地点 选择在学校比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房间内进行,时间为1 h 左右。(4)实地考察:了解食堂建设及管理、当地食物供应、饮 食习惯、经济状况等。

1.3 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双 录入,数据汇总后用SAS 8.0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结果分 析。定性资料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员及时进行整理总结,汇 总后进行分析。食物供应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供应, 1 次/周~1次/月为偶尔供应, <1次/月为基本不供应。食物摄 取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吃, 1次/周~1次/月为偶尔吃, <1次/月为基本不吃。结果

2.1 学校食堂基本情况及供餐状况 参与调研的农村寄宿制 学校中, 66.3%的学校食堂由学校管理(低收入地区为61.7%, 中高收入地区为72.2%)。低、中高收入地区分别有40.5%和

97.4%的学校食堂每天向寄宿学生提供三餐;早、中、晚三餐 主、副食均提供的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27.9%, 51.4% 和50.7%,中高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37.0%, 96.2%和

95.1%。低、中高收入地区每天为学生提供新鲜蔬菜不足3种 的学校食堂分别为55.7%和18.4%。

对食堂最近1个月副食供应情况调研发现,低收入地区学

校食堂经常提供肉、蛋、奶及豆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19.7%, 8.8%和44.8%,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21.8%和80.1%。

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部分学校食堂规模不能满足全

校学生同时就餐,部分低收入地区小学甚至没有餐厅或就餐场 所。学校领导反映“迫切要求加大政府对学校食堂建设的投 入,增加食堂就餐面积,增添食堂硬件设备”,特别是宁夏、甘 肃、广西等低收入地区。此外,一些学校领导提出了学校食堂 “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争取膳食多样化,首先保证 学生吃饱,在吃饱的基础上合理搭配,确保营养”的建议。

2.2 农村寄宿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低收入地区有46.2%的寄 宿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三餐;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不能保证每 天三餐的比例明显低于低收入地区,仅为5.7%。

对寄宿学生最近1个月内食物摄入情况调研发现,低收入

地区寄宿学生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情况较好,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 46.3%, 23.5%和

59.0%。近1个月内,低收入地区的寄宿学生平均每天吃1种、2 种、3种及以上新鲜蔬菜的比例分别为34.8%, 27.3%和

21.5%,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21.8 %, 33.7 %和36.0%。此 外,低收入地区分别有8.4%的寄宿小学生和11.5%的寄宿中 学生只吃从家带的咸菜;中高收入寄宿学生只吃咸菜的比例较 低,分别为小学生1.5%,中学生2.3%。

2.3 学校营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通过访谈发现,大 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课多由班主任或体 育教师代讲,缺乏医学知识背景,缺少统一专用教学辅导教材。学校开展的营养知识方面教育多以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广 播、讲座、专刊或升旗仪式上讲话的形式,内容主要涉及预防传 染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吃早餐、少吃零食和不挑食等。学校领导普遍认为,“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规培训,需加强 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应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 度,为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

对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营养知识的调研发现,他们对基

本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大多数知识点回答的正确率达到

80%以上;有关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营养知识的题目中, 7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4种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但有关 富含这些营养素食物的题目回答正确率较低,仅为50%以上。此外,一些学生营养意识还较差。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养状况是 其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成就的基础。在我 国,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学生营养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在低收入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足的问题尤 为突出[2]。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领导能认识到学生营

养工作的重要性,多数学校在供餐、供水方面基本能保证学生 的基本需要。中高收入地区农村寄宿学生营养状况相对较好, 95%以上的学校午餐和晚餐能提供主副食,寄宿学生能经常吃 肉、蛋及豆类等食物的占50%左右,奶类较低,为23.5%。目前,大部分学生、教师甚至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知识匮乏。健康教育课涉及营养知识较少,学生的营养知识不全面[3],而 且学生对于已有的营养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变为行为。大部分 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专业健康教育教师,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 规培训,营养知识匮乏,不懂合理膳食搭配,这种不科学的膳食 搭配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4]。因此,有必要尽快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开展营养与健康知识 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营养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健康维护的基础要素,生命 早期的营养状况决定了人类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及其 育成就[2]。研究表明,在一些贫穷国家,因为饥饿造成的经 成本,有时要占到其GDP的3%[5]。因此,建议采用以 综合措施来改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首先,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的扶持

度,确保全部贫困生都能获得生活补助。学校的生活补助资 应确保用于改善学生营养膳食,每周几次以同等的价格提供 肉类比较多的食谱。同时,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资 度,从学校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确保每个农村寄宿制 校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学生食堂。

其次,建立健全我国营养保障与改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系,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与健康。很多发展中国家先 出台了儿童营养的国家政策,如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肯 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可以借 他们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快 设和健全改善学生营养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学生营养工作的体

和机制。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学生营养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 卫生部门要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专业指导的力度 财政、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从不同角度参与和支持学生营

工作,共同实施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干预

究,以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6],提出 村不同年龄学生基本营养素摄入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 经济可行、各类营养搭配合理的食谱,改善学生早餐质量,保 正餐多样化。

第五,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的度,对其进行营养知识、烹调方式、食物深加工及食品安全知 等方面培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结构合理、安全卫生、营养丰 的食物。丰富教育管理者的营养知识储备;对教师、家长和 生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讲座,以多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 引导学生及家长重视营养健康知识。

(志谢: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凌云县、天等县,云 省福贡县、西盟县、沧源县,贵州省紫云县、从江县、织金县, 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吉县、同心县,甘肃省东乡县、陇南 武都区、卓尼县,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古巴彦卓尔市杭锦 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湖 省仙桃市,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沙 坝区、大足县,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等29个调研点的所有 查员;感谢参与调研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配合!)参考文献

[1] 王梦奎.为了国家的未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试点报告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改善 策研究.[EB/OL] [2009-08-24].http: //www.pndc.gov.c

thread-190-1.htm.l

篇3: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广西、云南、贵州、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北、重庆、山西、湖南、广东共13个省 (自治区) 进行调研。收入水平按照2007年人均GDP划分, 人均GDP低于14 000元的为低收入地区 (宁夏、甘肃、广西、贵州、云南) , 人均GDP高于14 000元的为中高收入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西、湖北、湖南、重庆、广东) , 共29个县 (市) 的全部寄宿制中小学校作为调研学校。低收入地区从各调研县中随机抽取2所寄宿制学校 (初中和中心小学各1所) 、每所学校抽取2个班学生 (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中高收入地区从各调研县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学生 (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作为调查对象。

调研县的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所有寄宿制学生以及中高收入地区所有寄宿制学校教师均参加问卷调查。各调研县组织召开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座谈会, 从低收入地区随机抽取5个县 (市) 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进行实地观察;中高收入的14个县 (市) 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2所初中和2所小学进行实地观察, 并进行学生专题小组讨论, 实地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或校长、部分教师及饮食服务人员参加访谈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学校共611所。其中实地调研学校78所 (小学34所, 中学44所) 。共调查学生29 343人, 教师1 479人, 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9 319份, 有效教师问卷1 479 份。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小组78个, 其中小学生组34个, 中学生组44个。访谈247人, 其中教育主管部门领导13 人, 学校领导105 人, 教师51人, 饮食服务人员78人。召开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各13个。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形式、补贴发放以及各类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和需求等。

1.2.2 定性研究

通过座谈会、访谈和观察等方式, 进一步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服务及管理状况等, 了解对改善农村寄宿生营养状况、相关补贴政策, 补贴形式的情况和建议等。 (1) 座谈会:每个调研县召开1次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座谈会。 (2) 专题小组讨论:由受过培训的主持人和记录员负责实施, 讨论时每组8~12 名学生参加, 讨论时间在1 h之内。 (3) 访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对实地调研学校的分管校长、教师及食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地点选择在学校比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房间内进行, 时间为1 h左右。 (4) 实地考察:了解食堂建设及管理、当地食物供应、饮食习惯、经济状况等。

1.3 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双录入, 数据汇总后用SAS 8.0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结果分析。定性资料在调查结束后, 由调查员及时进行整理总结, 汇总后进行分析。食物供应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供应, 1次/周~1次/月为偶尔供应, <1次/月为基本不供应。食物摄取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吃, 1次/周~1次/月为偶尔吃, <1次/月为基本不吃。

2 结果

2.1 学校食堂基本情况及供餐状况

参与调研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 66.3%的学校食堂由学校管理 (低收入地区为61.7%, 中高收入地区为72.2%) 。低、中高收入地区分别有40.5%和97.4%的学校食堂每天向寄宿学生提供三餐;早、中、晚三餐主、副食均提供的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27.9%, 51.4%和50.7%, 中高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37.0%, 96.2%和95.1%。低、中高收入地区每天为学生提供新鲜蔬菜不足3种的学校食堂分别为55.7%和18.4%。

对食堂最近1个月副食供应情况调研发现, 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经常提供肉、蛋、奶及豆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 19.7%, 8.8%和44.8%, 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 21.8%和80.1%。

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 部分学校食堂规模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同时就餐, 部分低收入地区小学甚至没有餐厅或就餐场所。学校领导反映“迫切要求加大政府对学校食堂建设的投入, 增加食堂就餐面积, 增添食堂硬件设备”, 特别是宁夏、甘肃、广西等低收入地区。此外, 一些学校领导提出了学校食堂“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争取膳食多样化, 首先保证学生吃饱, 在吃饱的基础上合理搭配, 确保营养”的建议。

2.2 农村寄宿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低收入地区有46.2%的寄宿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三餐;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三餐的比例明显低于低收入地区, 仅为5.7%。

对寄宿学生最近1个月内食物摄入情况调研发现, 低收入地区寄宿学生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 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情况较好, 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 46.3%, 23.5%和59.0%。近1个月内, 低收入地区的寄宿学生平均每天吃1种、2种、3种及以上新鲜蔬菜的比例分别为34.8%, 27.3%和21.5%, 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21.8 %, 33.7 %和36.0%。此外, 低收入地区分别有8.4%的寄宿小学生和11.5%的寄宿中学生只吃从家带的咸菜;中高收入寄宿学生只吃咸菜的比例较低, 分别为小学生1.5%, 中学生2.3%。

2.3 学校营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通过访谈发现, 大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健康教育教师, 健康教育课多由班主任或体育教师代讲, 缺乏医学知识背景, 缺少统一专用教学辅导教材。学校开展的营养知识方面教育多以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讲座、专刊或升旗仪式上讲话的形式, 内容主要涉及预防传染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吃早餐、少吃零食和不挑食等。

学校领导普遍认为, “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规培训, 需加强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 “应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 为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

对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营养知识的调研发现, 他们对基本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大多数知识点回答的正确率达到80%以上;有关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营养知识的题目中, 7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4种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 但有关富含这些营养素食物的题目回答正确率较低, 仅为50%以上。此外, 一些学生营养意识还较差。

3 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成就的基础。在我国, 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 学生营养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在低收入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 营养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2] 。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 农村寄宿制学校领导能认识到学生营养工作的重要性, 多数学校在供餐、供水方面基本能保证学生的基本需要。中高收入地区农村寄宿学生营养状况相对较好, 95%以上的学校午餐和晚餐能提供主副食, 寄宿学生能经常吃肉、蛋及豆类等食物的占50%左右, 奶类较低, 为23.5%。

目前, 大部分学生、教师甚至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知识匮乏。健康教育课涉及营养知识较少, 学生的营养知识不全面[3] , 而且学生对于已有的营养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变为行为。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专业健康教育教师, 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规培训, 营养知识匮乏, 不懂合理膳食搭配, 这种不科学的膳食搭配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4] 。因此, 有必要尽快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开展营养与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营养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健康维护的基础要素, 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决定了人类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及其教育成就[2] 。研究表明, 在一些贫穷国家, 因为饥饿造成的经济成本, 有时要占到其年度GDP的3%[5] 。因此, 建议采用以下综合措施来改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首先, 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的扶持力度, 确保全部贫困生都能获得生活补助。学校的生活补助资金应确保用于改善学生营养膳食, 每周几次以同等的价格提供含肉类比较多的食谱。同时, 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 从学校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着手, 确保每个农村寄宿制学校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学生食堂。

其次, 建立健全我国营养保障与改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与健康。很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出台了儿童营养的国家政策, 如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肯尼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 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 加快建设和健全改善学生营养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 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学生营养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学生营养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 卫生部门要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 加大专业指导的力度, 财政、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从不同角度参与和支持学生营养工作, 共同实施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第四,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干预研究, 以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6] , 提出农村不同年龄学生基本营养素摄入标准,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供经济可行、各类营养搭配合理的食谱, 改善学生早餐质量, 保证正餐多样化。

第五, 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的力度, 对其进行营养知识、烹调方式、食物深加工及食品安全知识等方面培训, 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结构合理、安全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丰富教育管理者的营养知识储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讲座, 以多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 引导学生及家长重视营养健康知识。

(志谢: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凌云县、天等县, 云南省福贡县、西盟县、沧源县, 贵州省紫云县、从江县、织金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吉县、同心县, 甘肃省东乡县、陇南市武都区、卓尼县,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古巴彦卓尔市杭锦后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 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 湖北省仙桃市, 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 广东省广州市,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足县, 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等29个调研点的所有调查员;感谢参与调研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和200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13个省 (自治区) 的29个县 (市) 中选取78所中小学校,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讨论、访谈等, 分别对学生、教师、学校饮食服务人员以及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领导。结果 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经常为学生提供肉、蛋、奶及豆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 19.7%, 8.8%和44.8%, 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 21.8%和80.1%。低收入地区寄宿学生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 13.5%, 10.7%和36.4%, 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56.3%, 46.3%, 23.5%和59.0%。学校领导普遍认为需加强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 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结论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低收入地区较为严重。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状况,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营养状况,膳食调查,学生,居住特征,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王梦奎.为了国家的未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试点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改善政策研究.[EB/OL][2009-08-24].http://www.pndc.gov.cn/thread-190-1.html.

[3]廖文科, 张芯, 张辉, 等.中国学校健康教育和学生营养工作现状及需求.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1) :6-8.

[4]马冠生, 胡小琪, 张辉, 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需求.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9) :545-547.

[5]KHAN AA, BANO N, SALAM A.Child Malnutrition:An overview of trends, issues and policy prescriptions.VIKALPA, 2006, 31 (4) :81-90.

篇4: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编者按:当前学生营养状况关系到今后劳动者素质。为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广西教育厅联合开发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两年来的实验表明,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入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举措。对此项目调研报告,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现本刊分两期刊登此课题有关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重大进展,政府全面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解决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拥护。但是,在教学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学生营养不良的重灾区。为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广西教育厅联合开发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两年多的实验表明,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入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举措。

一、 广西寄宿制学校建设状况及效益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广西较大规模地建设寄宿制学校是从1998年开始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东巴凤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十多项教育专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建设中小学校12500多所,校舍面积达850多万平方米。

上述教育专项工程覆盖我区各县,以“两基”攻坚为目标,以中小学危房改造为主线,以基本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其中,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是建设的重要内容,约占总投入的40%。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建设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学生生活用房计32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学生寄宿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变,为实施中小学生营养改善项目,提高中小学生营养水平,改善学校卫生状况提供了条件。

(二) 项目实施效益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变了贫困地区学校的落后面貌,寄宿制学校数和学生数明显增加,加快了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 寄宿制学校增多,寄宿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到2007年,全区共有寄宿学生204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0.37%,其中小学寄宿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84%,初中寄宿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6.29%。以41个“两基”攻坚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共有寄宿制学校3484所,占学校总数的25.64%;寄宿制学校住宿生69.3万人,占在校生数的35.86%;到2007年,寄宿制学校为3355所,占学校总数的29.6%;寄宿制学校住宿生83.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8.2%。可见,实施寄宿制工程项目,使贫困山区学生寄宿比例有了较大增长。

2. 推进了我区实现“两基”的进程,使我区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巩固、发展和提高。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及效益得到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07年6月底,我区小学净入学率由1998年的98.8%提高到99.25%,辍学率由1998年的1.67%降至0.1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7.58%提高到102.48%,辍学率由1998年的5.41%降至1.56%;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提高到98.6 %;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提高到92.55 %。2007年7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的“两基”督导检查。

3. 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增加了校舍面积,减小了危房比例。

通过各个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区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校舍面积得到增加,基本消除D级危房,同时使B、C级危房比例明显减少。与1998年相比,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增加到5.39平方米(不含危房),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增加到7.24平方米(不含危房);小学、初中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下降至4.92%和3.2%。校舍达到或接近了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建设标准,为学生创造了良好、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中小学的图书、课桌椅、学生用床、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例,项目学校课桌椅配齐率达100%;项目学校小学生均图书由2004年11.5册上升到12.6册,初中由2004年12册上升到15册;学生用床配齐率小学达到97%,初中达到98%。

4. 学校布局更趋于合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全区各地利用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契机,将项目的实施与教育长远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撤并了一批学生上学不便、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校点,使校点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实行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后,小学(包括教学点)校均规模由120人增加到304人;初中校均规模由859人增加到899人。

5.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懂得学校规划、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也培养了一批安心于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使广西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 寄宿制学校学生用餐及营养状况

从上文可见,寄宿制学校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改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化的举措。通过寄宿制学校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供给的集约化,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率,提高了贫困地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效果和影响是相当大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后,一些交通不便、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校点被逐步撤并,每个乡镇基本上形成了1所初中、1-2所中心小学集中办学的格局。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加上学校离家远、留守儿童多等客观原因,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导致边远山区农村的寄宿制学生比例偏高。据2008年12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广西、宁夏等6省(区)20个县24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寄宿生比例平均为57.5%。就广西来说,2007年全区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为85.54%,小学寄宿生比例为8.13%;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都安县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为90.39%,小学寄宿生比例为27.28%。这种状况使学校从单纯的教学场所转变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寄宿制学校不得不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功能,为学生提供饮食、住宿、安全等服务,学校食堂成为学生营养状况的直接决定因素。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营养改善项目”课题组的联合调查,截至2008年12月,广西等6省(区)有10%的学校根本没有食堂(包括只能蒸饭的简易食堂),学生吃饭只能靠自带食物,一次带够一周的食物。有食堂的学校,相当一部分食堂设施简陋,只能为学生蒸饭或加热主食,有些连开水都不能提供,更无法为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日常用餐。都安县23所初中食堂能供应炒菜的为11所;173所小学能供应炒菜的仅为2所(均为营养项目试验学校);其余12所初中和171所小学,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蒸饭服务,学生每餐只能以少量的水蒸黄豆或菜干为菜,基本营养物质摄入量不够,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导致很多学生身体检测指标未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一半。据“营养改善项目”基线测试数据表明,都安寄宿制小学学生的体质(营养)、体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2-3个年龄段,与农村平均水平相差1-2个年龄段。例如,都安县11岁组男生平均身高为134.5厘米,与全国城市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相当;体重也比全国同龄农村男生平均值少4.5公斤;肺活量平均为1552毫升,也远远低于全国农村同龄组1718毫升的水平。这与学生每天营养摄入量有直接关系。据对同组学生调查测试,其摄入的能量仅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66%,蛋白质仅达到78%,脂肪仅达到25%,维生素、钙等微量元素均不足推荐标准的30%。

可见,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缺乏状况严重,直接导致这些儿童体格和体质发育不良。这对儿童体能、智力发展及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和生产能力,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通过寄宿制学校及早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使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责任,全社会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实施学生营养改善

广西的寄宿制学生是比较庞大的群体,全区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寄宿在学校里。按城市、县镇、农村三种地域分类统计,其中县镇学校寄宿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6.3%;城市学校寄宿生最少,仅为2.6%。这是因为广西大部分县区的初中设在县城或乡镇所在地,能够提供寄宿条件的中心小学也大部分设在乡镇所在地。按学校层次来分类统计,初中寄宿生比例远远高于小学寄宿生比例,特别是农村和县镇的初中寄宿学生比例高达85%以上。因此,从寄宿制学校入手,通过学生食堂直接改善学生饮食结构和习惯,不失为实施儿童营养干预的最佳途径。

1. 建设学生食堂是全面实施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干预的前提。

在国家寄宿制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广西中小学校食堂建设往往滞后于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建设。虽然寄宿制初中基本上都配套建有学生食堂,但很多学校的食堂面积小、功能不全,只有做饭操作间而没有学生饭厅,不能满足寄宿制学生就餐的需要。绝大部分寄宿制小学的食堂十分简陋,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蒸饭,基本上没有条件炒菜,更不用说有学生饭厅了。如都安县2003年共有寄宿制小学94所,寄宿制初中23所,尽管都建有学生食堂,但能为学生炒菜的食堂,其中小学为0个,初中11个。就是说有一半的初中食堂和全部的小学食堂没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熟菜。2007年全县寄宿制小学增加到174所,能够炒菜的食堂也只有实施“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两所小学,仅占小学食堂总数的1%。广西另一个贫困县隆安县情况也大致如此。全县2003年有寄宿制小学46所,能提供简单炒菜的食堂仅有16所,其他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蒸饭服务。因此,大量学生每天的食谱只是简单的蒸饭加一点点水蒸黄豆,没有肉、蛋和蔬菜。长期如此,导致这些地方的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素质远远差于城市的同龄学生。

学生食堂功能不足、设施不配套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开展和成效。广西柳州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柳州北部3县农村学生午饭困难的问题,从2008年9月1日起,每年投入近4000万元,为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人每天2元钱的免费午餐。这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高一代人素质的重要举措。但是,一些学校没有学生食堂等必要的硬件,致使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不能够到位。据调查,有学生食堂的学校通过发放餐票的方式来提供免费午餐,没有食堂的学校买豆奶、馒头或快餐面加火腿肠给学生当午餐。

随着国家“寄宿制工程”项目的实施,学生食堂作为最主要的建设内容列入项目规划之中。2007年广西全区599所项目学校中,学生食堂面积达到313310平方米,每个寄宿生平均食堂面积0.73平方米,比2003年项目实施前的寄宿生平均食堂面积0.43平方米多了近一倍,为实施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 政府加大帮扶力度,是办好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的重要举措。

国家实施“寄宿制工程”后,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面貌。然而,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如前所述,都安县的学生食堂大都是低水平的食堂,还不能够为学生供应炒菜。到2007年,174个寄宿制小学食堂仅有实施“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古山小学和三只羊小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炒菜。根据国家规定的学生食堂人均0.8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测算,按每平方米900元的造价,仅都安县约3.7万寄宿生就需要建设食堂2.96万平方米,需要投资2600多万元。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样大的项目靠县自身解决是很难的,只有中央及自治区政府拨款才有可能完成。

另外,要把食堂建设成为标准的能提供炒菜的食堂,还必须配置必要的设备,如锅炉、冰柜、消毒设备、炊具等。根据“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试点学校的经验,供应300—400学生一日三餐的食堂,配备以上设备约需7万元。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全面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学校一切开支均靠上级拨款来维持。要建设标准食堂并配齐相应设备,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仅靠农村寄宿制学校自筹,是非常困难的。

3. 加强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是顺利实施学生营养干预的关键。

学生营养干预能否顺利实施,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关键。儿童营养改善不仅仅是简单的做饭、吃饭问题,同样的经费投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从“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试点工作情况来看,要办好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食堂,校长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师生员工的责任心,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积极改进食堂工作方式,提高厨师的烹饪水平,为学生提供营养合格、安全卫生的食品;校长要多动脑筋,在保证学生营养摄入量的前提下,想办法降低学校食堂的运作成本,提高食堂效益。

4. 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使营养改善取得实效。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和当地经济水平制约,我国大多数人每餐的饮食并不是以营养摄取为定餐标准。农村家庭平时很少能吃到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而节假日往往又过度摄取。人们出于饮食习惯而使有些富含营养的食品被弃于餐桌。因此,寄宿制学校,除了通过食堂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平时不吃的但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食物,如鱼类、胡萝卜、牛奶等之外,还应当通过日常教学或有关活动,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营养知识,并且通过学生向其家长渗透,改变当地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这是寄宿制学校实施营养改善的最大优势。

总之,我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集中进行学生营养干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从改善学生营养就是帮助未来一代解决贫困问题、实现贫穷不传代、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扶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儿童营养干预,使寄宿制学校走上健康、科学、有序发展的轨道。

篇5: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整群抽取四川省蒲江县长秋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3所, 其中1所为食育教育模式干预学校, 1所为普通营养教育对照学校, 1所为空白对照学校。研究对象为3所学校食堂和在校就餐的学生。

1. 2 方法

1. 2. 1膳食调查干预前后 ( 分别为2011年10月和2012年12月) 分别采用“连续3 d称重记账法”, 收集食堂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废弃量和每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就餐人数, 对学校师生的平均食物摄入量、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等进行分析, 结果以每标准人日摄入量表示[4] ( 标准人是指18岁从事极轻体力活动的成年男子) 。

1. 2. 2食育干预方式食育干预学校、普通营养教育对照学校、空白对照学校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干预时间为1 a (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 。食育干预学校采取的干预方式包括: ( 1) 学校教师的培训 ( 每学期1次, 包括营养健康相关知识和食育教育相关内容) ; ( 2) 营养健康教育课 ( 每周1次) 或知识讲座 ( 每月1次) ; ( 3) 发放营养健康书籍、营养知识贴画或海报、膳食宝塔模型等; ( 4)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 每学期1次) ; ( 5) 食堂配餐指导 ( 每月1次) ; ( 6) 营养标签课堂; ( 7) 烹饪知识的学习和烹饪比赛; ( 8) 种植和养殖基地的建立。普通营养教育对照学校采用上述前4种干预方式, 但对学校教师的培训主要是营养健康相关知识, 不包括食育教育内容。空白对照学校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 3 统计分析 采用 Epi Dada 3. 02 软件录入数据, 利用 SPSS 18. 0 软件分析数据, 评价实施食育干预的效果。

2 结果

2. 1 就餐人数 被试学校均为寄宿制学校, 3 所学校均提供三餐。3 所学校师生连续 5 d 就餐人日数情况见表 1 。由于并非每个人三餐均在学校食堂就餐, 因此总人日数是根据餐次比0. 3, 0. 4, 0. 3计算得出的。由于学生年龄段分布广, 各年龄段摄入标准不一, 为方便与摄入标准相比较, 将总人日数换算成总标准人日数。

2. 2食物摄入量见表2。食育干预学校干预后的植物油和食盐使用量大大降低, 均在供给标准值以下; 蛋类摄入量大大增加, 达到推荐摄入量; 奶类摄入量虽然仍未达推荐量, 但比基线调查时已大大增加。其他2所学校的膳食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量大大增加, 尤其鸡蛋的摄入量已达到每天供给标准。但是终期调查中3所学校的奶类和大豆类食物摄入仍不足, 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且品种单一的情况并未改善。干预前与干预后, 3所学校学生的水果类食物摄入量均为0。

2. 3 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见表 3。基础调查和终期调查中, 3 所学校师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足够, 但均存在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

2. 4膳食结构3所学校干预前后膳食构成情况见表4。从能量的营养素来源看, 基线调查中3所学校膳食的蛋白质供能比均接近推荐值, 但脂肪供能比均超过推荐值上限。终期调查中食育干预学校的蛋白质供能比下降, 在推荐值范围内; 脂肪供能比也下降, 接近推荐值范围的上限; 其他2所学校的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均上升。对于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来说, 动物性食物及大豆类食物提供的蛋白质, 即优质蛋白质占的比例在食育干预后有所提高。

注: 1 kcal = 4. 18 k J。

3 讨论

通过为期1 a的干预, 食育干预学校的膳食无论是食物摄入量、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还是膳食结构都较基线调查有所改善, 特别是食用油和盐的控制效果较好, 奶类和蛋类食物摄入量也大大增加。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特别是一些微量元素的摄入量仍偏低。另外2所学校的膳食也有所改善, 主要是由于成都地区开始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所以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量大大增加, 尤其鸡蛋的摄入量已达到每天供给标准, 但是食用油和盐的摄入量过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动物性食品摄入量也偏高, 且品种单一, 这些都有待改善。

在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 西部农村新建、改扩建了大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兴建对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调查显示, 农村寄宿 制学校学 生的温饱 问题基本 解决[5]; 本次基线调查也得出类似结论。通过食育干预, 学校食堂的膳食质量有所改善, 但仍存在如食物品种少及钙摄入量低等问题。

食育不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或枯燥的知识学习, 而是通过许多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 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 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 变成自己的习惯, 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食育内容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食品常识、营养与健康知识、烹饪知识、环保意识、艺术想像力的培养、“食农”教育和传播食文化等方面[6,7,8,9]。

由于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营养知识匮乏的现象[10], 学生食堂工作人员主要以当地居民和下岗人员为主, 缺乏必要的烹饪技能和营养知识。因此, 在食育干预过程中遇到如学校领导对营养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食堂工作人员难以独自正确实施营养配餐等问题。本次干预对于学生的饮食习惯以及教师、食堂工作人员健康饮食观念的培养初见成效, 食育干预学校食堂的膳食质量较干预前有所改善, 特别是食用油和盐的控制效果较好, 奶类和蛋类食物摄入量也大大增加。但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特别是一些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偏低, 尤其钙的摄入量偏低。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教师营养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学生营养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 以及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和营养配餐技能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饶克勤, 孔灵芝, 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7) :478-484.

[2]陈润, 汤艳.某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膳食调查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3) :300-301.

[3]王婷, 李文.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营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2) :118-122.

[4]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共营养师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6.

[5]刘智勇, 孙锦峰, 陈帅印.豫北某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8) :921-922.

[6]李里特.“食育”是国民健康的大事[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3) :4-7.

[7]施用海.再谈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 (10) :4-7.

[8]林振华, 刘红.日本食育的内容与特征[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40-41, 80.

[9]李里特.国民素质教育的新课题:食育[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5) :4-6.

篇6:兰州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食堂营养状况汇报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贵南县和海晏县4所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按学校整群抽样,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教师分别为315,396名,食堂从业人 员分别为111,86名。

1. 2方法参考文献[3 - 5]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调查基础上反复讨论修改而成。教师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15个营养知识和“经常吃早餐”等10个方面的行为。食堂从业人员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日常摄入最多食物”等15个营养知识和“喜欢的烹调方式”等12个方面的行为。2012年7月开展基线调查,调查前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以学校为单位,集中匿名填写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2012年10—12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针对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培训计划、制作了宣传资料。2013年1月在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对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为期5 d的集中营养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涉及营养素、合理营养、疾病营养、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鼓励培训对象提问、参与讨论。食堂从业人员除课堂培训外,结合学校实际现场开展了食品安全、营养餐和食物搭配的具体指导。干预后用相同问卷对参加培训的在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1. 3统计分析教师或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 = 回答营养知识正确的人数/应回答营养知识的总人数×100% ; 教师或食堂从业人员营养行为形成率= 回答营养行为正确的人数 / 应回答营养行为的总人数×100% 。用Exce 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5.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 = 0. 05。

2 结果

2. 1教师营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教师15个营养知识总体知晓率从59. 09%提高到94. 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 957. 74,P< 0. 01) ,单项营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大部分知识点知晓率提高40% 左右,项目活动使教师营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见表1。

2. 2教师营养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后比较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教 师营养行 为10个方面的 形成率从40. 51% 提高到83. 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1 380. 09,P < 0. 01) 。除吸烟外( P > 0. 05) ,其余9个方面营养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1) 。见表2。

2. 3 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总体知晓率从50. 45% 提高到81. 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10. 20,P < 0. 01) ,除“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来源”2个方面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 P值均 > 0. 05) ,另12个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1) ; 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使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大部分知识点知晓率提高40% 左右。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

注: ( ) 内数字为形成率 /% 。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

2. 4 食堂从业人员营养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后比较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食堂从业人员营养行为形成率从60. 66% 提高到94. 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1. 36,P < 0. 01) ,除“尽快吃完烹饪好的食物”和“做菜的工序”2个方面的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 P值均 > 0. 05) ,其余10个方面的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干预后食堂从业人员大部分营养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见表4。

注: ( ) 内数字为形成率 /% 。

3 讨论

合理营养奠定终身健康[6]。营养是奠定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形成人类发展的认知基础,营养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条件[6],投资儿童营养教育是促进人类和经济发展最为优先、有效的战略措施[7]。贫困农村地区是我国学生营养改善的重点地区,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是营养改善的重点人群[8]。学生可通过教师获得营养健康知识,通过食堂膳食获得营养,所以提高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和营养行为形成率对学生的营养健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和体格发育[9]。学校健康教育是一项促进全社会健康的有效策略[10]。

干预后,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和营养行为形成率总体提高明显,大部分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较干预前提高40% 左右,项目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一般认为,人们的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及饮食态度呈正相关[11,12],管理部门应将藏区寄宿制学校营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计划,中小学校应以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等方式加强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教育[13,14]。在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中,要把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卫生知识和基本素质,防止食源性疾病作为重点[15]; 在对教师的营养知识教育中,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设置多样化的营养健康课程[16],提高教师营养知识。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10]。

本研究表明,藏区寄宿制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和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效果明显。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重视和推广寄宿制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和行为的营养健康教育活动,并重视多样化的干预方式,如多媒体、现场指导、发放宣传资料和纪念品等形式,以吸引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摘要:目的 了解对青海藏区寄宿制中小学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开展的营养健康教育效果,为促进学生的营养教育及提供合理膳食提供参考。方法 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4所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作宣传资料,开展为期5 d的集中培训和宣教等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用相同问卷再进行调查。结果 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教师营养知识总体知晓率从59.09%提高到94.38%(χ2=19.57,P<0.01),食堂从业人员从50.45%提高到81.78%(χ2=310.20,P<0.01);干预后教师营养行为形成率从40.51%提高到83.03%(χ2=1 380.09,P<0.01),食堂从业人员从60.66%提高到94.19%(χ2=351.36,P<0.01),营养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改善寄宿制学校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和行为的有效方式,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相应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活动通讯稿-企业三八妇女节礼品下一篇:听取蛙声一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