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2024-07-14

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通用11篇)

篇1: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物联网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智慧城市、智能大厦、旅游等产业发挥巨大作用。据中国经济网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了7500 亿元,且在未来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投入,在社会各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产业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其中智能电网、智能医疗领域“十三五”期间需求人数均在百万左右,智能农业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物联网技术人员。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许多物联网企业也孕育而生,但是物联网产业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人才缺口严重,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物联网产业是广西自治区政府培育发展的10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广西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 “实现物联网在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发展生态明显改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实现发展目标,在物联网产业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支撑。

另外,方案中的“重点任务”中还指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快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 加快引进物联网高层次人才。”由此可见,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篇2: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依托桂林市“国家新型工业化( 电子信息) 产业示范基地”,借助“桂林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汽车工业等区域经济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成立广西首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探索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校企合作机制内涵建设。

以协同育人基地为依托,结合物联网专业优势,与思科公司共同开发物联网应用能力标准,并联合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应用对接,促进产业应用人才培养规范化; 建立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校友代表等组成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为抓手,建立“系-专业”二级校企合作架构,以桂林市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服务对象,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3.2 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重,本着“立足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通、工学密切结合”原则,依据物联网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社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能力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程应用工作任务,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互相渗透、密切结合,通过项目导向、生产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过程置身于“工作应用过程”中,完成应用训练。其核心课程体系如下。

( 1) 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 电路分析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RFID 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与智慧思维、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物联网定位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

( 2) 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 年就入选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以打造“旅游”和“智慧城市”为契机,在物联网人才培养中,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设置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 旅游方向和智慧城市方向.该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明确,注重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衔接。通过本核心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物联网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同时具备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并且还能够为部分技术革新提供智力支持。

3.3 实施“以赛促学、以证促改”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物联网专业多种相关竞赛,同时开展职业认证,工学结合,全面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进行物联网应用竞赛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设计操作训练、实际能力演练考核等举措,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大赛等竞赛,引入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 IDETCO) 的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和全国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认证( IOTT) 等项目,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将国际物联网认证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引入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并开展系统的专业认证和人才实训工作,全面提升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物联网中级职业资格。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才会发现各种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时直播教学视频、课件等,并且让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快捷地课堂交互,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和老师沟通,并得以解决,从而顺利完成实验内容。

3.4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1-2-3-6”模式,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所谓“1-2-3-6”模式是指: 培养1 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物联网高端技术培训,学习物联网项目开发新技术,积极参与企业物联网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引进2名企业“双师型”教师,依据其物联网应用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参与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实训指导等建设工作; 培养3 名“双师型”教师,通过物联网专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到企业挂职,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增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提高实践教学和项目开发能力; 聘请6 名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充分利用思科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行业技术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建设标准等,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并且在制度上要求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不低于3 个月,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

3.5 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 1) 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物联网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确立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 2) 建立管理质量标准。依据物联网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质量标准。通过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依据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建设、运行、保障、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保证各环节顺利运行,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网上评教、期中期末学生座谈会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6 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篇3: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 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 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 “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 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 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 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 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 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 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 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 “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 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 “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 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 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 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 创建“产、学、研”基地, 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 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 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 学生实践按纲执行, 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 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 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 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 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 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 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 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 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 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 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 建立校-企联盟,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 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 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 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 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 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 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 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 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 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 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 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 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 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 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 余项, 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 项, 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 篇, 获得专利5 项。

四是, 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 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 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 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 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 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 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 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 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 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 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 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4 (2) .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 2005 (2) .

[3]彭腾, 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4]耿广中, 方君, 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 2005 (3) .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 2010 (3)

[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10) .

[6]张国华, 蒲文龙, 徐锋, 杨凤娟, 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 2015 (02) .

[7]张国华, 康健, 赵喜江, 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7) .

[8]秦涛, 康健, 林井祥, 刘志军.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3 (30) .

篇4: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尤其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学校开设的许多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技术明显落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迫在眉睫。为解决以上问题,探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立项,并得到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改项目资助(编号2010J15)。

一、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

项目组通过对学生及用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一手资料。调研了当前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用人单位在招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时的喜好。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理论与实践环节比重之间的差距: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情有独钟。然而,调查发现: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总课时不到大学总课时的25%,真正的综合性实验(创新实验)的比例不超过实践课时的30%,大多的实践环节多以两个课时的实验方式出现,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验证,而没有设计实验的能力。而设计实验的能力恰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新技术及新方向跟踪之间的差距:学校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陈旧,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过时。例如当前该专业非常热门的就业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在市场需求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需求剧增时,高校却因为缺乏该方向的专业教师及相应实验设备,无法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研发人员,导致学生毕业后要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上岗,造成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脱节。

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需求的差距:学校的培养模式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而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机能,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创新。

职业素养要求的差距:大学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尤其是学习专业知识。通过职业素养的“冰山”理论可知:知识和技能为显性素养,只占全部的八分之一;而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为隐性素养,却占到八分之七。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经常多于显性素养,如应聘者的时间观念、敬业精神、诚信协作等。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水平之间的差距,对症下药,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历提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个措施:

逐步完善校企合作:要想改变当前学校“闭门造车”的局面,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校企合作,按照企业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操作企业设备及流水线,熟悉工作流程。尽可能多的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行为。校企相长,互补培养。学生和企业都提前接触和相互了解,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便利。

按工作岗位及社会分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计划或专业方向应该按照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如嵌入式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电路工程师等)进行定制,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面面俱到,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找到专业方向,便于学精和学深。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及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含金量较高的专业大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参加赛事不要把获奖看得太重,重在过程。首先,在全国大赛中涉及的专业技术都是本学科较新或最新的技术,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方向,并能汲取到新知识和新方向;其次,各类大赛注重参赛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当前人才培养中最大的瓶颈。

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软件工程师、教师资格证、嵌入式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考试,毕业后可以节约再培训的时间,直接从业。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非技术方面的需求,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学习期间养成守时、诚信、敬业、高效的职业习惯,以便在应聘、面试及就业中取得先机,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及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和创业活动,逐步建立学分置换制度,免除兼职或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

专业导师负责制:大二下学期划分专业后,完成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后续的专业学习及各种实习由指导教师负责,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各类实习(包括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质量,锻炼教师带队、学生组队的科研团队,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总结

篇5: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4]。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紧扣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培养中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贯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设计和经济分析基础,能将道路设计、交通设计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将工程意识和效益观念融入学生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其次,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统计和建模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05)

篇6: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讨论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对如何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设想.

作 者:孙剑 Sun jian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211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11(5)分类号:G642.0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篇7: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一、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设置现状

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四大专业。其学科基础理论涉及管理系统相关理论,如管理职能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管理决策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土木理论与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学习系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方法、实际管理手段工具,从而实现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工程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需要,并发挥积极作用。

(一)管理科学专业

管理科学专业强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运筹学等定量方法来解决企事业单位各层次管理领域的问题,是技术应用型专业。该专业是国内较早设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起始于工科院校,后经发展在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也多有开设。开设学院(系部)涉及很多管理类的学院,例如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科学系等。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强调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经济原理的结合,要求学生能针对各类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现实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项目分析、项目实施、管理维护等阶段任务。该专业开设院校及下属系数范围广泛,综合性及各类专业性高校等都有所开设,下属系部多以计算机类、管理类学院为主。

(三)工业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是对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研究生产过程中质量提升、成本控制、流程优化等,要求学生学习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多开设于理工类、综合类院校,下属学院(系部)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

(四)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也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解决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问题。国内的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一些财经类、师范类院校也大批开设此专业。开设学院(系部)涉及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对于这些专业, 各类学科门类的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纷纷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使得专业开设数量增速过快,人才培养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近几年来市场实际需求出现不足,与传统产业领域制造业等相关的管理科学专业发展不容乐观,部分院校出现了隔年招生或停招的状况;而与国民发展影响重大的建筑业相关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发展势头良好,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能力分析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工业4.0”新时期经济发展理念使得市场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新的要求。按照国外同类学科发展经验,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急需大量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然而部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却明显不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结合安徽财经大学历年高校招聘会到会企业对本类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总结分析市场或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能力具有共性和特性需求。

(一)共性需求

共性需求主要包括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基础知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作为工程(或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类别,管理是其基本特色。因此毕业生从事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主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有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在各类主体单位生产运作或服务运作过程中增强相互沟通理解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控全局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商业信息敏感性和一定的社会公关能力,使其在主体单位能积极开拓商机、寻找突破的市场洞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使其在主体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基础知识涉及经济类、管理类、数理统计类、计算机类、外语类知识。

(二)特性需求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含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四个专业。四个专业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对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往往是能对企业涉及的资源、生产服务流程等提出合理的配置计划和规划,如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外部技术,成为企事业单位在互联网时代下掌握市场先机、稳占市场份额的重要砝码。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更体现在内部系统研发维护、内外信息资源整合管理等方面上。

对于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需,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更体现质量管理、现场管理、生产线平衡、程序分析和动作研究、工时制定、工厂布置、物流优化、产能分析、熟练运用ERP/SAP、AutoCAD等软件,所以专业技术要素中精密管理知识尤为重要。

伴随我国各类建筑工程、房地产产业等蓬勃发展,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工程监理咨询单位到国际工程公司、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到投资与金融单位等都明显加大了对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等人才的需求,因此对该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体现在更注重实务能力的掌握,体现在对项目招标代理、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项目合同管理、工程成本和预(结)决算分析、工程咨询以及相关管理相关软件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初步参与能力,所以具备注册质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造价工程师、评估师、咨询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尤为有用。

三、财经类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财经类院校多数以经、管、法学为主,工、理学背景相对薄弱,因此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往往强调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突显专业特色。

因此,对于此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无论是办学特色的形成、还是专业能力的培养都基于财经类院校特有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涉及除工业工程以外的所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院综合多专业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实验实训教学为平台,坚持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就专业培养目标而言,兼顾办学特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都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在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诸多实际问题。就课程教学体系而言,发挥学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构筑“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课程+经济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经管领域实践教学全流程嵌入,通过搜集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实践素材,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

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一方面形成理论知识扎实、科研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师资力量,满足学生的科学研究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调研、获得各类工程师、造价师、经济师资格,以形成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导师力量,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就专业能力培养而言,强调经管知识+计算机应用+工程知识复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定量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项目评价决策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组织管理沟通能力等。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参考文献:

[1]刘鹏,王金凤.基于FA&CA 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62-65.

[2]历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和网络数据(高考网 college.gaokao.com/spelist/b13/ [-6-1])[2017-6-12].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2 0 1 5 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acjyzd16)。

作者简介:

篇8: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1. 科研融入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首先, 在高校教育中, 要将相关科研成果引进教学课堂, 以实现课程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那些荣获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以及211项目建设成果作为课堂教学中分析和探讨的对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对这些项目的创新之处进行深入分析, 进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发, 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可以将煤和瓦斯共采、保水开采或者煤矿锚杆支护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作为课堂教学探讨的主要对象。其次, 将相关科研成果内容编入教材, 实现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高校教学要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则是重要的一环。在高校教育中,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编入教材中, 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最新应用成果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这对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再者, 加强科研软件开发教学平台的构建。采矿工程专业利用科研主要软件, 开发为教学平台, 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可以利用研究“数字矿山”的三维建模软件Maya开发采矿工程虚拟系统, 通过该系统, 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和演示,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构建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 在采矿工程本科专业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 具体而言, 可以将教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工程训练和创新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 加强在工程设计活动中的实践操作,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其次, 构建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建立演示与验证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与前言实验等三个层次, 通过增加与工程相关的实验项目, 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采矿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策略探究

1. 重组教学内容。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校采矿工程本科专业教学中, 首先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此, 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立为以下内容:第一, 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为主要目标之一;第二,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之一;第三,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才能有正确的教学方向。其次, 可以将实验课从日常教学中分离出来, 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理论教学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岩层控制的实验方法与实测技术探究”实验课, 而且该实验课要分为多个学时来完成, 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在实验课中, 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应用, 然后通过一步步地深入探究,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2. 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学生成长导师制指的是学校通过聘请本校或校外的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担当学生导师, 遵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规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个别化教育模式。

首先, 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 要重塑教育观, 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建立共情性的学生观。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但是, 在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导师不能够依然将学生看作是自己塑造的对象, 而是自己需要的人, 将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持有共性情的学生观。第二, 建立研究探索为主的课程观。在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城中,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引导, 使学生获得符合各自身心发展特点的全面发展。所以, 传统的课程观念必须有所转变, 通过积极引导, 根据不同个体的自身特性, 使他们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然后通过自助学习和探究, 不断提升各科成绩。如果学生喜欢小组探究, 那么就将这一类学生聚集到一起来学习, 遇到任何问题, 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而对于那些喜欢自主探究的学生, 导师要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 以供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 但是, 作为导师, 当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阻碍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暗示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收获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 要强化教师反思。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生的导师, 要根据每一学习的学生学习成果来反观教学过程中, 如果大多数学生出现共性问题, 则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大度调整和改革, 而如果是学生自身问题, 则可以通过个别教育来弥补学生大度不足。第二,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 作为学生的导师, 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学生, 对于那些优等生要通过全面评价和了解, 发现其相对较弱的科目, 然后通过适当地指导, 使其变得更优秀, 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应该通过全面评价去发现他们相对较擅长的内容, 然后通过科学引导, 使其强项不断凸显出来, 以此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明军, 王许, 胡程月, 杨莹, 赵青.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5 (12) .

篇9: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关键词 汽车服务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汽车后市场服务与管理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发展目标是立足于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汽车服务工程的基本理论,①系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汽车运行管理、经营销售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②③因此,研究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合适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汽车服务产业的发展,汽车服务类教育已比较成熟,目前已经形成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汽车服务类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汽车服务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例如,美国已有多所大学设置了汽车服务管理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部分设置了汽车服务类的研究生教育。同时,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汽车服务类培训体系,要求所有汽车服务类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汽车服务类工作。除去正规学历教育外,针对汽车服务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美国汽车产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还建立了美国汽车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美国汽车服务类产业的发展中,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本,许多大型汽车企业也都设有专门的汽车服务类研究、咨询、培训机构,如日本本田、日本丰田等都非常重视汽车服务类人才教育,并为中国进行过汽车服务类人才培训。可以说,日本汽车服务类教育和培训已形成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汽车服务类人才培养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万名汽车服务类毕业生,然而社会上却呈现出:一方面汽车服务类人才短缺现象继续加剧,汽车服务类人才需求单位感到“一才难求”;另一方面汽车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困难。这说明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脱钩,不论在服务人才的种类和层次,还是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通过相关文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原来车辆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了汽车营销学、汽车保险学、物流工程等少数专业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的汽车服务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这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4)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目前社会汽车服务后市场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汽车服务类工作。然而,由于汽车服务工程学科起步相对较晚,造成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缺少针对市场需求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学生的自主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受到制约。

2 改革方案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培养汽车服务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改革举措,构建了完善的汽车服务类教学体系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改革方案如下: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为汽车服务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形成初步的研究框架。其次,对目前汽车服务类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再根据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结合地方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办学特色,确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再次,在汽车服务类教学的各环节贯彻教育教学的创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对新型汽车服务类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研究成果的特色和推广意义。

3 持续改进

本文提出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针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建立建全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机制,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考核、指导组监督、用人单位评价等方式,对毕业生能力培养的课堂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教学环节进行逐项出口评估,并利用评估结果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持续改进,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能力和潜质。

4 改革效果

篇10: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一、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者尽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因为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需要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个假设项目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教学者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教学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进而制定出实效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方面要全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进高学历、学识水平高的教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结语

篇11: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工程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现在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指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厚实的数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扎实的基础理论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先导和后盾,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依托。创新理念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和敢于

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新精神激励下,理科大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五个基本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活的灵感。创新思维贯穿创新活动的始终,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人格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心、坚毅、独立性强、自信、有恒心、严谨等,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科学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使得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

3.具有工程推理与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实际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5.能够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原理,熟悉制造工艺,能从事或参与集成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销售和管理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量子力学”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工程上用的多的课程,如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VHDL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EDA技术及应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工程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采用“探究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去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企业工程管理人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进行辅导与授课,并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学习与实践锻炼。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去国外或者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训中,通过与企业项目工程师学习与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集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的项目经理、工程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多样性、复合型、高精端、产学研”的师资队伍,一起承担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

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们应该加大EDA设计能力的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同过举办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指定的竞赛题目,或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所选题目进行产品化。通过构思,分析客户的需求,预估产品的功能,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程序,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产品的规划、原理设计、技术方案等。以构思和设计为基础,将最终的设计方案转变成实际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为产品的实施过程。对产品的运作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前期程序调试,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要通过后天的勤奋、刻苦和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创新能力一般是动手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所以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和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为此,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科研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性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通过开展大型科技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我们每学期主办6场以上的专家教授讲座、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参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

建立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的目的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新世纪优秀理科人才。我们可以成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小组”,“集成电路工艺科研小组”,这些均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各科研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报名,这样可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极大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活跃第二课堂及校园学术气氛,各科研小组均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专门为选题较新、技术可行的项目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据相关部门统计,少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分析目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

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岳亚杰,杨慧晶,张宏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

评估),2013,(3).[2]何德文,柴立元,彭 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曹玲芝下一篇:六型班组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