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2024-08-21

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篇1: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5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2)为使大家对**工业发展有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县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由本局赵光义局长牵头,尹爱萍副局长、工业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从2009年4月7日起至4月20日,深入到我县建星纸业、锡矿、贞元硅、龙润茶业、雄达木业、康丰公司等企业,采取座谈、走访、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

我县工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工业以没收大田坝、漭水等地的私营炼铁作坊转为国有,没收蒋家山豪绅用于伪造“半开”的一台发电机组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有了工业的初创。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制度不断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纸”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硅冶炼、矿产、原煤、建材、电力”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本世纪前二十年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和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糖产业。继1977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500吨的湾甸糖厂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统、红庆糖厂。目前我县有三户制糖企业,五条制糖生产线,即恒盛糖业有限公司、(柯街糖厂、卡斯糖厂、湾甸糖厂)、康丰糖业公司**勐统糖厂和红庆糖业公司**红庆糖厂,在厂员工1100人,榨季达1600人,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糖6500吨,日产酒精5500升,拥有固定资产近4亿元。带动着全县8个乡镇,2个农场,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22803户蔗农,近11万人口种植甘蔗。2008年县内共种植甘蔗达164亩;

2、茶产业。以1958年建立**县红茶精制厂为起点,相继发展创建了“碧云”、“树根地”、“尼诺”、“勐鑫”、“雪兰”、“龙润”等为主的茶叶品牌以及发展了全县140户小规模茶叶加工初制厂,支撑着全县制茶工业的稳定发展,茶叶生产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规模化生产。

3、纸产业。以1994年**县造纸厂的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县造纸工业,2000年通过资产整合重组,整体出售给香港建星纸业公司,2008年生产纸10669吨,实现产值5663万元。另外,我县木材加

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无规模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只有初加工小规模企业9户,2008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产值达4152 万元。

4、矿产业。以1978年弯岗锡矿的采选为切入,相继发展了贞元、盛吉硅冶炼,探索铜、铁、锑、铅、锌等采选工业,为矿冶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5、煤产业。以1956年组建的采煤队开采七甲煤矿为标志,发展成为露天开采的红星煤矿,井下开采的崩龙田、华侨农场等13户煤炭开采工业,2008年开采煤炭36万吨,产值6515万元;

6、建材业。在1976年建成投产的年产5000吨**县水泥厂后,相继发展了湾甸水泥厂以及9户建筑砖生产企业,推动了建筑建材业的发展;以1964年建成的河东水电站投产为起步,取代了火力发电厂。

7、电力业。先后建成了新城、河西一级、河西二级、九甲、三八沟、橄榄河、弯弓桥、松山河、岔河、更戛河二、三

级水电站,2008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1255kw,年发电量达11192万度。

2003年县委、政府提出工业立县战略以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方针,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全局思想,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壮大、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同比增%;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增%;单位gdp能耗下降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工业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地方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发展滞后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县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缓慢。二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缺、二少、三小、四低、五高”的问题突出。“一缺”就是缺乏大中型企业带动。“二少”就

篇2: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司等企业,采取座谈、走访、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工业以没收大田坝、漭水等地的私营炼铁作坊转为国有,没收蒋家山豪绅用于伪造“半开”的一台发电机组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有了工业的初创。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制度不断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纸”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硅冶炼、矿产、原煤、建材、电力”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本世纪前二十年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和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糖产业。继1977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500吨的湾甸糖厂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统、红庆糖厂。目前我县有三户制糖企业,五条制糖生产线,即恒盛糖业有限公司、(柯街糖厂、卡斯糖厂、湾甸糖厂)、康丰糖业公司**勐统糖厂和红庆糖业公司**红庆糖厂,在厂员工1100人,榨季达1600人,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糖6500吨,日产酒精5500升,拥有固定资产近4亿元。带动着全县8个乡镇,2个农场,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22803户蔗农,近11万人口种植甘蔗。2008年县内共种植甘蔗达16394亩;

2、茶产业。以1958年建立**县红茶精制厂为起点,相继发展创建了“碧云”、“树根地”、“尼诺”、“勐鑫”、“雪兰”、“龙润”等为主的茶叶品牌以及发展了全县140户小规模茶叶加工初制厂,支撑着全县制茶工业的稳定发展,茶叶生产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规模化生产。

3、纸产业。以1994年**县造纸厂的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县造纸工业,2000年通过资产整合重组,整体出售给香港建星纸业公司,2008年生产纸10669吨,实现产值5663万元。另外,我县木材加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无规模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只有初加工小规模企业9户,2008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产值达4152 万元。

4、矿产业。以1978年弯岗锡矿的采选为切入,相继发展了贞元、盛吉硅冶炼,探索铜、铁、锑、铅、锌等采选工业,为矿冶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5、煤产业。以1956年组建的采煤队开采七甲煤矿为标志,发展成为露天开采的红星煤矿,井下开采的崩龙田、华侨农场等13户煤炭开采工业,2008年开采煤炭36万吨,产值6515万元;

6、建材业。在1976年建成投产的年产5000吨**县水泥厂后,相继发展了湾甸水泥厂以及9户建筑砖生产企业,推动了建筑建材业的发展;以1964年建成的河东水电站投产为起步,取代了火力发电厂。

7、电力业。先后建成了新城、河西一级、河西二级、九甲、三八沟、橄榄河、弯弓桥、松山河、岔河、更戛河二、三级水电站,2008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1255kw,年发电量达11192万度。

2003年县委、政府提出工业立县战略以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方针,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全局思想,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壮大、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44亿元,同比增29.76%;完成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25.96%;实现税收0.68亿元,同比增11.4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同比增118.6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0%,增2.26%;单位gdp能耗下降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51%。工业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地方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存在问题

篇3: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一、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

2007年, 福建省外经贸部门举办了海峡两岸LED产业项目对接会、海峡两岸装备制造业对接洽谈会、泉台产业投资洽谈会等16场闽台项目对接会;初步形成了厦门LED光电产业、宁德福安机电、泉州船舶制造、福清机械工业等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集群基地。2007年9月, 福建省外经贸厅等部门在台湾高雄成功举办了“2007海峡两岸 (福建) 健康家庭用品博览会”, 推进闽台交流与合作。在商务部的支持下, 福建省还实现了与澎湖地区的首次货运直航和闽澎直接经贸往来的常态化, 闽台经贸合作不断发展。

(一) 闽台小额贸易快速发展

2007年福建对台贸易额同比增长23.1%, 达到了69亿美元。近年来, 小额贸易成为对台贸易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因素, 2006年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额达4155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8.7%;2007年上半年贸易额为2744万美元, 同比增长35.9%。2007年上半年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出口以水海产品为主, 进口以农产品为主, 其中水海产品出口688万美元, 农产品进口731万美元。进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 私营企业进出口成倍增长。2007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对台小额贸易进出口2042万美元, 增长35.9%;私营企业进出口694万美元, 增长4.5倍。漳州、泉州、福州、厦门是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主要地区, 2007年上半年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对台小额贸易分别进出口886万美元、607万美元、516万美元、451万美元。

(二) 福建成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省份

自2006年8月《“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出台以来, 在信息、机械、石化、纺织、食品、冶金、建材、新兴产业、物流业、金融业等十个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强了闽台产业对接, 一系列利好政策促使台资企业登陆福建速度明显加快, 闽台经济合作开始向纵深发展。

到2007年上半年, 福建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项目超过9000家, 合同利用台资超过170亿美元。目前福建已成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最为集中的省份。台资企业目前已从初期的制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拓展, 开始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台资企业“冠捷电子”落户福州闽台信息产业园后, 产能规模迅速扩大, 现已跃升至全球第一大显示器生产企业。在这家企业周围, 现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台资企业20家, 以这些台资企业为主的福建光电产业及其配套项目, “十一五“后期产值有望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台商在闽创办的机械冶金企业目前也有81家, 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其中东南汽车有限公司2008年出口汽车将超万辆。石狮市依靠传统的服装生产优势, 承接了台湾九成以上服装企业的产业转移。福州和厦门两市的软件园, 现在也成为台湾动漫产业新的生产研发基地。

目前, 冠捷电子、华映光电、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翔鹭石化、灿坤电器等一大批闽台合作企业, 已成为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骨干企业。2007年以来, 不仅大量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 台塑、东元等台湾知名大企业对投资福建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来自中国银监会福建银监局的信息则表明, 台商还积极入股福建金融业, 现已有83家台港澳企业入股福建省的2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部设在福州的兴业银行, 与台湾多家银行建立了密押交换关系, 具备直接办理业务的条件。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分行可在两小时完成海峡两岸间的汇款。

目前闽台农业合作也从福州、漳州的试验区扩及福建全省。漳浦、永福等地建起了台湾农民创业园, 在厦门和闽东霞浦有了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至2006年上半年, 福建省已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1908个, 合同利用台资13.5亿人民币。闽台农业合作还为福建省引进了台湾优良农业品种2500多个。此外, 2006年还有776吨台湾水果进入到福建市场。

二、闽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闽台经贸合作中台湾地区对福建的投资是决定福建对台贸易的主要因素。台商对福建投资和台湾地区对福建的出口密不可分。由于进驻福建的台资企业需要从台湾进口生产所需的资本品和半成品或零部件, 因此, 台湾地区对福建的FDI决定并带动了其对福建的出口。在这个意义上说, 福建对台保持的贸易逆差将是一种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局面。另一方面, 由于大部分台资企业在福建 (大陆) 的生产都是“出口导向型”的, 因此, 台资FDI的增加将有利于福建省对外出口的扩大。以下主要从福建省经济的角度分析制约闽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缓慢

在20世纪90年代初,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一般都采取“三来一补”的外销模式, 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福建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以及劳动力禀赋优势弥补了工业基础薄弱的劣势, 大量吸引了台资的进入。然而, 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调整, 对外投资的产业逐步转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福建省工业基础薄弱、产业互补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的劣势突现。而与此同时, 以上海为中心, 苏南、浙北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以厚实的工业基础、完备的产业互补配套能力以及人才优势成为吸引台资的重要区域。福建工业化进程的相对缓慢是制约福建吸引台资 (以及外资) 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 福建省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小、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效应较弱

对比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以及长三角地区上海等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所起的作用就可以发现, 福建省现有的三个中心城市 (福州、厦门、泉州) 不仅城市经济总量偏小, 而且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之间缺少有效的产业互动效应。具体表现为中心城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在周围城市之间形成相应的产业配套能力, 中心城市的重点产业链也难以延伸到其周边城市。

以厦门为例, 厦门与漳州接邻, 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厦门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机械、电子和石化) 始终无法有效带动漳州工业的发展。同时, 厦门所具有的港口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优势也因受制于厦门本身的经济规模而无法快速扩张。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小、没有周边城市的产业配套, 是制约福建省吸引台资 (以及外资) 的最直接的原因。

(三) 小三通的范围和影响仍然有限

迫于台湾工商界人士强烈呼吁实现“三通”的压力, 2002年台湾“行政院”审查通过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草案, 开放金门—厦门, 马祖—福州的定期或不定期客货航线以及两地贸易往来等。但是, 在肯定其正面影响时, 还应看到, 两地全方位合作的契机已经成熟, 小三通远远不能满足两岸交流的需要。

三、闽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 强化对台通商口岸地位, 把福建省建成两岸区域物流重要通道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与港口条件均十分有利于其成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集散地及大陆东南地区对台贸易的主要出海口。福建省应及时抓住目前两岸形势造成的难得时机, 全力推动对台贸易, 进一步强化对台通商口岸的地位, 改变过去闽台经贸合作中重投资、轻贸易的倾向。首先, 积极创造条件, 主动利用现有“金马直航”等渠道, 一方面扩大与金马乃至台湾本岛的人员往来, 使之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便捷通道;另一方面开展对金马的货运直航, 争取大陆货物直接进入岛内市场, 同时争取台湾货物从金马中转运往福建, 以解决在闽台资企业急需的模具、样品、零配件等供应问题, 进而通过建立大型仓储和配送中心, 把福建与金马之间建成两岸区域物流重要通道。其次, 放宽台商设立商贸企业的条件, 吸引台湾贸易商、经销商、代理商及仓储企业进入福建。第三, 根据台湾岛内市场供求状况, 有规划地建立对台出口生产基地, 同时, 大力鼓励与扶持台资企业产品返销岛内, 保证对台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后劲。第四, 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台交会”与“投洽会”, 想方设法将其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效。

(二) 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把福建发展成为大陆对台航运基地

闽台贸易能否顺利发展扩大, 物流能否通畅,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闽台交通状况。而目前两岸这种局部直航实现而全面直航尚需时日的情况, 确实为福建发展成对台航运基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 福建省除了积极扩大揽货渠道, 增加闽台通航的货源外, 要加快福州、厦门港口软硬设施的建设, 扩大港口吞吐能力, 加快陆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之形成海、陆、空相配套的便捷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努力使福建省的经济腹地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江西等内陆地区拓展, 使福建省成为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的集散地。在此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台资的力量发展福建港口经济, 大力吸引台资从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台资发展港口企业。

(三) 积极拓展闽台产业合作, 建立有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

1.促进高层次的闽台农业合作

农业合作不仅是闽台经贸关系中较具优势与特色的项目, 而且已有良好基础。今后要抓住加入WTO后台湾农业将加快外移的机遇, 把重点放在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技术上, 以加快提高福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及出口的扩大。同时, 加强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促进福建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进程。

2.尽快启动闽台海洋产业合作

闽台两地共同拥有资源丰富的台湾海峡, 一起开发台湾海峡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及海水资源等, 对两地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在台资加快流向大陆的过程中, 福建省应积极鼓励引导台商共同勘探海底资源, 共同海上捕捞以及发展民间传统贸易, 加快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特色闽台旅游业

福建省拥有独特的对台旅游资源, 如能加以充分开发与利用, 将很有希望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现阶段“金马直航”实施后, 金厦两地的旅游经商已有限度地开放, 台湾当局进一步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经商也势在必行。这些均为福建省开发对台旅游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福建省应抓紧推动相关工作: (1) 加强对台宣传促销力度, 大力拓展台湾客源市场。 (2) 把握政策先机, 引导台商投资高层次旅游业, 吸引台商投资或合资开发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 如金厦海峡旅游观光线等。 (3) 突出区域特色, 大力开发“台”字特色旅游项目。

(四) 推进厦门经济特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

厦门是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之一, 过去20多年中在全省对外开放与对台经济合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窗口”与“基地”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若能适时推进厦门特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 无疑会对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产生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厦门港口具有设立自由港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设, 厦门经济特区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为转型成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果厦门能够尽快转型为自由贸易区, 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全省的对外开放, 还能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厦门在对台经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1) 实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的进程。厦门原来就有金马“小三通”与直航试点口岸等局部性的两岸直接经贸往来渠道。高雄自由贸易港区的设立将进一步增加厦门与台湾直接经贸往来的机会。如果及时设立厦门自由贸易区与高雄相对接, 必将加快两岸“三通”进程, 并扩大两岸经贸直接、双向往来的范围。 (2) 可作为建立两岸“CEPA”的实验区。构建类似大陆与港澳CEPA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是当前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有效措施, 但台湾当局出于政治立场采取拒绝态度。因此, 两岸建立类似CEPA的合作机制难以一步到位, 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过程。如果厦门建成自由贸易区, 就可以逐步与高雄自由贸易港区以及金门岛连接起来, 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 试行“CEPA”相关的措施, 而后再逐步扩大到大陆其他地区与全台湾岛, 最终建成类似CEPA的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

(五) 以小三通促大三通, 全面促进闽台三通进程

两岸“三通”是台湾海峡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1997年福建的厦门、福州辟为两岸三通定点试航口岸。近年来, 两岸三通进程取得重要进展。2006年6月8日, 金门和泉州开通客运直航小三通, 6月14日海峡两岸针对四项包机的问题达成一个基本的看法, 7月19日两岸货运包机实现单向直航, 虽然这都是两岸关系的一小步, 实质的经济效应不大, 但是选择在政治架构分歧的形势下仍然能有所进展, 这是应该抓住的机遇。争取小三通经过一段实验后, 开放两岸中转贸易。台湾已在金门建设5000吨级的中转码头, 只待时机成熟, 就可开放中转, 以达到三通之实。福建省应开放台商投资区与金门、马祖之间的通航事宜, 允许台商经营为台商服务的专营码头。此外, 还可以如台湾学者马凯教授提出的设立两岸之间发展经贸关系的经贸特区 (如高雄、厦门等) , 大陆与岛内的一切货物、人员和船舶只要经过此特区就可以便利地往来两岸之间。这样, 即使不全面开放三通, 实质上完全可以达到三通的效果。早在2006年7月26日澎湖县就通过了《澎湖县推动与大陆地区通航自治条例》, 福建省应抓住机遇与澎湖县政府协商将沿海直接通航延伸到澎湖。福建省厦门市与高雄也可以成立某种区域性经贸协调机构, 探讨厦门港与高雄港组成区域性的战略联盟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应莉雅.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 (1) .

[2]郭丽.闽台经贸合作现状分析[J].发展研究, 2005 (5) .

[3]黄绍臻.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J].发展研究, 2005 (2) .

[4]黄茂兴, 黄聪英.关于闽台资源与产业互动的分析[J].经济前沿, 2006 (9) .

[5]陆益华.推进闽台经济合作增强“海西”建设实力[J].开放潮, 2005 (1) .

篇4: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重商主义;持续逆差;人民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2-02

一、美方的观点

1.中国实行新重商主义政策[1]

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进行补贴),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对美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具体地说,美国认为中国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

2.美持续对华贸易逆差

图12006-2009中美贸易数据

资料来源:凤凰网http://finance. ifeng .com/

图1反映了在2006至2009年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全美的进口商品中,中国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导致了美国对中国连年的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认为长期的贸易逆差是导致国内高失业率的原因,因此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施压。虽然逆差是事实,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因为两国的统计数据方法不同。

由表1可以看出,中美双方在进出后数额上的统计存在很大出入,尤其是中国对美出口项。双方统计的差别如此悬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货物经中转致统计差异[2];二是直接贸易中双方报价不同[3]。

而导致逆差的原因是:

(1)人民币汇率

2005年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人民币的非完全市场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了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极具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并且限制了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其结果直接与间接地造成了美中贸易的逆差。简而言之,是人民币汇率的偏低导致了美国的巨额逆差以及高失业率。然后我认为,美方的这一见解是错误的,或者说有意而为之的。

表12002-2005年中美贸易与投资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别贸易报告》

(2)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而美国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

中国的低工资使得中国的产品成本低、价格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美国科技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然后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用出口许可证等形式限制其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品出口中国,遏制华科技经济等的发展,使中国对一些美国高端产品的采购无法进行,许多美国的高新技术厂商也因为市场受到限制而苦不堪言。美国可以从对中国的贸易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中国则不能从美国买到技术资本密集性的资本类产品,从而使贸易产生不平衡,进而引发贸易纠纷。

中国的跨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像海尔联想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和投资、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二、中方的观点

1.中国“被顺差”

中美贸易中,中国不存在美国指责的所谓的“倾销”、“通货紧缩输出”、“抢了美国工人的工作”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所以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并非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价值都是在中国创造的。据统计,中国出口的产品,65%是中外合资或者外国独资企业生产的,50%以上的贸易属于来料加工,或OEM[4]。其结果是:一方面,出口产品中的许多利润落人了外商的腰包;另一方面,在美中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亚洲许多国家的逆差也在扩大,中美贸易逆差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

2.中美贸易是双赢的

中国并不追求长期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在贸易摩擦发生时,中国是本着积极的态度来解决争端的。中国认为中美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不仅中国受益,而且美国同样受益。据摩根斯坦利调查,大量优质低价的中国产品使得美国的消费者每年可节省支出200亿美元。

3.政治因素诱发中美贸易摩擦

导致中美经贸摩擦频繁发生的还有政治因素,即美国想“通过全球商业协定输出它的自由市场价值观念”,利用与中国的经贸交往来促使中国政治发生变化,这是典型的以经济手段促“和平演变”的表现。

[1]新重商主义政策:由麦金农、克鲁格曼等人总结美国70年代以来的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发展而来,因其所描述的政策很象15世纪的重商主义而得名。新重商主义认为,贸易顺差和投资、消费等一样也会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内部利益极大,刻意制造顺差。

[2]中国对美出口的货物中,一部分先被运至香港、韩国、墨西哥等地,再被转运至美国,当货物经第三地转口时,往往被重新包装、简单加工或直接加价,进而产生增值。而部分货物在中国报关时被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但最后被转运至美国,美国按原产地规则记为自华进口。

[3]中国对美出口货值的60%为加工贸易商品。中国加工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不掌控设计、销售等环节,中方出口报关价格因此会低于美方加价后的进口报关价格,从而导致美方进口额大于中方出口额。

[3]OEM:即贴牌生产,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

作者简介:

篇5: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深入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马鼻镇内各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方面的调研,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我县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梳理出影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内容: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自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

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

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县还有近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中学,就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以我县2002年为例,全县教师共减员5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县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县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45名

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37.5%。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120名小学教师问卷中,68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6.7%。

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8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23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62人。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县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3、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县城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调查方法:

篇6:制约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徘徊镇蟒当学校教师王红兵

“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崇高的师德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当下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师德发展首当其冲。

可现实教师的师德正经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

一、社会风气严重污染了崇高的师德。

俗话说的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坐得端、行得正才能真正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思想日益“开放”、“灵活”。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等不良风气滋生蔓延,使得原本洁净的教育圣土开始变得乌烟瘴气起来。不想上课的,就托关系找人又送物又送钱,当个校长,钻进后勤,跻身教育办脱离第一课堂,远离孩子们,落得个舒坦。想调动工作的,就扛着“炸药包”重磅轰炸,在一定区域任其挑任其选,不理想决不罢休。这样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广大教师耳濡目染,难免不受影响,信仰逐步动摇,也开始变得“聪明、灵活”起来。无私奉献在减少,贪图享受在增长。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成为一句空话。

二、收入不均考验着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工资不同于其他部门,视其劳动的多寡赋予相应的工作报酬。它还是传统的大锅饭,劳与不劳可以说是一个样子。在一个学校,1

一个星期上10节课和上40节课没有什么区别,上40节课跟不上课也没有什么区别,各人挣各人的工资,互不相干。学校里上课有多有少,也有不上课的。工资收入却没有什么变化,失去了公平和公正。教师长期呆在这样“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中,心灵逐步变得扭曲,视不公为公正,把不上课的或少上课的当成了理所当然而习以为常,甚至把人家当作“神”供着,认为这样的人都是有能耐的人,不敢惹。校长就应该不上课或少上课,有关系的就应少工作或不工作,成了人们默认的共识。教师变得软弱,事事妥协退让,遇事瞻前顾后、顾此失彼,没有一点魄力,这不能不成为教师师德的缺憾。近几年的绩效工资和职称工资更是使得教师勾心斗角,你多了我少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团结,更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繁重的工作压榨着教师的师德。

人们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其实就是教师的工作状况。对待学生,有各种法律保护着,有全社会监督着,孩子们一个个是家里的封建皇帝,说一不二,在学校教师想管但也得慎重。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但说不得、批不得、更打不得,就那样当菩萨供着。对上是敢怒不敢言,一堆堆的文件和规定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通感、个案、批改手册、政治笔记、业务笔记、反思日记、校本笔记、听课笔记、教研笔记、安全笔记等,加上各种计划和活动记录,就连上课用什么教学方法,教案按什么步骤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再加上上级教育部门的各种活动安排,今天教师技能比武,明天说课

比赛,后天听课学习……事情永远永远没完没了。有人风趣的说,我们不是教师,不是教学的,我们是政府文员,天天面对的是一大堆的文件材料和各色档案。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只是一头雾水,一味的忍受,每天重复着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如何谈起。长此以往,教师岂不成了井底之蛙。

篇7:制约监理行业发展的因素

我立足山西太原一家高校校办产业监理公司工作已经有十年有余,这十年工作当中,我体会了开展工作的艰难,一直以来,我特别想做一个合格的工程,此时我说的合格工程现在只能是达到主体质量没有大问题即为合格来作为评判标准。

先介绍我所在的监理公司情况:我服务的监理公司是一家高校的校办产业,成立已经有20多年了,属于国有企业,在我进入公司的那年,成立了几个小分公司,这几个小分公司的小经理用着监理公司的资质在外承揽监理业务,利润分成上交监理公司30%,自留70%小经理除了开员工工资、揽活打点、购买基本办公用品后,余下利润全部都装入小经理口袋,原则上监理公司还管理这些小分公司,但是已经赤裸裸的形成了挂靠关系,交回30%的利润就什么也不管了,你的小公司出了事,你自己花钱解决,其实通过同行业交流,现在监理行业已经全部形成这种挂靠关系,不足为怪了。

制约工程质量不能按照国家法律严格执行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国家法律对监理行业的定位

国家法律虽然明文规定了业主与监理企业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现实中,业主花了钱雇用你监理企业,能平等吗?还不是人家说了算,否则人家就找理由刁难你,更有的撕毁合同更换监理企业,这点在开发商上最有体会。

2、监理公司的经理

监理公司的这些小经理为了从业主手里揽活需要花钱对其进行打点,只有这样才能揽到活,揽活后开始进场监理,然后该配备多少人却不按合同配备,业主如果强制要求,就再加上几个,反之,就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金,自己多赚点,合同中配置的监理人员,总监90%不到岗,全是挂证,由总监代表进行工作,然后招几个建校实习的学生干监理员,水、电工程师2个或以上工地的兼职工作,这样的工作能否对工程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可想而知。

3、监理人员

监理人员目前工资低于任何行业,所以很难招聘到有素质、有责任、专业技术强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些退休人员在干,一手领着退休金,一手在外面赚着工资,何乐而不为,最糟糕的是一些建校实习的小孩,什么都不懂,领着几百块钱,能负得了工程质量的责任吗?在这里要说说总监,一般都是退休人员担任,就知道问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对业主维维是诺,吃上了就指令专业工程师放施工单位,拿不上就卡施工单位,专业工程师稍有不从,就在小经理面前打小报告,胡说八道,要求换人,否则工作给你完不成等等来要挟小经理,整个一个一言堂,什么都想说了算,而小经理从来不分对错,就换专业工程师,这样的工作能否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的作用吗?

4、业主

业主在工程质量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他是投资者,他把工程参与方都认为是雇用者,什么都由他说了算,现实中,业主在施工现场委派的管理人员根本不管工程质量,与施工单位混在一起,混吃混喝,拿黑钱,更有的暗地还领着施工单位的工资,明着支持施工单位,有的工地还和施工单位一起对付监理,监理如果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规范,得罪了业主,只能换来更换工作的结局。这种业主每个工地比比皆是。这样的人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吗?

5、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工程质量的主体,更是典型的挂靠资质,现实中,却偷工减料,对参与工程的各方贿赂,材料以次充好,不按规定实

物送检,多报瞒报,认为什么问题都能用钱摆平,和业主合起伙来打击正直的监理,试问在这种工作环境里,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障。

以上是我通过多年监理行业工作的一些体会,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国家强制执行监理制度,我想任何一个业主都不会花钱雇佣监理企业,因为在他们看来那笔钱花的不值得,只会增加投资预算,监理行业也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意思了,没有什么固定投入,办公用品少的可怜,都不知道是从哪淘来的,我所在监理企业的这个小经理是个女老板,人特抠,恨不得你们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给她多干工作可以,提加工资就翻脸,导致很多的、有技术的员工都走了,这个人从不正面评价每个员工的好坏,只知道多干工作不提报酬的就好,工地总监和底下员工合不来,根本就不分析说对谁错就把人调离,为了领回业主的监理费,对业主维维是诺,人家说啥就听啥,不择手段,在不合格的工程资料上,派人签合格字,还仿照已经不干了的员工签字验收,一年赚个几百万,也要抠员工的几个工资,监理企业的头头脑脑对其视而不见,只知道能交回30%的利润就行了,试问这样的老板如何能招聘到有素质的员工,如何能保证工程质量的顺利实施。

任何时候来看,监理行业的推行,确实为国家建设工程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实中监理行业遇到的阻力重重,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更有的还贪污受贿,藐视国家法律,使监理行业不能健康的发展,很多人提议监理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开展业务,这里边首先就是监理费与业主要脱钩,不能老让他觉得他花钱是雇佣你的,个人认为这个是监理能回到法律地位的第一原则。

篇8:经贸局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1 中国与中东贸易特点

1.1 双边贸易发展迅猛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经贸不断发展, 其中, 和中东地区双边贸易发展迅猛并逐年深化。据海关统计, 1978年,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仅为10.84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也只有20多亿美元, 而2001年达到了203.2445亿美元, 2008年激增至1794.654亿美元, 20年间扩大了70倍。尽管2008年下半年, 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 全球经济急剧下滑, 石油需求严重萎缩, 国际石油价格自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后持续快速回落, 并一直延续到2009年初, 但双边贸易量仍能保持1432.0807亿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中东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单位:亿美元, %

1.2 经贸合作互补性强

中东地区国家与中国在经贸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有很好的便利条件, 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在两地区的经贸商品: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成品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等原料品, 而中国出口到中东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轻工产品制造业产品等, 完全符合共同发展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 随着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 中国在1993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 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中国进口中东石油的数量上升趋势明显。据海关数据显示, 中国进口石油从1990年的115.36万吨增至2009年的20379万吨, 其中, 2009年中国中东北非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58%。

中东地区国家与中国在经贸方面的互补性除了体现在能源、贸易领域开展稳定的互利合作外, 还体现在中国对中东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为主, 由各类轻工产品为补充的多样化出口商品结构特征。

中东地区是一个拥有超过3亿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由于自然环境原因, 该地区制造业不发达, 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价格具有竞争力而在中东市场一度畅销。以机电产品为例, 据海关统计, 2008年我国对中东出口机电类产品161.76亿美元, 占我国对中东出口的27.71%。另外, 我国生产的传统加工制成品在中东也广受欢迎。2008年, 在我国对中东出口产品中, 除机电产品比重较大之外, 服装鞋帽比重也较高, 达到18.03%。此外, 近期我国家具、塑料制品、箱包、陶瓷、钢材等产品对中东非洲的出口额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国与中东地区市场的这种先天的互补性, 是双边贸易实现长远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目前世界其他地区难以具备的条件。

1.3 市场需求相似, 潜力巨大

中东各国经济水平虽有差异, 但作为一个整体, 和中国一样, 同属第三世界, 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的任务, 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有重要分量。从收入水平来看,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 2009年度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3650美元, 而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为3597美元, 相对收入水平相近。从消费结构来看, 两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情况也相近。不像西方国家, 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能源市场, 基础设施投资前景广阔。同样地, 中东地区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战火洗礼, 现今逐步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尤其是海湾6国的领导人逐渐采用更务实的发展经济政策, 因此, 中国和中东均处于基础建设高速发展时期, 对建材、机电产品、家具及其相关产业及服务业需求同样巨大。根据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 两个国家的偏好相似, 需求结构接近, 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 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按此理论, 中国和中东的经贸合作具有很大潜力。

而战后重建加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使得中东地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匮乏的自然资源及落后的工业发展使得该地区必须加大资本类产品的进口、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 建设各种配套服务业。目前, 中国已同大多数中东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协议, 并建立了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同许多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相互投资与参与工程项目方面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除了金融、能源、建筑、交通、制造和加工业等传统领域外, 还积极拓展信息技术业、市政建设等新的领域或新的合作方式。然而, 对于拥有巨额石油资本的中东而言, 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还远远没有发挥出该市场的潜力。

另外, 中国与中东的双边贸易壁垒少也是双方经贸合作潜力的体现。近年来, 中东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不断降低关税, 消除贸易壁垒, 保护性关税通常不超过20%。沙特政府允许用于民族工业生产设备的进口和原材料进口享受免税待遇, 允许外国人自行经营, 允许外资在沙特购买所需的不动产, 这在海湾国家是开了先例的。而中国制造业相对发达, 既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 也可以提供中国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劳务, 为两地区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2 中国与中东贸易的制约因素

2.1 政治因素

中东各国经济水平虽有差异, 但作为一个整体, 和中国一样, 同属第三世界, 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的任务, 在这一前提下, 中国与中东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几年来中国与主要中东国家的高层互访频繁, 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然而近代中东伊斯兰地区的政治问题一直是个未解开的结, 它的内因和外缘均制约着我国和该地区的经贸关系的发展。

内因表现在由于长期在政治和经济上过分依赖西方国家, 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治民主化发展历程迟缓并拖延了该地区经济全球化进程。事实上, 正如卢少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东政治民主化》中讲到“按照西方的标准, 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真正实行民主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实现的民主只是半民主, 因为从形式上看这些国家虽具有现代民族国家的全部特征, 却缺少支撑现代政治制度的应有内涵。”因此, 中东只有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 才能扩大和中国的经贸合作。

外缘则集中体现美国在中东问题处理上的霸权主义。无论从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把安全、经济、民主列为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强行在中东推行, 还是到小布什政府明确提出不惜财力、人力、物力欲将伊拉克打造成中东民主国家样板的大中东计划, 均体现出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的野心, 欲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手段控制中东这一能源宝地。然而结果却是激起了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反击, 使得伊斯兰世界尤其伊朗等国家被进一步歪曲, 全球掀起的“反恐”措施的进一步升级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东伊斯兰世界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经贸合作。

2.2 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不断对自身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日益健全, 不断步向经济现代化。看到中国的进步, 中东各国也在纷纷效仿, 但无奈改革是一个漫长且不断经历阵痛的学习过程。和中国一样, 中东地区正经历着中国曾经的阵痛时期:经济体制存在不完善不规范, 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不健全或者缺乏透明度, 信用管理体系薄弱, 经济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中东国家连海关的规章都不甚明了, 宏观统计数位不准确, 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一些国家债务严重, 还债能力弱, 经济发展缓慢, 还有一些国家至今仍受国际制裁, 使双边贸易无法正常开展。中东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体制差异以及和中国之间的经济体制差异, 直接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加上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世界范围内的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而中国出口产品质量较次、附加值低, 中国企业投资缺乏战略等问题也直接制约着我国产品对中东地区的出口。

2.3 地理因素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 它包括西亚、北非的22个国家, 西临地中海, 经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连通, 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 向西又可达欧洲, 历来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但中东地区与我国距离较远, 对双边贸易有一定影响。运用Google Earth标尺工具测量北京至迪拜直线距离为5640公里, 而如果海运航线从天津出发, 沿中国海岸线进入南海后, 经马六甲海峡, 绕过斯里兰卡到达迪拜港, 则需经过超过6500海里的航海路程。由于路程遥远, 在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情况下, 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相对距离中东较近的印度甚至东南亚国家,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地理距离成为制约双边贸易的因素之一。

2.4 文化因素

人类在中东地区生息已有7000年历史, 那里曾经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孕育了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文明古国, 生活着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德鲁兹人、尼格罗人和苏丹阿拉伯人等众多的民族, 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诸多民族、不同宗教、差异种族、别门教派共同生存在这一片土地上, 形成了中东人勇敢、宽宏大量、平等大方等天性的同时, 无疑也使那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分歧、纠葛冲突增多和加剧了, 多疑、狡猾、不屑一顾等特点构成了许多中东人性格中的一面。加上多个世纪以来, 西方与伊斯兰之间以文化冲突为根源的军事冲突此起彼伏, 从未消停过。西方文化对伊斯兰文化的不断扭曲, 让许多地区的人们对伊斯兰文化产生误解甚至恐惧。因此, 中国商家往往不愿意去了解和适应中东市场的这种文化特征, 从而制约着中国对中东的贸易。

摘要:中国与中东国家经济贸易合作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在经济上, 优势互补;在贸易上, 中国与中东的自由贸易谈判都开始启动, 而且已经初见成效。然而, 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仍然制约着中国与中东地区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了解中国与中东地区经贸合作特点, 理清制约因素, 有利于两地区之间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中东,经贸合作,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猛.中国参与中东经济事务的全球视角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7, (7) .

[2]周国建.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与中东经贸关系前景探讨[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11) .

篇9: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03-1

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农村经济对加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域农民收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域经济之强都是建立在县域经济基础上的,而县域经济之强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的。目前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够长足地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国家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到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工业经济的大幅滑坡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有很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村经济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始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据我国的行政划分,从上到下分为中央、省、省辖市、县、乡。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包括县城镇、建制镇,乡以及乡以下集镇。我国有2000多个县城镇,10000多个建制镇和50000多个农村。

一般来讲,我们将县以及县以下的级别称为农村,而农村是农村的中心,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汇集之地。近些年以来,我国农业以及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问题和矛盾比较显著,有些还非常严重。例如:农产品的质量比较差、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收入偏低、生产性的投资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大阻碍,其中,如果农村的生产劳动力少,对于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然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差,从而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低,农村的经济一直止步不前,更严重的还会发生下降或倒退,所以,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发生这个现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2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土地的日渐紧缩,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2.1 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民币升值,能源和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挑战,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不容乐观。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2.2 土地的日渐紧缩,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由于国家土地宏观调控,并且土地日渐减少,当农村有好的项目时往往会出现项目没有土地可以实施的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新兴的企业和生产方式不便引进。

2.3 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

由于农村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与经济发展产生脱节,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農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

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与城镇的基础设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的不足,第一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第二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人力资源和资本的大量外逃,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文化教育设施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阻碍了金融机构与三农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农村原有基础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有关。

2.5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由于起步较晚且缺乏规模,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6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大多数乡村集体组织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上一篇:挑战杯创业大赛初结下一篇:新型装饰材料发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