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7号令解读

2024-04-23

工信部27号令解读(精选6篇)

篇1:工信部27号令解读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解读

新修订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27号,以下简称《规定》)2017年9月4日签发,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的背景和修订过程

2012年《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2年第9号)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自2013年施行以来,对指导各地做好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港口危险货物的吞吐量和仓储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安全管理压力日益加大。特别是深刻吸取重特大事故教训,经全面梳理危险品管理法规,认真查找和分析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发现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等方面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同时,2014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部本着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的原则,再次全面修订了《规定》。

《规定》征求了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有关交通运输(港口)管理部门、港口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意见,部又在部网站和国务院法制办网站进行了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经部专题会议研究后,已于2017年8月29日第14次部务会审议通过。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规定》共八章88条,分别为总则、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经营人资质、作业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监督与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此次修订主要从完善管理职责、调整许可权限、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法律责任五个方面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危险货物港口建设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与安全监管制度,并着重加强了安全监管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主要内容包括:

(一)完善安全管理职责体系。

为充分体现和落实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交通运输(港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的指导督促。

(二)调整优化部分许可管理权限。

一是将危险货物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审查权限划分标准由立项层级调整为危险程度。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和省级立项项目逐步减少,考虑到设区的市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对储存或者装卸剧毒化学品以及危险货物码头、仓储设施达到一定规模的港口建设项目,由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其他项目由设区的市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查。

二是由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实施危险货物港口经营资质管理和监督检查。即将从事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或者有储存设施的港口经营人资质,由设区的市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调整为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三)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根据新的《安全生产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要求,增加了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经费、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强化了装卸管理人员取得从业资格、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有关要求,明确了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具体的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

(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新增了三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一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吸取近年来发生的事故中不能实时掌握危险货物去向和情况的教训,要求港口经营人建立危险货物作业信息系统,实时记录作业基础数据,进行异地备份,并及时准确提供管理部门,实现对危险货物全流程、全覆盖的安全管控。二是重点环节管理制度。明确了船港之间、同一作业区域企业之间同时作业等容易产生交叉环节,以及危险货物集装箱直装直取、限时限量存放等容易被忽视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三是信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信用监管,对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列入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

(五)强化对企业违法行为的行政强制和处罚。

根据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补充完善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采取停止供电措施强制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履行决定,同时对6种其他情形,在规章权限内设定了处罚条款,切实增强了《规定》的威慑力和执行效果。

三、有关要求

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是保障港口安全的关键,是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大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各级交通运输(港口)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新《规定》精神,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大宣贯力度,使一线监管人员、一线从业人员,做到应知应会、知法守法。要以《规定》出台为契机,结合部安全生产工作部署,深化港口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加快完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体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双重预防控制和联合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和标准规范,全面从严从实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促进港口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细化要求,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篇2:工信部27号令解读

按照行业标准复审计划,相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了包装、电子等两个行业,共27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其中继续有效15项,拟修订11项,拟废止1项。其中,电子行业标准共19项,SJ/T 11378-2008《等离子体显示器件第3-1部分:机械接口》、SJ/T 11379-2008《等离子体显示器件第4部分:气候和机械试验方法》、SJ/T 11198-2007《显像管、显示管和电光源用玻管规范》等13项标准继续有效;SJ/T 11281-2007《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屏测试方法》、SJ/T 11381-2008《信息查询自助终端通用规范》、SJ/T 11380-2008《自动声纹识别(说话人识别)技术规范》、SJ/T 11387-2008《直播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系统及设备通用规范》等5项标准拟修订,SJ/T11270-2008《信息技术鼠标器通用规范》拟废止(GB/T 26245-2010《计算机用鼠标器通用规范》已经规定了相应的产品要求。因已有国家标准,故建议对该行业标准废止)。复审结论公示具体内容详见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2845605/n13916913/15947566.html。

摘要:<正>按照行业标准复审计划,相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了包装、电子等两个行业,共27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其中继续有效15项,拟修订11项,拟废止1项。其中,电子行业标准共19项,SJ/T 11378-2008《等离子体显示器件第3-1部分:机械接口》、SJ/T 11379-2008《等离子体显示器件第4部分:气候

篇3:工信部27号令解读

提高品种质量

据了解,我国钢铁工业在钢材品种质量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量大面广的产品档次低,质量和稳定性较差,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不强,与下游行业衔接不畅。为此,《规划》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稳定性、满足下游需求三方面提出品种质量的具体发展目标。

“以前,行业内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短缺品种开发上,对量大面广的建筑用螺纹钢筋、线材、中厚板和热轧板带等品种重视不够,花费的精力不足,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工信部负责人表示,《规划》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据介绍,高端钢材品种产销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标准和认证方面的壁垒高,研发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产品多为直供销售,市场开拓难度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对钢铁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能力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因此,要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防止同质化发展。

同时,要依法依规彻底淘汰落后产能,不再继续提高淘汰落后的装备标准,关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的后门。

注重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

《规划》从两个方面对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要加强在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新材料,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二是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据介绍,技术改造是最大限度发挥投资作用、尽快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时期技术改造要改变过去以提高质量和装备水平、同时带动产能增长的做法,转而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节能减排等为目标,改造的结果可能是产能还会有所降低,部分环保措施还会使成本上升,但钢材性能将更高,用量将减少,与城市的发展更趋协调。

总体来看,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仍有挖掘的空间,《规划》给“十二五”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出新目标。从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角度提出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95%以上。

同时,《规划》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提出2015年钢铁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该目标高于国家提出的16%的目标,但低于工业行业20%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已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节能潜力相对其他工业行业较小,下降18%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必须从提高附加值和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

《规划》指出在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并对重点区域钢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国环渤海地区钢材严重供大于求,区域内钢材消费量不到产能的50%。长三角地区钢材生产和消费量大,处于供略大于求的弱平衡状态,区域内土地紧缺、能源供应紧张、环境容量小,因此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钢铁基地。

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主要可以缓解供需矛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钢铁工业重大布局调整。同时,有利于促进宝钢、鞍钢、武钢战略布局和优化升级,推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对西部地区来说,钢材需求仍有一定空间,可有条件地在具有一定资源、能源和市场优势的地区,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工业。但一定要依据资源、能源和市场做好规划,有序发展。

据了解,我国钢铁工业有7000多家企业,其中生产粗钢的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7.8%,远落后于美、日、韩70%—90%的水平。

针对产业集中度低,《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勢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据介绍,这两种在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模式,从目前发展看,是符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的兼并重组模式,在“十二五”时期仍有较大的实施空间。

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铁矿石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已经形成,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达到40家(2011年已扩展到63家),进口量6.18亿吨,约占铁矿石消费总量的6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32个百分点。在高矿价高收益的驱动下,2011年1—10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也增长了26.4%,进口铁矿石增长了10.9%,国产矿的增速大于进口矿。

业内认为,在如何提高矿石的保障方面,比较集中有两个认识:一是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提高自给率,以提高话语权;二是加大国外矿山的开发力度,提高权益矿的比例。

而《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考虑到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源国际化和节能减排上考虑,多用进口矿是必然的。

“问题是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矿定价没有话语权,还是要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不仅开矿,更重要的是建厂,将钢坯或钢材运进来,而不是只在国内发展。”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要将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与钢铁工业发展联系起来,一是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铬矿、锰矿、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尾矿回收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现有矿山的资源整合;三是加强和改善进口铁矿石管理,研究引导建立符合市场的、上下游可长期协调发展的铁矿石价格形成体系,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秩序;四是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及其他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建设钢铁厂,投资参股国外钢铁企业;五是推进“减量化”用钢,提高科学使用钢材的水平,减少铁矿石消耗;六是加大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规划近期出台

充电设备标准仍未统一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向社会公布。

关于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陈全世表示,规划确定了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我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同时,实施过渡战略和转型战略,大城市的服务领域的各种车型进行试点,从新能源客车,微混合轿车,以及小型混动轿车等,最终发展到纯电动车。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全世表示,首先,从中国的能源结构看,石油资源相对短缺,而电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充分利用;第二,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规避在发动机、变速器等传统汽车技术的劣势,有“跨越式”或“弯道超车”的诱惑;第三,发展电动汽车的相对优势,政府在推动充电站等方面的力度,以及稀土、锂资源不受外国制约等。

充电设备标准仍未统一

“要发展电动车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充电设备的标准迟迟不能统一成为相关企业心目中最大的痛。”南京绿展科技战略规划部的唐小森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由于各地兴建充电站、充电桩的设备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导致我们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的混乱,”因此,他指出,基础建设方面的规范、统一是发展电动车市场的当务之急。

而在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运营模式上,第一电动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张瑞丰则向记者表示,当前汽车、能源、地方政府等纷纷投入电动汽车及充电站建设的复杂局面下,建议政府放开门槛,引入竞争。建立和规范良性竞争机制,由市场来选择最优的运营模式。

影响:即将出台的规划,确定了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我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实施过渡战略和转型战略,大城市的服务领域进行试点,从新能源客车,微混合轿车,以及小型混动轿车等,最终发展到纯电动车。

文/宦 璐

篇4:工信部27号令解读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3月17日接受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意见》与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及工信部提出的加强工业品质量的工作重点是一致的。之所以强调质量信誉建设, 是因为这是当前国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因此, 要把加强质量信誉建设作为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沙南生强调, 在加强质量信誉建设中, 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包括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 对产品质量的保证要与产品实物相一致。二是开展达标对标, 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提高采标率水平, 稳定提升产品质量。

提升质量责任意识

“加强工业品质量信誉建设工作, 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拉动内需、稳定出口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做贡献。”

沙南生表示, 虽然当前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品牌竞争力强的优质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并为我国工业产品迈向全球市场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广大工业企业积极提高质量, 拉动内需, 稳定出口, 为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做出了贡献。但一些工业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质量信誉水平不高, 部分工业产品标准水平偏低和实物质量不稳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涉及产品质量信誉的问题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 一是一些企业的质量责任主体意识淡薄, 企业质量工作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工业产品品牌培育迟缓;三是质量信誉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薄弱;四是工业产品标准发展滞后, 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五是市场监管和出口商品质量水平有待加强;六是对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规划和协调不足, 难于形成合力, 突破性解决影响质量的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意见》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积极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提高工业产品质量,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

沙南生强调, 要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 为我国工业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支撑, 拉动内需、稳定出口。要以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 保护和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质量形象, 以规范企业自我声明为手段, 推动质量信誉建设, 促进形成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质量责任意识。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工信部近日公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质量工作要点》, 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中央经济工作精神, 通过推动工业产品质量进步, 为调结构、上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沙南生表示, 《意见》与此前提出的质量工作重点并不矛盾, 而是相呼应的统一整体。“发布《指导意见》是为了在落实好2010年各项质量工作的基础上, 把加强质量信誉建设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为有效推进工业品质量信誉建设, 《意见》明确了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开展宣传和培训, 增强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二是推动企业自主承诺质量责任,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三是加强工业产品标准的对标和达标工作;四是提高产品供应链质量保证水平;五是开展工业产品自主品牌建设;六是加快质量诚信建设, 培育质量信誉;七是加强应对工业产品质量失信事件的能力。

解读当前要重点抓好的上述7项工作, 沙南生强调, 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 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质量责任观、增强企业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 让企业把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里, 落实在经营活动中。要规范企业的自我声明, 鼓励企业做出质量承诺, 并通过加强监管工作, 监督企业兑现承诺。同时, 要规范企业自我声明的管理, 既要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承诺质量责任, 又要对企业自我声明内容与实物质量的一致性加强监督和管理。

在加强工业产品标准的对标和达标工作方面, 要重点对比我国工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主要差异, 并进行标准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审查。要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提高采标率水平, 稳定提升产品质量。工信部门将会同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对标工作, 并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达标备案工作, 做好企业标准的对标工作。与此同时, 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对采标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加快我国工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速度, 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 提高我国标准整体水平。

在提高产品供应链质量保证水平方面, 工信部门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专项技术攻关活动, 解决影响供应链质量水平的瓶颈问题;要从产业聚集区入手, 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交流, 实现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 保证标准要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指导企业提高对采购产品质量检测能力, 并对重要供应商开展第二方审核;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中, 加大对采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支持力度。海关和质检部门要加强对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通关监管和检验监管, 防止不合格产品非法入境;要加强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技术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

资料链接:

篇5:工信部27号令解读

《行动纲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即围绕全面推动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这一总体目标, 确定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 提升治理能力;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三是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围绕这“三位一体”,具体明确了五大目标、 七项措施、十大工程。并且据此细化分解出76项具体任务,确定了每项任务的具体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确保《行动纲要》的落地和实施。

五个目标:一是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是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三是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四是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五是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七项措施: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发展机制、建立标准规范体系、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十项工程: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篇6:工信部27号令解读

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于8月31日正式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以下简称《行动纲要》) , 其将作为指导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在9月10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对《行动纲要》进行了深度解读。

数据强国、服务民生

在陈伟看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大数据将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大数据将重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格局, 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但是, 如何让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说话”并传递有意义的信息, 目前一些在互联网产业走得比较靠前的企业已经进行了些尝试。

例如, 阿里公司可以根据中小企业平时的交易情况、银行财务状况及诚信情况进行筛选, 为其中的“优质企业”提供无担保贷款。目前, 阿里已累计发放2000多亿元企业贷款, 服务于80余万家企业, 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 百度公司也利用大数据技术, 实时展示流感等流行病的动态并预测发病趋势, 为应对疫情变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帮助。

应该说, 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巨大的应用市场优势, 如果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 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辅助决策, 充分释放和利用海量数据资源中蕴含的巨大价值, 将会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耦合、交叉创新。陈伟认为, 大数据的发展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思维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同时也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机遇。

五大目标、七项措施、十大工程

谈及《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及对产业的部署, 陈伟表示可以归结为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推动资源整合, 提升治理能力;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培育新业态, 助力经济转型;三是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安全支撑, 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健康发展。

围绕以上三大重点任务, 国家联合多部门又具体明确了五大目标、七项措施、十大工程, 并细化分解出76项具体任务, 以及确定每项任务的具体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 以确保《行动纲要》的落地和实施。

五大目标:一是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二是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三是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四是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五是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七项措施: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发展机制、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十大工程: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加速“工业大数据”、扶持龙头企业

据悉,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培育新兴业态, 助力经济转型, 包括推进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产品体系、完善产业链和发展环境、推进工业及新兴产业大数据应用, 同时做好信息安全和规范管理等相关工作。

陈伟表示, 工信部将重点组织实施十大工程中的“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和“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开发面向工业、电信、金融、交通、医疗等数据密集型行业, 加速推动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力争形成先进的技术体系、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高效的应用服务体系。

其中, 针对业界普遍关心的“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 陈伟则表示, 工信部将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3D打印、个性化定制等的融合集成, 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集中资源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鼓励中小企业特色发展。

《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

目前,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指导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建由130余家单位构成的大数据标准工作组, 组织起草了《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 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 开展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开放共享和交易等方面的多项国家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同时鼓励其积极参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与国际同步发展。

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试点

上一篇:峄城区信息快报第1期下一篇:美国签证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