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写景文

2024-06-28

高分写景文(精选14篇)

篇1:高分写景文

西湖公园美丽极了!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塑像,那是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手里拿了一本书,好像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

向前走,就能看道一条河,那条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河边还有一些椅子,可以供游客休息。

穿过树林,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德星亭。这个亭子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一些用石板做成的座椅;第二层是一个幻觉屋;第三层有四根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安装了雕刻着花纹的座椅。亭子的四周向上翘着。游客可以游客可以在亭子的第三层观赏公园的美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来乘凉。亭子的四周柳树低垂,松柏耸立。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小树林。

再向前走,便来到了一片草地上,这块草地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近看是一块草地,在远处看就像一块黄绿花纹的地毯。

草地的旁边是一个花的世界。那里有许多花,有姿态各异的牡丹花;还有五彩缤纷的月季花;哪像火一样的一串红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坛。

望着这山,望着这水,望着这争奇斗艳的鲜花——我情不自禁的感叹道:西湖公园真美啊!

西湖公园美丽极了!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塑像,那是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手里拿了一本书,好像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

向前走,就能看道一条河,那条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河边还有一些椅子,可以供游客休息。

穿过树林,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德星亭。这个亭子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一些用石板做成的座椅;第二层是一个幻觉屋;第三层有四根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安装了雕刻着花纹的座椅。亭子的四周向上翘着。游客可以游客可以在亭子的第三层观赏公园的美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来乘凉。亭子的四周柳树低垂,松柏耸立。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小树林。

再向前走,便来到了一片草地上,这块草地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近看是一块草地,在远处看就像一块黄绿花纹的地毯。

草地的旁边是一个花的世界。那里有许多花,有姿态各异的牡丹花;还有五彩缤纷的月季花;哪像火一样的一串红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坛。

望着这山,望着这水,望着这争奇斗艳的鲜花——我情不自禁的感叹道:西湖公园真美啊!

篇2:高分写景文

第一次路过这条河,是在我小的时候。那时父亲正带我出城去,路过河边,我一下子就被这条河吸引住了。河面微波浮动,河水清澈见底,时不时可以看见水中小鱼灵动地轻摆着身子从石缝中钻出来,窜到另一石缝中去,只留下微微浅浅的波纹。河岸边围着人,三两个一团。一些在岸边,一些在水中。岸上的有脱着衣服正准备下河去凉快清爽一番,带着跃跃欲试的神情;有的已经湿漉漉上了岸,正用毛巾擦拭着身子,带着凉爽后的满足。水中的人是最欢快的。有的甩开了膀子就在水中畅游,仿佛一条威武的大鱼;有的却静静地躺着,享受着河水的抚摸;还有的则互相嬉戏打闹,溅起几朵水花。人们的嬉笑声飘扬在河畔,这样一幅美好欢快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来这河里畅快一番。

然而,第二次路过这河边,眼前的景象却令我大吃一惊。河水不再清澈,墨汁染过般的河水中再也看不见以前灵巧的小鱼,取而代之的是隐隐约约露在河面上的垃圾袋和时不时冒出来的黑色水泡。走近河边更是令我胆战心惊。一阵阵刺鼻的恶臭扑鼻而来,我连忙捂住鼻子。细细看去,河岸边再无嬉戏打闹的人群,许多废弃物堆放于此,原来的河岸成了一个天然的垃圾场。我小心地避开黑泥地里的一只烂鞋,往回走,心里是不住的失落。这是怎么了,我心中魂牵梦绕的河啊,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我转头看见河边不远处工厂排污口里排出的污水,叹了口气怀着失望离开了。

第三次路过这条河是在多年以后,想起以前它的惨况,我本想捏着鼻子快步走过,却因眼前的景象停住了脚步。河岸边的垃圾已经不见,换成了草甸铺成的护河堤岸。水变得清澈些了,隐约可以望见水中一闪而过的影子。刺鼻的气味也消失了,鼻腔内洋溢着岸边草木的清香。堤岸边有三两群人,沿河漫步。心里一片激荡,我心中河正回来了,带着欣慰与期待,我慢慢离开。

篇3:高分写景文

微课程的要素必须非常简单:一个微型的学习目标, 一个简化的学习内容, 一个简易的学习支架与情境, 一个简单的学习评价。下面以《迷人的张家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为例作简要阐释。

一、微型的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一类一类写的写景方法。

学习的开展, 如果只是“整体”, 那是模糊的、片面的, 要让“整体”变得更清晰, 就需要找出“部分”, 并且放到适当的位置。因此, 我们需要将学习目标的笼统概念再分解, 转变为具体明确的学习内容。

二、简化的学习内容

①了解“一类一类地写”。②掌握多感官观察。③学习比喻、排比、对仗、点面结合等表达方法。

三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正是写景文写作的“构思—组织—表达”:介绍一处风景, 先想好介绍哪几方面———“一类一类地写”;各类怎么介绍———通过多感官参与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点面结合等语言表达方法令景物更生动。这就是本次写景文学习的关键属性。

事情的“关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学习。那么, 这几个关键属性与学习系统又有什么关联?

(一) 课文与教材中“一类一类地写”的写景文的关联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一类一类地写”的写景文三年级上册中有《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 璀璨的明珠》, 四年级下册有《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的山与水的描写和这篇课文很契合, 再结合这篇文章的难度值, 这篇文章适合在四年级下册或五年级上册来学习。

(二) 目标与原有认知的关联

1.“一类一类地写”, 学生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 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里只需再整理, 形成写作图式。

2. 对于展开联想、用自己的感觉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写法, 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调动多感官观察的方法, 需要提醒。

3. 在写景中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学生有一定基础, 但是本文包含的对仗表达方法, 除了在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接触过笠翁对韵外, 再没出现, 是学习难点。相对教材中前面几篇文章, 这篇文章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较明显, 学生容易忽视。

三、简易的学习支架与学习情境

基于以上分析, 学习支架就很明确:相似的群文、范文。学习流程也随之形成:在群文阅读中发现并形成相应的写作图式。

第一步:整理群文篇章范式

1. 逐一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 回顾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提炼“一类一类地写”的方法。

2. 梳理《迷人的张家界》的行文脉络。课文写了张家界的哪几方面。

第二步:学习张家界的山, 发现展开联想的观察方法及课文语言秘妙

1.比喻。合作读, 品味带入感觉的观察, 语言更生动。

2.排比。类比《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 发现排比的特点, 并激活《桂林山水》的山、水描写的积累。

3. 对仗。 (1) 对照《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相关句子, 发现《迷人的张家界》中的排比还包含对仗。 (2) 结合一年级下册《识字3》的笠翁对韵, 进一步体会对仗的语言特色。 (3) 用对仗的语言形式转换写“神鹰护金鞭”的句子。如“……有如一支怒举的金鞭, 直指云霄”对“……有如一只昂首的雄鹰, 凌空展翅”。 (4) 看图想象, 用对仗的形式说说黄狮寨观景台对面的山峰:“……像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威武将军, 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

4. 点面结合。与原文对照, 课文为什么不像原文这样写? (点面结合也是很重要的写景的方法)

5. 小结:点也好, 面也好, 作者都用自己的感觉, 把我们带到他所观察的景物面前。高明的作家都有这个本领, 调动自己全身的感官, 让我们身临其境。

第三步:学习“金鞭溪”, 发现多感官观察的方法

1.群文阅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 ———视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听觉

踏花归来马蹄香 (杜甫) ———嗅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 ———触觉

2. 自学描写“金鞭溪”的段落, 作批注。

四、简单的学习评价

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就会对应明确的学习评价。

1. 播放微视频:张家界的森林。

2. 内化运用, 写写森林的树和水。

3. 自评、同桌互评:能“一类一类地写”, 得70 分以上。并能运用多感官观察的, 得80 分以上。还能在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点面结合等方法的, 得90 分以上。

篇4:教写景文怎样设计教学主线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一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这样以感悟美景为主线设计写景文的教学,行吗?如果行,那么我想,是否放一个美景的录像片,使学生对美景的感受岂不更直观、更具体,学起来更有兴趣。然而,我们不能那样教写景文。

后来听另一位老师教《乡下人家》一课,过程与前课基本相同,但增加了悟情的内容。教是引导学生在感悟美景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课堂上美景有了,美情也有了。这样以感悟美景、美情为主线设计写景文的教学,行吗?如果行,那么我想,仍然可以放一个美景的录像片,加上一些煽情的话外音,悟景、悟情的效果岂不更好。然而,我们还是不能这样教语文。

语文课,它的本质属性和独当之任,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就不成其为语文课。因此,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写景文也不例外。

寫景文的景与情,均属课文内容这个范畴。而学习写景文,不能仅仅在内容上下功夫。教材中的写景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教学价值来说,值得学生领悟的有三种美:一是景物美,二是情感美,三是语言美。这三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优美的景物和优美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是第一要务,也是学习中的难点,应该作为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作为设计教学主线的基本依据;同时,离开语言表达,景物美和情感美就可能被架空。

只重景美情美,轻视言美,是教写景文的一大误区。

导向——围绕言美设计教学主线

关于阅读教学,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一句十分形象的话:“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话简明而精辟!所谓“来”,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所谓“回”,是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内容是怎样表达的。这个“来”与“回”的过程,对于教学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适用的。比较而言,教写景的课文,应更多地关注“回”。因为,凡写景的课文,在内容理解上,一般难度不大;写景文的难,是难在表达上。如《乡下人家》一文,写的是屋前种瓜种花,平时养鸡养鸭,傍晚吃饭听蝉叫,即便是城里学生,也会一读即懂;生字也不多,难词难句基本没有。这样的课文,花十来分钟读一两遍,“来”的问题就解决了。后面的教学,就应在带领学生在“回”上下功夫。

带领学生“回”的过程,是领悟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美景、美情的过程,侧重点是学习语言。但又与内容密切相关,并非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有的写景文,可侧重于领悟用词遣句的美。如《桂林山水》一课,语言美的特点非常鲜明。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就可以围绕学习语言来设计教学主线。第一课时侧重学习写漓江水的一段,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写漓江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圈画)你发现了什么写作秘密?学生会很顺利地找出如下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些句子很美,在写作上有什么秘密呢?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也许能说出用了排比、比喻手法之类,但对语言的美难以形成真切感受。要想让学生领悟得比较真切,办法之一是多读,读中体悟;办法之二是比较。教师不妨把这段话改成如下一段话:“漓江的水很静,好像不流动一样;它非常清澈,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它还是绿绿的,像树叶那么绿。”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样写,意思并无多大变化,但是语言不是很美,情感不是很深,读起来远没有课文的句子那么有情有趣了。然后还可以“下雨”“彩虹”“乌云”“樱花开了”等为内容,让学生试着仿写几句话。第二课时侧重学习写山的有关段落,主线设计与第一课时大同小异。这样教学。学生在理解与运用语言上就会大有长进。而且,学习有了新意,有了适当的难度,兴趣也会随之高涨。

教有的写景文,可侧重于领悟表达方法的美。如《乡下人家》一课,在表达方法上的突出特点是抓住了乡下人家独特的美。课文末尾有这样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种独特、迷人的美。”这“独特”二字就是设计教学主线的突破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和写作的视角:从城乡比较的角度来发现乡村独特的美,如果仅仅从乡村的角度出发来阅读,那么种瓜种花、喂鸡养鸭的景象,几乎每家每户都如此,似乎并不“独特”,也似乎缺少美感;然而从城乡比较的角度去阅读,则美不胜收。因此,教师可考虑这样设计主问题:读了课文,你发现乡下人家与城市人家比,它美在什么地方?这样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后必能发现:乡下人家,门前种瓜种花,城里人家门前狮子一对,大旗一杆;乡下人家屋前养鸡,小河养鸭,城里人家只有高楼大厦;乡下人家,可以在晚霞、微风、蝉鸣声中用晚餐,城里人家只能在小小的房子里用晚餐。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深深感悟乡下人家独特的美,也能深深感悟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和独特的表达方法。这无论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会大有裨益。

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景物,学生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在内容理解上并无难度;学生的难,难在领悟表达方法上。因此,可围绕领悟表达方法设计教学主线。《山中访友》一课,“友”是教学的突破口。围绕一个“友”字可以精心构思一条教学主线:课文中的“友”指的是什么?(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围绕这些“友”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想象和联想呢?假如不这样写,只是采用纪实的手法写古桥、树林等景物,效果又会如何?教《草虫的村落》一课,可从课文开头的“奇异”一词找突破口形成教学主线:“我”的心灵追随一只小甲虫有着怎样“奇异”的经历?你发现作者的想象“奇”在哪里?“异”在哪里?假如不用想象的手法写,而用写实的手法写草虫村落,效果有什么不一样?这样设计教学主线,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从而学会阅读与写作,同时能把言美、景美、情美有机统一起来。

教写景文,也可以围绕背诵积累设计教学主线。写景文,多为文质兼美之文,多读多背,利于形成语感,增加积累。有的教师喜欢把背诵全部安排在课外,这是不妥当的。这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也影响学习效果。课内背诵,可以形成竞争气氛,并有教师指导,其效果与课外背诵大不一样。而且,背诵是课堂教学应达成的目标,岂可完全安排在课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背,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练笔——忠实表达训练

教写景与教写人的课文一样,要重视表达训练。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核心来编写的。这样编写教材,有重人文、重教化的优势,但也有忽视表达的不足。习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而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教材。未能凸显习作这个重点与难点。补救的办法之一就是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究竟是以阅读为核心为好,还是以表达为核心为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都没有正儿八经的阅读课(有的只是学生的自由阅读),他们的语文教材是以表达为中心来编写的。日本、香港等地的语文教材,也十分重视表达的训练。如香港的小学中文教材,读与写都有对应点,许多课文后面设计了若干写的训练项目,力求读写结合。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研究语文教学,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把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而不要等到每周两节作文课时才想起表达训练。

如果花两个课时教一篇写景文,在教学策略上可以考虑安排一课时学读,一课时学写。学写,可以成为教学写景文设计教学主线的基本思路之一。学写的具体思路一般可以这样设计:发现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秘密——设计情境仿写片断——反馈评价。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教学简明且有效性较高。

篇5:优秀写景文

有人喜欢春暖,就摘取春的片段,化解心中的疑团,可春的末端却隐含了窒息的味道;喜欢阅读盛夏,那雷雨交加,遍流尘埃的苦泪使容颜走了模样;秋穿着金黄的盛装,令人满目潇洒,可黄昏不久,枫叶便落下……还是喜欢阅冬,漫长瘦了季节的臃肿,各处的不适也因寒冬的妙术治愈。

冬的篇章很美。入冬的时候,寒风就遵从季节指令,崇山峻岭不得喧嚣自己的无助;平川静湖安守自己的本分;各种花木虫草,都遵从客观的规律……总之,一切得听从入冬的条例。

喜欢冬的构思,寒流协调客观的情形。飘雪是冬季篇章的深度,这是没有纠结的片段,这是贯穿主题的要求;瞧:“阳光笑的多像个稚嫩的孩童,河水不再苦涩,崇山盛装翩然,寒风抚琴吹箫……”最喜欢这精彩的片段,但还要继续下文。

篇章是一首美诗;阅冬,给心灵纯净之美。冬不炫耀自己,银装素裹的时候,依然庄重涵养。阅冬,冬就像一条直道,不非自己的心情——刚正,是为杜绝着身外的残余侵蚀,努力为春划一个圆满的开局。

篇6:优秀写景文

地球微微侧转着身子把太阳的光线甩到了一旁,太阳愤怒地燃起了火,点燃了大半片天空,刹那间,幽雅的粉被火热的红替代了。

一切都被燃尽了,只剩下一片灰烬,涂抹在天空,夜,似乎已来临。

抬头看看,都有些什么了,一块被针扎了千疮百孔的破布?或许是我对夜太有偏见了,星空不是很美吗?可是事实上,我的确只望见一片藏蓝色中夹杂着几点白罢了。它永远只有一场愈变愈浓的蓝而已。

夜,我不由地想问,怀着些许同情地问,你寂寞吗?

夜深,人静,伴随着你的,似乎仅有沉寂,你有无数的言语渴望倾诉,但放眼望去,你的倾诉对象又在哪?是梦乡中的人们,枝头倒挂的蝙蝠,还是被你笼罩着的城市?忧伤的歌总会在夜里更动情,夜,是不是你也怀着满腔的忧伤,或是你已冷血。

寂寞对于你,是否已经成为习惯,眼前开始朦胧,对你,不再只是同情。夜,你如果寂寞,请不要忘记,有个彻夜不寐的人,可以和你握握手。

篇7:优秀写景文

走出家门,我看见姑爹正拿着铲子铲雪,铲出一条人行道。天气虽然冷,可我看到姑爹的头上正冒热气。我连忙说:“姑爹,我来铲吧?”姑爹说:“我自己来吧,你年纪小,去做其他的事。”我只好去刷牙,洗脸。

当我走在过早的路上,我们家的蔬菜被埋住了,像盖了一床白色的地毯;路边的大树挂满了“雪蓉花”,树枝被雪压弯了腰;树上还有几只饥饿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我好饿啊!”他们只好飞去居民家在阳台上挂着的腊肉啄着吃。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黄石大道两旁的地上‘躺’着许多断了的树枝,我想:这肯定是被雪压断的,这时,我听到洒水车的音乐,便默默的说:“下雪天怎么会洒水呢?”我走过去一看,一位工人叔叔正拿着高压水枪把树上的雪冲下来,随着十几米高的水柱,一团一团的雪垮了下来,大树一下子就恢复了绿色。

篇8:描景文的写作方法

从本期开始,我们又增加了“名师大讲堂”栏目。大脸猫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走近名师,提高自己!

描景文比状物文范围更广,往往许多景物组成一个景点,因而写起来更复杂一些,但也有规律可循。写描景文时需要注意六个结合:

1.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所描写的任何景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如果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那么景物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描写景物时,要做到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2. 先写与后写的结合:写景物要有先后顺序,按照一定的条理描写。景物不同,其描写顺序也会各异,可按照先总后分、先远后近、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等顺序进行描述。

3. 外表与内在的结合:每个景物都有外在表现,如形状、颜色、亮度、气味等;每个景物也都有内在表现,如质地、结构、习性等。将外表与内在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文章就会生动具体。

4. 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自然界中的景物大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容易描写,但是受时间、地点、光线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景物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能把动态写出来,景物就“活”了。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把景物写丰满。

5. 实写与虚写的结合:实写是指描写景物的真实、现实状况,虚写是指加入了作者的联想、想象。写景时可以先实后虚、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做到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但应以实写为主。

6. 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写景时不能单纯写景,应在字里行间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实现情景交融。

以下是一篇描景的例文:

日落

太阳落山时的景象是多么壮丽!我爱看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太阳已经靠近西山,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正在改变颜色,给大地穿上了鲜艳的衣裙。东边天上,升起了一个月牙儿,它踮起脚跟,羡慕地望着太阳。这时候,夕阳的余晖斜洒在原野上,大地好像披上了金色的地毯。麦苗似乎在向太阳频频点头,恋恋不舍地高喊:“太阳公公再见了 !”余晖透过树叶,斜射在流动的小河上,河面波光粼粼。

院子里,鸡、鸭、鹅全身好像都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大公鸡跳上了墙头,好像“金皇帝”一样,面对夕阳,昂首挺胸地唱起了欢送的歌:“喔喔喔,我是一只大公鸡,站在墙头上,送太阳公公回家去!”

这时,太阳把半边脸藏在山后,像一位怕羞的大姑娘似的,含羞地望着无边的大地,不忍离去。可是,好像有一个无情的东西使劲地拉着它往下溜。太阳终于无可奈何地移到山背后,慢慢地沉下地平线。不多时,那多彩的晚霞,也在归林的鸟雀声中收起了余晖。

啊,日落的景象壮美得无以言表,让人感觉好像进入了仙境般的世界。

大脸猫感慨:

篇9:高分写景文

微课程的要素必须非常简单:一个微型的学习目标,一个简化的学习内容,一个简易的学习支架与情境,一个简单的学习评价。下面以《迷人的张家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作简要阐释。

一、微型的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一类一类写的写景方法。

学习的开展,如果只是“整体”,那是模糊的、片面的,要让“整体”变得更清晰,就需要找出“部分”,并且放到适当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将学习目标的笼统概念再分解,转变为具体明确的学习内容。

二、简化的学习内容

①了解“一类一类地写”。②掌握多感官观察。③学习比喻、排比、对仗、点面结合等表达方法。

三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正是写景文写作的“构思—组织—表达”:介绍一处风景,先想好介绍哪几方面——“一类一类地写”;各类怎么介绍——通过多感官参与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点面结合等语言表达方法令景物更生动。这就是本次写景文学习的关键属性。

事情的“关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学习。那么,这几个关键属性与学习系统又有什么关联?

(一)课文与教材中“一类一类地写”的写景文的关联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一类一类地写”的写景文三年级上册中有《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四年级下册有《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的山与水的描写和这篇课文很契合,再结合这篇文章的难度值,这篇文章适合在四年级下册或五年级上册来学习。

(二)目标与原有认知的关联

1. “一类一类地写”,学生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只需再整理,形成写作图式。

2. 对于展开联想、用自己的感觉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写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调动多感官观察的方法,需要提醒。

3. 在写景中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学生有一定基础,但是本文包含的对仗表达方法,除了在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接触过笠翁对韵外,再没出现,是学习难点。相对教材中前面几篇文章,这篇文章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较明显,学生容易忽视。

三、简易的学习支架与学习情境

基于以上分析,学习支架就很明确:相似的群文、范文。学习流程也随之形成:在群文阅读中发现并形成相应的写作图式。

第一步:整理群文篇章范式

1. 逐一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回顾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提炼“一类一类地写”的方法。

2. 梳理《迷人的张家界》的行文脉络。课文写了张家界的哪几方面。

第二步:学习张家界的山,发现展开联想的观察方法及课文语言秘妙

1. 比喻。合作读,品味带入感觉的观察,语言更生动。

2. 排比。类比《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发现排比的特点,并激活《桂林山水》的山、水描写的积累。

3. 对仗。(1)对照《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相关句子,发现《迷人的张家界》中的排比还包含对仗。(2)结合一年级下册《识字3》的笠翁对韵,进一步体会对仗的语言特色。(3)用对仗的语言形式转换写“神鹰护金鞭”的句子。如“……有如一支怒举的金鞭,直指云霄”对“……有如一只昂首的雄鹰,凌空展翅”。(4)看图想象,用对仗的形式说说黄狮寨观景台对面的山峰:“……像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威武将军,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

4. 点面结合。与原文对照,课文为什么不像原文这样写?(点面结合也是很重要的写景的方法)

5. 小结:点也好,面也好,作者都用自己的感觉,把我们带到他所观察的景物面前。高明的作家都有这个本领,调动自己全身的感官,让我们身临其境。

第三步:学习“金鞭溪”,发现多感官观察的方法

1. 群文阅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视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听觉

踏花归来马蹄香(杜甫)——嗅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触觉

2. 自学描写“金鞭溪”的段落,作批注。

四、简单的学习评价

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就会对应明确的学习评价。

1. 播放微视频:张家界的森林。

2. 内化运用,写写森林的树和水。

3. 自评、同桌互评:能“一类一类地写”,得70分以上。并能运用多感官观察的,得80分以上。还能在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点面结合等方法的,得90分以上。

基于关键属性的写景文微课程,其实质就是抓住关键属性,通过微型化的指向,以及具体明确的学习支架与情境来“建构”某一种写景文的教学图式。 其设计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教师研究写景文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将笼统的目标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学习内容,从而把握学生学习的关键属性;第三,教师聚焦这些关键属性,从“关联结构”的视角进行梳理,为学生提供精当的支架和学习情境,从而达成目标。其关键在于:尝试发掘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存在的理解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尝试确认学习的关键属性,然后集中时间和精力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从本源处照顾了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

篇10:优秀写景文

那天,我终于能如愿以偿了,我兴奋地上了车,过了几个钟头,我在车上举目远眺,远处起了一点雾,我只看见了连绵不断的山峰,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赶忙把调皮的雾娃娃赶走了。山的影子出来了,啊!就连山的影子也是那么美,好像一幅著名画家画的水墨画。

到站了,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朝云台山跑去。

走进云台山,我惊呆了。高高的山峰,一转头,更让我目瞪口呆地是:四面八方哪里都有山,好像所有的山都包围着我。

过了一会,我才感觉到云台山好凉爽,我开始观赏美景,山是那么的陡峭,石壁上长着鲜嫩的野草,水哗啦啦的流,好像在唱着欢乐地歌,是云台山充满了勃勃生机,我好像也进入了仙境一般。美极了!

湖水也是那么的清澈,清的能看见湖底的细沙,它是那么的绿,绿的想一块无暇的翡翠,湖水倒映着白云,倒映着大山,它们好似翡翠的花纹,装点着它,啊!太美了!

这里的景象多么像一幅幅画啊!

篇11:优秀写景文

我迷惑了,冬天就是这样的吗?寒冷、灰暗、毫无生机?我推开门,去寻找冬天的生命。

走了没多远,一阵芳香就使我停下了脚步,我寻找着,只见远处一片星星点点的明黄分外显眼。上前一看,原来是腊梅!它们不过指甲盖大小,却有着无比浓郁的香味,巧夺天工的花瓣娇嫩却又脆弱,像蝴蝶的翅膀,一碰就破,但它又顽强地挺立在呼啸的北风中,散发芬芳。

我信手拔开树叶,看见了树丫中间那淡红色的、玉米仁似的小芽一层层地生长着、一片包着一片的叶子嫩绿柔弱,在冬日里等待着,等待着在春光明媚时绽放生命的色彩。

篇12:看写景文的读书心得

前几天,心情非常急切地想去鲁院学习。打通了鲁院的电话,答不再招收普及班。高级研修班每个省只能由作协推荐一个人,一个叫井瑞的老师给我寄来了04-三年的普及班教材。第一次觉得文学评论那么中肯,切实。监考期间看了教材中评价的中篇小说《马嘶岭血-案》,感觉故事一般,但作者很老道,不紧不慢。尤其是其中的景观描写,我一直很困惑,什么时候该写景,这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作家把故事安置在一处荒山野岭中,很多地方都调用了自然景物来烘托气氛。小说开头不久,出现了第一段风景描写:“巨大的河谷吞噬着天空,马嘶河和雾渡河在这儿汇合,流淌着的河水在秋天通体泛红,好像一头巨蟒吐出的信子”——上来就是一个不祥的暗示。接下来,故事曲曲折折地往前走,马嘶岭上的植物和天气也配合着不断变化。“我”给小杜们唱了山歌、又吃了小杜的巧克力糖以后,“几天里,山岭却是极安静和明朗的。白云们在天空如影随形,有时候,一阵小凤吹过,会带来一种强烈的野果成熟的气味”;挑夫们和勘探队的“蜜月期”很快结束,讨厌的王博士指挥挑夫们加固营地,却不让他们进勘探队的帐篷,又搬出一架观察仪四处张望,“远处的森林浓如烟霞,依山势的爬高而呈现出陡峭的层次,树干白得耀眼,山壁黄得瘆人,天空云彩斑驳”——怎么看怎么别扭;矛盾终于明朗化,九财叔知道了祝队长们讨厌他,马嘶岭的风“凌厉凶猛了,落叶像波浪一样翻滚在山坡上,整个山岭笼罩在死灰色的烟幕中…… 大雨呼呼地来了,……狂乱的水流在巨石间粗野地激荡着,把河岸推向角落,山与山之间的联系湮没在一片啸声中,远远地制造着深沉的恐怖”;“我”仍抱着一线希望:矛盾会过去,“他们会把这一切忘了”,于是,“天亮了,雨住了,几只猕猴在树上发出了呼唤太阳的安静唳叫。……整整一天都平安无事,阳光亮得人晕晕醉醉的,风也温暖柔和起来”;但事情无可挽回,九财叔陷入绝境,起了杀心,“晚上的风很大,依然是北风,河谷的冬汛好像在做最后的挣扎,在宽阔无边的河床上扑腾着,整个山岭到处是它们的腥味”;终于到了最后一天,“雾气很大,我们出去四面都没有路,到处烟雾腾腾,像着了山火一般”:就在这乖戾的雾景的熏陶下,九财叔挥起了开山斧……

篇13:怎么写高分作文

写好开头和结尾,写一些排比句啊,使用一些名言警句啊,或者一些优美的句子,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工字型阅卷,开头结尾看一下,中间渺渺几眼,一篇作文差不多就完了,所以开头结尾很重要,要写的好,也是需要大家多看多背。

作文段落不宜过少,一般六七段最好,思路要清晰,一般可用总分总的框架来写,千万不可跑题,就我个人感觉来看,议论文最好驾驭,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太高。

中间段落写几个名人事例一篇作文就完了,不过事例要用得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同学们多多积累,多多看书,写议论文分数不会太高,但也不会太低。

一般高分作文是记叙文或其他文体,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要知道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才是紧扣主题,还需要一些语言功底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也是需要多看多想多学习。

3写出一篇高分作文的方法

首先搞清楚你是对于某一种类型的作文不擅长,还是对于那种“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作文不擅长。我是对于那种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不擅长。但是之后的经验中我也会讲到自己的补救和提高的方法。首先声明,我是对于那种抒情性的散文特别擅长,但接下来我是讲的通行通法,大家斟酌着使用吧。

语文是对于能力和你平时积累的考察,而不是靠你人品的大爆发。作文尤其是这样,当然,作文也是有套路可循的:五讲四美——讲审题,讲立意,讲选材,讲结构,讲语言,卷面美,情感美,形式美,文采美。接下来就一一为你道来。

讲审题:1.审文体,一般都是诗歌除外,建议选择议论文。因为除非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否则在短时间内创作一篇非常好的记叙文是很困难的。2.审主题,抓转折词和重复词,因为两者都是即将要揭示出题人到底想要你写什么。

篇14:怎样写高分作文

高考作文是应急性作文。所有的应试作文(即考场作文)由于时间、环境和背景的限制,都只能是应急性作文。以高考作文为例,时间只有一小时左右,环境是壁垒森严的考场,背景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抉择,写出来的就只能是急就章。急就章之于精品文,就如快餐之于美食,搪瓷杯之于紫砂壶,龙山公园之于苏州园林。

二、高考作文的本质

由高考作文的应急性质可见,不管教育家们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也无论师生们是热情相拥还是冷眼相对,要求学生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就决不应当放在期待的首位。中国高考几十年了,还没听说哪篇文学名著是诞生在高考考场上的。

这个结论或许会让喜爱文学的师生怅然若失,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如丧考妣。它关上的是一扇窗,打开的却是一扇门。一个小时之内,面对一个话题或命题,思考几分钟后开始写八百字左右,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显而易见,这样做的意义侧重 于训练我们用简约的文字来表情达意,来陈述我们的思想。这八百字,如果用口头表达,大约就是六七分钟。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为社会实践做准备的话,高考作文(也包括一切考场作文)的社会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们在简短的时间内,用简明的语言把某种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向特定的对象表述清楚。

对于学生来说,走上社会以后,这样的场合是很多的。比如向单位领导反映你的态度,与朋友同事交流你的看法,跟自己的亲人传递你的感情。能不能把你的意思说得清楚、说得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学生时代写考场作文而不是写小说或者诗歌的能力。

弄清楚了这一点,在考场作文中执着地写唯文学化作品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语文科代表高考语文不及格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在我看来,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表述应该比文学的表述更有价值。

三、高考作文的特点

这需要从三方面来看。

1.从出题者的角度看。

出题者拿出一则材料、一个话题甚至一个命题,写作 者(考生)就必须针对它说清某个道理,或表明某种感情;用课标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个“不公平”的现象:材料、话题或命题是由出题者提供的,考生们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表述,属于“被考”的对象。但这种“不公平”,对于全省所有考生来说又是公平的,因为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当然,这时候出题者的智慧是备受考验的: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太宽泛,例如“生活”,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太狭窄,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太武断,例如“爱如潮水”,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戴着隐形的镣铐,例如“诚信”。

2.从写作者的角度看。

考生们要针对出题者的作文题说清哲理或表明感情。

这里的“清”和“明”很重要,否则就会犯下“主旨不明确”的大忌。价值观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文以载道”的“道”,指的就是这个。无论侧重于说理还是言情,都要(最好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把观点表述清晰。

同样地,在观点清晰的基础上,文章的结构也应清晰了然。(文章开头)表明了价值观后,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就应当对这个价值观进行表述。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以议论文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明的条分缕析,或者以记叙文的方式进行阶段分明的叙述,则结构是最为清晰可见的。

总而言之,对于写作者来说,无论是价值观的表述还是结构的安排,都应以清晰明白为第一要务。

3.从阅读者的角度看。

这里说的阅读者,指的自然是阅卷者,也就是我们高考改卷的老师。这个阅卷者有其特殊性,就是他的身份是特殊的、时间是特殊的。这里先说阅卷时间的特殊性,阅卷身份特殊放到文体部分阐述。

时间特殊,指的是阅卷时间有限。众所周知,高考阅卷是要赶时间的。阅一份考场作文通常是一分钟左右,改得快的老师阅一份卷有时候甚至只用二三十秒。这就要求我们的考场作文具备明确的主旨、清晰的思路、雅俗相宜的文采。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的本质是围绕某个话题或命题,情理交融、主旨明确、结构清晰、文采宜人地表述某种哲理或感情。

四、高考作文的文体

在高考考场上,议论性的文章是比较合适的。但这里还有几点需要强调和补充说明。

1.议论性文章要注重文体特点。

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这看似老生常谈,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种.种误区或缺陷。比如论点的表述,很多学生以为话题就是观点, 实际观点却含糊不清,甚至完全没有;比如论据,很多学生天马行空口若悬河,写完了才发现(甚至没有发现)整篇文章连一处论据都没有;比如论证,很多学生有论点,有分论点,也有论据,却没有论证过程,论据的使用变成了材料的堆砌。这些都是议论文中值得注意的硬伤。

2.议论性文章不等于政论文。

有些师生误以为所谓的议论文就是政论性文章,观点须严肃、材料须高尚、文句须刻板。这是一个大误区。事实上,能够把议论文写得有文化、有文采,才是真正的好论文。例如以古今文化人物为素材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由于这些人物思想卓绝高远,诗文优美奇趣,与语文教学使命息息相通,在表达清楚价值观的前提下,是最容易展现考生的素养和文采的。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说,也最喜欢看到这类境界高远、文采斐然的文章。

3.记叙文体须区别对待。

在我看来,记叙类文体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故事性强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种记叙文虽然以第一人称来写,穿着记叙文的外衣,性质却接近于小说甚至戏剧。写这种记叙文,本质上相当于进行文学创作,而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过,考场作文应该尽量避免文学创作,所以个人不赞成写这种记叙文。第二种是以议带叙、以叙辅议的,以自己的成长阶段或历程来表明某种价值观,叙述内容以概述事件或心路历程为主,相对于前一种记叙文记叙手法浓墨重彩的工笔细描,这种叙述方式更像是疏疏朗朗的简略勾勒,整篇文章仍然有明确的主旨、清晰的结构。

需要补充的是,即使写记叙文,也决不妨碍在文章开头用第一句话把文章的主旨写出来。

4.新奇险怪文体不足取。

这一点主要从阅卷老师的特殊身份来分析。阅卷老师一般都是一线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们。我们的理解欣赏水平,略高于一般知识分子,包括其他学科的老师,但又略低于作家和评论家。从这个角度说,考生作文写得太差当然不可取,写得太好(例如像《河的第三条岸》那样太含蓄的作品),却也不容易受亲睐。高考满分作文固然是我们的梦想,但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求满分铤而走险,一味求新求怪,只能是“一人功成万骨枯”。君不见,写成《赤兔之死》《士运论》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的能有几人?而且即使是这两篇作文,也备受非议——《赤兔之死》写的似乎是忠诚而不是诚信,《士运论》则被王立根老师指摘逻辑颇有混乱之处。这样的作文获得满分有其相当的偶然性——首先,我们考生中能写到这种水平的学生本身就凤毛麟角;其次,它们中的大部分未必会被高考阅卷老师认可。所以,对于目前“一卷定乾坤”的高考现状而言,我们要追求的是文体“中规中矩”的高分作文而不是“新奇险怪”的满分作文。

五、高考作文的训练

1.提取观点。

观点即主旨,是作者在文章中必须表达的价值观。价值观无非“情”“理”二端。一般来说,传情偏重渲染铺陈,说理则强调哲理思辨。当然,这里的“理”和“情”虽然在一篇文章中有所侧重,但并不是势不两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作文本来就应当是情理交融的好文章。在晓之以理的过程中,还应动之以情;在以情感人的交流中,不忘喻之以理。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开始就要养成在作文题目上方写出本文观点句的习惯。长此以往,“文章要体现明确的价值观”的观念才会深入学生内心。

2.安排结构。

要说清楚某种思想观念,在有限的字数内,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相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层进式比较难掌握,而总分式则清晰易懂。

层进式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写作顺序。总分式则是开头总提观点与主体部分运用并列式的结合。在运用并列式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并列的内容不可完全类同,毫无层次区别。例如赞美身残志坚的人,第一个例子是杨光,第二个例子是黄阳光,第三个例子是张海迪,看起来很丰富,其实三人一面,很空洞。二是并列的内容毫无联系。例如写“前行的力量”,有篇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分别是知识、坚韧、信仰是前行的力量。风马牛不相及的三样东西凑到一块儿来了。有一篇作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以“人生观念是前行的力量”为观点,结构安排是:一、孔子尊礼重教的入世观念,是斯文扫地战乱频仍的年代前行的力量;二、庄子超凡脱俗的出世观念,是名利熏心趋权若鹜的年代前行的力量;三、王维行走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是莫衷一是信念迷茫的年代前行的力量。这样,结构的安排并列中有递进,同时又很好地为总观点服务。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把作文提纲作为一个专题来训练。

3.积累与运用素材。

不少考生对老旧人物素材的使用很头疼。一般来说,妇孺皆知的例子(如三个小板凳)不可作详例,只可作略例甚至不用。别人一知半解的(如朱庆馀与张籍的对诗)可作详例。 常见人物的常见例子(如苏轼的乌台诗案)不可作详例,常见人物的不常见例子(如在《拥有阳光》中赏析苏轼“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诗句)不妨一用。总之,素材运用的总原则是新鲜而贴切。

学生常常感叹素材积累不够,其实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像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真正走进去,素材是取之不尽的。作为老师,应该每周为学生准备一份相应完整的、专题化的素材,以便学生阅读吸收。

4.积淀文采。

文采的积淀,大致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阅读、摘抄、实践、修改。阅读的来源很丰富,可以是课本的,可以是学生自己找的,也可以是老师印发提供的。摘抄是学生摘录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老师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甚至局部摘录运用曾经抄写过的内容。修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磨合,让句子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

当然,要注意的一点是,文采永远是为主旨服务的,决不可以辞害意。

5.练习书法。

作为一种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从而又直接反映在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中,学生的书法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兴趣与信心,其次要有胆有识,敢于把它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最后还要做到长抓不懈。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总结大三下一篇:MBR工艺用于生态型住宅小区的中水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