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2024-07-23

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共5篇)

篇1: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方案

目前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当堂预习和构建知识体系书写量大,占用的时间较多。

2、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学生当堂落实困难。解决措施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一年级:继续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初二年级:尝试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第二阶段:

初一年级:增强思维性教学,简化构建课时知识体系。初二年级:注重思维教学,渗透史料教学,提升学生能力。第三阶段:

初一年级:渗透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学习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初二年级:加强学生运用学科语言,明确历史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四阶段: 汇总课题研究成果。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历史备课组

本学期我们历史备课组在研究了学校和教研组计划后,根据我们上学期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明确了本学期单元化板块教学的方向,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1、确立研究方案

2、优化编写导学案

3、构建单元知识框架

4、优化课堂操作

5、收集学生学案)

初一年级:继续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初二年级:尝试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一、优化编写导学案

1、减轻学生书写量,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学案有三方面的改变:第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第二种:合作探究解决文本核心问题,着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第三种:初一学生继续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初二年级学生列单元知识体系,不再每课都列知识体系。初三学生构建主题知识体系,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重视理解而减少记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基本上作到当堂预习、展示、提升、检测,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1、【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以及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识读大运河地图,知道隋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我的教材我梳理

1、隋朝统一的条件是什么?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统一时间是?

2、大运河的开凿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看课本P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了解大运河的路段。(经过重要城市、河流)

4、隋朝覆没的原因?(具体表现)

5、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合作探究】————我的教材我探究

1、动动手、动动脑: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隋大运河示意图”,试着画出它的简图。(2)从图中看出,大运河大致上是什么走向?(3)大运河的起止及中心地点?

(4)炀帝从东都出发巡游江都,他要经过哪些河段?请依次说出这些河段的名称。

(5)隋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全长是多少?你如何评价这项工程?

【课堂检测】

【回归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2、第一单元学案

自主复习一:单元知识点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3.知道抗美援朝的原因,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抗美援朝的影响。

4.了解我党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理解我党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掌握土地改革的作用。◆自主复习二:构建单元知识框架

二、优化课堂操作。

(1)、学生先结合问题引领自学课文。(2)根据课时内容的不同,决定是否构建知识体系。不构建知识体系的课时,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自由展示,梳理本节课的思路,然后再细化知识点;需要构建知识体系的课时,学生自主完成后,自由展示反馈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3)在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实现能力提升。(5)、当堂检测,复习巩固。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承担了教学实践课《历史的转折与邓小平理论》)初一年级:增强思维性教学,简化构建课时知识体系。初二年级:注重思维教学,渗透史料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构建更为准确、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本阶段主要强化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思路与方法。刘艳娜老师在初二年级承担了教学实践课《历史的转折与邓小平理论》。具体总结如下:

一、方法引导(1)阅读学案上的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初步确立重难点。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②理清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2)阅读目录部分,掌握单元标题和课题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将要要学习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同时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支持指导下,中共正踏入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3)粗略的浏览本课有几目内容,然后在细读的同时思考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分析各目之间有何联系。本课有三目:学生分析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转折,后面两目的内容都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会议内容和影响学生在看书的时候都会进行批注勾画。

二、构建初步的体系

具体步骤:从大标题到小标题,从整体到具体细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初步框架。本课时有的学生知识体系是表格,有的是大括号。

三、展示反馈,能力提升

构建完知识框架之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展示的同时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教师做以适当点拨,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合作探究。例如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转折?学生在梳理的时候从会议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归纳小结这个重要知识点。最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修改整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更严密,更有价值,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更快。

经过第一阶段的强化训练和第二阶段的构建知识体系思路与方法的培训,学生自主预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构建的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和严密,促进了课堂的高效。下一阶段准备着重培训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系统性。

第三阶段:(转变作业布置方式和要求,初一初二年级分别组织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并进行了成果展示)

一、转变作业布置方式和要求。

作业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作业要求是引导学生学习目标的标杆。在此又根据学生平时掌握的情况,把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任务分为三个层次:

A层:尝试在脑中构建思维导图,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或者就学生感兴趣的某个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叙史清楚全面、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总结历史规律。

B层:构建高级单元知识体系。要求:形式不限、体系完备、关系清楚、展示大板块单元阶段知识特征。

C层:构建基本单元知识体系。要求:形式不限、字迹工整、内容全面、关系清楚。

二、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以及为完成任务而照抄资料上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第一个单元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写小论文。首先给学生原始史料:如图片、标语、一些报纸的评论、历史学家的论述、当事人的回忆文字等。让学生看到一件历史史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历史问题,为我所用。让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评论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总结如何构建完美知识体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读单元导语和标题。找准本单元知识最核心的内容,再看一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一单元就是: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两课内容,第一课如何为政权建立做准备、政权建立的标志和意义,第二课将政权建立后如何巩固。这样就为体系做了整体认识的准备。

2、整体布局、知识全面。每一个历史事件都由5个要素组成,即: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影响。这样对每个小的事件认识就全面了。再整体认识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整体布局如何书写表达就可以了。

3、形式为内容服务。在漂亮的形式都是为了内容而存在,要寻找最能表达清楚你思想和内容的形式。可以是表格、图示、漫画等等。

三:学生成果展示:

1、小论文中每班每次有15份左右优秀作品。在展示环节,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大家。

学生用自己稚嫩的语言写下自己的见解,这将给基础好的同学一个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知识体系构建每次班级中有多半的优秀作品,大部分学生已能熟练构建知识体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框架式:

表格式:

图画式:

混合式:

图示法:

四:仍存在的问题 小论文需注意的事项:

1、可采用课本中的材料和话语,但不可完全照搬;

2、逻辑不严密、观点说服力不强;

3、要选用能支撑观点的史实。

4、事实就是,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查找资料,但切不可妄用网络上的歪理和野史。

知识体系构建的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内容太繁琐,不会概括总结提炼;

2、对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清楚;

3、存在照抄资料的现象。

篇2: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段莘乡中心小学

刘丽梅

一、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我们小学英语要“听、说”领先,“读、写”紧密跟上。“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书写姿势、方法正确,斜体规范书写,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而其中最基础的是字母的书写。教学这么多年,发现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会经常去认真抄写题目,往往会答非所问。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字母,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⒈提高学生英语书写的质量,能在四线三格本上正确、熟练、清楚地书写,做到大小写、笔顺、连笔、词距、标点和格式正确。

2.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词、句、段的正确书写打下基础。

3.寻找解决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有效方法。4.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抄写题目的重视度。

三、实验策略

1、注重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参加培训,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思想。跨年段的老师更是要区别对待高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认真学习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理论方式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当好孩子们在外语领域的启蒙老师。

2、注重以英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英语能力的平台。首先,围绕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自制单词卡片、手抄报、英语商标、口语、听力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特别是举行“学生英语作业优秀展”,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作品在班级、学校上展示等表扬手段,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3、注重以课题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如:(1)分低、中、高段进行抽样调查,这样做到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2)按课题的要求,并以该课题为核心对本校各阶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汇总调查表,撰写问卷分析、提出建议,相互交流,相互探讨。(3)定时学习有关理论,所学习过的书籍有《英语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颇有影响的报刊杂志。

四、实验的成果

1、教师的教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转变。目前,我校的英语教学基本能做到以爱的教育为主体、美的教育为根本、师生平等,互信、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2、培养了学生的认真抄题、读题的好习惯。一阶段下来,跟踪的学生王少君已有了明显的改观,汉语拼音本不够扎实的他,经常错把b.d.p.q等几个字母搞反。长期的跟踪研究,现已认真抄题目的他,不但不再搞错,且变得细心多了。

五、存在的问题

我跟踪的学生对象主要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面临着毕业,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抓得比较紧。作业量多时,他们个别同学还是会抄错了题目,所以今后

篇3:初中历史集体备课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集体备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54-1

一、树立集体备课的正确认识

1.增强对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教师思想的引领是集体备课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灵魂,伟大的思想才有伟大的行动。人的行动一旦失去了思想的指挥,就成了行尸走肉,这样的集体备课反而成了拖累。”集体备课已在中小学校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但教师对于集体备课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师队伍中,还有部分人对于一些问题仍然存在疑惑。如果想要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就必须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希望得到一些专家帮助,解决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2.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形式。可以采取专家请进来、教师走出去、培养本校专家等形式。在各学科和各备课组教师中,都有自己集体备课的一套或研究专长,如果我们在学校或备课组集体备课时能够请一些“专家”教师做一些经验介绍,或许还更贴近实际。

3.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需注意的环节。首先要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意识,其次要端正思想态度,特别是专家思想引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其实,身处一线的教师需要的不是专家讲授多少高深的理论,而是能了解中小学课堂的专家,能了解学校的发展实际、符合教师真实生存状态的交流式谈话的报告,其报告要基于常态的教学行为研究和案例的评点分析,要贴近教师的生活和教学实际,更要有能引起教师共鸣的话题,能为教师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因此,“专业引领下的培训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应当让教师感到是一种待遇。要让教师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因尊重而享受专业的品位,因提高自我发展内在需求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这才是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

二、掌握集体备课的合理方法

1.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集体备课、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集体备课、不同学校同学科集体备课、随机集体备课、主题式集体备课、教学式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式集体备课、网络式集体备课等形式。

2.集体备课的程序:

①初备。按照集体备课安排(表),主备人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梳理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过程中要备注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集体备课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②集体交流。首先,由主备人谈谈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并阐述相关理由,并提出自己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其次,由备课组员就自己备课时的困惑和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并对上周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交流,要体现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集体备课以讨论并形成教案为主,并附以课堂练习、检测试卷等,讨论交流时自由有序发言,不拘形式,民主平等交流。

③确定教案和课件。在集体备课活动后,主备人收集备课组教师的建议,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应力求完美,符合规范要求,最后交由主持人审阅后实施。

④个性设计。备课组员拿到教案和课件后,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做好备注。

⑤教后反思。教学时间后,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感、不足等记录下来。

⑥二次集备。每位教师在集备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并对本课教案、课件形成最终的修改意见。会后,再次按照集体备课的修改意见修改教案、课件,将集体备课的所有资料整理存档。

三、明确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

1.目標定向性原则。目的是行动的动力,集体备课也是如此,通过集体备课达到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培养敬业型、科研型、专家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这就说明构成集体备课过程和决定集体备课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教师。所以,“明确教师是集体备课的主体,是实现备课目前的任务的主要凭借和重要保证是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2.系统针对性原则。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要求每个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重点与难点、能力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做到胸中有数,对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任务做到了然于心,对学生实际能力层次、智力因素、心理机制等实际情况都非常清楚。

3.全员参与性原则。“传统的单干式(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备课方式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规模地强化教改力度、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暴露出了很多先天不足。”“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大山倒。”集体备课中通过教师团结协作、集思广益,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个体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距,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出现了双赢和共赢的好局面。

篇4:三年级语文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汇报

研究课题:“在阅读与多渠道识字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实验阶段: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

实验班级:三年级(1)—(4)班全体学生

课题组长:石荣青

课题组成员;胡金兰、石荣青、索金梅、李友华、周万群 执笔:李友华

本课题研究实验时间为两年,从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止,本学期为实验过程中的成果汇报及结题与反思阶段。

本学期我们在学校教研组提出的“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大课题背景下,以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进行的“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的子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并写出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了教学理论的学习,选学了《识字教学的途径、方法与策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等优秀文章,用先进的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寻求一种可行并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集体备课四次,制订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经常在课后进行教学交流探讨,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课题的确立

07年9月,结合学校新课改下的教研理论实施,我们接受了跨年级段的知识衔接与过渡的尝试,(即:低年级“多渠道识字的培养与策略”;中年级的“在阅读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其中“多渠道识字”的子课题我们在08年的6月已经做了专题的汇报,所以这份结题汇报着重介绍我们是怎样“在阅读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课堂实践。

我们的结论

一、从教师教学中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从学生角度来看: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而对音像、图画等具体性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好学、能学、会学。

三、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三年级选编的课文篇幅较短,情境语言优美,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觉得在教学情境创设上有潜力可挖,我们从理论到操作层面上觉得是可行的,并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的子课题研究还有待继续下去。

探究的过程

一、学生的学习:三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往往只有20分钟左右,后半节课的纪律和学习态度总是让老师感到头疼,在课堂中恰当地创设好情境,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明显延长。有的时候甚至能让学生整节课跟着老师在学习、思考,并且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作文上,更是有优秀的表现。一年来,四个班的学生作文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受到家长,社会的好评。这些都归于有效的“情境创设”教学成果。

二、教师的教学:通过对“情境教学”的小课题研究,教师由模糊的经验性模仿,变为了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

1、我们认识到情境创设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是语言情境的创设。语文的学习目的最终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并能正确地运用在学习与生活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强烈。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平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丰富些;为创设语言情境打下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我们的班级建设、黑板报设计、学生的作文集设计、手抄报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2、时刻牢记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一目标而创设。在语文教学中,要防止为了片面追求“情境”而过分强调视图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存在,削弱了基础知识的的训练。所以我们认为,创设情境,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决定。

经过学习、实践与反思,我们在实施“创设情境”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上几个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效”。

1、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实际,尽量剔除情境创设的虚假成分。避免淡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让有效的情境创设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语文课堂走出热闹的“表演”误区,真正走向“有效”,走向一条扎实的语文之路。

2、通过两年来的课题实施,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不管你是否真正喜欢这三尺讲台,只要你思考了,实践了,反思了,就能使你拥有一种完整的、并且快乐的教育人生。

篇5: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组员:李绮昭 黎亚夫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

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2010年6月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现场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方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上一篇:设计战略合作协议下一篇: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对于全面提升机关党建设质量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