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2024-07-19

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关于刑事的实施程序,调研主要集中在以下二个问题:

(一)刑事法律援助的条件。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刑事法律援助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法院指定过来的,而且法院指定过来的案件基本上都是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和被告人是盲、聋、哑或未成年人的。对这三类案件,根据《》和《法律援助条例》(下称《条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必须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因此法律援助中心对这三类案件都提供了法律援助。但是,对于《条例》第11条所规定的三类案件,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很少,法律援助中心基本上没有为这些案件提供法律援助。另外,在一起涉嫌贩卖毒品的案件中,6名被告人均没有委托辩护人,其中有3名被告可能会被判处死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7条“共同犯罪的案件,其他被告人已经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可以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规定,向法律援助中心送达了为6名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通知函,但是法律援助中心考虑到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只为其中可能会被判处死刑的3名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而对其他三名被告人没有提供法律援助。

(二)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程序。如上所述,我们调研4地的法律援助中心目前援助的刑事案件基本上是法院指定过来的案件,对这类案件的法律援助4地目前基本上遵循同样的程序:第一、法院向法律援助中心送交《指定辩护人通知书》和书副本或一审判决书副本;第二、法律援助中心在收到指定辩护人通知书后进行审查,在3个工作日内向法院送交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回函;第三、法律援助中心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指定专职法律援助人员或律师事务所办理;第四、指定律师事务所办理的,由律师事务所指定律师或不具有律师资格的工作人员办理;第五、援助人员办理案件;第六、结案后,办案人员写出结案报告,连同会见笔录、阅卷笔录、庭审笔录、判决书等一起装订,送交法律援助中心存档;第七,法律援助中心对援助卷宗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给社会律师支付办案补贴。

二、刑事法律援助律师的经济补贴问题

在被调研的上述4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具体指定案件承办人亦各有不同。除大理州及所属市县法律援助中心全部靠指派律师事务所律师(即社会律师)承办具体法律援助案件外,其他地区法律援助中心基本采取以本中心工作人员为主,委派社会律师为辅的方式承办本辖区内的法律援助案件。之所以如此,也是各地法律援助中心为缓解经费紧缺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因为法律援助中心对本中心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为司法局在编公务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具体承办案件不再支付任何补贴,属于拿工资办案,完成数量的多少将作为年终政绩的考核标准。

对于指定社会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补贴,各地均采用支付定额基本办案成本的方式,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与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同等对待,办案成本补贴的具体数额根据各地

区的经济以及办案地的远近有所不同。如昆明市法律援助中心规定一审案件成本补贴为300元/件~800元/件;西双版纳州法律援助中心统一规定办案成本补贴300元/件;而景洪市则通过司法局下达行政命令,要求每位注册律师每年必须义务办理2件援助案件;丽江市则规定每位社会律师每年必须义务办理一件援助案件,超额部分按200元/件~500元/件补贴;大理州统一规定办案成本补贴150元/件。

即便是如此低的办案补贴,各地法律援助中心也没有按时如数支付,大部分律师办案补贴至今仍没有着落。为此,我们通过与部分多次接受指定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数量较多的社会律师进行座谈时发现,绝大多数社会律师对现行的刑事法律援助律师经济补贴标准以及支付方式虽有怨言(标准过低,支付不及时),但都表示可以理解,并能尽职尽责完成指定辩护义务。如大理州屈华彩律师于2002年承办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张家良故意杀人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律师从接受指定到最终结案,经历了一审、二审、发回重审,历时近半年,多次前往案发地宾川县调查取证,会见被告,并亲自前往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向二审法官提交被告无罪证据,并交换辩护意见,行程数千公里,耗资数千元,最后以被告张家良无罪释放告终。据大理州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介绍,该案律师经济补贴仅250元,而且当时法律援助中心经费紧张,并没有及时支付,是以“口头欠条”形式结案的。

三、刑事法律援助的辩护质量

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人提供法律援助,其直接目的就是帮助其有效地行使辩护权。然而,当援助机构指定的辩护人无力或不愿提供积极有效的辩护时,对被追诉人的此项法律援助就变得毫无意义。为了保证法律援助的辩护质量,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6条特别强调:“任何没有律师的人在司法需要的情况下均有权获得按犯罪性质指派给他的一名有经验和能力的律师以便得到有效的法律帮助,如果他无足够力量为此种服务支付费用,可不交费。”据此,实施刑事法律援助的主体必须是“有经验和能力的律师”,提供的援助必须是“有效的法律帮助”。《条例》第6条也特别强调:“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

据此,在刑事诉讼中为被追诉人提供的法律援助必须是“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就刑事辩护而言,究竟什么样的法律援助是“有效的法律帮助”或“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呢?联合国相关司法文书和我国立法并没有就刑事法律援助的辩护质量标准作出规定,实践中影响刑事法律援助辩护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辩护权利的立法保障和兑现状况(包括调查取证权、会见权、阅卷权)。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

(一)律师或法律援助工作者对援助的案件基本上无力调查取证。其原因有三:一是如上所述,律师或法律援助工作者接到案件后离开庭的时间很短,根本来不及调查取证;二是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经费过低,律师或法律援助工作者若要调查取证,其车旅费往往得自掏腰包,长此以往,律师也难以承受;三是与委托辩护一样,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调查

取证也面临着检控方滥用《刑法》第306条的风险。当然,对援助的刑事案件,律师不调查取证也并非绝对,调研中我们就发现了一起律师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最终使被告人获得无罪释放的成功案例。比如上述大理州屈华彩律师所办理的案件就是属于较典型的一例。

篇2: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伴随着新刑诉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将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归口负责法律援助申请审查、律师指派工作,司法机关负责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强化了法律援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法律援助从刑事审判阶段提前到侦查阶段;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等。为有效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科学预测刑事法律援助工作量和经费保障情况,进一步推动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做如下调研报告:

一、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年来我县共提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39件,其中法院指定38件,个人申请1件。在指定辩护案件中,应当指定37件,可以指定1件。受援人方面,其中涉及未成年人37件,可能被判处死刑的1件,残疾人1件。案件办理过程中,辩护律师提出的辩护意见均被全部采纳或部分采纳,案件结案后,虽然补贴标准逐年提高,但案件补贴标准依然偏低,较复杂点的案件甚至连办案的基本成本都无法负担。

二、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刑事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不足

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会消耗大量的资金,主要包括律师费用、法律援助办公费用等。由于对刑事法律援助的认识有偏差,法律援助经费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法律援助经费应由政府或者社会支付,为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果缺乏必要的资金,法律援助工作将无法开展。由于刑事诉讼程序复杂,要求高,时间长,因此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所消耗的资金要远远高于普通的民事、行政诉讼中的法律援助。目前我县刑事法律援助经费明显不足,刑事案件代理每件的补贴是400元,显然这与一般的案件相比,办案费用明显不够。发放补贴的金额有限,较复杂点的案件甚至连办案的基本成本都无法负担。如果承接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尽职尽责的完成辩护任务的话,往往不能有所收益,甚至要倒贴很多费用,致使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对执业律师缺乏吸引力,承担法律援助的律师缺乏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影响到法律援助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2、刑事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不够

目前刑事法律援助适用于两类人群,一类以经济困难为前提条件,即犯罪嫌疑人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被告人、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另一类是不以经济困难为前提条件,但仅限于被告人是盲、聋、哑或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从此规定来看,刑事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小。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指定辩护,刑事法律援助的空间只限于公诉人出庭公诉阶段。非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相当少。另一方面从实际操作来看,除部分指定辩护外,当事人能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很少,法律援助中心很少为指定辩护外的人提供刑事法律援助。

三、刑事法律援助保障权缺失的原因

1、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对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不够。没有认识到刑事法律援助的特殊性,没有将刑事法律援助作为人权来保障。刑事司法机关和刑事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错误,这就会导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处于不利的状态和危险的境地之中。如果无法得到刑事法律援助,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有可能会被错误地或者过重地追究刑事责任,这会有损司法的公正,影响社会的和谐。

2、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缺乏物质保障基础。

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关键不仅要有人力因素(即需要满足诉讼需要的一定数量律师),更要有充足的资金。由于对刑事法律援助的认识有偏差,因此,在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中出现的人财物的匮乏的现象就并不乏见了。如我县法律援助的经费人均不足一毛钱,且全部来自于财政拨款,法律援助经费的极度匮乏使我县法律援助只能维持目前低水平的标准。

3、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关于刑事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方面,虽然司法部分别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做出了关于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但一方面,由于上述通知只是规范性文件,并没有体现在刑事诉讼法中,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即使指定辩护之外的犯罪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没能在程序上享有法律援助的权利,也不影响案件的审理与判决。另一方面,这些文件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基于刑事法律援助立法与法律援助机构与公检法三家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衔接机制的缺失,公民的刑事法律援助权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四、新刑诉法实施后对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

1、新刑诉法实施后,将法律援助从刑事审判阶段提前到侦查阶段以及在适用对象上考虑增加的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和限制行为能力精神病人,按照目前近三年来年均13.3件指定案件的平均水平来算,预计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会增长1倍以上,估计年均将达30件以上。

2、按照年均30件,每件500元的补贴标准预算,需15000元以上的办案补贴经费及8000元左右办公经费。

3、完善刑事法律援助中的衔接机制,首先,要将目前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之间关于刑事法律援助联合通知这些零散的发文统一到一个法律文件中去,以加强刑事法律援助的法律效力。其次,各地在执行这种刑事法律援助程序性规定时,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方便受援人且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将之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再次,由于在刑事法律援助衔接机制中关键是让犯罪嫌疑人以及刑事被告人享有申请法律援助的知情权,以及提高效率、简化相关手续,让受援人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因此,为了让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就要在法律中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施,在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对有关部门处理犯罪嫌疑人以及刑事被告人申请法律援助工作的时效做出严格的规定。

篇3: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一、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我国于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原则和框架, 并确立了以经济状况衡量标准的一般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和特殊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两项基本原则, 即被告是盲、聋、哑、未成年人或者可能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人民法院应当为其制定律师辩护。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二、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2012年3月4日,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人大通过,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刑事诉讼法》在法律援助制度上主要体现以下变化。

(一) 扩大了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

旧《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的, 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未委托辩护人的, 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向其提供法律援助。新《刑事诉讼法》则将此范围扩大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同时法律援助机构, 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这次修改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 无疑能够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 扩大了获取法律援助的方式途径

旧《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人民法院有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制定辩护律师的权利, 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通过人民法院的指定才能获得法律援助这唯一途径。新《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除此之外,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可以通过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的方式获取法律援助。这一规定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取法律援助更为方便, 法律援助效率更高。

(三) 明确了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

有关法律援助机构的规定, 旧《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而未规定法律援助机构的权利以及义务。对此, 新《刑事诉讼法》将上述条款修改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并且新增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百八十六条也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三、我国目前的法律援助制度存在问题

新《刑事诉讼法》对旧法进行了较大修改, 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供了保障, 但是, 由于制度本身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使得法律援助制度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刑事法律援助覆盖范围狭窄

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 刑事法律援助对象分为两类:一是犯罪嫌疑人或者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被告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因经济困难未委托代理人的;二是被告人是盲、聋、哑、未成年人或者可能判处死刑而未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但是司法实践中, 法院的指定辩护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主要获取形式, 而因经济困难获得援助的情况十分稀少。

(二) 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协调机制不完善

目前, 虽然在实践中,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得到了公检法三家的支持和配合, 但是由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没有完善的有关工作衔接、沟通的规定, 致使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得以运行。相关部门更是存在“三不”现象, 即思想山不重视、宣传上不到位、工作上不落实。要从根本上改善法律援助部门的沟通协调关系才能使这一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立法, 扩大法律援助制度的覆盖范围

虽然,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指定辩护的刑罚做了扩大规定, 但是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这一扩大规定还远远不够。很多国家对于可能判处重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设定为指定辩护的适用范围, 更有些发达国家, 将此适用范围扩大到可能判处监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可见, 法律援助制度的适用范围可以降至最低门槛。

(二)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协作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与2013年3月1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但是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 欲克服“三不”现象,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改善法律援助部门的协作关系, 需要完善工作机制。如果不出台具体执行的操作细则, 法律援助制度的顺利开展将难以实现。

摘要:法律援助制度兼具维护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的功能, 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自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以来, 这一制度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随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 面对逐渐增加的援助案件, 我国法律和司法将如何面对, 本文即对此予以讨论。

关键词:法律援助制度,覆盖范围,审级范围,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美庄.构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J].中国司法, 2010 (5) .

篇4: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刑事辩护;法律援助;辩护有效性

一、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现状

1.刑事法律援助机构的刑事法律援助

天津市法律援助机构是由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各区县法律援助中心组成的,法律援助中心是市司法局和各区县司法局的下设机构。在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是完成指定辩护案件和其他需要法律援助律师的案件的辩护。

指定辩护的分配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给付社会律师一定补助的形式将案件分配给社会律师,例如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召集社会律师组成“志愿律师团”,由市法援将刑事案件分配给律师团中的社会律师,由社会律师进行代理,案卷资料由是法律援助中心统一保存。另一种模式是法律援助中心中有律师资格的工作人员进行代理,这种模式适用于法律援助中心有执业律师的情况,例如开发区法律援助中心现在有四位律师。

被法律援助中心分配案件的案源是各对口法院的指定辩护案件,市法律援助中心对口天津市高级法院,天津市一中院和二中院,其他區县法律援助中心对口区县基层法院。

2.其他机关和社会机构的刑事法律援助

目前天津有一些法律援助的社会资金项目,但主要集中在民事诉讼尤其是劳动争议解决方面,对于刑事法律援助仍以指定辩护为主,但一些社会资金投入的项目中也会有对于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

例如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是由财政部利用彩票公益金对法律援助案件的代理进行补贴,标准高于市法援中心的指定辩护的补贴标准。但在此项目中,刑事案件相对较少。此项目的运作方式是符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与管理暂行办法》条件的当事人的代理人可以向财政部进行申请,由财政部给付补贴。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律师对于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对刑事法律援助辩护有效性的分析

1.辩护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以国际和其他国家有效辩护的评估标准为参照,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有效辩护进行评价和量化:

(1)刑事被指控人及其辩护人享有充分的辩护权。辩护权是指刑事被指控人及其辩护人对被控告、被追究的犯罪,从事实、证据、法律、处刑等诸方面进行申辩、反驳、反证、以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案件得到公正合法的处理的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对人的尊重、主体地位的确认表现在被指控人面对不利于自己的指控时,被指控人应当有权利就指控的事实和理由发表自我辩护意见,这种主体性权利是自然法的要求,国家以及整个社会都必须尊重这种不可或缺的权利。据此被指控人在面对指控时应有权与追诉方在对等的基础上平等对抗,有权针对指控进行辩解、反驳,有权获取指控的原因和相关信息,在刑事诉讼程序参与过程中享有充分辩护权。

除了被指控人的辩护权外,还存在辩护人的辩护权,律师作为最专业的和最重要的辩护人,律师享有最为充分的诉讼权利。由于被告人对法律的不了解,律师作为辩护人可以充分地维护被告人的权益。使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使轻罪不致重判,这些其实都是法律的要求,是现代法律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律师享有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这些都是律师作为辩护人能够保障被指控人合法权益的基础。

刑事被指控人在诉讼程序中的任何阶段都应享有辩护权。侦查阶段对于被指控人来说尤为重要,也是最需要辩护律师帮助的阶段。很多被指控人都是第一次面对侦查机关的讯问,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专业素养上,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如果不允许辩护人在侦查阶段介入,为被指控人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就会因被指控人缺乏诉讼经验而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被指控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在审查起诉阶段、案件审理阶段,被指控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权尤为重要,是被指控人能出于与公诉机关平等对抗地位的保障。

(2)法院对辩护方辩护意见的采纳程度。辩护是不是产生效力,有没有发挥作用,必须有辩护意见被认真听取的机制,要求控辩双方都有同等的影响。对于法官来说,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并对辩护意见作出必要的解释和回应,这既是防止错案发生的有效制度设计,也是审判程序和裁判结论具备合法性的前提。对于辩护方所提出的任何发表有关被指控人无罪、罪轻或者其具备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法定情形的意见,法院应当基于已有证据来决定是否采纳。如果法院采纳了辩护意见,则辩护取得了实质性结果,是有效的;如果法院采纳未辩护意见,应当在判决书中说明理由。辩护意见被法院采纳的程度可以直接反映辩护意见对法官裁判案件的影响大小,同时也能反映出辩护律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有效性的实证性分析

(1)律师辩护权利:①独立辩护权。根据笔者对律师的走访和在法院的实地了解和对庭审的旁听,律师的独立辩护权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在法律援助案件中,律师可以充分的依法履行辩护职责。对于独立辩护权的保障法律援助案件的代理律师与其他普通刑事案件的代理律师地位相同。②阅卷权。现在阅卷的权利已经可以比较充分的得到实现,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律师阅卷难的问题基本已经得到解决。加之法律援助案件以指定辩护为主,律师阅卷权可以得到保障。新刑事诉讼法也规定律师有查阅、摘抄和复制案卷材料的权利。但在阅卷权的行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是否可以对案卷材料进行拷贝或拍摄。大部分地区已经允许律师对案卷材料进行复制或拍摄,但仍有部分地区只允许当场阅读。并且部分地方法院只能使用法院的复印机复印案卷,并收取律师的复印费。③会见通信权。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律师会见当事人有权不被监听,通过小组同学对律师的走访,了解到与被告人进行会见和通信的权利能够比较充分的得到保障,律师可以通过与监狱方面的沟通实现会见,并且大部分会见场所已经安装电子监控,不再派专人进行监督,基本保障了会见的隐蔽性。但在法律援助的辩护工作中很大的问题就是会见被告人的监狱地点往往比较远,会见被告人的交通成本比较高,经常会遇到“赔钱做法律援助”的情况。经费的制约也是影响会见通信权比较重要的原因。④提出意见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律师有权向检察机关提出意见,司法实践中,律师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意见,但意见很难被检察机关采纳,很多律师因此不愿与检察机关沟通,实质上控辩双方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法律援助案件中这种情况基本和普通案件一致。

(2)刑事法律援助辩护的经费。自2015年9月之后,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向志愿律师团所提供的刑事案件代理补助费用为侦查阶段800元,审查起诉阶段800元,审判阶段1200元,也就是说,律师代理一件一审阶段的刑事案件一共可以得到2800元的补助。

这里的办案经费原则上是对于律师在办案中开销的补助,远远少于律师通过当事人的直接委托进行刑事案件的代理所得到的报酬。也是因为经费较少的问题,很多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经验较少的年轻律师代理,或者很多律师对于法律援助案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于当事人或其家属直接委托的案件。由于经费有限,律师办案过程中很多成本难以得到保障,例如会见当事人的费用等,更重要的是律师的时间成本,很多律师表示如果非常仔细地做法律援助案件,在此投入大量时间,将面临收入无法保障的情况。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的补助是三个阶段每阶段各1600元,也就是律师办一件案件的收入为4800元,不少律师表示此补贴数额更为合理,更能够调动律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对于政府律师办案的区县(如开发区),政府律师按月领取工资,不受办案件数的制约。

(3)对于辩护意见采纳情况的统计(仅社会律师)。根据裁判文书网的资料,研究六起2015年天津市诈骗罪接受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中两起辩护意见未被采纳,两起的辩护意见被部分采纳,两起全部采纳。

通过对比2015年天津市各基层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对于诈骗罪的一审案件,在50起案件为样本的一般诈骗案件中,有50.4%的辩护意见被采纳,12.5%的辩护意见被部分采纳(体现在认罪态度良好,请求从轻处罚),37.1%的辩护意见未被采纳。

笔者认为这个数据仅仅具有参考价值,辩护意见是否被采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辩护意见本身。例如被告认罪态度良好,应从轻或减轻处罚这类的辩护意见被采纳的可能性相当高,达到90%以上,而如果律师作出无罪辩护等辩护意见,被采纳的可能性则非常低。

根据数据综合来看,是否为法律援助案件对于辩护意见的采纳有一定影响,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律师的工作情况和案件的严重程度,一般指定辩护案件社会危害性较大,因此采纳辩护意见做出更轻刑罚的判决的可能性更小。通过走访一些律师,一些律师表示法官对于法律援助律师更加信赖,认为法律援助律师并不是“拿人钱财”,因此出具的辩护意见更加公正。从律师的工作态度上来说,笔者通过对比某律师对于普通的代理案件和法律援助案件的辩护意见的研究发现,普通代理案件的辩护意见平均字数是2676字,而法律援助案件平均字数是1343字,差别有50%左右,更不用说很多并没有书面辩护意见的律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经费的限制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对于收费的代理案件,当事人或家属会对律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律师需要使客户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满意,而法律援助案件在律师看来更是“良心活”,工作质量的监督并不严格。

三、提高刑事辩护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对于提高刑事法律援助的辩护有效性,主要通过律师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制度完善两方面共同推进,同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应逐步提高对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补贴力度,这一点,在2015年9月刚刚做过调整,虽然有所增长,但仍然和接受家属或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价格差距比较大。很多律师认为法律援助案件的补贴增长速度比较慢,不能适应发展。根据马明亮1997~2002年之间的数据统计,当年北京市对于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补贴为500元,为当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412元的1.21倍,2015年天津市每件案件的补贴为最低工资标准1850元的1.51倍,虽有增长但并不明显。律师就是有意作好辩护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马明亮2002年的调查,经费问题就是影响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最重要的问题,15年后的现在依然如此。

其次是律师的自身办案质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是实现补贴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让有经验和能力的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同时提高律师在每个法律援助案件中对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监督机制,现阶段市法援和各区县法律援助机构对相关案件资料进行保管,但对于监督职能的行使还局限于形式上的监督,对质量没有具体要求。但办案质量不能一刀切,如何实现对办案质量的有效监管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法律援助中心等责任机构能够增加对于案件的重视程度,或者经济上或用其他方式对于表现突出辩护意见被采纳或为被告人争取到减刑的律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是有效鼓励律师提高办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应制定统一的刑事法律援助办案标准作为律师办案的准则,也是使律师能够更努力争取辩护意见采纳的方法。

此外,根据律师的情况反馈,被告人对于办案律师的不信任也是无法有效辩护的重要原因。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对于免费的法律援助的天然不信任和律师的表现不够负责任,加上出于路费制约见面次数的缺乏,足以使当事人在未与律师沟通的情况下当庭翻供。因此解决前两个问题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必要条件。

最后,公检法机关与法律援助机构的协作同样重要。例如律师如果在开庭前对检察院的定罪量刑提出建议,检查员应认真听取建议,又如法院认真考虑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等。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樊崇义,叶肖华.《从有效辩护原则看我国的辩护制度改革》.载《中国律师》,2007年第 10 期.

[4]顧永忠,李竺娉.《论刑事辩护的有效性及其实现条件——兼议无效辩护在我国的引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 年第 1 期.

[5]顾永忠等.《刑事辩护国际标准与中国实践》.北京大学山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篇5:法律援助调研报告

一、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共有法律援助机构118个。省司法厅法律援助机构1个,市法律援助中心10个,县(区)法律援助中心107个,占应设机构的100%。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设立工作站2118个,在村组、社区确定了法律援助联络员,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全省118家法律援助机构中,有112家是经过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其余6家是司法行政机关内部挂牌。在112家机构中,有行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两种性质,占行政编的地市有1家、县(区)有36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省级机构1家、地市机构9家(参照公务员管理的8家)、县(区)机构有65家(参照公务员管理的25家)。

我省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编制467人,实有510人,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律师资格134人,在法律援助机构注册律师73人,管理人员376人,占73.3%。在510人中,法律专业学历的325人,占64.7%。

20xx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258件,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2272件、民事法律援助案件6831件、行政法律援助案件155件;受援人员10598人次,受理法律援助咨询105922人次,开展各种法律宣传和服务活动60余次,接受宣传的群众约20万人次。

二、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做法及效果

(一)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提高了法律援助工作的保障能力

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把法律援助工作摆在司法行政的重要位置上,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汇报,积极争取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提高了法律援助工作的保障能力。省政府办公厅于20xx年批转了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20xx年5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法律援助工作会议,推动了法律援助的发展。20xx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省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新条例凸显了政府法律援助责任,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提出了经费保障等具体要求,为加快法律援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商洛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法律援助工作,20xx年在市政府召开的有常务县(区)长参加的全市司法行政会议上,签订了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责任书。汉中市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项目中,并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西安市人大、政协分别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市政府会议专题研究下发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建立起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总召集人的“全市法律援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建立健全各级服务网络,完善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机制建设

截至目前,全省在省、市、县(区)均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等社团组织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部(站、点),以及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达2118个,在村民小组、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员或信息员,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形成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法律服务队伍为主体、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服务和工作机制,使法律援助真正延伸到基层。商洛市组织了487人参加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弥补了专职队伍的不足;在全市163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颁发证书,聘请了163名工作人员;在1670个村级调委会中,全部确立了联络员或信息员,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法律援助申请。铜川市依托相关部门分别成立了“青少年”、“困难职工”、“妇女”、“残疾人”等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形成了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主动向党委、政府主管领导宣传法律援助工作;二是在“五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中大力宣传法律援助;三是通过抓骨干队伍的培训进行宣传;四是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专题节目等开展宣传。这些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真心欢迎,提高了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和覆盖面,也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20xx年9至12月,省司法厅组织全省开展了“法律援助三秦行”活动,今年元月,省司法厅印制了有特色的法律援助宣传年画,开展了向革命老区群众赠送法律援助宣传年画的活动;3月中旬,配合中央电视台采访了澄城县、蒲城县两起法律援助典型案例,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法律援助在行动”栏目中播报。各市利用节假日、法制宣传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

(四)大力推行便民举措,彰显了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

近几年,全省法律援助工作以改善民生、直接服务困难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了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加大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城市低保户等社会特殊群体的维权工作力度,对困难群众发放“特困户法律援助爱心卡”,对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对农民工开辟了维权服务的“农民工绿色通道”和“农民工接待岗”等,坚持“优先受理、及时指派、保证质量”的原则,全力以赴办好案件,有力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商州区北宽坪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克服人员和经费困难,去年一年就办理了10多起农民工工资拖欠以及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此外,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在接待与处理涉法信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省法律援助中心自今年7月以来,在省政府信访接待室挂牌安排专人接待来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咨询,得到了信访部门的充分肯定;西安市法援中心今年上半年,与市信访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办理了多起有社会影响的信访案件,如西安科大化工厂50多名职工因改制遗留问题上访案、刑满释放人员梁根红人身损害赔偿案等,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的优势和作用。法律援助参与涉法信访工作,有效化解了矛盾,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制度建设,提高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服务质量

省法律援助中心在借鉴外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于20xx年下发了《陕西省规范化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基本标准》,在全省推行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近几年,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广泛开展,办案数量以20%的比例不断增加,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内容。全省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先后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案件的审查、指派、办理、跟踪与回访等工作制度。如西安市在“四心”待人、“三个一”做事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挂牌上岗制”等工作措施,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和“监督投诉电话”,建立了受援群众意见征询和重大案件全程跟踪制度,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商洛市在全省实现了“四个率先”:一是率先成立了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统一规格与建制;二是率先落实了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专项编制;三是率先实现了两级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专项账户,并逐年增加;四是率先实现了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全覆盖。

三、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机构不统一:各市、县机构设置的规格和建制不统一,有行政机构,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非参照事业单位,还有司法行政内部自己挂牌的机构。二是人员短缺:全省各法律援助机构都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县(区)人员偏少,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如商洛市总人口240多万,贫困和下岗失业人员约占30%,而市、县8个法律援助机构只有18人,有些县只有2名律师,要达到“应援尽援”的要求困难很大;法律援助机构具有律师资格和律师执业证的人员比例过低,有些还达不到三分之一,有近一半人没有法律专业学历。三是条件较差:法律援助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普遍较差,有少数法律援助机构到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办公室,有的办公室不在临街位置或一层,没有配齐电脑和专用电话,大多数机构没有交通工具。四是经费困难: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办案经费困难的实际情况,相当一部分贫困县(区)主要依靠国家和省法律援助办案专项补助开展工作,相应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有些没有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有些没有建立法援资金的独立账户,有些案件的补助过低挫伤了办案律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案件的质量。五是协作不力:法律援助工作是政府责任,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协作。但是,中央九部委的联合文件在一些地方还落实不到位,法律援助案件与司法救助及档案查询等衔接不到位,应予减免的费用也未完全减免。六是宣传不够:对法律援助的宣传重视不够,缺乏宣传经费投入,领导和群众知晓程度不高,贫困地区仍有死角。七是办理案件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问题:尽管法律援助的案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应援尽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案件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四、对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法律援助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新形势下,全省各级法律援助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司法厅党组“改革创新、勇创一流”的工作理念,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推动我省法律援助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着力提高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者,要树立全局意识,围绕中心开展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法律援助的实惠,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在提高困难群众知晓率上下功夫,要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开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认真宣传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新修订的《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使困难群众了解法律援助制度,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二是要降低法律援助门槛,认真落实新增加的法律援助事项,适应新形势下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完善便民措施,使困难群众就近、及时申请法律援助,得到便捷周到的援助服务。四是要降低群众维权成本,建立完善法律援助案件异地协作机制,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农民工以及残疾人、未成年人和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案件。坚持以人为本,选择有利于受援人的服务方式,鼓励调解、减轻诉累,对特殊案件采取特事特办。五是完善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提高规范化水平。六是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公示制度、质量跟踪检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提高办案质量。七是及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推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八是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援助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的职能作用,全面服务困难群众。

(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行风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过硬的法律援助工作队伍

法律援助机构要认真抓好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要坚定政治信念,端正执业理念、规范执业行为,始终做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有计划、有力度、有效果地逐级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把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及时更新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执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法律援助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办好每一个案件,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要发扬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决防止和杜绝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行为,培养和打造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法律援助工作的过硬队伍。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保障能力

要认真贯彻《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的法律援助责任。

1、领导保障:要切实把法律援助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法律援助工作,建议省委常委会与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一次我省法律援助工作;争取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法律援助事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争取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法律援助工作会议;建议以省政府名义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

2、机构保障:法律援助案件近几年以20%比例逐年增加,量大面广,现有机构和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加强机构增加编制、人员,建议在经济发展较快和人口较多的市司法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处,和法律援助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兼有管理和办理案件两项职责;在经济发展较慢和人口较少的市和县(区)可以只设立法律援助中心一块牌子,审查和办理案件,县(区)重点是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县(区)法律援助中心要指导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咨询,做好群众法律援助案件的初步审查与简单民事案件的办理。

3、加强县(区)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配备: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配备应该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县(市、区)不少于3-5人,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法律大专以上学历,具备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应该不少于二分之一。

4、基础设施建设:各市、县的法律援助中心以及各乡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办公场所应该是交通便利、标志明显、具备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方便群众来访;最好是临街房,省、市法律援助机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县(市、区)不少于60平方米,应该设有专门的接待室。要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有利时机,将法律援助业务用房、办案设施纳入投资建设规划。

5、设备保障:积极争取省财政设专项资金解决法律援助办案设备。在省财政尚未设立专项资金前,建议我厅拿出一部分经费,为县级法律援助中心配置必要的宣传器材、办案设备等。

6、经费保障:争取省财政每年保证500万元法律援助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希望省财政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各市、县要将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要推动贫困县(区)建立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法律援助经费动态增长机制、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建议设立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建立社会化资金筹措机制,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篇6:法律援助报告

汇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工会法律援助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于民”的原则,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预防和调解矛盾纠纷,构建起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深入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工会共有法律援助中心2个,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设立工作站37个,拥有法律调解员188余人,在各基层工会确定了至少1名法律援助联络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工会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援助咨询200多人次,受援助人员20余人次,援助资金6000余元。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2起,调解成功12起,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09年以来,蒙城县总工会与有关部门配合成功为70多名农民工讨要工资80万元。

二、我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做法及效果

一是在“五五”普法活动中大力宣传法律援助;二是通

过抓骨干队伍的培训进行宣传;三是通过互联网等开展宣传。这些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真心欢迎,提高了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和覆盖面,也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

抓好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维护工作。为促进我市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我市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在改制过程中各项改制政策贯彻落实,企业改制程序规范运作的监督作用,坚持企业改革改制方案必须经职代会讨论,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积极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提出工会的主张和建议,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先后参与数十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在改制过程中,市县区总工会针对公司职工反映的问题,深入群众,和职工面对面地谈话,了解情况,并依据政策和法律向党委、政府据实反映,解决了职工所关心的问题。

三、我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短缺:全市各县区工会法律援助机构都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县(区)人员偏少,难以满足工作要求。二是条件较差:法律援助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普遍较差,有少

数法律援助机构到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三是宣传不够:对工会法律援助的宣传重视不够,缺乏宣传经费投入,群众知晓程度不高,乡镇地区仍有死角存在。四是办理案件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问题:尽管法律援助的案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应援尽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案件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四、对我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着力提高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行风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过硬的法律援助工作队伍;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保障能力。

亳州市总工会

篇7: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特别是贫困人员、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情况,本人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就我区的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情况

(一)调研方法

这次调研工作,我们采取看、听、问、议的形式,点、面结合,突出主题,就区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做了详实调研。

一是看:调研组直接到区司法局和法援中心实地调研,翻看案卷,查询制度,比对数字,全面了解,力求真实。二是听:在司法局、法援中心,召开了有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区司法局、法援中心的汇报,广泛征询了各界人士的意见。三是问:调研组成员除在座谈会、汇报会上详细咨询了解情况外,还主动找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社会人士和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掌握了不少真实情况。四是议:调研组举行专门会议,充分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提出对策。

(二)我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1、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法律援助工作程序。区法律援助中心依照有关规定,一是制定了《辖区公民申请法律援助须知》、《法律援助告知单》、《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咨询接待规定》、《法-1-

律援助卷宗质量、归档管理》等制度,对申请人的申请实行

统一审查、受理、指派和办理,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

律援助工作体系。

2、法律援助受援对象不断扩大。针对受援人经济困难情

况不一样的情况,进一步降低受助条件的标准,扩大法律援

助的覆盖面。对具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

特困家庭救助证、五保供养证、特困职工证、失业救济金领

取证、再就业优惠证、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

济困难证明的,均可得到法律援助,让更多弱势群体得到必

要的法律服务。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环境,将外来务工人员全

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建立外来人员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据统计,外来人员的法律援助占到全部援助案件的50%以上,这个最需要法律帮助的特殊群体已成为区法律援助中心主要的受援对象。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还将援助范围拓展至因工伤、医疗、交通等事故而

追索赔偿费用以及因家庭暴力受害妇女、下岗职工的维权等。近三年来,我区法援中心共办理各类法援案件79件,为困难

受助群众赢回合法经济利益数十万元。

4、法律援助便民措施不断完善。区司法行政部门在实践

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法律援助的便民利民的有效形式。一

是依托基层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以及工会、妇联、残联、社区等社会组织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方便并及时受理群众的法律援助申请。二是向符合条件的公民和低保家庭发放了

法律援助专用卡,为学校和矿山发放数千份法律援助指南,为这些特殊群体建立起“绿色通道”。三是实行限时服务承诺

制度,缩短申请法律援助审查期限,限时办理,加快受理法

律援助的审批速度。

5、法律援助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值得

称赞。法律援助工作者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这些人

大都经济困难又老弱病残,有些还是智障者,对法律知识相

对了解不深。他们又往往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抱着唯一

也是最后一线的希望来寻求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的全体

同志敬业爱岗,把为贫困群众奉献一份爱心作为一项崇高的职责履行,把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全部体现在奉献精

神上,他们凭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铺就了一条法律援

助的阳光大道,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困难群众感受

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的背后,常常

凝结着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艰辛付出,从受理到取证再到法庭

辩护,来回要许多次,没有工作用车就乘公交车、出租车,更多的时候是骑自行车。援助中心主任郭晓风趣地说,受援

者们对他们这些法律援助工作人最好的礼物是送了一根“高

档”许昌香烟。在市场金钱利益驱动,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有这样一支默默无闻的法律援助工作队伍,实在难能可贵。

这次调研中我们访问了几位受援对象,他们对中心援助律师

和法律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尽是一片赞扬,对他们负责的工作

态度表示极大的满意。

(三)存在问题

我区的法律援助工作与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还不够到

位,对《条例》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些相关部门和

领导对法律援助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存在种种误解,有的认为法律援助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甚至是律师的事情,与己无

关,因此配合不够默契;有的则认为,为刑事案件被告人提

供法律援助是政府出钱帮罪犯说话,不值得。《条例》在群众

中的影响也不大,不少困难人员还不知道法律援助,有的受

援人是通过上访才了解到有法律援助这一途径。由于法律援

助工作缺乏必要的宣传力度,其社会影响力较低。二是法律

援助经费依旧短缺,财政支持力度尚需加大。随着受援面的扩大和受援人的增加,援助经费的不足对援助事业的发展造

成制约。按照《条例》规定,法律援助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

拨款。我区的援助经费从无到有,从2001年开始虽然逐年有

所增加,至2007年为3万元。但这些经费用于办案补助缺口

很大,更谈不上进行宣传、培训等必要的工作。援助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援助中心职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

援助工作人员办案的积极性和办案质量及效果。此外,受客

观条件的限制,法律援助如何真正做到方便群众还有距离。

从硬件设施看,援助中心现在新华区辖区的联盟路临街家属

楼后,区畜牧站的破小三层楼上,来访和求援者很难找到,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策建议

1、要不断加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工作机构要充分运

用各种形式,加大对《条例》和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和关心法律援助工作,使社会各界更加

关注和支持法律援助工作,使各级各部门更加认识和理解各

自在《条例》实施中所担负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法律援助事业的良好氛围,使更多需要法律帮助的困难群众了解并实际运用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建立健全法

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法律援助是政府出钱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项社会事业,法律援助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

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

府要把法律援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为民办实

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要加大对法律援助专项经费的投入,根据我区法律援助事业的需求,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

相适应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踊跃

捐助法律援助事业,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以减轻财政压

力。要重视解决法律援助机构办公用房、工作用车等硬件方

面的困难,设立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窗口,以便

于困难群众寻求法律咨询和申请法律援助。区政府应加大经

费拨付数额,确保法援工作一切所需。区政府应牵头以法援

中心为枢纽,建立法援网络体系,整合司法救助、民政救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148法律服务所和乡镇司法所的力量,统一安排经费、人员、案件,改变各自为政的现状;要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的法律援助力量,形成各方联动机制,做到应该救助的对象都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政府的援助。

3、要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提升法律援助质量。区司法行政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职能,加强对援助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教育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要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宣传、鼓励和表彰优秀法律援助工作者。

4、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为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条件。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家之事,而应该是政府部门共同之事。各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对援助案件,相关部门应当提供方便,对所涉及的相关费用应依法予以减、缓、免收,共同降低法律援助成本。

区政协民法委

篇8:刑事法律援助的调研报告

一、刑事法律援助的必要性

( 一) 履行宪法义务, 保障公民的权利。2004 年3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一规定理顺了国家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即国家要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有其保障人权的功能, 使公民获得平等的司法保护, 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 以实现司法公正, 这是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化。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既可以促进法律救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同时还能通过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 实现维护法律尊严, 平等保护公民权利。

( 二) 推进法治进程, 实现律师的社会价值。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关于刑事法律援助方面已有诸多立法, 这些立法为促进和规范全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也有一定推动作用。从社会层面来看, 律师制度的发展, 队伍的扩大, 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起初萌芽于当时法律工作者做社会公益的一种慈善性行为, 律师为难以支付诉讼费用的穷人无偿出庭辩护和提供其他法律方面的帮助, 同时, 律师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由律师的推动, 国家法治化的发展, 最后演变为政府拨专款为需要刑事法律援助者给予法律上的帮助。由此可见, 律师的公德心和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成为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 三) 实现法律平等, 减少和缓解社会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 人们越来越重视程序性的权利。但是法律作为一门专业知识, 非专业人员很难掌握, 当不懂法律的公民卷入诉讼中, 如果得不到律师的帮助, 他们很难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刑事诉讼中尤其需要精通相关法律和诉讼程序的律师参与。由于进行诉讼和聘请律师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如果遇到一些公民无力承担这些费用而无法得到刑事法律服务时, 则法庭和监狱有可能沦为贫困阶层诅咒社会黑暗不公的温床, 社会矛盾便会出现。因此, 国家要相应地建立一种对不能支付法律相关费用的公民的司法保障制度, 即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二、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刑事法律援助虽然并没有作为一项完整的制度提出和建立, 但相关的一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在当时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体现。从1994 年开始提出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了法律援助的试点工作。1996 年3 月,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率先规定了刑事法律援助的内容。同年5 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该法对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以专章的形式明确规定。1997 年4 月,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出台, 同年5 月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成立, 起着对全国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政策指导的作用。同年11 月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证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2003 年施行的《法律援助条例》, 是为了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而专门制定的。上述几个规范性文件的下发, 大大推动了《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中规定的刑事法律援助的贯彻、落实。2012 年,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过重新修订, 新法对刑事法律援助方面的规定作了调整。2013 年2 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2015 年6 月, 《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的出台, 对进一步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关于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起了指导性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从起步到不断地进步, 与此同时, 也让更多的人获得来自国家的法律援助。但是, 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且需亟待完善。

三、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路径

( 一) 完善刑事法律援助立法。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不断完善, 但是相关规定多散见于不同法律法规中, 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这必将造成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的瓶颈。从全球来看, 凡是法律援助制度完善的国家几乎都有关于法律援助的独立立法, 譬如英国的《获得司法公正法》, 美国的法律援助方面虽然主要依靠判例确认, 但是美国也出台了《法律援助公司法》。我国在2003 年出台了《法律援助条例》, 但此条例位阶较低, 近年来诸多学者呼吁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 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专门进行规定, 也可以制定一部《刑事司法援助法》, 对刑事法律援助的主要内容进行专门规定, 这样, 可以真正做到在刑事法律援助领域对受援者权益的保障。

( 二) 完善相关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 必然会引起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增长, 这样对法律援助实施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 相关主体在刑事诉讼中展开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没有一个细化规定, 更没有相关主体之间配合协调机制, 容易造成相关部门相关推诿, 公民的刑事法律援助权就难以得到保障。笔者建议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具体负责衔接部门的工作程序, 以加强刑事法律援助的实效性。既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之间的配合衔接问题, 也包括三者与法律援助机构的配合衔接问题。

( 三) 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辩护质量。没有法律援

助制度, 势必会让受援者无法得到法律专业上的保护, 而刑事受援案件质量不高, 则受援者受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完全的救济。《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对于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以及未成年人案件, 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的资格都作了限定, 对于其他案件则没有规定。建立刑事法律援助辩护质量的控制机制是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辩护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设立刑事法律援助律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 只要是取得律师执业资格的律师即可进入法律援助工作的行列, 其中不乏缺乏诉讼经验、专业能力不高的律师,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法律援助的功能。只有建立准入制度, 对律师的重要方面进行考查, 就会将不合格的律师排除在外。二是加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监督。《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加大了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监管力度, 但是对具体操作、细化对重点环节的管理、评估、监督等方面, 法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以确保办案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娟.刑事法律援助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 2015, 10:78~80

[2]李阳.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法制博览, 2015, 10:211

上一篇:化工厂入职员工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庆七一演讲比赛演讲稿与庆七一演讲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