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访旅程演讲稿

2024-06-07

我的家访旅程演讲稿(精选7篇)

篇1:我的家访旅程演讲稿

牵手,走过留守的岁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牵手,走过留守的岁月》。

从教以来,心灵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强烈的震撼,总以为感动离我们很远;总以为孩子们还没有长大,不谙世事;总以为父爱母爱给他们撑起了心头的荫凉,他们正享受着童话般的幸福……一次家访的经历,颠覆了我心中许许多多的“总以为”。

张苗苗,一个个子高高、文文静静的女孩,见到老师时总是一脸羞涩的笑。她在日记中写到:“哥-疼得直叫唤,叫得我也心疼,奶奶眼睛又看不见。刚放学回来,就要照顾他俩。爸爸妈妈出去了几个月,还没来一个电话,不知他们找到工作没有。”这样的文字,不禁让我对她的现状有了几分担忧——怎么了?这个文静的女孩子遭遇了怎样的困境?

一天放晚学后,我沿着乡间小路去了她家。远远看见一栋两层小楼前,张苗苗坐着小凳,趴在长板凳上写作业,旁边坐着她年迈的奶奶。看到我,孩子有些意外,楞了一下,马上就羞涩地笑了,叫了声“老师好!”就进屋给我搬来椅子,倒上了茶。我跟她奶奶打了招呼,便坐下聊了起来。奶奶告诉我,为了给她有先天性疾病的哥哥治病,她的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卖掉了房子,还是没能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只好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留下奶奶和兄妹俩借住在亲戚家。而照顾奶奶和哥哥、料理家务的重任就全落在了这个孩子的肩上。了解到这些,我的心愈发沉重了。

“每天是谁在给你们做饭?”我轻声问孩子。张苗苗说:“我呀。每天早晨起来先给奶奶和哥哥做好饭,然后去上学,下午回来也是先做饭,吃了饭做作业,再洗衣服。”奶奶在旁叹了口气,说:“只怪家里条件不好,我眼睛看不见,身体又有病,帮不了孩子,反而成了她的负担!”说着就抹起了眼泪。听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地拉住了孩子那略显粗糙的小手——我很难想象,那顿顿热气腾腾的饭菜、那件件干干净净的衣服,还有门前菜园里长势正好的青菜萝卜,都是出自这个十岁孩子的小手!

想起有一次,班上要求同学们统一购买一元钱一个的软抄本做家庭作业,我见张苗苗用的是上学期剩下的旧本子,就狠狠地批评了她,她委屈地低下了头。我现在才知道,她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这个家太需要钱了,哪怕只是一元钱!她省下的是一元钱,担负的是一份责任,带给我心灵的是一份震撼!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酸酸的……

暮色四合,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被苗苗的故事感动着。贫苦的留守生活,让这个孩子承受了她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压力,感受了本不属于她的艰辛和苦楚。苗苗的嫩肩挑着生活的重担,心头怀着走出困境的希望。生活教会了她坚强,教会了她自立,教会了她承受……

从此,我的课堂有了更多的关爱。如果说苗苗的故事是个例外,那么还有许许多多留守的孩子呢?他们都渴望爱的阳光伴随他们走过失乐的日子。课上,目光的对接中,我阅读着孩子们脸上的喜怒哀乐;课下,俯身问询时,我关注着孩子们心中的酸甜苦辣。想爸爸妈妈了,在约定的时间,拨通手机,让孩子们听听遥远的叮咛;有委屈了,在林荫的小径,倾听孩子们淋漓的哭诉。孩子们缺失的爱,我用一颗呵护、包容的心来修补。

每一个留守的孩子,就是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愿我们今后的家访,能看到幸福的笑脸,能听到开心的笑声,能分享生活的甜蜜。家访是一条心灵之路,它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故事,被故事中的人物感动着。关爱比授业更重要,生活比课堂更广阔。我要做一个坚定的麦田守望者,撑起一把爱的绿伞,跟孩子们牵手走过留守的岁月!

谢谢大家!

篇2:我的家访旅程演讲稿

“我的家访故事”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联化小学代课老师xx,我演讲的题目是:《心系家访,情牵万家》。

联化小学,是一所远离城镇的农村小学,在校学生286名,这些学生主要分布在学校周边的5个行政村,共12个自然墩台。居住分散,为了贯彻落实我校“让每一个学生起步”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在思索,全体老师在践行。此次的“走进千家万户,关爱万千心灵”家访活动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展开了序幕,活动围绕着“心系家访,情牵万家”的活动精神,旨在打造桃李芬芳育硕果的教育成果。在此次活动中,使我感触良多,收益颇丰。

四年级柳庆婷同学,家住天成村八组,妈妈外出务工,由爸爸独自在家种田、带孩子。本学期来,该生在校作业尚能完成,但各科适量的家庭作业都没有做。当老师询问她时,她总是以做家务,带弟弟或作业未带来搪塞老师。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她的家庭。得到的情况却是:当她爸爸督促她做家庭作业时,她却说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以致造成家长曾私下里埋怨老师懒惰。“教书育人”本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于学生,更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谎言,不是出自孩子的本性,而且学习能力的欠缺,才使孩子误入了学习上的盲区。因此在家访中得知这一真实情况后,班主任找该同学进行了谈话,并安排与她要好的同学同桌,在家让她附近的同学约她一起完成家庭作业。“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现在柳庆婷同学已经端正了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老师甚感欣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新任代课老师卢进熙,一向以责任心强对学生严厉著称。情激之下,有体罚现象。家访中,当他听到被罚学生家长委婉的言谈后,曾在手记中这样写道:“学校是老师与学生有形的课堂,家访是无形的课堂,是家访这座‘有形与无形’课堂构建的心桥,连接着老师与家长的心,让作为老师的我也受到了教育”。这是来自老师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感受。端正教学态度,规范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家访比学校领导对老师的批评来得更彻底,效果更显著。

“家访”是我校工作的一个传统作法,全省首家留守学生“爱心食堂”的创建,就是上学年“家访”后的成功范例。众多新闻媒体、网络对此纷纷报道,并得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认可。为了乘势而上,鼓足干劲,巩固家访成果,把好事办得更好,本学期我校以“爱心食堂”为载体,进一步关爱“万千心灵”,进行课外家访。

四年级学生艾槟情、艾椰情是双胞胎姐弟,家住凡三村二组,离学校很远,父母在海南捕鱼,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家境十分贫困。家访时了解到其奶奶因病在县一医住院,早放学两个孩子生活无着,有时一顿早餐就管一天,两个孩子经常饿着肚子上课。学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当即决定,免费为两位学生提供午餐。常言道:“济人需济急时无”,回访时,病榻上的奶奶,老泪纵横,深情地说:“我在医院,想起我的两个娃娃没有饭吃,除了哭,没有别的办法,听说你们学校做了好事,我代表全家打心眼里感激你们,你们真是活菩萨呀!”。我要说的是,这些只是我们教师尽到本职工作而已,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我深信,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篇3:我的家访故事

宋超 (化名) , 聪明伶俐、略带腼腆的帅小伙, 可是他神情落寞、孤独郁闷, 学习时会经常走神, 稚嫩的脸上偶尔有一些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和忧郁。整个冬天只有一件像样的棉袄, 这跟周围衣着光鲜的学生相比实在是太寒酸了。毕竟, 在这所距离县城只有3.6公里的学校来说, 家庭贫困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感觉他家困难, 也有思想准备, 但是走进他家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宋超的家很好找, 在一大片高楼之间的那间低矮的土房就是。那是一个大晴天, 早晨8点多一点, 外面艳阳高照, 可是一踏进门槛, 屋里就暗下来了, 那是一间怎样的住房呀, 在堂屋中间用木板隔开, 外面是堂屋, 里边是厨房, 紧挨着木板的是一条非常陈旧的老式条几, 这张条几几乎占去了堂屋一大半的空间, 从堂屋门到厨房门只有四步左右的距离。孩子父亲说他们家有三个小孩。宋超是最小的, 也是唯一的男孩, 她的两个姐姐也都在高中读书, 三个孩子读书, 负担很重, 而他们家只有他一个人挣钱。我们看出他说的是实话。面对那样的困境我们无力改变, 也就不能多说什么, 只是带赞赏性地向家长汇报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听到我们的赞赏, 父亲高兴, 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我相信那一刻他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其实在家访之前, 我们语数外三位教师还商量着想让家长帮忙督促宋超再努力些,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 我们谁都没有再提, 毕竟孩子父亲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 我们不想再给他增加任何额外的负担, 只能自己想办法帮孩子提高。而对于宋超, 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下, 他已经做得够好了, 我们不忍心再给他提任何要求, 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影响他, 帮他做得更好。从宋超家出来, 很久没人说话, 对宋超家庭的了解显然来得有点迟, 我们也不知道类似宋超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在这种家庭生活的孩子注定要承受更多独生子女所没有遇到、也不可能承受的生活磨砺和艰辛, 可是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 我们看惯了独生子女的飞扬跋扈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对于依旧生活在贫困当中的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帮助, 这次走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 你只有走进他, 才能了解他, 只有深入他的家庭, 才能弄懂他的内心。我们现在知道了孩子走神、忧郁的原因, 接下来也就知道怎样做工作了。回校后我们分头在网络和书籍、杂志上收罗了不少关于寒门学子、名人名家成才成功的故事, 语文课的“每日一则”小故事全都用来讲这些不畏艰难困苦、发奋成才的励志故事, 整整讲了一个月。针对宋超擅长写作的特点, 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 在组织大家评选最佳学习心得时, 宋超获得了第一名, 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由我们三位教师凑钱买来的羽绒服, 捧着这份特殊的礼物, 宋超热泪盈眶, 泣不成声, 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转变———孩子变得开朗、大方、合群, 笑容多起来, 学习也积极了。在期末考试当中, 他由进校时的1600多名考到了全县513名, 这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奇迹,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安慰。

这只是我们家访路上诸多故事中最平凡、普通的一则, 走在家访路上, 我们慢慢读懂了学生, 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的惊奇、感动、震撼还有很多, 围绕学生、围绕家访, 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而不断深入的家访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教师, 从奉命行事到自觉自愿;学生, 从惴惴不安到热切期待;家长, 从客客气气到推心置腹。教育, 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交融, 让我们用爱叩响学生的心门, 用家访架起一座家、校之间的连心桥, 在这座桥上, 愿我们与学生越走越近, 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信任, 多一份亲近, 也多一份教育的成功。

摘要:家访路上, 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用教师的爱叩响学生的心门, 用家访架起一座家、校之间的连心桥, 在这座桥上, 让教师与学生越走越近, 多一分理解, 多一分信任, 多一分亲近, 也多一分教育的成功。

篇4:我的家访旅程演讲稿

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舰,第一次来到日本本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但是,中日军事关系的破冰刚刚开始,两国建立战略互惠性的军事安全关系还要跨越许多巨大的障碍

11月28日,中国海军“深圳号”旅海级导弹驱逐舰将抵达日本东京港晴海码头。这将是悬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舰,第一次来到日本本土。

“8月底,中國国防部长在时隔9年后第二次访日。现在,中国军舰来到日本,这都是中日军事交往实质性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事件。”中国驻日使馆国防、海军兼空军武官徐京明对本刊表示。

1972年建交以来,中日两国政治关系阴晴不定,军事往来更是波澜起伏。“军队加强交往,防务加强交流,有利于化解疑虑、矛盾,增加互信。”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全林远大校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是两国政府的战略性选择,是相互需要的结果。”

两国媒体对“深圳号”行程给予高度关注,认为中国军舰访日预示中日关系进一步转暖升温。然而,在民间看来,受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中日军人的握手和微笑,总显得有些不自然。

一场推迟了7年的约会

11月21日上午,中国广东湛江港,海面波澜不惊,“深圳号”和随舰345名官兵即将出发。

中国国内的军事论坛上,“深圳号”的名头早被叫得山响。在军事迷眼中,它是“神州第一舰”:1999年4月服役,舰长154米,最大宽度17.1米,排水量6100吨,装备反舰导弹、舰空导弹、反潜自导鱼雷……

“‘深圳号称得上是我们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了。”全林远大校说。至今,它对14个国家进行过友好访问,创造了中国海军对外交往多项第一。

而到近邻日本做客的旅程,却充满曲折。7年前,2000年10月,日本首相森喜朗与中国总理朱基就中日军舰互访达成一致;次年,小泉纯一郎接班,中日关系急转直下;2002年,中日建交30周年,两艘中国护卫舰准备访日,就在起航前夕,小泉突然参拜靖国神社,访问流产。

“小泉时代,中日政治关系温度降到冰点,本就发展缓慢的军事交往几乎全面中断。”日本东洋学园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朱建荣感叹道,“我认为,‘深圳号访日可以被视为二战后中日普通军人之间直接交流的真正开端。”

军舰互访背后的历史沉积

经过二战的惨痛教训,对于曾是战争对手的邻国的军舰,日本公众会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是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对“深圳号”访日最感兴趣的话题。

11月23日下午,中国驻日使馆武官处向本刊介绍了“深圳号”在日本4天的主要活动:向东京市民、华人华侨开放;中国海军军乐队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军乐团联合演出后,还将到东京街头为市民演出。从整个安排来看,“亲民”意味显而易见。

出访指挥员、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肖新年少将将会见日本防卫省、外务省和海上自卫队官员,参观自卫队学校和基地。“两国官兵还将互上对方的军舰做客。日本这次派出的是一艘护卫舰。”中国驻日使馆武官处林副武官向本刊透露,“中国水兵将与日本军人进行文化和体育交流,了解各自生活,还计划游览一些名胜古迹。”

日本防卫大臣石破茂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军人是具有相同想法的人,他们议论一些问题,建立信赖关系,从维护和平的意义上讲很重要。

其实,这不是中日两国军舰第一次打交道了。中日海军交往的开端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886年、1891年,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曾率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等军舰两次到访日本。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急速膨胀,视中国海军为最大对手,积极备战。第二次访日期间,日本“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上“定远”参观,发现清军水兵在主炮上晾晒衣裤,断言此舰队不堪一击(也有史学家怀疑“主炮晾衣”的可信度)。3年后,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正面较量中首败于丰岛海战,再败于黄海海战,三败于威海卫而全军覆没。

“以后的历史,我们都很清楚,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华民族造成了太大的伤害。”全林远大校说,“作为军人,我们对日本的心情十分复杂。日本方面也是如此,这么多年来,中日在军事领域的对话、遏制、提防……纠集在一起。”

1996年,全林远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以军人身份访问日本,当他提出要参观一些军事设施时,被婉言谢绝。“中国军人同欧美国家的交流,开始得很早。中美、中俄、中欧等都已实现了军舰互访。目前,中美还要建立军事热线,军事关系正在走上理性和平稳发展的轨道。但是,我们同日本的交流,由于历史原因,开始得就很晚,而且,感觉不一样……”

在日本长期工作的学者朱建荣很能理解这种感觉,“日本整体社会对中国防卫力量还是处于不理解状态,有担忧,有提防,有好奇。”

近几年,提到中国军队,一些日本政治家和媒体都把关注点放在“国防开支连续19年增长”“军费不透明”等方面。

朱建荣认为,“深圳号”访日这类交流是增加互信很好的方式,应该让日本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军人。

“身体允许的话,我一定要到中国军舰上去看看。”日本庆应大学教授、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小岛朋之对本刊说。由于健康原因,小岛先生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中国军人的到来,和日本军人日后的回访,都表明了政府间的信任。我们要正视历史问题,哪怕是不友好的历史。”

在东京留学的于小姐也格外关注“深圳号”:“我要和日本朋友去看咱们的军舰。晴海码头风景很好,‘深圳号也很威武,我会多照几张照片。”

本刊了解到,中日外交和国防部门正在磋商日本海上自卫队回访中国将会派出什么舰艇,以及时间和行程安排等。

日本海上自卫队已对64个国家进行过友好访问,但从没来过中国。对于日本军舰的中国之行,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曾向本刊提出疑虑:“挂着日本军旗的军舰来到中国,是否会对民众心理造成冲击呢?”

一位日本驻华记者说,在历史镜头中观察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很多问题都变得敏感。军事问题尤其如此。所以,把日舰访华放在中国军舰访日之后,也是有关方面慎重权衡的结果。

“不排除在未来的某一天,插着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太阳旗的日本舰艇,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港口。相信我们能经受住心理考验,也有理由表示欢迎。”国内一篇评论文章这样写道。

军事视角下的台湾和东海问题

除历史原因,中日军事交流受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影响也很大。“中美关系的起伏影响日本的政治军事决策,他要看美国眼色。”旅日学者朱建荣说。

近年来,美国默许日本军队走出国门,参与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行动,刺激了日本军事力量发展。这些因素也造成日本政府内产生不愿意同中国军事交流的情绪。

“坦率说,在一些日本人看来,近代中日交手,中国总处于下风,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国军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防分析人士对本刊表示。

日本是海军强国。宋晓军介绍说,日本驱逐舰和潜艇生产周期很快,装备更新也很快,“日本自卫队的舰艇都是精品,中国的造船能力才刚刚超过日本。”

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步伐加快,军事实力随国力而增强,“中国军事威胁论”随之在日本流行了起来。“遏制中国军事发展,成了比军事交流更迫切的需求。台湾就是日本遏制中国的一张牌。”日本记者吉武坦言。

2005年,日美安保条约把台湾纳入其中。在“利益攸关”理念渐成中美共识的情况下,日本对中国的担心加剧,由此尽力强化日美军事同盟,“日本躲在安保条约后面牵制中国。”朱建荣指出,“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但美国对台出售武器,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矛盾。日本利用中美矛盾做文章,避免中美越走越近,对它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产生冲击。”

一些国际问题观察家也注意到这次军舰访日对台湾的心理冲击,新加坡《海峡时报》有言,“中日军事关系任何方面的升温都會引起台湾注意。”

东海问题是中日另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中日东海谈判已经10轮,至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据媒体报道,在东海中日有争议海域,日本政府近年授予企业试开采权,还不断派出日本军舰在此巡逻,中国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这种情况一旦擦枪走火,东海形势将更加复杂化。

“而中国海军舰艇访日,体现相互信任,把冲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可以减轻双方在重要战略方向上的压力。中日防卫部门正在磋商建立海上联络机制,也有同样目的——防止战略误判。”全林远分析道。

前景谨慎乐观

迄今,中日两国已进行了7次副部长级防务安全磋商。有评论认为,“深圳号”此行开启了中日防务交流的新篇章,必将在两国武装力量交往史和推动政治关系发展史进程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深圳号”访日前两个月,在沈阳军区训练基地,举行了“勇士—二00七”摩托化步兵师进攻战斗实兵实弹演习,日本军官首次获邀观摩演习。日本《产经新闻》认为这是“建立互信的一项重要措施”。新加坡《海峡时报》则称,这标志着近期这两个曾经敌对邻国的关系正在升温。

军舰访日也是对中日历史和现实障碍的跨越。但中国驻日使馆表示,两国军舰及官兵不会进行任何形式的联合演习。多年来,中日军事交流多是参观、对话和学术研讨,联合军演等军事交往高端内容,至今仍被视为禁区。

“所以,不能认为中日军事交往能就此迅速扩大。”朱建荣提醒,“在中日关系回暖过程中,不能靠一两次出访、交流就能解决。两国政治互信基础薄弱,军事交往前景最多只能是谨慎乐观。”

就在“深圳号”起航前一天,11月2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新加坡东亚峰会上第一次与温家宝总理会晤,中方表达了欢迎福田尽早访华态度。同日,中国驻日大使崔天凯在日中友好七团体欢迎招待会上透露,中方正在积极准备国家主席胡锦涛明年对日本的国事访问。这将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再次访日。

而日本共同社则认为,近来,在两国政府渲染关系改善的气氛下,中日之间分歧较大的难题被刻意回避和搁置了。

更保守甚至悲观的论调,在北京和东京都存在。“中日矛盾是地缘战略决定的矛盾,根深蒂固,长期存在,沟通无效”,“现在还看不出日本放松对中国军事防范的迹象”……

但毕竟,军舰互访开启了中日军事交流的新篇章。对于如何抓住机遇期,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海军少将杨毅开出“五要、五不要”的药方: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都要坚持防御型军事战略;都要相互正确战略定位;都要承认对方的正当政治诉求与合法权益;都要在双边和多边机制中积极合作,争取“双赢”。都不要挑战对方的核心国家利益;都不要干涉对方内政;都不要主动把对方视为假想敌;都不要使用军事力量或威胁使用军事力量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都不要参加针对对方的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

篇5:我的旅程作文

我们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在等待着大巴车。虽然大巴迟迟没有来,但也没有影响我的心情。但也难免会有人抱怨。

车终于来了,我们乘坐的是最新最豪华的大巴。这也让我也有些欣慰。开始发车。在长达12小时的漫漫旅途中。大家显得并不那么拘谨。爸爸买了烧饼;有的买了肉肠;有的买了水;有的买了鸡蛋;还有的买了方便面。这证实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车里,有人睡觉;有人玩纸牌;有人谈笑;还有人看风景。而我嘛,就属于最后一种。

看那时高时低、时高时低的庄稼。这也更让我期待看到水天一线的大海。我还看到了几处水塘,水塘里偶尔长满荷花的水塘。看那含苞欲放的荷花,千姿百态。还有几处像‘‘麦草方格’一样的庄稼。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虽然不能用照相机留念,但把它用心记下来、写下来吧。

我们的路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是高速公路,几乎看不到交通灯。

我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摇篮一一黄河,虽然我看到的黄河不是最宽阔的,但这也满足了我的小小的心愿。

篇6:我的新旅程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初中伴随着暑假的离别之歌到来了。一转眼的时间,我就要告别童年的稚趣,步入中学的阶梯。这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新的里程碑。中学的大门已向我打开,可是我感到一切都离我那么陌生而又遥远,但是,我仍旧很激动,感到一种莫名的说不出的喜悦之感。

在这新的环境中,新的教室中,新的同学中,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在成长,和其他人一样成长着,奔跑着,快乐着,共同呼吸着教室的芬芳。

在这新的教室里,我感到温暖和安全,它像母亲一样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在那里,我们将要茁壮地成长;它像母亲一样撑起一把朴实的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这教室里许多新的同学中我大多不认识,这让我感觉到我们之间无法沟通,无法建立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怀着一颗善良和友好的心,伸出我慷慨热情的双手,就一定会结交到新的朋友,融入到这个美满的大家庭中,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集体。后来,果真如我所想的一样,我融入到了这个大集体中,感到了一种幸福的快乐。我感到只要有信心做你想做的事情,无论有多么艰难,都会游刃有余的。这就好比你登一座山,山上垂下一根绳子,只要你不放弃,握紧绳子,就永远不会掉下来。

新的老师也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不能只以是否喜欢听来否定老师为我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我都要怀着一种对事物不懈的追求和渴望的心情听课。此时我感觉到我们虽已长成为一棵棵小树,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深深扎根,固立自己;老师则像园丁一样辛勤地为我们浇水锄草,给我们换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生活方面,除了作业多以外,就是早起晚睡,虽然每天如此反反复复,像机器一样周而复始不知疲倦般的工作,可我却觉得苦中有乐,乐是因为每天不断地有新知识和新收获而乐此不疲。我觉得只有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耐力,以苦为乐,才会有所收获,正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说一般。

篇7:我的素描旅程作文

我的素描旅程

作者:袁基桓

一走进这间屋子,一股浓郁的铅芯味弥漫在空气中。不一会儿,我就被这味道熏得晕头转向。这就是我素描旅程,在这一天正式开始了。

这天下午,我在这屋子里度过。我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摆在面前的是一张简单的几何图。那灰色的线条,栩栩如生的画面,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我环顾四周,周围的人都安静地画着画,教室里一片寂静,只听见那铅笔在纸上轻轻擦过的声音。周围的人都画得那么好,而我却无从下手。老师终于过来了,他在我的座位下坐下,用那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我讲解着,讲完后,便让我独立完成这张画。

我照着老师刚才说的做,在纸上画了一层淡淡的浅灰,在白纸上显得格外耀眼。先画正方体,我用不标准的`拿笔姿势在纸上重重刻了下去,定出了它前后左右四个点。一旁的同学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我,好像在嘲笑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又好像想帮助我的样子。我看了他一眼,脸刷一下红了起来,觉得自己的技术比不过人家了。在不知不觉中我画完了正方体,课自己左看右看都觉得这个图形与原图截然不同,唯一相似的一点就是都有六个面。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勉强地画圆。要知道,在幼儿园里老师让我们画圆,自己又不会画,每个圆都有一个尖角,这让我失望不已。这让原本心情沉重的我愈加沉重了,仿佛背了一座大山似的。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画,圆快画好了,也画得挺不错,可位置又定错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这样,我在一次次失败后,终于成功画好了一幅画,可以回家了。

我走到屋外,觉得空气好清新,原来沉重的心情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的家访旅程演讲稿】相关文章:

我的梦中旅程05-11

幻想作文-我的冒险旅程06-15

生命的旅程之我的人生02-22

我的家访故事演讲稿05-19

生命旅程05-17

爱情旅程范文05-15

新旅程作文04-25

生命的旅程06-06

最后的旅程05-10

我的家访记录04-10

上一篇:公司中秋节的主持稿下一篇: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