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数学课件

2024-07-08

高中的数学课件(精选8篇)

篇1:高中的数学课件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

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

文 龙 君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从初中到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过渡,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这个过渡没有把握好,无论是从数学思维上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没有很好过渡,导致高中三年数学成绩都一直没办法提高。本文就这两大方面简单地分析如下。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在考试或做题时体现出总感觉会做,但又不能完全做对,似懂非懂的样子。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体现出没有清晰的思路,总是在老师讲完后才恍然大悟。

3.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总会用一些以前用过的但与此题毫无相关的知识点以及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认为方法都没有错,但就是做不出来。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还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

1.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函数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

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这两大方面,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能从这两大方面入手,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也能及时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帮助。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一中北校区)

篇2:高中的数学课件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它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为背景的。

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很多教师会发现他们必须用从未经历过的方式去教学。我在近年的尝试过程中觉得首先必须比较充分地理解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目的。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好“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及课后反馈与评估。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目的

数学科学本身就来自于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形态、对人类进行的各种活动的认识而抽象成人的思想及方法的一门学科。人类再用它来理解自然与社会、用它来解决自然社会的一些问题。

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缺陷在于它常常使学生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机械地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尤有甚者,解大量的数学习题并追求唯一正确答案,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而又繁杂。

研究性学习是想让学生回到自然与社会中来,让他们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自然与社会问题。自己试图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供选择。让他们深深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

当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一员,负起他们应负的责任。让他们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协作中学会做人。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的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以学生能了解而展开,否则不要选它为课题。

譬如最近我们在数列、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学生选择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杭州市房改房价格研究》、《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等。教师在指导这些课题的展开中,必须先有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实例启发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把数列、极限、函数等数学知识以及有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与实例的事例结合好。能很快打开学生的思路,扩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选题时有活跃的思路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选题符合上述选题原则。

三、课题展开的组织

课题展开的组织可能是研究性学习有否成效的关键。

一般我是以学生自愿结合5—6人一组为宜,但必须告诉他们,课题组必须有组长、副组长及报告执笔人。课题

展开必须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分工协作。考虑的因素是:自愿结合是为了兴趣相同,性格相投便於展开活动。确定组长及执笔人是为了加强当选人的责任性,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完成课题必须给出时间与时间表。一般以三周为宜,最好能选择有长假的阶段。我近次的活动就选择在国庆长假前一星期布置,节后一星期结束。要让他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同时活动时间表要让学生排出,让他们养成按计划工作的习惯。

四、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据收集,方案很多,如《杭州市房改房价格研究》、《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同学有的是从图书馆查到得的,有的是从网站查找,有的是从统计局的资料上查找到的。当然有时还可以由课题小组成员直接去调查,测算,甚至是做实验得到的。但有

一很重要的原则:数据必须真实可靠。

数据处理,一般应在这样的原则下处理:略作微小改动不影响事物的本来面貌。譬如杭州市房改房价格的处理:1995年为702元/平方米改为700元/平方米等我们认为在预测2000房改房价格的课题中不会影响结果的恰当性。

这是因为计算误差原理允许这样处理,还因为能适合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这里要注意真实是第一的,不要因为为了便于学生应用有关数学知识随意改动,意造数据;这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实事求是态度养成很重要一个环节。

如果得到的数据,用一般常用的数学方法很难研究问题,那么指导老师要帮他们调换数学方法。如这次《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课题组,他们得到的从1981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用数列的知识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指导老师就帮助他们,用描点作曲线,用研究曲线变化趋势的方法来完成课题的工作。如果遇到高中生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我认为还是彻底放弃这个课题。

篇3:高中的数学课件

一、从高中角度看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差异

1.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内容编排上的差异.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模块化教学, 而大学数学则追求严密的逻辑性.根据[3]的调查, 高中数学渗透的大学数学的内容凌乱、不系统.例如导数的教学, 没有讲清楚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就直接引入导数.而大学数学则系统地、完整地讲解了导数、极限、连续概念及其关系.

2.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差异.高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般采用“知识点讲解———引导练习”的模式.大学教师则采用“知识点讲解———自主练习”的教学模式.与高中老师相比, 大学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

3.教学理念的差异.高中教师认为学习是为了高考, 所以, 高中数学的课堂就是习题的课堂.大学则设计了数学建模、经济数学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应用数学,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为了让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能尽快地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 高中教师应在高中数学课堂渗透大学数学的教学思想, 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二、在高中课堂渗透大学数学的教学思想

1.教学理念的渗透.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 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所以, 高中课堂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首先, 明确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知道课程中的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 真正理解数学既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也是研究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再次, 教给学生自觉预习、复习, 认真记笔记、独立思考, 每节、每章内容结束之后及时总结, 解完题后进行反思和回顾的学习习惯.

2.教学模式的渗透.大学数学教师高屋建瓴, 渗透数学思想, 讲解知识点,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高中教师则告诉学生考点, 讲给学生答案, 让学生模仿已经讲解的例题做练习.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此, 结合高中的特点, 我们建议课堂教学模式多学习一下成都十二中的“缄默式”[4].教学模式能否试用“问题导入———自主探究———知识点小结———自主练习”?这样, 教师讲的少了, 学生自主学习的多了, 也更与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相近了.

3.利用多媒体进行n维空间的渗透.平面几何、立体几何都需要先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利用多媒体教学, 展现二维空间、三维空间, 渗透n维空间, 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对大学数学黎曼几何、n阶矩阵等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4.知识点的严密性的渗透.新课改后, 教材附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和清晰的定理推导, 有的模块还有数学史的介绍.但是, 高中教师上课时, 往往把这些能使知识更完整、更系统的东西都删掉了, 只讲考点.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也造成了高中数学知识点的不严密.根据上述及[3]的统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高中课堂适当地补充知识点的相关知识, 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完整的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及其推理的严密性的认识.

5.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创造、保存、传递、交流、发展人类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 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文化的修养比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在深层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 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5].

综上所述,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随时渗透大学数学的教学思想, 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思想的衔接.要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要学习现代数学的有关内容, 扩大知识面,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颜春, 何中全.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成绩的调查及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2]柴俊.高考数学分数高, 大学数学学习成绩一定好吗?[J].数学教学, 2003 (8) .

[3]赵春元.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新课标衔接的调查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

[4]周光岑, 陈明英, 刘英.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2) .

篇4:高中的数学课件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区别 影响

许多学生上初中时,感觉数学易学,成绩优异,但毕业进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出现了数学成绩大幅下降、厌学的现象,过去的数学优秀生变为了学习数学的学困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失去了信心,其中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不同也是造成部分高中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区别

1.知识难易程度上的区别。相对于高中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有以下特点:初中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着数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常凭借自己的直观感知就能得出和理解课本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因此,学生接受和消化数学知识一般都遵循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初中教材中的数学术语通常通俗易懂、语句描述也简单,而且趣味性较浓;初中教材中的重要结论少且容易记忆;初中数学考试题型较固定且简单。而学生刚进入高一后,学习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时,学生就会接触到如集合、函数、映射等极其抽象的数学概念;随着学习的进行,遇到的抽象概念会越来越多,如异面直线、排列和组合、导数等,知识难度越来越大;无论平时的作业还是考试,会遇到解题技巧灵活多变的好多高中数学题型,这些题型不仅考查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还考查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充分体现着高中数学知识容量大、难度大、要求高、不好掌握的特点。

2.知识内容要求方面的区别。初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脱节”现象。比如,现行的初中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因此,初中课本已删去了这部分知识。而学生升入高中后,学生进行有些高中数学运算时,却要利用到这两个公式;还比如,在初中阶段,对于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教学大纲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情况不要求掌握,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生在学习高中教材必修1“函数”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如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时,却要求学生利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并且这时学生会遇到很多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题目,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完全掌握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此时学生只能用求根公式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3.课程理念方面的区别。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要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重视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具有创新意识。

4.课程目标方面的区别。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着重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不但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应用数学与实践的意识。

二、初高中数学在教学方法上的区别

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师往往都是从实际情景出发引入数学知识,使初中数学具有生活趣味;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少,内容简单,课时也充足,教师通常会对有些难点知识反复讲授,直到学生掌握为止;部分教师还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法和题海战术,使学生获得理想成绩;迫于中考的压力较大,初中数学教师无论新课还是习题课喜欢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活动,且一般讲得都很细而全,通常不会给学生留自己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这种教法会养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的是知识的理论分析,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思想和知识的的实际运用;由于高中数学知识较抽象,授课时,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多,课时量又相对较少,教师授课时,通常进度较快,教师不可能反复讲解重难点知识,也不可能巩固强化和讲全讲细各类型题,教师的授课特点只是剖析概念的内涵,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分析重难点。以上这些使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

三、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由于时间充足、数学题型较少,因而学生练习、反复练习重点题型的时间多、次数多,并且许多数学知识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题型,便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由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课堂教师通常采取的是讲授法,因而培养了学生依靠教师的不良学习习惯,如自己不会定计划、不自主自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巩固复习知识等。

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数学课时相对较少,而知识又很多,教师只能讲一些较为典型的题目,不可能把所有的题型讲全。学生若要提高数学成绩,他们必须要具备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然而,学生刚进入高中时,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方面的“惯性”原因,他们往往会沿用初中的学法,爱死记硬背定义、公式、定理,致使他们学习数学有难度,及时完成数学作业有难度,这显然影响到了学生进入高中后科学学法的形成。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上初中时并没有用多大的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发奋了一二个月学好了数学,甚至还上了重点班,因而认为高中数学也不过如此,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轻视”心理、不够重视,最后也影响了这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作为我们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黄岩.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区别与衔接方法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篇5: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区别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篇6:高中的数学课件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把握学生学习起点,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邓鹏飞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摘 要:学习起点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阐述了学习起点的定义,探讨了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针对不同学生组织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起点;有效教学

因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展开多种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概述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具备了相关的认知水平以及态度等。学习起点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标准的学习进度积累基础知识以及培养能力水平;而后者主要是指学生借助教材、参考书籍等不同的学习资源实际掌握有关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

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两种学习起点会产生以下三种关系:其一是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其二是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一致;其三是逻辑起点低于现实起点。因为这三种关系的产生,所以就导致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教学计划。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地设计符合大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比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按照不同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数学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和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就需要依靠有关的外在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来充分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技能和知识水平?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有多少学生掌握?这些学生的掌握程度又是怎样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多少差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点拨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学会?教师掌握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后,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3.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基础调整教学程序

教师经过钻研以及对教材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之后,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结合到钻研过程中,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资源转化成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问一些现实起点比较高、掌握新知识比较快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总结自己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以此来带动一些现实起点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的研讨活动,探讨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总结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相出题比赛等,从而达到缩小学生现实起点差距的目的。

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师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目标,找准教学起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认真钻研教材,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仍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静敏。把握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J].教育艺术,2014(04)。

[2]张汶,邵伟琳。关注学习起点,调整课程标准: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学科学习起点调查报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

篇7:高中的美术课件

教学目标:

A、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木版画作品,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B、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版画的表现语言,感受版画与一般绘画的异同。

C、技能目标:学生在木版画创作实践中学习版画的造型方法,掌握黑白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D、创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木刻版画的特点,有创意地设计并制作动物黑白木刻作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言。

(第一课时)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动物的设计与印制。

建议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一、课前准备:

教具:欣赏用的版画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印纸。

学具:木版、三棱刀和圆口刀、颜料、文具盒、印纸。

二、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一上课,教师利用投影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画面里画的是什么内容(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是演戏的人,有的说是神仙等等,在回答了一连串的答案之后,我逐步提示:画面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的年画是如何制作的是一幅一幅画上去的吗(学生回答:是印刷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是通过画稿、刻板、印制完成的图画。版画是间接性艺术,通过“版”做媒介再转印于纸上,这不同于直接性表现的其他绘画。版画有固定的印版,可以重复印制而产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画又称为复数性的艺术。你们想做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木刻版画。

2、感授新知(进行绘画基本技能训练)

木刻版画是一门集绘画、刻板、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是在木板上采用不同的刻刀,通过刻、切、铲、凿、划等手段来表现形象的。

斜口刀平口刀 圆口刀 三角刀

首先教他们怎样握刀,怎样刻直线、曲线、点,认识不同刀具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和魅力;如何运用黑白的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进行木刻画面的黑白处理,并学习一些简单的表现技法。此时学生都兴奋起来,跃跃欲试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加工,在木板上打出底稿,让他们自己尝试在简单的图形上练习木刻线条组合的感受与技巧。

(投影出示上图)

幻灯片出示效果强烈的黑白木刻:

一 对比“实景图例”和“黑白稿”,学生小组讨论: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版画制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简洁性、单纯性、平面性和抽象性。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单色油墨印制,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设计黑白稿时,不仅要夸张主体,还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与层次。

二 黑白木刻可以表现很多可爱的动物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设计。

3、实践阶段:

黑白木刻的设计与制作:

⑴起稿:

① 把你想要表现的动物图案画成简要的线条稿或黑白稿

② 可以在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用铅笔转画画稿,也可以画在复写纸上再拷贝在版上。

③ 注意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画面内容而考虑版向的问题。

⑵刻制:

① 由于版上涂了墨色,每刻一刀都能清楚的显示刻作效果。

② 刻作时先以三角刀刻出木板画面上的轮廓边缘线,再交替结合使用圆刀,逐步刻出亮面。

③注意安全,用刀时左手勿置于刀前。

⑶上墨:

①把以松节油调好的油墨,用勺子盛少许置于平底盛器上(如三合板),再以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地粘于油滚上,以便在版上均匀滚墨。②注意要使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

⑷磨印:

① 把纸对准版面(为使纸与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夹子等)。

② 用木蘑菇或瓶盖摩擦拓印。

⑸完成:

① 磨印完毕后,局部地打开看一看,如没有印实,可以局部补上油墨,继续磨压,直到满意为止。

②注意在局部滚油墨时要十分小心,不能移动纸张。

三、评价阶段:

⑴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学生的评价:

我感受到了木刻版画的艺术美;

我掌握了黑白木刻的制作技法,制作出了有趣的作品;

我的套色木刻作品虽然粗糙,但下次再做就有经验了;

我的动物可爱极了。

⑵互评: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家的评价:

是否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木刻版画的感受;

是否理解版画的特点并能运用木刻版画的不同刀法;

是否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是否有成功的体验;

是否能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是否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⑶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四、拓展延伸:

⑴推选出本班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年级的木刻版画作品展,邀请老师和家长参观。

篇8:高等数学——高中数学的延伸

一、存在问题

1.学生

高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紧张且超负荷的, 进入高校学生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惰性, 自制能力较差, 加上高职学生大多数高中的数学成绩都不好, 基础薄弱, 对高等数学没有兴趣学习, 心生恐惧害怕, 于是一上课就伴随着头疼、心烦、听不进去等现象, 有的甚至刚入学就想放弃高等数学的学习, 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在这样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的进展及后续课程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高等数学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放弃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 就意味着放弃专业学习, 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未来.

2.老师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传统, 大多属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老师有较长的时间接触, 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入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其教学方式仍然较为传统, 并且与学生接触时间少, 所以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 主要是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但从这里了解的情况并不完全真实可靠.陈旧的教学理念与学科的发展、工程技术的实践不协调.

3.教学要求

高中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教师在课堂上能很好的控制每名学生的听课情况;而高职学校多偏重于专业课、实践课, 数学常常不被重视,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自己要求高的就好好学, 更多的学生只期望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上课时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 有的看无关书籍、有的小声说话、有的睡觉、甚至有个别学生随意旷课, 这种环境影响整个课堂气氛, 导致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无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今后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职数学教学观念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应把学生从高中重视技巧性, 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到树立新的学习观,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领会数学精神, 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自信心, 从而形成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同时教师应主动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问题的习惯, 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形成主体性教育思想, 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高职数学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确立教学思想, 摆脱旧的教育方式.根据院校专业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 对有需要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扩充, 多讲授分析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高职数学主讲教师之间要多进行教学研究, 并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范畴及相关性, 了解高职数学在现实及专业中的使用情况,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教学过程中加入具有社会时代前沿的信息, 增强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经验方面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学形式的转变

高职数学是一门抽象课程, 学生学不好是无法与现实事物联系, 不能很好的理解.为了克服学生这种恐惧抽象的心理,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加入多媒体教学, 增强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其数学品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可以开展基于数学的课外学术活动,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的科技创新活动, 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绍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转变教学形式为重视专业领域建设, 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指导方向.

三、小结

高职数学的教学转变是一项长期工作, 通过不断地完善教学措施、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理念, 使我国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 体现不同专业对数学需求的不同, 对课程内容教学重点侧重也不相同, 使高职数学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只有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把握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理念, 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 应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 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力.

希望学生能顺利平稳的过渡到大学数学的学习, 处理好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关系, 在高职数学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 从而增强高等数学知识的运用, 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童娟, 何春辉.关于高职数学改革的新思路.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3) .

[2]闫杰生, 李少荣.数学建模与高职数学改革.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上一篇:2022小学老师工作心得下一篇:主题词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