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

2024-07-08

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通用6篇)

篇1: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

构建国库会计理论框架的设想

不论是企业会计、预算会计还是银行会计,它们的理论基础框架基本是相似的,但由于它们自身核算的对象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会有所差异。国库会计是 介于预算会计与银行会计之间的一种特殊会计,它的理论框架至今没有清晰的定义,本文以基本会计理论为基础,对国库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提出了大胆设想。

会计基础理论框架

会计基础理论框架是指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用来指导、规范会计实务。具体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由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构成。

会计基本假设非常重要,因为不论是企业会计还是政府会计,他们都是会计学中不同的分支,都处于特定的市场经济这个客观环境之中,所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基本假设也基本适用于国库会计,但在具体运用时,国库会计还具有特殊性。会 计对象是相应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范围,衡量会计对象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相应的会计学能否科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责任主体的 受托责任,并为相应的管理、控制与评价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对象决定着会计学的内容,它是会计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得到的结果,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目标如何,将影响到会计主体、会计体系的设计,提供信息的范围和质量的范围,进而影响到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分类。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基本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受 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具体化为会计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要素在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时必须 具备规定的质量特征。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会计系统的数据,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国库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根据国库会计的特点, 国库会计基础理论框架也可以由二个层次组成。

(一)第一层级的构建

1、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国库会计假设内容应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预算控制,前四项属于描述性假设,后一项属于规范性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会计基本假设的核心,用以界定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并对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特定单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典型的会计主体。以企业作为会计主体时,每一个企业只需要一套属于它自己的日记账、分类账和会计报表就能够实现会计目标。

而 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就比较复杂。它必须分别报告不同用途的财务资源的收支情况和结果,它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整体是人民银行,国库只作为人民银行中的一个部 门,国库部门需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财政部门报告财务资源的收支情 况和结果,另外,国库部门还需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记载账务,将同级财政收支情况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主体采用了双重视角,分为记 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即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报告主体为财政部门。

(2)持续经营

在企业会计中,我们通常假设,一个会计主体除非提供“反证”,否则他将在可预期的未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会计学界普遍认为,持续经营是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会计基本前提,它要求企业对资产的计价必须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

在 政府会计中,政府强调其公共活动的连续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政府与企业主体不同,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开展各项活动不仅不能带来赢利,而且所有的活动都 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这样的假设,我们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同样国库会计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连续性。

(3)会计分期

会 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这两个假设对企业和政府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有一些区别。关于会计分期,在国库会计中,比企业更详细、更重要。例如:国库会计除了 用按月份、季度、年度进行分期核算和报告外,还要求按旬报核算并提供预算收支的旬报。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资源的委托方能够定期了解到政府或政府单位履行 受托责任的情况。

(4)货币计量

关于货币计量,政府由于不计算盈亏,所以在计量属性方面国库会计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用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5)预算控制

政 府或政府单位的财务资源主要是凭借国家的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固定地向纳税人征收的各种税收,并用于维护国家主权、社会政治的繁荣与稳定,即间接地用于纳 税人。政府的财务资源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取法,取多少;如何用法,用多少,必须凭借预算进行控制,所以,预算控制在国库会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必要的预算主要是一个内部管理程序,它是弹性预算,缺乏法律约束。而在政府部门中,预算是公共政策和财政意图的体现,使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一种控制机制。预算控制是国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本前提。

2、国库会计对象

国 库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由国库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业务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根据我国委托制国家金库体制的特点,国家预算款项的收纳、保管 和支拨等工作都由人行办理。这样,国家组织的预算收入、安排的预算支出、地方各级财政库款的收纳、报解、支出、退付和国债款项的收缴、兑付划转等,这些资 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构成了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

3、国库会计目标

会 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能够期望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境界,它是整个会计系统运行的定向机制。关于会计目标表述的观点,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 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的受托管理情况,它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决策有用观却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应是向信息使 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

根据我国国库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我国国库会计目标总体应该定位为如实向委托者报告和说明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及其结果,并为各级政府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三个层次表述:(1)国库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信息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中央银行、社会公众等。(2)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国库会计的目标是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实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过程,提供国库资金现金流量和存量信息,从而反 映、监督和促进国家预算的执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调整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3)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国库可以适当对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二)第二层级的构建

1、国库会计要素

从 会计的对象看,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而对象则是会计要素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分类则成要素,综合则为对象。按照会计要 素的定义,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资产与负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政府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政府提供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效益。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含有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政府经济资源外流。从记账主体角度看,体现在中央银行会计报表中的资 产为在途资金占用,负债为经理国库款项。

2、国库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质量是对主体提供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如果信息不能在质量上达到保证,将无助于自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甚至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所以为了能够给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信息真正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就必须对财务信息的质量提出具体的要求。

IASC、FASB、GASB以 及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似性,而且政府财务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特征也基本相似。因此,根据国库会计的特点,财务报告应具备的 信息质量特征可以概括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致性、重要性。在这些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比性和一致性是 次要的质量。可理解性,说明信息必须含义明确和准确,不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可靠性说明信息必须是公允的,在当前条件下,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性说 明信息必须导致决策的差异。及时性说明信息必须及时提供。可比性说明应尽可能减少备选的会计方法。信息一致性说明会计方法的前后各期基本稳定。重要性说明 它对决策不是无足轻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

篇2: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

[摘要]资本的日益发达和企业管理的不断规范使的地位日显重要,高级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应运而生。本文试图概括性地提出高级财务的背景和基本框架,探寻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理论脉络。本文认为学科整合、体系创新和过程导向是架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 整体价值管理 过程导向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已经成为架构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财务管理”已经被国家部单独列为新的专业目录,开设 “财务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各高等财经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里学科专业调整的“时尚”。然而,财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似乎与这种现实要求极不相称。翻开现有的财务教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主要阐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或者以公司制企业尤其是为分析对象,重点以、和股利分配为内容来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性问题,这些应该属于财务原理或“中级”财务管理的范畴。我们也同时感到这个层面上的内容相对比较成熟,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在理论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如何向更高级的层次上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总是停留在 “中级”财务管,必须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上,仅仅以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为内容的财务管理结构与万法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切实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需求就产生了所谓的“高级财务管理”的理论问题。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

(一)目前理论界的观点。要构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高级财务本身的界定问题,即何为高级财务管理,它与现行的一般或“中级”财务管理理论有何区别?所谓“高级”应如何体现呢?对于这一基本问题,现有文献(包括专门讨论高级财务管理的书籍)基本没有涉及。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 《高级》教材大都认为高级会计是对原有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横向补充、纵向延伸的一种以新出现的特殊业务为主的会计。与此不同的则是科普兰在其 《高级》中所隐含的“高级”的内容。他是将管理会计放在了企业的集权、分权体制中,委托代理契约中进行与企业组织、管理过程相融合的研究。这里的“高级”不再是内容上的增补,而是实现管理会计管理机能的飞跃。不过,现在无论是高级会计,还是高级管理会计,似乎都是一些 “特殊业务”或者 “专门问题”的罗列,缺乏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的一条主线,整体性与连贯性不理想,这可以说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遗憾。

(二)我们的观点。上述两种关于“高级”的观屯,葵们认同《高级管理会计》所体现的“高级”的思想。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区别应该是不同层面的差异。我们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称为中级财务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可以说是就财务论财务,即忽略组织背景来研究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其基本变量完全局限于、收益和风险。由于不考虑组织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面对市场的计划和决策后的控制和评价问题也就被淡化,中级财务管理将管理过程几乎集中到了决策这个环节上。

实际上,管理是一个过程[3],它包含着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即组织、计划、控制、评价等,而且这些行动主要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以价值为轴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管理自然也应体现其社会过程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所谓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就管理来论财务,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立足于组织结构和治理环境,从实现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栓释财务管理功能。

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一)高级财务管理的“过程”。当然,高级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蕴含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更新更复杂的管理过程及其财务事项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的,但是它决不是杂乱无章的理论堆积,也应该拥有自身的逻辑主线和思想体系,并遵循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固有方法,与现有的“中级”财务管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与理论体系。

据此,我们设计的高级财务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略)

我们认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企业组织,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决定着财务目标和财务主体。财务目标为财务管理过程提供了技术标准和方向,而依据治理结构划分的分层财务主体则为处于管理过程核心的人提供了行为导向和规范,或日“游戏规则”。这是财务管理过程展开的两个必要前提,即既要知道目标也要知道规则。依据财务目标,在分层管理的框架内确定能够有效实现目标的财务战略,然后用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与日常经营管理连接起来。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集权与分权体制的选择对过程进行相应的风险预警和效率控制。最后是以预算为主要标准,对经营业绩和战略的完成情况进行财务评价。评价后的一个可能的结果超越商品经营的限制,实施促进或加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组计划,进而进入新一轮的更具竞争优势的商品经营管理。

(二)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分析。

1.企业组织与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性质和特点决定企业目标及其相应的财务目标。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摆脱股份公司革一单一财务主体,同时关注非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特殊财务问题,还要研究多层组织结构(集团制)的与财务评价问题。包括延续了近百年的垂直一体化层级结构在逐渐的被淡化,取而代志的是一种扁平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由合作小组组成的动态结构。这些都需要创新的财务理论进行评估并与之相互适应。

2.财务价值目标理论。财务目标是能确定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和准则,在多种财务目标取向中,我们认为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是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最好表达。由此提出的有关企业整体价值的基本命题包括:①企业价值不仅仅是股东财富的价值,而是考虑了股东在内的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甚至整个社会。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加不应该仅仅使股东受益,而且应该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获利。只有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企业经营才是有效率的和成功的。所以有人说:“作为一种责任和利润分担机制,公司财务管理既要投资者确保不被排除在企业利害关系人之外,又不至于损害其它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外部人士来说,财务责任乃是关键之所在”。②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财务的价值,而是在组织结构、财务、采购、生产、技术、市场、资源、产权运作等各方面整合的结果。③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④企业整体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市场价值是最主要的形式,所以现代企业财务必须密切关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企业只有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下手才能提高企业整体价值。现代企业广泛存在的代理关系、各主体的利益偏差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分布,使现实中企业整体价值的形成表现为一个矛盾不断协调、利益不断整合的过程。整合的机制包括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接管市场。

3、财务分层管理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不能脱离现代企业制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依据现代财务管理的分层理论,财务管理因多层委托代理关系、治理结构差异应分为出资者、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中级财务理论主要以财务经理的立场研究财务问题,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产权结构条件下,探讨的具体问题,或者说财务部门如何履行其职责问题。高级财务以企业效率为出发点,以激励与约束对称为标准探讨各个层次财务管理的权责利是什么?分层管理思想如何在财务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等等。高级财务管理特别强调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以及他们之间的制衡与协同关系。

4、财务战略理论。高级贼务在这个方面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什么是财务战略,它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关系如何?如何制定筹资战略和战略?如何在财务决策、控制与分析中注入战略思考?等等。的竞争与风险直接导致了对公司战略的需求。财务战略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对公司战略的全面支持,它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低的产品等等),从财务的角度对涉及经营的所有财务事项提出自己的目标,如高速增长的收入、较大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恰当的结构、可观的自由现金流量、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衰退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

现代财务与战略管理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财务决策中必须注入战略思想,尤其是涉及到企业的长期财务决策。以为例,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首要任务不是选择备选项目,而是确定诸如多元化或是单一化的投资战略,这是搜寻和决策项目的前提。“在战略领域内,财务总裁(CFO)办公室需要进行战略性分析,并且对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承担风险的 „合适度‟,进行不断的反省。财务总裁办公室就是将企业放在如下两个背景中展开: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在整体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第二,在使用评价方法时,注人战略元素。如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DCF),当企业更加关注资本支埠闷战略性时,就要对此方法加以补充。因为现金流量本身无法涵盖项目带来的战略收益,如采用一损新的生产技术,它的战略收益可能包括更优的产品质量以及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等等,这些是很难用财务指标量化的,现金流量方法只衡量该技术成本节约的数额及财务收益,并将财务收益作为项目取舍的主要依据,短期财务效益并不显著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往往被舍弃。第三,必须在日常、分析评价中注入战略元素。这些都将是高级财务管理研究的问题,以此夯实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联系。

5.财务预算理论。如今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权变管理是必备的管理技术,但它不再是平稳时期的一种偶然需求,而是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中的一种常规管理。著名学者David otley(1999)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Zimmerman(2000)认为预算并非只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控制的手段及在管理人员之间分摊决策责任的依据。我们认为,预算管理决不是传划管理的简单翻版,也不是目前《管理》教科书中描述预算程序与编制方法等所能涵盖的。高级财务管理所阐述的预算管理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是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目标责任体系,还是整合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资源流的经营机制间。高级财务理论将以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框架为依托,实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特性。

高级财务管理针对企业环境特点,强调对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研究。虽然预算编制方法己相对成熟,但依然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1990年美国《财富》杂志就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进行预算是对企业经营有害的砂的文章,文中否定了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随后,另外一些对预算管理低效、脱离、偏重财务业绩、不能与企业面临的新硅营环境相适应等的批评也接锺而来。因此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对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所涉及的行为问题,如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职能的矛盾、如何解决“预算余宽”问题,以及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层级制组织基础与当前组织结构流程化趋势的矛盾、预算表达的财务特性与组织战略目标多元化的矛盾,以及编制技术相对固定与环境变化加速的矛盾等等。

6财务控制理论。控制是财务管理过程的核心职能,是财务预算完成的保障。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力图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渠道财务保安防线,探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包括如何进行财务组织控制,如何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决定其适宜的组织体系、安排集权和分权程度?如何进行授权控制、流程图控制、风险控制、责任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结算中心和网络化财务体系等。

值得说明的是,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决不是上述财务控制方式的简单罗列。它首先要研究各种控制方式的运行环境、体制效应和有关方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其次应实现从资源配置型到人本型财务管理的转变,人本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应该更有效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评价激励管理,还包括财务价值观、企业的研究与确立;最后,高级财务管理所提及的财务控制特别强调财务与企业经营的合作与整合。公司财务管理要 “确保那些从事重要的设计、制造和工作人员拥有从事谨慎的财务结构和管理工作中分流出来的财务灵活性”

7财务评价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所涉及的财务评价决不是现行财务教材中介绍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的功能定位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企业战略目标、重点和要求,以此形成具有战略性、整体性、行为导向性的“战略绩效测量”,为经营决策选优提供标杆;第二,通过财务评价,对企业各种活动、运营过程形成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尤其形成它们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正确判断,为企业进行财务战略性重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通过有效的效绩评价体系,反映经营者、管理当局、员工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宰型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作为公平的价值分享政策、薪酬计划的前提,以激发经营者、员工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财务重组理论。全球、市场在逐步实现着气体化,整体的卖方市场在形成。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产品和服务都可能过剩,唯独土地和资本总是相对稀缺的。过去出资者只要依靠经营者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去开拓市场,进行产品经营,就能得到满意的收益,无需顾及资本的经营问题,更多的是对代理人运用资本的监督和控制,财务理论也是将出资者作为一个委托人,研究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处理。而今的市场环境使出资者意识到仅仅依靠公司的经营者是不够的,自己也要以经营的观念、资本 “经营者”的身份来参与到产业的调整、市场的变动中,这样才能得到一个与所拥有的资本稀缺性相配比的收益。财务重组理论需要研究与资本运营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如资本为何要交易?谁在交易中起决定作用?资本交易的依据又是什么?资本交易的实现方式(资本扩张、资本重整和资本收缩)如何更加有效运用?资本交易价格如何形成?财务重组后如何完胜等等。现实已表明,以战略重组为导向的财务资本运营是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从经营目标、经营主体、经营内容和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商品经营,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商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特征分析

从上述内容分析,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具有了区别于目前中级财务理论的明显特点:

第一、主体的扩展,即从单一主体到复杂的财务主体,从职能化结构的财务主体到流程化结构的财务主体,从单一财务经理理财层面向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多层面的理财层次扩展。

第二、从保障型、战术性到战略型发展。立足于价值增值和竞争能力,不仅要研究财务预算控制、分析、重组对战略支持问题,更要研究财务战略本身的诸多问题。

第三、实现“以过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 family)”的管理,即从包括财务目标与战略的设定、进行财务预算、到财务评价及具有战略性质的财务重组。

第四、高级财务以权变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为背景,在价值管理的基础之上,研究针对人本管理、行为管理的财务机制性问题。

第五、管理对象的延伸。高级财务管理要研究财务本身的运行规律和商品经营,更要推迸人本管理、资本经营和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理论在内容和特征上的扩展与变革决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至少表明财务管理内容都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正飞等。高级财务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Robert S Kaplan,Anthony.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W.H.纽曼,管理过程一概念、行为和实践。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

路易斯。洛温斯坦。公司财务的理性与非理性。上海远东出版社

篇3: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

会计思想大纲是为建设会计思想因素以及层次关系奠定了基础, 其是根据会计基础思想、运用思想以及环境思想共同结合, 组建出的一个思想体系。会计基础思想是组建会计思想的根本因素, 包含会计目的思想、会计前提思想、会计准则思想、会计因素思想、会计监督思想等;会计运用思想是把会计基本思想引入到会计实施、辅导会计实施的思想, 包含会计管制机制思想, 例如会计部门、会计从业工作者以及会计准则方面的思想、会计根本标准思想、会计对策思想等;会计工作环境思想是指对会计基本思想以及运用思想具有影响性质的外部环境, 包含单位外部以及内部的环境。单位内部环境要素, 包含单位内部管制制度、单位管制部门、单位经济往来以及大小、单位管制情况、领导者的修养本领、单位文化建设等;单位外部环境要素, 包含社会的前进、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提高的规模、税收以及财务、规章制度、科技发展水准、哲学以及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2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2.1 会计的目标

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 因此, 研究会计, 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 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 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2 会计假设

第一, 影响单位的各种环境中, 会计结算的工作是不稳定的。单位接受所有者的投资、向债权人借款、向顾客出售生产商品、被相关的政府机构监督管理、给单位员工提供酬劳。上面所说的这些关系, 都会对单位的运行造成影响, 并且让单位变得更加复杂化, 因为客观或者主观的因素, 对单位的运行行为可能会造成扰乱的现象, 因此, 把一些不是单位所发生的经济往来或者收支的费用都列入单位的会计结算中, 扰乱了单位正常运营活动的结果, 会计报表不能够真实的反应单位的经济运行活动情况。不仅会计报表会不符合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情况, 更主要的是会影响到所有者、债权人、投资者、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 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只能是单位本身发生的运行活动为前提, 即会计主体前提。这个前提规定了会计结算的空间范畴。会计主体前提主要是为了能够保护所有者以及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 市场经济不是稳定的, 是千变万化的, 单位的运行具有诚信方面的风险, 资金可以慢慢的集中汇聚在少数人手中。所以, 单位每时都有发生倒闭、被兼并购买等情况, 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 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 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 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 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 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 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 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 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 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 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第三, 单位一直处在连续运行的状况下, 然后, 肯定不能在单位不再运行之后才做会计报表。所以, 会计应该按照规定的标准结算当期的运行情况, 就是会计按照单位的经营活动, 分成月、季、年进行提供报表, 提供的报表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编制, 不能时间周期不同, 保证会计报表的合理性。

最后, 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 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 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 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 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综上所述, 按照会计主体前提规定出会计结算以及公布的企业运行行为的范畴, 按照单位一直运行为前提假设单位没有限制时间的连续运行下去, 按照会计分期前提界定了会计资料结算和公布的时间, 按照货币计量前提制定了会计结算和公布的尺度。如此, 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 对一个能够连续运行下去的固定的运行主体在某一时间段进行的经济往来业务进行结算以及公布。

2.3 会计准则

会计要以会计前提界定结算以及公布内容, 因此, 管理公共产品的会计一定要按照规章制度, 科学的设立, 规定此项会计应该具有的品质特点, 规定其应该使用的计算方式, 但是并不是完全固定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这就必须要拟定会计准则, 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必须要达到要求, 编制的会计报表必须要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始终性、可比性、准时性、明了性;制定会计资料确定以及计量的准则, 根据业务往来、收入以及支出、历史以及资本性以及分配利润支出的标准对单位发生的业务往来以及事项开展会计记录;并且还要制定会计结算以及公开时, 可以按照严谨性、关键性以及实际大于形势等标准, 完善上述准则。

2.4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主体拥有资金在静态下 (某一时点) 的存量 (财务状况) 和动态下 (某一时期) 的流量 (经营成果) 类别和规模,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六大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它是在会计假设前提下, 按照会计原则要求, 为实现会计目的而提供的可用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

2.5 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 执行会计职能, 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 会计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地完善和提高的。将经济信息依照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汇总、加工处理, 就会成为会计信息。促进单位领导作出正确的判断,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具体详细优质的服务。

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 构成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2.6 会计实施

会计实施过程就是把会计根本思想和会计详细的实际工作综合在一起。会计实施即是一个思想性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作为思想性问题, 就是探索会计管制制度的特征、规律以及性质, 研究如何改革会计机制以及会计对策的处置, 如, 怎样进行策划、实施、测量以及改进其内部掌控机制, 怎样构建会计部分, 怎么分配工作人员, 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工作, 以怎样的方式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培训, 怎样策划、处置、实施会计机制, 怎样按照会计主体运行的模式设立相应的会计对策等, 都必须要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实际操作的问题, 就是建立健全以及改革会计管制制度, 包含构建会计部门、分配会计从业工作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方便会计结算有根据, 实施会计监管、实现会计责任, 完成会计目标。

参考文献

[1]戴蓬军.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的理想模型[J].中国农业会计, 1992, (3) :7.[1]戴蓬军.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的理想模型[J].中国农业会计, 1992, (3) :7.

篇4: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课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的设想。而由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纷繁复杂,要素关系层次难以分清。所以,构建一个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非常必要的。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性交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可以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南和判断现行准则的依据,应把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位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以会计假设作为基础来构建,其主体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会计研究。2008(06)。

[2]钟宜彬,王庭华。如何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财会月刊。2008(3)。

篇5: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

一、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主权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主权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

篇6: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翻译批评;对话理论;对话

[摘要]:翻译批评的发展对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有重要作用,它经历了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阐释模式,却无法摆脱独白的色彩。文章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从翻译批评的本质、功能、原则、规范尝试构建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在认识论上为翻译批评带来启示。

一、国内翻译批评现状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与翻译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各种翻译理论的出现,都会为翻译批评带来新的理念和变化,如对等理论,读者反应,阐释学和解构主义均为翻译批评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视野。翻译批评随着翻译研究范式的演进而演变,亦出现了几种翻译批评研究模式。

作者中心论以忠实于作者的原意为标准,文本不过是独特个体的表现形式。文本中心论将“忠实于原作”作为首要责任。读者中心论将读者的反应被视为译作的标准。尽管他们更新了自身的研究视角,却切断了翻译活动过程的链条作者——文本——读者(译者),进行的是独白式的研究,满足不了翻译批评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前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米哈伊尔的对话理论提倡参与者之间对话,因此文章以其为理论基础,以期促进翻译批评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话理论概述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19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1935年的《小说话语》,到1961年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经过逐步的补充、深化和拓展,最终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将集中探讨对话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

1、对话与对话性

巴赫金称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为“纯对话”。文章讨论的是对话理论意义上的对话:“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1]

对话性指“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2]基于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巴赫金得出结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3]对话渗透到人们最深层的精神领域。

2、对话生存的时空

对话生存的时空包括共时性和狂欢化。[4]

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即共时性。对话语言在共时性的作用下,在一句话中表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双声语,而且,各种声音、各种意识,在对话中同时出现,必然产生争论、交锋。狂欢化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在狂欢化的时空里,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和交流。

3、对话关系:自我与他者

针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巴赫金认为,我之存在是一个“我之自我”,我以外,皆为他者“于我之他”。自我意识的加强只有建立在与他者意识的对话关系上才能成为可能。没有他者,自我就不能生存和掌控自己。只有建立在互相反映,互相接受,互相认可的基础上,自我才能获得本身的完整性。

三、对话理论关照下翻译批评理论的框架

文章作者采用对话理论进一步对翻译批评理论的内部框架尝试进行重新透视与构建,包括本质,功能,原则和规范,以期获得一些对翻译批评理论框架的新认识。

1、翻译批评的本质

1.1 翻译的本质

鉴于翻译批评是在翻译活动之后进行,作者将从对话理论角度审视翻译活动的本质。

文学作品一旦产生,与读者相遇,在其能动参与下,作品就被不断地诠释并经历着多重考验。作为原文本的第一读者,译者发挥他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译作。在这其中,他不止是与原文本或者原作者相遇,还与心中假想的读者相遇。译者与目的语读者对话不可避免。译本在进入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经受各种质疑与考验,使得译作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不断循环。

由以上可看出,翻译是一场主体间对话的综合体,它不是单纯发生在原文本产生的空间或目的语文化的空间,而是译者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游走在原作(作者)和读者之间,来回调解,平衡,以期奏出和谐的乐章。

1.2 翻译批评的本质

基于对翻译过程中对话层次的认识,翻译批评对翻译中包含的对话也应投以关注。

吕俊指出,译者在文本翻译时,并不知道他的译文现实性读者会是哪些人,也不会准确预测,而另一方面译文读者在阅读时,作为第二作者的译者又是不在场的,隐匿的。读者也不知道或不完全确定译者话语与他所理解的之间由多大差别,更不知与原文作者(第一作者)的原文话语由怎样的区别。这就造成了双重的缺席性话语。批评的介入就会把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文本以及译文读者串联起来。它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就充当了一种现实性的联系纽带,并激活了这种隐含的对话关系,它是参与对话的一种对话。[5]

基于对话理论的思想,翻译批评不再只具有对译作本身的纠错功能而是对这场对话的言说。批评者揭示这场对话的过程及背后隐含的因素,并欢迎各类声音与其对话和争论。他使用话语权开拓话语的空间,并参与构建文本的意义。

2、翻译批评的功能

翻译批评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其功能。一方面,译者通过译作言说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在批评者的队伍中大众读者没有权力言说,偶尔扮演批评者的译者处于言说和被抨击的尴尬,于是只剩下了比例很小的专家的声音。为了构成可对话的双方,批评家的声音不可或缺。译者与批评家之间的交流促使翻译批评能更好地指导与规范翻译活动,提高译作质量。

批评家对译作的回馈,同时可为目的语读者构建文本的意义作参考。目的语读者可选择批评家的批评话语获得对译作新的认识与理解。目的语读者与批评家的对话促进了对译作的理解也提高了译作在目的语中的影响力。

在进行翻译批评时,批评家们可以借助他们的批评话语为沉默的他者声辩,使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强势与弱势之间交流渠道畅通,增强交流与对话,以保证互不相融的.意识能成为一个实体。

3、翻译批评的原则

如上所说,以往的翻译批评都带有独白的色彩。巴赫金指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解决不了。两种声音是生活的最低条件,也是生存的最低要求。”[6]对话是生活的基本条件。翻译批评也以倾听他者的声音为准则。

从对话理论的角度来看,多重的声音促进文化及文化批评更多元化。后殖民主义为东方人的话语拓展空间;女性主义批评为女性话语而努力;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为工人阶级的话语而争辩。全球化的进程要求我们关注倾听他者,讲求多样性,同时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寻求和谐。

对话的复杂性又要求参与对话的各个元素保持独立的立场。只有当每种意识或声音扎根于共时性和狂欢化的时空,他者才能被引入交流,批评的多样性也才能得到发展。

批评者同时要尊重他者,培养他者意识。翻译批评中的参与者包括批评者需确保对他者的意识形态认可。

4、翻译批评的规范

翻译批评的规范准如同翻译的标准,被认为是翻译批评的尺度或基础。

文章对翻译批评规范的诠释不是力求寻找译作的终极衡量标准,而是力图为翻译批评提供发展方向,对翻译批评规范进行描述。在各种文化参与的众声喧哗的和声中,译者不必丧失自己的话语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原作,原作者,读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有自己的处理策略,也会作出必要的牺牲,但同时也应警觉文化的缺失甚至崩溃。

从对话理论角度阐释翻译批评的规范,能使译作能承载更多的对话主体,译者和批评家们能倾听更多的声音,百家争鸣,实现文化的共融。在每一次历史情境的参与之下,对于译作,形成新的言说与应答,而这也使得译作能生生不息。

四、结语

单维的翻译批评模式,原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逃脱不了发展的窘境,文章作者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期待为翻译批评理论发展开拓新的视野。翻译被视为主体间对话的综合体。因此,翻译批评即对翻译中对话的评说。本着倾听他者声音的原则,翻译批评通过对话实践提升译作价值,建立话语空间的目的。翻译批评应揭露和解释对话过程中的现象,以激起与读者的对话。作者从对话理论角度建构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期人们更多关注翻译批评事业的发展,也是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4] 董小英. 《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北京: 三联书店,1994.

[2][3] 巴赫金米哈伊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秋冬季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简报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教案《彩色的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