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

2024-07-13

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精选12篇)

篇1: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

在《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中,万玮校长引述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育研究需要三个视角,分别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与“蚂蚁之眼”。这三个视角分别对应宏观、中观与微观。

(一)飞鸟之眼

飞鸟的视野比较开阔,看到是大目标,大格局,对于地面微小的物体反而不是那么在意。用飞鸟之眼来看事情,考虑的就是大问题,本原的问题。《西游记》里孙悟空一眼就看穿白骨精假扮的姑娘,大喊一声:妖怪!挥起金箍棒就要打。洞穿真相不同凡响。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一首很著名的诗《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这就是飞鸟之眼,让你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你的孩子的确是因你而来,却不属于你,而且终将离你而去。你还有什么烦恼呢?你们家的孩子,看起来调皮,但有可能是天蓬元帅下凡,投胎到你家。人家早晚有一天是要回天庭的,就这么几年待在你家,你还不好好待他?想想这些,教育孩子过程中偶尔出现的问题都不是事。

(二)蜻蜓之眼

蜻蜓的飞行有一定的高度,同时也能接地气。书中提到:蜻蜓之眼,理想的团队成员应具备的`三项品德——谦卑、渴求、聪慧。谦卑肯定不是自负,谦卑也不是自卑。渴求是指自我驱动,为的是积极地把事情做好,为有更好的结果多做事、多承担、多学习。应该是为集团,为团队而非为自己的利益,也不是没命地工作、失去自我生活的这种。这里的聪慧不是智力上聪明,而是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知道怎样能有效地与他人处理好关系,能够调适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聪慧用在促进团队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西游记》中唐僧收了三个徒弟组成团队完成西天取经大业;《三国演义》中刘备桃园三结义,之后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建立蜀汉基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马云创业之初,寻找投资人入股最终建立阿里巴巴王国,俞敏洪和合伙人共同创立新东方,遍布全国各地。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主义,更需要团队合作者。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亦如此。

(三)蚂蚁之眼

作为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学习落后的学生,再发现其身上的缺点时,会表现出气愤,认为这孩子无可救药,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关注的也是微观层面的养育,尤其是妈妈们,买很多育儿书,听很多成功妈妈的经验介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书中提到:教师的两个角色——教练和指挥。教师应当把自己当作教练,把学生当成客户。教师应当想尽办法激励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同时教师的作用和指挥类似,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让学生互有分工,共同合作,形成合力。每个教育对象都有不同的特点或说与众不同之处,老师或家长应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师或为人父母的职责所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校教育的视角,在不同的高度与角度,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风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修炼自己,提高素养,去探寻教育的真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2: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

如果一个人喜欢工作或学习,享受工作或学习,在工作或学习中感受到自我成长与价值的实现,就会自动自发,创造出无限的发展可能。学校的管理目标就是培养人,而不是培训人。人成长了,教师和学生被赋能了,目标就会实现。关于在管理中如何赋能,万校长的几个观点和思考都非常独特。

重输入,更重输出

关注输出,可以促进输入。注重输出,就是要强调基层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愿发声,能发声,善发声;愿担责,能担责,善担责。个人认为,在学校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管理者,都要为发声者广开言路,善于倾听,为沟通扫清障碍。我们自己也应该树立教育和管理的“信仰”。正如万校长在本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学生最终走向独立自主,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管束下,在一个自由的真实自然的环境中,独立做出好的选择,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这将展现不一样的校园气象,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气象。

踩油门,更要踩刹车

管理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控制、激励与服务。万校长将管理中的激励比喻为“踩油门”。一些管理者,往往是控制做得太多了,员工都停在原地不动,因此管理者需要激励,需要踩油门。如果员工是被充分激励的,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就变成了服务。踩刹车就是一种服务。员工充满热情,主动性特别强的时候,有时会造成部门之间发生矛盾。这个时候,管理者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调节疏导,这就是踩刹车。对管理者来说,刹车踩得比油门多,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幸福。我想很多教育者都为如何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而苦思冥想,大伤脑筋过,那如何激励就又是一门艺术,给与教育对象充分的肯定,充分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的加以引导和帮助,做好服务不失为一种激励,在这样的土壤中也才能生发出创新的种子。成就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靠权威,更靠涌现

万校长认为,学校应淡化行政力量,尽量克制从上到下行使权力的冲动,而应支持自下而上的力量。因为如果老师们想做一件事,就会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件事是学校指派的,教师也许就会敷衍了事。一个团队或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

校园里,每次学生和我问好,我都积极地回应,慢慢就发现学生主动向我问好的在不断增多。这个过程就淡化了行政的色彩,社会角色的差别,没有强制学生必须问好,而是靠学生自发地涌现出来。在班级里渐渐修正指责和批评,以自身的示范来影响学生,如果一个老师是真心地为学生们好,他们是会感受到的,也会真诚地喜欢老师,这一定和权威没有关系,而是自发地涌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自发的涌现,可能还是你做的不够,或者做的时机不对,没有产生该有的效果。

篇3:学校要想方设法督促教师读书

但是,当前教师阅读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除了教材和教参,别的书刊基本不看。而且这些教师不读书还有很多的现实的原因和十足的理由,如,教师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等等。

教师不读书,后果很严重。留心观察会发现,学生不满意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没有责任心的。许多教师往往是忙于工作,读书时间少了,思维空间和视野变小了,观念落后了,人文素质欠缺了,如,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了解学生的感情需求。不考虑时代的变化,教育学生时缺乏换位思考,不讲究批评艺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几十年一贯制,教育理念落后而不自知。这些教师基本不看书、不看报、不看新闻,孤陋寡闻,视野狭窄,看问题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有一些教师甚至情绪化严重,逆反心理、职业倦怠、自以为是的情况成为常态。这种教师很难适应新的课改,也很难培养出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勇于创新的人才。

那么,学校要怎样督促教师读书呢?

1.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 把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的必修课, 规定教师每个学期自读教育教学方面书籍的数量以及手写读书笔记字数的任务, 期末专人检查, 作为教师业务学习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逼着教师读书。通过行政措施督促教师读书, 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 在一些教师还不能自觉学习的情况下, 依靠行政手段、通过制度约束是有必要的。这就像教师培训国家也要规定培训的时间一样。

2.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每次教师活动时, 规定一项重要内容是组织教师理论学习。这给教师集体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如果认真坚持下去, 一个学期至少会学习不少东西, 坚持数年, 必有好处, 这里贵在坚持。至于学习的内容可由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择。但是, 作为制度, 学校必须规定学习和检查的纪律。

3.充实学校图书室、阅览室, 给教师免费办理阅读卡、借阅证, 给教师每天下午留下5:00-6:00的时间, 用于阅读。图书管理员要经常推荐优秀图书、刊物和文章。学校还要利用校报、校园网经常刊登一些高质量、富有启发性的文章, 推荐一些必读或者选读的书籍供教师自学, 以培养教师业余阅读的好习惯。学校还可以在教师办公室设立小书架、小报栏, 由教研组推荐需要陈列的专业书刊, 方便教师学习。

4.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手段促进教师阅读。首先要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较差的教师进行培训, 使之熟练掌握网络通讯技术。然后要求每个教师加入学校的群, 建立自己的空间或者博客等。经常在群共享中上传一些好的教育教学文章。在空间中转帖富有启发性的人文性强的文章、教学经验等, 供教师共享, 吸引教师学习。

5.根据教师的不同问题, 有针对性地推荐不同书刊。如, 思维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的教师, 给他们推荐哲学书籍;给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 推荐新课程的书刊;给情绪化倾向严重的教师, 推荐心理学方面的书刊;给上课刻板的教师推荐如何激活课堂的书籍;给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推荐教育家的名言和优秀教师事迹。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 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 供他们参考, 这可能更容易被老师接受。

6.奖励优秀教师时, 很多时候可以奖励优秀书刊。如, 青年教师赛教的获奖者、校级公开课的获奖者、校级优秀论文的获奖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研组长等, 可以给他们奖励一年的《班主任》, 或者《课堂密码》《英才是这样炼成的》等优秀书刊。观察发现, 为了让每个人都学习某个材料, 从而人手一册时, 真正学习的人不多;而作为奖励手段, 把优秀书籍奖励给了少数人, 这些人不仅比较珍惜, 从而认真学习, 而且, 办公室的其他人也非常好奇, 大家争相传阅, 效果很好, 正是“物以稀为贵”。

7.请专家到校听课评课时, 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弱点, 由专家推荐富有针对性的书刊给相关教师, 相关教师往往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和体会, 并努力在教学中尝试、实践。这是借助专家的影响进行教育教学诊断, 诱导教师读书。教师感到读书对自己教育教学有帮助, 就会努力读书。

8.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读书节, 集中开展专家讲座、教师成长报告、读书笔记及随笔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教师读书专栏”, 定期推荐优秀文章, 组织交流教师优秀读书笔记、书评及随笔, 开展网上研讨;鼓励和支持教师建立“读书成长共同体”“博客群”等交流平台, 分享读书心得与经验。这些活动会为教师营造一种强烈的氛围。

9.积极动员所有教师参加读书竞赛活动, 给他们免费报名, 提供资料, 对于获奖者予以奖励, 努力形成教师竞相读书的风气。教师的办公室可以悬挂一些教育家关于教师学习读书的名言、警句。还可以开展全校性的捐书活动, 创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

10.校长要科学管理, 加强教研, 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普遍还是爱读书的, 但是, 如果教师每天有无数的作业要批改、教案要抄, 要应付数不清的各种检查, 天天疲于奔命, 那么, 即使图书馆全天开放, 给教师提供了书刊, 也形同虚设。其实, 教师读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利于教师腾出时间读书, 它们是相得益彰的。

篇4:让读书成为学校的品牌

一、阅读走进课堂,学子与书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的阅读需要时间的保证,阅读习惯要从课堂上来培养,阅读能力要在课堂上得以提高。为此,我们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每到阅读课,老师和学生们便一头扎进书海,有时纯粹是让学生安安静静地看课外书,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中走进书的世界,默默地与书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有时是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读书方法,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在老师的引领下提高阅读能力;有时是老师大声地读给学生听,用有声的朗读带动学生爱上阅读;有时是开展好书推荐、读书沙龙活动,等等。让阅读走进课堂,让逸夫学子与书结为一生的朋友,虽然阅读的日子是平凡的,但阅读的人生从此变得幸福。

二、小手牵大手,共享读书乐趣

爱上读书的学生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走进书的世界。亲子阅读是最有温度的阅读,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写作,一起成长。学校连续两年面向一年级学生家长举办了“播撒幸福的种子——亲子阅读讲座”活动,老师把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片段和成果进行公开展示,家长们互相交流和孩子读书的方法和心得。精彩的课堂,生动的例子,由学校发放的“阅读宝典”,无不在向家长们传递着一个信息:与孩子一起读书,就是在播撒幸福的种子,静静等待,终有一日会发芽开花结果。为了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家庭,学校又发出了争创“书香家庭”的倡议,组织家长参与美文抄写活动,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举办“我和孩子一起读书”亲子阅读征文比赛,记录亲子阅读的温馨故事,一起制作读书卡、手抄报……在一次读书节闭幕式上,“书香家庭”的家长代表在后台等着上台领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其中一位家长说:“谢谢学校提供的机会,真的很难得,我很激动。”有的家长多次提到,和孩子一起读书,感觉自己和孩子贴近了很多,很温馨。学校和每一位家长都认识到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领奖,也不是为了自己读书,而是为了唤醒孩子对书的兴趣,引领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与书相伴。

三、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与作家零距离对话

每读一本书,就是和作家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由于学校财力有限,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家又很少,为了让孩子们能与作家亲密接触,我们与图书馆、出版社、书城取得联系,获取作家资源,并邀请到学校来。经过多方努力,2009年5月,我校举办了作家见面会。见面会时,孩子们聚集在操场,静静地聆听作家讲述童年的故事,用心记录作家的写作宝典,还和作家玩起了有趣的互动游戏。活动的后半段,各班学生都涌到学校综合楼大厅购书并索要签名,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津津有味地讀起来。活动过去了很久,但直到现在,还有学生谈起那位作家,说她是哪个地方的人,不时说起她的故事。可见,当一个孩子用心倾听,用心交流的时候,榜样影响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四、丰富的读书活动,多样的书香成果

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是师生和家长们参与读书活动、展示读书成果最开心的时刻。在第三届读书节活动中,五年级和一年级的同学们大手拉小手,一对一进行阅读交流,制作采蜜卡,成为读书好朋友;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利用晨读、午读、晚读时间,背诵一首首美丽的儿童诗歌;三年级的同学们则与家长通过书信的形式交流读书的收获,共享读书的快乐;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读书日记本上写下自己读书的点滴感受,记录自己阅读路上的足迹;六年级的同学们在一张张手抄报上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家长和老师们参与了美文抄写活动,写下自己读书的故事。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红领巾跳蚤书市”热闹非凡,在书市上可以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和同伴进行互换……每年的读书节,我们都制作读书成果板报,布置展台,展出学生、家长的读书作品不计其数,评选“小书迷”“书香家庭”和“书香班级”,《南宁市逸夫小学经典诵读本》《雏凤清声》,一本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自编书籍无不凝聚着孩子们幸福成长的足迹,一份份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一张张精致的采蜜卡,一篇篇亲子阅读征文,一幕幕踊跃购书、与作家亲近的场面,一个个专心致志、欲罢不能的阅读镜头,都记录着全体师生和家长们读书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同学们的读书成效。

经过几年努力,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逸夫校园读书文化,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食粮,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篇5:学校管理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书笔记1

我是一个很中庸性格的人,我觉得我身边的同事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不敢也从没想过去表达出批判和否定,因为每个人生存的环境的不同,我必须要尊重和接纳每个人在其生长环境中所带来的性格。就像书中所说,只有双方在情感上相互接纳,有效的沟通才会发生。

就像3月4日早上,我老婆上班途径一个路口左转,因为没有礼让一个闯红灯的行人,被交警拦下来扣了3分罚了100。电话里跟我说到这个事,我却很是恼火,我恼火不是因为罚款之类,而是她急急忙忙的表述让我以为她是撞到了行人或者自己撞到了哪里,这时的我就是没有去聆听和接纳她此时此刻的想法,我失去了这一次有效沟通的机会。所以,我应该先去思考怎么安抚她,问清了情况再做判断。

我的性格在学校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弱势。按照万校长所说,我就是典型的人本主义者,我的初心是为了学生和老师,这是一种在“共产主义接班人”培养观念中最根深蒂固的想法。但是这种没有约束不成体系的思考模式如果贯彻在工作中,确实一切工作似乎都是以人情和关系作为推动力了,那么“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要用合理的规范约束彼此的工作空间,要用合理的人格魅力鼓舞你工作的氛围,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属于自我的教育理想。

高三的我,模考只在一本线,幸好,琴一直在学,弄了半年小三门和声乐,草草上了高考的战场。很幸运,成为华中师大从安徽招走的最后一名学生。那时候,想着大学毕业出国或者读研,没想到被调剂成了国家免师,也就是说我进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注定毕业回到合肥做一名老师。我不想,但是我不想给家人带来烦恼,或者说在长时间父母包办的家庭中生活,我不想再麻烦他们为我做什么。教师这个词,我那时候还是很害怕,我害怕自己成了教师,会变成我们记忆中凶狠的老师那样。

不知不觉,七年,很庆幸,我没有变成我讨厌的那样,我因为一个一个可爱的孩子,拥有了自己浅薄的教育理想,人们说“立于礼,成于乐“,我想成为一个能让孩子们幸福的老师,成为真正做到服务于同事们的政教处工作人员,影响他们的品格谈不上,但我希望可以改变孩子们的气质,也许我做不到这么高大,但是有时候也需要有一点唯心主义和盲目自信不是吗?就像书中谈到“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你要不想,你就做不到”。我很想,我很想让孩子们或者比我年轻的老师们避开我走过的这前半生弯曲、不够努力的路。

我曾经也有过抱怨,袁校长也教育过我,我也慢慢发现抱怨会发泄你一时的不爽也会抹杀你身上的阳光,所以与其抱怨不如闭上嘴听听歌,换个情绪再开始。更不要害怕错误,我时常犯错,甚至有时候会连累到同事,记得去年做班主任培训的招标,因为我标书没有做好,招标当天让彭主任、袁校长都感到难堪,但是我知道我下次,一定不会再错一次。

身为人,我们都在追寻自己的空间,这不是一套房、一辆车、一个名分可以衡量的,是对自己的约束、鼓励等等自我要求的集合体。

结合书中最终谈一句,作为教育管理者,我需要去做什么,或者按照书中划分,那所谓的“非常事。就是不断成长和进步自身的能力,身为教师,就做合格教师份内之事,身为政教工作人员,就做因为做好的五育工作。承担好自己身上的信任与责任,用心思考更远的未来。

王华校长曾经在公费师范生招聘时和我说过一句玩笑“浩然你这是把招聘当做事业来做啊?”,那时候就是想搞好,那就是我心里的“非常事”,短期没有太大效果,但是未来一定会有阳光的那种事,这里不得不说,未来的阳光我曾经从来不曾看到,感谢袁校长、感谢各位前辈,为我这种中庸的人拨开云雾,谢谢。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书笔记2

暑假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从中收获了很多。今年我教六年级,六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很容易引导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便又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要当心理健康医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保持乐观的心态。

有这么一句话:你最后一次称赞你的孩子是什么时候?也许大家都不记得了!因此,当老师的不要太吝啬自己的言语,要善于夸奖我们的学生,表扬我们的学生。毕竟,他们太需要这样的表扬。

通过阅读,我知道教师要做到上面那些,就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对待教育事业要满腔热忱,对工作要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要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要充满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何偿不用呢?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和其它职业一样需要心理疏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和生活一样,不论酸甜苦辣、不论喜怒哀乐都必须去面对去接受。生活需要修行,教育也是一样的需要修行。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学习周弘和邹越的教育和激励方式,再加上自己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好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功!

通过阅读,我也知道了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学生,更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书笔记3

《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告诉我们: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看似简单的三个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一眼看来我认为就是递进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带着这样疑问和好奇走进这本书。

一、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

我把搭台理解为服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服务,教师为学生与家长服务,学校管理者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今后我也将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所谓课程,就是学生全部校园生活的总和。从改变学生气质的角度设置我们所理解的狭义课程之外的广义的课程。关于课程方面,万校长有个做法很值得我们的工会学习:那就是通过工会为教师开设了俱乐部课程。教师可以自由申报开设俱乐部课程,经审核后向全体教职工开放报名,学期结束时学校给予经费支持。这一点,我想今后工会也可以和科研处来联手把对教师开放的课程能够做起来,之前科研处也在教师会上提过,希望可以落实,在教代会的提案中,也有老师提到这样的愿望。

校本培训确实非常重要。我们行知学校每年寒、暑假在校本培训上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会邀请很多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如肖川、鲍鹏山、陈龙安、余文森、把嶙、凌宗伟、韩军等走进学校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引领教师发展与成长。而今年担任寒假的校本培训工作的,大多是我们自己的教师,等同于我们自己的教师讲坛,为我们本土的教师搭建这个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活动、家长学校也是,搭建平台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也应当是家长成长的平台。借助学校这个平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能帮助家长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二、好的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就要激发和释放人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激发潜能,其实就是创新。创新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融合,另一个是封闭。万校长用人类的繁衍形象的说明了融合所产生和带来的变化和发展。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如果不是和40中真正的深度融合,不断的发展,再融合、再发展、再壮大。第二个来源是封闭。大家都知道疫情的时候因为封闭,才让我们在抖音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排遣郁闷和打发时间的创新娱乐方式以及各种创新的美食,我想美剧《越狱》的逃亡办法,估计也是因为封闭而激发出来的。

执行力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弱。创新需要有三闲:闲时、闲钱、闲情。闲时和闲钱容易有,闲情却不易得。闲情其实就是兴趣,管理不能只靠权威,更要靠涌现。因此,“赋”不等于“缚”“赋”是给予,“缚”是束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过去妇女的缠足,因束缚而抑制了成长,造成畸形。万校长说:因为如果老师想做一件事,就会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件事是学校指派的,教师也许就会敷衍了事。例如我们才组织参加的2021合肥市女工手工才艺作品展,就是老师们自愿主动积极要求参加,报送的每件作品也都是精雕细琢,认真准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万校长说,需要给学生自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只有这样,创新才可能发生。一个团队或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

三、好的学校管理是成长

学校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的成长。真正的组织管理就是要将法家思路和儒家思路结合起来,外儒内法或者内儒外法,两种思路达到一定平衡。

我认为搭台是基础、成长是目标、赋能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赋能也好、搭台也罢,目的,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成长!

所有职业,其实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当然,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与气象。

篇6: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

学习学校管理理论与时间,学到了以下信息: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由学校管理总论、人的管理、事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学校管理总论部分包括“管理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学校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及其研究”四章,分别讨论了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基础知识,影响学校管理的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学校管理中表现出的政治取向、效率取向、人文取向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研究机构及学术载体等问题。

人的管理部分包括“校长的塑造与管理”、“教师的发展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管理”三章,分别讨论了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职责与素质、专业发展与制度管理,教师工作的特点与管理理念、教师的地位作用与职责素质、教师的聘任、评价与培养,学生成长的特点、教育理念及行为养成、学生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学生常规管理及组织管理等内容。

篇7:《学校在窗外》的读书笔记

关于教材的改革,我非常赞同黄教授的观点。教材的编写应由浅入深,不应浅尝辄止。因为人接触知识的目的不是要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而是要促发知性的成熟。人只有深入某些领域,才能达成知性的成熟。一个知性比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黄教授还反对教材全面简易化。因为全面简化而没有相关的配套去重视个别差异的话,那么不只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会矮化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矮化整个社会的智力。所以,好的教材应是在简易且必需的基础之上,仍要有较深入的教材,标注记号;作为识别。否则表面上要简化教材,事实上则逼迫学生去补习。

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粤教版语文教材在使用方便的弊端。教材全面简化,也配合了相应的选修教材加深相应知识,但由于不计入学分,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干脆直接弃选修教材不订不教,真的是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矮化了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长此以往,矮化的是整个广东的智力。希望这样的局面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篇8:中职学校读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校;读书活动;实践;探索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很多,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师益友的影响、名人人格的熏陶等,这些都为个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塑造个人人格、完善心灵和提升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读书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论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职业教育领域,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读书活动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爱学习、爱读书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的阅读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我校读书活动的实践

我校有着良好的读书传统,学生对阅读有着一定兴趣。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校图书馆开展了“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带来快乐,礼仪塑造形象”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年年开展,一年一个主题。读书活动根据中等职校课改的要求,围绕“两纲”教育,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读书活动的实效性。如2008年围绕“与世博同行”主题,推荐相关图书,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我心中的世博会”主题征文板报、“畅想世博”诗歌朗诵比赛、“我与世博”读书笔记展示;2009年开展“热爱读书,快乐成长——我的好书伙伴”主题读书活动;2010年开展了“我与国防”演讲活动及古诗文竞赛活动;2011年举办了“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我心中的一本好书”读书征文活动;2012年开展了“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分享——诵读我心中的书”朗诵竞赛活动;2013年开展了“我读书,我领悟,我创意,我聪慧”微博美文征文读书活动。以上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有:规模上,参与面广,班班参与活动,学生参加人数多;质量上,学生征文反映了目前中职学生的人生思考和阅读主流;做法上,活动多种多样,讲究过程和实效;形式上,丰富了校园生活,活跃了学生读书社团活动;效果上,推动了学校的读书活动,培养了学生读书活动的骨干,形成了一支专门指导读书活动的教师队伍。

二、开展读书活动的探索

在读书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中职生读书的一些倾向,注意到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单位要求高移,面对上岗就业的社会现实,学生对人生励志、人物传记、面试要求、求职技巧等专业方面的书籍需求量在显著上升。显然,读书对中职生来讲,不止是增加文化知识,更具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为他们进入社会打好基础。所以读书活动的指导工作更应加强。读书活动在新形势下要适应读者,服务学生,真正发挥好图书馆的教育作用。教师在组织读书活动的同时,应更注重读书活动的过程实效。为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红色经典传递阅读,追寻先辈创业路

在2014年建党93周年、建国65周年之际,我校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重点书目,如《伟大的长征》《少年毛泽东》等书,使学生树立励志向上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读书活动要在这方面做好努力,选读积极向上的作品,开展主流价值观讨论。社会现实、多元经济、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的思潮像浪潮一样迎面扑向学校,读书活动要引导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进行讨论,倡导诚信、感恩、责任心、爱心,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开设写作讲座和短期培训,“读书中写,写中读书”

读书使学生生活充实,同时也提高了思想和写作水平。学校组织各类专题讲座辅导,如“阅读改变人生”“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论文写作”等,指导学生阅读,明辨是非。对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不同价值观的作者作品进行书评讨论,指导学生读书,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并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辨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鉴赏古文指导,尊重历史又不失挖掘新意

读书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并倡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观念。辅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轨迹并予以指导,推荐读书篇目,引导读书主流。学校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思想美,文字美,常读常新,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认识。

篇9:非学校化社会的读书报告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非学校化社会论”的社会理论与教育思潮,其中以伊万·伊利奇的理论涉及领域最广,影响也最大。《非学校化社会》就是伊利奇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作者阐述了其对非学校化社会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在第一章中,围绕着“我们为何必须废除学校”,伊利奇首先强调不仅是教育,社会现实本身也已经学校化。在他看来,学校与医院一样,指导人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形成世界观,明示何为合法,何为不合法,并认为那些未得行政当局资助的社区组织具有攻击性与破坏性,使学生们对个人独立活动的成效投以怀疑的眼光,使得个人自助与社区自助发展不良。接着作者阐述了现今的学校系统无法实现平等教育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出了与教育的非学校化相关的概念。

在第二章中,伊利奇通过分析学校现象中的以年龄将儿童分类、教师与学生、全日制教学,提出了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即学校教育的各种典礼或仪式本身构成了隐性课程。这种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者认为隐性课程必然会使社会对其部分成员存有不公,偏见,同时也使特权者获得了以恩赐态度对大多数无特权者以示关心的一种新资本,还引导人们进入一个以成长为取向的消费社会。

承接第二章,伊利奇从分析大学教育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出发,提出学校教育是遍及全球的“货物崇拜”的一种带有圣餐仪式色彩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接受的是制度化学习,学生的发展被通用的标准所衡量,而作者认为学习是无以测量的再创造行为。只有意识到学校教育的这种仪式特性,才有可能冲破这一教育过程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世界。

作者在第四章《制度的光谱》中,阐述了社会各种制度从左向右延伸犹如光谱这个概念。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和学校来比较制度光谱左侧的――“互惠性”制度与光谱右侧的“操作性”制度,强调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操作性”制度的控制下,这种制度对人们生活具有操纵性、强迫性。要想建立一个理想且可行的未来社会,就要运用技能知识去促进各种互惠性制度,同理,对于教育研究领域的改革也应朝这个方向进行。

在《非理性的一致性》这一章中,作者认为,解决现代教育危机,重点并不是对实施非个人自主的强制性学习的各种方法进行讨论,而是要改变隐藏于这些强制性学习背后的学习观念。建立一个不是服务于教师目标而是可使学习者既能自主又能自律地调集各种资源的教育网络,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帮助他人学习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价值。

伊利奇在第六章中提出了要用真正的沟通网络取代现有的学校系统,并详细阐述和分析了组成该网络的获得教育资源的四种途径,分别为:教育用品参考服务、技能交换、伙伴选配、专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学习网络,使学习者从强迫性的学习中摆脱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

在第七章《厄庇墨修斯型人的再生》中,伊利奇通过引用古希腊的神话来解释希望与期待的区别,他认为对于制度性过程的依赖,使现代的人所期待的太多,欲望膨胀而又得不到满足,无休止的的消费导致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要想寻全球环境新平衡,就要实现价值的非制度化,人们要对于这个这个变革满怀希望。

篇10:《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

书中内容理论性很强,读起来有点枯燥,但是静下心来,收获也是有的。文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书中这样对兴趣定义: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受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想起带着女儿去科技馆玩时的景象,人很多。但是现状是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家长和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站立旁边确保孩子的安全,没有参与孩子的活动,没有引导孩子去了解他感兴趣的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站在那里,看着那种热闹的场面,不禁想,人们的意图是好的,家长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事情做起来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其实孩子的认识毕竟有限,对于孩子的兴趣所在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的。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 —— 原因 —— 的兴趣。”

从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篇11:《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篇12: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

我们夫妻走出大山,从内地到东南沿海一城市打工已经五年多,现在工作稳定,生活安定,用人单位把我们和当地的员工一样看待,对此我们很满足。可有一件事让我们放心不下,就是留在老家由父母照管的快要上学的孩子,我们怕隔代教养,老人把孩子惯坏了。有心把孩子接到身边来,又怕上不了重点学校,去不了重点班,交不起巨额的借读费。对此您能为我们解忧吗?

读者 艳香

艳香读者: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个“忧”政府为你解了。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十二条同时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是说,一、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就近免试入学。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不允许收学费、杂费,也不允许收借读费。另外就你说的重点学校问题,上述教育法第二十二条也有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就是说,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已为法律所禁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校工商管理的必读书】相关文章:

学校的管理方案07-30

学校的管理机制08-29

学校机房的管理07-31

农村学校教师的管理08-21

学校分类管理的研究09-01

学校校车管理的经验09-02

浅谈学校的管理09-10

学校管理的创新06-09

学校管理的建议06-23

学校的员工管理手册07-17

上一篇:业务部 市场出差计划下一篇:对政协活动组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