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2024-07-16

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政协沈阳市苏家屯区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重点调研课题安排,围绕区委九届九次全会做出的“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我区物流产业和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言献策,区政协牵头组织区发改局、服务业局、交通局等部门,对我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进展情况与初步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区正在起草的“十二五”规划,把现代物流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先后制订了《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苏桃路控详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始重点实施“一线”6.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我区北依沈阳母城,东、南、西扇形辐射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及营口,是沈阳与辽南五大城市联接的第一区。随着沈阳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7个地区后沈阳经济区成为了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我区正处在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地带,良好的区域地理条件既能充分依托沈阳城市的辐射来寻求互动发展,又能相对独立地培育适宜的规模化产业,现代物流业正是区位优势所决定的首先产业方向。

2、发展环境越来越有利。一是目前沈阳正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的“天时”,沈阳经济区是国内著名的装备制造业集散区,以原材料和产成品为主的生产性物流需求潜力巨大,周边密集人口和城市分布,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性物流潜力;二是我区凭借着临空港、近海港的“地利”,《沈阳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提出“浑南-苏家屯物流带依托桃仙国际机场和沈大高速公路,以建设沈阳保税物流中心、沈阳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为重点,建立‘大通关’系统,为货物进出关、散货运输、物流周转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务。”进一步提出建设苏桃路物流产业带(12.2平方公里)等“八大物流园区”;三是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在“倾力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上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已经形成良好工作基础,士气旺盛的“人和”。这些都为我区发展现代物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交通条件越来越优越。我区交通四通八达,一直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近年来道路运输得到了较好发展,已经形成了大物流发展的初步格局。其中公路基础设施方面全区公路总里程951公里,到今年底增至966公里。沈大、沈山、沈丹、沈(内外)环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干线穿过,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的浑河客货联运总站设在我区;铁路基础设施方面,苏家屯站是东北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分为南北两部,上下行共计7个车场。南部为客场,北部为双向三级六场,日均接发列车 202对,日均办理列车辆数设计能力为21386辆,日均办理辆数14643辆,最高日办理 17157辆,有调日办理最高为11712辆,有到发线、调车线等167条线路,全站设有货场 4个,配属11台调车机。此外,车站还连结专用线24家,设配线132条;空运方面,苏桃公路北接胜利大街,南抵桃仙机场,路线全长13.2公里,为标准的六车道城市快速干道,缩短了沈阳母城与桃千机场的时空距离,该条道路自竣工通车后,已经成为我区一条重要的“致富”道路。

4、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辽宁成大方圆医药物流是省内最大的区域性医药配送中心,沈阳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额破2万台,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三。2009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3%,在2008年23.8%的高增长基础上同比增长3%。预计2010年实现7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5%,同比增长24.6%。今年一季度实现2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7%,同比增长25.1%。近两年,一大批“中”字头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落户我区,形成了强劲的集聚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区现代物流发展刚刚起步,物流企业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传统物流配送业务的企业仅有十几家,各类货物运输车辆3183台,普遍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第三方物流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服务也刚刚起步,物流重点项目不多,开工较少,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缺少较高层次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我区物流体系和物流服务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物流资源分散,亟待进一步整合。我区的物流资源,分散于发改、经贸、交通等各有关部门,分散于工业、农业、商贸等各有关行业,分散于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等各有关企业。近年来虽通过规划并在着手建设一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对一些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但由于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尚未真正形成合力,物流成本高、整体社会效益差。

二是物流项目建设选址供地难,急需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要规划建设物流项目避不开选址和供地等问题。项目选址要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而供地问题,涉及到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多,时间长,工作量大,仅靠物流项目业主单位难以实现,需要各有关部门努力配合、积极支持才能解决。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区明显加速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但总量仍然不足,配套性、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物流增长的需要,与打造东北地区物流集散区的战略目标还相差较大。

四是物流常识普及不够,需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发展现代物流业文件和《物流术语》等国家标准宣传普及不够,有的把现代物流业等同于市场、等同于商贸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不明确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与市场商贸业、交通运输业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扩大宣传。

三、关于加快发展我区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上把现代物流业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和“助推器”。我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因势利导,开拓创新,创造出一条适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苏家屯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想瓶颈。一是转变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国内现代物流业较发达的地区,普遍都是思想解放、眼界开阔、观念更新较快的地区。打造东北物流集散区,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物流业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低成本的有力支撑。《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沈阳市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无疑将为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巨大推力,因此我区应坚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并重,以现代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实现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二是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随着沈阳“大浑南”建设加快推进及桃仙机场扩建,大三环、大四环、大六环和高铁、地铁的规划建设,苏家屯将进入空港、高铁时代,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应按区委九届十次全会暨全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东北亚空港城,大沈阳新中心”发展目标,实施“浑河商务城、空港休闲城”双核驱动和打造临空都市农业区、临空会展物流区、临空休闲旅游区发展战略要求,切实坚持加快开放,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以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为核心,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赶超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三是要开阔眼界,克服知识上的瓶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当务之急是要学习现代物流业,熟悉和掌握现代物流业的知识,增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本领。应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考察交流和媒体宣传等形式,提高全区上下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为倾力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营造良好氛围。

(二)客观分析、综合规划,加速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各地区发展现代物流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因此应客观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我区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我区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编制和规划,明确苏家屯区发展现代物流的方针、目标和在全市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重点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的布局,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投向。二是要加速建设,助其发展。根据区委倾力打造浑河商务城和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的战略目标定位,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应采取苏桃公路两侧先行,城区重点突破,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靠近货物转运枢纽,紧临机场、铁路货站,周围有快速道路,建设一批社会化、专业化、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建设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专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大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结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促进城乡物流业协调同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流通主体。应进一步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一是整合流通资源,引导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集团公司和大型物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和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四)构建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场所和组织形式,加快建设物流载体,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一是发展配送中心。加快中储物流中心、中铁集装箱物流中心和五洲国际建材城等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二是培育物流中心。应大力发展沙河钢管产业集群、林盛电力电器产业集群、永乐现代设施农业、有色金属加工和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相配套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制造业、农产品、医药、汽车、食品饮品等物流;加强与桃仙机场的全方位合作,共同建设空港物流中心,依托桃仙机场、苏桃线和沈丹铁路,发展航空物流;前瞻谋划为周边地区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如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煤炭、钢铁、化工、粮油等产业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形成沈阳经济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三是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产业园区、沈阳二手车交易市场、五洲国际建材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条件,合理规划发展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重要综合物流园区。四是抓紧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与各个中心物流服务设施应用系统连接,满足物流企业信息查询、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需要。通过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最终实现现代物流企业与金融、保险、海关、质监、工商、税务部门的系统链接,提供完善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功能服务,为现代化物流系统提供有力保障。

(五)着力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一是给予用地扶持。物流项目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保障物流项目建设用地,降低物流企业用地成本;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完善税费管理。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物流企业开具的货物运输发票,符合规定的、可以申请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四是改善运输条件。开展物流企业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理。五是实施财政扶持。应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物流发展,对重大物流项目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六是强化人才培养,完善引进机制。在增长极选择中,人力资源禀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智力优势是支撑地区经常长期高速增长的源动力,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引进、挖掘各种物流人才,通过组织各类企业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培养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促进我区物流业大发展、快发展,加速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010年9月10日

篇2: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1.江门物流行业现状

2009年江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85亿元,同比增长15.6%,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3.7%。今年上半年,全市货运量、港口货运吞吐量、商品销售额、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有两位数增加;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幅度最大达67.3%。截至2009年年底,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及物流关联企业3166家,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216家,216家企业中以货代、运输为主业的传统运输企业184家,以提供仓促、运输、配送及物流解决方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2家。

但总体上来说,江门市现代物流业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相对落后于广州、深圳、中山等珠三角城市,与国内物流业发达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江门物流业发展发展的分析

一、江门物流业发展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良好的区位资源是形成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甚至成为先决条件。作为粤西乃至中国大西南通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交通枢纽,江门是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移最有利的地区和珠三角西部大物流中转区是粤西地区乃至西南诸省区陆路通往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道,是珠三角西部的门户型城市,发展物流业的区位条件优越。

(2)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现代物流中心首先也必须是现代交通运输中心,现代化与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我市位于珠三角西岸,东临港澳,北接广佛,西连粤西南,是粤西地区乃至西南诸省区陆路通往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道,能很好地与周边城市形成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珠三角城际轻轨等重大项目兴建,使江门市衔接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通道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江门又是省内三大陆运口岸之一,年通关能力8.5万辆次以上。水陆运输拥有口岸6个,市内部分水域可通航万吨轮;全市港口年吞吐能力高达2438万吨。

(3)制造业比较发达,经济活力强,经济外向联系密切。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物流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我市制造业比较发达,已形成了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电子信息、造纸、建材等行业为骨干的主导产业群,拥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全市有10多个产品的产销规模位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805.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3.28亿元,海关进出口总额90.56亿美元,发达的制造业为物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速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基地集中,促进了工业发展的集群化,为物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涌现了一批在产业结构上具有特色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形成较大的物流运输量。这些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的产生和物流需求的形成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有的已开始出现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集散市场。集群式 1的产业布局,有利于物流市场资源的整合,围绕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发展专业性和地域性物流业的前景光明。

二、江门物流业发展劣势

(1)港口运输滞后。虽然我市有两个港口是国家级一类口岸,部分水域可通航万吨轮,但是我市的港口主要以河港为主,西江、潭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分别在3000吨级及1000吨级以下;并且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资源,但目前海港建设比较滞后,未能形成较大的吞吐能力,不能满足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更不能说与周边城市港口作比较。

(2)无铁路运输。虽然我市的公路运输比较发达,但运量更大、成本更低、辐射更远的铁路运输还没有建成,铁路货运乃至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的优势是公路运输所无法比拟的,同时铁路又是港口最重要的集散系统,铁路运输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运输速度的提升,也制约了江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步伐。

(3)物流园区、专业集散市场规划建设滞后。由于诸多因素综合影响,还没有形成较有规模的物流园区,有的港区具备发展成较大的物流园区的其他条件,但或局限于土地资源紧缺,或局限于物流需求,或局限于集疏条件。专业集散市场的规模不大,最大的年交易额只有十几亿元,而广州、深圳、佛山等市不少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

(4)物流企业实力不强。我市现有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偏低,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5)现代物流观念落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仍较严重,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那种“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大型制造企业仍以自营物流业务的方式为主。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6)物流人才短缺,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目前江门市的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普遍较低,物流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很难满足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而现代物流产业自动化投入小、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半自动水平,未能及时与周边物流发展同步。物流运输、仓储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的要求。

3、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原则与措施

现代物流业要发展,不能单单依靠物流企业的努力,而应该由政府牵头,用制造业带动物流业,加强物流业的基础设备和人才培养,从而让物流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这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物流作业链的速度,从而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所以发展现代物流业要遵从以下的原则:

1、政府推动。物流业是一个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产业,几乎涉及所有的物质资料生产和流通部门,政府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跨部门、跨产业协作调控中所形成的合力。

2、企业运作。物流园区、集散市场建设都应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物流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3、服务产业。以服务制造业为重点,依托优势产业,打造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物流”。

4、强化海运。我市物流业的优势在海洋,目前的瓶颈也在海洋。必须以服务于临港工业及外向型经济的港口仓储运输物流为突破口,发展港口物流。

5、综合发展。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内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加工包装、展销、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

根据以上的发展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建立物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规范市场准入,改进市场监管,加强行业统一指挥与协调管理。引入责任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身上;完善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由涉及现代物流业的各个行政部门领导为成员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拟订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指导物流业的民间或行业组织,要引导物流企业增强竞争意识,引入激励机制,按市场机制指导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物流企业规范化运作。

(二)培育现代物流观念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目前我市相当多的工商企业还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主要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来完成;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足够认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通过开设宣传专栏、举办讲座、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介现代物流知识,树立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社会、有利企业的观念,帮助工商企业建立现代物流观念,树立和增强办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

(三)强化市场竞争主体

受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和生产企业对物流公司信任度不高的制约,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外包其物流业务。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标准,鼓励企业投资物流领域,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做强做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物流地产商,引进全球跨国物流公司在我市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引进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采购中心。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力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加快运输、仓储等国有物流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大型专业市场、连锁商业、大型批发、储运等企业设立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运作水平,拓展物流业务服务范围。

(四)开展物流产业招商

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以前的招商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市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成为我市引进市外资本的重要领域。应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市政府每年举办一定的专业物流招商洽谈会和推介会,介绍我市的投资环境和物流招商项目,引导资本投向物流服务业。强化我市与香港的物流业合作,大力引进境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强化我市与擅长做市场的浙江资本的合作,发展专业集散市场。

(五)加强区域物流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我市与珠海、中山、佛山、广州、深圳等珠三角邻近城市的区域物流合作,通过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高层会晤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流;在省的物流规划总体指导下,加强整体规划,在确定

各自物流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的同时发掘彼此合作的空间,科学建设港口、仓储、站场等基础设施,加快区域基础设施整体配套,加快西部通道的建设,以及我市水陆运输与其他区域的航空运输的衔接,提高过境交通运输通行能力,提高通行效率,解决物流瓶颈和障碍。与此同时,抓住港珠澳大桥的兴建这一契机,加强我市与港澳地区的物流协作,鼓励港澳外商来我市经营道路运输及口岸运输服务业务,加强以港口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协作。积极引导跨地域的物流合作,除合理利用各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跨地区的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相互联系的物流信息系统、人才交流等,提高我市物流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篇3: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一、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河北省毗邻“环京津、环渤海”大经济圈, 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物流服务需求巨大, 市场体系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建设更为河北省现代物流的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在曹妃甸产业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 要依托深水大港和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建立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为主导, 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 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布局使物资的流动在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钢铁企业、石化企业所需的规模庞大的铁矿石、原油需要从港口运进, 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煤炭需要从港口运出, 这种“大进大出”的工业发展模式使得发展港口物流业具备了基本条件。

促进区域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 对于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 改善投资环境,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进河北省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目前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 任何一个单独部门都不可能承担起城市物流发展的艰巨任务。目前省内还未建立物流发展的协调机制, 缺乏对现代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产业体系不健全。

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复合产业, 涉及工农业、商业、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多种经营领域, 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整个产业体系即物流业体系的发展。目前, 河北省运输、仓储、城市配送、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物流服务领域建设非常薄弱, 第三方物流发展还比较缓慢, 现代物流服务功能较低, 严重的阻碍了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

3. 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河北省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 有点无网或有网不畅, 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 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

三、关于加速河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河北省正处于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好时期, 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发生很大地转变, 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 构筑货畅其流、方便及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物流环境, 是河北省面临的重要任务及工作目标。具体对策如下:

1. 各级政府部门要为实现物流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部

门要采取行业协调、产业政策、技术支持等一系列的措施, 发挥其在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中作用, 促进物流服务市场体系的建立。对于具体的物流经营活动, 政府要放松管制, 减少干预, 放手让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部门则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土地、资金、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 企业应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 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 企业理应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物流固然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 但不能采用行政手段, 而应主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运作, 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工商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需求者, 必须增强现代物流的意识, 认识到物流与企业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搞好企业物流, 优化供应链, 对企业不仅不会多花钱、增加支出, 反而会节省经费、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强企业竞争力。

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专业物流等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 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用户满意为目标, 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内结外联, 逐步使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3. 培养人力资源, 造就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的人才队伍。

据专家预测, 未来5年, 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将达到15万人。物流业当前尤其缺乏实用型人才, 物流人才保障体系也不完善。要加快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 加强物流专业学科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现代物流培养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工程技术人员。

4. 加快信息体系的建设, 用科技带动物流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极大的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而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所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发展的关键。物流企业要重视和加快信息体系的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 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现代物流理念, 加快建设适合河北省特点的现代物流信息处理通用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网络化和物流的电子商务化, 即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也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及相关单位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共用, 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5. 立足实际, 加强物流规划。

要立足于全省经济的“大物流”观念, 以合理布局、协调规划为原则, 结合生产力布局和物流需求的空间分布, 规划物流网络 (如运输通道、运输干线) 和物流结点 (如大型物流园区) 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发展公路、铁路、港口、航空, 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

篇4: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及现代物流业的定义

现代物流是相对传统物流而言。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如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的物流功能。我国六部委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建议”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产业是新产业,仅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现代物流主要由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配送业、物流咨询业等组成。基于对现代物流概念的理解,现代物流业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包含各种业态和类型的物流服务形式,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组织特征,涵盖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流通加工、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行业在内的新的服务业产业形态。

二、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各部门、各个行业、各企业之间的配置,它的合理配置,对节约国家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巨大影响。现代物流是面向所有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面向全社会开办的集保管、包装、加工配送、代购代销、信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经营方式,通过对社会提供服务,使国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优化组合,减少重复建设。

(二)现代物流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各个企业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全社会的无效劳动,使得社会总成本最小,使原来消耗在无效劳动和低层次流通环节的资金转移出来,从而创造更多社会利润。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占GDP的10%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在15%~30%之间,可见,若能在物流方面进行改进,即使物流总消耗降低一个百分点,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三)促使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引入物流概念,促使国有企业向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走大公司、大集团的路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效益。

三、我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物流业相对落后

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已经高度发达,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从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情况看,国内物流的发展仍处于传统阶段。物流组织不尽合理,受资源分布、流通体制、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物资舍近求远、迂回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物流活动缺乏专业化组织化物流服务,物流费用高。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水平低。

(二)物流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要使物流业务做到高效,一方面要使运输工具标准化,包括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我国运输工具标准化程度低,有些使用国外一些国家的标准,还有少量使用自己定义的标准,造成运输、仓储和搬运等各方面巨大的效率差异。在信息系统方面,我国条形码的运用不够普遍,而且信息数据库共享也没有建立起来,造成实物流和信息流之间沟通不畅,从而大大降低了效率。

(三)发展物流业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

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运输方式的密切配合,要达到这一点,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综合运输体系的技术政策的制定和标准化是先决条件,我国目前差距还很大。我国的物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着,五大运输方式仍由四个部委分管,地方各地区、各部门的管理体系更是纷繁复杂,这就造成我国物流供应链环节多。另外,在各种渠道的结合处,却往往有数不清的行政障碍,严重影响了物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

(四)物流人才匮乏,相关教育处于落后状态

从物流业发达国家看,有关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至少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业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匮乏。

四、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政策建议

顺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取向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积极从创造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角度,调整不适应物流发展的行业、地区、部门政策,为物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积极制定物流业务发展规划,并赋予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使物流业的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对现代物流业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利用税收、贷款等方面进行导向扶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运行机制

国家对物流的治理应该依靠完善的运行机制来完成,目前中国物流发展刚刚起步,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很多,无法通过一项或者几项政府政策来解诀,必须靠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政府调节物流市场、物流市场引导企业物流运作。物流运行机制是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现在正在不断完善中,物流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从中获得经验并吸取教训。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

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业的发展,一是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他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组建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二是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三是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物流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外物流产业之间的合并、联合和合作,同时通过制定有关产业政策,引导物流用户抛弃“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思维和小农经济做法,刺激国内第三方物流服务供给的增加,促进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四)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

首先要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

其次加强各种物流标准的建设工作,推进中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进程,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对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尽快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

(五)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篇5: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大运量、大市场、大开发促进商贸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建立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网络体系的要求,结合市委批转的《政协宜都市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精神,市政协常委会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宜都位于长江中上游,是渝东鄂西的咽喉、三峡的门城,自然交通位置独特。港口、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随着三峡“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宜华、陆渔一级公路建成,宜都市将成为全省及中西部重要的物资换载、转运集散中心。近年来,宜都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以交通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业产值达到21、5467亿元,占第三产业46%;占GDP11、4%,已经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一、有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具有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陆运输能力增强。全市公路货运车辆2400辆(不含农用车),核定吨位6800多吨;水路船舶82艘,总吨位34628吨。港口建设现有6个作业区,共有港口经营性企业54家,码头64座。生产用泊位94个,年吞吐能力2350万吨。宜华、陆渔一级公路、雅澧、鸦来公路,三级以上公路里程318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达2280公里。铁路除焦枝线横贯我市外,还拥有两条地方专用铁路。第二、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全市工农业货运总量达三千万吨。其中:化工产品150万吨、建材(水泥)350万吨、卫生洁具650万件、成品油5万吨、工业原材料900多万吨、煤炭70万吨、其它矿山建筑等材料(含砂石、碎石)750万吨。

农副产品水果近40万吨、其中:柑桔38万吨。食用油1、8万吨、茶叶近1万吨,蔬菜14万吨、渔业4.5万吨、生猪75万头,山羊26万只。

同时,我市工业产值已占GDP的50%以上,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事物流的企业由少到多,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物流企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近180家,物流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第四、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务院和湖北省相继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市提出了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宜昌区域辐射鄂西渝东、连接汉沪的现代物流中心窗口区的目标。同时,有关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使我市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布局不合理,规划相对滞后

我市物流市场传统上是以红花套镇、宜都市城区、枝城镇三大块为主。但在结构上又比较混乱,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原材料、煤炭、物资商品混为一体,致使物流市场没有完整形象。

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编制《宜都市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原商贸、交通部门制定的《宜都市现代物流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宜都市港口总体规划》,这些规划不但过了时,落了后,而且缺乏相互衔接,操作性不强。

2、物流企业规模小、散、乱,资源浪费严重

我市目前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层次偏低、规模较小、就业人少,网点分散、秩序混乱的现象。

一是物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现有物流企业近200家,真正在工商注册仅27家,其中:注册资本过100万元的只有6家,10万元以下就有13家。宜都市物流运输除铁路、公路外、还要依靠长江、清江岸线港口,目前,红花、陆城、枝城沿江港口大小码头、货场有92家之多,最小的规模只有几百平方米,年吞吐量几千吨,致使港口资源没能有效利用。

二是物流企业比较零散、经营秩序混乱。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严重地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缺乏大型的工业基础原料供应的专业公司,缺乏为企业供销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

3、物流业信息化程度低,设施设备落后

没有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比较落后。

虽然目前宜都市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不少,但利用网络信息经营的不多,“人找车”、“车找人”现象突出,大多数经营方式还是依托手机联系,个别的挂靠宜昌,武汉物流信息部小范围经营,没有形成气候,发挥不了资源、信息共享的作用。

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77家,企业销售收入达210.76亿元。企业物流少则2万吨,多则达近20万吨,运输线路短则在国内各地,远到欧洲。企业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大型专业运输车队,导致企业物流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政策引导不够,行业管理不到位

物流业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政策环境,还要好的市场环境。近年来,我市在物流业发展上缺乏政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在物流规划、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物流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尤其是对行业及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市场混乱,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目前宜都的码头、货场大小150多家,相当部分没有办经营许可证,大部分没能达标验收,经营中更没有部门监管,致使欺客、宰客,骗客现象时有发生,货物混装混堆严重,在安全生产上、环境保护上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业,涉及的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为此,建议我市在制定宜都市“十二五”规划时,市政府要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宜都市现代物流业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引领投资,规范竞争,实现公路、水路、铁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衔接:一是要注意与国务院、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二是要注意和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三是要与三峡物流中心总体规划相衔接。

2、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建设物流集聚园区是整合物流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物流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按照我市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

根据我市实际,建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别在红花套镇、陆城城区、枝城镇建立三大物流园区。

一是随着三峡至宜都市红花套镇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建成,大量货物、物资也将运至红花套镇港口周转。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物流业总体布局,在红花套镇依托岸线港口筹建物流园区,使该园区成为集装箱及散货码头、货场、停车场、仓库、冷藏库、信息中心。

二是在陆城城西建设集客运、公交、货运、仓储、饮食服务综合性园区,其功能主要为城乡客运分流,汽配、汽修、物资仓储、运输配送及为宜华、陆宜一级路过往车辆、汽车美容、加油、加气、汽车旅馆等综合性服务。

三是在枝城镇,依托枝城港口、火车站建设以化工、建材、煤炭销售、原材料采购,工业产品外运为主的物流基地和煤炭配送中心。

物流园区建设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积极探索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物流集团的新路子,培育龙头企业、组建物流集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减少或避免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损失。三是经营方式上:在资金上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争取上级补助、政府扶持、企业参股、招商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土地征用上,可以利用租用、土地入股方式解决。

3、增加物流业投入,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对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建议由市政府加大项目建设投入。重点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

政府要引导现有分散、零乱的物流业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发挥规模效应,逐步把现有物流业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还按照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的要求,重点支持和加快《宜都国际商贸城》和《清江商城》建设,使之成为宜都物流业的两大品牌企业。

4、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强物流业协调管理

现代物流业既是一项新型服务业,又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发展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市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尽快制定宜都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篇6:关于加快发展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三明市政协调研组

根据市委2007年重点调研课题安排,市政协组织调研组于6月上旬深入到沙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活动,并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其间,还组织部份政协委员赴浙江等地考察物流体系建设情况。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基础条件

1、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我市现有公路里程12793公里,路网密度为48.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8公里,在建项目有三泉、永武高速公路,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有永宁、厦沙、永漳和建宁——浦城连接线。目前,全市等级公路达5686公里,占总里程的44.6%。向莆铁路年内可望动工,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铁路项目有长沙——泉州、建宁——龙岩、三明——长汀铁路。三明机场开工续建,并将规划建设三明(沙县)综合客运中心、三明(沙县)公铁水联运货运中心。信息通信网络发展较快,全市已形成以程控交换、光纤、数字微传播为主,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的信息通信网络。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并行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通讯网络正在逐步形成,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撑。

2、物资集散疏运能力明显提高。截止去年底,全市拥有营运货运车辆13298辆,总吨位59840吨;现有三明和永安2家等级货运站;有货运经营企业127家,个体运输户3574户。2006年全市铁路货运到发量2154万吨,占全省1/3;公路货运量4070万吨,居全省第3位。2006年货运周转量2703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5%,基本满足社会物质的运输需求。还建成了一批平战结合、军民共用的仓储设施。

3、物流服务方式呈多样化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势头,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蓬勃兴起,全市已发展各类配送中心26个、城市和县城连锁超市网点236个。麦当劳、肯德基、国美电器、新华都、永辉集团等知名企业连锁店,以及别克、大众、现代等品牌汽车4S店相继落户我市。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成的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加快发展,如三明兄弟物流公司、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三明分公司等企业运行良好。我市已初步规划建设以三明市区、永安、沙县经济繁荣带为中心,大田、尤溪、宁化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业区域格局。

4、商品交易市场不断拓展。目前,全市已建立商品交易市场190个,总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交易额上亿元的市场12个,拥有各类商业门点4.3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16.7个,高于全国中等城市的平均水平。建成了家具市场、汽车销售市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钢材市场、农资市场和水果、服装、粮食、水产、糖烟酒

批发市场等,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专业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遍布城区、辐射农村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流通渠道。

5、现代物流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物质基础。截止去年底,我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1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52家(大型企业16家),上市公司5家,同时,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造纸、森工等企业,是福建省的重要制造业基地。还有大量的粮食、水果等农产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根本的内驱力。预计“十一五”末全市货运量达5535万吨,比2006年增长36%;货运周转量达521305万吨公里,比2006年增长93%。这些都表明:三明有物可流,流量不断增大。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1、对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单位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倾向,对发展现代物流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物流企业存在“仓库+车队”等同于现代物流的观念,发展现代物流主动性不强,运作中的物流企业仍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模式,层次还比较低。工商企业普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观念,许多企业物流服务仍在内部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此外,物流业的统计工作未纳入统计调查体系,缺乏基本的统计数据。

2、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一是仓储和装卸设施水平低。全市仅有仓储102座26.4万平方米,且有一些区位布局、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发挥不充分;货场标准化程度低,装卸设备陈旧老化、现代化水平低,致使物流效率不高。二是市区停车场严重缺乏,据统计,目前市区机动车保有量达49000多辆,其中大型汽车约2000辆,中小型汽车约10000辆,低速货车及二、三轮摩托车约37000多辆,但市区仅有各类停车场106处停车泊位3758个,实际可用停车泊位2441个(被挪用23处1317个),梅列、三元两区均无大型货车停车场,大型货车大多停放于入城口、江滨路旁。目前市区在规划建设中,有的大型建筑未配地下停车场,有的改变使用性质或挪作他用,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缺乏一个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全市虽有300多个信息网站,但大多是各自为战,各行各业各单位的信息不能互通,不能形成联运配送一条龙服务,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形不成全市物流市场体系。此外,水运、空运项目正在建设中,可供选择的运输渠道较少。

3、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部门管理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资源,使各种物流要素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和协调,造成了成本提高,资源浪费,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部门资源垄断破坏了现代物流系统的完整性,使一次物流变为多次中转,阻碍了大流通的形成和现代物流功能的发挥。同时,现代物流中介组织也不发达,使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此外,据反映,我市货运车辆办证手续较繁、收费较多,致使不少货运车辆牌照外挂;交通管理

部门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受购车贷款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业发展壮大。

4、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市场监管工作薄弱,特别是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边远乡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难度较大。市场建设简单重复,大都规模小、类型单一,城乡的农贸消费品市场均以日用品销售为主。市场缺乏产业依托,区域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寥寥无几,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市场综合效应的发挥。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难以畅通,跨省运输仍未解决。

5、物流人才短缺。目前市属国有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仅266人,专业技术人员488人。物流业从业人员主要以仓储和运输服务人员为主,普遍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制约了我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与政策措施

1、立足高起点高站位,科学制定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力度。坚持与推进三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用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三明发展现代物流的方针、目标和在全省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重点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的布局,策划一批现代物流业建设项目,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投向。建议将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列入全市重点产业之一,成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牵头组织规划调研,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邀请知名专业机构编制我市现代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物流项目。一是围绕“3+1”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与之相配套的物流项目,重点建设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重卡汽车物流中心、铸锻材料制品物流中心、三明市广式家具市场等辐射力强的大型市场。二是依托三明连接沿海和内陆的特殊区位,结合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借鉴河北石家庄市兴建“内陆港”的经验,重点抓好列入省“十一五”规划的闽西北(沙县)现代物流园区和翁墩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挥海西物流业发展重要节点作用。围绕专业批发市场、连锁商业企业,加快建设三明邮政物流中心等10个中心。三是着力抓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结合市区企业“退二进三”,规划建设大型停车场、集装箱货场和标准化仓储设施等;同时,整合、规范现有停车场,逐步解决市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流通主体。要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整合流通资源,引导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商会作用,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集团公司和大型物流企业。支持行业协会和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等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完善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4、发展农村物流产业,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建立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网络。二是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仓储及预冷保鲜设施、加工配送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设乡村农贸市场。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流通协会,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四是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议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设立农村物流财政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五是推动落实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按规定给予降低或免收通行费的优惠,真正实现省际互通。

5、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推进物流信息化。一是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综合服务等服务功能。利用现有通讯、电视、广播、网络资源,依托“数字三明”的建设,将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二是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广泛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全市性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相对接,着力建设一批知名品牌市场。三是引导工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五是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鼓励、扶持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组织各类信息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促进物流策划、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加强物流统计工作,建立完善基础数据。

6、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和营销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物流业市场竞争力。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所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科技、善管理、会营销的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组织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物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

制,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吸引省内外物流管理、技术等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物流咨询机构、科研院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提高物流业人力资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鼓励三明学院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7、着力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进程,促进产业集聚、人气集聚。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要把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导向作用,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允许社会各方面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开展物流基础建设。四是加大对外开放步伐,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五是推行联合检查。对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式、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连锁经营企业和管理机构健全的商品市场,工商、环保、城管、物价、消防等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协调,推行多部门组织的联合检查,减少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多头、重复检查。六是清理取缔各种乱收费。对涉及物流业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不合法收费一律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收费登记卡制度。七是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对市场运行状况、重要商品供求及价格走势等进行实时监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制订完善重要商品供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市场稳定。

8、发挥“试点城市”优势,尽快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1)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2)认真贯彻落实《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新增货车落籍和非正常外挂车辆回迁市区的若干意见》,简化车辆挂牌、年检手续,降低规费标准,减轻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负担,解决部分物流运输企业车辆牌照外挂、税源流失的问题;(3)企业以原有土地自行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凡未涉及产权变更、转让的,可免予缴纳土地出让金;(4)在城市规划上给予流通产业发展必要的预留空间;(5)对失业人员从事物流服务业和吸纳失业职工的物流企业,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6)对新建、改扩建专业市场(不含生活及其它附属设施),属地方的费用视具体情况给予政策照顾;(7)对符合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按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予优惠;(8)对外来客商和进城经商的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房产购置以及其他方面采取一些灵活的政策,鼓励经营者向市场流动。建议向上争取以下政策扶持:(1)统一并适当降低物流企业的营业税税率;(2)允许物流企业开具的专用运输发票都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3)对于物流总代理商取得的营业收入,应该扣除转包的部分,仅

上一篇:我喜爱橄榄球运动作文下一篇:政教工作者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