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2024-07-19

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共10篇)

篇1: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自11月10日零时起,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93号汽油大约每升上调3角钱。而就在11月9日上午,我在沈阳一家民营油站加的油,93号汽油,每升降价2角钱。

是怪现象:一边是发改委、中石化、中石油在上调油价,另一边是民营油站在降价促销。主张成品油价格上调当然是有依据的,依据是发改委制定并正在执行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连续上涨或下降若干交易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就相应地做出调整。

问题在于,国际市场上石油是以美元来标价的,而国内物价则是以人民币标价。那是说,原则上,成品油定价机制是要考虑汇率及其变化的。以近期的石油价格上涨来说,不能排除经济预期向好,石油需求增加致使油价上涨,不过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美元发行过多导致的大宗物品价格的普遍上涨。理由有三:其一,我们的确观察到了美元供给的巨幅增长;其二,上涨的不仅仅是石油价格,其它大宗物品价格也是上涨的;其三,美元兑主要国家货币全面贬值。这带来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美元标价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成品油价格当然应该同比例做出调整,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共同的计价标准,问题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呢?那些不是使用美元作为计价标准的国家,其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能肯定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因为美元过度发行而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准确地说,是普遍的物价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做出了调整(人民币升值),进行了消化。理论上,如果汇率完全浮动,那么国内价格是不需要做任何调整的。考虑到汇率并不是完全浮动,国内价格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调整只应该针对没有被汇率消化的部分,而不应该针对国际油价上涨的全部。

说得具体一点吧。假设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上涨10%,但这个油价上涨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由于美元发行过多而导致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其它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就会升值。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也升值10%,那么进口企业的成本就没有变化。再假设国内需求也没有变,那么国内成品油价格就不应该变。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只升值5%,那么进口企业的成本就会上升5%,这时候是可以允许国内成品油价格上升5%的。不过严格来讲,还不能说就一定应该涨价5%,决定价格的可不仅仅是成本和供给,还有需求,还有竞争对手的策略反应。原则上,可以完全进行成本加成定价的只可能是垄断企业。

不知发改委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充分考虑了这种美元扰动,又是如何把这种美元扰动考虑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也不知发改委是怎样把握国内市场上成品油的需求状况,又是怎样将其纳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过我是不相信可以人为计算出价格来的。

我曾为文反驳发改委“不能拿中国油价与美国油价相比较”的观点,不过这次到真的希望发改委不要拿油价上涨与美国相比较。要知道,美国可是没有汇率变化来做相应调整的。无论如何,一边是发改委根据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上调油价,一边是民营油站降价促销(注意,是涨价之前的降价促销,不是涨价之后的降价促销),多多少少总是有些耐人寻味的吧。

篇2: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动荡波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展,金融风险传递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在缩短、频率上升,由历史上的10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2年左右。如何防范金融危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 分析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全民借贷消费模式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

二、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过剩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流通中现金M0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

2.资产泡沫

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对银行贷款非常依赖,而且往往通过土地或者房产本身来获得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开发商的资金链条将会发生断裂,从而难以偿还银行债务。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个人违约率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金融部门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样,银行难以通过变卖贬值的抵押品来收回贷款,从而形成债务危机和银行偿债压力。

3.金融体系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给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1.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应更好地控制住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2.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奥运会后,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政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措施。所以,从中长期的趋势看,房地产市场经过目前的合理调整,仍将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

3.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积极引入市场力量

篇3: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世界金融海啸

克鲁格曼断定, 这样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或早或晚, 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不得不下降, 住房繁荣将会终结, 美国的消费者和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回归到经济的基本面。他还指出, 由于太多的经济参与者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 美国未来将面临的调整不大可能是“软着落”, 而是一种“崩盘式”的调整。

“股神”巴菲特很早也断言, 次级债券是未经检查而且正在扩散的“定时炸弹”, 可能引起一系列金融灾难。投资大师查理·芒格也说:金融衍生品是个非常不负责任的系统, 将会有严厉的惩罚在等待它, 如果未来5-10年内没有出现与衍生品有关的崩盘, 他将会感到不可思议。

如他们所料, 危机果然爆发了。

“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

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很大部分来自消费,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美国家庭过度依靠举债消费, 已形成巨大的家庭债务泡沫。美国是世界第一的金融大国, 不仅信贷规模庞大, 而且种类繁多, 譬如房屋信贷、消费信贷、汽车信贷、学生信贷等等。而美国的房屋信贷尤为重要。美国房屋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按揭市场、按揭市场和次级按揭市场。次级按揭市场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 而衍生性金融产品依赖信贷所创造并积累的巨大财富, 反过来影响了美国底层以及中等家庭的收入, 由此造成财富流向一个极端。次贷危机就在这一经济悖论中酝酿并得以产生。

随着金融衍生品体系的疯狂膨胀, 整个金融体系已经积累了很高的风险, 在金融泡沫刺激下, 经济表现出虚假的增长, 工资收入下降, 而整体消费却在不断攀升, 这一切都潜藏着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

如果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巨大的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也许会对次贷危机有更直观的了解。当一个美国人想贷款买房时, 中介机构会帮助他整理各种材料, 包括税单和收入证明等, 然后通过审核把这些资料交给银行, 银行再次通过审核后再将钱贷出。这一阶段似乎平淡无奇, 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美国金融体系的“精彩”之处在于后面。美国政府支持房地美和房利美, 以及投资银行, 包括美菱、雷曼兄弟等公司, 利用还贷的现金流制造出房贷债券, 而这些债券就是从投资银行引申出的所谓金融产品, 这种金融衍生品被人为地一再复杂化, 成为金融泡沫的发酵因素。

从债券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可以凭空创造出品种繁多的债券品种, 形成金融产业的链条。而这种金融链条的基础, 则是借款人每月要按时支付的现金流, 这个现金流只要没有问题, 随后的链条就有安全保障。因此, 美国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过多并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 当链条最开始的地方出现问题之后, 这一金融链条越长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这就好比在地基不牢的情况下, 楼层越高危害越大。美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正在于此, 复杂的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必须依赖于可靠的社会消费。

对于这些金融衍生品, 巴菲特称之为“异类”, 后来, 干脆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巴菲特认为, 现在有太多的衍生品存在,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链条。尽管有的数学模型建议人们在危机时选择买进, 即所谓的“逢低进场”, 但当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 投资者还是会仓皇逃窜, 犹如草原上的鹿群遭遇狮子突袭时会逃窜一样。在这样的市场中, 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通过杠杆作用主导市场, 看起来呼风唤雨, 可是一旦市场崩溃, 他们也难逃破产的命运。

美国经济早已增长乏力

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认为, 经济增长和金融投资必然依赖以工资收入为基础的消费市场。如果市场缺少对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有效消费需求, 想以建更多的工厂来刺激经济增长是徒劳的。在消费和最终投资都依赖于收入底层的经济体当中, 而实际工资的停滞和下降将会限制整体的消费支出, 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有走向危机的趋势。有研究表明,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对以工资为收入基础的阶层的压榨越来越严重, 实际工资水平只有少量增长, 而在整个90年代都处于停滞状态。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以增加工作的份数和工作时间来弥补工资水平上涨缓慢带来的亏空。到2004年, 美国社会当中, 一般家庭的实际收入已经连续下降了达五年之久, 这对经济市场以及金融投资来说, 都不是利好的表征。

从宏观来讲, 次贷危机之前, 美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乏力的“滞胀状态”, 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市场产品价格上涨更加深了美国经济的衰退。消费者微薄的工资收入无法继续支撑家庭债务泡沫是造成滞胀的根本因素。分析人士认为, 微博的工资和暗淡的收入前景限制了美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企业的注意力日益集中于高端消费市场, 而以工资为基础的消费者支撑着的低端市场却陷入了崩溃的危险。甚至连沃尔玛这样主要迎合工人阶级的低价堡垒, 也开始采购那些能够吸引更高收入家庭的货物。

在美国, 家庭债务与衍生性金融产品是构成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不断增加的家庭债务负担自然会使违约和破产的几率大大增加。200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更为严厉的破产法案, 使破产案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但仅仅加大家庭破产难度, 并不能使家庭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解救出来。信用危机联系着经济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是检验金融市场运行正常的标准之一。在美国, 大部分持有银行卡的人都在向银行借款, 截至2005年底, 美国持卡人的平均借款余额已经上升到4956美元, 而所有未还的信用卡借款总余额达到8380亿美元。2007年6月, 美国全国消费信贷总额达到2.4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而房屋信贷总额更是达到了10万亿美元, 其中次级房屋按揭约为1.2万亿美元。这样的数据不能不让人警惕。工薪阶层和中等家庭的收入是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保障, 这一基础保障随着家庭收入的停滞, 以及借贷购房所带来的压力, 一旦超过某个阈值, 足以捅破美国房地产泡沫。

房屋价格停止上涨之后

在这种潜在的危险中, 美国住房融资却持续了10多年的增长。美国财经评论家斯特凡妮·庞贝伊在《大泡沫的转移》一文中分析说, 像金融资产的泡沫一样, 新的房地产泡沫有其显著的扰乱性特征。例如, 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重贷套现这样流行的项目计划, 以单笔最大资产未实现的收益为杠杆进行举债, 此时, 住宅变成了新的保证金帐户, 房屋均价只有15万美元, 而平均套现再融资额却高达34000美元, 也就是说, 人们正在提取其住宅价值的20%。

消费支出的增长快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这一现象通常被归因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以提出“非理性繁荣”而闻名的罗伯特·希勒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 对消费者而言, 与股票市场相比, 住房已经成为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力。庞贝伊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住房的财富效应可能比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更重要。在对14个国家进行了研究之后, 她发现, 住房与消费的相关性是股票市场的两倍。这就意味着, 房屋价格的下跌可能造成家庭资产成为负资产。也就是说, 一旦房屋价格停止上涨, 危机就来了。

事实确实如此, 当美国房价再也无力上涨的时候, 次贷危机爆发了。2005年8月份, 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 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2006年, 房价上涨势头停滞, 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与此同时, 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 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 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 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由于还债压力太大, 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 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 美国次贷行业崩溃, 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次贷危机呼啸而来。2007年6月至9月, 次贷危机开始扩散, 美国的股票市场出现剧烈震动。这次股票市场的震动, 影响到美国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因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失利, 而穆迪公司开始降低对总价值约52亿美元的399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信用评级。当时, 美国最大的按揭公司Countrywide认为,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暴开始影响高质量的按揭贷款。次贷危机有可能开始向全球金融体系扩散。

随后不久, 全球股票市场开始出现了强烈反应, 但就投资市场来说, 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恐慌。此时, 各国都在担心危机会引起流动性枯竭。2007年8月, 欧美等国央行先后在全球经济体中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 但这些举措并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众多的金融机构破产已然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 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 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 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贷款的贴现率, 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贷款等方式, 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

篇4: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关键词:金融监管改革;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是对“市场失效”的纠正,只有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才能使世界经济快速平稳发展。2008年金融海啸,随着全球经济链条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全球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探寻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表面上是次贷衍生品的滥用,深层次的则是金融监管的严重缺位。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酝酿着金融监管的改革,弥补监管漏洞。

一、美国: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

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国,美国的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美国长期的监管放松导致了美国经历长达十年的繁荣,同时也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祸根。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后,通过了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既灵活又有效”,同时也要防止制度本身“过度”。监管改革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调整监管权利结构。赋予美国联邦储备局更大权力,以监管庞大的金融机构;同时美联储的独立性也被削弱,自身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

二是填补金融监管漏洞。实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全覆盖。特别是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

三是对金融企业实施并表审慎性监管。

四是由财政部长牵头,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五是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将建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CFPA),统一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免收金融伤害提供综合保障。防止对消费者发放掠夺性贷款,以及负责对消费者进行教育。

此次金融危机起源国——美国的监管改革方向有巨大调整,向“全面监管”靠拢。在各国中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也是力度最大的,但其改革方案是否能真正起到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二、欧盟:增强经济体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欧盟委员会2009年4月也出台改革方案,试图设立一套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欧盟层面上的金融监管,改变目前成员国条块分割的局面,被称为是“双轨制方案”。欧盟的金融监管是分散的,成员国各自实行监管,欧洲央行只有调整利率的职能,没有监管权力,而此次欧盟改革方案的重点就是增强了整个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这套改革方案由宏观和微观两大“支柱”组成。在宏观层面上,改革方案建议设立一个由欧洲中央银行牵头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理事会”,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何种措施。而在微观层面上,欧盟将强化现3个专门委员会(监管局)的角色,以保证各国监管标准一致。这3个委员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协调。欧美一直的监管改革方向一直是向混业监管发展,即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所有金融行业。这次的改革可以认为是一种对分业监管的回归。

从美国和欧盟推出的金融监管方案来看,当今金融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改革方向有这些相同点:

一是全面监管理念的确立。针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监管重叠”和“监管漏洞”对现有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和制衡,并扩展金融监管覆盖的机构范围,实现场内场外市场的全面覆盖。

二是金融体系稳定性监管的加强。强化货币当局的金融稳定职能和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能也是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共性,并且这一职能基本都被赋予了中央银行。

三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强化。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索赔权。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反映出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得过于复杂,投资者和消费者难以准确评估其蕴涵的风险,易造成投资者利益的巨大损失。各国已认识到,如果仅仅关注各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那么将会损坏未来金融发展的基石,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四是监管当局危机处理权限的明确。次贷危机在很快的时间内向世界范围内扩散,原因之一也是监管当局缺乏法律赋予的有效手段来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置。

五是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加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金融危机前,很少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不仅反映在欧美的改革方案中,也是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

三、中国:进行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改革

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限。我国目前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金融监管体制,各监管机构在应对相关业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化解各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后,我国也应吸取美国和欧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监管失败的经验教训,可进行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完善事后追偿和事后赔偿。同时强化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强化对消费者的教育。

二是加强资本约束的普遍性。不仅要对证券公司进行资本充足性检查,还要对各项金融创新不断更新监管要求。

三是完善系统性风险的处置制度。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对于应对系统风险是不够的,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针对系统风险的跨部门委员会。

四是加强与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魏紫川,姜俊吉.国际金融监管的走向[N].金融时报,2010-2-8.

[2]巴曙松,牛博坤.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西部论丛,2010,(4).

[3]连平,孙兆斌.从欧盟金融监管方案看金融改革趋势[N].上海证券报,2009-10-29.

[4]盛仲麟,荆克迪.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09,(8).

篇5:美国金融危机感想

此次美国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10月1日夜,几经周折的救市案终于在参院投票过关,可以料想,在接下来的众院投票中,这个法案也会通过——哪怕它是碗毒药,美国经济现在也需要饮鸩止渴。

救市案出台如此艰难,是因为已经触及美国人的信心底线:7000亿(按新版本,实质已达到8000亿)投下去美国经济能有起色吗?救市到底是救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是救主街(MainStreet)的平民百姓?还是如果华尔街的贪婪无度被纵容,民众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风险已经从房屋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乃至普通的储户和贷款人了。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透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除了华尔街高管的薪酬能够按照他们画的饼那样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暴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也有一个比喻,他在上周末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指出,7000亿只是快餐,暂时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调的中国式美味。他称中国的监管经验值得学习。刘明康此次尖锐批评美国金融监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侧目。但与其这说是中美监管体系的差异(中国金融业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说是消费模式、乃至民族传统的差异。

篇6:美国金融危机

按照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代理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篇7:评述美国的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首先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就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是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最近,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正成为下一个危机点。

美国经济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以股票、债券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美国的金融结构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实物类贷款不到20万亿的规模,包括房贷、工商企业贷款和其他消费类贷款,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却达到了400万亿美元。如果底层垮掉了,上面庞大的建筑也会跟着往下垮。金融衍生产品的标的都是与实物相关的贷款和债券,一旦这些贷款和债券还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就会坍塌。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迅速流动成为可能。21世纪初,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纳斯达克市场下挫,美国的经济进入了危机动荡期,美国为振兴经济,采取了十多次降息,美联储大幅度降息至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仅有1%,造成了超级低廉的信贷资本。并且政府对地产采取低首付、低利率的贷款政策,几年以后采取浮动利率还贷的方式鼓励中小阶层贷款买房,使得房地产市场不断繁荣。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随之增加,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但几年以后美联储采取了数次加息,导致住房者无法偿还住房贷款,以此设计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宣告失败,导致投行的破产。由于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基于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此次危机首先当然是让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机构付出代价,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商业银行也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其次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消费信贷和其它信贷严重收缩,不仅美国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会更加谨慎,而且其他国家的机构和个人给美国提供的信贷、资本会大幅下降,可能将压缩美国的信贷消费。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也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以及对它们的信心。

篇8: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一、政府缺乏管制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 认为政府对于经济不应该做过多的干预。发展中国家, 例如中国一直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国家。但是政府的监管在关键的时候是有作用的。美国政府一度支持并赞助企业提供抵押贷款, 鼓励Fannie Mae (联邦国家抵押协会) , Freddie Mac (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通过新的抵押政策刺激住房消费。此外, 国家甚至在1933年颁布法律把投资从银行零售业剥离出来, 从此银行可以进入利润丰厚的投资行业。政府对经济管制的放松, 激发了银行业特别是抵押贷款行业的竞争。为了吸引新的客户, 经理人还可以首次购房的买主提供零押金贷款。这些政府措施都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宽松的政策制度下, 利益最大化成了理性人的追逐目标, 金融产品的创新为金融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彩票债券, 人身保险到有限责任股票和期货期权合约, 所有传统的贷款都可以证券化。银行业介入也到这一轮金融产品创新当中:资产负债表中抵押贷款被轻易地剥离出来, 打包成可交易债券M B S (抵押债券) , MBS然后又被包装成不同信用风险的CDOs (附属抵押贷款) , 最后出售给投资公司, 银行从中获取大笔交易费用。在这场交易中, 交易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债券, 股票和货品, 而是信用。譬如一项金融产品获得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的信用担保, 就被打上了AAA的信用, 便于交易。而这些新的金融产品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投资者的推波助澜

新的金融产品的大量推出受到了投资者的推崇, 对于信用类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这种现象来源于美国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而住房和其他资产的价格却高居不下。投资者们宁愿低利率贷款去买住房和新的金融衍生产品。随着金融产品大量充斥市场,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狂热地购买, 潜在危机波及到了整个美国。拿次级贷款来说, 当时几乎全民都持有抵押贷款买的3套至4套房子, 而其中的第2, 3, 4套住房都是靠抵押的第一套房屋再抵押购买的。而实际上, 个人投资者根本无力偿还高额债务。

四、会计准则的作用

当今的金融危机波及如此广泛, 从次级抵押市场到金融行业再到整个世界经济。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可以归咎于是投资者的盲目购买, 归咎于金融机构的贪婪, 或者归咎于松散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政府的放任管理是惯例, 有几十年的历史;金融机构的贪婪是因为他们是在追求利润;而投资者的盲目投入现象也处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这些漏洞被长期掩盖。而会计准则本身及其披露制度使这些问题掩藏在完美的会计报表下面才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影响金融危机的会计准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证券化和报表合并;公平价值。

证券化和报表合并。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规范证券化的标准, 美国的GAAP (美国会计准则) 是Rule-Based, 意味着只要满足特定要求, 公司就可以利用子公司 (Special purpose entity) 把负债掩盖起来, 在合并报表的时候, 这部分负债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 长期的坏账被掩盖。比较IFRS (国际会计准则) 和美国会计准则, IFRS要求公司会计根据会计知识和对于会计准则的理解判断交易的实质记账, 账户就不容易伪造。

公平价值 (fair value measurement) 。在国际会计概念框架中, 资产的度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可以采用历史成本, 公平价值和市场价值等等。公平价值定义为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但是FASB (美国会计制度准则委员会) 实施的公允价值度量的标准使得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破坏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并且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度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依赖估计和预测。公允价值的采用使企业从金融资产价格升值获利而并非企业升值中获利, 而这种资产价格的上升是通过吸引更多的客户, 供不应求而造成的。因此这种获利本身就存在资产价者的虚增, 资产的定价存在泡沫。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应该采用历史成本。

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角度来看, 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标准, 特别是具有指导作用的会计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资产衡量标准, 在会计实践过程中, 往往根据判断使用不同的标准衡量资产, 造成了国与国之间会计报表的不可比性。目前美国的FASB与IASB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正在努力通过建造统一标准来规范国际会计。事实上,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度量资产, 公司总是可以通过创造性会计 (creative accounting) 为自己服务, 所以更为重要的是披露制度的完善, 以及如何让会计报表更透明更有效和建立统一基于风险评估的金融产品会计标准。

参考文献

[1]Rutterford, J2009,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trusts and trustees, Trusts&Trustees, Vol.15, No.2, April, 200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9:美国金融危机,世界买单

的确,金融危机加快了地缘政治板块的移动。世道变了吗?

2万亿美元的制高点

美欧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力量配置。危机期间,人们异口同声,认为最有钱的是中国。现在中国手中的2万亿美元,是全球经济重要的融资来源。其作用,就如同苏联解体后是核武库保障了俄罗斯的终极安全一样,成了中国进可攻退可守的护身符。

美国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关键时刻。在世界经济史上,大概很少有像中国与美国这样相互依赖程度如此之高、如此兴衰与共的国家。在金融方面,中国与美国已经栓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约为2万亿美元,其中70%~80%是美元资产,1.2万亿美元投入了美国经济。据美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2009年3月,中国增持32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总共达到7680亿美元。由于担心美元价值大幅下跌的前景,北京在今年4、5两个月继续增持,估计到5月底总额已经接近8000亿美元。总之,中国持有美国外债总额(3.2万亿美元)的1/4,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2009年3月以来,中国的一系列行动让美国紧张不安,这些行动被视做是对美国主导的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挑战。首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美国国债表达了担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接着,中国宣布增持黄金。与此同时,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向白俄罗斯、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等国提供了95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以《清迈倡议》为基础,扩大了与东盟10+3的货币互换协议,并与巴西初步协商,在两国的双边贸易中不再使用美元。这一趋势看起来有增无减。

其实,中国近来的动作实际上都是非常温和适度的,并没有对美国形成真正威胁。中国政府也承认,今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十分稳固。一些报道虚张声势,过分夸大了实际的数据。比如,与数万亿的以美元为结算手段的资产和货物相比,中国已经正式达成的货币互微不足道。此外,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不到美国的一半。中国要想真正赶上美国,还需要很长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不仅在为公共利益作贡献,还在帮助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对《华盛顿邮包》说,“中国一个月的发展比过去10年的还大。”

但中国已经陷入美元困境。分析家认为,由于无力根本改变局势,中国没有多少好的选择,甚至别无选择。中国的美元资产和外汇储备如何处置呢?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和美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拯救经济,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通胀,从而使中国的美元资产和储备缩水:但另一方面,不再购买或卖出美国国债吗?美元将立刻崩溃,中国的全部美元资产将变得一钱不值,全球经济将发生最严重的动荡。

中国能够怎么做呢?从长期来看,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短期来看,一是逐渐改变外汇储备结构,二是加快石油、矿产等战略投资。从中期来看,主要是增强人民币的流通性,让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冷酷无情地、持之以恒地买进黄金、白金、白银等贵金属——这同样能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发行基础。

美国摆脱困境的历史性伙伴

那么,为什么美国很多人忧心忡忡,显得越来越缺乏自信呢?原因在于,当代美国人及其领导人还没有对其他国家参与领导世界经济秩序做好准备。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霸主,美国的决策者已经不习惯于与一个独立自主、实力上升的大国共同处理问题,而是习惯于通过华盛顿作出所有决定。

华盛顿政治圈一定痛切地认识到了,经济危机让天下大乱,而中国的局势却非常稳定,值此之际,中国真的有能力影响美国的历史进程,进而改变美国的日常生活。

奥巴马的重中之重在于他的国内政策。他4月14日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说,之后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一直在不懈追寻的是,当涉及经济政策时,就要采用彻底的实用主义。

金融业是美国经济的生命线,也是美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一个重要产业,而华尔街现在依然是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美国必须拥有健康的银行业,必须确定该如何应对为美国提供近半数信贷的非银行机构,结果是,金融业的某些大众化进程,只有不丧失透明、公开和安全的市场所带来的巨大优势,较为健康的股票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恢复运转,信心和信任才能得以恢复。

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和公众如今面对的,是一个灰头土脸、无计可施却充满反叛的华尔街。使华尔街饱受折磨的,正是违约信用掉期及其他类型的金融衍生产品。《纽约时报》5月14日报道,据瑞士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如果按照衍生品的基础资产价值计算,截至2008年底,全世界已发行的衍生品合同的票面价值总计超过680万亿美元。据国际掉期与衍生品协会统计,作为一种保护债权人以防违约行为的保险形式,信用违约掉期的市场规模约为38万亿美元。衍生品的价值难以估计。虽然它们是华尔街最大的盈利引擎之一,但实际上却对投资者,分析家和监管者隐瞒了情况。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美国国际集团等大银行,大经纪公司和大保险公司都是衍生品市场的主角。

美国的债务规模引发了广泛担忧。无休止的财政赤字威胁到美元影响力。因此,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严重威胁。更严峻的是,奥巴马政府从前政府手中继承的负遗产过多,已经没有太大余地去实施新的政策。经济急剧衰退,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也未见减少。

中国将大量资金借给了美国。但中国已开始对美国的财政状况公开表示担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处于衰退之中,只有中国可以伸出援手。

美国的国家象征之一通用汽车公司已经破产。美国的失业率超过了9%。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仍犹如镜花水月。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美国需要对中国的崛起调整心态,使中美关系转为利益共享。

篇10: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预计,全球与次贷相关的损失将达到1.5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已有13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地调低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各种非常规措施,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恢复市场信心。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三是启用新的融券机制。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另一项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证券交易商抵押资产,到期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TSLF的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

四是启用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向一级交易商开放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事件发生后,为进一步缓解金融市场短期向下的压力,2008年3月17日,美联储决定利用其紧急贷款权力,启用PDCF,其实质是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指投资银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五是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即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通过支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9月19日,针对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华尔街震荡、大量投资者纷纷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撤资的形势,美联储宣布推出AMLF,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供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购入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同时,美联储还计划直接从一级交易商手中购买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等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以进一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顺利运行。六是推出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直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宣布创建CPFF,运作机制是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直接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方购买评级较高且以美元标价的3个月期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BCP)和无抵押的商业票据,为美国的银行、大企业、地方政府等商业票据发行方提供日常流动性支持。

七是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付息。长期以来,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初定为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救助

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2008年3月14日,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为了援助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贝尔斯登将其流动性最差的300亿美元资产作抵押,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其提供为期28天的等额融资。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在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方案中,纽联储成为美国财政部向“两房”提供信用贷款的财务代理人。

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9月16日,美联

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采取国际联合救助行动。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冲击,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援助行动。主要内容包括:(1)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向本国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2)美联储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安排,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互换的期限和规模。从2008年10月13日起,为配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救市行动,美联储宣布,暂时上调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美元互换额度至无上限。(3)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美国财政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常规性政策措施进行应对,后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美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国财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来应对危机的挑战。

(一)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2008年1月4日,美国国会宣布实施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证券化限额被临时上调,联邦住房委员会的担保额也相应增加。

(二)援助并接管“两房”

2008年7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将联手对深陷困境的“两房”提供援助:一是提高这两家公司能够从财政部获得贷款的额度。二是为了保证“两房”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财政部将拥有在必要时收购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的权力。三是允许这两家公司直接从纽联储的贴现窗口借款。2008年7月22日,当世界还在议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助“两房”时,美国众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这一法案授予财政部向“两房”提供援助的权力,并可以为陷入困境的房贷户提供帮助。根据这一法案,联邦住房委员会可以向约40万个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风险的房贷户提供上限为3000亿美元的再融资担保,帮助他们将目前利率较高的按揭贷款转换为利率较低的30年固定利率贷款。2008年9月7日,由于“两房”形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宣布这两家公司的四步走计划:一是联邦住房金融局牵头接管“两房”;二是财政部与“两房”分别签署高级优先股购买计划;三是为“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建立一个新的、有担保的借贷工具;四是推出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按揭抵押证券的临时计划。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的帮助。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的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常规应对措施。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来应对。

2007年春天,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呼吁重新检查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更好地处理保护投资者与增强市场竞争性的关系。2007年秋天,保尔森宣布美国财政部将设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

上一篇:XX县开展教育绿色希望工程及勤工俭学纪实下一篇:未来保安公司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