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4-07-26

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精选8篇)

篇1: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一直以来,生物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够高,这源自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全体师生都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中考考查科目上,对于生物教学得过且过,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心需要,也从未考虑如何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展开生物教学活动。生物学科在高中甚至是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之中展开探究性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问题 合作 展示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掌握必备的探索技能,从而初步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生物学科本身便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受到良好的生物启蒙教育,还是为了培养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其正确看待生物学科,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从问题激疑、以合作促探究、以展示促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以问题激疑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提问本身也是教师常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探究性,不要设计一些明知故问,或者答案唯一的问题,以免桎梏学生们的思路;教师也要考虑问题的梯级,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学生们能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考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只要教师设计出科学的问题,便可以大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疑问中不断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花的结构和类型》一课中,我在课堂上带了一朵百合花,让学生们轮流到讲台上观察,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吗?各自的名称与功能又是什么?”“什么结构是花最重要的结构呢?”“花缺少哪种结构之后就无法结出果实了?为什么?”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带着疑问进行自学,并在教材中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以合作促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而合作?W习也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合作探究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在同伴的帮助下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完成探究活动。在展开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将智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等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内,保证小组内部能够彼此促进,互帮互助;同时,教师还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探究水平是大体相当的,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公平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婴儿的诞生》一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将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课下收集生殖系统的知识。学生们对这些知识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却不好意思直接询问,所以让他们主动在课下收集资料,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在学生收集完毕之后,他们需要将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分享他们在网络上、图书馆、询问家长等所收集到的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

三、以展示激兴趣

初中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学生们也会在展示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肯定自己的进步,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对生物教学更有兴趣。不仅如此,初中生是一个十分爱表现自我的群体,如果教师十分重视探究成果的展示,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对生物学科并没有学习兴趣,他们也会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每次探究性教学之中,我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毛遂自荐,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我会根据这些反馈成果来评选出最佳小组,以使他们获得激励。

总之,为了改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就必须要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主动学代替教师的被动教,真正发挥初中生的主人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育芳,马明.两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3,(06).[2]胡婷婷.浅谈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2,(07).

篇2: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越来越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在生物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探究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生物探究 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提问的特点

探究性提问是指那些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 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口忆或对具体事实进行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但却较少是探究性的。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具备探究性的特点,通过一年多对新教材的探索,我认为探究性提问应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一)鼓励性

从形式上说,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主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这样虽然避 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题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 手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生,难免使提问面 过窄,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得 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以 阶梯式提问形式出现,由易到难,照顾到多层 面的学生;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 发表看法,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或对于正处 于“起飞期”的学生,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特设 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全 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 “起飞期”的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使他们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 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由汇报现成的 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参与到 教材中的探究性提问中来。因此,教师善于鼓励,这在学习生物学的入门阶段尤为重要。

(二)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中设计探究性提问:“如果水升温消耗的热量,远少于花生的燃烧热,那么,损失的花生所含的热量哪里去了?”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

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的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

(三)序列性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这样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没有任何铺垫而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题目太大,初中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很可能就会采取放弃态度。教师如采用序列性提问就不同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森林 里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回答“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其次,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探究提问:人与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由学生总结人类进化的历程,这样的探究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四)提示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应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可以认为,一个具有探究倾向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在什么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好”便是一个不适合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并未提示学生从何处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只有在设计的问题具体到足以提示出需要什么资料去回答时,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科学问题。若将其改成“种子是在有光照条件下发芽好,还是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好”,便成为一个有提示性的问题。

二、探究性提问的基本要求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达此目的,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其实有 疑的地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将它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 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

有现成 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 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设 “疑”,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探 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初中学生不会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①馒头碎屑+唾液+搅拌;②馒头碎屑+清水+搅拌;③ 馒头碎屑+唾液),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提出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难易适度

探究性问题属于高级问题,但这不是说问题要越难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利于他们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时,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之前,提出探究性提问“家里养花,为什么白天摆放在屋内,晚上要移到户外”,引导学生 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氧等)进行探究,学生必然产生这样的疑惑: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如果是,晚上我们为什么把花移到户外?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往下进行探究学习,以求得到结论。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启发性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探究提问“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观察鸟的外部形态、剖析鸟的骨骼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例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环境、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它要求学生综合教材第一单元有关生物圈的知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有关计划生育的知识,联系实际,并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 造,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篇3: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在不少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信, 教师也很少给予鼓励, 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的表达, 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探讨, 让学生心情愉快、无拘无束、思维活跃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在初二下册“正当防卫”知识点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观看案例, 了解一些相关的案例, 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哪些是“正当防卫”, 哪些是“防卫过当”, 哪些是“故意杀人”, 这些有何界限, 如何把握。当疑问提出后,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发表了个人观点, 引起积极探讨, 激发了热情, 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协作和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又是一个高度相互依存、合作的社会, 因而既需要竞争, 又需要合作。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平时比较缺乏与人交流, 团队协作意识较为淡薄, 缺少合作精神。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 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素质。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因此, 在政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让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 掌握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最基本的素养要求。自主、合作、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明显特征。加强团队探究精神, 需要学生在协作中去探索、经历、获取经验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在思想政治课中, 探究性学习往往涉及很多实践性的问题, 学生单独是无法完成的, 这就需要通过合作来完成。探究性学习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合作的平台,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 共同设计、调查、搜集资料, 分享成功, 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必须与他人交流、合作, 从而使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探究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 增强交际能力, 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 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的问题, 要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要根据课题的需要, 组织学生到农村调查采访, 到工厂参观访问, 通过到社会中访问调查, 开阔学生的视野, 或请一些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有代表性贡献的人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 这样, 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 得到升华,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 通过这样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探究性教学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

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填鸭式”的模式, 教师只需一张嘴、一支粉笔“满堂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同样, 政治教师往往也只重视教学方法, 高高在上, 照本宣科, 脱离学生实际,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 效率自然就低下。通过探究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尽管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但通过探究性教学, 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展示, 有机会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 塑造了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让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总之, 探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和团体合作素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政治学科教材,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同时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与时俱进。

篇4: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实验;新课教授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就对如何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概述。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活动当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价值,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探究过程中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观察植物细胞”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我组织了学生自主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滴液体水?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会发现气泡较大,是什么造成的?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验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实验中找到学习乐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生物新课教授中的应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探究、合作、自主性教学模式被广泛推广,其价值远不止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重拾学习的兴趣,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新授课时,我们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为什么通过做DNA鉴定可以判断是否为亲生父母?DNA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的什么结构?……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来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效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到生物课堂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胡婷婷.浅谈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7).

篇5: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551608 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中心小学 郝建云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首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 “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 “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篇6: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开题报告

1.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注重建构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相对开放的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自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对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活动的实施情况调查,发现存在着教师讲过程,学生背方法;或是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有效思维等问题。如何把握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合作”主要特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以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培养,这是本专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问题,通过实践开发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解决实验操作上的难题;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探讨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3.本专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探讨,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能够体现,通过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课题),并围绕着这一问题设计探究活动;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充分地参与整个求证(获取知识)过程;能够充分地参与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成功、发现、创造的满足感和实现感。以提高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4.本专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认知心理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即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如果在探究活动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只强调科学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合作的过程,束缚学生的思维,则不能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应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应具有活动的过程性和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5.本专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专题的思路是,强化理论培训调动以校为本的群体研讨,在群体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实验结果,适时的调整实验进程与实验方案,推出典型探究性教学范例,通过交流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开展课堂探究活动的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及专家的引领。

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调查法。依据探究理论和高中生物探究活动的特点,研究提出实施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基于课堂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本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理论学习→重点研讨→典型示范→全面实施→总结推广。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2008年3月—4月)

主要方式是教育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二阶段:重点研讨(2008年5月—6月)

研讨的内容是,①利用“资料分析”板块化解实验探究的难点;②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分类研讨;③以校本校教研的方式,开展互助实践优化探究资源

第三阶段:典型示范(2008年7月—2009年4月)

以实验校为基础,对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个模块中的10个典型或难点的探究活动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进行实践摸索。找出典型实例,总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阶段:全面推广(2009年5月—2009年10月)

实验研究的中期总结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在薄弱校实施探讨的具体方案,并赋予实施。

第五阶段:总结交流(2009年11月—2010年1月)

组织专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专题实施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7.本专题研究的预期结果和成果的形式

教学实践成果: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的实施,能够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能够体现对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能够体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本专题研究的文本成果:

(1)提交本专题研究的实验报告,其中针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提出实施课堂探究性教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提供教学案例,对高中生物探究活动中的难点内容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及开发的课程资源。

专题研究组全体成员

篇7: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摘 要】《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实中物理教学中的运作。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实中物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一、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探究性教学模式适合当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为教师课堂教学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在“光的传播”新授课时,用flash制作一幅光的传播动画课件,通过详细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引人入胜的动画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行探究。

4.开展合作学习,调动探究思维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红军.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第32期

篇8: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还是普遍遵循以教师为主的理念。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 即使在国家倡导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还是难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新课改政策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由于其缺乏经验以及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误区, 使得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难以顺利地进行。

2.滥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态度体验的客观环境, 因此成为新课改下人们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刻板的解读, 使得情景教学在课堂中出现强制滥用的现象。教师固执的认为数学教学如果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下的教学。甚至导致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衔接不上, 因此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 不要断章取义。情境教学并不是让教师将数学课变成一节活动课和故事课, 如果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而扭曲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那就得不偿失了。

3.对现代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 教师也大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因此,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 为了赶课件甚至会直接将课本上的内容搬到课件中, 将纸张换成了多媒体, 只是载体不同了, 然而在教学上却没有任何意义。

二、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探究性学习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所推崇的教学模式, 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它主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所有答案都是由问题产生的, 所以,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 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有着他们自身的发展特性。现在的学生已不是以往只顾死读书考取功名的学子, 而是更敢于发出质疑, 询问为什么。与其说教育改革是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不如说是为了适应人才的发展而提出的新规划。每一个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创造家, 因此培养和给予他们一定的创造空间是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具体策略

1.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函数教学时, 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例如, 一户居民他们每月的用水量是10立方米, 但用水量的收费标准是在8立方米以下每立方米收费1.2元, 其中包括城市污水的处理费, 超过8立方米, 超过的部分按每立方米1.6元计算, 并加收0.5元污水处理费。之后老师要求同学思考用水量和水费之间的关系, 假如月用水量为x, 费用为y, 该如何计算?如果某单位有60户, 共交水费645.6元, 且每月用水量均未超过13立方米, 问这个月用水量未超过10立方米的用户最多能有多少?这道题用到的是正比例函数还是反比例函数?这个情境的设置与同学的生活息息相关, 层层设疑,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同时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们没有压力感。让学生们明白,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2.探究教学的引导要多样化

人们都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变换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教学方案, 因为探究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让学生开窍。所以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 层层引导, 由浅入深。其实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入手从而引出新知识点。例如, 在教学与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相关的理论时, 教师先让学生画两条平行线 (DE和BC) , 然后再任意画一条直线与DE、BC相交, 然后找出同位角, 并度量这两个角。 进而得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的结论。教师进而要求学生判断出与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做推理验证。 学生们进行了说理:因为DE//BC, 所以∠1=∠4, 又因为∠2=∠4, 所以∠1= ∠2。 又因为∠3+ ∠4=180° , ∠1= ∠4, 所以∠1+ ∠3=180°。进而得出结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本节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自觉探究数学理论的兴趣, 完成了学生的角色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二, 鼓励学生发问和联想。苹果熟了会掉到地上, 地球是圆的, 一年有四季, 一天分昼夜。这些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普遍的认知。人们只是单纯的记住这些客观规律, 却从未问过“为什么”。只是一贯的接受知识灌输却从不追溯它的根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适当的发问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源于内心的疑问, 有问题才会想去解决问题, 才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四、实施策略

1.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位置

教师要清楚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位置。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教师只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两种角色缺一不可, 但是又要进退有度。如果课堂缺少教师的管理, 那么这个课堂将是错乱无章的。所谓“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首先“领”才是第一位的, 然而如果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 又会显得喧宾夺主, 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抓住核心

引发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就是课堂问题的难度, 有难度才有探究的需求。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 教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新颖、别致。

3.避免形式主义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相关内容来设定教学目标, 保证探究的实质意义。避免偏离课堂主题。同时,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段和认知程度。最好是从学生周边的事物出发, 这样会让学生有所适从,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 有梯度,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4.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和课件制作的时候, 不能是完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 那样的话对于课堂教学, 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意义。现代化手段运用于教学当中的目的是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切莫本末倒置。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探究性学习是对新课改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从而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会知识的迁移及融会贯通。对于贯彻教育改革理念, 传递新课改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福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2]张勇.论探究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6) .

上一篇:感恩不带遗憾优秀作文下一篇:车队驾驶员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