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2024-07-20

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通用10篇)

篇1: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内容摘要:“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中的细节是可以“打造”的,也是需要“发现”的。我们上课时要注意细节,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注意细节,以导为主,活化简洁刻板的学习内容;关注细节,用心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关注细节,打造细节,利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正如一部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都是由“细节”组成,并通过细节来感染人一样,课堂教学也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有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足见细节的重要性。“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他在平常中蕴含着智慧;他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课堂上正是有了这种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会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把握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那是一种心灵奔放的美,一种生命律动的美。

一、教学中的细节是可以“打造”的。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要巧妙的“打造”教学细节,首先,要“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根据教学的需要,或者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或者为了突破重难点,或者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其次、“打造”教师自己的评价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不一样的评价语言往往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后果。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 一课,指名学生读一段课文时,其中有一个句子该生读破了,于老师耐心的说:“这个句子很长,也很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读第二遍的时候又读错了。接着的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有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他的肩膀,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的把 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这句话读好。”果然,他成功了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给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送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他的希望之火,扶直了他的自信之树,让他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假如教师在学生读第一遍读错的时候,给他当头一棒,那将会给这位学生带了多的心灵创伤啊,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敢当众发言了。教学中,我们可不能忽视了评价语言这个小小的细节。

二、教学细节是需要“发现”的。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别样的心情。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珍视每一颗童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我在执教《猴子种果树》一文中,学到第九节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是呀,这只猴子做事没有主见,没有耐心,轻信别人的话,就想今天种下去,明天就能吃到果子,结果什么也没有种成,如果你是那只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生:(议论纷纷)

生: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我想种一棵太阳树,让他结出很多的小太阳,送给那些需要温暖的人。

师啊;你真是一个爱幻想、有爱心的孩子,你会实现美丽的愿望的。老师把写有“爱心”的一颗“红心”送给你。(同学们纷纷鼓掌)

可见,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有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所以说,细节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而并非自己的“表演”; 2 细节往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情感交流;细节往往更能真正体现一位教师的灵性与智慧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关注细节的重要性,重视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利用好细节,处理好细节,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一)注意细节,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自尊心,时时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快乐地学习。结合听公开课严老师《长征》的教学,严老师充分地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学生分组学习,严老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并目相视,积极交流;面对学生的表现,严老师不时礼貌地说“请坐”“你请”“谢谢大家”;当一位学生理解错了“寒”与 “暖”的意思,经过同学的帮助终于明白后,严老师关注到该生一开始的泄气、伤心,立即加以鼓励“这种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更改,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需要勇气。这种勇气值得鼓励吗?”并带头鼓掌,及时地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一位学生一口气讲出“寒”与 “暖”的意思,严老师刚开口评价时,有学生鼓掌,严老师立即暂停评价说:“想鼓掌,那就鼓吧”,又一次真正关注并赞赏学生的表现,使得课堂和谐地发展。正是对这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巧妙处理,才使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热烈的氛围。试想,当老师俯下身子与坐着的学生交流,学生是否有一种从天而降的压力呢?当出现老师说话时发出掌声时,如果教师不加以理睬,继续自顾自说,那鼓掌的学生是否会觉得很没趣、太鲁莽了呢?如果老师加以批评,那学生是否会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呢?细节虽小,如果不像严老师那样用眼有捕捉,用耳去聆听,用嘴去交流,用心去感悟,又如何能关注得到?又如何从小处着手去妥善地处理呢?

(二)注意细节,以导为主,活化简洁刻板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把书读活。学习的内容即课文客观地说是文字化了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刻板,教学就是要把它变成生活化了的文字。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需要无数的细节来共同支撑。注重每一个细节,就能使细节艺术化,就能让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去学习。

在《长征》教学中,严老师显然相当注重细节。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他积极地创设情景,从“万水千山”入手,顺利地导入新课,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 3 距离。在探讨“万水千山”具体指什么的问题上,严老师充分考虑到了不了解学生可能会出现阻碍,于是设计了选择题的形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看起来简单多了,一下子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而没有出现冷场现象,这种使复杂问题细化及具备可操作性的能力,确实令人佩服。所以,整节课始终保持较热烈的氛围,这个细节设计功不可没。当然对“寒”与 “暖”的理解的引导就更能显示出严老师注重细节技高一筹的本领了。其实,在这个细节上,严老师思考很多,准备得充分,设计得巧妙,教师不说一字,只让学生读、讲、议,结果水到渠成,学生豁然开朗,大家精神为之一振,顿时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三)关注细节,用心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细节必须为教学服务,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落实而服务,所以,教师必须关注细节,敏锐地捕捉细节信息,挖掘和构建细节的意义,实现教学目标。在学习《会走动的书》这篇童话故事的时间,教师提问学生:“这只鹿为什么要天天来找这只小鸟玩呢?”学生们七嘴八舌,都说这只鹿感到小鸟很孤单,很寂寞,所以来陪它,可是有一只小手高高的举起,使我一看就感到他的答案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他说:“是因为这只鹿太孤单了,没有朋友。”听了他的发言,教室里一边哄笑,连后面的听课老师也笑了。我知道我鼻血认真引导,否则学生们对本课的理解将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在读,通过细读提示语,读出不停的语气,这样,使那个孩子恍然大悟,原来他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大家,他这种爱动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相信,他以后也会与众不同的,探索的路上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聆听各个方面的声音,还要引导好,用心感悟,课堂更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教学也让课堂教学无比精彩。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结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是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个流动的“过程”,才能永远拥有充实饱满的课堂。

篇2: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陈松能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以往,我们教师习惯利用预设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的一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活跃的思维个体,在教师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于是,如何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我们教师探索新的途径。一、一个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老师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和学生一起直面疑难,使学生真正激起对科学探究的意识,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教师将一个1.5V电池用电线串联两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发现灯泡一个有点亮,而另一个根本不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询问学生:“老师手中的灯泡为什么不亮,你们能帮老师查出原因吗?”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同学说:“是灯泡坏了!”有的同学说:“是灯座的问题”还有的说“是电线的问题!”看到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强烈,教师进而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检测呢?”教室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就是这两个提问,让教室里一热一冷,表面上看好象是同学们遇到了难题,而实际上正是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有序研究状态中。

又如,教《物体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抓住现象引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精心准备教具,向学生展示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几个瓶子在水中分别沉浮、悬浮的现象,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了“为什么大小一样的瓶子,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浮在水间,有的浮在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吗?沉在水底的瓶子受到水的浮力了吗?”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需要提升的知识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课堂生成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有效探究过程。二、一次课内外灵感的捕捉,促进探究活动更为生动

在教学中,科学教师似乎是最注意课前准备和材料应用的人,似乎都喜欢关注学生中的新鲜“玩意”。课堂中教师教学材料的创新和实验的重新设置,往往得益于教师课堂内外瞬间细节的捕捉。

如,我们做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实验时,一般要求各组将准备的纸盒在烧杯中固定,让电筒光透过纸缝两次,一次杯中装水,一次不装水,并在杯的另一面标出两次光的位置。而我们在这次实验时,发现电筒光束不集中,且在杯中光速的距离过小过短或者偏向,实验现象很不直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看到准确、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偏折,从而深入了解折射现象呢?一次上课时,我偶尔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将一束激光打在桌角处,光鲜红,十分集中。他自己在下面玩,没想到我会看得那么清楚。课后,我想,学生经常偷着玩的这种激光灯,光束集中,颜色鲜艳,能否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既简单又直观呢?于是,我们想起了用激光水槽,后设一纸屏,行记下光点,后倒入水,当水淹没光束时,若光点发生位移,则证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果然,当水淹没光的一瞬间,不单光点位置移动较大,而且光束的偏折,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顿时,同学们为自己实验成功欢呼不已;对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课堂内探究活动的生动与否,是与教师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教师瞬间灵感的捕捉密不可分的,教师捕捉得好,便能使一节本来很不好理解的课变得浅显易懂,趣味性增强,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一句刻意的追问,构建一个立体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引言,一句追问,都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甚至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表象认识中,迅速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探究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本质,形成形象的概念,从感性探究提高到理性探究,养成了较好的科学思维力。

如,在教《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塑料袋中的空气”作为情景引入以后以“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思路。如“塑料袋里的空气能看见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怎样看到无形的空气”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学生这时会在一定的理解逻辑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与作出猜测。进而,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空气里?”进而,让学生回到概念上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如此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

还有,在“花的报名会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汇报,得出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双性花的概念,进而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么多种类的花,它们受精强果的方式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步紧一步的追问,把学生引到花儿究竟是怎样受精结果这一关键性问题上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对已掌握概念进一步内化。

篇3: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一兴趣的引导, 让学生步入美妙的英语世界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感性思维丰富, 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 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理想、正义。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 那我们何不借童话的魔力, 让英语教学也轻松、有趣、快乐、易学呢?

二童话的魔力, 激活了课堂

童话世界中弥漫着魔力, “如果我也能拥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和法宝那该多好呀!”孩子们的心声告诉我, 应将童话般的想象、神奇的法宝和动人的童话故事请到英语课堂上, 借其魔力激活英语教学, 激活课堂。

1. 奇妙的想象, 让枯燥的字母“活”起来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正如童话世界一样, 张开想象的翅膀, 施展童话的魔力, 可以让任何不可能实现的事在童话世界中成为可能。

例如, 在教枯燥的字母时, 可用简笔画, 画出卡通的字母宝宝, 让孩子们将枯燥的字母拟人化, 给予它们生命, 如童话世界中一样, 把它们看做“字母宝宝”让它们“活”起来。

2. 奇妙的魔棒, 让呆板乏味的单词“动”起来, “活”起来

学习新单词时, 教师有时会发现, 学生通过图片、动作理解单词的意思后, 便是反复地跟读, 学起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 学习乏味的单词有多种方法:在学习动物名称时, 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学习;音乐使人兴奋, 使用富有音乐旋律的歌谣, 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 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了, 孩子们也在快乐地学习。

同样, 魔棒也可以让呆板乏味的单词“动”起来, “活”起来。单词的学习也可以用魔棒将乏味的单词点活, 给予它们生命。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3. 神奇的魔镜, 让复杂的句型简单起来、有趣起来

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英语课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此活动方式全班一起参与效果会更好, 学生们在一起感受魔镜的神奇的同时, 也一起习得了这个句型。神奇的是, 浓厚的兴趣, 使他们将如此复杂的句型学得简单而有趣。他们一心想祈求魔镜回答自己的问题, 告诉自己想知道的事, 所以再难的句型也容易了。

4. 无穷的智慧, 创造出动人的童话故事, 巩固和整合了课堂教学

如果老师课堂设计只停留在传授知识、记忆知识上, 那学生还是不会交际, 不会灵活地运用。因此, “活”字是英语课堂的精髓, 学生会活学活用英语了, 这样可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生会喜欢上这充满魅力的英语课。

我采用各种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运用于教学中, 让学生带着兴趣、想象和快乐去学习英语, 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们就像中了魔法一样, 习得英语快而动情。孩子们不仅能专心地投入教学活动, 而且与此同时, 他们无穷的智慧折射出灿烂的创新火花。

在一堂英语课中, 教学内容无论是字母、单词还是句型, 都有必要在课堂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整合, 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而这个环节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重复, 就不能充分利用这短短的5~10分钟。我们可以将孩子们带入童话的世界。让孩子们用无穷的智慧去创造出动人的神奇的童话故事。当然, 故事的内容要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如在复习单词:家中的不同房间时, “study、room、bathroom、bedroom、kitchen”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编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 运用所学的句型, 编一个有趣的故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惊喜地发现, 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需要老师去开发。运用短短的小故事将单词、句型灵活运用起来, 从而很好地巩固知识, 整合知识点, 为这堂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设计更多喜闻乐见的活动, 丰富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在字母、单词、句型等英语教学中, 运用童话故事的奇妙的想象、神奇的道具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这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创新, 它将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我们可以走出课本的局限, 走向社会, 寻找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 运用于我们的课堂, 丰富我们的课堂。

我们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领路人,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者, 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实践者。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 要设计不同的、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研究型的教师。

篇4: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一、抓住值得延伸的细节

案例一:有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中国石》这课时,生1提出“依偎”是什么意思?

师:“依偎”是什么意思呢?谁来帮她解释一下?

生2:“依偎”就是“依靠”。

生3:“依偎”就是“靠着”(用闽南话解释)。

师:(对着学生3)说得真好。(对着学生1)理解了吗?

生1茫然地点点头。

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好像处理得机警、妥当,可是仔细回味一下,觉得似乎有些不尽人意。这班学生幸好都是本地人,都听得懂闽南话,万一有的学生听不懂闽南话,那不是等于没有理解吗?笔者在听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在指导词语教学时,都习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如同上面的案例一样,用闽南话“翻译”一下,就算了事。其实很多词语教师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形象思维,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之处。例如在指导理解“依偎”这个词语时,教师如果让学生试着把这个词换成“紧贴”“倚靠”,读读句子,比一比,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体现边疆战士对祖国妈妈的热爱,而“紧贴”“倚靠”只是一般地紧挨着,缺乏感情色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适时教给方法,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理解了。

二、抓住值得延迟的评价

案例二:师:学完《装满昆虫的口袋》,你有什么启发?

生1:我觉得我们要像法布尔那样喜欢昆虫。

师:噢。(脸上露出不大满意的神色)

生2:我觉得法布尔虽然喜欢昆虫,但也不能不注意安全,放鸭子时跑去河边观察昆虫,万一下大雨,自己和鸭子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师:是吗?(脸神不置可否,脸色有些生气)

生2:我们应该像法布尔一样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师: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得到的启发,大家给他鼓掌。(非常满意)

反思:解读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这里闪耀着智慧碰撞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被教师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来说,只有符合他预设的回答,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回答。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受到什么启发”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因此教师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就算是有唯一答案,也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思维过程。采用延迟性评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给教师一个冷静思考、妥当处理意外的回旋时间。

三、抓住值得深思的意外

案例三:有位教师在教学《“这个规矩不能有”》时,设计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各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生1很大声、很生气地读彭总说的每一句话。

正当老师夸奖他有感情时,不知何处冒出一句“问号的句子跟感叹号句子读的语气怎么一样?”

“大声生气地读就有感情。”教师对这一“冷枪”很不满意,“我们主要看他是否有感情。”随后上来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大声,一个比一个生气,再也没有质疑和辩驳。

反思:学生“意外”的一句话,或许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是值得深思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本来就应该好好利用标点符号来朗读。“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的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学生仅仅大声生气地读远远不够,应该抓住问号和叹号来有感情地读,前两句反问,后一个叹句严肃地读。由于教师机械地因循于教案,未能抓住“标点符号不一样”引导学生讨论该怎么读。若能及时调整教案,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彭总情绪的变化,又教给学生可用标点符号来有感情地朗读。

总之,“动态生成”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善于捕捉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以灵动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精彩!当有一天,教师眼中真正有了学生这个“人”,真正的精彩才会在我们面前豁然洞开!

篇5: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经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和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于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这种尴尬场面,我们做教师的就要静下心来,抓住这样的契机带来的生气,将这“意外”转化为不曾预约的精彩,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一、巧妙预设激发生成

我国伟大文学家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度。”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离不开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悉心地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交流,有自由思考的空间,然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说话的权利,那么就能引发出一些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教师再及时地给予鼓励,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浮想联翩,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那正是身为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的场景,因为在这样的场景中,带来的是妙语连连,笑声连连,掌声阵阵。那么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中获提知识,锻炼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作文指导课《把文章写具体》,于老师在教学伊始,就给别人制造了一个悬念,看老师写这样“于”字,再过渡到习作指导,巧妙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天气真热”时的各种事物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而在于老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把要说的写下来时,于老师仍没有放弃与下面同学交流的机会,巧妙地运用“刮鼻子”的游戏来激励学生说一些特别的句子,让学生放飞思维,再次将课堂激活。就这样在老师的预设中,慢慢地将学生的生成激发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于老师过人之处,他能在深入研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起点和思维类型等实际情况做充分预见。对预见的种种可能性,选择的引导策略成竹在胸,使生成更加精彩,让课堂更鲜活。

二、学会倾听发现生成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老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去获取来自孩子们的一切信息,这样才会发现学生制造出来的一个个“意外”,再将这些“意外”转化成课堂的活的因素,那么就能点燃起学生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扬起或许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读、去思,再去交流此时的发现,因为这一个个的“意外”会让许多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而这精彩让师生共同享受到了课堂所带来的快乐。例如教学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当老师要求学生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时,有个学生说喜欢“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原因是它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可这位学生的话刚落,马上就有学生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我也喜欢这句,可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句。”顿时,教室里像是炸开了的锅闹哄哄的,只听见“我也喜欢这句话,可是就是觉得它不是比喻句,所以才不敢站起来说。”听到这些,我没有急着往下讲,而是引导学生从喜欢入手,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或喜欢其中的哪个词语,有的说喜欢“光彩夺目”,也有的说喜欢“热情好客”,于是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两个词,在学生的争论中他们慢慢了解到“热情好客”是用来形容人的,作者在这里是把香港当作一个人来写,这样就显得特别亲切,想去香港游玩的心情也就特别强烈。这就是课堂的精彩,学生在互动交流活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利用错误美化生成

语文学习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思想的骏马奔驰于时空中,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他们在对文本理解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偏差。“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会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其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其实,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提问、表达、交流的兴趣,让课堂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例如教学《搭石》一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时,出示语句让学生运用“假如……假如……”拓展说话,有个学生:“假如碰到盲人走搭石,人们会扶着他过搭石。”这句话没有什么语病,但仔细一想,走在搭石上能用这样“扶”字吗?于是我在表扬这位同学时,也让同学们说说句中的“扶”字是否用得恰当,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讨论:

生:搭石是石头摆成的,这个“扶”好像用得不好。

生:石头就这么大(用手比划),不好“扶”,看来不能用“扶”字。

生:是呀!一行人走搭石还要协调有序,那只能“背”这盲人过搭石了。

……

通过比较,不但这位学生认识到话语中用词的不当,同时又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更好地去追求语文课堂的生成精彩,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地释放生命的旋律,课堂将会萌发个性的气息,只有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变得快乐,那孩子们的学习也将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语文教学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和归宿,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那么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

篇6: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摘要】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课堂,更是溢满精彩与活力的课堂,但这样一种精彩与活力需要我们教师的潜心预设,师生情智在课堂上有效传递。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巧于设计,用自己的智慧不断为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关键词】语文;预设;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有精心的预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精彩或者说是高潮往往是在预设之外的“生成”。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甚至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都会出现错误的地方,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会抓住这样的美丽“错误”,匠心独运,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成”精彩,从而构建智慧、灵动的教学课堂,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匠心独运,深入解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然后不断纠错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并不可怕,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然后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作为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在纠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知识。

《变色龙》大家都很熟悉,这篇文章幽默讽刺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深深陶醉其中,这篇文章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名篇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被作为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学习。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解读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在结束环节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奥楚蔑洛夫。很多学生纷纷发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认识,但是有一个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他的观点是“奥楚蔑洛夫很聪明”。这样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显然不认同,但是又说不出道理,这时教师这样引导:“你说他很聪明,有什么依据吗?他用军大衣掩饰自己的恐惧是聪明的表现吗?这样的聪明人,你希望和他成为好朋友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奥楚蔑洛夫不是聪明,而是一种见风使舵的奸猾,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是批判的,这样实现了学生的深入解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理解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借着这个错误步步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心解读,这样的匠心独运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因势利导,教学相长

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会出现错误。对于教师出现的错误,没有必要感觉遗憾或者自责,而要将这样的错误巧妙利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构建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投入,但是就在进行课堂总结的环节中,教师才突然发现自己在黑板上仅仅板书了课题和作者,重点的内容并没有体现,这显然是教师的失误。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灵机一动,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非常抱歉,老师今天讲得太投入了,以至于板书都忘记了。那么,现在谁能帮助老师将板书补充完整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于是教师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这样,有的学生写出来其中的名句,有的学生抓住了其中的色彩描写的地方设计板书,还有的学生在黑板上总结了比喻、用典等手法的运用。经过大家的努力,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让大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的掌握。

教师不是权威,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面对错误,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发学生为教师纠错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纠错、印证的过程中自己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展示,让语文课堂生成了不一样的精彩。

三、质疑教材,升华意识

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往往选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有丰富内涵和意蕴的经典之作,但是,这样的精挑细选,仍然避免不了文本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小问题,勇于质疑教材,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挑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升华学习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时,通过大家的认真解读,为文本中描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整座纪念碑的雄伟壮观深深震撼,大家受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有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的内容叙述不够严谨,有明显的错误。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让这位同学指出出现错误的地方。于是同学找到这样的句子“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 800―1000 年之久”,这位同学指出“至少”这个词语后面的数字应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能是数量范围,所以这句话应该改为“这些浮雕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这样的表现赢来了一阵阵掌声。

为教材“挑刺”,可以让学生非常兴奋,兴趣盎然,收获不一样的成功感受,这样的精彩生成让学生细心品味文本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其中的美丽“错误”,精心引导,挖掘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教学价值,这样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匠心独运,让语文课堂“生成”不一样的精彩。

篇7:细节生成的精彩作文

《穷人》一课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把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吃的差,住的差,劳动和条件差和疾病写得淋漓尽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都很精彩。第一课时,我打算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紧紧抓住描写环境和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谈感受,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活动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由于学生们预习的很充分,所以读起课文来都很有感情,也都能抓住关键词句来谈感受。当大家读到第四自然段“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一句时,班里的王梦宇同学突然冒出一句话“什么是寡妇?”同学们有的悄悄地掩嘴发笑,有的皱起了眉头。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我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对这种上课发言不举手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是想到王梦宇同学这段时间的进步又不忍心打击他。听到这句不和谐的话,我也确实很生气。但是,在学生们读课文的瞬间,我又告诫自己,控制自己不发火才会有教育机智的产生,就把这个不和谐的音符作为对我自己教育机制的考验吧。对,就这样做。

读完之后我不露声色的问:“刚才王梦宇同学问,什么是寡妇,谁能告诉他?”有几个同学举手发言这时,“丁子轩同学,请你回答一下。”“寡妇就是没有丈夫的妇女。”“回答得很正确,你是怎样知道的?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到此为止,为了让孩子们再次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学习方法。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时举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请宋子骏同学起来回答,“老师,我是从第三、第四自然段作者对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中看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孩子虽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西蒙没有丈夫两个孩子全靠他一个人抚养。”“这就是会读书的孩子,希望大家也能像宋子骏一样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阅读理解的一个好方法。”我及时进行表扬。王梦宇同学,现在你理解寡妇这个词的意思了吗?王梦宇笑着点点头说:“知道了。”接着我又让孩子们想想西蒙的丈夫可能是怎么死的?从而更深刻的体会沙皇统治时期,下层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就这样被大家巧妙地解决了。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发火,也没有不了了之。

篇8:让教学走向生成,预设精彩课堂

关键词:生成,预设,课堂教学

新课改提出, 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 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 交流过程。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那课堂教学既然伴随着无数的非预设性和不确定性, 是否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强调预设了呢?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依照皮亚杰的平衡性原理来看课堂教学, 就可以发现预设与生成之间, 实际上也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平衡—不平衡—平衡”演进过程。如何让不平衡阶段不是漫无目的四处飘荡, 而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规范在思考的范畴内, 就是这个阶段课堂的要点, 而这个要点依靠的就是预设。因此预设与生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 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反之, 如果不重视生成, 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 缺乏生命活力的。

一、以预设为基础, 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1.预设学生个情, 谋动态生成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 我们知道,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 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 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 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 并预设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 思考其对策, 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设计渐次梯进的问题串, 在设计问题串时, 力求初始问题入口比较宽, 难度比较小, 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在初始问题中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 而后续问题的难度渐次增加, 使得部分学生可能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 老师接着在此处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如小组合作活动, 动手操作活动等等,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使得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 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基本的发展, 在此设计过程中, 预设到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此处解题过程要设计粗糙一些, 课堂时间上要留白, 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现思维的多样性和算法的多样化。

案例:字母能表示什么?

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 按图中方式, 搭2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搭3个正方形, 需要根火柴棒。

(2) 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 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 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 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

2.变“线性教学设计”为“开放的教学设计”, 促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总是以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求表达的预期目标为线索, 以传授、灌输的方式直线推进的, 所以便形成了“线性”的设计思路。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破线性设计的僵化藩蓠, 确立非线性的更为开放的设计思路。加强过程性预设, 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 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在过程中去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也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做中学”。

案例:教授平方差公式时, 可以预设这样的情境:

(1) 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出:

26×24=? 201×199=?

(2) 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

27×23=? 203×197=?

(3) 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 从上述过程中,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发现了怎样的规律?你能用语言描述你的发现吗?请用代数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具体算式的计算、观察中, 通过推理和大胆猜想, 不难得到结论。 另外加强活动性预设, 力图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达成情感性目标。在预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大量的学生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 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是操作性的, 也可以是思考性的, 既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研究获得, 也可以是通过同伴交流讨论获得。

案例: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无理数) 。

用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 剪一剪, 拼一拼, 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1) 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a满足什么条件?

(2) 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 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并与同伴交流。

当然, 在活动设计时, 还应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问题的层次性等, 力图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体验, 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 在其中学生将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以生成为导向, 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1.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 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从课程角度说,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课程的创造者, 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相对而言,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 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 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 想学生所想, 备学生所备, 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 不断地捕捉、判断, 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 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 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 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 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2.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 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古希腊有句名言,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 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堂课,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充满变化的, 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敏锐的捕捉, 发现这些资源, 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生成资源, 使之再生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并与学生共享。这样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 呈现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我们执教者应摈弃过分依赖“预设”程序的教学, 它会导致教师死死地抠住课本, 不仅丧失了自身的教学个性,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更谈不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3.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 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课堂教学有时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我们教师一味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 那么只能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课堂是一个思维敞开的空间,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 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 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 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 学会欣赏学生, 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 向学生学习, 要根据实际情况, 随时对预设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

篇9: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课堂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看得见、听得到、捕得着的东西,它往往是课堂得失与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开展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对构建与关注、捕获与利用课堂细节方面进行了行动研究。本文结合教学案例和大家分享“问题生成与解决”物理课堂教学的精彩细节与体会。

[案例1]依据认知经验和阅历,优化预设促生成

学习《大气压的应用》教学片断。

师:用吸管吸饮料,饮料为什么能流进嘴里?

生:(多数学生,不假思索)被嘴吸进去的。(符合认知和预设,未能联系已学知识)

师:是吗?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吸一袋牛奶。(拿出一袋牛奶,轻轻插上吸管)(提高嗓门)谁想吸牛奶?(邀请一位)

师:提个要求,不可以停顿,要一次喝完。

(开始很顺利吸到了很多牛奶,同学们鼓掌,可后来发现袋子瘪瘪的,学生涨红脸还是不能把牛奶吸干净。)

生:(提醒)吹口气后再吸。(果然,他吸完了剩下的牛奶)

师:一次没有吸完,吹气后能吸完。你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如果没有空气,再用力也吸不上饮料。是大气压把饮料压入嘴里的。

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

师:既然大气压把饮料压入嘴里,为什么人要不停地吸呢?(学生思考)

师:(拿出一次性纸杯、一瓶果汁、一根吸管)请另一同学来试试。

生:(非常用力,没有成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寻找吸管的问题)啊,吸管上有两个孔,漏气了。

重新预设又促进了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

师:漏气,致使哪里的气体没有被吸走。请对照投影上的图片,能否解释一下吸管吸饮料的物理现象呢?

生:吸力吸走吸管液面上方的空气,使其压强小于饮料瓶液面上的气压,大气压才把饮料“压”入嘴里。

新课程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是教出来的或学出来的,而是在学生自我认知和体验中品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预设时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有更多的机会或空间,往往这种预设是板块式的弹性设计,而非程序性的线性设计。

案例中具有挑战和喜悦性的实验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营造了一个“实践参与、思维碰撞、主动探究”的“动态”课堂氛围,开启了学生的主体之窗。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富有个性的元素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认知问题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生成,学生的智慧也将成为课堂解决问题的利剑,从而实现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本意,促进学生的“自主生态化”发展。

[案例2]实物演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学习《水循环水资源》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好!先给大家表演魔术“空中生水”。请看我这里有个没有开封的加多宝饮料罐,我先用干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变、变……(数秒)同学们,外壁出现了什么?

生:水。

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请一位同学来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察饮料罐后回答:没有破,冰冻的。

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哪里来的?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师:空气中的水蒸气哪里来的?

生: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生: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的水蒸气。

师:原来,这罐子上的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过程。

师:冰、冰晶是固态的水,小水珠和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露、霜、雹等形式又回到陆地和海洋。固、液、气三态的水之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

课堂上,教师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降低思维难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物演示法在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互动合作等活动的经典细节,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的便捷可视化教学策略,它往往能实现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的效果。

总之,要把一堂好课奉献给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循循善诱地把握课堂教学细节与学生互动,还需要教师采取最优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未雨绸缪、精心预设每一个环节,生成更具有活力的教学资源,用智慧将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基金项目: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篇10: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

【内容提要】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作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常常成为教学的细节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关键词】

关注 细节 打造 精彩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1、切准文本脉搏处:

让我们到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会”上执教的《二泉映月》里去感受预设细节之精妙。课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以上词语居屏幕一侧,背景画面为:月光映照下的二泉)

这一组“闪亮登场”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当然,也是王老师事先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结果。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四组共八个词,在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二泉映月”这处风景名胜的优美韵致。而读着读着,学生渐渐感受到这不只是八个词,而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动人的画。”

2、聚焦情感喷薄点: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动也不能动。一秒钟,两秒钟,五秒钟„„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许多同学开始还很稀奇,渐渐的,叫累的同学越来越多,五分钟过去了,能坚持纹丝不动的人几乎没有。这时,老师说:“就这样,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此时,无须教师再多言,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情景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聚焦情感喷薄点,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细节。有了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智慧。

二、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1、巧用“误点”: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一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出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使来„„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兵士看时一定是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生:老师,我想我绝不会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的细节捕捉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

2、顺应“兴奋点”:

在学习《五彩池》时,品读完第二小节,我播放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我问学生:“假如你来到藏龙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做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画一幅巨大的彩画,把鲜艳多彩的池水画下来;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五彩池;有的说要舀几瓢五彩池水带回家„„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我当时一怔,但很快想起自己曾经在哪个杂志上看到过的案例,所以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思路。

师: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五彩池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

生:那有大的呀,“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我们小孩是可以游的。

生:对,再说水来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净,在这样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不能游?

生:不能游。水是干净,但这么奇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美景了吗?

生:我也认为不能游。课文第三小节写着“池底生着许多石笋”,那去游泳太危险了呀。

(最后一位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

在今天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的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1、品赏耐人寻味处:

《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对于句中的“品尝”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

师:“品尝”是什么意思?

生:“品尝”在文中指亲口吃一吃,仔细辨别的意思。

师:说得好!那李时珍亲口吃什么呢?

生:他亲口吃药材。

生:他亲口品尝许多不知名的药材。

师:他为什么要亲口品尝那些不知名的药材呢?

生:为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判断药性和药效一定要亲口品尝吗?

生:只有亲口品尝,才能辨别药才的性能,知道不同的效果和反应,才能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李时珍亲口品尝是对病人负责,他品尝过了,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不同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病人就不会吃错药了。

师:是啊,李时珍要对药物书负责,要对病人负责,可他自己却经受了多少次的考验啊!想象一下,李时珍为了品尝药材,会遇上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危险?

生:为了品尝药材,李时珍可能会有严重的药物反应,使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生:李时珍也许会因为品尝药材而晕了过去,失去知觉。

生:也许还会许多次有生命危险。

师:亲口品尝药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从“品尝”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李时珍真是一位把病人安危放在第一的、负责任的好医生。

生:李时珍是个了不起的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连死都不怕。

生:李时珍,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

“品尝”本是一种享受,可在文中,李时珍的“品尝”却还是吃苦和冒险,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层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这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2、咀嚼意蕴丰富处: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打出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更是在设计体会诸葛亮的“笑”时,思路独特,慧眼独具。于是,我也“东施效颦”,在教学《惊弓之鸟》一文时,也抓住更羸的一“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还真收获不少呢。

出示课文中句子──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更羸此时为什么而“笑笑”?他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请同学们自己用心去读课文,看谁能读懂这里的“笑笑”。

(学生很有兴趣地默读课文,思考)

生:更羸在笑魏王:魏王啊魏王,你也会这么大惊小怪,今天我就表现给你看看。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更羸先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羸“射”下后,魏王是“大吃一惊”;最后,更羸才把原因分析给魏王听。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觉得更羸是为自己而笑:哈哈,想不到一点小小的奥妙就赢得了魏王的赞赏。这是得意的笑。

生:我认为更羸的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胸有成竹的笑。从“只要一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可以看出更羸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好,把你的体会送入朗读。(生读句子)

生:这是谦虚的一笑。虽然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一试。”所以他的笑不是哈哈大笑,而是淡淡地“笑笑”,谦虚的一笑。

师:那就请你来“淡淡地笑笑”。(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更羸是在笑那只“惊弓之鸟”:大雁呀大雁,你虽然受过箭伤,但也太胆小了,听到弦响就被吓成这样了。不是我害了你,而是你自己害了自己呀。

„„

就课文中 “笑笑” 这一个也许我们经常会熟视无睹、“忽略不计”的细节,感悟的空间却这么大,让学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做整合思考,因此发现了“笑笑”背后的丰富意蕴。

上一篇:你最棒初三作文开头600字下一篇: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