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2024-07-17

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精选8篇)

篇1: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关于中间业务于表外业务的联系区别

一 国内的解释

(一)中间业务包含表外业务

中国人名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里定义中间业务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该规定将中间业务划分为九中: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国内外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3.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代理金融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4.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5.承诺类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7.基金托管,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8.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9.其他类中间业务,如保管箱业务等。

中央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里定义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银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并将表外业务划分为三大类别:1.担保类,2.承诺类,3.金融衍生交易。

因此,不难看出,根据中央银行的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分类,表外业务的三种类型包括在中间业务里,也就是说,中间业务包括表外业务。

(二)表外业务包括中间业务

根据中央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定义:相同的是:两者都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不同的是:前者形成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后者可能会改变损益,一项业务要么给银行带来收益要么给银行带来亏损,非利息收入自然归属于收入。因此,可以简单推理得中间业务属于表外业务。

二 国际观点

国际上并没有“中间业务”这一说法,中间业务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词汇,“表外业务”是一个舶来词,国际银行届在谈到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时,往往用“表外业务”的说法。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种即:1.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包括传统的对偿还贷款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追索权担保、追索权债券转让、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2.贷款和投资的承诺业务,其分为可撤销和不可撤消两种,前者有贷款限额和透支限额,后者主要有循环贷款承诺、回售与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循环包销便利、发行商业票据等,对于不可撤消承诺,银行在法律上负有责任;3.金融创新工具,包括外汇期货业务、货币利率互换、金融期货与期权合约、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及证券各种指数、其他资产的期货与期权、组织辛迪加贷款等;4.利用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包括现金管理、计算机服务、金融投资和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托管、代理收付、代理保险、物业策划、遗嘱执行与遗产承办、住房买卖、股票投资的中介服务、旅游服务等。

从中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所界定的表外业务与我国中央银行界定的中间业务基本一致。国外在解读我国央行制定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时,定义“中间业务”为“创造非利息收入的表外业务”(“The Provisonal Regulations : on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were promulgat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on june 21,2001.They came into force on the same date.” Intermediary business “is defined in the Regulations to be off-balance-sheet business that creats non-interest income.”)。

三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角度

中间业务,即银行以中间人身份参与的业务,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强调银行在业务中的角色。表外业务,是从会计角度界定的。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因此有交叉重叠。本人认为,为了消除分歧,可以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对自己所认为的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解释说明。当然更方便的做法是对两者各方达成一致的认识或统一界定。

由于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参与的国际经济金融往来也越来越多,势必要做好与国际金融界的接轨,那么在此细节问题上,就应当仔细研究。本人认为,同时并存“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并无必要。《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第五号令》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而国际上认为表外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表外业务。可见,我国中间业务等同于国际上的表外业务。

参考文献:1 王晓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辨析》载于2008年4月第30卷第一期《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王杰、张金胜、乔香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辨析》载于2006年5月《商业现代化》(下旬刊)总第46期。

市场营销072 朱慧 2111207228

篇2: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所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会影响当期损益的业务,都可以是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按照文件上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说白了就是银行不动用自身资产,仅以中间人身份提供的服务。这两个定义,一个是从会计准则上出发,一个是从业务类型上出发。

篇3: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近年来我国表外业务收益在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下图是根据国泰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的我国22家上市银行2007-2009年表外业务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

但是表外业务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风险, 尤其是表外业务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 其风险就更难以被发现甚至消除, 加上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多米诺效应和外部效应决定了如果不能够对银行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表外业务的风险极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震荡, 因此我们在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研究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表外业务的定义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 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 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 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二、 表外业务的风险类型

表外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用风险 (Credit Risk) , 指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对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市场风险 (Market Risk) , 是指由于市场价格 (汇率、利率、证券价格以及商品价格) 的变动, 使银行的表外头寸受到损失的风险。

利率风险 (Interest Risk) , 是指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变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Liquidity Risk) , 是指银行无法买到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为履行表外业务的支付义务所需要的资金时所产生的风险。

操作风险 (operating Risk) , 亦即经营风险, 是指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因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失效而形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 (law risk) , 是指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与法规的变化不相适应时, 由于不得不转变经营决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三、表外业务的监管主体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规定, 商业银行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表外业务的监督检查。随着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进行, 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监管主体由中国人民银行变更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其监管主要侧重于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影响、以及对整个银行系统的影响。其他监管机构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也对某些表外业务实施监管, 但其监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外汇的有效管理。

►►四、表外业务的监管手段和工具

1.对银行经营表外业务的审批

对银行表外业务的审批是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第一道程序, 因而十分重要。在银行准备经营表外业务时, 它必须向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机构提交必要的材料, 以证明其有能力对其即将开展的表外业务进行稳健的经营, 并有能力承担因开展表外业务而产生的风险。

2.制定审慎的政策

大多数国家都对一些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制定了相应的风险转换系数, 以充分衡量其承担的风险, 并对其加以相应的资本要求。其目的是限制银行过度的承担表外业务风险, 以防止银行倒闭和存款人的损失。

3.银行表外业务统计

定期收集和公布银行表外业务的有关信息和统计数据也是实施表外业务剑光的重要手段。这种信息的公布使得外部机构以及公众有能力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经营状况有所了解, 使得银行在从事表外业务时受到市场纪律的有效约束, 从而促使银行对表外业务进行稳健经营。

4.非现场监控

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机构必须不间断的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通过对银行表外业务的非现场监控, 有利于及早发现那些银行表外业务有潜在问题的银行, 从而防止出现更大问题。

5.现场检查

通过现场检查, 有关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身临其境的获得关于银行表外业务的运作、程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详细信息, 从而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经营状况以及合规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是监管机构对银行表外业务实施监管的主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监管手段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充分注意到这种联系, 将监管视为一个过程, 将这些监管手段视为该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才能实现对银行表外业务的有效监管, 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的合理的水平之下。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表外业务以其盈利性高、对资本要求低的特点, 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但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 运作透明度不高, 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较难预测和评估, 且其风险易转化成整个银行系统甚至金融系统的风险。本文着眼于表外业务的特征与各种风险, 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监管的主体、目标、手段和工具, 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王旭丹.试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体系策略安排.现代财经, 2004;9

篇4: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关键词】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策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而未被列入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即客户资产管理的中介,包括银行结算、信托、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它给商业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第二类,保证或担保,包括传统的对偿还贷款的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汇票承兑以及有追索权的债务的转让,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第三类,贷款承诺,如透支便利、信用额度、发行商业票据、备用信用额、循环信用额等;第四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如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与利率互换、股票指数交易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目前从事的表外业务主要集中于代收代付业务,交易业务和咨询业务办理得很少。(2)经营范围窄,业务深度不够。我国银行业务范围有限,银行只同少部分人打交道,社会公众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参与进来,很多业务只是在较低程度上进行。(3)收入有限,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重低。(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表外业务很少动用银行的资金,主要靠银行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来完成。银行从事表外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此种业务的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1)体制与市场条件的约束。中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上的差距,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由于体制和金融市场条件的差异造成。在体制方面,中国的银行业仍在比较严格的分业管制体制下,无法象西方银行那样跨金融行业开展业务,非利息收入业务品种创新受到制约。从金融市场条件的差异来看,国外银行面对的是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在频繁的市场风险磨砺下,西方商业银行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中国银行业面对的是管制利率和管理下浮动的汇率制度,商业银行对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性不足,市场风险意识差,风险管理技术落后。(2)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缺陷。一是营销投入不够,金融机构业务趋同,缺乏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已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在业务经营中也应用了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但市场营销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服务手段单一,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较低;三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数量不足。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类表外业务属于银行高级服务的层面,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用和信誉为一体的特征。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客户中心理念。培育自己的金融品牌商业银行要赢得竞争的主动性,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业务中心原则”转变为“客户中心原则”。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主要利润来自高端客户,不会是普通居民。服务收费将主要发生于对高端客户的增值服务上,不会是简单的代收代付等业务。(2)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树立多元化经营理念。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努力扩大负债规模、不断盘活资产存量和优化资产增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实施多元化战略。表外业务具有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与资产负债业务的高度互补性,是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3)完善表外业务的信用和风险防范体制。表外业务的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较难预测和评估。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施可持续监管,提高监管人员素质,达到加强监控、防微杜渐、严防金融风险发生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同时应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技术建设,强化中央银行监管职能。要重视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和评估,还要注意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敏感性、预见性,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4)增强业务创新能力。表外业务创新既是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约束寻求新的利润源泉的内在需求,也是居民金融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5)加大表外业务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力度。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大量培养和引进熟悉保证、承诺、个人理财、金融、财会、计算机和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同时面向社会、大专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表外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中来,以促进表外业务的管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福全,韩冰,杨青.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1)

篇5: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A.名词解释

1.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业务或其他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广义表外业务中属于金融服务类业务。我国将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2.表外业务: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狭义: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但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联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是具有风 险的经营活动。

广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包括狭义(创新)的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业务(中间业务)。

3.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到期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可贴现,经受款人背书后可转让流通,流通能力大小取决于社会信用度。

*区别三种结算工具【重点里没有,只是看起来很重要

项目

签发人

付款人 汇票

审定)

付款人

出票人

记名本票与不记名本票,保证本票与无保证本票,办理支票业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记名支票与不记名支票,现金支票与转帐支票,旅行支

本票

支票

出票人(存款户)出票人(银行或商业机构)

出票人(资格由人民银行基本分类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我国分类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转让

可以背书转让。商业汇票可以用作贴现。

即期本票与远期本票

票、出纳支票等

银行本票,定额本票,现金支票(只能提现),转不定额本票

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

帐支票(只能转帐)

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

4.备用信用证:一种创新中间业务,银行代表客户以信用证方式开出的,向第三者保证其客户必定履约的一种不可撤销的特殊信用证。多与商业票据的发行有关。

实质为出借银行信用,为银行的或有负债。(与商业信用证区分)5.贷款出售:银行将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出售给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出售贷款的银行将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同时银行要为买方提供售后服务。6.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中期(5-7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根据这种承诺,借款人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发行短期票据,而包销银行承诺购买借款人未能出售的任何票据或承担提供备用信贷的责任。实质为银行保证在一定时期以后,按预先规定的条件为借款人发行短期票据提供资金支持。借款人银行→CD,借款人非银行→欧洲票据

B.[小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哪些?

C.[小题]我国中间业务类型

支付结算中间业务 银行卡业务 代理类中间业务

汇款业务、托收业务、信用证业务以及其他支付结算业务 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借记卡业务等

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他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担保类中间业务 承诺类中间业务 交易类中间业务 基金托管业务 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 其他中间业务

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贷款承诺,包括可撤销的贷款承诺与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 远期合约、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其他基金托管业务

企业信息咨询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等 包括保管箱等不能列入以上八类业务的中间业务

D.创新业务与传统中间业务异同(书P203)

同:

均收取手续费;

均为表外业务,两种业务间有交叉重合; 两种中间业务均以委托方式展开。

异:

纯粹中间人身份被打破。传统中间业务,银行独立于交易双方;创新中间业务,银行中间人有可能成为交易一方。

业务风险不同。传统业务,商业银行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一方出现,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可用资金;创新业务,由于角色位移,银行作为信用交易一方将承担相应风险。

发展时间长短不同。传统业务发展早,源于银行负债业务;创新业务发展晚,与国际化发展和电信技术提高有关。

E.狭义表外与传统中间业务异同

定义(见上文)同:

都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

具有基本相同的收入形态——非利息收入,如:各种服务费,手续费,佣金等; 在外延上有交叉,如:信用证业务,票据承兑业务等。异:

属性不同:中间业务中,银行以中间人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委托事项,而不是以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表外业务中,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可能演变为事实上的资产或负债; 范围不同:

表外: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 中间:支付结算、信托、租赁

篇6: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按其业务内容可分为:1、2、3、4、5、承诺类业务 担保类业务 委托代理类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咨询服务类业务。

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如承诺贷款业务。

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连带付款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委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收取一定手续费等为目的,接受客户委托,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代理、分销、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代理债券、代理资金清算、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或基础金融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后者价格变动的派生产品,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某一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互换金融等。

咨询服务类业务是指以银行拥有的专营许可权或行业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纯咨询服务性质的业务。包括理财顾问、委托代保管等业务。

二、表外业务按业务性质可分为:1、2、3、4、委托代理类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或有负债类业务 咨询服务类业务

其中,或有负债类业务包括承诺、担保、保函、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三、巴塞尔协议根据不同的“信用转换系数”被分为了5类:(1)100%信用转化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一般负债保证和承兑;销售和回购协议以及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远期资产购买、超远期存款和部分缴付款项的股票和代表承诺一定损失的证券。(2)50%信用转换系数的表外业务,包括:

某些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票据发行融通和循环包销便利;其他初始期限在1年期以上的承诺。

(3)2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短期和有自行清偿能力的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4)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

类似初始期限为1年期之内的,或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取消的承诺。(5)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篇7: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源方式的改变,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这时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

影子银行-基本特点

1、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

2、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3、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我国“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2013年4月一份报告因银行表外业务受到监管,而把其剔除影子银行,专家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 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

投资银行是影子银行中最重量级成员之一,往往人们提及华尔街,指的就是投行。在同商业银行的较量中,投资银行从人才、创新手段和技术水平都胜出一筹。不仅在资本市场上独领风骚,在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也是占据主流。尽管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实际上所有投行机构的英文名称都叫“×××公司”,比如,Goldman Sachs & Co.、Morgan Stanley & Co.。这种公司注册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绕开监管。但是金融风暴发生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除了倒闭的投资银行,像高盛这样已更名为银行控股公司Goldman Sachs Group Inc,也因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救助,同时被列入监管范畴。实际上,金融风暴后原来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并不是不复存在,只是改头换面。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投资银行业务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了战略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是从代客交易向自营交易的业务重点转移;二是从股票市场交易向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业务重点转移。而这两项给其带来丰厚回报的战略性转移也将投资银行推向了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通常我们所说的表外业务主要指的是狭义的表外业务。

类型: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风险:

1、在担保中,被担保人由于破产而无法履约,银行作为担保人就要承担债务。

2、客户违约。

3、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对客户的保证变为银行实际资产的配置。

4、在期权、期货和调换交易中,银行的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须占用自己的资金,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信用业务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可以促使银行信用业务的发展和扩大。中间业务占银行收入比重逐年加大。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

金融服务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的各种业务,目的是为了获取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三大类。

中间业务分类:

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支付结算类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

(一)结算工具。结算业务借助的主要结算工具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1.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3.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二)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同城结算方式和异地结算方式。

1.汇款业务,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某收款人的一种结算业务。汇款结算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2.托收业务,是指债权人或售货人为向外地债务人或购货人收取款项而向其开出汇票,并委托银行代为收取的一种结算方式。

3.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收益人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三)其他支付结算业务,包括利用现代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划拨、清算,利用银行内外部网络实现的转账等业务。

银行卡业务:银行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银行卡业务的分类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一)依据清偿方式,银行卡业务可分为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和借记卡业务。借记卡可进一步分为转账卡、专用卡和储值卡。

(二)依据结算的币种不同,银行卡可分为人民币卡业务和外币卡业务。

(三)按使用对象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

(四)按载体材料的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磁性卡和智能卡(IC卡)。

(五)按使用对象的信誉等级不同,银行卡可分为金卡和普通卡。

(六)按流通范围,银行卡还可分为国际卡和地区卡。

(七)其他分类方式,包括商业银行与盈利性机构/非盈利性机构合作发行联名卡/认同卡。代理类中间业务

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一)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政策性银行委托,代为办理政策性银行因服务功能和网点设置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办理的业务,包括代理贷款项目管理等。

(二)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指根据政策、法规应由中央银行承担,但由于机构设置、专业优势等方面的原因,由中央银行指定或委托商业银行承担的业务,主要包括财政性存款代理业务、国库代理业务、发行库代理业务、金银代理业务。

(三)代理商业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之间相互代理的业务,例如为委托行办理支票托收等业务。

(四)代收代付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结算便利,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办理指定款项的收付事宜的业务,例如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代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性收费、代发工资、代扣住房按揭消费贷款还款等。

(五)代理证券业务是指银行接受委托办理的代理发行、兑付、买卖各类有价证券的业务,还包括接受委托代办债券还本付息、代发股票红利、代理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此处有价证券主要包括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等。

(六)代理保险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代其办理保险业务的业务。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可以受托代个人或法人投保各险种的保险事宜,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代表,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协议,代保险公司承接有关的保险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一般包括代售保单业务和代付保险金业务。

(七)其他代理业务,包括代理财政委托业务、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担保及承诺类中间业务

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一)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商业汇票。

(二)备用信用证,是开证行应借款人要求,以放款人作为信用证的收益人而开具的一种特殊信用证,以保证在借款人破产或不能及时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由开证行向收益人及时支付本利。

(三)各类保函业务,包括投标保函、承包保函、还款担保履、借款保函等。

(四)其他担保业务。

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主要指贷款承诺,包括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一)可撤销承诺附有客户在取得贷款前必须履行的特定条款,在银行承诺期内,客户如没有履行条款,则银行可撤销该项承诺。可撤销承诺包括透支额度等。

(二)不可撤销承诺是银行不经客户允许不得随意取消的贷款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包括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交易类中间业务

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主要包括金融衍生业务。

(一)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资产,包括利率远期合约和远期外汇合约。

(二)金融期货,是指以金融工具或金融指标为标的的期货合约。

(三)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自己的比较利益,对各自的现金流量进行交换,一般分为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四)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可于期权的存续期内或到期日当天,以执行价格与期权卖方进行约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交易。按交易标的分,期权可分为股票指数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期货期权、债券期权等。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

基金托管业务

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划拨、会计核算、基金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包括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和其他基金的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

咨询顾问类业务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和分析,并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业务经营管理或发展的需要的服务活动。

(一)企业信息咨询业务,包括项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验证企业注册资金、资信证明、企业管理咨询等。

(二)资产管理顾问业务,指为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投资组合建议、投资分析、税务服务、信息提供、风险控制等。

(三)财务顾问业务,包括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和企业并购顾问业务。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结构、融资安排提出专业性方案。企业并购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双方提供的财务顾问业务,银行不仅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的过程,而且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顾问,参与公司结构调整、资本充实和重新核定、破产和困境公司的重组等策划和操作过程。

(四)现金管理业务,指商业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现金账户头寸及活期存款余额,以达到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益的目的。其他类中间业务

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是:二者都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二者有的业务也不都占用银行的资金、银行在当中发挥代理人、被客户委托的身份;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其区别是:中间业务更多的表现为传统的业务,而且风险较小;表外业务则更多的表现为创新的业务,风险较大,这些业务与表内的业务一般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化表内的业务。

杠杆化指的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本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甚至有机构投资者认为,美国(即将)进入大规模去杠杆化的过程,这种影响将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美国陷入衰退,整个经济调整期或许将需要十年。“去杠杆化”的影响:(去杠杆化将如何影响当前的资本品和资本市场呢?)

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最新观点是,美国去杠杆化进程,已经导致了该国三大主要资产类别(股票、债券、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下跌。

格罗斯认为,全球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去杠杆化的进程中,这将导致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出现下降,包括黄金、钻石、谷物这样的东西。“我们经常说总有机会存在于市场的某个地方,但我要说现在不是时候。”

格罗斯表示,一旦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资产价格将因此受到冲击。而且这个进程将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彼此加强的。比如,当投资者意识到次贷风险并解除在次级债券上的投资杠杆时,那些和这些债券有套利关系的其他债券、持有这些债券的其他投资者、以及他们持有的其他品种,都会遭受影响。这个过程可能从有“瑕疵”的债券蔓延到无瑕疵的债券,并最终影响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冲击实体经济。面对“去杠杆化”,各路投资者的对策是什么呢?

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考虑到去杠杆化导致的通货紧缩后果,在去杠杆化集中释放的阶段,应该尽量坚持“现金为王”的态度,如果要选择股票,也要尽量选择那些现金充裕,资产杠杆低的公司,因为,他们可能是未来兼并潮中的食人鲨。

篇8:作业-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区别

一、作业成本法有别于传统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有别于传统成本法, 其涉及的概念主要有:作业、成本动因、成本库、作业中心等。

1、资源。

资源是对企业生产产生费用的基本反映, 是成本的基础, 是对成本与费用进行支持的保证。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 其中有燃料、工资、福利费、原材料、折旧费用等等方面。对每一个方面的资源耗费都能够做到直接确认, 并可以直接归入作业里。还有另一种比较复杂的状况下, 如某项资源在开始的耗费上就出现多项耗费的情况, 就需要对多种作业的产生进行合理支持, 也就是要对合理的量化根据进行有效地选择, 将资源的消耗归集到多项的作业中, 多到对多种作业的产生进行有效支持。由此可见, 资源动因就是这个量化的根据。

2、作业、作业链及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的首要工作就是对作业进行合理的认定。通俗地说, 是为了某项工作进程中耗费的资源的合理方法与手段。作业是个集合体, 对人力、原材料、方法及技术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认定。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资源进行投入, 追求生产经营效果的一个真实有效的过程, 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充分的连接与桥梁的效果。它在企业是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业具有的3个方面的特征。

(1) 作业的本质是交易。在经营过程中的每次活动或行为, 都是一种资源的投入和另一种结果的产出, 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易。比如, 对销货收款行为, 所销售的货物是投入的一种资源, 收到的货款是一种产出。

(2) 作业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全部, 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投入产出的交易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全部, 包括企业内部的交易关系, 如投入材料、加工、检验等, 以及企业外部的交易关系, 如购买原材料、销售、运输等。

(3) 作业可以量化。作业作为一种成本分配的基准或尺度, 一定具备量的属性。

与作业相关联的概念是作业链与价值链。在企业管理对作业的不同层面的反映中, 可以看到,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的作业的归集。它以为顾客需求的满足为主要追求目标。它的有效归集反映就是作业链。它所体现在作业链中的关联是:“资源一作业一产品”, 所具有的意义是: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所产生制造费用的归集对象, 是成本的一种作业方法, 对资本的计量、动因及资源费用的归集作用到作业上, 再经过对作业动因的准确合理的计量, 对作业成本进行归集到产品的精确步骤。作业成本法对于辅助资源与分配制造费用来讲是一个有效合理的方法, 对于产品、作业、服务、经营的过程等方面都提供了有效的注解与精确的分析。

产品作为企业所有作业链的最后一个步骤, 对各作业链所产生的最终价值提供给企业用户, 它所反映的是企业的最终盈利数据, 所以, 作业链同时也对价值链进行了注解。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联系

1、两者的目的相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目的都是计算最终产品成本。传统成本计算法是将各项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计算出产品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是将各项费用先在各作业中心之间分配, 再按照各种产品耗用作业的数量, 把各作业成本计入各种产品成本, 计算出产品成本的方法。

2、两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都依据受益性原则, 发生的直接费用予以确认。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成本计算对象的区别。

作业成本法则不仅关注产品成本, 而且更多关注产品成本产十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 因而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

2、成本计算的目的区别。

传统成本法的计算目的仅仅是为了计算成本, 就成本论成本。作业成本法则把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 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 该作业是否应当发生, 是由产品的设计环节所决定的;在作业的执行过程中, 应分析各项作业预期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及预期产品最终可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大小。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促使企业改进产品设计, 提高作业水平和质量, 减少浪费。

3、理论基础的区别。

传统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按照其产量线性地分配各项制造费用。因此, 制造费用可以在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进行合理的分摊与体现。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所产生制造费用的归集对象, 是成本的一种作业方法, 对资本的计量、动因及资源费用的归集作用到作业上, 再经过对作业动因的准确合理的计量, 对作业成本进行归集到产品的精确步骤, 进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汤云为.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煤矿供销合同下一篇:幼儿园端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