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

2024-07-18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通用12篇)

篇1:《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B.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C.形容词作动词:

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

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

B.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当于欣于所遇。

③终期于尽。

④不能喻之于怀。

2.定语后置: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C.省略句:

①(大家)列坐(于)其次。

②(大家)引(之)以为流觞(之)曲水。

③晤言(于)一室之内。

④放浪(于)形骸之外。

篇2:《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篇3:《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

《兰亭集序》作为“书圣”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 不仅是后世好学之人争相临摹的书法精品, 更因其是一篇情感真挚、识见高远、文辞清新简练的优秀散文而流传了十几个世纪。但由于《兰亭集序》 (以下简称为《兰》) 的表达形式属中国独创性文学形式——文言文, 无法在西方文学中找到相对应的形式, 这就为译者提出了难题:如何在英译时, 既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 又保留中国文化内涵, 杜绝误读现象的发生呢?如:《兰》中“永和、癸丑、契”等词均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但因中西方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造成的概念及其理解上的差异, 往往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目的语。如单纯直译字面义或以拼音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 迫使读者丢失有效信息也就在劫难逃了。这只是《兰》翻译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之一, 同样也是译者面对文言文英译工作时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笔者为使以《兰》为代表的文言文译作最终达到“言能尽意、文能达旨”的良好效果, 试以中西思维对比研究理论为基础, 从以下翻译路径入手, 另辟蹊径。

一、把握原作深层句式结构, 还其现代汉语之完备形式

中国自古就有“拟实、若画虎”等表述。中国智者则认为, 语言是反映外来客观世界实体的图片, 话语只求达意即可;过多拘泥于语言形式, 追求华丽的辞藻, 反而有损或限制思想内容的传达与接受。加之, 中国方块字以表意为主, 没有内外部的屈折变化, 使用时可不受形式上的限制;字词排序既可反映出动作的先后次序;又无需过多的语言形式标记, 这就有了中文所谓的“以意统形、意合”, 于我国文学作品时就呈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文言文, 这一具有丰富情感与意象、词语高度凝练特质的文体即追随“意合”的规则, 在保证逻辑关系的前提下, 也竭力摆脱着语法的限制, 运用汉字句法和词汇上的自由, 让其句式呈现灵活多样, 词汇灵活多用的情形, 以备其意象表达所需。文言文作者可完全根据自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象选择各类句式或转化词性, 不必拘泥于主谓兼备的规则句型, 就如:无主语省略句、连动句、倒装句、名词连用法等在文言文表达中比比皆是。

相比而言, 英语更重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断完善, 并认为表达任何思想必须借助清晰合理的词形和语法。因此, 利用主谓一致规则、语言形式标记以及词的屈折变化等形式方式表达英语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 即英语的“形合”。

正是由于英语语法规则的严谨, 限制了句子和词汇的种种表达, 要把重意合的汉语, 尤其是古汉语 (文言文) 翻译成英语, 就不得不经过变通, 填补原作中被省略的成分, 借助形式标记, 将语义深层的逻辑因素提到表层, 使译入语的表达更加符合英语的显性逻辑关系, 即经历“分析 (文言文) à完备/转换 (现代汉语) à翻译 (英语) ”三个过程。

以《兰》为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句中, 虽然主语成分“我们”省略了, 属于无主句, 但这不会给中国读者造成困惑, 反而留出了想象的空间, 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但对于注重显性逻辑的西方读者来说, 不论此句翻译成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 都需要译者为省略了主语成分的原句补上恰当的主语, 否则容易让西方读者为寻找动作的执行者大费周章, 影响他们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感。所以在理解上下文后, 应选择补充主语并将状语前置, 将该句变为“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英文可译为:We gathered together at Lan pavilion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其中英文地点的表达也顺势改为了符合英美思维习惯的由小到大。

又如, “引以为流觞曲水”中“引”后省略了宾语, 如不先把宾语补充完整, 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主谓宾完备的句子, 在英译过程中以同样省略宾语的方式必定会让西方读者觉得晦涩难懂, 指代不明。由上下文得知该宾语指代的是“清流激湍”后, 须在现代汉语中补充解释出“把小溪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再作英译工作:“It was the engirdled creek that floated the wine cups among us to decide whose turn to poetize or drink.”

文中此类例子层出不穷, 面对偏向于意念连贯, 不求结构规整的文言文表达, 把握其深层句式结构, 还其现代汉语之完备形式才是提升《兰》乃至文言文翻译质量的有效路径。

二、准确拿捏《兰》中一词多义现象, 确定英译细则

中国人认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加之, 中国地大物博, 能感知的东西多, 看问题易看多方面, 所以中国人更看重事物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基本属性, 注重内涵的丰富性。与英语内涵的单一性相比, 就更容易出现一词多义, 或随着社会的进步, 演变出字词内涵不断扩充不断丰富的现象。

在文言文英译时, 现代汉语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字却变了含义, 或干脆毫无意义, 如何拿捏这一现象?细剖语境, 确定英译细则是路径。以《兰》文中的“一”为例:

a.“一觞一咏”中的“一”义为:一边……一边……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可译为:to poetize their helplessness and grief freely withwine.

b.“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内”的“一”义为:数量词“一个” (转眼间就过完了一生。/在一室内促膝倾谈。) 英译时须把意象译出:Soon their lives are flying to an end./sharing the inner feelings withbosom friends indoors.

c.“若合一契”中的“一”义为:一起 (好像契符一样能合在一起。) 由于国外没有相对应的意象, 易用意象转译法:like the bond existingbetween our ideas.

《兰》文中共7处“一”字, 所处句子不同, 代表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此外, 文中“之”字重复出现17次, 分别作为代词、动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贯穿于作品始终。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类词语的多种意义和用途, 就很难借助英语形式标记, 译出句词之间的隐形逻辑关系。

三、揣摩原作情感与意象, 确保译文情感与意象之一致性

《兰》共三段, 第一段“信可乐也”凸显了“乐”, 第二段“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凸显了“痛”, 最后一段“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凸显了“悲”。“乐—痛—悲”三种情感层层撕破。为了在翻译时既不失情与景的美感, 又能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同样为王羲之的高远识见喝彩, 可以采取保留译文意象忠实性的方法。以第一段为例: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景色描述语是王羲之此时此地快乐的情感语言,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又展示出此次能人贤士赶赴聚会的胜景, 紧接着王在“俯”“仰”之中“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透露出了他的顿悟之感, 最后以“信可乐也”的“信”, 将欢乐之情推向高潮。整个第一段, 意象是欢快、热闹的。在英译时, 应尽量将原作的意象保留。为确保译文意象与情感的忠实性, 译者应选择英文短句突出跳跃欢快的感觉, 并列句突出情感的坚定与明朗, 措辞也尽量还人以“to be swarmed with, to stream gaily”等热闹、欢乐印象的英文词组;反之, 亦然。

简言之,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尤其是汉语作为意合语, 推崇“以意统形”的表达方法, 逐词、逐句翻译都有可能损失原作中的意象甚至情感, 所以在英译过程中应尽量运用各种方法将原作中的意象保留下来, 以意象为单位, 把原作者的真实情感传递出去。如此, 才能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共鸣。

四、结语

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怎样推介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让外国人也能读懂并体会语言准确凝练、民族文化色彩浓烈、意象丰富、古汉语表达法颇多的中国文言文, 从中西思维角度对《兰亭集序》英译路径的相关思考可略见一斑。

摘要:作为一代大家“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因其情感真挚、文辞简练而流芳百世, 那么如何将这用中国民族性文学形式-文言文书写的优秀散文推介至全世界, 便成为了译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中西思维对比研究理论为基础, 以细剖《兰亭集序》翻译要点三则为例, 觅文言文汉译英之路。

关键词:《兰亭集序》,文言文,中西思维,汉译英

参考文献

[1]李欣:《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6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年第2期。

[4]龙鹏屹:《论文言文的英语翻译》,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第7期。

[5]刘旭、呈晏萍:《文言文的英译技巧——林语堂〈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翻译细则之碰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15期。

[6]闵爽:《〈兰亭集序〉解读》, 《语文讲堂》, 2004年第6期。

篇4:文言文句式的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省略介词的宾语,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赐之(以)彘肩。”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修饰语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心词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篇5:文言文句读知识梳理

断句标点的题型,高考基本考查有两种:一是要求用“/”给一段没有标点的文字断句;二是要求给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标点。

一、断句标点的原则、步骤

断句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原文文意。②符合文言文的语言实际。③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标点可分三步走:

1.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

2.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二、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

1.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此断句错误是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句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

2.不明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

例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当作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不晓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4.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4.不知名物制度。

例5.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例断句显然不对。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某日。正确标点如下: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

三、断句标点的实用技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专用名词断句标点。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5.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文言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篇6: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中考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ǎn] 鬲[gé] 敖[áo] 傅说[yuè]

B 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 。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

“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篇7: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中考内容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篇8: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二、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篇9: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篇10:中考常见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三)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等关系。

1、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 富而可求也(《论语十则》)

2、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四)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目的,译为:到。例:出于秦川。(《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4、表示比较,译为:比。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其

1、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例:蹲其身。(《童趣》)

3、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4、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5、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难道,恐怕,大概。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马说》)

二、常见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3.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 4.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贴”通“贴”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8.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9.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10.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有”通“又” 1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bì)通“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biàn)通“辨”1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得”(dé)通“德”1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xiāng)通“向”15.小惠未徧《曹刿论战》“徧”(biàn)通“遍”16.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fǎn)通“返” 17.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huì)通“慧”

1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wǘ)通“无”19.一厝朔东《愚公移山》“厝”(cuî)通“措”

20.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zhuǎn)通“啭”2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fǎn)通“返”

2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sì)通“饲”23.才美不外见《马说》“见”(xiàn)通“现”24.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cái)通“才”25.其真无马邪《马说》“邪”(yé)通“耶”

26.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zhī)通“肢”27.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pī)通“披”28.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jù)通“俱”

29.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zhǔ)通“嘱”30.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羞”(xiū)同“馐”31.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直”(zhí)同“值”32.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通“邀”33.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不”(fǒu)通“否”

三、常见古今异义字1.方七百里。《愚公移山》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 2.由是感激。《出师表》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3.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憎恨。5.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6.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8.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中间,空间,或时间。9.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10.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11.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12.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今义,邀请。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14.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1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16.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损害一方的利益。

17.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18.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19.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四、常见的一词多义:

1.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感激“的意思)(2)衣食所安(养)(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2.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4.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够)(2)薄暮冥冥(迫近)10.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5.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故余虽愚(所以)6.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实在,的确)11.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帝感其诚(诚心)(2)仿佛若有光(光线)7.称(1)不以千里称也(著称)12.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流辈皆称其贤(称赞)(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8.道(1)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2)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13.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9.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领会,体会)14.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15.间(1)立有间(一会儿)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6.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才美不外见(通“现”)17.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18.具(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19.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20.举(1)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21.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往来而不绝者(断、断绝)22.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23.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24.且(1)且焉置土石(况且)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5.去(1)则有去国怀乡(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3)去死肌,杀三虫(除掉)26.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27.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28.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29.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灭亡,死亡)

30.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31.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

32.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杂然相许(赞同)(4)高可二黍许(左右)33.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34.一 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上下天光,一碧万倾(都,一概)35。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更加)

(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好处,利益)

36.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37.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

38.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9.志(1)寻向所志(记号)(3)处处志之(作记号)40.自(1)有朋自远方来(从)(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

篇11: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篇12: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10.胜

沛公不胜: 杓 动词,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0904/20095684800.asp

必修2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2.歌:

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离骚》 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诗经》两首 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11.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12.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3.戒: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14.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上一篇:日常管理及考勤制度下一篇:10年上半年区级机关理论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