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2024-06-20

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通用8篇)

篇1: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身上几乎都有父母的影子,许多孩子如何对待同学、师长以及其他周围人,将来如何对待爱情、婚姻、责任,都无不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从小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父母的处理夫妻关系的方式内化于心,加以模仿。

我曾经接到一个天津的男性打来的电话,说他看到我在《半月谈》上发表的关于家庭暴力的文章,让他落泪并且反思了许多问题,他就经常打妻子和孩子,可是他却十分痛恨家庭暴力,原因就是他和兄弟都是在父亲无休无止的暴力中生活、长大的,他母亲就是在60岁那年被父亲打到要害部位而死去的。当他回忆起因为被他打骂,妻子鼻青脸肿的样子,3岁的孩子吓得几乎休克时,他说不知道自己怎么也成了父亲的翻版。看了我的文章他很后悔,他说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现在的父母都曾经是孩子,他们在夫妻关系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现在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父母,他们将复制曾经经历的和“学习”来的夫妻关系。所以我们说,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对于孩子情商、品质、修养的培养和熏陶是无可替代的,意义重大。

我们将在本文中重点谈谈夫妻关系如何营造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点:夫妻相处的正面和负面方式、给予与获取、以仁爱之心生活。

一、夫妻要以正面方式相处

1.夫妻相处的正面和负面方式

什么是夫妻相处或者与人相处的正面方式呢,它是指在任何关系中,尤其是夫妻关系中,表达感情都是温暖亲切,充满爱意和让人喜欢的,欣赏和赞美的语言毫不做作地流淌出来,自然而且真实。正面关注具有感染力,接受者感到心花怒放,就象阳光照在花朵上。欣赏引来彼此更多的欣赏,并且给对方以大量的爱作为回报,结果彼此的关系就象一个上升的螺旋,互相倾慕。

这种关系的体会多见于恋爱阶段,许多人在见面并且有了好感后,就开始了约会,交谈,互助,他们不断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经常把对对方的赞美、爱和感激表达出来或者写成短信,发到对方的手机里,故意给对方惊喜。无数的美好的话语见证了爱情发展,这就是正面关注。正面关注的结果往往使人们进入亲密关系,成为夫妇。

但是相处日久,“玫瑰色的眼镜”被摘掉,回归现实生活后,伴侣们放松下来,“最好的一面”消逝了,完美的包装剥脱下来,当人们觉得当初那个最好的人也有缺点,负面关注的时候开始了,眼光变得挑剔,注意并且指出对方的缺点,不知不觉中,批评、愤怒和讽刺渗入彼此的交流中。大家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小毛病?但是负面关注会带着不满和敌意,于是指责、辩解、反击循环开来,恼怒和绝望代替了甜言蜜语,甚至出现了家庭暴力,夫妻关系成了下降的螺旋,可叹的是这样有损健康关系的方式却非常普遍地存在。

曾经咨询过我的一位父亲说,自从他和妻子的爱从颠峰一路跌落,争吵不断后,他就不大愿意回家了,可是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聪明、听话、乖巧,学习好,于是他会给孩子很多钱,弥补不能经常陪伴孩子的愧疚。可是不久他就发现孩子学习成绩滑落得很厉害,老师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动不动就和同学急,情绪不稳定。而且放学也不愿意回家,而是在游戏厅消磨时间,他很着急,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2.夫妻关系怎样由负面返回正面

每一对夫妇都不希望生活在硝烟四起的家庭里,所以如果你希望夫妻关系温暖和谐,就必须学会关注伴侣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把他身上的一切都想象成合理的,因为你第一次看到他,喜欢他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你需要把眼光集中在你喜欢他的方面,而不是停留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事上。保持这种心态就象养花,每一种花都会有开花和休眠期,需要在它的各个时期予以照顾,不能开花就高兴地欣赏,花期过了就丢掉。不牢记你为什么爱上这个人,就会因为细小的事情,否定了对方整个人。就象因为有些叶子枯萎了,就丢掉整盆花一样。对待孩子也同样不能因为考100分就溺爱有

加,考砸了就棍棒加身。

当你进入负面关注时,要提醒自己重温让你爱上他的那些品质,有个生活一直很幸福的老年人总结他的经验时说:我在非常爱我的妻子的时候,都要停一停,仔细品味她给我的感受,并且记下来她给我的爱意,她的优秀的品质。当她发火、烦人,让我感到失望的时候,我就不会和她对着干,而是想她的好处,看看我当时的记录,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冲动,伤害了彼此的感情。重新回顾我们的风雨历程,什么问题不能和平解决,为什么不能做点让步和牺牲呢。

这样,挑剔的眼光就变成了欣赏的眼光,既然欣赏能够引来更多的欣赏,伴侣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螺旋就恢复原状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父亲,经过我的分析和劝慰,他认识到,他们夫妻之间的紧张态势使孩子感受到家庭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害怕哪一天父母会离婚,撇下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和正常生活呢,焦虑才是他用游戏分散情绪的原因。他觉得其实和妻子也没有什么不能调和的矛盾,为了孩子他主动调适和妻子的关系,按时回家,尽量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家庭生活恢复恬适后,孩子也很快恢复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学习专心了,成绩又成为班里的前几名。

二、夫妻之间应该坚持互惠原则

1.给予与获取

爱情和珍惜是需要表达的,你爱人的关键在于给予。给予是证实爱情的一种可见的形式,给予反映了你怎样慷慨地对待伴侣,怎样深情地敞开胸怀,怎样奉献你的忠诚,实际上表达的是你的爱。有的人说我不是富翁,我想给予可是没有那么多钱买好东西。一说给予就想到买礼物,其实夫妻之间这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你除了礼物有许多可以给予的。

最佳的礼物是你自己——这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比如你可以给予伴侣时间、关注或者精力,这是无法估价的礼物,当你把他看成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时,你会自愿分担家务,陪他看病,体贴入微地帮助他做任何事。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鲜花、巧克力或者珠宝还要贵重,因为它们珍贵到无法衡量。

满足伴侣的愿望是你能够给予伴侣的最美好的方式之一,它能够给你带来奇妙的感觉,比如,你的伴侣感到紧张的时候,给她按摩肩膀和足部;生病时给她煮一锅鸡汤;恐惧时和她在一起,挺起你的胸膛保护她;悲伤时紧握他的手,安慰他,用心倾听他的愿望和感受。如果他想去度假,你们有钱可以一同去国外放松身心,钱少可以到郊区度一个迷你假期等等。

父母相互关爱的榜样作用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张宏民说起他的母亲,口气充满肯定和赞美:“我母亲非常好,中国女性的优点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充分。她慈爱、善良、正直,会持家。”张妈妈退休前是清华大学幼儿园园长,她是一个在工作中不会奉承、不会投机取巧、只要有理就要坚持的人,她的人生态度给了他和哥哥、姐姐一生的影响。她教育孩子的独到之处是以身作则,遇到问题坚持讲道理。现在她爱护儿子的方式就是经常看他的节目,并且把她的意见和亲朋意见告诉他。让他时常体会到来自母亲的期待和温暖,他觉得比什么都珍贵。

2.给予和获取中的互惠

互惠表示,给予和获取的交换是公平的。两个人都会感到得到了平等的爱、倾听、珍视、尊重和关注。如果仅仅是给予,就是一个人获取,一个人奉献,甚至是剥夺、剥削对方;如果两个人都获取,就是只考虑自己,不照顾对方;两个人互相谦让,最后平均分配就是互惠。伴侣之间应该存在着互惠的循环。

如果循环中断,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就开始感到自己被欺骗并且产生怨恨,一方就开始不象以前那样给予的那么多,另外一方也报以退缩,伴侣关系不再是给予与获取,而成了获取再获取。就象两个人比赛从银行取款一样,你们的存款很快会枯竭。

这时候两个人开始在潜意识中算计自己吃亏还是占了便宜,曾经给过对方什么,谁欠了谁的恩惠,在时间、感情、关注以及其他不对称的事情上回忆比较,心里有无形的明细帐。吃亏者就会产

生怨恨,积怨越来越深,变成愤恨,导致矛盾。避免情况恶化的办法是明确的沟通和谈判。如果比例确实已经失衡,就要立即结束和调整。

如果你觉得你的伴侣给予得太少,你必须跟他挑明这个问题,并谈判出一个恢复平衡的双赢的结局。你要明确你需要的是什么,而他也知道怎样给予,你们才会感到对方的体贴,从而感到幸福。获取太多,给予太少是对应的,那些获取超出自己应得的人消耗伴侣的资源,又不以自己的资源补偿伴侣,进一步破坏了平衡,比如丈夫让妻子工作供养他读大学,又读研究生,最后功成名就说我们俩差距太大,必须离婚,就是失衡的结果。你一定要在积怨超出你的承受力之前处理并且调整这个问题。

此外有的人喜欢扮演只给予,不接受回报的角色。这也有可能使关系失衡。由于拒绝接受,他们破坏了给予和获取的自然循环,破坏了伴侣之间无形的帐目平衡,使不能回报的一方感到内疚。唯一的办法是衷心地给予你的伴侣,而且允许你的伴侣做同样的回报,不带任何功利之心。无论是多给还是少取都是无益的,只有你们都感到同样被肯定、重视和珍惜才对情感建设有益。

曾经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放弃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她让孩子学习钢琴、绘画、舞蹈、写日记,带她旅游,寻找一切能够出头露面的机会,到电视台、广播电台、公众场合参加比赛、演讲、节目制作„„得到了无数奖状,孩子14岁时出版了根据她的日记编纂的书籍《做个小孩不容易》,最后她想尽办法让女儿到美国学习。可是当孩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国后,却摆脱了母亲的安排,自己决定当一个四海为家的“背包侠”。因为她出国后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不过是母亲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炫耀的本钱,被控制的机器人。她要在旅途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自我和快乐。

记住:当你和伴侣分享快乐的时候,快乐倍增,当你们分担悲伤时,你使悲伤减半。即使你们的物质生活很普通,你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却是丰富温馨的,你们的夫妻情感是真实深厚的,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比宝贵的,他们将受益终生。

三、以仁爱之心生活

仁爱是关怀的最高的和最纯粹的形式,其核心是慷慨、仁慈并且无止境,她会关心、无私、承担义务而不感到勉强和不悦,仁爱的精髓就是敞开心胸真心对别人好。

1.仁爱的表现首先是体贴。

体贴通常表现在小事上,即“以小见大”,因为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小事串起来的,当你花时间和心思使这些小的细节更加温馨甜美时,他的生活就会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美好,从而滋润着他。主动做小事,比如给心情忧郁的伴侣买一盘他喜欢的相声、喜剧或者小品VCD;主动给疲劳的伴侣按摩,一边和他聊天;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陪他散步、打球或者唱歌;给伴侣订一份他喜欢的杂志;一个短信“我想你,想到你我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张小纸条,写着心里话,“你是我今生最喜欢的人。”“你是我的最爱,我无时无刻不把你放在心里。”;纸条可以放在他意想不到的地方——衣袋里,袜子里,车上,枕头上等等,纸条意在引起会心的微笑或大笑,这样可以打开伴侣的心扉,给他留下特殊而深情的感受。在你需要而她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性要求,在伴侣需要性生活的时候,愿意陪伴她„„

与同样的关爱对待孩子,而不仅仅是呵斥、指责和要求,有的家长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都不满意,不好当然是一顿臭骂,好了会说你为什么不是第一,总之孩子永远难以从父母那里得到表扬和激励。家长以为只有“好鼓也要重棰敲”孩子才会继续努力,实际上父母通情达理的理解和和风细雨的鼓励才是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体贴不是难于做到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有心并且有一点创意。它所要求的是你有让自己所爱的人快乐的意识和愿望。你的爱人在这样的温暖中融化并且回报给你同样的体贴。

2.尊重伴侣也是仁爱的表现。

如果你尊重你的伴侣,你就会理解他的观点、倾听他讲的话、关心他的感受、同时尊重你们的爱

情。

尊重伴侣首先表现在自己不把挫败感或者负面情绪发泄的伴侣身上,不在家里咆哮和实施家庭暴力。你的伴侣是和你同甘共苦的人,不是你泄愤的沙袋,虽然他可以在你不舒畅的时候陪伴你,给予你关怀和支持,但是他存在的目的绝不是有义务承受你不良情绪的冲击。记住他是你的盟友,不是你的敌人。

尊重伴侣还表现在说话的口气和态度,第一不能讽刺和挖苦,语调要温柔,他应该得到你对你所尊敬的人同样的对待;第二要维护他在外人面前的尊严,不要当外人面纠正和指责他的过错,不能打断他的话,因为这样表示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而且有意当众贬低他。第三如果你对伴侣的行为或动机有怀疑的时候,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要假定他是清白的,立刻得出有罪的结论,表示你对伴侣缺乏信任,而信任和尊重密切相关。尊重意味着在证明其有罪之前,你仍然相信你的配偶是无辜的,意味着整个求证过程中你都站在他一边。

尊重调动出双方最好的一面,鼓舞每个人更加自尊和做出相应的回报,当两个人彼此尊重时,自我约束,自我尊重,不做有损情感的事,就会成为自觉行动。因此保护了彼此的情感和关系。你怎样对待你的爱人,和他怎样对待你,决定了夫妻关系的质量。互惠、仁爱是相互的,不矛盾的,是在两个人之中循环的,是使你们幸福健康生活的法宝。

平等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的基础,而且成功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和睦平和的家庭做支撑。我最好的女朋友电话告诉我,她的女儿最近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找到一个很称心的工作,是在和几百个求职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她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他们夫妇都是教授,平时勤恳工作,相互支持,家庭生活又不乏乐趣,经常带孩子打球、下棋、长聊,心理上完全没有沟壑,他们从来不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去美国留学是女儿自己考取的奖学金。经常性的越洋电话是一家三口的情感纽带。

篇2: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关于父母的自我教育和帮助孩子与人和万物连结

有一天,我拿起很早之前买的一本幼儿教育的书,这本书我从来没有翻开过。翻开后我看到这段话:孩子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人文环境中,生活在生活环境中,也生活在音乐、美术、语言、数学中。生活在所有的事物中。但是,这些事物只是一个存在,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秘密储存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就是,如果说这个外在的环境可以对孩子的生命发生作用的话,那一定是孩子的心灵和某一事物产生了触碰或者连结,连结产生了关系,关系使孩子拥有了环境,环境发挥了作用。这样的连接才会使生命有所变化。连结上了,一切才变得有意义。而最伟大的连结是人与人的连结,我们需要守候在孩子的身边。

当下的一位知名教育工作者孙瑞雪说:我期盼孩子们就生活在与万物连结的环境中,与人连结的环境中。这就是我心中的教育。

是的,连结。是的,关系。但教育的主角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核心是夫妻关系。因为父母主导和构成了孩子的生活环境。

很多父母切身感受到了: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所受的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每天都在上演的,但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就是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这个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我在这里说的“关系”和我们不假思索认为的“关系”有一些不同。为此我先来说说我们不假思索认为的那种“关系”。多年以来,我们听到一个说法:中国人办事靠的就是关系。小时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走后门很容易把事办成,关系就是走后门。所以我对“关系”这个词怀有敌对情绪。“关系”变成了“个人利益关系”的简称。

后来,在一次面试中,我开始重新理解“关系”这个词。对方问我:你和谁的关系最不好?我不假思索回答,和老公的关系最不好。面试之后对方再无消息,我等待了很久之后,慢慢回过味来。发现在当时的状态下,那份工作确实不适合我。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关系都不好,我又如何与其他人建立真正良好的关系呢?“关系”其实就是“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包括与自己相处。”

一个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父母与孩子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你对待孩子多么好,孩子已经从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上吸纳了太多负能量。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就不知从何说起。试想一下,我们自己童年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里,父母每天都在为生活琐事怄气,互相指责,有时候还把气撒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什么感受?最初是害怕,逐渐变得冷漠,和父母一样爱挑别人的毛病,遇到问题总是归罪于别人。在父母的吵闹声中,孩子没有安全感,无法全身心的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孩子不可能从连夫妻关系都处理不好的父母那里学会好好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

最近一个月我听到两个朋友说起了3例中学生跳楼的事件,还从一个做心理咨询的老师那里听说,他在一年之内接到了9例有严重心理疾病和神经分裂情况的孩子,他们只有十二三岁!这些孩子都怎么了?

大家都说,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原因在哪里?大家可能会说社会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学校教育越来越不合理。还是不断从外面找原因。为什么不从内部找找原因呢?

外部原因似乎一看即明,大家都可以站出来说上几句,仅仅是说上几句能让这些原因得到改善吗?要想改善,还得从内部找原因,从每个人的起点找原因。每个人的起点在哪里?自然是在家庭里。

大多数的教育都是针对孩子的,殊不知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现在大多数的学校也挂起了家长学校的牌子,据我所知,这些家长学校是校方教家长如何配合学校的,他们不断给父母提要求,把一些过去应该由学校做的事情推到家长那里,还明里暗里的鼓励家长送孩子去培训学校补习,很少涉及父母的自我成长。这样的家长学校等同于家长的负担或者说是紧箍咒。谁让你的孩子在人家手里呢!父母只好各种配合。

你想没想过去破除这个魔咒?如果想破除,该怎么破除?

其实这个魔咒不攻自破,你只要清楚是谁在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谁最关切孩子的未来。不是学校!是父母!搞清楚这个你就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既然主要在家庭,那我们就把家庭搞好,让自己的家庭环境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只想仰赖于学校教育,那你一定不会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既然你看到这篇文章了,那我们就来说说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教育的起点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起点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其实是你与自己的关系。这个话说得象绕口令,里面却蕴藏着奥秘。想一想,我们成家以后和谁的`关系最紧密?自然是另一半。这种亲密关系会让我们在他们面前最放松,会用最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如果我们习惯于挑对方的毛病,那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在没有得到认同,小时候也是不断被人挑毛病,受批评。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受到尊重,我们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对方。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获得安全感,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放松不下来,去信任对方。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我们的小时候找到原因。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面对和你一样的问题。那我们就从改善自己开始吧!

改善的方法很多,我这篇文章只讲夫妻关系。

因为孩子最亲密的两个成人应该是父母,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家庭的氛围,孩子每天都在学习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然后变成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什么是好的夫妻关系不用我在这里说了,大家都比较清楚。“世界上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而不幸是各有各的不幸。”

我只举例说明不好的夫妻关系。

妈妈太强势,什么事都压着爸爸,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丈夫,是第一大忌。反过来爸爸太强势也一样。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温和。

爸爸妈妈各干各的,没有任何共同爱好或者活动。住在一个家里,却互不关心,是第二大忌。这种冷暴力的杀伤性很强。夫妻之间要相互关心,给予对方温暖。如果夫妻双方的生活已经没有交集,夫妻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

爸爸妈妈轮流数落对方家庭的不是,是第三大忌。不接纳对方的家庭就是不接纳对方,没有宽容之心,家庭就不象温暖的港湾了。

还有很多,家家都一本难念的经。

根本都在于我们能不能原谅对方,包容对方,关心对方,尊重对方。

我的家庭犯过这三条大忌,所以我与丈夫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现在我们关系很好,彼此尊重,相互理解。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他变得乐群,懂得关心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更放松,释放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不需要你花钱购买漂亮的沙发,也不需要你为了家人付出你的全部心血。需要的是你享受这种温暖,并且给大家带来这种温暖。好好的爱着自己,然后去爱家里人,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

篇3: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重构新型劳动关系, 稳定和谐最重要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劳动关系还不稳定, 用工临时化、合同期限短期化的情况在不少企业大量存在, 因此产生了“长期的临时工, 固定的合同工”现象。劳动关系不稳定带来了员工过高的流失率。国际惯例表明:优秀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应在15%左右, 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接近30%, 中小型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竟高达50%以上。过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了离职成本、重置成本、培训成本、时间成本的损失和商业秘密及客户资源流失等潜在威胁。要形成劳动关系新格局, 重要的是改变这种不稳定现状。

重构新型劳动关系, 平等合作是关键

劳动者和企业是“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互相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企业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使员工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理念, 减少劳动关系的对抗性, 使劳动关系的双方共生共荣、共谋发展。平等合作需要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 使员工在思想上对企业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安全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促进企业内部有效协调和良好互动, 培育员工积极向上的“主人翁精神”, 营造开放、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大家庭”氛围, 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

重构新型劳动关系, 互利双赢是根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有两个“下降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 二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最终格局中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水平上看, 我国居民的收入30年来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仍然偏低, 迫切需要建立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所得在最终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尽可能使居民收入和劳动所得同企业利润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及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协调的关系。

重构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应采取的对策

1. 政府要通过就业促进法的实施, 扩大就业需求, 用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缓解就业压力。

从短期看, 企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劳动关系规范时的本能反应必然是减少聘用新员工, 甚至裁员, 这就会产生紧缩就业的效应。企业可能会采用一种“五个人的活, 三个人干, 给四个人工资”的紧缩就业对策。为此, 需要政府从实施就业促进法的角度, 加大对就业的财税支持, “对冲”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的影响。在利用各种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时, 将扩大和促进就业增长作为优先考虑因素。为了实现社会就业的总目标, 需要政府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减轻企业负担。通过就业促进法的实施,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收支持, 共同分担规范用工制度造成的高成本, 鼓励企业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缓解劳动合同法短期给企业带来的就业压力。在税收政策方面, 对安排就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对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根据条件, 给予安置补助和社会保险补助。

2. 企业要转变观念, 改变过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 转变靠劳动力低成本赢得有效竞争的发展理念。

企业要认识到, 高工资不一定带来低竞争力, 能否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赢得竞争实现高额利润的关键。我国人工成本相当于韩国1/13、日本1/26、美国1/27。但是韩国、日本和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我国的12倍、18.68倍和17.35倍。我国目前“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造成了“低技术”和“低劳动者素质”。劳动力价格较低, 往往会使企业忽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忽视对员工的培养。长此以往, 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 创新的动力难以形成, 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可见增加成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一种机遇。在企业改变传统的低成本、特别是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的同时, 一些地方政府也要改变过度依赖招商引资和盲目追求GDP高增长的倾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加重视保护劳动者权益, 更加重视实现社会公平。

3. 社会要建立法制,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要依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需要全社会建立五种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劳动关系三方沟通协商或共决机制、职工不满申述处理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从而在法律上制度上改变利益格局的“企业强势、员工弱势”的态势。

4. 企业与员工之间要实现合作双赢, 处理好共建企业和共享利益的关系。

篇4:夫妻关系是“看不见”的教育

说到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急于选择家教理念,寻求教育技巧,其实,夫妻关系才是应该最先关注的。在家庭中,父亲、母亲、孩子构成了“爱的三角”。其中夫妻关系是基础,最为重要,其次才是亲子关系。这是自然的次序,也是家庭稳固的保障,对孩子经营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大有好处。如果这个关系弄错了,会衍生出许多问题,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深深地、默默地影响着孩子。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与周围的人建立关系时,这种影响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明显观察到;当孩子长大成人,进入家庭生活时,这种影响更会突出地表现出来。

家庭关系的错位是看不见的,常常被忽略,因而危害也就更大。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遇到过许多此类案例,其中,小妍、冯奕和郭逸祥较为典型。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父母的关系造成的。

争夺与失衡

小妍今年14岁,是一名初二女生。事实上,她正在家里休学,今年9月,她要重新上初二。小妍休学是因为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抑郁、自闭,还有轻生的念头。虽然问题不是很严重,但学校老师害怕小妍的状况影响同学,力劝她休学。小妍的父母也不愿女儿可怕的心理倾向继续发展下去,他们认为女儿是被学习压力压垮的,就给女儿办理了休学手续,让女儿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小妍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还有恶化的征兆。她的父母慌了手脚,一家三口前来咨询。

通过深入的交谈我了解到,小妍的家庭氛围很糟糕,父母经常争吵,而争吵多半是因小妍的学习成绩引起的。小妍的学习成绩不算差,在班里排第10名左右,但这样的成绩远远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如果哪次考试小妍没有考好,父母一定会爆发争吵。比如,这次数学没考好,小妍的妈妈就会抱怨丈夫:“都是因为你,女儿复习时你出差,不在家辅导!”如果是语文没考好,小妍的妈妈同样会把责任推到丈夫身上:“都怪你,那本复习资料多好啊,你偏不让买!口口声声给女儿减压,现在可好,减掉的是女儿的分数!”小妍的爸爸当然不认账,据理力争。如此一来,可想而知,家庭变成了战场。每次争吵的结果都是小妍的妈妈被气哭,跑进卧室不再出来。这时,爸爸会对小妍说:“你知道的,你妈就是这个样子。”小妍知道,爸爸对妈妈不满意,他觉得妈妈是一个没有见识且不可理喻的人。

每当父母相互指责、相互贬低的时候,小妍都会深深内疚,情绪非常低落。她流着泪对我说:“他们吵架时,我觉得那都是我的错……”小妍的心情可以理解。对于孩子而言,承认父母关系不好无异于承认自己失去了被保护的安全空间,是非常可怕的事,孩子通常不会这样承认。孩子更愿意相信父母本来是相爱的,可以为自己提供保护,之所以发生争执,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当父母发生争吵,孩子往往会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

小妍父母的争执,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实质是夫妻之间的权利争夺。妈妈用指责的方式希望丈夫听从自己,而爸爸则对妻子采取鄙视、忽略的态度,维护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优越感。这原本是夫妻之间的权利斗争,却把无辜的小妍卷了进去。

面对父母无休无止的争吵,小妍苦不堪言,她坚信是自己不争气造成了父母的不和睦。久而久之,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父母这样为她操心,甚至怀疑老师和同学也不喜欢她,自卑的种子在她心中慢慢地发芽。对于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来说,这是非常苦涩的。如果这种病态心理不及时矫治,成年后,小妍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懂得爱,也不知道如何付出爱的可怜之人,也有可能因为其内心缺少爱的体验,造成她心中极度匮乏爱,从而成为一个处处索取爱的低自尊的人。

小妍的痛苦还不止于此。为了能够与父母保持一致和联系,小妍在潜意识里只能去爱父母所爱的一切。当父母之间出现权利争夺时,她内心格外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爱妈妈多一些,那就等于失去爸爸,反之亦然。父母之间相互拒绝,让她感觉自己的一部分被拒绝,于是在内心的挣扎中,她的心态渐渐失衡,不知不觉出现了抑郁、自我评价过低等病态心理,并由此引起人际交往障碍等偏差行为。

要矫治小妍的症状,小妍的父母首先要改善关系,相互拉开一定距离,相互尊重,不再试图支配和控制对方,而是去欣赏对方。只有这样,小妍才会慢慢感到轻松和喜悦。

忽略与抱怨

有些人在婚姻里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关注自己,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淡。他们总是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迫使对方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冯奕便是这样的妻子。

冯奕今年29岁,婚龄3年,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会计工作。冯奕没有子女,却有一肚子的烦恼。她说:“烦恼太多,所以不要孩子。”

冯奕的烦恼主要是对丈夫不满。她丈夫是一名销售经理,整天忙于工作和应酬,对她体贴不够。每次丈夫周末加班,冯奕便会感到孤独,非常希望丈夫在自己的身边。“我甚至有恐惧感,怕他再也不回家了。娱乐场所多乱啊,说不定他就遇到一个漂亮的狐狸精……”冯奕说。或许是胡思乱想太多了,当丈夫回到家,冯奕表现出的不是热情和温柔,而是愤怒和指责。她冲丈夫大喊:“玩够了才回来,你当这是旅馆吗?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她有时会摔东西,大哭大闹。这样的事发生得多了,丈夫越来越不愿意回家,冯奕也越发喜怒无常。在单位同事的劝告下,冯奕极不情愿地前来咨询。

冯奕拿我当了倾诉对象,不停地数落丈夫的不是,但我更想知道她的童年生活,以及她父母的相处模式。冯奕告诉我,在她的记忆中,父母的关系并不好,很拧巴。妈妈既爱爸爸,也恨爸爸,总是向爸爸索取爱,索取的方式是发脾气、指责和抱怨。冯奕10岁那年,父母离了婚。

我问冯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你的感觉是什么?”

冯奕说:“我很害怕,我觉得自己并不重要。爸妈离婚后,我知道我失去了爸爸,如果我再不好好表现,也会失去妈妈,所以,我更害怕了。”

不难看出,妈妈内心的坏情绪不知不觉投射给了冯奕,也使冯奕的心理发育停滞下来。发脾气是妈妈表达爱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冯奕也复制了这一模式,当她向丈夫索取爱和关注时,她不会别的,只会像妈妈一样发脾气。

冯奕对爱的渴望似乎永不满足,冯奕的妈妈也是如此。每当察觉到自己被丈夫忽视的时候,出于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对被遗弃的恐惧,她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丈夫如何表白,她们都难以信任丈夫,而且,她们表达爱的方式如出一辙: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等,都是对爱的破坏。这种母女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生理遗传的证据,只能是妈妈影响女儿。可怕的是,如果冯奕不及时寻求心理帮助,矫正心理,她的孩子也可能受她影响,出现类似的心理倾向。

冷漠与逃避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婚姻,但我们身边也有为数不少的“恐婚族”。他们非常渴望拥有完美的婚姻,然而,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潜伏着负面的力量,阻止他们抵达幸福彼岸。追根溯源,这股负面力量的发源地是他们的父母的关系。

郭逸祥今年30岁,是某机械设计院的工程师,与女友相恋5年,已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突然提出分手。周围的人都莫名其妙,女友更是觉得委屈,非要他说出理由不可。郭逸祥说不出具体理由,只是说:“一想到结婚我就很恐惧,一想到要走入婚姻围城,我就觉得我们之间一切的美好都要结束了,像要迈进坟墓一样。”

nlc202309031547

被女友押着,郭逸祥来到我的咨询室。

郭逸祥承认,他对婚姻的恐惧和不安主要来自父母。他从小生活在小康之家,但他并没有多少优越感,因为家庭气氛总是冷冰冰的,他没有感受多少家庭的温暖与安全。他的父母平时很少交流。“他们甚至连架都懒得吵!我不知道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郭逸祥说。每天晚上回到家,父母的主要活动就是看电视,互不理睬。有时妈妈跟爸爸说到儿子学习上的事,爸爸就冷冷地说:“孩子的事都是你在管,不要来问我。”说话时,眼睛没有离开电视。妈妈也不会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生闷气,一连几天不说话。郭逸祥虽然知道父母都很爱他,但他却没有被爱的感觉,更感觉不到父母之间的恩爱与和谐。

父母是孩子对待亲密关系的示范者。一个在和睦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当他明确地知道父母彼此相爱时,他的内心是稳定的,因为他的安全需要可以很容易得到满足。安全感,是人基本的需要,当一个人的安全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他才可能发展出爱别人和感知被爱的能力。而一个自幼生活在父母的冷漠之中的孩子,很可能变得不安与恐惧,不相信婚姻的持久与美好。

郭逸祥正是这样的年轻人,他害怕自己会组成一个冷漠的、没有交流的家庭。一想到自己要走入婚姻,他就感到要回到童年那种压抑状态中。他无论如何也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但他又不知道怎样做,只能不去选择,逃避婚姻。

相爱与圆满

孩子年龄小,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容易使父母忽视夫妻关系的经营。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却容易给孩子造成看不见的伤害。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营造温馨、安全的成长环境,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寻找合适的途径增进夫妻亲密关系。

当记起我们不仅是父亲或母亲,还是妻子或丈夫时,温情就会浮现在我们的内心。当回忆起当初两个人是如何走到一起时,甜蜜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就这样,不断让自己回味、感受夫妻生活中积极、温暖的部分,并且寻找合适的途径增进夫妻亲密关系,比如用言语欣赏和感激对方、多些在一起的时间、为对方做些事情、身体接触、送礼物等等,尽量创造一些只属于夫妻两人的浪漫机会,如抽时间单独旅行、抽空看场电影、吃顿烛光晚餐等等。切记,越是看到父母亲密无间,孩子越会感到幸福、安全。

第二,避免将夫妻关系带入亲子关系。

家庭“爱的三角”的最佳状态是:父母相爱,父母爱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天生一对。父母不仅相爱,还相互帮助,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难题,没有什么事能难得住父母。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他,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不用为生活负担操心,只要安心地做一个快乐孩子就行了。另外,如果夫妻之间出现矛盾,要私下解决,尽量避免让孩子知道,待和好如初了再面对孩子,不要让孩子充当传令兵,转达不友好的信息,更不要期待从孩子那里得到支持,一起对付配偶。

第三,共同成长,携手走入家庭关系的花园。

圆满的夫妻关系是:两个人都爱学习,学习给予和接受,学习爱和自省,注重心灵成长,为自己和伴侣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以参与的态度过负责的生活,不在角色的惯性和自动化行为中盲目生活。摆脱僵化心理、态度和偏见的限制,相互在关系的花园中不断亲密地交流,在两人的亲密中袒露、分享每一件事,等等。

家庭“爱的三角”好比花园中三条交汇的小径,每条小径都应该掩映在花草之中,都应该沐浴在阳光之下,都应该听得见鸟鸣。如果两条小径荒芜了,第三条小径也会有凄凉的寒风。

【编辑:陈彤】

篇5: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1 建筑工地施工人员现状

生产安全涉及施工生产诸多要素, 贯穿着施工生产的全过程。工地生产“脏、乱、差”和“三违”现象长期以来之所以“存”而不“亡”, 很大程度上是人自身的内在原因在作崇。首先, 建筑工地中的建筑工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区, 他们文化程度低,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他们大多只知道凭自己经验办事, 而很少遵守操作规程, 有的认为根本无所谓, 即便是发现操作有危险, 他们大多依然会存在侥幸心理而我行我素。这些现状无疑给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其次, 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规范操作的素质差。有的特种作业工对自己工作岗位中的一些基本操作规程不清楚, 例如有的塔吊操作工不懂什么是“十不吊”原则,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吊则吊”。还有的对一些基本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技术措施一窍不通, 例如有的电工不懂什么是保护接零, 对漏电保护器的作用根本不懂, 这些都是工地发生安全事故的本质根源;最后, 有些施工管理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低, 这是最让人担忧的。他们有的根本不懂安全管理, 有的安全管理人员不管安全工作, 或者有的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技能知识培训, 也在安全生产工作领域中担当主要管理职务, 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诸如“盲目施工”“瞎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等违章现象。

2 建筑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的内在本质原因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 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事故发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伤亡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 人的因素占有特殊的位置, 人是事故的受伤害者, 但往往人又是事故的肇事者, 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 从当前发生许多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 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 只要有不安全的思想和行为, 就会造成隐患, 就可能演变成事故。而在事故致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相对就次之, 因为在施工安全生产过程中, 有时即使存在着 (如无保护措施的机械设备、未进行保护接零的用电设备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如果施工人员能够及早地意识到, 大多伤亡事故还是可以避免的。而且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

目前建筑工人大多来自经济落后省份, 由于这些省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 导致一些地区教育还比较落后, 致使很多人因经济原因失学或初中都未毕业就及早走入社会进入工地。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知识教育,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因而在生产劳动中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或因为不懂操作而造成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 从而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此外, 一些特种工及施工管理人员由于素质差, 存在诸如管理能力缺乏、思想麻木、控制不力、对存在的危险估计错误等自身缺陷, 也常导致一些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3 解决问题的关键——安全教育

首先, 安全教育能提高施工人员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安全教育工作是建筑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安全教育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教育不仅能增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工人对“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方针的认识, 提高他们对安全工作的责任感, 而且能使他们提高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法律法制意识。安全工作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与灵魂, 搞好安全工作关键在于人, 安全工作强调以人为本, 人的安全素质的高低, 安全意识的强弱, 从根本上直接决定了建筑企业的安全工作的成败。如果施工人员特别是企业施工管理人员缺乏对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对违章违纪不狠抓, 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害国家。

其次, 通过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 就能使民工或施工管理人员自身不足得到及时弥补, 自身存在缺点得到改善。建筑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教育和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 就能使广大职工掌握各种伤害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高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和掌握安全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科学知识, 减少人失误, 控制自身的不安全行为, 使广大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上真正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观念转变, 从而达到搞好工地安全生产, 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健康的目的。

那么, 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多, 包括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思想意识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典型事故教育等。不同的群体或在不同的阶段, 安全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只能集中精力找出相应对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 不可能面面俱到。2) 安全教育的题材要有趣味性。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是很重要的, 目前有许多企业的安全教育干涩无味, “你在会上讲, 我在台下睡”“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能引起职工的重视,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性、趣味性不足, 老生常谈无新意。安全管理人员要把讲名言、典型事故、小经验、小常识等作为安全教育的特殊形式渗透到职工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娱乐中去,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3) 安全教育的事例要有典型性。安全教育少不了列举事故案例。但要改变案例讲远不谈近、说别人不讲自己、只谈大不说小、一个案例讲几年等做法。要根据安全教育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能引起建企人员警醒的事故案例, 同时也要防止将安全教育变成事故案例课的喧宾夺主的做法。4) 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有灵活性。安全教育要形式多样化, 切忌老是开会。要因地制宜, 采用观看幻灯片、黑板报、事故现场会、班前交底、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深入浅出、工人喜闻乐见教育形式。5) 安全教育要突出全员参与。目前绝大多数施工企业是由企业组织安全员负责教育。在施教时应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陈规, 让企业员工唱主角, 既当学生又做教师, 畅所欲言, 或组织先进员工谈经验、讲体会, 介绍安全操作、防护、自救和他救的技术及剖析事故案例等, 起到经验大家学、教训全员吸取, 取长补短、互相提高的作用。6) 安全教育的手段要有多样性。安全教育主要有正面灌输和侧面引导两种方法, 因此, 在具体实施中可实行现场教育与操作训练同步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对安全教育知识教育, 采用讲授、观看幻灯片、电影片等方法是有效的, 但对于安全技能教育来说, 就必须通过现场的实际工作进行教育。通过视听教育即使能有效的传授安全生产有关知识, “理解而知道了”, 但并不是“会”。安全技能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从“知”到“会”的安全操作, 是安全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安全技能只有通过受教育者亲身实践才能掌握, 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不断地摸索而熟能生巧, 逐渐掌握安全技能。

总之, 在建筑企业中, 目前一些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正是因为这样现状的存在, 导致了各种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是造成施工生产中各种伤亡事故经常发生的本质原因。因此, 要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仅仅是挂在嘴边, 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确确实实得到落实和体现, 而且必须“时时抓, 事事抓”。因为有安全才有生产, 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 更没有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年轻夫妻子女教育金积累方案

董先生在一国企部门做管理工作,每月收入6500元,年终奖4万元。董太太是国家公务员,每月收入5000元,年底12月双薪,年终奖3.5万元。董先生结婚至今2年多,家中有现金2万元,定期存款5万元,国债10万元,保本理财10万元,儿子出生时双方长辈亲友给予祝贺礼金3万元。预计未来每月生活费用支出增加到5000元。

家庭财务情况

董先生家庭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分别见表1、表2。

按照目前家庭年收入支出情况分析,董先生家庭每年有15.8万元结余资金,每年0.8万元用于家庭对外其他支出使用不考虑在内,剩余15万元为自由资金积累。考虑孩子在幼儿期比入学后支出要少,应按照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做好教育金理财计划安排方案。从表2中可以看出,董先生家庭负债率为0,资产以保守稳健为主。

操作策略

董先生家庭的首要理财目标是孩子成长教育金的积累和规划。

0~3岁家庭成长阶段

董先生家庭在这3年内的收入逐年积累可达到资金45万元。第一年15万元,其中10万元可投资国债5年,剩余5万元可投资股票或基金,根据证券市场行情来做转换。

家中贺礼金3万元作为家庭准备金,购买货币基金可获得比1年期定期存款相对高一些的收益,同时流动性较强,方便使用。

董太太是公务员,儿子医疗费用可由单位报销。由于董先生对保险有抵触心理,先暂缓这3年不做保险。

3~6岁幼儿园岁阶段

这3年中,夫妻二人的职位及工资待遇将会有一定提升,所以预计期末家庭年收支结余资金可达到50多万元。

董先生家庭投资性资产状况如下:3万元礼金继续用于持有货币基金,用部分到期国债及利息增持货币基金,最后调整为货币基金10万元,按照目前收益趋势,未来货币基金每月收益在400元左右,1年可积累近5000元,3年预期收益1.5万元。

定期存款5万元转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再从年结余的50万元中拿出15万元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续存国债5年20万元,股票基金从5万元增加到30万元,最后剩余5万元在黄金低点一次性购买实物黄金,或采取每月定投金额或克数来实现。

6~12岁小学阶段

孩子入学后,教育费用将逐年增加,并且是刚性支出。可把之前积累的10万元货币基金作为儿子的日常教育费用,需要时赎回货币基金,足够小学6年的费用支付。

这6年期间董先生夫妻工资依然会逐渐提高,年收支结余资金居中计算6年可达到100万元。扣除10万元用于这期间赡养费用以及家人一起出行旅游等费用后,剩余90万元。调整后的各项投资资产为:货币基金调整为20万元,国债50万元,保本理财50万元,股票基金调整为50万元,实物黄金维持11万元,最后剩余10万元可为孩子投教育年金保险。董太太可在儿子6岁那年(最佳投保时段内),每年交纳1万元保费,交纳10年,为了提取方便,到期后可选择用这笔资金购买货币基金,在交纳保费时,从货币基金赎回即可。

12~18岁中学阶段

这6年夫妻工资不宜继续用于积累,儿子成长需要添置物品费用增多,按照6年家庭年收支结余100万元计算,扣除20万元用于赡养费用、孩子抚养费用、一般小病医疗费用以及出行旅游费用,余下80万元,增加国债5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股票基金保持50万元,盈利部分增加转入货币基金;增加保本理财30万元,调整为80万元;黄金实物维持11万元,增值减值部分暂不考虑;从货币基金中每年提取1万元用作保费,按期交付;20万元作为学费,需要时赎回货币基金交纳。孩子高中毕业之后,货币基金预计剩余10多万元。

18~22岁大学阶段

这4年董先生夫妻年龄接近50岁,职业生涯步入尾声,家庭4年总收支结余资金保守估计60万元。

增加货币基金10万元总共20万元,足够支付大学4年费用。股票基金保持50万元,盈利部分增加转入货币基金,方便其他生活费用支出;50万元存入定期,目的为办理孩子出国留学存款证明使用;国债100万元不变,这笔资金为孩子出国留学使用,国债利息收益转存货币基金;80万元保本理财不变,收益转货币基金;黄金实物不变。

篇7: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作为一名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育者, 通过近两年的就业工作实践和研究, 感觉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明确, 要么是难以适应所找的第一份工作, 要么是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匆忙跳槽, 这无论是给用人单位还是给毕业生自身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在学校的评价, 不利于以后毕业生的就业。而这些主要源于我们在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中, 没有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目前的现状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尤其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而且也迫切希望学校加强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指导。这样就促使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面对这些压力, 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思政教师必须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 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指导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 正是离开家庭的束缚开始独自接触社会的阶段, 在此期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作为思政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引导, 我们要使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不迷失方向, 正确定位人生目标;使他们能与现代社会接轨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事了几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我们发现一届又一届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同时, 都不约而同的发出好工作难找的感叹。分析其根源, 这除了与日俱增的求职大军队伍所造成的就业竞争加剧的外部原因之外, 深究其内因, 我们发现, 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职业素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毕业生安心本职工作和减少跳槽具有重大影响。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必须在日常的思想工作中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还存有较强的依赖性, 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 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父母或老师帮助确定, 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有些学生甚至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 依赖型很强。有一部分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有轻劳力重脑力的倾向。有一项调查表明, 愿意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的学生占70%, 而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职业的学生仅占12.42%, 并且有一些学生以工资高、待遇好作为确立职业理想的唯一依据。社会大变革必然引起观念的大变革, 市场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人们头脑中的许多传统观念。人们对世俗和功利性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日益明显, 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功利思想。这种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他们不再以职业的社会地位、稳定程度、专业对口、发挥个人专长为主要标准, 而是主要看报酬是否高, 工作条件是否优越。大学生中流行的到国外去、到外企去、到赚钱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 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心理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攀比风, 出现了情绪不稳定。一旦当其实际工作和职业理想出现了矛盾时, 大学生更多的是选择了跳槽, 这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肃置疑。

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就是要更正以上大学生当中存在的这些不良观念。我们都知道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等;职业道德则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不可避免的受到其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的制约, 而作为人生理想中重要一环的职业理想则直接决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形成归根到底要靠思想道德教育来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 那么就要帮助学生自觉的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爱岗敬业、立业创业、实现集体价值紧密结合起来, 要视团队名誉为个人名誉, 今日我以团队为荣, 明日团队以我为荣;要求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从支持他人、配合他人做起, 学会与人共处, 学会与人共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宽广的胸怀, 做到自信而不自负, 谦逊而不自卑, 敢于迎难而上, 正视挫折和逆境;要能权衡利弊得失、顾大局、识大体、光明磊落;要求学生遵纪守法, 做到明是非, 辨善恶, 知美丑, 从自知走向自觉, 从他律走向自律。

当学生在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校文化气氛的渲染中逐渐培养起基本的道德素质之后, 他必然要在走向社会之前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而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就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之上, 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上, 并始终根植于社会需要的土壤之中。所以,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首先就要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这种认识自我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大学毕业生的学习共同完成的。比如针对每一个学生, 你适合做什么, 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很多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这样的问题时, 都显得模棱两可, 有的人觉得自己适合做学术, 却又耐不住一时的寂寞甚至清贫, 于是在进退之中左右为难, 最终学术没做好, 钱也争的不多, 造成不满现状, 急于跳槽的思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告诉学生:第一, 你的职业理想和现实是否存在较大差距。你想成就学术, 就必须克服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迎难而上;第二, 你现有的素质是否能胜任未来的工作。你可能预计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拿到高工资, 而且具备同等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那么你就要承担辞掉本职工作和新工作未卜的风险。这种选择的结果可能就是:新的工作胜任不了, 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做学术, 但是以前的岗位却再也不能回去。所以, 成功的人生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锲而不舍的劲头。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 要让学生时常问自己:你做到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了吗?你具备和睦互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吗?你从事职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吗?作为和毕业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带动者和感染者, 我们担负着思想道德师的作用。辅导员要言传身教, 通过自身的实践行动告诉学生, 做任何工作都要敬业、乐业、勤业、精业,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把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变为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辅导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坚守岗位, 尽心竭力地履行职业责任, 为生学做好率先垂范的榜样。

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要么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要么无法胜任核心工作, 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要改变这一状况学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 让大学生既能发挥所长脱颖而出, 又能让他感受到自己成果的取得是来自于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大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能逐步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 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 并用实践结果来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不断的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行为, 逐步培养起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每个从业人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 既是为别人服务的主体, 又是别人服务的对象。在社会需要的职业岗位上尽心尽责, 努力工作, 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石。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尤其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更应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其职业道德教育中去, 让他们的职业理想在我们的德育工作指导下更加规范。通过塑造他们的职业道德, 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升华他们的职业道德境界, 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时必定会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9.[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9.

[2]龚海永.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1, 5.[2]龚海永.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1, 5.

篇8: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关键词: 班主任 良好师生关系 班级管理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怎么样在班级建设中搞好班级管理,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位班主任老师都深思的一个问题。在近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深刻地感觉到,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在班级管理中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班级的常规工作做好、做实,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具体的操作应该从班级管理方面来说。因为班级管理是学校实施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实习管理、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基础。班级管理指的是,班级管理者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班级的构成元素及影响班级的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班级的共同进步这一目的。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班级管理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必要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一个综合过程,不但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而且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级教育管理者,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和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至诚之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受其术”。

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爱戴,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精髓

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互动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其核心是师生心理相融,心灵相纳,最终形成师生真诚的情感关系。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

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其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从接班开始,我就把在学生心目树立的我的形象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那么自己对待工作也要一丝不苟。这些都给学生做出了表率,这样我班迟到、违纪现象自然就少许多。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理解、信任和爱戴,还得不断加强教自身学业务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任课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评判老师的优劣的第一标准就是你的课上得怎样,如果你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你的课上得很棒很生动,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同时会理解和信任你。

2.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

师爱是一种教育爱。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威力,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可以转化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来自各家各户,家庭环境不同,社会影响不同,学生在性格思想、道德、情操、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而且这些都是在变化发展的。班主任对如果这些不了解,就不能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教育,只有对学生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需要班主任投入更多的精力、耐心和爱心。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家庭环境,以及学生的心里,不然当学生犯了错,你就会面临无从下手的境地或是使学生对你产生逆反心理。

3.创设良好氛围,将和谐教育贯穿于班集体民主管理之中。

(1)形成正确的班级集体舆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班级舆论和氛围对每一个班集体成员都具有无形而巨大的约束力量。如果班集体的每个人都感受到班集体平等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自信快乐地生活在集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后进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良行为,在不自觉中融洽学生关系,同时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在一个班集体中,形成健康的舆论,就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在集体中提倡、支持正确的东西;批评、抵制不正确的东西;能使班集体更团结,更朝气蓬勃,更能帮助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健康成长。因此,我特别注意健康舆论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形成后,还需要好的学习氛围,我的做法是:在班级里大力表扬那些勤奋好学的同学,以点带面,到后来全班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班级的学习氛围浓了,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2)培养班干部,促进班级建设平衡发展。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和左右臂。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离不开班干部的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得力的班干部非常重要。在接新班时,我首先做的便是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比较、甄别,挑选各方面能力强、关心集体,并有较强责任感的学生做班干部。选出班干部后,我手把手地给他们传授工作方法,耐心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对班干部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让他们树立威信,并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在各方面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动作用,引导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同时,我注重抓学生的日常规范,要求每个班干部带领全体学生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促使他们成为举止文明、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好学生,以此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这样双管齐下,整个班集体凝集力不断增强,班风日益向好,学习氛围愈显浓厚,本班学生在各个方面均得到均衡发。

(3)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制定,把民主教育融入科学管理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中,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给学生予约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但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把约束性与民主性相结合,管而不死,也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管得过度,班级缺少生机、死气沉沉;管得太少,班级可能会一片混乱,所以班级管理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总的来讲,班级管理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如班规的制定,根据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采用民主方法、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集体建设。学生在参与班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到班规是非常慎重地制定的,它代表绝大部分学生的集体意志。量化、细化、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每一位学生身上潜在的不良言行的发生,同时使学生明白管理他们是教师的责任。

(4)宽以待人,适时给予学生表扬。

学生,不犯错误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说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我们要宽容他们,允许他们犯错,等待他们改正。如果你对学生屡次犯错气恨交加,甚至恼羞成怒,认为学生这是与自己过不去,故意捣乱,于是在处理学生违纪犯错的事件中,批评教育时带有“整”的成分,这样一次二次后,学生就真的与你对立,导致班级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努力使自己有爱心和宽容心,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在班级活动中,像学习模范、纪律模范等表现突出等,都及时给予表扬,使这些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已经失去上进心、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重获自信,在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性格和人格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这样的表扬比批评更具威力。

总而言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有很多,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做好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因此,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班主任班级建设管理改革中的重点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师生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预期的班级管理的目的。

上一篇:土木工程认识实习论文,很好的下一篇:2023.9.22驾照科目三(定州考场)满分通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