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2024-08-01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精选8篇)

篇1: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②不值一提。【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古义】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今义】秋季。【古义】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今义】配偶(女方)。【古义】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食肉。“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指战国时秦国殽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古义】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睢不辱使命》)

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古义】虽然如此,尽管这样。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3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4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茼列传》)

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古义】公开扬言。

4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4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过去。【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44.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古义】关切、问候。

4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古义】于是写作了。

46.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有意——【今义】有心思;故意。【古义】有某种想法、打算。

4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义】盟约。

4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荷纂丈人》)

丈人——【今义】指岳父。【古义】老人、长辈。

4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群英会蒋干中计》)

丈夫——【今义】妻之配偶。【古义】男子。

50.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古义】指给人看。

51.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古义】智慧和力量。

5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5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如,

5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祖父——【今义】父之父。【古义】祖和父,祖辈和父辈。

5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56.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

57.①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②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①处处。②时常,常常。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59.①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

②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②一年。

60.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61.①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②告别时的动作。

6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63.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

64.宁可致意耶?(《柳毅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

65.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②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反复——【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

6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古义】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67.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方便。

6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活泼好玩。

69.吾祖死了早,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

70.吾状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

7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

7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

篇2: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篇3: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义的扩大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字词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词义扩大的变化。例如“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人教版九<下>《曹刿论战》) 中的“再”, 古义是“两次”或“第二次”, 今义扩大到泛指行为动作的重复。

二、词义的缩小

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词义在今义中词义缩小了。例如“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人教版九<下>《孟子》二章) 中

的“亲戚”, 古义指族内亲属 (即父母兄弟) 和族外亲属。今义只指族外亲属, 即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三、词义转移

古代汉语中的某些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发生了转移。例如“牺牲玉帛, 弗敢专也” (人教版九<下>《曹刿论战》) 的“牺牲”一词, 原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转移到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去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一、词义的扩大

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词义在今义中发生了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人教版九<上>《出师表》) 中的“卑鄙”一词, 原指“身份低微, 出身鄙野”, 今义指品行不端, 道德败坏。

篇4: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

“河内凶”,如何翻译这句话呢?如果用“现代意义”来解释似乎也通顺,那就是“河内出现险情”或者“河内出现了性格暴躁、心肠歹毒的歹徒”,稍微联系一下上下文,马上就能发现这种理解不合情理,这里的“凶”只能理解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可见,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文言实词“凶”,而“凶”在古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差异又很大。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不用了。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文言实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实词的“现代意义”来解读它的“古代意义”,从语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窜译”一般大体还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殊不知,这样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最容易迷惑我们的陷阱,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引起特别注意。

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有较大差别,其原因有下列几种情况:词义扩大。如古代典籍中的“江”“河”“山”专指长江、黄河和崤山,现泛指一般河流和山川;词义缩小。再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专指黄金;词义转移。如“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本指“外交人员”,现则专指“出门时带的包裹”。词语感情色彩变化,一种是古褒今贬,如“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中的“风流”,古指“杰出、英俊”,现指“轻浮放荡”;二是古贬今褒,如“行为偏僻性乖张”(《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乖”,古指“偏执,不驯顺”,现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数量较多。如何在学习文言文时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呢?关键是要有基本的辨析能力和一定的识记基础。

(1)辨清“单双”。要分辨清楚一个文言实词的属性到底是单音节词还是多音节词。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明显的差别。特别是有些古汉语中的双音节组合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单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节词,而只是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解决办法如下:

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然/后”“地/方”“其/次”“学/者”“其/实”“祖/父”“智/力”“于/是”“交/通”“妻/子”“指/示”“以/为”“因/为”“无/论”等。

②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双音词。古文中的双音词有很多种类。一类是专有名词,如“女娲、天子、社稷”等;一类是属于单纯词的双音词,如“窈窕、参差、翩翩、仓皇”等;另一类是合成的双音词,如“公姥、作息、缓急、异同、率尔”等;还有一类是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偏指“作”,“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偏指“入”。这样的理解只要稍微结合文章就不难判断。

(2)分析“微异”。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只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仔细辨析,因为稍不注意差异,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矣千里”。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字,在此句中是“吝惜”的意思,与“爱护”“爱惜”意思相近,但又有根本区别。再如“劝学”中的“劝”,解释为“勉励”“鼓励”是妥当的,如果解释为“劝告”,就有了一定的“误差”。

(3)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文言实词,要尽可能多地牢记它们之间的“迥别”之处。例如“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又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是“到……去”,古今词义刚好相反。再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的“憾”字,在句中当“不满”讲,而现代汉语则解释为“遗憾”。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记这些“迥别”。

当然,对于同一个词语,古今意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不同,仍然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义予以辨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时时具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辨析意识。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6.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7.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8.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9.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10.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11.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12.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 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2.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 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者某种事情上。

4. 古义:盟约,名词。今义:限制,动词。

5. 古义: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6. 古义:拐棍。今义:扶着老人。

7. 古义:地位卑微,见识浅陋。今义:人格低下,品性恶劣。

8. 古义:狂放不羁。今义:肆无忌惮。

9.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10.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确实如此。

11. 古义:多多告诫。今义:多多感谢,表示感谢的客套话。

篇5:木兰诗古今异义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通假字:

篇6:古今异义词

1、兵

古代“兵”的意义,最早是指“武器”,后来引申为“士兵”、“军队”。现在的“兵”,通常专指“战士”,不表示古代那种“武器”的意义。

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兵不血刃:兵器)——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

⑵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李广率领士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他不到水边去。⑶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高气爽,在沙场旷野里大规模地检阅部队。

2、薄

古代的“薄”字,有时相当现代汉语中的“迫近”或“接近”,作动词;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稀少”,作形容词。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稀薄”、“不厚”、“不肥沃”等意义。⑴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迫近傍晚的时候,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吼叫,猿猴悲啼。⑵日薄西山。(李密《陈情表》)

——太阳接近西边的山,即将落下(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⑶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即使狐裘锦被,也觉不暖太单薄(不厚)。

3、国

古代的“国”,常常表示“国都”、“国防”、“地区”等义,它跟现代汉语的“国家”的“国”是有差别的。

⑴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⑵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

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红豆生在南方地区,春到又会萌发多少新枝? 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二章)——外部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入侵的忧患。

4、间

古代的“间”经常表示“夹杂”、“参与”、“间或”、“离间”,作动词;有时也表示时间和数量。现代汉语中 “中间”、“空间”、“时间”、“车间”、“间接”等双音词里的“间”,表义跟古代的“间”是有所不同的。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做官掌权的人自然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里面去呢? ⑵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几个月以后,还时常间或有人来进言规劝。

⑶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

⑷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样才能得到宽广的房子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⑸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元结《右溪记》)——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就可以形成环境优美的都城。

5、穷

古代的“穷”,主要指“尽头”、“完”、“没有出路”,常作动词。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要使眼睛看到千里之远的天尽头,需要再登上一层楼。⑵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船)再向前行,想走完那(一片)树林。(成语:穷兵黩武、穷凶极恶、穷极无聊)

6、走

古代的“走”,主要是“跑”、“逃跑”的意思,常作动词。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⑵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卫青捉到俘虏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⑶双兔傍地走。(《木兰诗》)——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

⑷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成语:走马观花)——夸父和太阳赛跑。

7、去

古代的“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离开”,一般着眼于“行动的起点”,现代一般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地”。此外,古代的“去”还有“距离”的意思,现代一般没有这层含义。⑴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⑶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斜着眼睛看他射箭,看了很久都不离开。

⑷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彭端淑《蜀鄙二僧》)——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近。

8、涕

古代的“涕”常指“眼泪”;现代的“涕”,单指“鼻涕”。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今天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⑵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将军列传》)

——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成语:涕泗滂沱,古代指“鼻涕”有一个专门的词“泗”。)

9、坐

古代的“坐”,可以指“犯……罪”、“因为”、“由于”等意思。⑴齐人也,坐盗。(《晏子使楚》)——(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⑵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停下了车子(欣赏),(是)因为喜爱(这)枫林的晚景。

10、鄙

古代的“鄙”,有“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目光短浅”的意思。⑴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蜀鄙二僧》)——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

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⑶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并不因为我地位卑贱鄙陋(即地位低下)。

11、加

古代汉语的“加”有“夸大、虚报”,“更”的意思。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牺牲,也是古今异义词,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之类的物品)⑵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愚公移山》)——但是山不会再增高,哪愁挖不平呢?(加:更)⑶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增益)

12、是

古代汉语中的“是”,作判断词用比较少见,大多当“这(些)、这样、这里”讲,常作代词。可是在判断句中,翻译时又要在“这”后加“是”,这是根据判断句的要求加的,不要理解为原句的“是”就作判断词用。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⑶如是再啮。(纪昀《河中石兽》)——像这样再次冲击。

⑷是日更定。(张岱《湖心亭看雪》)——这天五更天的时候(即天亮前)。

⑸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他聪明而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为这称他为“文”。(还有“是故”、“由是”中的“是”一般也作代词用。)

二、多义词辨析

1、故

既克,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故人西辞黄鹤楼。(旧的)

2、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临表涕零。(面对)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临溪而渔。(来到)

3、固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求之下流,固傎。(固然、本来)

齐人固善盗乎?(固然、本来)(人固有一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固若金汤(坚固)

4、将

公将鼓之。(就要、将要、打算)

广以郎中令将(jiàng)四千骑出右北平。(带领、率领)诸将多中(zhòng)首虏率(lǜ)。(将领、将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持)将功补过、将计就计(利用)

5、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放弃等待、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便舍船,从口入。(丢下、弃置)

退避三舍(数量单位,古时候行军以三千里为一舍)

6、亡

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丢失)国恒亡。(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是“没有”的意思)亡羊补牢(逃跑)

且秦灭韩亡魏。(使……灭亡)

7、居

面山而居。(居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逗留)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位于)

8、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背走)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忘恩负义(背弃、违背)

9、殆

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祸害)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恐怕、也许)

10、数

停数(shù)日,辞去。(几,表一个以上的不确定数目)以为李广老,数奇。(命运的定数)广数自请行。(读“shuò”音,多次、屡次)

数(shǔ)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计算、清点、算得上)

11、益

满招损,谦受益。(好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增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更,更加)精益求精(更加,更)

有所广益。注意:“广益”在这里是一个词,是“扩大(成果)”或“增加(效益)”的意思。

12、作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起,兴起)一鼓作气。(振作,兴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劳作,耕种)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撰写,写作)设酒杀鸡作食。(做,烹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发,振作)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建造,兴建)

13、骑

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骑兵)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跨坐)燕山胡骑鸣啾啾。(战马)

14、然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样)人恒过,然后能改。(这样)屋舍俨然。(……的样子)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然,胡不已乎?【(既然)这样】 不以为然(真确,对的)

15、俱

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一起,一同)为一说,使与书俱。(一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同俱,详细)百废俱兴(全,都)

16、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顾此失彼(照顾)、顾名思义(看,看到)

17、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型)神情与苏、黄不属。(相同)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18、志

苦其心志。(内心)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卒章显其志(志趣,志向)

19、绝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消失,停止)

南绝幕(幕同漠,沙漠),遇前将军、右将军。(横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的)20、食

主人日再食。(吃)(《送东阳马生序》)不食(吃)嗟来之食(食物,这里泛指“施舍”)以待饥者而食(sì)之。(把食物给人吃,给……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喂养)

21、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eì)陛下。(赠给,留给)

22、度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度过)

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估计,考虑)

23、见

昨夜见军帖。(看见,看到)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进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4、说 公输盘不说(yuè)。(说同悦,高兴)请说(shuō)之。(陈述,解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劝说,说服,游说)

25、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乃重修岳阳楼。(修建,改进)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写,撰写)

26、使

桓侯故使人问之。(派,派遣、命令)晏子将使楚。(出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让,叫,使得)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使者)

27、市

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市场)百里奚举于市。(市井之间)

28、之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到)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操蛇之神闻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不翻译)

三、词类的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坐车)

——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⑵齐人三鼓。(击鼓)——齐人击鼓三次后。

⑶腰白玉之环。(腰间挂着,腰间佩带着)——腰间佩带着白玉环。⑷人恒过。(犯过失)——人常常会犯过失。⑸子安能为之足?(添画足)——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⑹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藤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⑺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的入侵。

⑻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取泉水煮茶喝的,举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

⑼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生长草木)

——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长草木的地方。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节)。——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怎样判断名词用作动词?

总的来说是要看上下文意,就是要看活用的名词跟它前后的其它词语、句子在意思上的关系,要看怎样解释活用的名词才能把上下文意讲通。

但在上下文里,词汇的意义是受语法结构支配的。所以,分析一个名词跟连用的其它词汇组成什么结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种结构关系,总起来说有并列、修饰、动补、动宾、主谓五种。根据以上所举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1、名词带宾语时,用作动词。若两个名词连用,从上下文意看,按并列、修饰、动补、主谓关系讲不通,那它们就是动宾关系,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后边的名词充当它的宾语。例(3)、例(6)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2、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时,后一个名词用于动词。例(1)、例(2)、例(4)、例(5)、例(7)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3、助动词(欲)、副词(不,弗,尽)后边的名词;特殊指示代词(所)后、特殊指示代词(者)前的名词,一般都用作动词。例(8)、例(9)、例(10)就是这样的。

4、名词靠连词“而”跟动词连接在一起,名词在这样的结构里,常是用作动词。如果“而”连接的一边是动词,一边是名词,这里的名词就用作动词。例(8)就是。

5、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或处所名词时,一般都用作动词。

(二)、使动和意动用法

⑴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趣;形容词)——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⑵不耻下问。(把……当作耻辱;形容词)——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⑶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奇异;形容词)——渔人感到很吃惊。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以为……有恩惠;名词用作意动)——(难道是为了)我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⑸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形容词)——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⑹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形容词用作意动)——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形。

⑺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形容词用作使动)骨。——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⑼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触动;动词)——用这种方法来使他的内心触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⑽未尝稍降辞色。(使……降;动词)

——他从未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⑾初极狭,才通人。(使……通;动词)——开始时非常狭小,仅能一人通行。

⑿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动词)——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一般来讲,使动用法都具有“使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使其(宾语)发出动作或使其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用作使动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意动用法都具有“把什么当作什么”或“认为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把宾语当作什么或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或状态。用作意动的词,一般是名词和形容词。例如,幕天席地,就是在心里“把天看成幕,把地当作席”;美我,就是在心里“认为我美”。

(三)、名词作状语

⑴山行六七里。(在山路上)——在山路上走了六七里。⑵学而时习之。(按时)

——学过的知识按一定时间温习它。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缘上。⑷行拂乱其所为。(用行动)

——用种种行为来使他所做的事情受到干扰。⑸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每天)——我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⑹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⑺酿泉为酒。(用酿泉水)——用酿泉的水酿酒。

名词作状语,一般用在动词之前,表示时间、处所、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状态。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⑴斯是陋室。(用“是”表示判断)——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屋。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表示判断)——醉了能和众人共享欢乐,醒了能用文字写意的,是太守。⑶且今之勍(qíng)者,皆吾敌也。(“……者……也”表判断)——再说,当前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此……也”表示判断)——这实在是局势危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此……也”表示判断)——这就是岳阳楼上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啊。⑹夫战,勇气也。(用“……也”表示判断)——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⑺(此)忠之属也。(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一般来说,判断句在翻译的时候都要加进判断词“是”。如果是用“诚、则、亦、皆”等副词表示判断,翻译时应在副词后加“是”。此外,副词“乃”、动词“为”也可以用来表示判断。例如:

⑻项燕为楚将。(用“为”表示判断)——项燕是楚国的大将。

⑼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乃”表判断)——应当继承皇位的人是公子扶苏。⑽我亦鬼。(用“亦”表判断)——我也是鬼。

2、被动句式

⑴出淤泥而不染。(无被动词的被动句,翻译时要在动词谓语前加“被”)——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⑵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为……所”,表示被动)——山峦被晴后的积雪洗过,美好的风姿如同擦拭过一般。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表示被动)——一首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诗歌。

⑷柔梢披(于)风。(介词“于”省略,表被动,被)——柔软的枝梢被风吹散开。

⑸帝感(于)其诚。(介词“于”省略,表被动,被)——天帝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

3、宾语前置句

⑴何有于我哉?(何有即有何,“何”是有的宾语前置)——对于我来说做到了什么呀?

⑵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何以战?(何以即以何,“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凭借什么条件作战。

⑷夫子何命焉为?(何命即命何)——您有什么见教呢?

⑸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即与谁)——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⑹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即弗怠之,代词“之”是怠的宾语前置)——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停止抄写。一般说来,古汉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4、定语、状语后置

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荷担之子孙)——于是(愚公)带领能挑担子的儿孙共三人。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即千里之马)——每天能跑一千里的良马,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粟。⑶尝射于家圃。(即于家圃射)

——他曾经有一次在家里的菜园里射箭。⑷何不试之以足?(即以足试之)——你为什么不用脚试穿它一下?

篇7: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或环境凶险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两处的间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篇8: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大家知道,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 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 既有同, 又有异, 如“山”、“水”、“牛”、“羊”、“日”、“月”这些词, 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 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我们学习文言文时, 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否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要辨析古今异义词, 就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的演变情况, 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一、古今异义词的演变

(一) 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 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1) “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的“河”, 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 中的“亲戚”, 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指有婚姻关系的所有成员。

(二) 词义缩小与上述相反, 有些词, 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 也就是说, 今义范围缩小了。如: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中的“妻子”, 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2) “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中的“裙”, 古代泛指衣服;今义专指裙子。

(三)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 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 旧义就不存在了。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

(1)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出师表》) 中的“涕”, 古代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2)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中的“池”, 古义是护城河;今义是池水、池塘。

(四) 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 古今意义的不同, 不仅仅表现为范围的变化, 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包括:

1. 褒贬意义的不同, 如:

(1)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中的“无赖”, 古义是活泼好玩, 是褒义;今义却是流氓, 刁钻泼辣, 无理取闹的意思, 是贬义。

(2)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谤”, 古义是议论, 是中性词;今义是诽谤、毁谤, 是贬义词。

(3) 乃捐金于野 (《乐羊子妻》) 中的“捐”, 古义是丢弃, 是中性词;今义是献出, 是褒义词。

2. 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

(1)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中的“痛恨”, 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仇恨, 意义加重了。

(2)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出师表》) 中的“感激”, 古义是感动振奋、愤激;今义是感谢, 意义变轻了。

(五)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 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例如:

(1)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晏子故事两篇》) 中的“其实”, 古义是“它的果实”, 是两个词;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承上文而含转折) , 是一个词。

(2)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中的“无论”是两个词:“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今义是一个连词,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二、古今异义词的辨析

(一) 今义试验辨析法

考试中常会有这样的题型: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发生 (或没发生) 变化的一项。如果这时候我们拿不准加点词语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可以把这个词的今义放到句子中去试一试, 如果讲不通, 就可以断定它是古今异义词。如“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曹刿论战》) 中的“狱”, 它的今义是“监狱”, 如果我们把它放到句子中去翻译, 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监狱,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也一定会按实情处理。”这样翻译显然讲不通---处理的只能是“案件”而不能是“监狱”, 所以我们断定“狱”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

(二) 结合语境辨析法

如“……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中的“所以”, 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它是否是古今异义词呢?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大家知道, 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 它常与“因为”连用, 也可单独用于表结果的分句前面。但这个句子前面的一系列短语并不表原因。所以我们可以断定, 这里的“所以”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它在句中的意思是“用来……”, 整句的意思是:“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三) 此外, 在文言文中只要碰到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的双音节词, 就要特别注意它极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

如上文提到的“妻子”、“痛恨”、“无论”、“感激”、“其实”等这些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的双音节词, 在古汉语中都与今义不同, 都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

上一篇:电业安全操作规程考试下一篇:二甲复审实施方案及任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