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发展思路

2024-07-21

家庭农场发展思路(精选6篇)

篇1:家庭农场发展思路

平川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我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一、平川区家庭农场现状

截至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7家,经营产业覆盖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苗木等产业。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区

亩至

亩家庭农场家,占

%:

亩到亩家庭农场

家,占

%:

亩至

家庭农场

家,占

%:

以上家庭农场家,占

%

2019年,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稳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我区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士地流转工作,健全区乡村级士地流转服务平台等,积极引导地向家庭农场的有序流转。

(二)规范管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完善家庭农运营制度,健财务制度,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记录,规范家庭农场运营机制。

(三)强化服务,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

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能力。

三、存在困难

(一)农业生产高成本、高风险,效益低。

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增加。

(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存顾虑,导致一些农场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变数大,农场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场扩大经营规模。

(三)家庭农场融资难。

家庭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融资难,难以扩大生产,影响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四)家庭农场设施薄弱。

多数家庭农场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费用较大,农场主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五)受人才制约较大。

家庭农场经营者多为种养殖大户型而来,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场的管理较粗,产品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产品没有向精深有效延伸。

四、意见建议

(一)加快土地适度流转规模。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推进承包上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入才流转土地,逐步建立士地向规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新型衣业经营体系,实现三大主体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家庭农场生产平。

根据家庭农场类型,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家庭场主培训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现代农业。

篇2:家庭农场发展思路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

发展规划

二零一四年十月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目录

一.概况

„„„„„„„„„„„„„„„„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3.交通情况„„„„„„„„„„„„„„„„

4.经济条件„„„„„„„„„„„„„„„„ 二.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及原则„„„„„„„„ 三.规划基本内容„„„„„„„„„„„„„„

1.种类规划„„„„„„„„„„„„„„„„

2.道路规划„„„„„„„„„„„„„„„„

3.电力规划„„„„„„„„„„„„„„„„

4.给排水规划„„„„„„„„„„„„„„„

5.管理区规划„„„„„„„„„„„„„„ 四.经济效益分析„„„„„„„„„„„„„„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一. 概况

1.地理位置

桐柏县金桥家庭农场位于桐柏县月河镇北湾村,县城东金桥,G312北侧周堂组,距离县城约10公里。

2.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月河镇在吴城盆地南部,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南部为山区,西北部属丘陵区,月河、淮河沿岸为冲积平原,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新社区位于淮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2.2气候及光热资源

本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5℃,元月份气温最低,平均在0℃,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在27℃左右,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6℃,最高气温41.1℃。年平均降雨量在1020毫米左右,多雨量在秋季,少雨量在冬季,日最大降雨量为246.2毫米。最小相对湿度4%,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最大相对湿度78%,出现在7月份。平均年蒸发量1793.1毫米,历年各日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月份,为281.2毫米,一月份最小蒸发量为61.6毫米。

全年日照数为2166.4小时,最长在八月份,最短在2月份。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占21%,次之为西南风,占10%,静风频率为15%,年平均风速为3.2米每秒,历年最大风速为21米每秒,出现在六月份,风向为东南。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2.3水资源

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有月河、陈留河、淮河过境,同时有河庄、吴岗两座水库,并有多个堰塘。地下水资源单井出水量20吨/小时左右,地下水埋深10~20m,静水位埋深30m,动水位埋深50m左右,矿化度小于0.9g/L,水质良好适宜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人畜饮用,地下水流向与地势的坡降基本吻合。项目区含水层属于砂、沙砾石及细砂覆盖层,透水性好。所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施工便利。

2.4.土壤

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土壤有机质耕地为0.37%和3.94%,非耕地有机质为0.4%和7.69%;全氮耕地为0.02%和0.21%;碱解氮24~219ppm,非耕地24-194 ppm;速效磷耕地为0.24~83ppm,非耕地0.61~56 ppm;速效钾耕地52~438 ppm ppm;微量元素表现为铁、铜、锰不缺,锌、钼、硼贫乏;土壤的酸碱度(PH值)山区5.5~6.5;平原6.5~7.5,一般在6~7,该类土适宜花生、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2.5自然灾害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地区,冷热气团交替频繁,降雨强度大,地表径流量多,加之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其中发生较多的是暴雨袭击、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此外,如风、雹、霜、虫等灾害也时有发生。

2.6植被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项目区内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红薯等十余种;经济作物有烟草、棉花、油菜、芝麻等;树种有泡桐、榆树、杨树、柳树、刺槐等;经济林有桃、杏、梨等;竹林有毛竹、青竹、紫竹等。

3.交通情况

家庭农场外部交通条件较好,毗邻312国道,但农场区域内均为原始田埂,不便于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淮河北部。距离桐柏县10公里,距湖北省随州市淮河镇10公里。

宁西铁路、312国道从规划范围内部穿过,焦桐调整路从规划范围西侧穿过,县道月吴路从镇区穿过,交通优势明显。

2)丰富的自然资源

规划区域内水资源、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很丰富,自然环境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观光休闲农业和采矿业。

劣势分析:

资源开发低下,经济产业开发力度小,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启动农村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1.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2.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3.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提高。4.近远期结合,近期为主,提高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5.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规划基本内容 1.种类规划

短期内以粮食作物为主,配以绿化苗木为辅,间种核桃苗、蓝莓苗,既降低投资压力,又为中长期建设蓝莓园打下基础。

2.道路规划

农场内计划设计田间道路3条约1000米 3.电力规划

以现有照明电为主,新增三相低压线路800米,为机井备用。4.给排水规划

计划增加混凝土梯形渠1500米,灌排两用;50米机井一眼(含井房及设备)。

5.生产管理区

短期租用民房,中长期建设120M²管理房,方便生产管理。四.经济效益分析

五年内,生产以绿化苗木为主,面积控制在20亩以内,年均实

桐柏金桥家庭农场发展规划

篇3:家庭农场发展思路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既保持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具有优势的制度内核,同时又是对小农经营模式的一种扬弃,它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但新制度的生成有其特定环境条件与约束,如何在局限条件下使家庭农场制的推进对农村和农民真正有效率是个亟需研究的问题。结合本研究项目目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对家庭农场生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性观点:家庭农场的生成机制取决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的协调,而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专业分工三者则构成农村家庭农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农村家庭追求外部利润是家庭农场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民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共同推进与实现家庭农场制度的产生。〔1〕〔2〕李俏等认为,认识小农是改造小农的前提,只有满足了农户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才能促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与发展。〔3〕董凌芳从吉登斯的社会结构理论出发,认为家庭农场制度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结构化的过程,即在各行动者与结构的不断互动中结构得以再生产,在反复的互动与结构再生产中,结构逐渐具备了稳定的特征,形成了家庭农场制度。〔4〕而家庭农场能否有效运行还取决于它与它所处的特定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状况。〔5〕高强等认为,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壮大,需要的制度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具有稳定明晰的土地制度产权;以农机作业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技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制度等。〔6〕

上述研究分别从制度变迁、制度结构、供求规律及环境适应性角度对家庭农场制生产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但从交易成本视角进行专门分析的 比较少。基于此,笔者将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围绕与家庭农场产生契约关系的各个主体进行系统分析,以阐明家庭农场生产的内外动因及约束。

二、家庭农场的契约性质与交易成本

契约论认为,制度是公民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7〕而制度运行的费用即为交易成本,是人们在达成与履行契约中发生各种费用支出,包括为达成和履行契约所发生的谈判费用、学习费用、信息搜集费用等。〔8〕同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行为方式,组织作为一个人格化人群集合体,不仅组织内部有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也必然与外部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而每一种经济关系或契约关系的形成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作为代价,家庭农场的形成需要农场户与多个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博弈以达成契约。在本质上,农场组织就是各类投入要素所有者基于一系列合约关系而组合起来形成的农业生产组织。〔9〕实践中,会与家庭农场产生契约关系的主体包括农民家庭内部成员、供应商、债权人、土地转出户、政府部门及合作经济组织等,各个契约关系人必然基于各自的计算能力为争取最大权益讨价还价而达成一系列契约。而这些契约安排的厘定与执行以及协助合约的法律、风俗、制度的形成,都有交易或制度费用。〔10〕因此,作为一种契约安排,家庭农场的形成必然受交易费用大小的约束。

三、家庭农场生成的动因解析

1.内因1:农户对节约交易成本的努力与规模经济的追求

从农户经济到农场经济的演变是农户分化与务农者追求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社会分工深化发展的必然。从农户角度而言,对其承包地的处理有三种选择,第一是自己耕种、自己出售商品。第二是无暇耕种干脆撂荒。第三是进入一种契约安排,把土地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家庭农场的产生与第三种有关,即家庭农场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安排,农户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 (农场户)以换取租金或股金收入。而在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下,当一个农户准备进入上述契约形式 (投资农场)时,他期待着相对于其他选择的收益更高,否则他就不会创办农场。

如图1所示:Q1代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营阶段,规模狭小,自给自足,商品率低,农户主动参与市场交易的次数少,发生的交易成本也低,但由于农业生产过于 “内卷化”,劳动生产 效率极低,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昂;随着分工的深化许多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农地日益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户的经营规模达到Q2,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种要素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带来了生产成本的下降,与此同时,规模的扩大使经营者也更加注重市场讯息的搜集、主动参与市场交易的次数增多,交易费用也必然上升。当边际上一种费用 (生产成本)的节约等于另一种费用 (交易成本)的上升时,也就达到了生产的最优规模即Q2。为了进一步追求规模优势带来的交易上的好处,农场户通 过 “纵向一体 化” 或“横向一体化”的合作,实现了把外部交易内部化,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农户把生产规模推向了更高水平的均衡 即Q3,但是,规模并非 越大越好,当经营规模超过家庭成员的劳动边际,会带来管理成本及雇工监督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因此,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农户具有比较优势的制度选择。

2.内因2:其他契约关系人对节约交易成本与外部经济的追求

培育家庭农场也是一个选择问题,必须考虑家庭农场 (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政府机构)的操作成本问题。1从政府角度而言,家庭农场制的实施能为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中国有2.66亿小农户,且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数目众多的小农使政府的支农政策效果缺乏重点,撒胡椒面式补贴,对于农业犹如 “杯水车薪”难以起到良好作用。因此,高素质、专业化与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就成为政府的理性制度选择。2家庭农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经营成本节约。由于许多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小农户基本也不关心合作社的发展,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缺少了群众基础和规模基础,作为规模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经营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经营规模扩大、资产专用程度提高、个人经营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使家庭农场经营者有寻求合作来规避经营风险的强烈愿望,他们加入合作社,会关注合作社运行的规范性,有助于减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且与普通农户相比,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减少了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交易的次数,降低了合作社运行的交易费用。3同样,农业企业通过与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也有助于减少与小农交易数目过多和不稳定性而带来的交易成本问题。

3.外因1:主流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政府的政策导向

经济学家凡勃伦发现,在经济与社 会变迁背后,是人们的思想习惯的演变,制度既是思想习惯发展之结果,又随思想习惯的改变而演变。〔11〕我国家庭农场的形成是由政府机构、学者精英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倡导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成员的认知与需求融合所共同选择的一套农业经营组织再造性规则,这一选择表现为各契约主体之间为达成一系列可行合约 (稳定且交易成本低)的博弈过程。诺斯认为,在新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很重要,国家法律层面的规则造就、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中的激励规则与非激励系统。〔12〕为了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我国于2008年首次把家庭农场写入中央文件,2013、2014、2015年连续3年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做了进一步阐释与指导,显示出国家对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决心。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扶持措施,各地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据农业部统计,仅2012年底家庭农场的发展数量就达到了87.7万家。

4.外因2:要素禀赋与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

制度结构理论认为,环境条件对制度的选择与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配套制度安排以及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环境等共同决定了家庭农场发展的环境基础。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不断攀升,农业产业日渐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据农业部统计,在2009年时,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转出面积为1.52亿亩,流转比例为12%。流转形式中,转包占52.89%,出租占25.69%,转让占4.54%,互换占4.39%,股份合作占5.42%,其他占7.07%。〔13〕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覆盖、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日趋完善,农民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能所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逐渐减弱。这些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表达了对新制度安排的强烈需求。因此,寻求一种制度能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对接耦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制度既能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又能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小农经济的弊端,在这种外部背景下家庭农场便应运而生 (见图2)。

四、家庭农场生成的约束因素分析

1.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

作为一种制度,家庭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制于特定的制度环境。家庭农场制的确立要求改善相关配套制度,否则,即使家庭农场制度确立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度效率。〔14〕目前,家庭农场的制度 “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法律层面的规则缺失。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法律,只是在政策层面有一些指导性文件,各地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认定标准与支持政策,导致了各地对家庭农场发展认识的不统一、到底什么是家庭农场界定模糊。2土地产权制度的复杂性。2014年,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离”的土地制度,意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但这要以土地相关权利的清晰界定为条件, “三权分离”造就了村集体、普通农户、土地接受户 (家庭农场户等)三个不同的契约主体,他们权能的大小取决于其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力以及在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这直接影响了契约的达成与履行的成本。那些掌握更多资源、拥有强制力、社会关系好的主体更容易在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显然,在三者关系中,村集体拥有强势权能,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而集体作为一个虚拟的产权主体,最终土地所有权要依赖村干部或者政府部门来行使,他们拥有普通农户所没有的准行政权,在土地流转中具有强势权能,能对交易双方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普通农户拥有承包权,向市场供给土地的经营权,对于土地的用途亦有多种选 择 (耕种、休耕、转租、入股等),农户甚至不以农地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选择多样性使它在交易中拥有较强的权能;家庭农场户是土地经营权的需求者,要想获得土地经营权需游说多个农户以较低的价格放弃农地的经营权,这就要求农场户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村庄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才能实现在交易中有较高的权能影响。由于产权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契约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不确定性加剧,土地流转的定价机制缺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受限。3目前农村缺乏为正式土地流转提供服务的制度环境,缺乏让人信任的中介服务组织,土地集中成本太高使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无从谈起。

2.契约关系人契约选择与履行的不稳定性

我国家庭农场的创办,大部分土地资源的获取需要通过租赁、转包、互换等方式获得,农场户需要与多个土地转出户签订契约。无论是农场户还是土地转出户都面临着契约选择问题,若可以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达成合约,无疑对双方是最佳的选择。但任何把其他所有者的资源组合起来投入生产的合约,除了谈判成本之外,还有按照合约所签订的条款还会产生控制资源与分配产出的实施成本。〔15〕这些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规避风险的需要使农场户与土地转出户面临着契约形式选择与达成的博弈。一方面,农场经营者一般期望达成长期契约,以保护附着在农地上的专有资产,契约期限短、经常变更会导致家庭农场因资产专用程度高而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土地转出户一般倾向于选择短期契约,土地转出户所处环境预期的不确定性,如城市就业机会的预期不稳定性、未来农地价值的升值预期以及对土地承租户信誉的担忧等,使土地转出户期望签订短期有弹性的契约,以规避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利益损失风险。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户倾向于短期流转,以三五年居多,有的甚至一年一租;〔16〕而且土地流转不规范,多是口头协议,即使签订正式协议也常有违约现象发生,导致纠纷不断。契约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契约达成与履行的成本就越高,家庭农场制的生成就越困难。

3.农民适应新制度的路径依赖与障碍

低效率或无效率的制度总是轻易的发生变迁,制度一旦形成并发生作用常常会有路径依赖效应,即使这些制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很多人已习惯于旧制度而不愿意轻易改变(改变会给他们带来适应性成本因而宁愿固守原来的制度)。〔17〕适应成本可分两类:1摩擦成本约束。由于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不同,推进一项新制度会遇到那些可能会遭受损失利益群体的阻挠,这些阻挠带来的时间与物质耗费就是摩擦成本。即使在一个农民家庭内部,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务农热情等的差异,对于一项新制度的认可也会有更大的不同,年轻人多数会选择收入更高的非农工作,愿意把土地转出去,而老年人恋土情结重,不愿意转出。这些都会导致摩擦成本增加。2学习成本约束。家庭农场绝不是小农经济的简单扩大,不是经营规模扩大就行了,而是生产方式上质的飞跃,这包括经营者的能力、资本的投入、管理方式的创新、机械化的充分运用、科技的应用等方面,否则,将难以达到设想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18〕因此,家庭农场已非传统务农者可以胜任,农民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学习新制度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些都会增加农民对新制度接受的学习成本。

五、家庭农场生成约束的破解思路

1.促进家庭农场与制度环境相容

(1)促进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容。制度安排是对不同利益集团利益格局的契约化,是对每个交易主体权利的规定。〔19〕但在一项制度安排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越有效则该项制度就越有效。1可通过制度安排激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活力。我国的集体经济组织有三重角色:村庄集体利益的代言人,为村庄整体利益服务;政府指令或政策的传达者,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村干部个人利益的行使者,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人也是理性算计的个人,他关注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关心整体利益以及上级政府的利益。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力,就是让村干部能主动投入到促进土地流转服务中,政府部门可通过奖金等形式激励村干部参与其中并承担一定风险责任,从而实现村集体三种角色能向一个方面努力。2尽管土地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土地的商品属性,但政府可通过制度安排给予农户长期稳定土地承包预期及土地确权等,使土地的产权属性进一步明晰,并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投入,改善家庭农场发展所需的 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农业环境补贴、粮食生产补贴等政策引导农场经营者实现安全绿色生产,以保证政府目标与农场目标的契合。3优化乡规民约,给每个农户及农场户建立信用档案,对失信等败德行为予以村庄内部舆论惩罚,为各个契约关系人创造良好的契约环境,保证诚实比不诚实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从而促进契约关系的长期化。

(2)使围绕家庭农场的各项制度安排在激励上相容。激励是制度的首要功能。任何一个组织和社会都是靠一整套制度安排来维持运转的,而有效的运转依赖于各项制度安排在激励上的相容,激励不同的参与者朝统一的或互补的目标方向努力。〔20〕如在就业制度方面,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加强技术培训,举办人才招聘会等,促进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对失地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进行妥善的安置;在土地制度方面,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加强流转服务中介组织的建设,促进土地的顺利集中与流转。通过这些配套制度安排保障普通农户 “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家庭农场户 “有地有权、有权有利、愿以农为业”。

(3)促进家庭农场与农村非正式制度、民俗等相容。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有效作用的空间,它依赖于特定地域人们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伦理等非正式制度,不同地域的制度运作环境常常不同。家庭农场内生于农村社区,村民间长期形成的“安全第一、回避风险”的生存伦理与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的互惠平等观念以及农民群体之间交往半径的 “差序格局”,即按照血缘关系或熟悉程度不同进行交易。一般来说,血缘关系越近或越熟悉的交易主体,可信任程度就高,达成契约和履行契约的成本就低。笔者在河北省N村走访发现,农民土地流转多数在亲戚朋友之间进行,而且租金很低 (100~200元)甚至没有租金,一般也没有正式契约,村民认为都是亲戚,种那几亩地也挣不了钱,就给他种吧,但问及 “若某农户扩大到100亩以上较大经营规模时,您是否还愿以较低的租金转让?”村民会认为那么大的规模肯定能赚钱,即使是村庄内部村民之间的流转也有提高租金要求,要签订正式契约,否则,村民会觉得不公平和不安全。促进家庭农场与农村伦理、传统、民俗的融合,就是要在充分了解村民的行为逻辑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修正正式制度的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扶持和保护措施,需要基于村庄的视角看待,维持村庄社会结构的完整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尊重地方性知识,特别是满足农户差别化诉求。〔21〕

2.通过政府安排,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减少交易次数

契约选择依赖于各个相关主体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人们做出契约选择的途径一般有三种方式:纯粹个人自愿 (即个人安排,自由退出)、参与合作和政府安排。纯粹个人自愿安排中,既不会产生与他人相关的交易成本,也没有政府给予的强制成本,但收益的增长也仅限于一个人;在另外两种形式中,都要支付合作的交易成本,且参与者越多成本越高。〔22〕在参与合作形式下,参与主体要达成一致可能会由于谈判协调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加交易成本,而给定同样数量的参与者,在政府安排下的交易成本可能低于参与合作形式下的成本,但在政府安排下每个参与者都受制于政府的强制性权力,而不管他对政府的强制性方案有多大的 不满意,他都不能退出。但反过来,政府强制性的方案可能会产生较高的收益,因为政府可以利用强制力,强制实现一个由任何自愿谈判都不可能实现的方案。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小农数目众多,要创办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需与农户进行更多的交易,且每个交易要分别定价,使达成与履行契约的交易费用高昂,那么,降低交易费用就要减少交易的次数,作为一种代替所有合作投入所有者可与另一个人订立契约,每个人都同意为他的服务支付价格;作为这些契约的替代者,一个中心代理人可与每一个投入所有者签约并对他让渡的使用权支付报酬。通过政府安排或者在政府倡导下建立类似“房产中介机构”一样可信任的中介服务组织,从而减少自愿参与安排下进行合作的困难,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就是通过村集体的作用把农地统一收回,制定一系列的 “游戏规则”(包括家庭农场的进入、退出程序、竞标人资格条件、违约风险押金等),让符合条件的村民公开竞标,村集体充当中间人,减少农户与农户直接交易的次数与不确定性,极大地降低了契约的达成与履约的成本。

3.提高农户的学习能力,降低适应性成本

卢现祥认为,制度、规则是人们不断 “试错”、学习的结果,没有学习及其知识存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变迁和创新。〔23〕提高农户对新制度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就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使旧的文化稀薄化和弱化,破除人们意识形态中的深层次、非正式制度的惰性和难移植性,降低制度变革的适应性成本。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推进:1加大家庭农场相关政策与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对家庭农场有更全面的认识,强调制度的永久性和稳定性,只有当人们预期到家庭农场制度将一直延续下去,而不会朝令夕改,并预期到他人也将会按照这一制度规则行事时,自己就会按照这一规则行事,其结果也必然进一步强化家庭农场制度本身。2开展农民职业技能与知识培训,提高他们自我搜寻信息的能力,以减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3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促进人口的双向流动,拓展农户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对外交流中增长知识、更新观念、获取替代经验。〔24〕

六、结论与思考

篇4: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一、对家庭农场发展趋势的认识

目前家庭农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种养大户进化而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家庭成员是主要劳动力,土地集中是以土地流转实现。随着土地流转增加,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解决了单个农民由于占地少,耕地碎片化不利机械操作等矛盾,为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项农产品供给。家庭农场的发展,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克服了家庭承包经营下“单干”的许多弊端,较好地回应了“谁来种地”等问题。同时,家庭农场注入现代农业的各项要素,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梦。因此,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一条途径,将成为我国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家庭农场发展遇到的难题

虽然家庭农场在克服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土地等基本资源紧缺,家庭农场目前还面临一些发展难题。一是土地流转难。农民承包土地多年了,不愿意长期出租土地。从政策层面看,怎样保证政策贯彻执行不走样,需要有一套制度。从农民自身层面看,农民对如何办好家庭农场缺乏经验。二是发展生产资金短缺融资难。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效益低,无抵押资产,商业金融不敢向农业投入,贷款规模很小,解决不了扩大规模经营的根本问题,融资难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障碍。三是现代新型农业生产方面科学知识不足,种田能手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知识、管理能力,尤其是生产成本核算业务,有的还处于空白阶段等。四是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服务平台还不健全,没有与其发展配套的服务体系等。

三、扶持家庭农场的几点建议

从永吉县的情况看,目前全县还没有成型的家庭农场。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扶持:一是落实好中央有关“关于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的要求,财政部门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规范农民合法流转,确保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应得的收益,同时解决好转出土地的农民再就业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三是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承办人员科技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培训,尽快从种养大户向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转型。四是农业科技、农业保险、农村经济管理等部门,要发挥本部门职能和优势,联合组建家庭农场服务平台,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吉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近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平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平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篇6:五泉镇家庭农场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发展水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为引领,带动我镇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并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发展新型经营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促进我镇现代农业规范、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年培育建立家庭农场17家,其中一季度培养建立2家家庭农场,二季度培养建立4家家庭农场,三季度培养建立8家家庭农场,四季度培养建立3家家庭农场。

三、建设标准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类型主要有: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

(一)管理制度完善。家庭农场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区场销售、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农场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二)产业特色鲜明。家庭农场要结合我镇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八大产业”,建立种养基地,搞活生产经营,同时开发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提升家庭农场品味。

(三)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家庭农场以规模经营为前提,土地流转期限10年以上,其中:种植型:常规作物50亩以上,设施种植30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30亩以上。养殖型:生猪常年出栏300头以上(不含仔猪);禽年出栏5000只以上。种养结合型:生产经营规模100亩以上。

(四)成员素质良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农业科技水平,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有示范带动作用。

(五)综合效益较高。家庭农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生态循环的理念,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大力扶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组建家庭农场,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和科学发展。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适度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拓展农业生产、农业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形成特色独具、发展各异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济效益。

(二)规范家庭农场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结合八大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农、林、牧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制定相应建设标准,指导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成为法人型经营主体,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以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农场主。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投身现代农业开发,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成立杨陵区五泉镇支持家

庭农场发展领导小组,镇政府成立由农业分管领导任组长,农经站、农技站负责人为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技站,负责日常事务办理及家庭农场认定、扶持政策协调落实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制定发展计划,完善服务措施,抓好扶持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财政、工商、科技、农林、国土、水务、质监、电力、交通、金融、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行业职能和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及时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明确扶持内容和扶持标准,对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政策补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指导,简化家庭农场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创新家庭农场抵押贷款方式,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优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产销对接,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保障。

积极与区农林、水务、国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系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机补贴等项目。

(三)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及时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明确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培育机制,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予以表彰。广泛宣传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上一篇:十佳大学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正确使用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