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2024-07-2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共14篇)

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篇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1.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2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几张图片,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练习。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12条棱可以分成6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提升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1)这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5)厘米。(2)这个长方体中棱长是5厘米的棱有(8)条。(3)这个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长方体的右面是正方形,和它相同的是左面。(4)前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有哪些? 前面是长方形,和它相同的面有后面、上面、下面。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篇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 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体的认识过程, 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 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回忆以前我们都认识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我们都叫他们为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看老师手里的这个长方体, 你都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 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 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 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 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 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 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 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 量一量, 想一想等方法, 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1) .对“相对”的理解; (2) .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 而不是2条。 (3) 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 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 老师很佩服, 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 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 四周压下痕迹, 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 师生合作, 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二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 ;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 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认识长、宽、高。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 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 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 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 练习。

(1)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 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 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 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通过对比, 进一步把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沟通联系, 加深理解。

(3) 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 出示下图, 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2) 出示一组长方体, 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3) 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 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 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 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 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 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 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 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 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 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 面积是多少? (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以上这些有层次的练习, 巩固了特征, 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篇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③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列举已学的平面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出示粉笔盒、易拉罐、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除了这些立体图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用食指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摸一下;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也摸一摸。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教学例一: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这三个方面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内。(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找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样数的?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方法自主学习,在充分思考查找的基础上,同桌交流。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反馈知识点的同时反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长、宽、高

教学例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组?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全班反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2.揭示概念,说明相对性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对应的棱也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通过不同的摆放情况,说出相应的长、宽、高)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长方体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通过课件,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参照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板书。

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

图1

三、巩固新知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②完成29页“做一做”和30页的“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

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长度( )。

⑤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设计一]: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他是谁” 的游戏。

教师描述某生的外貌特征,学生猜。

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呀,这就是他的特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况投入到整堂课中,同时对“特征”有了客观形象的理解。

[设计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猜测: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推理能力方面要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数学思考方面要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以这课我运用了这样的想法,把数学猜想这种理念用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设计三] :让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名称的时候?我这样设计:我们每个人多有自己的名字,长方形、正方形边也有名字,你能在书中59页找到并告诉同学他们的名称。

学生回答: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课本是我们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依据,数学课本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练习题,更重要的是有完整准确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叙述,典型例题的规范化解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现在的问题是,多数的学生与老师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做题,两者都根本忽略了阅读的作用!我以为在学习新课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书本是我们很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先猜一猜,并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听了陶校长和俞老师的点评后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错: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特征这一环节。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去想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

篇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 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 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 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 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点。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 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12 条,相对的 4 条棱长度相等。顶:8 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教师: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 12 条棱分几组?并指 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正方体特征。(1)展示动画

(或

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正方体:面:6 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 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 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 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师板书集合图:(三)巩固反馈

1.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1)

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

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 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 9 厘米,3 厘米和 2.5 厘米。

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 是()厘米。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篇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例3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表面积打好基础。

2、光盘

3、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线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篇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 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 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教学重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新

(一) 提问:出示6个长方形纸片, 老师把这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二) 指导观察: (出示若干立体实物)

(三)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为什么?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接着列举实例: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四)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激活思维, 探究新知

(一) 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认识面、棱、顶点。

(1) 通过触摸, 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板书)

(2) 通过课件演示, 增强学生对面、棱、顶点的感知。

2.观察操作, 发现特征。

(1) 结合长方体学具, 自学讨论: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2) 反馈自学情况, 操作课件验证, 学生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6个面, 各个面都是长方形 (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 相对面完全相同。②长方体有12条棱, 同方向上的棱的长度相等。③长方体有8个顶点。 (板书)

3.认识立体图。

(1) 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

(2) 根据观察, 画出平面图 (教师指导, 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然后交流, 再认识各个面、棱、顶点。

4.认识长、宽、高。

(1) 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板书)

(2) 说出不同摆放位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 探讨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1) 想象: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 这个长方体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模型演示:长方体的宽增加, 长缩短变成正方体) (板书)

(2) 认识棱。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 所以把长、宽、高都叫做正方体的棱。 (板书)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应用学习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类推出正方体的特征。学生概括: 正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正方体有12条棱, 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板书)

(三) 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间的关系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提示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出示右图)

三、看书质疑, 促进提高

四、多层训练, 巩固深化

1.填空:

(1) 长方体有___个面, 都是_____形 (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____形) , 长方体相对的面。

(2)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___, 长方体有___条棱, 同方向上的棱_____。

(3)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______。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_______。

(4) 正方体有_____个面, 都是______形。

2.指出下面各图所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它的后面的长是 ( ) 米, 宽是 ( ) 米。

(2) () 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

篇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学会加强对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在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2.通过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图形的观察,相信我们对长方形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它到底是不是长方形”的小游戏,来了解一下你们关于对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多媒体演示:通过演示一本长方形的书只露出图形的一角,接下来不断地往外抽取,在适当的时候停止,然后让我们的学生来判断是不是长方形。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看一看这是一个长方形吗?我们利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来向学生向学生阐明其中的道理。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预设:学生大多会从角上考虑,引导学生再从边来考虑。得出的结论是,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于这两种图形都有过接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来直接揭示课题,通过这种揭示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回忆他们曾经见到过的哪些事物是这两种图形。

3.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验证。长方形的上下边是相等吗?左右边也是相等的吗?下面请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来证明一下,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①量:尽管学生在测量数据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出入,这是难免的,可是无论怎样,我们的数据结果都是可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②折:我们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来把长方形的纸进行上下对折,这时候我们很显然可以发现其上下边重合的,那么就足以说明其上下边的确是相等的;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再来把长方形纸左右进行对折,这时候可以发现左右边也是重合的,得出左右边也是相等的结论。

4.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来判断仍然是长方形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改变图形的位置情况下,是不会改变它本身的形状,仍然是一个长方形。

5.对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介绍。长方形肯定是一组对边短一些、一组对边长,我们把长方形短边的长叫长方形的宽,长边的长叫长方形的长。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都比较浅显,那么我们将如何让他们对长方形的认识由其感性认识引向深入呢?这正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二、通过介绍长方形过渡的方式,来揭示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一个长方形,并说出它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

通过在宽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三次对其长边进行缩短,同时分别说出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

这个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来思考长方形的长边再继续缩短下去,会不会变成一个非常特别的长方形?那就是它的四个边都是相等的。我们给这个特殊的长方形起个特殊的名字叫正方形。

2.依据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长方形的经验,那么正方形的边和角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呢?

3.讲解正方形的特征

(1)正方形边的特征

那么如何向学生介绍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呢?请大家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来做一做,并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方法。

①通过直尺来测量其四条边,发现其四个边都是相等的。

②通过对折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

(2)角的特征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讲解正方形的边长

我们都知道:正方形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就叫正方形的边长。

5.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都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

1.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平常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请大家都来找找看。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自己独立地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请说说你画了一个多大的长方形?请每组一个同学来一边展示一边说明清楚。

(3)假如你在所画的长方形中来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呢?同时请你想一想这个最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4)当一个同学来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的时候,剩下的学生来猜他画的最大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親手操作,来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总结交流,反思提升

1.我们今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呢?

篇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

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长方体纸盒;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师: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家熟悉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

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就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4.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师进一步提问: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生:都有。师: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否都有?生:不具备。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关系可以用集合图表示。

完成练习三第3题。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2.练习三第4题。

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3.练习三第5题。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篇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二)教材分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并且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正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创设情境、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指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体现长方体、正方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教师先用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实物,指出面、棱、顶点。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师问:还有其他发现吗?

(3)师生共同结合课件演示总结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4)你能利用上面的方法找到正方体面的特征吗?

全班交流后,师生结合课件演示正方体面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框架模型,学生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连接成的

a、讨论交流,你搭建的长方体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 师:也就是说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b、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小棒长短有什么特征? 师:也就是相对的棱相等。

c、课件演示师生归纳总结长方体棱的特征。

(2)师:如果老师要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模型,需几根小棒,几颗珠子?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要求?搭搭看看吧

师课件演示

4、总结归纳特征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完成学生手中的表格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正方体具备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以前我们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怎样用图形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用图形来表示?

课件演示集合图表示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5、认识长、宽、高

1.教师指导学生摸出手中长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正方体长宽高怎样?看一看吧

师:有什么发现?正方体的长、宽、高统称为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叫做正方体的棱长(出示课件)

(三)巩固新知

(1)师出示课件:你们能找到这个破损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吗?(2)师:你们能快速计算出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一共用了多长的小棒吗?正方体框架呢?小组合作解决吧,我们来次比赛看哪组最快?

(四)课堂总结

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五)课后作业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一定是正方体吗?课下可以和爸爸妈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师出示彩纸和彩带:如果我们想把我们的长方体框架每个面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包起来,可准备几种颜色的彩纸?共要准备多少彩

纸?包好后再用彩带捆扎,记着最后在上面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正方体框架呢?课下课代表到我那儿领彩带和彩纸同学们合作试一试,下节课带你们的成果来,展示给大家。

三、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首先,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的准确位置,为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好铺垫。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受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逐步提高。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意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本节课我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创设情境、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这节课我最满意的是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问题,用最快的方法求出搭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所用小棒的总长。

我感觉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特征分析不够透彻,做练习题的时间也相对少了点。

课堂上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就是有几个同学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特征,我没有急于按照预设的讲下去,而是耐心地讲解,教他们如何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多给学生一点练习的时间,去掉一些比较啰嗦的语言,这也是我讲课最大的毛病,唯恐学生听不懂,以后我会尽量改掉这个缺点的。

篇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天林镇中心小学 黄文学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科书P34主题图,P35-37例

1、例2,课堂活动,练习九的第1,2题。课型: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指导启发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探究,借助于实物的操作,获得对二者特征的全面认识。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2.情境创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广告箱、雕像座子……)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还有哪些关注的数学问题?(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师:要解决这些问题,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看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

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2.量一量、比一比。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同桌的同学一个测量另一个记录。

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讨论汇报: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3组。)师: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各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2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九第一、二题。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篇1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8页, 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三种物体。

学生回答后, 教师用多媒体闪动上述物体的长方体轮廓, 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在脑海里对长方体形成表象。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中引入长方体的物体, 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二、利用实物, 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 (摸着长方体的面)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作长方体的面,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小长方体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指长方体的棱) 叫作长方体的棱, 先用手摸摸长方体的每条棱, 再用彩笔在自己的长方体物体上画出长方体的每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大家找一找, 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顶点。

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长方体图形上分别标上“面”、“棱”、“顶点”, 并让学生说说在摸面、棱、顶点时的手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 有利于他们对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认识。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 观察、交流。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那么长方体究竟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呢?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按照下面表格中的顺序认真进行观察,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 汇报、展示。

(1) 师: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指名汇报, 师生评判。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复述并板书:“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要注意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特殊情况说明。

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如果用课件, 可以动态演示两个相对的面移动后可重叠来说明完全相同。)

(2)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是怎样知道的? (明白哪些是相对的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先独立思考, 再同桌交流后教师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三组不同方向的棱涂成不同的颜色, 并板书:棱三组4+4+4=12或4×3=12。再把“12”、“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填入表中。

(3) 师: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生回答师小结:

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找出其他特点吗?

设计意图:把长方体的具体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 培养空间观念, 构建新知。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师: (出示长方体框架) 要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 该怎么办?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引导, 要让学生明白实际上就是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2) 师:请同学们拿出细木条 (芦苇秆) 和橡皮泥, 小组合作共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大小自己决定, 边制作边思考“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得最好。

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小组做适当提示: (1) 长方体的12条棱是一样长吗?可以分成几组? (2) 观察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有什么不同? (3) 相互平行的棱有什么特点?

展示学生作品后小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接着在长方体上标出长、宽、高, 并用彩笔标出其中的一组)

师:请同学们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想一想长方体的长、宽、高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观察、思考, 进一步比较直观地抽象概括, 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体先横放, 再竖放、侧放, 根据你摆放的不同情况, 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 (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位置变换的观察, 既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作长、宽、高,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强化巩固, 整理延伸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巾盒, 并在盒子的6个面上分别标明前、后、左、右、上、下, 先观察它的上面是什么形状, 量一量长和宽各是多少, 哪个面和它相同, 再对前面、右面进行观察, 分别说出它们的形状、量量长和宽, 说出与它相同的面, 并把完全相同的面涂成同样的颜色。

课外延伸: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 其实长方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几件长方体的物体或包装箱, 选其中一件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再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篇1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接着通过找一找同类积木上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进而抽象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试一试”由书本引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想想做做”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表象。最后通过用同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画出几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征,有机地将“面”和“体”联系起来。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辩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摸、找、画、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思路]

1.课始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通过画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通过找、围、画、分、涂等活动,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3.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设计一份作品,进一步加深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而是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大家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今天就请小朋友们现场用你们手中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请几个同学说一说用了些什么形状的物体,搭出了哪些新的物体。

3.摸一摸: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二、 系列活动,探究新知

系列活动一:画、分中认图形

1.刚才小朋友们都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能把它移到纸上吗?自主尝试,任选一个物体沿着一个面画一画。

展示同学们画的作品,贴一些作品到黑板上。

2.你们能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指名到黑板上分,学生会把长方形和长方形分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圆和圆分在一起。

全班交流:这样分对不对,为什么?

3.指着长方形这一组图形问:“这些图形你们都是从那个物体的面上移下来的?”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并板书:长方形)

4.同样的方法学习正方形、圆。(板书正方形、圆)

系列活动二:找、分中辩图形

1.找一找。

(1)这些图形就藏在小朋友身边的物体里,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试一试”)

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

(2)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中还藏着这些图形。

2.分一分。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圆应该不会错,关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个别难以区分的图形组织讨论。

系列活动三:围、画中悟特征

1.围一围。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他们吗?围完后全班展示。指名说说你觉得围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2)你能围出一个圆吗?围一围,看看到底能不能围出来。

2.画一画。

(1)刚才小朋友们动手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

(2)自己尝试画,然后同桌相互检查画的情况。

三、 画画悟悟,体、面结合

1.拿出一个正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画出的这几个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拿出一个长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

画出的这几个图形相同吗?你画出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四、 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2.你能用这些图形,拼出或画出美丽的图案吗?

上一篇:八个月宝宝老是打嗝是什么原因下一篇:难忘的演唱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