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2024-06-29

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共9篇)

篇1: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http:// 2011-05-10 11:16:00 来源:《学习时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二类地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区网民数1226万人,普及率达到25.2%;域名总数 61856个,占全国域名总数比例为0.7%;独立网站数量33737个,占全国网站数的比例为 0.8%,在西部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鉴于广西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情况,课题组于2011年4月24日前往广西,开始为期5天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发现,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来探求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对策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所在。为此,建议如下。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拓宽网络舆论引导的实现路径

首先,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事实证明,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舆论负功能的有效保障。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约 97%的受调查者相信“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诱发网络暴力”,超过 90%的受访者认为“加强立法,使网络监督有法可依”。立法应以预防为主,并充分考虑到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使法律具有可行性。政府应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法治社会的通则来规范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正面舆论引导功能。鉴于此,在规范网络舆论立法方面,调查组建议应该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者相结合的网络立法体系。网络立法关键环节是明确信息管制和责任主体。调查组认为,应该及时出台法案对网络信息做出管制规定,特别是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和两性的内容,必须严格审查。在责任主体确定方面,调查组认为:坚持网络实名制立法,实现谁发帖,谁负责,谁让发帖,让谁负责。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之前,必须对留言者的身份证号、姓名等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否则将对网站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恶意发帖者予以法律制裁。如果由于网站未能有效进行实名制登录而造成法律纠纷,网站将代替无法被追查到的被告接受惩处。

其次,整合现有网站资源。我国的网站数目较多,但部分网站应用效率低下,协调性不足,远未发挥整体优势。基于此,调查组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单位,整顿和规范现有网站,对陈旧过时的网站予以裁汰或合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进一步打造国家和地方重点网站上,发挥现有重点网站的影响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如果多方在网络发布信息各有冲突”,将近70%受访网民仍然认同官方网站的权威性。例如,2006年1月,广西区将党委宣传部主管的“桂龙新闻网”和广西日报社主办的“新桂网”进行整合,成立新的“广西新闻网”。通过战略调整、资源重组、理顺机制、明确定位、规范运作,使广西新闻网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跻身全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排名前十名。

第三,提升技术系统支持。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基于此,应该及时提升技术系统支持,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同时,调研组认为,人是技术应用的主体,应分期分批地对各级网络宣传管理人员,主要新闻网站、商业网站、政府网站以及国企网站负责人进行网络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素质。

第四,主动设置网络议题。网络媒体的报道强度、报道方式方法及新闻编排的主次顺序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关注度,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突出报道和聚焦,通常能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设置网络议题,还需要研究网民的心理特征,做到因势利导。媒体可以通过在线交流或者做调查的方式,了解网民的兴趣,制定引导措施。

最后,积极提倡媒体自律。当前,我国并未实施上网实名制,这使得网络行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此外,由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网民上网习惯,网络舆论在监管上有诸多难题和不便。过严的监管会限制网络舆论的表达,而过松的限制又会导致言论的无序和混乱,为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成熟而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网络信息的第一把关人,媒体在自身在公众视线中“受关注”程度同时,必须加强自律,使网络信息的发布与时代主题相适应,与主流文化相契合,与人民要求相一致。2004年6月,《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的正式公布和签约,表明我国的互联网经营者在行业自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明确网络舆论引导的评价标准

一方面,网络舆论引导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当前,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社会结构从同质向异质发展,深层次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长期以来,全国通过“两报一刊”以达到“舆论一致”的政治表达已经改变。每一个网络政治舆论传播的参与者,诸如政府、媒介组织,不同的组织之间,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基于此,调研组认为,网络舆论引导首要目的就是协调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引导要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中国存在浓厚的“强政府、弱社会、小公民”的传统政治氛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论的民主参与功能成为其发挥社会影响力的最大亮点。网络舆论强调了公民个体的存在,强调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言论自由的权利,强调了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批评的权利。通过网络舆论,党和政府可以及时了解网民的利益诉求,促进了普通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政府决策的监督。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广西网络研究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天至少安排3名工作人员重点负责当天网上舆情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除周六日,每天编印《网络舆情动态》报送自治区主要领导和本部领导,还不定期编报《网络要情快报》和《网上舆情专报》,基本上做到突发性、敏感性舆情快事快报,专事专报。另一方面,建立技术检测与人工监管相结合的舆情信息采集模式。2008年,广西网络研究中心建立广西互联网信息监测系统,对所采集的信息通过语义分析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工作人员再对筛选后的重点监测信息进行研判分析和提出处置建议。调研组认为,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网络评论员协同管理平台,集中采集网评员在监看网站中发现的敏感舆情。

其次,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调研问卷中,问及“如果网络舆论演变成公共管理危机,您认为政府最应采取的措施”,近85%受访者中认为“第一时间澄清事实”。同时,调研组认为,与网络舆论相比,人民群众更看重事态的发展状况。基于此,要想从根本上平息负面舆论,最主要的是政府或事件当事人要勇于承担事件的相关责任,有效缓解危机事态。2010年发生的“日记门”事件中,虽然网络舆情已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广西区纪委能够抽调力量迅速查清韩峰受贿事实,给予其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处分,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日记门”事件应对能力排在第二名。

最后,健全舆情危机事后处理机制。一要对网络热点舆论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编写典型案例,反思工作得失,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二要对舆情中发现的问题,不护短、不回避、不推诿,深入剖析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三要对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

尊重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规律

首先,遵守“弱效果理论”规律。该规律认为,宣传可以强化公众原来的偏好,但是并没有、而且可能也不能够改变它们。鉴于此,进一步改进硬性管理方法,同时更多地通过柔性手段来管理媒体,研究运用新闻语言,遵循媒体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媒体,实现宣传目标。特别是由党和政府主管的主流媒体,要尊重传媒规律,改革话语符号系统,调整言说方式,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分析性新闻,才能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承担起主流媒体本应肩负的引导舆论、教育民众、服务人民的重任。

其次,遵守“第一时间效应”规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党和政府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总之,网络媒体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再次,重视“沉默的螺旋”理论。比如有些网民经常会盲目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于是“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群体中形成极端观点的一种现象),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调研组认为: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和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以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以自己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言论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而成为网络中的强势话语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尤其是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无法分辨真伪的网络信息和一些偏颇的极端言论时,就更加需要“意见领袖”来分析解惑,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不良言论,从而避免网民盲目跟从他人意见。

最后,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极易导致信息失控,大量虚假性、非理性信息充斥网络,不仅误导网络舆论导向,而且对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因而,“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至关重要。但网络把关人应当讲究把关的方式:变“把关”为“指路”,变网上“堵截”为“疏导”,实现“堵、疏、督”三结合。网络编辑应该借助于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同时,要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来进行舆论引导,通过所报道的事实和评论来引导网民思考,以条分缕析的解剖、睿智豁达的阐述,帮助网民走出暂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

(中央党校第30期中青1班3支部第5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戴和根、何开长、宋欣、李刚)

篇2: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当前,随着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传媒格局和舆论形成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帖、博客播客、聊天评论等十分活跃,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让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1.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的独立性、自主性。

网络媒体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传播工具,网民在网上有了从来不曾有过的话语权,能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呼声。网络舆论的自主性极强,网民可以以博客、播客、微博等形式自由发表言论。高度自主的网络舆论,成了网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释放情绪的主渠道,并快速发展成一些舆论事件生成的策源地,不时地催化产生突发网上舆论事件。如前一阶段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巨大信任 危机,其起源就在郭美美自身一条炫富的微博发言和“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

2.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影响力。

受网络开放性明显的特征影响,网络舆论的扩散速度极快、影响力也非常大。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网络舆论常常会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使得对个别人物、个别问题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网络舆论强大的扩散性,使得一次偶然的信息发布、或者一个普通人的跟帖在网上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成为数万、数十万人的关注,甚至引发一场舆论哗变。这种“放大效应”,在近几年网上窜红的网络事件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周老虎事件”、“躲猫猫事件”、“范跑跑事件”等,都是由一个普通发帖引起,一步步放大,最后流变成网络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

3.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力。

网络舆论的整体形势好的,特别是各级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宣扬倡导真善美和社会的进步,但受当前社会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性的影响的影响,人们对负面舆论的关注成度甚而超过了正面舆论,特别是网上权力腐败、野蛮执法、暴力案件、不法行商等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丑恶现象更易引起网民的兴趣和关注,多数情况下,网民会情绪性非理性化,很 多时候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演变为谩骂和损人,甚至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近几年,我县就出现了一些针对个人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负面网上信息,造成了许多不好的社会影响。

二、我县目前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各级重视,初步建立了网络舆情监督引导机制。县委、政府重视,县委宣传部牵头,建立了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各单位、各部门确定了新闻发言人,建立了信息员队伍,但各项工作还在起步阶段

2、相当一部分网民鉴别能力低,容易被煽动利用。我县网民主要来源于在校青少年、党政机关员工、企事业单位职工及社会闲杂人员,网民群众低龄、低学历化特征明显,对网络信息、特别是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容易扎堆起哄。据县公安局网监大队、县文化局不完全调查,XX年全县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网民约15万人,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到总体的70%以上。另一方面,我县网民对网络信息缺乏鉴别意识,鉴别方式也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网民即使对某些信息有所怀疑,也不乐于去求证,却会频频相传,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甚而会胡乱跟帖炒作,只有20%左右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然后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报纸、电视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

3、缺乏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人”,不能有效及时梳理 引导负面舆情。从我县近几年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来看,在网络舆论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网民是跟帖,发帖,引领讨论的“舆情引导人”几乎没有。

4、网络舆论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网络舆论干预机制建设力度有待提高。职责明确、人员相对固定的县级网络管理部门还未组建,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目前由县宣传部对外新闻宣传中心兼理。在应对突发网络事件时,多按单个事件进行处置。在实战处置中,也有多数依靠部门员工的人脉关系推进,处置渠道单

一、方法有限,缺乏应有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及制度安排。

三、提高我县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部门及运行机制。应更进一步建立完善起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全县网络管理部门,充实人员经费及办公室场所,同时赋予其综合协调专项执法权力,迅速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颁布各类网络规章规则。加强与省内外重点网站联络,积极和省内外重点网站的沟通联系,构建相关网站、论坛舆论干预快速通道。加强网吧等重点上网场所的监控,引导网民良性上网,以使全县网络舆论引导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培养“舆情引导员”,进一步加强我县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我县虽已成立了相关部门级单位的网络信息组织 机构,各单位各部门有新闻发言人及信息员,组建了信息队伍,但目前工作只停留在形式上,工作进展也不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在充实人员,落实经费,规范运行机制,多渠道组织培训学习活动上添措施,健全考核制度,真正使其成为引导全县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主力军。

3、面对负面舆情,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舆情引导。

一要敢于面对,提早介入,逐步实现在第一时间内抢占网络舆情引导先机。当网上传出负面舆论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事件时时,网民最希望尽快了解事实真相,情况到底怎样。而且人的观念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因此第一印象对受众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网络舆论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乃至第一时间做出客观评论,占领网络媒体的优势,突出一个“快”字,用正确的导向防止和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用真实的声音挤占谣言传播空间,不仅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而且有利于赢得舆论先机,能够有力地提升政府公信力、展示地方形象、增强安县软实力。

二要敢于说话,加强疏导,始终做到敢于直面网络热点,善于触及敏感问题。当前,我县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有一定数量的突发事件发生,使网络舆论时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面对县内重大突发事件和 相关舆论热点,县网络舆论引导部门要勇于触及敏感问题和矛盾,及时、准确地向各网络媒体提供权威报道,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疏导,引导民众正确客观的认识问题,只有掌握了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我们才能有效地引导网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要会说话,善于说话,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网络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网络舆论引导错误,误国误民。所谓舆论引导能力,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的能力,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的能力。县网络舆论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各新闻网站建立良好关系,支持各网络媒体落户本地,积极与上级宣传部门一道,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篇3: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一、抓信息, 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掌握安全保卫工作的主动权

为保证安全保卫工作有前瞻性, 建立灵敏的、高效的预警机制, 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和一触即发性问题问题, 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 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 牢牢掌握安全保卫工作的主动权。一是与公安部门和兄弟院校保持经常联系, 及时通报反馈相关情况信息;二是与校内相关部门联手, 收集信息、掌握动态。信息化遍及全球。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不仅使时空缩短变小, 垄断信息的格局必然被冲破。社会上各种信息弥散, 但是学生大多依然对身边的老师无比信赖。我们主要通过网络管理员的网上监控、工作室负责人专业老师的责任引导、辅导员的走访了解和网上巡视跟踪 (渗透加入到学生微信群、微博、QQ群、信息平台) 、宿舍管理员的查房观察, 保安队员日夜巡查信息栏、学生干部信息员的有奖情况反馈等途径和方式, 了解和收集师生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和社会动态, 收集舆论信息, 及时召开相关会议 (每月综治会、每周三学生工作系处联系会) 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精神, 通报有关情况, 分析研判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抓教育, 建立教工正面引导机制, 夯实校园全体人员大安全稳定意识

根据教工活动特点, 组织教工心理沙龙, 让教工激烈碰撞生活困难、发展难题、政治思想, 化解各种苗头, 正确引导教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根据形势需要, 及时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爱国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 正面回应学生的关切, 使学生自觉维护稳定大局, 提高敏感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一是及时调整增加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举办了专题报告《国际形势》《东海南海问题》等, 用正确舆论向学生宣传理性爱国的思想;二是利用宣传展板、校园网、广播、电视、条幅、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营造合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正面舆论攻势;三是结合新生军训安排辅导员、邀请公安干警向新生进行了系列的安全法制知识讲座, 同时, 开展了消防安全演练活动;四是在敏感节点组织学生在校内举办文化活动, 转移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留在校内, 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活动上来, 使学生既懂得理性爱国的重要意义、又要坚定真才实学报国的信心和决心。五是联合工作室负责人专业老师、实训老师开展“一岗双责”责任制舆论引导座谈会、舆论引导策略指导会, 将思想苗头和行动倾向艺术地衰减、消灭。“一岗双责”管理机制也解决了以往外聘教师管理难以控制的难题, 责任和义务将外聘教师的言行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安全稳定发展拴在一起。

三、抓防控, 建立敏感时期教工巡防管控机制, 筑牢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校园设立五道防线, 也就是门上卡、面上巡、点上守, 形成点、线、面多方位的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第一道防线为门卫。人员、车辆进入校园严格把关, 坚决杜绝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防止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混入校园。在敏感时期, 学生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外出, 确需外出的必须持有系领导批准的假条。第二道防线为值班。平时由保安队员、宿舍管理员、实训管理员、辅导员、系党员教师在各部位日夜值班守护, 节假日值班由院领导带班, 并和平时值班人员共同值守;第三道防线为巡逻。采取分时段、分区域、定人定责的方式由保安、系里行政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巡逻;第四道防线为物防。防火防盗设施设备完好, 警示标志和相应防护设施齐全, 各岗位教职工具备物物使用;第五道防线为技防, 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在校园出入口、主要道路、学生宿舍、大型场馆、重要设施、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装置。

四、抓责任, 建立齐抓共管机制, 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

学院非常重视, 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列入了工作计划、纳入了议事日程, 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成立了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9个专项工作小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组、治安消防和交通安全工作组、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组、生产 (施工) 和校舍安全工作组、网络安全工作组、信息安全工作组、实训 (实习) 安全工作组、外事安全工作组、心理健康工作组。同时, 我们以创建平安宿舍、平安社团、平安岗位、文明办公室、文明教师工作室为抓手, 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 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 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不断强化平安校园建设。

新形势下科学调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创造性、积极性、责任感、使命感, 创新制定执行新制度、新机制, 改进教职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高校教工的政治参与不单单涉及到学校管理、校园事务等多个方面, 而且是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所生活的一个微型社会。在这样一个微型社会中, 高校教工的思想动态、参政形式都会很深入、很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参政形式, 影响踏入大社会后新公民的思想动态、参政形式。

只有重视教工政治参与意识的引导, 提供足够的、合理的政治参与渠道, 才能够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只有规范教工政治参与与舆论引导, 才能够抓住校园安全稳定和谐主动权。

摘要:新形势下, 规范教工政治参与与舆论引导, 科学调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创造性、积极性、责任感、使命感, 创新制定执行新制度、新机制, 确保做好网上网下安全工作, 牢牢把握高校保卫维稳促和的主动权, 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创新课题。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工思政,高校保卫,信息安全,舆论引导,一岗双责

参考文献

篇4:关于健全高校舆论引导机制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舆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2-02

一、高校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并对社会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1]。就舆论的概念来讲,具有以下特点:多数人的意见、能传播、对事物产生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舆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样高校舆论也客观的存在于高校校园和师生群体中。可以定义为:高校师生对校园内及社会中的现象、事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够传播和有影响力的某种倾向性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高校舆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接触最为密切,是网络的忠实粉丝,时代的弄潮儿,对新时期的媒体有着天生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思想激进不成熟,在舆论发展中容易受到左右。结合定义总结高校舆论的特征:参与主体思想的活跃性、前沿性、持久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舆论引导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社会热点出现势必会引起公众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思潮,这种思潮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都会得到快速传播和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力,必须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2]。高校舆论引导也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种手段,对高校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弘扬正向舆论,就可以有力的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促进学校有序向前发展。

三、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建立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有对突发事件收集信息快速的能力、介入事故调查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发布和持续更新的能力、应对负面报道不实的能力,及早公布调研结果的能力。“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就能获得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谁就能在网络世界拥有话语权”[3]同样高校舆论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引起师生的注意力,获得大学生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因此,要想切实做好高校舆论工作建设,就必须做好高校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它们是科学、有效实施大学生舆论调控与引导的前提和基础。

1.健全舆论收集、监测机制。

高校各部门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收集、监测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学校内外及学生中间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高校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高校各部门要主动开展网络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及时查找事关高校师生利益、师生思想动态等方面信息,随时了解最新涉及高校思政网络舆情。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做到不间断的搜集和终点监测,全面及时关注舆论走向。监测的网站除了本省、本地、本校主要网站外,还包括全国的一些著名网站、论坛、博客等。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汇总和归纳,认真筛选,分类处理,并在第一时间以编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等形式直报学校主要领导批阅,电子信箱类举报做到及时上报。

基于校园舆论的发生大多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产生与传播,监测机制还需设立两支队伍来实施监管协助:一支在教师队伍中,由高校宣传部、思政教育者、网络管理员组成的舆论监督队伍,另一支在学生中,建立由班级、专业、院系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不同层级的舆论联络队。两支队伍有效沟通联络,建立起一套高校舆论监测体系。

加强对高校舆论的搜集和整理,需要明确收集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科学的明确。对高校舆论监督信息范围、反馈时间、反馈程序、沟通渠道、调查机制及收集信息遵守的法律纪律等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性约束和规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校舆论监督的联动程序,为科学的收集舆论,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舆论发展奠定基础。

2.健全舆论分析、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高校各部门应把从各个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分别加工处理,进行科学鉴别,根据舆论反映的对象是否可靠、线索是否真实,后果是否值得引起关注等方面确定出不同的级别,然后根据级别进行对症。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的形式。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绪演变为不可控事件。

高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专家解读机制。高校出台重要政策法规后,各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学校的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有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政策解读的专家队伍,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加强分析解读,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教授专家解读、召开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

3.健全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

高校舆论舆情是师生情绪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及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所持有的一种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观点和言论,往往会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博客、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源头,及时分析危机走向,判断危机影响规模和范围,趁早通知各相关部门做好危机应急准备,将危机苗头扼杀在摇篮内。高校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利用网络论坛、贴吧、BBS等手段,及时进行会话,疏导情绪,引领舆论。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4]。对于舆情事件,网友往往有一种心理预期,如果这时候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他们会寻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负面情绪的升级。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应急性,也称为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5]。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构建快速出击的应急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赴现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事实真相。其次,及时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有关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事件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回应校内外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转请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回应。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

经过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就能对舆论进行及时反馈,进而有效疏导舆论负面情绪,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防止网络自由被一些人滥用,不负责任地发布“网络通缉令”,有效推动网络表达远离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及时进行网络信息反馈,使学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互动中取得了最佳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舆情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让高校师生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将权力置于网络上,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学校与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实现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张福平.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2008,9(5)155.

[2]郭永红.论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00年.

[3]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4]周庆山.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庆辉(198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5:城东街道网上舆论引导应急预案

关于印发《城东街道网上舆论引导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社区、经济合作社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我街道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根据区委宣传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城东街道网上舆论引导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社区、经济合作社及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城东街道工作委员会

二○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主题词:宣传网上舆论应急预案

报:区委宣传部

城东街道党工委2012年8月13日印发

城东街道网上舆论引导应急预案

根据《金华市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一般工作规程》、《金华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实施办法》和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工作实际,梳理出网上舆论引导应急预案,旨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控、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为城东街道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一、总则

1、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街道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客贴子。

2、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成立城东街道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街道网络管理和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在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宣传委员担任,成员由街道宣传干事、各社区宣传干事担任。

2、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网管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Ⅰ、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主要领导请示,由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主要领导共同领导,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Ⅱ、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由街道宣传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Ⅲ、一般网络舆情

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Ⅳ、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部门在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控

1、日常监控

将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控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相关单位会同街道宣传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对于特别重大网络舆情,由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指定专人对外发布

权威消息;对于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事件处置的部门组织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有: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报会、背景吹风会、向新闻媒体发放新闻通稿、组织集体采访、互联网访谈、通过网站新闻发布厅发布以及在网站登载新闻信息、向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和接受媒体专访等。

五、后期处置

1、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2、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附则

篇6: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媒体力量不可忽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很多利益矛盾,有的是由于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误导而引发的;有的是由直接利益冲突的当事人为争取支持和同情,夸大其辞,甚至捕风捉影,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卷入矛盾冲突而造成的;有的是由别有用心的个人、组织或借人权、民族、宗教,或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热点问题误导公众,蓄意攻击党和政府而引发的;也有的是由于有关部门不愿、不敢、不会与媒体打交道,在出现危机后不知所措,一味封锁消息,频出错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坐失良机而激化的。从社会利益矛盾化解的实践看,舆论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关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舆论引导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构建群众和媒体有效引导的机制

南开区司法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大胆推出媒体引导“互动、牵动、推动”的机制。充分满足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把日常工作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吸引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吸引公众的关注和议论,把要说的和媒体感兴趣的、公众关心的结合起来,整理成新闻线索,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他们,争取和赢得舆论上的主动。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 先争优”等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利用电视台、报社,引导理论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评论、开办个人博客、开设理论专题等形式多样的方法,阐释党和国家有关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加大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始终用正面声音占领舆论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潮。

通过与外界媒体沟通,搭建司法行政工作的宣传平台。围绕司法行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典型材料、调研报告、经验交流、即时信息为主,在多出精品、多出成果上下功夫,宣传工作中的重点、亮点,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增强宣传工作的鼓动力、感染力,形成新闻宣传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典型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在基层,经验在基层,注意挖掘、宣传基层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是宣传舆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尽一切可能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宣传牌等有效形式,营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法制知识,并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动员社区各界人士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关爱行动,从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不良反应,力争把问题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解决。

(三)加强突发事件的新闻舆论引导,积极应对社会风险

当前,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频发,为化解社会 2 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课题。

南开区司法局对于各种突发事件都有相关的应急预案,出现紧急事件,第一时间发出通知召开紧急会议,积极组织媒体进行采访,统筹安排协调,积极做到不瞒报、不漏报、定时定篇不间断,全力打好舆论引导阵地战。同时对于国家法制的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举措和重大成果的相关内容,第一时间宣传到社区,宣传到老百姓中间,做到顺民意、安人心、暖人心,全力打好舆论引导攻坚战,各级媒体编发稿件300余篇(条),推出典型人物10余人,全国各大网络媒体报道和转载相关新闻5万余条,无一负面报道。

二、关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舆论引导的几点思考 一是发挥理论武装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

进一步组织社科工作者开展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将社会管理知识纳入理论教育、理论宣传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运用集体学习、务虚研讨、荐书荐文、对标学习、公务员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掌握社会管理知识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对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舆 3 论支持

发挥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优势,开设专题专栏,运用系列社论、评论、消息、通讯、综述、特写、访谈、解说等多种体裁,大力宣传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中央政策和相关理论、典型经验等,积极营造重视、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浓厚舆论氛围。要坚持党管媒体,加强舆论监管,搞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研判,进一步做好社会热点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媒体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

在媒体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普遍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媒体素养,提升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南开区司法局在多年工作中总结出了宝贵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线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媒体应对培训,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发挥道德支撑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精神动力

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讲秩序、强责任、守诚信、重包容的文明风 4 尚。要注意发现总结和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用道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要不断创新机制和方法,着力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

四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文化条件

篇7:可否建立人事社会舆论引导机制

人事人才工作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一些问题也必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比如, 近来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公务员工资等问题, 一度成为网络与平面媒体的聚焦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矛盾和问题。由于所处的位置、视角和利益获得情况各不相同, 各社会阶层的民众在利益诉求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民间热议聚焦人事问题时, 我们相关部门对此很少正确引导和回应。近日, 上海的一份研究建议:建立人事社会舆论引导监控机制。

相关研究建议, 可在相关业务部门指定舆情联络员, 及时通报舆情信息, 并建立一支由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和人事人才领域专家学者以及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的舆情分析员和网评员队伍。责任落实到处室, 落实到人头。同时, 联系一批政治责任感较强, 有一定理论水平, 熟悉人事人才工作的专家学者, 必要时请他们撰写有分量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各业务部门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重要人事舆情, 应当及时收集、分析, 并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

篇8: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舆论;引导机制

一、高校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1]。舆论的特点:多数人的意见、能传播、对事物产生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样高校舆论也客观的存在于校园和师生群体中。可定义为:高校师生对校园内及社会中的现象、事件表现出的一种能传播和有影响力的某种倾向性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高校舆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接触最为密切,是网络的忠实粉丝,时代的弄潮儿,对新时期的媒体有着天生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思想激进不成熟,在舆论发展中容易受左右。结合定义总结高校舆论的特征:参与主体思想的活跃性、前沿性、持久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舆论引导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社会热点出现势必会引起公众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思潮,这种思潮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都会得到快速传播和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力,必须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2]。高校舆论引导也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种手段,对高校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弘扬正向舆论,就可以有力的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促进学校有序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新媒介在广大师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网络舆论的产生与演变越来越迅速和复杂,舆论的收集监测应急处置难度愈来愈大,对舆论的预警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因此高校校园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必须科学合理健全。

三、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建立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有对突发事件收集信息快速的能力、介入事故调查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发布和持续更新的能力、应对负面报道不实的能力,及早公布调研结果的能力。“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就能获得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谁就能在网络世界拥有话语权”[3],同样高校舆论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引起师生的注意力,获得大家的共鸣,在信息上占据主动权。

(一)健全舆论收集、监测机制

高校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收集、监测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学校内外及学生中间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高校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要主动开展网络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及时查找事关高校师生利益、师生思想动态等方面信息,随时了解最新涉及高校思政网络舆情。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做到不间断的搜集和终点监测,全面及时关注舆论走向。监测的网站除了本省、本地、本校主要网站外,还包括全国的一些著名网站、论坛、博客等。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汇总和归纳,认真筛选,分类处理。并及时上报与公布。

基于校园舆论的发生大多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产生与传播,监测机制还需设立两支队伍来实施监管:一支在教师队伍中,由高校宣传部、思政教育者、网络管理员组成的舆论监督队伍,另一支在学生中,由班级、专业、院系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不同层级的舆论联络队。两支队伍有效沟通联络,建立起一套高校舆论监测体系。

(二)健全舆论分析、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高校各部门应把从各个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分别加工处理,进行科学鉴别,根据舆论反映的对象是否可靠、线索是否真实,后果是否值得引起关注等方面确定出不同的级别,然后根据级别进行对症。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的形式。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绪演变为不可控事件。

高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专家解读机制。高校出台重要政策法规后,各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学校的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有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政策解读的专家队伍,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加强分析解读,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教授专家解读、召开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

(三)健全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

高校舆论舆情是师生情绪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及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所持有的一种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观点和言论,往往会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博客、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能及早发现危机源头,分析危机走向,判断危机影响规模和范围,趁早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将危机苗头扼杀在摇篮内。

对于舆情事件,网友的心理预期,如果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会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带来负面情绪的升级。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应急性,也称为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4]。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构建快速出击的应急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到现场,开展细致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真相。其次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用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回应校内外公众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高校主管部门要及时转请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回应。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

经过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对舆论进行及时反馈,有效疏导舆论负面情绪,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防止网络自由被一些人滥用,不负责任地发布“网络通缉令”,有效推动网络表达远离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及时进行网络信息反馈,使学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互动中取得了最佳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舆情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让高校师生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将权力置于网络上,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学校与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实现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张福平.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2008,9(5)155.

[2]郭永红.论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00.

[3]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4]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9(02):09.

篇9: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1 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网络舆论传播具有突发性、传播主体隐匿性、舆论影响的显著性、网民参与的广泛性、舆论的来源与传播渠道呈现多样性等特点, 尤其是传播主体的隐匿性也使得个体的网络言论和传播行为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脱离, 不仅使网络舆论发展趋向具有多变性、极端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人们对网络舆论的研判也常常处于不确定状态, 在各种不良动机支配下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

2 网络舆论的功能现状

2.1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

(1) 建言献策的作用。网络具有快捷、公开和透明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信息,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倾听网民们的意见, 开创了网络问政的新风, 网络已经成为民心沟通的桥梁, 领导决策的助手。许多重要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在网上发表和讨论, 能够引起各级政府重视、赞同甚至采纳。服务和管理部门能过网络能全面、快速度地了解到真实民意, 通过收集整理和系统分析, 可有效集中民智民力, 为决策提供参考。

(2) 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的兴起形成了新的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社会监督方式即网络舆论监督。网络为群众对政府的权力运行与监督提高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同时各种网络舆论可以在交互碰撞、激荡中形成范围广、影响大、力度强的舆论场, 对管理和决策部门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公共权力特别是部门领导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3) 宣传引导的作用。影响巨大、覆盖广泛、方便快捷的网络不仅成为最具潜力的平民媒体, 而且也成为信息传播新载体和舆论宣传新阵地, 对舆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也越来越强大, 也给网上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积极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有利于将党的声音迅速快捷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可以更好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并深入人心, 有利于宣传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 弘扬社会正气, 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这也是新时期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

(4) 惩处腐败的作用。最有效的反腐方法是公开, 互联网以其公开、快捷的特点, 成为反腐败的有力工具。其优势表现在主体强大、传播快捷、成本低廉, 自然而然成为反腐机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反腐倡廉的一个信息平台和反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开通反腐网站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开门反腐”, “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清廉, 更能彰显反腐力度和决心, 彰显了网络惩处腐败的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社会广泛关注、中央高度重视的反腐新利剑, 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2 网络舆论的负效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网络舆论是一种新的舆论模式, 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还很短暂, 很多方面都还不完善, 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势必会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利的消极影响。如:信息监测弱化导致信息失真传播、非理性因素产生网络暴力、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侵权行为频发等, 例如“人肉搜索”, 即网民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人或物, 就会一直跟进探讨, 把一切跟这个话题有关的资源全部“人肉搜索”出来, 有的还对其进行形象、声音、视频等的恶搞, 使被“人肉搜索”者自身及家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身心都造成巨大伤害, 对他人对社会都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网络舆论的可控性, 网民的言论自由权过于广泛, 才会使得网络侵权行为如此猖獗。从各种侵权行为看来, 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在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机制

3.1 网络舆论监测机制

科学合理的舆论监测机制, 可以让管理部门实时了解舆论信息, 对有影响力、倾向性的网络舆论内容与方向进行跟踪关注, 并及时地对舆论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做应急反应, 避免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1) 坚持专业监测与群众举报相结合的监测制度。专业监测队伍是由精通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专职人员组成, 全天不间断对重点网站和论坛、微博、网络社区、网络名人的个人博客、网站时评等网络舆论主要载体进行实时监测, 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动员无处不在的群众力量进行即时网上反应与报告, 真正实现无缝监测, 提高监测质量。

(2) 用户实名登记制度, 规范管理, 准确掌握信息源。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准确掌握信息源, 进行监管并打击犯罪。可以大大降低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发生概率。论坛、博客、微博实名制只是“有限”的后台实名, 注册账号时, 需提交真实姓名和必要的证件等, 并只是在后台系统里进行管理。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 而不是真实姓名。网民如果没有做危害公众利益、违犯法律的事, 真实姓名属于隐私。而一旦触犯了法律, 就会受到监管。电信部门刚依照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科学管理, 切实做好用户的登记和备案工作。

(3) 制定舆论危机预警方案, 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针对各类型的突发事件, 要设计比较详尽的判定标准和相应的预警方案, 以做到有所准备。各种舆论突发事件出现便可有序处理、科学应对, 发挥辟谣取信和维稳保安的作用, 当好“应急体系”和“公关武器”。主要是确定好监测的目标网站和过滤关键词, 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监测力度, 采集、汇总各种网上的信息, 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

(4) 构建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提高网络舆论监测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舆论监测与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实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决策系统。开发舆论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 可实时监论坛、博客、新闻、搜索引擎中相关信息, 可对重点首页进行定时截屏监测及特别页面证据保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布设虚拟社区、创建网上监测室, 积极扩大重点网站的监测面, 探索构建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对于网络舆论的特点, 建立科学合理的引导机制有利于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有利于化解分歧、修复公信、凝聚民心, 引导工作必须尊重群众, 关心群众, 帮助群众, 讲究策略, 讲究引导艺术和引导效果。

3.2 网论舆论引导机制

(1) 转变观念, 运用科学合理舆论引导方式。过去我国的舆论引导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行政管理的方式。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要采用如技术手段控制、立法规范、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化体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立足疏导, 变被动为主动。

(2) 加强主流网络平台建设, 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好新兴的社会化网络媒体平台, 积极加强主流网站, 特别是新闻类网站与政府网站的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 要把握报道时机节奏, 及时公布政策事项, 深入沟通社情民意、合理化解公众诉求, 创新内容和形式, 使之成为舆论的互动平台和宣传工具。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 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在形成和引导网络主流舆论、疏导网络情绪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建立官方政务微博, 加强官民互动。政务微博是官民互动的一个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政府与百姓就生产、生活和方面的互动会越来越多。政务微博作为一个服务百姓的新工具, 不但要征求最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 还要以草根的心态、以网民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互动, 耐心的倾听, 及时的反馈, 要做到态度诚恳、不推不躲, 迅速回应、主动面对, 公开透明、及时辟谣, 正视围观、把握民情, 为制定接下来的政策争取最广泛的民意。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4)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 提高舆论应对能力。积极开展网络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做好群众留言领导批示上网、回复和规则和流程, 要明确负责人, 完善制度, 落实责任, 使网络平台真正发挥群众路线与民沟通与民互动的作用。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遵循“双进入”, 对公众的第一期待要亮明态度, 第一处置要公正, 第一时机不错失, 第一情绪要化解。严格技术管控, 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

上一篇:环艺专业毕业论文图文下一篇:2010年中学教科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