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

2024-07-23

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共7篇)

篇1: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

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

该文分析介绍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特征,指出俄罗斯民族性格与俄罗斯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因素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时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最具关键性.俄罗斯处于欧亚之间,东西方两股历史潮流相互撞击,欧亚文明相互融合、作用,是造成俄罗斯民族性格矛盾性、复杂性、两极性的原因.

作 者:刘玲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BIMONTHLY)年,卷(期):“”(6)分类号:G03.512关键词: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文化 心理-生理遗传基因 文化定式

篇2: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

第4张风俗习惯:1.俄罗斯人站在门口从来不向客人伸手,而是要等客人进门后才握手。一些上了年纪的主人会解释说:“隔着门槛不握手,这是我们的规矩。”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门槛是极为重要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门槛上,不能坐在门槛上,尤其是外人不能踩门槛。由此而产生了新郎在婚礼迎接新娘时必须把新娘抱进家门的习俗,假如新娘自己跨过婆家的门槛,会惹得祖宗的灵魂发怒的。迷信虽然已成过去,但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保留了下来。//2.在与俄罗斯人交往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夸对方“气色不错”或者“诸事如意”等,对方会发出二三声(呸,呸!)。在俄罗斯按旧时的说法,眼睛集中了一个人的力量,因此歹毒的人只要看人一眼,就能毁坏他的生活。换句话,用毒眼看人,就会使其遭遇不幸,在俄语中有(毒眼)这个说法。古时的人担心被这种眼睛看过之后会遭不幸,就吐三次唾沫以达到驱邪的目的。后来,意思引伸到因听到夸奖、赞美等好话而担心引起不吉利的后果,人们担心魔鬼听到这些好话以后,会伤害人。比如,古时候,俄罗斯人常常给孩子起一些难听的名字,如:(麻子),(斜眼)等,认为魔鬼是不会对有这些名字的孩子感兴趣的,从而可以使他们免遭不幸。//3.与俄罗斯人交往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突然有人打了一个喷嚏,这时俄罗斯朋友肯定会说一句祝你(您)身体好!,这已经成了一条人人遵循的惯例了。这是因为,古时的罗斯人认为喷嚏有特别的魔力,民间中有许多关于打喷嚏的预兆如:(星期

一、空着肚子打喷嚏“有人送礼来;星期二打喷嚏”有外人来;星期三打喷嚏。有消息到;星期四打喷嚏,有人夸;星期五打喷嚏:有约会;星期六打喷嚏,心想事成;星期日打喷嚏“有客人上门。的传说有关:上帝造了人,往人的脸上吹了口气。于是人就有了生命。由此就有了一个说法:吸气时,气给人生命,出气时。气就会跑出去。人就有大病临头(俄语成语表示”死,咽气").而人在打喷嚏时,先吸气,后喷气,通常是张大嘴巴,魔鬼会乘虚而人。就是死期临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必须运用语言保护的方式,在熟悉的同龄人中间(通常是年轻人),当女人打喷嚏时。可能听到一种不带恶意的、开玩笑的问候:祝你身体好。就这样,俄罗斯人一代接着一代,遵循这个传统的惯例向打喷嚏的人问好,尽管许多人并不信教或者不知道上面提到的说法。//4.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俄语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第5张俄罗斯的民族:俄罗斯境内生活着多达176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大的民族人口过亿,小的民族人口不足1000人。俄罗斯族是国内最大的民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1.5%。其他

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万的有15个,鞑靼族是最全国人口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有550万,主要居住中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及周边地区。其他比较大的民族有乌克兰族、楚瓦什族、巴什基尔族、白俄罗斯族、莫尔多瓦族、日耳曼族、乌德穆尔特族、马里族、哈萨克族等较大的民族群体。车臣族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第五大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主要居住在北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共和国境内。

第6张建筑风格: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于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于石造建筑上。石造建筑在形式上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

第7张建筑图片:1.莫斯科大学是标准的斯大林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始于1933年,汲取了巴洛克式和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精华,特点是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也被称为生日蛋糕式样。2.圣瓦西里大教堂是为庆祝伊凡雷帝远征喀山汗国的胜利而修建,1555年动工,1561年完成,造型独特,色彩斑斓,是莫斯科的象征。3.喀山大教堂坐落于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上,建于1801至1811年,具有拜占庭建筑风格。4.冬宫是昔日的沙皇皇宫,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被称为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它和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5.圣彼得堡大教堂是一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宗教和艺术的圣殿。

第8张民族服装:1.科米族的女装2.鞑靼族的服装3.北奥塞梯族的服装4.卡尔梅克族的民族服装5.俄罗斯族的传统女装6.尼夫赫族的服装7.马里埃尔族的女装8.巴什科尔托斯坦族的女装9.吉尔吉斯族的女装10.布里亚特族民族服装11.楚科奇族和爱斯基摩族的传统服装12.车臣族的服装13.白俄罗斯族女装。

篇3:俄罗斯民族性格浅析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

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 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一共有大约2000多个民族。世界各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悬殊, 多的达十多亿人, 少的只有几十人。超过1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汉族、美利坚、孟加拉、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而在这么多民族中, 俄罗斯民族绝对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民族。俄罗斯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这个民族的人民是非常智慧且富有创造力的。从古至今, 俄罗斯民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革命家等等, 他们为世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和统一的结合体, 俄罗斯人民也不例外。无论这个民族的人民处于何种阶层, 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的内心都无一例外的包括朴实和华丽、真实和虚伪、贪婪和慷慨、顺从乖巧与肆意妄为这些相互对立存在的品质。当我们赞美他们的一项美好品质时, 也必然会在另一个场合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状况发生。

俄罗斯地广人稀, 资源丰富, 各个地区之间的风土人情都不相同, 虽然因此导致了其丰富的人文性格, 但是毫无疑问, 俄罗斯人民在性格上存在共性。下面将具体谈谈俄罗斯人民的性格特征。

一、争强好胜, 勇敢坚强

俄罗斯人民具有相当的英雄主义气概, 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有所体现。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后, 俄罗斯民族战胜了当时的世界人民的公敌—德国法西斯, 并出征中国东北, 帮助中国人民共同消灭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在苏联解体之后, 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面对着西方国家的排斥和“围剿”政策, 俄罗斯人民没有丝毫的畏惧, 而是依然保持自身民族的傲骨。当年, 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 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战争, 击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 建立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1812年, 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 结果一败涂地, 被赶出俄国, 损失了大部分军队, 导致后来的垮台。拿破仑说:他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 列宁格勒被围困的900个日日夜夜、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人民的不屈不挠, 顽强战斗的精神让全世界折服。俄罗斯人在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 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俄罗斯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不易被其他民族所压垮, 而是顽强地要压倒敌人。

二、感性优先

感性优先是一种想怎样就怎样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支配着俄罗斯人民的行动。别尔嘉耶夫写道: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 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 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这是因为在俄罗斯常常发生奇迹般的震撼行为, 也时常出现不可理喻的奇怪人物。无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否期待意外的发生, 能够使人燃起情绪的事情都随时有可能出现。这从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叶利钦是个酒鬼, 常常酩酊大醉。赫鲁晓夫更是做尽了令各国人民心惊胆颤的各种冒进工作, 最终导致自己的下台。有趣的是, 成就他的是他的大胆, 使其失败的则是他的妄为。

另外, 感性的俄罗斯人, 必然会造就浪漫的氛围。在俄罗斯的大街小巷上都能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浪漫情怀。比如对鲜花的热爱, 使得这个国家所拥有的卖花场所远远多于吃饭的场所, 每个节日都有鲜花被送往各处, 这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就是三月八日那天, 不管年纪大小, 几乎所有的男子都会手捧一束鲜花送给身边的女人, 包括妈妈、女儿、姐妹, 或者热恋中的情人。如果来俄罗斯旅游的人正好赶上了这一天, 便会误以为这一天就是俄罗斯情人节。此外, 俄罗斯人民对于理想也是浪漫的, 他们从来不会因为残酷的现实而放弃理想。而是只要你敢想, 理想几乎就会从天而降变成现实落在我们面前。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倒霉透顶的人迟早是要翻身的, 而对于那些甚至没有语言能力的傻子, 也很可能是受到上帝宠爱的孩子。越是落魄困苦的人, 越是超然, 并可能与天地间的造物主走的越近。一个身无分文, 贫病交加的人可能就是下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在古代, 俄罗斯人将这样潦倒的人与精神圣人相联系, 并从道德方面解释这一现象, 说这是谦卑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所以将自我放逐, 与尘世相阻隔。虽然没有常人的礼貌、品味、衣着得体、财富、小聪明, 但是他们具有的是真实、自由、勇敢、放荡、超然的气质。

三、朴实无华, 充满爱心

俄罗斯人民大多信奉东正教, 宗教的特征之一就是和谐与爱。他们崇尚自然而平实的生活态度, 不对金钱做过多的膜拜, 甚至唾弃对金钱俯首帖耳之人。这里引发的相关意识是, 俄罗斯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远大于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里, 俄罗斯人不爱做金钱性的规划, 也讨厌别人对于金钱趋之若鹜, 并憎恶以金钱为目的的一些行为。因此, 擅长掌握财富的犹太人在俄罗斯人眼里实际上是不值得称赞的, 并很有可能成为笑话的对象。而俄罗斯本土的穷人或者生活的下层人民, 会获得广泛而深切的同情, 他们怀揣着人文主义的柔情审视这个世界, 对于暴露人类阴暗面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给予极大的痛斥。这些思维也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脚步, 直到如今。

四、直率性

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偏向于中庸, 而俄罗斯人在这点上与中国人则是截然相反的。众所周知, 中国人的文化中提倡平和稳重, 待人处世讲究不过激。而俄罗斯民族却往往直来直去, 黑白分明, 厌恶委婉和中庸的生活态度。从早期的生活环境来看, 这与他们的生产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俄罗斯的恶劣天气要远远多于晴朗天气。因此对于绝少的美好时间, 大都用来经营农田事业。而在这段美好的时间过去之后进入到漫长的休息时间之中。这种集中一时大力工作的精神也被遗传到了现在。对待各种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加紧时间透支性的做完工作, 然后享受剩下的时光。反应到性格上就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在各项事业当中, 俄罗斯勤劳勇敢, 面对一份工作往往爆发出惊人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几乎是先天就带有的, 不经过任何修饰和润色, 完全发自内心。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俄罗斯在各种艺术上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 他们的内心完整而真实, 能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而这一切看来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没有半点虚假。

五、排外性

不可否认,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种情结在俄罗斯表现得更加透彻。在宗教问题上, 俄罗斯也将自己看作是这个世界最纯净最高尚的存在, 自己的神是最伟大最完美的, 而外界的宗教是劣等或是敌对的。俄罗斯人从骨子里对外国人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 无论他们面对的是谁, 也无论这些人处于什么社会位置。在关注新闻方面, 俄罗斯人永远只会关心自己国家的国计民生和社会大事小情, 对世界其他国家所发生的新闻一概充耳不闻。而在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俄罗斯人颇为自信, 他们认为自身往往是成就事业的主体, 而一旦遇到事业或生活不顺利, 就会立即想到是外国人带来的麻烦。

有人觉得俄罗斯民族如果能够用人来比喻的话, 实际上就是一个女人。女人的思维缺乏逻辑、冲动、伤感, 有时给人以温柔的甜蜜。但是, 女人的特性当中并没有排外这一项。所以这一比喻并不见得十分恰当。丘特切夫认为, 用一个年轻的男孩子来比喻更为恰当, 他不够成熟, 也不算稳重。但是年轻力壮, 充满朝气, 冲动, 又容易陷入沉默, 少许自恋与自卑的感伤气质, 对于自己认定的事物勇往直前, 似乎可以永不言败, 但是受到伤害时又急切地想要寻求关爱。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个性既鲜明又独特的民族, 他们赖以生存的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既培养了俄罗斯民族的一切美德, 同时也使这个民族滋生了很多缺点。社会的动荡又使他们易于偏激。所以, 他们是直率豪爽又感伤忧郁的, 性情暴躁又温顺坚忍的, 既是善良的又是令人生厌的, 是有受难精神的, 也是有救世精神的……深入地了解俄罗斯人的这些性格特征, 有助于我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相处时减少摩擦, 增进相互理解, 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冲突。

参考文献

[1]秦秋.俄罗斯民族性格成因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0) .

[2]张文.影响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 (1) .

[3]杨雷.试论俄罗斯文化与俄罗斯性格[C].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

[4]荣洁.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 (01) .

篇4: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 音乐 历史 演变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 俄罗斯民族曾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就起源于俄国和前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虽然并不是在中国的本土发展起来的民族,但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这个特殊的民族已经具备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特质。他们保留了本土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特质,并继续在中国传播。有人曾这样评价音乐与舞蹈对于俄罗斯人的重要性:他们将音乐和舞蹈视为生命。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曾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雅。”那么视音乐为生命的俄罗斯民族也深深的被音乐的高雅气韵感染着,无论是在假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即试从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中俄民族融合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四个方面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历史的演变进行探讨,进而希望能对有关中国俄罗斯民族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和补充。

一、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

根据相关研究的记录,十七世纪中期也就是我国的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时候,就有很多俄国的东正教传教士自西北的新疆和东北的黑龙江进入到了我国境内,此外还有一些被俘的俄国士兵,曾被收编入了八旗中的“镶黄旗”中。他们就是现在中国俄罗斯民族的先辈,虽然这些俄国人很早就来到了我国,不过在当时由于政治体制因素影响,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聚居地,而是在中国其他民族的包围中较为分散的分布着。不过他们自身的一些民族性并没有消失,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这些来自俄国的中国俄罗斯先民们在我国定居下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村落,他们的音乐文化得以保留下来。由于俄罗斯民族是东欧斯拉夫人的后裔,所以他们的音乐有着欧洲乐系的特征,中国的俄罗斯族也延续了欧洲乐系的传统,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生活风貌,像《沙皇的新娘》这首歌,讲述的就是亲友们对即将出嫁的女孩的祝福,既有喜悦又有哀伤的情绪。

总览俄罗斯民族音乐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别: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以独特、多变的民间音乐为主导。俄罗斯是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根据《呼伦贝尔志》的有关记录显示,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我国境内建立了许多教堂,并培养了大批的信徒。在牧师的带领下,信徒们会定期的举行弥撒等各种宗教活动,在教堂内创建“圣歌”乐队演唱赞美诗,于是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宗教歌曲,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会演唱,这些宗教歌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对于一个俄国家庭来说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乐器是在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来到中国的俄国人也将他们喜爱的乐器带到了这里。被称为“巴扬”的手风琴是典型的俄罗斯族民间乐器,大致分为纽扣式单风琴和双音手风琴两种不同的形式。此外,常见的俄罗斯乐器还有吉他、三角琴和口琴等,几乎所有的俄罗斯男子都会演奏这些乐器,广为流传的俄罗斯民歌就是用它们演奏出的,《卡林努什卡》、《阿金诺奇卡》、《希比利央卡》、《不普利哈》等俄罗斯民间舞曲就是如此。俄罗斯的乐器不但节奏明快、优美动听,而且携带方便很受人们的喜爱,使得其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就为用其演奏的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契机。

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

在苏联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一些旧时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沙俄匪徒为了躲避苏联红军的打压,举家逃亡到了中国境内。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音乐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统一起来,好的音乐具有巨大的组织力量,可以使困境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并激励人们努力的去工作。十月革命期间创作出的革命歌曲也开始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流传开来,这些歌曲往往以一些旧民歌和外国歌曲作为基础,经过重新加工填词以后成了新的歌曲,以其易唱易学、朗朗上口的特点得到了许多进步青年的喜爱。像《华沙革命歌》、《工人马赛曲》和《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此外,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再见吧妈妈》等苏联卫国战争时创作的歌曲也在中苏边境上流传较广。这些俄国的原创革命歌曲,激起了俄国民众极大的革命热情,激励了众多的进步青年和反动派进行搏斗的决心,也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后,歌剧在欧洲颇为流行,受其影响在俄国歌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逃亡在中国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白匪”大都有良好的出身,有着较的文化素质。来到中国以后,他们也将一些歌剧、舞剧和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的社交界传播着当时的流行歌剧,使得《奥涅金》、《雪姑娘》等剧目选段为中国人所接受。

三、中俄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国的俄罗斯音乐的传播

“日下沿边华民,则剪发易服,纳俄妻而生子、生女者,不可胜数。”这是赵春芳《边务报告书》中的一段记录,记述的正是当时在中俄边境的华工和闯关东者娶俄国妻子的事。这些嫁给中国人的俄国妇女及其随行的亲属,来到中国后就成了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在不断适应新生活的同时,她们也延续和传承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也并没有改变,更是把一些俄罗斯民间歌谣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中俄民族融合对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嫁到中国的俄罗斯族妇女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些甚至是出身贵族的名媛。歌剧与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形式对她们来说都是熟知和喜爱的,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普斯科夫的姑娘》、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琴斯克集市》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天鹅湖》、《黑桃皇后》等。她们把这些歌舞剧带进了中国家庭中,在丰富和娱乐了她们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四、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

随着大批中国境内的“苏侨”都回到了苏联,边境地区的教堂渐渐废弃,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开始衰落。文化大革命时,一些还留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人以及华俄后裔也受到了牵连,甚至被视为了“里通外国分子”和“苏修特务”。在文化大革命的这十几年间,由于政治原因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它们统统被打到当成了修正主义。在这个令人压抑的年代里,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人们不能运用俄语进行交流,不能穿俄罗斯民族的服装,不能跳俄罗斯的传统舞蹈,更不能唱俄罗斯的民族歌曲,在“大革命”的烈焰里俄罗斯民族的文化被扼杀殆尽。不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开始了复苏,新生的混血儿华俄后裔为这个民族注入了新的力量,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中国的俄罗斯族的人口大约有1。5万,混血的华俄后裔就占其中总人口的99%以上,因为和中国本土的汉族等民族的频繁通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是纯正的东欧俄罗斯族人血统,又受到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不会说俄语了,但是为了使中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得到复兴,一些俄罗斯族人正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对俄罗斯民族政策落实状况进行监督和扶持,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得以重获生机和繁荣发展的。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几乎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和书面形式。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和俄罗斯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一些俄罗斯民族的聚居地出现了文联和音协组织,专门进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俄罗斯民间艺术家及音乐工作者的热情,并为他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平台,新生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族以及华俄后裔艺术家使得,并使得一些脍炙人口的俄罗斯新生代音乐能够问世。像词作家董宪瑞与刘锡古共同创作的《我们是俄罗斯族》,以及他和赵秀富共同创作的《我从遥远的室韦来》;词作家张士勇和马先明共同创作的《巴斯克节抒怀》,以及他和李广群作共同创作的《玛利亚姑娘》等都是俄罗斯民族新生代音乐的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俄罗斯族的歌剧音乐和舞蹈音乐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像《婚礼》、《家住临江村》、《白桦树下》等。这些由新生代俄罗斯族艺术家们创作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新作品,为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极大地推动力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发展,丰富了俄罗斯族人们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章愚.我国的俄罗斯族[J].中国民族,1983(05).

[2]董宪瑞.酷爱音乐的俄罗斯民族[J].民族音乐,2011(05).

[3]韩瑛.俄罗斯歌曲的艺术性[J].飞天,2011(12).

[4]董宪瑞.中国俄罗斯民族历史与音乐发展浅析[J].民族音乐,2011(03).

[5]柳邦坤,李云生.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村[J].世纪桥,2005(10).

篇5: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

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俄罗斯民族个性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在东西方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这种双重文化影响之下的俄罗斯民族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体现在俄罗斯民族所具有的宗教性、极端性、易变性及普世主义.这种民族个性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作 者:邸小霞 王运芳 DI Xiao-xia WANG Yun-fang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8(1)分类号:G03关键词:东西文化差异 俄罗斯 双重影响 民族个性

篇6: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

1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滋养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的性格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欧洲波罗的海之滨,到亚洲太平洋沿岸,在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生活着190多个民族。历史上,他们在俄罗斯这块广阔厚重的土地上共同生活了几个世纪,通婚频繁,不同民族之间血缘与文化的相互碰撞,使俄罗斯人融合了不同种族优良的体质基因和优秀的文化基因。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处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凉爽而短暂,冬季严寒而漫长,且黎明和黄昏延续的时间也很长。辽阔的原野、广袤的森林、静谧的河流、空旷的环境和漫长的寒冬一方面给了俄罗斯人更多的沉思时间和广阔的心灵空间去感受和体悟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赋予了他们超自然的灵感源泉和超凡的艺术创造力,使俄罗斯人成为一个热爱深度思考和自由幻想的民族,也培育了俄罗斯民族粗犷剽悍、胸怀宽广和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 但另一方面也滋养了他们表情多肃穆凝重、 心情多忧郁感伤的独特忧郁气质。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民族,在他们的性格中几乎融合了人类性格因子中所有的对立面,具有向两极摇摆不定的极不稳定性: 强悍与脆弱并存,开放与保守并存,热情与忧郁并存,尚武与爱美并存,粗糙与精细并存,懒散与勤奋并存,霸道与恭顺并存,蛮横与虔诚并存,暴躁与耐性并存。在俄罗斯,很多男女都酗酒成风, 他们把喝伏特加这种烈性酒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喝酒就是为了先把自己灌醉。喝完后多半俄罗斯人都会变得非常感伤,就是平时看似硬汉的男人甚至也会声泪俱下。俄罗斯民族既豪放又柔弱的天性在他们喝酒的过程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极强的矛盾性,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文化板块,其文化一直摇摆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之间,使得俄罗斯民族始终有一种文化上无归属的精神困惑,历史上俄罗斯人对他们民族文化身份定位的反复选择导致其民族性格具有分裂性; 另一方面,俄罗斯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农奴制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传统导致俄罗斯在近代化的历程中社会上下层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分化差异都极大,这种急剧的不平衡效应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复杂性的形成也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造就了俄罗斯民族深刻的思想和灵魂

追寻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她本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后来不断的分裂和迁徙,生活在东欧草原上东斯拉夫民族中的罗斯部族成为如今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共同的祖先。迫于早期严峻的生存环境,俄罗斯民族长期以来在马背上游荡,希冀以武力为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园。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把古罗斯形容为 “犹如风滚草似的流动的罗斯”,他认为这种流动性或者说是 “液态因素”延缓了古罗斯的发展。这种过于原生态的生活使得俄罗斯人在发展之初就缺少理性的根基,灵魂躁动不安。这种不断迁徙和扩张的征战历史,使得他们原本带有草原迁徙和劫掠侵犯这种血腥味的民族英雄主义传统与后来从拜占庭帝国传入本土的东正教教义实现了一种奇妙的结合,这就是俄罗斯人奉为比生命更重要的 “弥赛亚”救世主精神。这种意识既强化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产生了一种超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俄罗斯人血的历史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罪感; 然而, 深藏于他们灵魂深处那种不受约束的酒神精神又使得他们对犯罪有着特别宽容的态度。他们在犯罪之后有一种强烈的忏悔欲望,忏悔之后却又不可避免地再而犯之。在俄罗斯人的眼中,“罪”是一种不可触犯的禁忌,更是一种自然而迷人的东西。神圣和罪恶这两个极端相反的事物对他们是同样永恒的诱惑。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能够完全蔑视道德而又同时具有无比虔诚的宗教情感的典例无疑是沙皇伊凡四世,他把虔诚与罪恶的结合演绎到了极致。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优秀的特质之一就是在这种犯罪与忏悔之间寻求一种心理平衡,这种真诚的心灵品质也为俄罗斯文学的辉煌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

3俄罗斯女性崇拜文化传统培育了俄罗斯民族永恒的女性气质

在俄罗斯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女性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她们往往是俄罗斯民族意志的化身, 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以来,俄罗斯男人在战场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的背后,正是俄罗斯女人在默默地承担着其他的一切,甘愿为男人和祖国而吃苦和献身。 1963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苏联英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更是整个俄罗斯女性乃至全世界女性的荣耀。此外,出于俄罗斯东正教中对母爱至高无上的崇拜,在俄罗斯民族的心目中,圣母玛利亚的地位高于耶稣,这种对于女性的 “圣母式崇拜”情结导致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大量外观优美、举止优雅和心灵优秀女性形象的产生,成为俄罗斯经典文学中 “受难之美”这一文学母题极为重要的宗教思想文化源泉。

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思想大师们曾经说过,俄罗斯具有一种 “永恒的女性气质”。在俄罗斯民族强悍的性格中,也隐含着一种强烈的女性阴柔之美,但是柔弱的背后又透着一种无比的坚定。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地缘环境造就了俄罗斯女性普遍的天生丽质和优雅气质,她们身上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与此同时,俄罗斯女性吸烟的多,喝酒的更多,她们直爽大方,即使是在异性面前也从不隐藏自己的情感。在婚恋方面,受到近代西欧开明进步文化观念的影响,俄罗斯女子婚前自由开放; 但婚后却相当自律,她们把家庭生活视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俄罗斯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男性普遍的尊重与呵护。20世纪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其名著 《俄罗斯命运》一书中说, 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俄罗斯民族的天性是女性化的和被动驯服的,在国家事务中,它永远期待着男人和统治者。

4俄罗斯历史上优秀的灵魂人物升华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世界各民族中,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一系列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俄罗斯东正教所宣扬的博爱、宽恕和忍耐处处可见。在俄罗斯一系列世界级大思想家、大文学家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东正教文化因子。俄罗斯历史上最优秀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在震惊于祖国广大农民赤贫、愚昧和野蛮的真实现状时,本能地选择 “犯罪”, 主动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大片庄园,自愿脱离自己所属的贵族阶层,去过一种和贫苦农民一样自力更生的极其简朴的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同贫苦的人民一起受难,这体现出俄罗斯优秀知识分子深厚的救世主义情结。同情弱者是世界上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点,但是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知识分子那种居高临下的悲悯姿态,俄罗斯知识分子或者处于上流社会真正优秀的 “精神贵族” 在面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时,并不止于简单的同情,而是认为自己对兄弟同胞的艰难困苦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他们在他人遭遇苦难发出 “谁之罪” 的质问时, 其实也是在叩问自己,认为自己也是一个 “有罪”的人, 被 “自己有罪”的念头在良心上受到折磨而显露出一种卑微和恐惧———事实上这是人类的一种多么高尚无比而又难能可贵的美的心灵啊!

跨越19、20世纪的俄国流亡作家、俄罗斯历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蒲宁在其自传体长篇小说 《阿尔谢尼耶夫的人生 ( 青少年时期) 》中也提到过类似反映俄罗斯人心灵之美的例子。小说中的主人公———少年阿尔谢尼耶夫在第一次见到自己身为民粹派的哥哥格奥尔基秘密迎娶的一个出身豪门世家但却又耽于狂热的爱好自由与民粹主义幻想的俄罗斯少女前,哥哥向 “我”谈到,这些志向对于她来说是如此神圣和珍贵,竟使得原本天生丽质、出身高贵的幸运的她从小就为此而感到极其苦恼,感到自己在当时俄罗斯苦难大地上所有不幸的人们当中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而万分痛苦,甚至为自己长得漂亮而感到羞愧。她为此曾经企图毁坏自己的容姿,想用硫酸把自己的手烧坏,只因为这一双手一向为大家所赞美。 “我”听后惊奇不已,觉得这一切未免太浪漫了! “但使我更惊奇的是,我一跨进她住的那个房间,她就迅速站起来迎接我,娇柔而亲切地拥抱我,她的微笑多么温润、美妙,讲话的声音多么动听、柔和! 在她整个和蔼和朴实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中,透露出她出身于高贵的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含有一颗善良的心,一种腼腆的、忠厚的、落落大方的美。她的动作轻柔、持重,在她像唱歌一样幽雅和谐的、娇柔的声音中,正如她那双明净的灰眼珠一样,有一种无法解释的诱惑力。这双眼睛长着黑色的睫毛,经常微笑着,但多少有点忧郁……”[1]

懂得忧伤,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17世纪以来, 富于传奇色彩的彼得大帝开始带领俄罗斯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但是,俄罗斯在接受从西欧传入的原本充满乐观精神的理性启蒙思想时,却由于近代以来俄罗斯民族的苦难把它转换成了一种忧郁的民族情结。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曾经说: “上帝就像我们俄罗斯一样忧伤。”别尔嘉耶夫对此评论道: “普希金的慨叹是整个19世纪所有知识分子的叹息。”[2]事实上,这种在俄罗斯人灵魂深处隐含着的永不褪色的 “俄罗斯式的忧郁”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忧郁源于人们面向超验世界却又无法与超验世界汇合而产生的一种本体性的孤独感和人生迷茫感。俄罗斯人的忧郁,不仅是一种超越自身阶层利益对置身于不公正社会中弱者的尚未泯灭的人类良知和超越品格,同时也是一种为与尘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而忧郁,为超越地上世界与超验世界之间存在的鸿沟和限制而忧郁,这种忧郁是一种对宇宙无边的怅惘、对迷雾的幻觉、对未来的感伤。一个人高出他自身的部分,也即高出人性的部分,就是 “神性”,俄罗斯人这种独特的忧郁气质正是他们身上神性存在的重要方式。这些我们在俄罗斯世界级文学大师笔下得以窥见的人物形象,并不只是个人现象或某个特定阶层的精神品质———他们不仅代表着19世纪俄罗斯优秀知识分子或者真正心灵高贵的社会上层人物的伟大传统,也代表着整个俄罗斯民族优秀的精神特质。

5结论

从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阿赫玛托娃,到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从小说家屠格涅夫、契诃夫、蒲宁,到思想家赫尔岑、别尔嘉耶夫; 从世界级古典音乐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到歌唱家夏里亚宾,再到画家列宾,乃至于现在的政治硬汉———俄罗斯总统普京,俄罗斯民族为我们展现了她既丰富又深刻的民族内涵。在前文中提及小说的结尾部分,蒲宁也借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提到了他父亲的形象,这足以代表俄罗斯人典型的性格与气质: “现在我就是竭尽一切努力,也不能彻底弄明白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完全是一个特殊时代、特殊门第的人,一个奇怪的人,极容易和人相处,禀赋又多才多艺,可不知怎的竟一事无成,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他内心热情,思路敏捷,通达事理,晓畅隐微; 他的性格是个少有的结合体: 爽快直率而深藏不露, 外在简朴而 内在复杂,眼光冷峻 锐利而气 质潇洒浪 漫。”[3]———这就是充满矛盾的、具有神性魅力的、可爱迷人的俄罗斯人。

篇7:不同文化铸就了不同民族文化性格

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对犹太人的解放既不像非犹太人的自身解放那样一蹴而就,也不易为社会所接受,社会上流行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并没有消失,此时的反犹主义突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灾难。他们把现代人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的根源强加给犹太人:经济危机、贫困、政治冲突、战争、社会不安、疾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曾爆发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浪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也出现了反犹主义运动。由于长期客居他乡和流离失所,犹太人遂受到当地主流社会、主导民族的强烈排挤,屡遭众多所在国的摧残和压制,在各种艰窘困厄的生存境遇中,犹太人和犹太文明顽强地存活下来,这一方面主要与犹太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内生力、内聚力极强的文化性格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少数居住国的宽厚仁爱的民族心理、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有着直接联系。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秉持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中庸传统,对历史上的弱势民族持同情、怜爱、扶助态度,因而早在隋唐时代就陆续有犹太人移入,至北宋时期达到高峰,史料载北宋都城开封曾有一万多犹太人居住,因此,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十九世纪出现世界性的排犹、反犹现象,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叶希特勒在德国大肆屠杀犹太人,许多犹太人集体逃奔亲犹国家,中国成为他们选择的重要避难场所,而靠近俄罗斯的中国北部中心城市、中东铁路的枢纽——哈尔滨是他们的首选栖居之地。正如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所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不存在对犹太人迫害的国家之一,并为寻求庇护的犹太难民提供无私的人道援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而从沙俄和东欧逃离,来到中国的哈尔滨重建家园,在那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人道主义的意义所在。”哈尔滨成为和开封、上海齐名的中国犹太人三大居住地,成为两万多犹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第二故乡”。由曲伟、李述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集中生动地展现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生活,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友好文化交往和共同缔造文明的又一重要见证,拉开了哈尔滨人与犹太人续写友谊篇章的序幕。

《犹太人在哈尔滨》是一本画册,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一部犹太人心灵史的浓缩版、精华篇,对其深刻透析和剖解,可收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成效。移居哈尔滨的两万多犹太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经济奇迹和文化辉煌。为哈尔滨开埠以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无论回归以色列还是迁转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仍继续续写着奇迹和辉煌,相反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一些犹太人侨居过的中国城市,内生力不强,发展迟缓,鲜有大的作为,这不能不使我想到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犹太民族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是与其生来具有的超常的内聚力分不开的,这种内聚力由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为基石和支撑,即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会网络,画册上的很多照片对此均有所揭示和体现。这种超常的内聚力是我们这个民族先天就缺乏的,也是我们应着力补救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对另一个民族的思考,都不可能不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的感受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都不可能不是为了本民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唯物主义认识论提醒我们,绝对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主观性却时刻出现。因此,由《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引发的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犹太民族的思考和认识,不可能不带有个人主观的甚至有些偏激的色彩。我之感到认真审视和深刻认识犹太民族的必要,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中华民族同样面临着“在危机中崛起”这一严峻现实,我从不否认近代中国历史是只交学费而无所收益的,我们也像犹太民族一样在“危机中挣扎”,在“挣扎中发展”,克服危机、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像这部画册中收入的诸多哈尔滨籍犹太各界精英,其存在的意义都不仅仅在于犹太民族的自身,更在于对现代世界、对人类、对人类的文化、对人类的命运。他们凭籍对人类和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重新塑造了自己民族的形象,并且愈加坚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犹太民族在失去自己的故土、失去自己独立发展空间亦即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之前,是有统一的宗教信仰的,并且在流落到世界各地之后也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这种信仰。宗教强化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而且以这种自我意识的形式把一个民族的成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民族特定的精神联系方式和生活联系方式。犹太民族在失去自己故土、被迫流亡世界各地的时候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每到一地就与当地本民族的成员结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宗教组织,如画册中辑录的“哈尔滨犹太青年组织‘贝塔’”、“哈尔滨犹太锡安主义组织”等,修建自己的教堂,如画册中刊载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等。正是这种以宗教形式固定下来的民族凝聚力,提升了每一个成员在极端困难的境地进行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他们生存和发展动力的强化也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本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犹太人重视专门技艺的培养和塑造,这对近现代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它直接促成了犹太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超强度的统一和融合。犹太民族既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又是世界性的公民,这种同时完全覆盖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的现象,恐怕只有在犹太人身上才能出现。民族最基本的意义是血统上的,当一个民族成员不论在任何屈辱、艰难的条件下都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历史的血统上的联系并不以此感到自卑时,这个民族就永远是一个独立的有机的整体。犹太民族在二千多年的流亡生涯中没有淡漠泯灭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它的民族性也并没有导致它与整个世界的对立,它依靠参与世界各国的各项具体的社会事业而与其他各民族的成员发生着紧密的社会联系,被组织进了各个社会的整体之中去。正是这种把自我组织进所在国家的具体社会事业的方法以及犹太人的高度敬业精神,帮助犹太人渡过了一次次严重的危机,并最终获得了在世界各地的生存权。这本《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中收录了很多犹太人兴办实业、兴办福利、兴办教育等历史照片,表明了他们在哈尔滨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响和痕迹,给哈尔滨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解读《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哈尔滨籍的犹太人大多具有坚毅果敢的拼争精神,不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享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声誉,拥有多么可观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却并不将这些作为纯粹的享乐对象,他们更重视对自我精神的培植,更重视精神感受中的幸福。正因如此,他们往往在自己已经获得了极为稳固的、优越的社会地位后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个社会成员、一个社会阶层在强权政治的压迫下没有任何真正的出路,他还要活着,还要活得“滋润”,就必须在整体的苦难处境面前闭上眼睛,并在所有随手可得的刹那的感受中获得满足,这也许是为了避免权力者严重的压迫而于无奈中采取的生活“策略”和文化“策略”。近现代犹太民族之所以为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人类的尊重,与他的存在形式是有莫大关系的。可以说,从犹太民族失去自己的故土、在全世界流亡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个有宗教无政治、有精神无强权的民族。正是在这样一种存在形式下,发展了近现代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他是弱者,他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任何强权的基础,它必须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强毅的精神力量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求得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对任何一个民族,只能研究,不能模仿;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只能反思,不能否定。犹太民族在苦难中崛起的历史过程和客观事实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它使我们认识到精神力量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苦难本身不会摧垮一个民族,摧垮一个民族的是摧垮这个民族精神的内生机制。物质的生活并不是不重要,但脱离精神基础的物质生活却会成为吞没一个民族、毁灭一个民族前途的腐蚀剂。《犹太人在哈尔滨》这本画册在给我们带来诸多美妙回忆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沉重的思考和检讨。

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出版发行,填补了黑龙江省犹太学研究的空白,是中国犹太学研究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犹太文化研究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使中国犹太学研究呈现新的格局和态势。中国犹太学的研究开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尽管较之美国与欧洲晚三十年左右,然而十几年来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研究业绩日臻丰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

十九世纪初,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西方高等院校不再设置有关犹太文化方面的课程,只有个别神学院还开设犹太教义,这似乎表明犹太文化已经消失或者已经没有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率先开始研究犹太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首先开设犹太宗教和犹太文化的课程,以后欧洲各国也逐渐开展了对犹太学的研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研究犹太学的热潮,犹太学成为一门世界性显学,其中心不是在德国,亦不是在以色列,而是在美国。美国有上百所大学开设犹太学方面的课程,成立五十几个犹太学中心和团体,美国犹太学研究会(AJSA)每年召开年会,有上千名学者参加并提供论文。犹太学已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活跃在国际学术领域,显示其绚丽多彩的思想内容和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学术现象呢?这不能不引起中国学者专家的思考。一个不曾戏弄历史的民族,终究不会得到历史的戏弄。在世界历史上记载着不少这样的事例,即许多古老的民族,由于其国家被灭亡,土地被侵占,异族统治的血腥镇压或宽容融合,不是消亡了,就是同化了。可是,犹太民族却不一样,他们在亡国后,历尽两千年的沧桑,仍然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人们纷纷想破译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内因,研究犹太学历史性地摆在知识界、学术界面前。中国的一些学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88年成立了犹太学研究会,总部设立在上海。

中国犹太学研究会成立十几年来,做了大量学习、调研、交流、翻译、专项专题研究等工作:一是学习和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生活习俗等等,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同犹太各方人士进行交往与座谈,加强沟通,促进了解,凡是来中国的犹太学专家学者、拉比(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旅行者以及企业家,大都邀请他们进行座谈,国内一些学者不断赴以色列和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同世界各地犹太学研究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联系互动机制。三是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例如有关犹太历史文化的研究、关于中东和平问题的研究、关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研究,来自美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香港的学者参加,掀起了犹太学研究的热潮。四是翻译和撰写有关犹太学的图书资料。五是会同政府有关方面共同勘查、保护、修复犹太人在中国活动的遗址遗迹;六是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关决策咨询。十几年来的努力,大大加深了对犹太民族的了解,研究工作由点到面地展开,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由表象到纵深推进,产生了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初主要是翻译了一批犹太学著作和文章,目前主要是撰写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就专著而言,前期撰写了《开封犹太人》和《上海犹太人》,后期撰写犹太移民华夏史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等等。其中较为出色的,有北京学者杨达洲、刘振棠、徐向前教授著的《中国人看以色列》,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实地考察和长期研究,对以色列的历史地理、经济建设、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和人情习俗作了全面的阐述,可以说是最早一本全面介绍以色列的专著。徐向前教授还发表了许多论述犹太学的专文,并在一些高校进行讲学,有力地推动了犹太学的研究。在译著方面,最早的是由西安阎瑞松教授翻译的阿班·埃班著的《犹太史》,于1986年出版,这是一本权威性的全面论述犹太民族历史的专著。它的问世,让中国读者开始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程,亦使一些读者对犹太学发生兴趣。南京大学徐新教授译著了《犹太小百科全书》,这是首部犹太学的中型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他还发表了多篇关于犹太文化与宗教的论文,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原开封市博物馆馆长王一沙先生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于1992年出版了《中国犹太春秋》一书,作者对中国古代北宋时期在开封定居的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发轫——鼎盛——息止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追述,不仅研究了开封犹太人从宋、元、明、清到民国的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更调查核定了犹太人迁移至全国十三个省市和五十个市县的事实,该书还收集了珍贵的犹太人后裔和开封犹太人的遗址遗迹的多幅照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中国犹太春秋》一书是王一沙先生的丰硕成果,亦是研究开封犹太人的拓荒性著作,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征引。

上海犹太学研究会和山东大学犹太研究中心分别组织上海和山东的专家学者译著一批犹太文化丛书,其中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龚方震教授翻译的《河豚鱼计划》、许步曾教授翻译的《上海犹太难民社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陆培勇教授翻译的《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等,均颇有特色。属于专著的较早出版的有顾晓鸣教授撰写的《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有唐培吉教授主编的《上海犹太人》,作者不仅对上海近代、现代犹太人的发展历史作了全面回顾,而且对其代表性人物如沙逊(Saaaoon)集团、哈同(Silasa AronHardoon)、卡道理(Kadoories)家族等等进行了集中深入的剖解;更以相当大的篇幅对上海犹太人的宗教活动、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复国主义活动等加以全面研讨;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居上海的犹太难民从来沪的原因、转辗来沪的艰苦旅程,上海租界当局与日本人对犹太难民的态度与政策的变化,上海人民与犹太社团对犹太难民的支援,犹太难民工作、生活、心态状况,德国盖世太保来沪实施“灭犹计划”的阴谋,二次大战后犹太难民离别上海,都作了深入的剖析与论述;作者最后将经过调查考核的上海犹太人的遗址遗迹选择了五十处加以记述,提供给读者参考。《上海犹太人》一书是第一本论述上海犹太人的学术专著,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大的反响和赞赏。近年出版的由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潘光教授等主编的《犹太民族复兴之路》,对整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展现,从古代犹太宗教复国思潮的出现到锡安主义运动的初兴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到以色列国的建立直到今日蓬勃的发展,均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另外潘光教授主编的《犹太人在中国》大型画册,全景式地展现了犹太人在中国上海、香港、开封、哈尔滨、天津等地的宗教、经济、文化活动,是犹太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上海市社科院哲学所陈超南教授编著的《犹太人的技艺》,对古代犹太民族的文字与书籍、加工业、农业、畜牧渔猎、医术、圣器、化妆与珍宝、制陶、制币、墓葬、建筑与会堂建筑、造型艺术、音乐舞蹈等,都进行了全面论述,亦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原上海社科院院长张仲礼教授、陈曾年教授主编的《沙逊集团在旧中国》,从经济学角度对沙逊家庭三代以上海为中心在中国各地进行的经济金融活动和从事鸦片非法经营活动从而成为上海犹太首富的历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由潘光教授主编的《犹太人在上海》的画册,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是一本直感了解上海犹太人的图书。剧作家沈寂先生创作了剧本《大班》,以文艺的笔调和手法,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犹太巨富哈同的一生,出版后,拥有大量的读者。唐培吉教授主编的《犹太移民华夏史》,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研究项目,该课题是由许多专家经多年研究、共同讨论、通力合作完成的,参加者有王一沙先生、徐新教授、郑依柳教授、高平教授、顾俊杰教授等等。全书对中国古代开封地区犹太人、近代哈尔滨地区犹太人、近现代上海地区犹太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共分四编二十六章,可以说是对犹太人在中国历史全过程的最完善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中国犹太学研究十分关注和重视,南京大学的徐新教授由于十多年来潜心研究犹太文化,出版了《中国开封犹太人传说》、《犹太人史图录》、《反犹主义解析》、特别是《犹太小百科全书》等多部专著和几十篇论文,2003年被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授予哲学名誉博士。内蒙古“草原部落”创作室的作家贺雄飞因撰写了《犹太人之谜——一个传奇民族的智慧》等五部专著,被美国希伯莱大学邀请担任访问学者。

近十年来,随着犹太学研究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机构亦有所增设,北京建立犹太学研究会,主要负责人有徐向前教授等;南京大学设立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徐新教授等;上海亦在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内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潘光教授和金应忠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又成立了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潘光教授和余建华教授等。黑龙江省社科院成立了哈尔滨犹太人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曲伟研究员和李述笑研究员,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为该中心首项研究成果,由于该画册编辑过程中得到以色列朝野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官方和民间的鼎力支持,甫一出版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国内外犹太学专家学者的首肯和好评,为中国犹太学研究走向世界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上一篇:仓鼠翻译器下一篇:婚礼答谢宴新娘新郎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