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讨论式教学模式

2024-08-03

小学讨论式教学模式(共6篇)

篇1:小学讨论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论文

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在组织讨论式课堂教学时,往往会不适应,比如写教案时总觉得无话可写,课堂上又无法“走”教案。那么,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篇2:小学讨论式教学模式

研 究 报 告

一.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同时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网络产生整体效应,是语文教育界正在解决的问题。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光靠课内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营养补充。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于故事性、生活性的学习内容倍感兴趣。根据我的调查,在童话故事、漫画、作文选、科学类、音乐类、美术类等书籍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故事类书籍。由此可见,学生对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浓厚的阅读欲望。我们应该把握这一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活动值得一试。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课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怎样在活动教学中进行“讨论式”学习,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依据: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转变为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占有主导,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二是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书有好坏之分,在选择课外书籍时,不是所有能引起孩子注意的书都可以放到研究设计中来。某些带有宣传暴力、有色情倾向的儿童画册就不能选取。

实践性原则:本课题所选取的课外书籍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边修改边调整。

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在教学中真正可以让教师运用,并且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三.实践内容:

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讨论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他们自己的听、看、做、说、质疑和相互的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平等氛围——以积蓄力量,形成良好的群体生态

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由学生自身决定的。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乏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从众倾向和退缩行为。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讨论式教学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正常进行,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教学中,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我给予自己的见解或巧妙地引导讨论。长期坚持这样做,我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或者平时交流中变得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了。这样无所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使他们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抽刀断水,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形成平衡的教学活动生态体系,让被截的水流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释放涌动的能量。

第二步:水涨船高(以激发兴趣,自学探讨)

讨论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就能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最好办法。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好奇中产生的,提出问题后,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而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还需要有一个吸引其注意的诱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我们就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想读、爱读,积极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同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学生来说,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如没有舵手的船,漫无边际的漂荡。如果说让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指导是讨论的关键。

讨论前我 “提倡预习,初步质疑”。出于满足学生的发现、探究、探寻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我提倡学生在家的预习,并在此基础对教材初步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抓好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学习的内容,获得成就感;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目前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和欲望,为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了一种期待情境。

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

我对课文中生字、词语、句子、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的预习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外,我还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步骤提出以下要求:(1)总体浏览;(2)要点记忆;(3)初步质疑;(4)提出难点。经过预习,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难与问题,这些问题源非常重要。其一,它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因而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其二,必须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典型而恰当的疑难与问题。这两点是“讨论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定讨论议题考虑四个因素。

除了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之外,我在精心选定讨论议题时,还考虑了以下四个因素:(1)要选择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2)要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以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3)应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4)应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

在自学探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做好发表问题的心理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欲望水涨船高,只有这样,讨论式才能成为可能。

第三步:一泻千里(讨论活动的展开)

讨论学习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学习,在主动探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讨论内容形式可以多样。

小组讨论

学生四个或五个人为一组,集中在一起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要求组员必须专心致志地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他们可以向小组中的任何人提问,指出短文中的难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成为全班的示范。这样的讨论不必让大家来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讨论活动轻松、舒适,没有压力,学生可在自己的伙伴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比较胆小的学生来说,完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拘束感。每个小组都在为能交上一份最好的讨论成果而努力学习,讨论因此而更加激烈、仔细。学生分组的形式也有多种:

A.自由组合 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信任,坦诚交流。B.个性组合 把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组,因各自的想法和意见不同,能使讨论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C.固定组合 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固定的小组,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自然的讨论习惯。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走在一起进行讨论。

D.同质组合 把具有相同意见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讨论更具有目标性,大家想法一致,有共同的向。可以与其它组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全班讨论

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更大地学习空间,能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但这样的讨论难以管理,有可能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还有一些学生会保持沉默,而使讨论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对峙。为了使讨论持续下去,最后还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总结前面的讨论,再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激情在讨论中迸发,让心里的想法一泻千里。

第四步:海纳百川(合理调控,提高效率)

讨论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引导学生在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中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检验、相互评判、自我把握进步方向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讨论教学中,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充分地思考,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安排学习活动的机会;这为发展学生自身素质,表现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也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处,在讨论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位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教师应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技巧,以及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为感召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愉快健康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讨论的乐趣。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欲望。我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要把握讨论的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比如 “草船借箭”一课,让学生说说课题有什么特点时,有的学生课题中的“借” 字提出了质疑,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中,学生对 “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中“真愿意”一词的理解产生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机会。

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

在实行“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又有必要积极引导对各类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了“三轮”讨论方法。第一轮:泛谈式讨论。这是在学生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组内筛选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问题,教师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若干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第二轮:探索式讨论。这是在“泛谈式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讨论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进一步酝酿,展开探索研讨。第三轮: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 其实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双方交锋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这是好事,创新的亮点也许闪现在其间。我看重的倒不一定是这样或那样的结论,我看重的是讨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是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方法。个别学生在交锋式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激情绪,甚至出现不恰当的言词,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养成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习惯,养成自信与谦虚的品质。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发现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有时也可对讨论的问题作一归纳或小结。

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在听课时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讨论,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二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这些现象我在尝试中也出现过。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更完美,还须不断尝试。

灵活展示讨论进程。

当然,讨论结果的呈现方式,评价方法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教师的评价很重要,让学生主体来评价也很重要。

成果展示法:把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到的最满意的答案张榜公布,让其它小组去评议。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此之上写上本小组的建议,从而形成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志趣相投合作法: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再把相同意见的分成现至四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针锋相对辩论法: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最后整理形成2—4种意见。然后以小小辩论形式,进一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犹如海纳百川流,前途广阔,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第五步:细水长流(内外结合,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可以渗透到课前准备,课中补充,课后拓展延伸中,也可以每星期按排一节课外阅读活动课,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探索、学习,细水长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课前准备

充分地、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课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中拓展阅读

即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的原则是:客观性——资料在经过甄别后确认是可靠、可信的;形式多样性——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补充资料的内容: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研究成果(有关的专著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等)。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

课后拓展阅读

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导读有关的链接文章,或是提出新的质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解疑。

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讨论教学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读”的能力,又提高“说”的水平。“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最后再把找到的和想到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不但能使“读”在讨论式学习中得到落实,而且不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认识,拓展了视野。通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自学地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和运用自己以前掌握的有关知识,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点和论据。

因此,在讨论中,在加深学生认识的同时,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在讨论式学习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式学习中,同学们共同地研读,共同的探索,交换意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敏锐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3:浅析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

1. 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 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 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 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 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讨论式的课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 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 做到精讲多讨论。

2. 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 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 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 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 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 联想公式推导, 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 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 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 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学习圆锥体积, 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 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 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 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 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 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 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 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 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 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 有时甚至影响纪律, 降低讨论质量, 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积极参与, 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 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 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 干扰因素相对增多, 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 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 寻找典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 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 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 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 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 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 “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实验班中, 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 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 时间一长, 只要分组讨论, 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 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 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篇4: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模式应用刍谈

关键字:小学数学;讨论;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源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又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个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水平的关键,这也是21世纪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所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将从现阶段课堂讨论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两大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现阶段课堂讨论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众多的小学教师来说,尤其是作为数学教师,是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的。很多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或者创新能力,是语文老师的问题,数学知识是比较严谨和刻板的,没有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的空间。其实不然,数学知识除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以外,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型。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知识的熟练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领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是作为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现阶段数学讨论式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数学讨论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者对于这个概念完全是模糊的。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所谓的课堂讨论不过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提问,随便挑选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当某个学生的答案得到肯定以后,教师便进行下一个问题,以少数同学的观点代表大部分同学的观点,是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数学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提问,对于目前的教学形式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娓娓道来,而从来没有学生说话的余地。不关注学生的思想,不了解学生是否对于上课的方法适应,整个课堂完全就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下让学生全面参与的要求的。

(二)学生缺乏讨论意识、参与率低、组织效率低下

从古至今,中国的孩子普遍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自己思考,这是以往应试教育的诟病。要想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必须对现今的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缺乏讨论意识,认为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只需要照搬教师的知识即可。所以,讨论课参与率低下,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讨论课的观众。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教师的组织效率是有关的,教师没有用全部的热情来组织讨论,学生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课堂的意义呢?

(三)问题本身缺乏意义

要想组织一堂有效率的讨论课,教师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的,比如如何设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创设合适的情景,这些都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如果教师对于所讨论的题目没有认真的研究,没有做过周密的安排,又怎么能组织一堂有意义的讨论课呢?

第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讨论课

有效的课堂讨论课是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符合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讨论课,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何为讨论?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进行辩论。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举手回答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讨论的重点是交换意见或者辩论,那么,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才能达到教学讨论课应有的效果。

(二)设置一个良好的讨论题目

一个良好的讨论题目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基础。教师所设置的题目,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讨论。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人深思,也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设置讨论题目时,教师应当查阅相关的资料,预设讨论的情景和讨论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最大作用是引导和控制,引导学生沿着有效的方向开展讨论,适当控制在讨论中偏差极大的意见。

(三)采用有效的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同桌式的两人讨论法,有按照座位前后四人一组的讨论方法,也有全班分组讨论的方法,不管哪一种讨论方法,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都是有效的。在讨论中,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适当的讨论方法。如果问题比较简单,那可以采用同桌式的课堂讨论法,如果问题难度比较大,那可以全班分组讨论,这样有助于综合众多的意见,以达到良好的讨论结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就是集体智慧的力量。

篇5: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构想】

一、“讨论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讨论式”教学是创造力培养原则中积极思维原则和探索求异原则的最佳体现。是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探讨、研究,富于发现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讨论式”教学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讨论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式教学有着厚实的理论根基。首先,认识活动主体学说认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把一个班的学生均衡编组,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团体动力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班组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第三,课内师生关系学说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师生所有成员间双向交流,要达到这种合作交流形式,讨论式教学是首选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便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来掌握的,而且学生又只知“一鳞半爪”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策略框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情境——激发兴趣——感知问题——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依据目标——制定计划——合理分工——展开讨论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

操作要领: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操作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策略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第二步: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在讨论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

(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案。第四步: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可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并在课下以座谈的形式谈谈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掌握,不能偏离目标,达到创新拓展思维的目的即可。

【教学案例】 第18课

电脑与网络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会对电脑与网络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把调查情况以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电脑与网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知识: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了解有关因特网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能意识到网络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也能看到它的弊端,树立正确上网的观念。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周围的人群使用电脑与网络的情况,搜集有关因特网的资料。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展示:网上聊天、网上教学……等视频资料。师: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事情?、.师:你有QQ号吗?你平时喜欢通过QQ与你的同学、朋友还有亲戚联系吗?为什么你喜欢用QQ? 学生交流

生:用QQ通讯快捷、方便。生:用QQ可以省钱,生:还可能用视频看见远方的朋友。

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电脑与网络。(板书课题).师:关于电脑与网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打字,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筛选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生:电脑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电脑与网络有哪些功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所使用了电脑与网络? 它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因特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干什么? 如何正确上网?

上网有什么利与弊?……

二、明确目标,讨论问题、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调查,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调查记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调查结果并选出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展示学生的调查表:调查对象

是否利用因特网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用来做什么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上网的时间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篇6:小学讨论式教学模式

大讨论汇报材料

我校召开全体教师会传达了地区教体局116号文件,在学习这个文件的基础上,组织学校的教师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现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剖析研讨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研室学科带头人每年抽时间对学校进行综合考核(统考、教学示范课、组织各校教师集中进行教学研讨,进行公开示范课等各项教研活动)。

二、由于我县教学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质量较差,希望林芝地区教育局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以求达到资源共享,使我地区均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上只是我们学校初步开展大讨论的情况,我们相信,随着这活动的开展,讨论的深入,我们的认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行动也会更加自觉,在上级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我们学校将会更扎实地开展工作,教育教学的成绩也会得到更快地提升,会让人民更满意。

察隅县完全小学

上一篇:职工之家建设规范下一篇:概念性规划设计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