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论文

2024-07-28

教育行政论文(精选6篇)

篇1:教育行政论文

教育行政概论

一、填空题

1.教育行政是(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2.西周时期,统治者更加重视对教育机构的管理,实施了(天子视学)制度。

3.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陕北建立 了解放区,推行以(工农大众)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教育。4.省以下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统称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机构)5.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

6.在西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教学计划的 思想,提出“把时间、科El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得学校各项工作 配合得法,组织得像一架机器、一台座钟那样准确。

7.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 管理的活动。

8.教师的培训,按培训的目的可分为(学历培训、)、(专业培训)和更新 知识培训。

9.教育税收是指国家从国民收入中征收的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税赋),是一种国家(专项税种)。

10.如果小学平均以每班45名学生计算,普通教室的面积应为(47)平方米;中学以50名学生计算,普通教室的面积应为(54)平方米。

11.校园用地可分为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

12.教育行政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

(包括教育法律)授权,为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 文件。

13.教育规划的分类,根据所涉及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有(综合性教育规划)和(专题性教育规划)。

1.教育行政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于本世纪初,其标志是美国(达顿)和(斯内登)1908年发表的《美国公共教育行政》一书。2.唐朝把(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

3.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及教育行政变革的三股力量是(洋务)(维新)和(共和)。

4.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

5、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是指由地方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 使教育行政权力的一种教育行政体制。

6.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就是指各级政府领导下的(教育职能部门)。7.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

8、(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 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9.课程行政是指(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 程标准)和教材的审定与管理。

10、在西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教学计划的 思想,提出“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得学校各项工作 配合得法,组织得像一架机器、一台座钟那样准确。

11.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2.课程实施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13.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管理的活动。

14.校长的任期制即规定校长的(任职年限)的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行政的内容包括(AB)等。校舍管理、财务行政A.课程行政B.教育人事行政C教育财政D.教育规划 2.维新派的教育主张是(BC)。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废科举C.兴学堂D.变革政治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

导下实行(CD)。

A.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B.统一管理C.地方负责D.分级管理

4.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ABCD)等。

A.工作作风B.政府职能C.运行机制D.办事程序

5.在我国学制史上,清朝政府颁布过(BC)。A.壬子学制B.壬寅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戍学制

6.课程实施的指导,从指导的主体可以分为(AD)。A.教育行政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B.教育督导C.组织教师培训

D.教育科研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7.代谢制度包括(ABD)。A.辞职制度B.辞退制度C.回避制度D.退休制度

8.教育经费的分配主要包括在以下层次上的经费分配:(AC)。

A.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B.在学校内部的分配

C.在教育部门内部所进行的分配D.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分配 9.教学用房主要包括:(ABD)。A.普通教室B.专用教室C.教学办公室D.实验室

10.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提交法律草案的有(AB)。A.全国人大代表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C.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D.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三定”是指(BCD)。A.定机构B.定岗C.定编D.定员

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受前苏联影响,片面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强调(ABD)。A.统一要求B_统一标准

C.多样化的课程结构D.单一的课程结构 3.用才制度包括(ACD)。A.考核制度B.培训制度C.奖惩制度D.职务升降制度 4.校长的任职资格是(AB C)。A.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B.在中国境内定居

C.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D.年龄不超过50岁

5.根据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学费收取的标准主要有(ABC)。A.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承受力B.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

C.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D.不同学校(或专业)实行不同标准 6.学校生活用房主要包括(ABC)。A.厕所B.总务仓库C.宿舍D.传达室

7.有权向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 交地方教育法规草案的有(BC)。A.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

B.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C.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

8.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导目的分,有(ABC)。

A.总结性督导B.调研性督导C.检查性督导D.跟踪式督导

9.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 导内容分,有(ABD)。A.综合督导B.专项督导C.跟踪式督导D.经常性检查

10.评价信度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ABCD)。A.等值信度B.再测信度C.二分信度D.单测信度

三、简答题

1.县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一般是如何设置的?

答:县、县级市、旗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一般为教育局或教育委员会,在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广大中小学最直接的管理机关,拥有比较完整的教育行政职能,其机构设置因各地地域大小、人口数量等情况有所不同。

2.我国现行课程行政体制所实施的课程管理模式是什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行政职责是什么?

答:我国的课程行政体制主要是中央集权型的,国家对课程行政所拥有的绝对权威。近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我国课程行政体制开始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有一定自主权,但主要权力仍然在国家。教育部负责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和比例;组织制定、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定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各地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与评估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组织专家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为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供保障,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课程。

3.简述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

答: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务。热爱本职工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严于律己,顾全大局。言行堪为师生的表率。

2、乡镇完全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务;应有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应接受任职资格培训。

3、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高等学校校长的任职条件国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一般来说,在文化程度方面和教师职务方面应远高于中小学校长的要求。4.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学费、教育税费、企事业单位投资、学校创收、社会捐资助学、金融、信贷及国际援助等。5.教育法规的横向内容分为哪些类别?

答: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内容分类主要从对教育领域的覆盖面,确立哪些单行教育法作为教育部门法。确立教育部门法系列,既要求全面涵盖教育系统,又要求避免教育部门法之间的交叉重复。

教育法的横向维度可以由一些部门法构成。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法规有学前教育法、基础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成人教育法、特殊儿童教育法、师范教育法和社会教育法;规范教育设施条件的法规有学校设置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教育财政法、教育人事法;规范学校管理的法规有教育行政法、学校管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6.教育规划中考虑政治因素,主要应关注哪些问题? 答:首先,是社会政治环境与政治改革的要求。其二,是社会政治决策对教育发展目标确定的影响。其三,是社会政治策略与手段对教育发展目标实施的作用。7.简述教师应拥有哪些权利。

答: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8.简述教育的定性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

(一)定性评价问题的选取

问题的选取当然也要考虑到教育决策的需要,也有一个把评价问题具体化的过程。与定量评价不同的是,定性评价的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定性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二)定性评价的抽样

定性评价中的抽样不同于定量评价中的抽样。定量评价的样本要能全面准确地代表总体,而定性评价的抽样重在典型,重在有思考的余地,能提供很多深层信息,说明很多问题。常用的抽样方法有:极端抽样、普通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式抽样。

(三)定性评价资料的收集

定性评价的工具比较灵活,可以用编制好的工具去现场收集资料,也可以什么工具也没有,因评价目的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有人说定性评价中的评价工具就是评价者自己。常用的定性评价种手段有:

1.深入交谈法。主要目的在于让被调查者自由发挥,敞开内心世界,从而使评价者了解到人们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交谈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对话。交谈的记录可以当场用笔记下来,也可以在交谈结束后马上追记。如果被调查人同意的话,当然是使用录音机记录最好。

2.现场观察法。就是深入到现场去实际观察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1)可以使评价者了解教育工作所处的现实环境;

(2)可以使评价者获得第一手信息,消除头脑中的旧观念和旧看法;(3)可以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3.书面材料分析法。

书面材料可以是以往学生的成绩单和期末与学年鉴定,学校的各种计划、总结与鉴定材料、学校的考勤记载与档案文件。目的是发现活动的主体、内容、对象、方式、途径、效果与原因,同时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定性评价资料的分析

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找到秩序、类型,并说明这些秩序与类型所反映的问题与意义,从而发现对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带来启示和震动的东西。1.简述省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

答: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依法拟定并组织实施本省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和重要规章制度。

2、编制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研究确定本省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规模、速度和步骤,指导、协调和监督教育规划、计划的实施。

3、宏观管理和指导全省各级各类教育。

4、审核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合并和撤消;审批和管理社会力量办学。

5、会同计划部门编制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普通高中的计划和毕业生分配计划派遣工作。

6、承办全省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考试、录取工作,负责全省的自学考试及其它的学历考试;参与指导资格考试和录取工作。

7、指导和推动开展岗位培训,贯彻国家的岗位培训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汇总全省岗位培训工作和信息经验交流等服务工作。

8、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建设,主管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评聘工作。

9、拟定教育系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具体政策和规章制度,统筹规划指导各级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培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副厅以下机关单位处、科级干部。管理直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协助省委组织部、省高校工委对高校领导班子进行考察考核。

10、拟定教育基建投资、事业经费、人员编制和统配物质设备的管理制度及定额原则;拟定筹措基建投资、教育经费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管理省切块给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及境外给我省的教育贷款和援款。

11、负责组织全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指导和推动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负责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的督导、评估。

12、执行教育外事工作的方针、政策与规定,归口管理教育对外交流工作和出国留学(交流进修)人员、智力引进及来华留学人员的工作。

13、规划、组织和指导全省电化教育工作和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14、组织和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集资办学活动。

15、检查和监督市县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执行中央和 省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规的情况。负责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

16、规划和实施教育管理情报、统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办好教育厅机关刊物,负责指导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舆论监督工作。

17、归口管理省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有关教育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组织的工作。

18、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2.简述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

答:(1)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行使课程管理权;(3)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或毕业考试。典型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3.简述教育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其主要内容有:教育预算审计、教育财经法纪审计、教育经济审和教育财务簿据审计。

4·简述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层次及其排列的原则。

答: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层次依据其制定机关和法律效力等级,依次分为教育基本法、单行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教育法规和规章等形式。这一排列的原则是:同级国家机关之间,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上下级国家机关之间,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下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在教育规划中考虑经济因素,主要应关注哪些问题?

答: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为其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撑。其二,是教育物质供给的可能性。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可靠的物质保障。

其三是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国外主要采用四种指标测评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包括外效性,即教育系统的外部有效性,用教育系统完成目标的情况来衡量;内效性,即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用生均成本来衡量;外部生产性,即毕业生为个人和社会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收益率,即个人通过教育所形成的收益能力与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之比。6·贯彻教育督导的可行性原则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对督导的总体要求要切合实际;

2、督导评估指标要简明不失其关键、全面不失其重点;

3、督导的标准要有可行性和鉴别力;4督导的方法要简便易行,据有可操作性。

7·结合实际谈谈校长任用制度中选举制的利与弊。答:优点是:

①群众参与程度高,能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管理原则。②教职工认同感强,有利于校长开展工作。

③校长主要产生于本校,对学校情况比较熟悉,管理更易于切合实际。选举制的缺点是:

①选择的范围最小,不易保证校长的素质。

②选举质量容易受教职工整体思想水平、舆论和从众心理的影响,选举标准不易得到落实。

8·结合实际说明教育的定性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

(一)定性评价问题的选取

问题的选取当然也要考虑到教育决策的需要,也有一个把评价问题具体化的过程。与定量评价不同的是,定性评价的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定性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二)定性评价的抽样

定性评价中的抽样不同于定量评价中的抽样。定量评价的样本要能全面准确地代表总体,而定性评价的抽样重在典型,重在有思考的余地,能提供很多深层信息,说明很多问题。常用的抽样方法有:极端抽样、普通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式抽样。

(三)定性评价资料的收集

定性评价的工具比较灵活,可以用编制好的工具去现场收集资料,也可以什么工具也没有,因评价目的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有人说定性评价中的评价工具就是评价者自己。常用的定性评价种手段有:

1.深入交谈法。主要目的在于让被调查者自由发挥,敞开内心世界,从而使评价者了解到人们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交谈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对话。交谈的记录可以当场用笔记下来,也可以在交谈结束后马上追记。如果被调

查人同意的话,当然是使用录音机记录最好。

2.现场观察法。就是深入到现场去实际观察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1)可以使评价者了解教育工作所处的现实环境;(2)可以使评价者获得第一手信息,消除头脑中的旧观念和旧看法;

(3)可以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3.书面材料分析法。

书面材料可以是以往学生的成绩单和期末与学年鉴定,学校的各种计划、总结与鉴定材料、学校的考勤记载与档案文件。目的是发现活动的主体、内容、对象、方式、途径、效果与原因,同时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定性评价资料的分析

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找到秩序、类型,并说明这些秩序与类型所反映的问题与意义,从而发现对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带来启示和震动的东西。

篇2:教育行政论文

我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设想

摘要: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地区、城乡以及阶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这许多的问题,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发展

差距 问题

高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端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先,如何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系统对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形势怎么判断,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要从基本面上来看,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20年,实际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是相对比较平缓稳步的,从1999年扩招以来,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是非常显著的,从原来不到700万人的规模,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979万人。我们什么时候居世界第一位呢?差不多是在2005年前后,也就是超过了美国,在整个总规模上居于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可以说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区分布、城乡分布、阶层分布等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从这期间来看,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所能够有条件向世界一流冲击的高水平大学,一批重点学科,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原来不到百万现在已经达到了六百多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对高校扩招以来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估计,正是因为扩招,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适龄青年能够由此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在人才资源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扩招以后毕业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当中的业务骨干,比如“嫦娥一号”工程有上万名科技人员在30岁以下,如果没有扩招就不可能有这么充足的人才供给能力。其实当我们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别的国家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在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很多欧美国家从原来的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我国扩招以后在世界毛入学率方面的排位也就是上升10位左右,原来就是七十、八十位,现在也就是七十位,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同世界水平的差距。相应地,如果我们不扩招,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会受到不小影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像钱老之问说的也就是这个事。二是我们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1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7300元,后来一度跌到了5000多元,现在回到7500元左右,我们还是财政拔款不充足的状况,是同期发达国家相近统计口径1/5,而且不同省之间能相差6倍之多。三是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四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所以我们的科学发展还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本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而造成的教育差距有了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仅危及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公平原则,而且直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严重阻碍,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城乡差别进一步增大、阶层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新的时期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差距,积极寻求缩小差距的有效策略,应该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大命题。

第二,在看待高等教育2020年事业发展目标的时间上。我们认为应该从全局上来看,也就是说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求,特别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规划纲要》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20-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从现在不到10%提高到20%。应该说,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从规模增长看,我国从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9年的7年间,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以上,后期增幅已有放缓,比如2009年比上年增加也就是2.48%,所以按照专家组的预测,到2020年前只需要每年增加1.6%,平均每年增长50万人就可以达到未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换句话说,现在如果一个学生都不扩招,我们可以增长10个百分点,为什么?因为18-22周岁年龄的人口分母在未来十年当中是下降差不多4000万人,等于说我们现在零增长也可以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5%,我们为什么提出40%这样一个目标呢?就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紧迫现象,考虑到学龄青年受教育的迫切愿望。第三,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在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大家注意到,这回不仅是科研的资源要共享,而且我们将来产学研的教育资源也要深度的合作和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为此,《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这里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也就是说让高校既能够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第四,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在《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已经全面谋划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列举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等,都需要在各类高等学校师生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自觉的行动。相比中小学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点也是高等学校,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与此相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整个改革的牛鼻子,就是要理顺政府怎么办教育管教育,学校怎么依据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引导自主办学等关系,许多都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也很复杂,表现出“深水区”改革的典型特点。

同时,我们也看到,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我们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规划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实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是比照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收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三年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和改革的项目内容也有不少。如果组织领导和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定为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最近十多年来,在我们一批高水平大学也在不断地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很多很好的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他们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想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也是多样化的。同时在原有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要继续进行探索,因为在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这次在规划纲要文本当中已经提出来了,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在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面,我们应该要很好地抓住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这个有利时机。因为这次文本当中在后面的十大改革的项目和改革试点当中,有一个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在这个提升工程里面讲了一句话,就是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我想这个计划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基础学科方面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想是一个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来培养。去年我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筹备工作,因为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在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有看准的可以试的我们就先试,我们已经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了筹备工作,已经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五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想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借此机会我也想把基本的思路说一说,主要是在七个方面来抓改革:一是在学生的遴选方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实行动态统筹机制、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二是教师的配备,我们要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三是培养模式,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心态也要是平和的,德才兼备,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四是营造氛围,这个氛围就是要通过世界级的科学家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等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学术分为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五是制度上要创新,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等制度。六是条件方面的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试验教学试验中心等等,都要向参与这个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的支持。七是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地融入学科领域或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的群体当中去。所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用人部门,包括我们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在这个计划当中,还有一个是应用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问题,关于应用学科培养拔尖人才,我们还要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结合起来,因为应用学科跟基础学科不一样,应用学科我们应该大批的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培养少而精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在研究筹备启动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所以我想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我们是要培养一大批研究型、研发型或者是能够在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所以这是一个全口径的,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就是前面讲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研发性的少量的是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培养一大批卓越医师,他们当中有的是能够在大医院解决疑难病症的专科医师,有的是能够进社区、下农村的全科医师,还要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学校需要的卓越教师。总之,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表现出卓越,成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个问题,关于千校一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应该是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所以这也通过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建立高等教育的分类体系,我们才能够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使得我们目前的2263所高校都要办出特色,所以这个问题简单讲是在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公正规范的原则来修订我们的普通的高等学校实施条例和有关政策,要按照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开展分类的评价,引导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能够合理定位,能够各在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政策的引导和监督管理,为高校的自我定位、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空间,这方面我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高校分类管理的试点工作。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继续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通过启动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来重点建设一批地方的高等院校,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引领作用,也就是说要以重点建设来促进分类发展。三是各个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各个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向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合理定位。如果我们现在的2263所高校都能够注重合理的定位,办出特色来,我想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的格局。

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各方面的问题。

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因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依法确定政府和大学关系这个前提之下,所以纲要提出,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样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在这个原则下来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政府和大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大学不是行政机构,所以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具有办学的自主性。管和办分开的话也是这个意思,政府是负责宏观管理,办学的权利是属于大学,所以我想这是确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层面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在纲要中提到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要制定大学章程,大学内部治理也要按照章程来实行治理,从这个意思来讲也可以说是依法治校,这也就意味着今后我们的大学都要制定章程,来确定内部治理结构。在内部治理中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的领导体制是实行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又强调了教授治学,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大学治理中有一个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关系,那就要在学术领域要充分尊重教授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所以,内部治理结构在纲要中做了这样一种原则的规定。

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因为大学自主办学是需要有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的,因此要家里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的制度,这里提出了可以探索建立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形式,同时还强调了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办学,也提出了大学要向社会公开信息,要实行年报制度,让社会对大学有知情权,也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又自我约束的制度。参考文献: 1.2.3.4.5.6.7.8.闵维方、杨周复、李文利主编:《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鞍钢、王韶光、周建民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谈松华主编:《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3:教育行政论文

一、教育行政权力边界的构成

根据依法行政的基本原理, 行使行政权需要遵守两大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教育行政权就是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教育事务活动中享有的权力。教育行政权属于国家行政权的一部分, 同样需要遵守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这两大基本原则。

那么, 教育行政权该如何遵守这两大原则呢?笔者认为, 这就要求教育行政权力遵守三大边界:根据行政合法性原则, 教育行政权应遵守法制边界;根据行政合理性原则, 教育行政权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 应遵守基于教育规律的教育领域专业边界, 还要遵守面向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边界 (见图1) 。

由图1可见, 教育行政权首先需要遵守法制边界。但是, 法制都有自由裁量权的空间缺口, 教育行政权会凭借自由裁量权而突破法制边界。这时候, 教育行政权应遵守基于教育特殊规律的专业边界。但是, 基于教育特殊规律的专业边界也可能有弹性缺口, 这时候, 教育行政权还应遵守价值边界。

(一) 教育行政权力的法制边界

1.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

依法行政渊源于宪法确立的法治原则, 它是法治原则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在中国, 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虽晚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却是中国宪法实施、民主法制完善和法治观念深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 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有其宪法基础。中国宪法总纲中明文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都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中国法制精神的中心内容和高度概括, 也是中国确立依法行政原则的宪法基础。此外, 中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地位及职权的规定, 均为依法行政原则的提出奠定了宪法基础。

其次, 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也是以中国民主制度为基础的。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机关执行法律就是代表人民并按人民意志进行国家行政管理。因此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坚持依法行政, 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实现程度。

第三, 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制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管理作为国家管理中涉及面最广、任务最重的一个领域, 其法制化程度将直接和主要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实现程度。

第四, 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 也是依法治国思想和法治观念深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人心, 人们逐步认识到, 在现代各种国家职能中, 行政职能占主导地位, 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掌握着相当大的决策权、执法权和管理权。坚持依法行政, 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对于有效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加速依法治国进程是至关重要的。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 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关键。

2. 教育依法行政的“法”之范围。

教育行政要依法, 这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 这里存在一个“法”之标准或“法”之范围的问题。有学者认为, 依“法”行政中的“法”是指法律法规, 这样就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排除在外。有的学者认为, 依“法”行政中的“法”包括法律法规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经济特区法规是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 毫无疑问是教育行政权力的依据。至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能否成为教育行政权力的依据, 笔者认为, 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等行政立法行为, 其本身是行政权力的一部分, 应该首先有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普遍行政行为, 也是行政权力的一部分, 也应该有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或上级行政立法作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发布生效以后, 它们可以作为下级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权力的依据, 因为行政机关有服从上级行政机关的组织原则。

(二) 教育行政权的专业边界

作为行政权力的教育行政权, 其管理对象是教育。而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任何对教育的管理活动, 只有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 才能促进教育发展, 否则就会阻碍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行政权力必须敬畏教育规律, 不要逾越教育专业边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有专业自身的复杂规律。教育活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教学、学习和科研这三大活动中。而这三大核心活动有一个共同规律:需要给教师和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特别是大学, 这种自由尤其可贵。所以, 对教育进行行政管理, 不能忽视教育规律。“学术是学者的生命, 是大学的灵魂。学术的繁荣是学者、学校的共同理想。自由是学术生存和发展的空气, 民主是学术兴旺和发达的土壤。学校行政权力的神圣使命之一就是保障这种自由和民主。”[1]“学术权力的良心很难容忍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1]教育的历史证明, 在学校里, 行政权力是后生的, 它出现之后越是顺从于学术, 它就越有力量, 而当真理至上、民族至上的旗帜能够在大学校园里高高飘扬的时候, 大学便获得了无限的教育资源。可见, 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不允许外力去破坏。这就要求教育行政权力在教育规律面前保持敬畏之心。

(三) 教育行政权的价值边界

教育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 而且, 与其他领域相比, 教育体现着更多的价值。因为, 与社会其他领域相比, 教育承担着极为特殊的人类发展使命。“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 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必不可少的一张王牌……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 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的最大不公平, 严重危及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底线。因此, 教育行政管理必须遵循价值规范, 贯穿正义、公正、民主等价值追求。

教育行政权力的价值构成, 主要包括公平、公正、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科学、人权、法制、秩序等基础价值, 也包括勤政、廉洁、效率、服务、团结、守信、透明等实践价值。在目前的中国, 笔者认为尤其要奉行公平、正义的价值, 同时要尊重教育对自由的价值追求。

教育对公平、正义、自由的价值追求, 必然意味着对教育行政权力的价值束缚, 这也就是教育行政权力的价值边界之所在。

二、教育行政权力三边界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权力应遵守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 那么, 这三条边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 法制边界是第一边界

首先, 法制边界是第一条边界, 也是刚性边界, 是首先必须遵守的。即使在法制与教育规律、价值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也必须遵守法制, 除非法制得到了修改。

学界有观点认为, 法律有“良法”、“恶法”之分, “良法”应该遵守, 而“恶法”不是法, 可以不遵守。笔者认为:“恶法”是否应该得到遵守, 这需要从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是行政行为还是个人行为等不同的层面来思考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作为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权力, 必须遵守法律, 不管是“良法”还是“恶法”, 因为行政权力的来源就是法律。如果允许教育行政权力违反“恶法”, 一方面, 会导致教育行政权力失去合法依据, 另一方面, 会导致社会秩序失控, 教育行政权力难以控制。

这里,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良法”与“恶法”由谁来判定?同一个法条, 在有些人眼里是“良法”, 在有些人眼里是“恶法”, 这个时候, 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人来判断法条之“良”、“恶”, 还是由教育专家来判断“良”、“恶”, 还是由其他谁来判断?这都是问题。其实, 这种情况下, 除了通过民主机制来整合社会公众之判决, 没有其他路径可以给这个法条之“良”、“恶”做出判决。

(二) 专业边界与价值边界的前后交替现象

在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之间, 关系未必有先后之分。它们可以出现以下3种关系:

一是专业边界位列第二边界, 价值边界位列第三边界 (见图1) 。比如某教育行政行为干涉学术自由, 这个时候, 该教育行政行为逾越了专业边界, 但没有逾越价值边界。

二是价值边界位列第二边界, 专业边界位列第三边界 (见图2) 。比如某教育行政行为破坏了教育公平, 这个时候, 该教育行政行为逾越了价值边界, 但没有逾越专业边界。

(注:箭头代指“教育行政权力”)

(注:箭头代指“教育行政权力”)

三是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并列在第二边界的位置, 相互重叠, 相互补充 (见图3) 。比如某教育行政行为违背学习规律, 侵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那么, 该教育行政行为既违背了基于教学自主规律的专业边界, 也违背了基于教育人本价值要求的价值边界。

(注:箭头代指“教育行政权力”)

三、中国教育行政权力逾越边界问题

教育行政权力是有边界的, 主要可以概括为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但是, 中国目前的教育行政权力逾越边界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突出,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很多教育问题的产生。

在法制边界方面, 有些教育行政立法与法律发生冲突, 有些行政立法之间出现冲突, 有些非立法性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比如《教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基本原则, 确立了“三个增长”的重要原则, 还在设立教育专项基金、征收教育附加费、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费、鼓励发展校办产业、完善和规范教育集资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可是, 政府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占GDP的比重上升缓慢, 远未达到原定2000年达到4%的预期目标, 生均教育经费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又如, 教师待遇的落实也远未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

在专业边界方面, 主要体现在教育行政权力不谨守教育领域的特殊规律, 在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等方面过多干涉。表现在科研上, 教师自主决定做什么研究的空间越来越小, 教师要得到经费资助, 就得去申请那些由各级行政部门规定的课题, 不管这些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会迫使一些教师放弃对自己科研兴趣的自由选择, 违背科研规律。表现在教学上, 教育行政权力控制着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环节, 而且实际上已经开始在管理课堂, 管理教师的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可以看出, 教育行政权力已经在管理教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还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出了要求。

在价值边界方面, 比如高校招生计划的地域分配歧视问题, 明显不公平, 这也是中国高考移民问题的根源。又如教育部要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全国统一必修外语 (主要是英语) , 这也对很多地方明显不公平。实际上, 在广东、上海等地方学英语的条件好, 在广西、云南等地方学越南语的条件好, 在辽宁、山东等地方学韩语的条件好, 在新疆等地方学俄语的条件好。当教育部用教育行政权力要求各地学英语的时候, 已经逾越了公平、公正的教育价值边界。另外, 高考加分制度也在经受教育公平价值的拷问。

四、中国教育行政权力逾越边界的原因分析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3]154凡拥有权力的人都喜欢滥用权力。只要是权力, 人们都有滥用它的偏好与冲动。这一方面是因为滥用权力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额外利益, 另一方面也是人性使然[4]。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所在。具体到中国, 教育行政权力的滥用、教育法制不健全的原因, 也有中国政府模式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政府模式, 就是在某种社会形态下, 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依从特定的标准而组成的政府形式或样式[5]39。

在一般政府模式方面, 中国不像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中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 国家大事的决议和执行均体现在人民代表身上, 讨论和执行合而为一。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效率, 保证其人民性, 但其弱点也很明显, 即对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 容易产生权力腐败、滥用权力、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政治和社会问题[5]38。

在政府结构模式方面, 中国属于单一制中央集权型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政治体系中, 主权权力为中央政府所保有, 中央政府的权威可直接及于其公民, 并可随意变更地方单位的制度。中央政府可以随时决定收回地方单位的权力, 地域性次级单位并不是固定的[5]50。

在政府功能模式方面, 中国政府属于“大政府、小社会”模式。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实行全能主义政治, 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了“大政府、小社会”模式, 政府大包大揽, 什么都管, 只给社会留有较小的空间, 社会不拥有任何权力,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严重失衡, 政府功能大而强, 社会功能小而弱[5]63。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全能主义政治虽然有所削减, 但是“大政府、小社会”模式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政府照常大包大揽。

在政府过程模式方面, 中国没有建立理性官僚模式, 属于政治动员模式。政治动员模式超脱了一般的制度程序, 把政府过程的重点放在广大群众身上, 强调大众动员和参与, 以此作为达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的手段。当代中国的政府过程往往就是与政治动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在毛泽东时代最为明显。在邓小平时代,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被放弃, 决策者更倾向于运用官僚模式而不是政治动员模式来制定和贯彻政策, 行政组织的正规化、制度化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 但政治动员模式在某种形式上依然存在。从政府过程角度来看, 政治动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弥补了官僚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在某些领域中使政策的渗透力达到最大化, 产生了即使在一些官僚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中难以达到的施政效能, 这是当代中国在1949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虽然官僚体制的结构与功能存在不少问题却能够实现高效行政的重要原因。但是, 政治动员模式的负面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容易导致错误政策难以纠正的局面, 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

教育行政属于国家政府行政的一部分, 受到政府模式的影响。在中国政府模式的影响下, 教育行政权力出现滥用问题也就在所难免的了。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与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式, 包括领导和管理教育行政事务的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教育行政权力的确立和划分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6]。在教育行政活动中, 教育行政体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能够直接影响教育行政活动。在中国, 教育行政权力滥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和首长负责制。另外, 从教育行政机关的权限来看, 中国教育行政机关集中掌握了学校领导的人事任免权力, 掌握着学校教师的资格审查权力, 掌握着学校的财政权力, 等等。正是教育行政机关权力太大, 给教育行政权力逾越边界提供了畅通的方便之门。

五、中国教育行政权力边界的守护

为了约束中国教育行政权力, 让教育行政权力遵守权力的边界, 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制、构建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 等等。针对中国教育行政的特殊问题, 笔者认为, 中国尤其需要在教育行政民主化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 教育行政民主化探索

1. 教育行政立法民主化。

“行政立法”是指有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及其结果[7]。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

按照传统的分权理论, 行政立法的名称本身是矛盾的。法国学者卢梭认为, “公意才是政府合法性的惟一基础”;“公权力是如公意, 乃出于每一个公民权力之让渡和授予, 它必须对源泉负责”。然而, 事实上, 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行政立法却普遍存在。

行政立法有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具体性、能满足应付紧急情况需要等优点,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行政立法相当混乱, 良莠不齐, 立法人员的素质、立法技术、立法程序、立法效果等问题颇多, 部门保护主义及地方保护主义泛滥, 越权立法、无权立法、以法争权、以法争利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古典宪政理论出发, 行政立法的扩张会肆意侵犯公民的权利。“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 任何人的任何命令, 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 都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力。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权力, 法律就不能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 即社会的同意。除非基于他们所授予的权威, 没有人能享有对社会制定法律的权力。”[8]“当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 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 并暴虐地执行这个法律。”[3]153

笔者认为, 可从两个方面来降低教育行政立法存在的风险:一是限制教育行政立法, 一是探索教育行政立法民主化。

在限制教育行政立法方面, 结合中国的国情, 笔者认为可以探索让权力机关即人大的教育委员会来承担更多的教育立法可能更合适。也就是说, 尽可能减少教育行政立法, 在权力机关难以承担更多立法任务的情况下, 可以让权力机关的教育委员会承担一些教育行政立法工作。权力机关的教育委员会毕竟具有一套民主的机制, 更有利于开展立法工作。

有些教育法制必须由行政机关承担的, 则应探索教育行政立法民主化。以前行政不讲求民主, 在“行政立法”、“行政自由裁量”等行政权限空间里面, 主要是靠行政权领导人的良心和伦理来决定公共利益的维系。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人们信息沟通和意志表达的渠道很便捷, “行政民主”的理念应该被提到议事日程。

要加强行政立法过程的民主化, 特别要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公民社会和公平得到最大程度体现的现代社会里, 凡涉及全体公民利益、公共秩序的法律, 都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以及机会均等地表达各自意志的产物;凡是涉及部分公民利益、某领域秩序的法律, 也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以及机会均等地表达各自意志的产物。

至于公民如何参与行政立法, 如何表达意志, 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只要持有如此理念, 肯定能找到相对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比如目前正在尝试的民间提出法律草案等, 值得推广。

2. 教育行政决策民主机制构建。

政府进行决策的根据一是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二是按惯例来处理, 三是按经验来处理。虽然中国政府系统已经比较完善, 部门齐全, 责任明确, 但由于人员多, 机构庞大, 各部门间利益存在非同性, 加上收集相关信息不齐全、不对称, 有时甚至不准确, 而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只是过后事件的分析, 很多因素都难以预料,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很难做到可靠性、全面性, 有时甚至会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要克服这个问题, 民主化就是惟一选择。

当前, 探索在利益相关者范围内的教育行政决策票决机制, 是中国教育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关键。

3. 教育行政人才专业化、民主化探索。

法国规定:大学区总长, 必须由获得博士学位且担任过大学校长或教授的人担任;大学区督学必须由获得博士学位并且是中学教员中资格最高或担任过高中教授的人担任。日本教育委员会的成员也由教育专家组成[9]。

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从以上国际经验中得到启发。实行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的主要优点在于, 它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 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另外, 笔者认为, 中国也许可以探索教育行政领导人才选拔的民主化。毫无疑问, 中国的政治民主还很不完善, 行政官员选拔的民主化程度不高。在这种背景下, 探索教育行政领导选拔在教育系统内的民主化也许是必要的权宜之计。教育系统人士素质普遍比较高, 特别是高校, 几乎集中了社会上高素质的理性人才。在这个群体内实现教育行政领导选拔的民主化, 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探索

1. 构建理性官僚制的教育行政组织。

理性官僚模式主要是按照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设计建立起来的, 它提倡理性精神, 尽量克服管理过程中的感情因素, 试图使组织按照一套系统的规则保持高效运转;它崇尚法治精神, 贬抑人治因素, 使组织关系的行为克服混乱, 实现有序运行;它注重科学精神, 能够把知识和技术放在重要地位, 使得管理精确、稳定、可靠, 从技术上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

虽然说官僚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具体到中国, 针对中国行政组织的政治动员模式的弊端, 笔者认为还是应以构建理性官僚模式为努力方向。

2. 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

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是相对于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而言的, 其特点是:中央虽然设有主管教育的部门, 但仅是协调和辅导者的角色, 其功能是促进地方教育事务的推进以及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在人事、课程、经费以及监督等方面的权力主要在地方,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太大的权力。

地方分权制固然有其缺点, 比如:中央缺乏统辖权限, 不利于教育标准的统一和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行;地方各自为政, 容易造成国家整体资源分配上的不经济, 不利于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容易导致地区差异扩大等。但地方分权制也有其明显的优点, 包括: (1) 地方拥有绝大部分权限, 可以根据本地需要制定教育政策, 因地制宜, 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 避免全国教育的僵化、呆板,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2) 教育权力分散各地, 可以较少受到中央政权更迭或政治运动的影响, 有利于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3) 地方负责本地教育事业, 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发挥地方的聪明才智, 减少对中央的依赖性; (4) 可以减少沟通的层级, 尽快解决地方的教育问题; (5) 提高教育民主化程度,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决策中。

中国教育行政过于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教育的特色发展, 应朝地方分权制这个方向改革。

3. 探索构建教育行政组织的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相对于首长负责制而言的, 是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 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人民选举或由民选首长指定, 下设教育行政执行机构, 负责执行。委员会制当然有责权不明、效率低下等缺点, 但其优点很明显:委员会制能集思广益, 考虑问题较为周全, 能反映并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发挥各种人才的特长, 防止独裁专制的现象发生。

首长负责制有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迅速、效率高等优点, 但也有明显的缺点:行政首长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精力有限, 决策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或难以胜任;行政首长独揽大权, 缺少监督与制约机制, 容易形成独断专行, 造成独裁的现象出现, 不符合民主精神。

一般来说, 教育行政一般不需要高效率, 更需要民主, 所以, 教育行政更应该实行委员会制。

4. 削弱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的权力。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的政 (治与) 教 (育) 合一, 导致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高度行政化、官僚化。政府掌握学校的政治与经济命脉, 教育听命于权力。教育与学校便成了权力的附庸, 教育和教育机构便失去了自主性与独立性, 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强势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目前, 教育行政机关掌握着学校的领导人事权和财政权, 这可以说是掌握了学校的命脉。如果这两大权力不破除, 教育行政权力很难被有效约束。

首先, 在学校领导人事权方面, 笔者认为可以把权力交给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校友等利益相关者来通过民主的方式决定。教师、学生、家长、校友, 他们的目标都是把教育办好, 这和国家办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 让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通过民主的方式来选择学校的领导人。尽管这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一个艰难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但其基本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 在学校财政权方面, 笔者认为, 关键是要将学校财政法定化, 也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政府在学校财政方面的责任, 并且不要留下太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曾波, 胡新范.权力不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2.

[5]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6]蒲蕊.教育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90.

[7]曾祥华.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15.

[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 瞿菊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82.

篇4:教育行政文化的转型

教育行政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在教育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决定或影响行政参与者行为的特质、价值、原则与意义的一整套成型与不成型的内外规则的综合体。就中小学而言,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行政能够集中社会的物质资源、智力资源,确定区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综合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统筹区域教育的发展,其职责、行为、活动指向学校。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行政文化与学校文化应该是和谐一致的。但在现实中,两种文化时常会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沿用集权式管理体制。体现在文化上,存在尚权威不尚民主、重人治而轻法治、追求等级而不尚平等、共性至上而缺乏个性等问题。尤其是人治思想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表现为行政的绝对权威、以考核替代管理、行事多为“自上而下”等。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教育行政文化需要的不是人治而是法治,不是专制而是民主,不是强制而是服务,一句话,教育行政文化必须转型。

篇5:教育行政论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4年春季教育论坛举办

作者:

来源:《中小学电教》2014年第03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4年春季教育论坛近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在该院研修的400余位学员会聚一堂,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浦劬,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分别做了主旨演讲。主旨演讲后,学员们以平行论坛的方式,围绕完善高校治理体系、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创新教育治理方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转换政府职能、完善教育公共治理与服务体系三个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整个论坛安排紧凑,气氛活跃,台上、台下紧密互动,既有思想交锋、又有观点补充,相关议题的探讨在学员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

篇6:教育行政实习报告

总之,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实习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习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学校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矗。

教育行政实习报告范文篇3

三尺讲台展风采,天文地理受青睐

在韶关田家炳中学的两个月的实习期间,我态度认真,勤奋好学,指导老师张倩老师对我倾注了一腔热情和心血,言传身教,精心指导教学,把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使我初步领会了在“备、教、辅、复、考”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教学技巧;更给了我超过40课时的试教机会,让我能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了我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及与人合作的能力。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的体会和领悟:

(一)教学实践篇:

备课时,认真钻研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教材,写好完整实用的教案,然后运用我平时学习的教学理论、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师范技能,去反复实践。课后总能得到张老师的耐心指导,在教态、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一些教学细节,一些题目的穿插,与学生的互动,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等等,都给我一一举例、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用心准备的第一次课

第一次课,我很认真地准备了一些课外知识:《生活中有地理》

一、生活中有许多的地理知识

比如,“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为什么呢?“西藏人穿藏袍,欧洲人穿西服,我们现在穿西服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国情?”

二、文学中有地理

中国有许多的知识是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的,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等我们学了地理之后,你会发现那么多的文学诗句运用了地理知识。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下已经桃花凋谢,为何山寺桃花才开始盛开?

三、政治历史中有地理

大家熟悉的“台湾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什么中美最敏感的政治话题就是台湾问题?中国大陆为什么就一定不要台湾独立?凭什么就可以说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地理位置对于大陆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学了地理以后,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世界近代史上,大家熟悉的“新航路的开辟”,当时已经有一条从欧洲通过大西洋的东海岸绕好望角到达东方的海上航线,为什么当时欧洲人还要花大的气力去开辟去寻找新的航线呢?学了地理,从地理角度我们也能发现答案。

现在地球上自然灾害比较多,借助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更能有效的防灾减灾。

四、三理

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更要懂得“三理”,何谓三理?即命理、医理、地理。

五、古代地理常识

为什么我们讲“买东西”不讲买南北?这个人“不是东西“,为什么不讲这个人“不是南北”?

然后才是教材知识,在上课的时候沉醉于自己的“教”书上,却忽略了学生的“学”;自己觉得很精彩,但是却是在唱独角戏。还讲得非常辛苦,学生却像听天书,没有重点,不明白这节课要掌握什么知识。

张老师给我做了细心的指导,使得我总结了好多,明确了该怎么上课。那就是一定要有学生活动。这个学生活动可以是多种方式的,比如一上课时候让大家根据课标一起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然后按照课程标准自主阅读教材与地图册,找到新知识,还有课堂中的提问,讨论,个别提问,探究等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

精彩难忘的新课:把自己当地球转起来

一天上四节课的感受,真的很充实,很满足,一点都没有累。因为当你想到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一个轻松的课堂的时候,上多少节都没有关系。

本课讲的是“地球的运动”,课标是“分析地球的运动”,那么在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知识以后,就让学生根据课标来看书(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这节课的内容,听得进去,而且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休息一下,而且在课程改革中有要求,每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学生活动,无论是自学,还是讨论探究),然后提问,检验他们的自学成果。

我的提问是“现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无论用什么方法,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地球的自转”。然后学生会想很多办法的,例如用笔,用篮球,用粉笔盒,用书,或者就用手指在空中画方向……最有趣的是,在三班,有个学生站在上面,大家大喊“自转自转!”

“好,那我们就让这位同学把自己当作是地球,自转起来吧!”

“要倾斜的哦!”下面有学生喊。台上的学生把头一歪,然后自西向东转动起来,引来了一阵大笑。老师在后面都忍不住带头鼓掌起来!

就这样带动了课堂气氛,同时检验他们是不是真的明白地球自转是怎么回事。然后再让其他同学来归纳怎么分析地球的运动。运动,要看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等等,使得整个教学活动非常连贯,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全力以赴攻破重难点的习题课

习题课,一周上了十二节左右,虽然有很多的重复课,但是每个班学生的反应都不一样,我本着“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的原则;根据他们的反应不同要做出很多的变化,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因此而不同,颇有些心得。作为老师,真的是首先自己就要有很多题目在胸,了如指掌,能够脱口而出。

上一篇:2009年宣传文化工作总结下一篇:二年级英语复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