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2024-07-16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14篇)

篇1: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人教版新课标

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黄金时期,更应该重视美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古诗中蕴含着我国数千年文学大家所创作出的诗歌作品,这些均可以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入古诗课堂教学中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1加强朗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韵律性强是古诗最大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大都是按照“押韵、对称、平仄”等创作格式来创作出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作品。在开展古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欣赏古诗作品所体现出的富有节奏的语言美。古诗实际上同流行歌曲一样,均具有和谐、流场的旋律和委婉动听的歌词。但是他们均需要朗诵出来方可得以体现,所以为了使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古诗中蕴含的语言美,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多朗诵。例如,在讲解李白所写的《静夜思》这首诗歌的时候,其中的“光”、“霜”和“乡”三个字非常押韵,并且句间和句内的平仄交错感非常强,借助学生的反复朗诵,学生很容易体会诗句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又如,在讲解《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时候,该首诗整体写的飘逸灵动,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但是要想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这首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切感情,就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诵方可体会,否则断无法会把握整首诗歌索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2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形象美

在古诗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古诗作品是对某一个或者多个形象所展开的描绘,其形象不仅生动,也与当前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借助学生对于作者所写古诗作品的描绘进行想象,则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古诗中所包含的形象美,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平时的古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合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古诗作品中所包含的形象美。例如,在讲解骆宾王所写《鹅》这首的时候,诗中所包含的词语简单,却将白鹅在水中嬉戏游走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用词简练程度可见一斑。语文教师可以边讲边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所描述白鹅的具体形象,并鼓励学生在课下去亲自观察一下白鹅具体的游水形象,对比一下和作者所描述的有无差异。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且可以更好的体会这首诗所展现出的形象美,提升他们的想象力。

3视听联动,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也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很不成熟,学习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理解古诗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意境美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语文教师为了可以更好地传达古诗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意境美,就不可以将正确的答案直接写在黑板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古诗所要表现出的意境美,其中视听联动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柳宗元所写的《江雪》的时候,由于作者采用了飞鸟、群山、孤舟、船夫和寒江等景物来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幽的意境美,尤其是一个在茫茫白雪寒江中的老翁独自垂钓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了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个意境,单靠文字阐述和诵读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音乐或者视频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孤寂的意境。

4巧借故事,体会古诗的人格美

虽然古诗大都是写景状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借助古诗字词的描述一样可以反映出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而这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时机来合理渗透美育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郑板桥所写的《竹石》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竹子挺拔坚韧的品质,但是实际上确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正直、坚强的品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切实感受作品中的人格美,教师可以先将作者创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命遭遇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诗作中所凸显的人格品质。

5总结 总之,在新课标下,古诗课堂教育应该扛起美育教学的大旗,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将美育教育渗透入古诗课堂教学中来,以使学生可以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古诗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人格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2: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词语的注释,诗句的翻译,以及对全诗的背诵和默写,而忽视了古诗教学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乐感强以及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的特点,以致放松了对诗的意境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古诗的意境教学。

一、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置身于诗的意境

古诗“寄意、抒情”,我们可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言犹己出。如教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时,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临终的这篇以诗写成的遗嘱,概括的道出了自己一生的心事:对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无穷悲愤,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热烈向往和坚定的决心,从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二、使用直观图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荡后,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三、指导表情朗读,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的诗韵和结构一般都合乎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的意境,如教学《咏柳》,为了领会“妆”、“垂”“裁”、“似剪刀”这些词,先让学生仔细体味这些词的含义及作者的炼词艺术,通过指导,反复吟咏,使学生脑海中逐渐展现一幅图景,微风吹来,妩媚的柳条舒展开来,让人看了心情舒畅,惊叹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的神奇,而且朗读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所见》,对“忽然闭口立”进行讨论,牧童在什么地方?从书上插图可知牧童立在地上,有的同学却认为立在牛背上,可知牧童立在牛背上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牧童非常想捉知了,站在牛背上似乎比地上更方便捕捉,根据作者描述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只要符合诗的意境都可以成立,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乐趣,只有按要求进行训练,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基础训练,最后启发学生想象合理的结局,牧童想捉知了,他的神情由动态转入静态,是一刹那的,全诗也要戛然而止,那么牧童捕蝉结局如何呢?我便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走近蝉的?怎样捕捉?捉到了没有?若捉到了会怎么样?若没有捉到呢?可能是垂头丧气,边走边留心察看树上有没有蝉鸣;也可能牧童惋惜片刻,又笑而向前,进入“牧童骑黄牛,隔声震林域”的意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篇3:基于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探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革新中存在的障碍

由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也得到了相应的改革, 可是在相关的调查中, 小学语文革新的路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障碍。

小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就是要依照教育新理念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虽然学校有进行有模有样的教学理念灌输课, 还会展开相应的专题讲座,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让学生来预习默读课文, 然后老师进行提问, 接着就是对疑难点的讲解, 最后就是总结课文, 结束课程。这样与以往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相应策略

1.必须贯彻教学新观念

如果要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更有能力的学生, 教师必须理清教学革新的理念, 有增强自己教育的责任感, 认真落实好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投入,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结合实际思考, 科学性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2.树立教学革新思想, 不断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摆脱不了教, 学生脱离不了学, 那么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要改变教育革新的新思想, 应该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的要求下, 教师应该培养自主、创新、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 那么教师就应该贯彻这个思想,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

3.做好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工作,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 当结束一个课堂之后, 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自己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结合起来, 真正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 正视自己, 并且思考实施更加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教学方案。

总之,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 才可以得到持续的进步, 那么人才的培养, 就需要教学进行革新, 教师冷静思考和探索更有效、更科学的教学新方法, 为教育事业的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4: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以下,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探索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以读为本

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阅读量不是太大,除了优秀作文和优秀日记外,课外阅读几乎是个空白,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我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向图书室借书让学生看,鼓励有书学生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看,并建议其他学生多买书,多看书,想办法借书看。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周一到阅读课,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看,就连课外时间,只要写完作业,就开始看书,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师导读,互相交流

阅读后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后交流。每周周末,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一周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先让学生汇报阅读的书目,然后说说书的大概内容,左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再加以总结、评价,并让学生把感受写在日记中,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然后,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情况,多说,提问,并讨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思维,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教师要参与到阅读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不是只要求学生阅读,我也要阅读,选一本书,和学生一起阅读,看完了,向学生介绍我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感受,这样,无形之中,就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以疑促读,“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

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一味的、盲目的让学生读书,而是边读边引导他们如何去读,应该读哪些书,书中哪些是精彩段落,哪些段落含义比较深刻,哪些段落时作者的感悟,需要注意哪些重点词句等。这样,学生的读书就不是为读而读,而是有目的的读。然后,为学生营造发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篇5: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导演、教练、裁判、心理医生、辅导专家)。

3.学生角色-课堂主角、学习主人、探究者。4.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5.教学观-教学是通过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学知识。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于启动与提升人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再是褒贬学生的一种手段。

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1.营造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室整洁舒适,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2.教材的使用与教法的选择

使用教材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学起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

教法(模式)的选择:“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既要努力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不要忽视以前常用的“讲解、谈话、演示”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教法,教师都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都必须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要坚持“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3.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1)善于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假设情境音乐情境情绪情境问题情境创设情境应该注意

创设情境应该注意:

创设情境难度要适中,深度、广度要切合实际; 创设情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情境创设方法要多样性 ; 情境创设要有开放性。(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要经历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知识形成的情境,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感悟,并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常用方式有:阅读自学式、尝试归纳式、动手操作式、小组讨论式、观察发现式、猜想验证式等。实施环节一般为: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尝试归纳-教师评价(3)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外化促内化的过程。合理的练习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有“对应练习”和“拓展练习”,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4.巧妙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预设”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生成”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又叫教学机智。

(5)学会赏识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期待赏识是人最可爱的弱点。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就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个美国纽约学区督学的实验:

当学生反复体验到学习的失败时,这是失败教育的开始;相反,当学生反复享受到学习的成功时,学习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厌学的情绪少了,这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他举了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当缸里的大鱼经过反复努力后,仍然吃不到小鱼时,它就会绝望,而放弃一切努力。对学生而言,就是这样的一条鱼,失败使他们变得厌学。

鲨鱼隔着玻璃吃小鱼,经过多次努力总是吃不到,最后失望。小鱼只能看不能吃。

(7)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篇6: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一、夯实一种基础:识字写字

写字是一个大难题,在学字之初,很多学生喜欢看一笔写一笔,这就使得每个字失去了它的整体性,间架结构也无从提起。更多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写字时看不细、写不细、点捺不分、横提无别,时常出现多笔少画的现象。在我声嘶力竭地讲完生字后,仍然有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刚开始我也采用罚的办法,写错一个罚十遍,结果再回去改时,学生仍然看不仔细,错着再写十遍,这样是越改越错,反而把错字的印象深深地种在脑中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写字前,我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先“赏”字。也就是引导学生先分析字的组成,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在范写的时候慢慢教给孩子起笔、收笔、长短、斜正的内容,如:“半”字是个独体字,点、撇分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短横和第四笔长横分别在横中线上下,最后一笔竖是悬针竖,写在书中线上。在观察的时候我常常对那些观察仔细、到位的学生提出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先赏后写的习惯便养成了。

二、改变一种观念: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已不是一个新名词,“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但对于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师而言,因习惯了“导入———集中识字———理解课文———写字”这样的模块式教学,似乎很难接受随文识字这样的模式,总觉得在文中识字,似乎是把语文味浓浓的课文给分割得支离破碎了似的。当越来越多的随文识字的理由灌入脑海,就有了实践的勇气。几次打磨后竟觉得这种“读读书———认认字———写写字———再读读书———认认字———写写字”的方式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应该是轻松、适合的。如在《“红领巾”真好》一课中,“巢”“崭”“蓬”等生字运用看图、字源、摸实物等多种方式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随文识字”中,机械的读记、分析不见了,活泼有趣的体验感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识写字,学生尝到了识字的乐趣,愿意识字、乐于识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生成很多,课堂效果非常好。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课堂教学,我们往往习惯于一种固有的模式,不愿去主动改变,其实尝试过后就会有全新的收获,迈进一步,前方有更美的风景。

三、形成一种习惯:阅读积累

篇7: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青州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大楼……”“我爸做生意,买了汽车。”“我家买了别墅。”……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情。其实这位学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篇8: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人文性”基点就在于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 不可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不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 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让这样的激情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时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注重以“情”激趣, 给他们创造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即将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景融为一体, 使“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情”当作“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让它“催”开学生的智慧, “催”放一朵朵祖国的“花儿”, 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与诱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生动的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细胞, 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 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手, 让其自由操作;开放其口, 让其自由发表。以这样的形式, 满足他们的需求, 保持他们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个性。

1.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竞赛。

比如, 朗读、演讲、绘画、成语接龙、编故事、猜谜语等, 可以个体为单位,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当这种方式与其荣誉感融为一体时, 这个外部的动力就能很快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力。于是,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求知欲便大大增强了。

2.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尝试。

比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尝试编儿歌、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这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 这样的活动顺应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发展特点, 能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3.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表演。

比如, 根据学生天性好动, 喜爱表演的特点, 将一些成语典故或寓言故事或课文, 与学生一道编成课本剧或小品, 让学生表演,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鲜明个性,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感, 理解并掌握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4. 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游戏。

比如, 把活动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 或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三、给学生一个“审美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作, 涉及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意境, 优美生动的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这些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 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恰恰就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例如, 《海上日出》《观潮》《桂林山水》《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自然景观的文章, 还有“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它们或高山流水、或朝霞彩虹、或花鸟虫鱼, 都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 给学生带来了从多审美享受让人了大自然的无限之美。《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飞夺泸定桥》《杏儿熟了》《养花》《你们想错了》等表现社会美的文章, 它们或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 或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或展现了老一辈的人格节操之美。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 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这种体现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人, 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 善于引导, 就一定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透着科学美的小品, 通过文学的手段, 给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让学生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中体验科学的美。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 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科学美, 评价科学美, 从而运用美的动力推动接掌技术的学习和创造。除此之外, 还有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 它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整体, 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审美并不是自发的, 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 其审美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 给他们一个审美的课堂, 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四、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篇9: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形象印象影响

这本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妈妈说,一本好书能()几代人。

惧怕害怕恐怕

这事我()不能答应你,我()被别人发现。

五、是非分明。判断对错。(5分)

1.“我”总是到书店里窃读,是因为窃读令人感到特别的刺激。()

2.只要是书,看了就有好处,用不着选择。()

3.作文练习,开始需要借鉴和模仿。()

4.“文理贯通”,指的是要能文能理,不能偏科。()

5.“我合上书,咽下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差点都想吃书了。()

六、课文传真。根据要求填空。(18分)

1.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和书交朋友。在本单元中,我们和林海音一起品尝了()的滋味——很(),也很()。从与季羡林教授的对话中,得到了读书的启示,要(),要();在和艾肯环绕世界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伴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直至能();浙江的作家()更是把书比作了“()”,在醉心阅读中得到了(),迈进了文学的大门。

2.当我们遨游在书海的时候,总是看得(),看得(),看得(),看得()。(用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艾肯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她总是()地读那本书。首先(),然后(),最后()。(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七、改头换面。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我差不多借阅了这个小图书馆的所有的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园地。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一)《窃读记》节选(7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读一读,按顺序排列作者细微的心理变化。(2分)

狂喜暗喜庆幸急切不灰心

(暗喜)→()→()→()→()

2.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你用“·”标出一系列动词。想想这些动词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点出最能体现“我”对书如饥似渴的词语。(1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文中有不少成语,如:五彩缤纷、爱不释手、良师益友等,你能再写出你所熟悉的6个成语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你能再写出2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2分)

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的意思。(3分)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写作宫。(30分)

篇10: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对古诗的一些教学方法,即运用情境的创设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尝试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锄禾》时,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在上《锄禾》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这样就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二、用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这样,即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多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一首古诗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法效果,可以采取给学生加一些“互助套餐”。如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声音角色的模拟,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猿”的叫声模拟学叫,然后组织讨论:“猿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怎样?”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猿的叫声非常难听”。随即教师提出问题:“当时李白这样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在讨论中有同学就这样说:“因为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心里太高兴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这样,在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就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唤起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达到了知识的无缝链接。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篇11: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汉字是一种优美而深隧的文字,它“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有一个故事。”(安子介)但是,由于汉字笔画较多,形状交叉繁杂,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小学生,学习汉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使他们乐于并易于识记汉字,走入汉字规律的大门呢? 通过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得出结论:低年级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印象深刻,好奇、爱玩,容易在游戏、活动中产生习惯式的学习联想,进而促进他们对规律性事物适应能力。针对小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我认为构建趣味性识字为主的教学课堂,采用趣味性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有着相当的必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方法,效果良好。

一、独体字教学

独体字是汉字的基本构件之一。在进行独体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主要使用:

1、直观展示法。即通过种种直观演示,如图片、实物、肢体动作等使汉字形象化、具体化。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当看到抽象难懂的汉字突然和他平时见过的东西发生了联系,他的大脑马上会反映:“这个我会!原来这字是和它有关的呀,真像,太容易学了”就这样,汉字一下子在他的脑中生动和具体起来,在不断的观察、对比中,他逐渐感悟到汉字的构字规律。

2、歌诀记忆法。例如在学“瓜”时,就可以直接教学“平撇竖撇竖提点,再加一捺瓜儿甜”的儿歌。

3、综合法。如下面“雨”字的教学:

我出示一幅“雨”图:一间漏屋,外下大雨,内下小雨。然后启发提问:“同学们看一看,‘雨’字的各个笔画和图中的哪个部分很相像呢?”

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一横一门框,一竖在中央,四个小雨点,柱子两边藏”的口诀。

形象的字形分析、琅琅上口的识字歌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掌握字形,把字写正确、写熟练,为以后合体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体字教学

合体字的构成通常是有一定理据的,经过对一些独体字的学习,小学生对汉字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他们会很快发现:合体字是由一些他以前学过的独体字或部首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学合体字时我采用了“部件分析法”(部件分析法:指把合体字拆成一个个学生熟悉的小部件,然后将其组合,使学生易学易懂)。在这时我制作了一些能够活动的教具:⑴转动式。主要用于部首变换练习。⑵拼装式。主要用于在独体字基础上的合体字学习。⑶抽拉嵌入式。用于强调关键部位等。通过使用活动教具对这些合体生字进行拼、拆、变、换,“双手动一动,头脑动百动”,在手和脑的并动中,学生轻松完成了生字的学习。这些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有效地防止了错别字的出现。活动教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文字游戏等配合,这样效果较佳。例如“步”字的教学,我就采用了拼插法和字谜的综合法:先出示谜面“上面正少一横,下面少缺一点”,叫学生凭空进行猜想,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我分别出示两个插片“正”和“少”,学生就有了思路了,纷纷提示老师:“把‘正’字的那一横摘下去!”“把‘少’字的那点去掉!”老师于是在学生的“指导”下,把部件多余笔画去除后进行拼插,学生兴奋地喊起来:“那是——‘步’!”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的果实总是格外甜美,这个字他恐怕很难弄错了。

字谜和儿歌在引导学生学生部件分析中所起作用也是很大的,我和学生经常一起编写儿歌、字谜,现在已经积累了近千条,如:

“金” 值钱不值钱,全靠这两点。

“高”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边藏。“叶” 一字生得怪,田里到田外。“闷” 一心不出门,烦人不烦人。

“弟” 头戴兔儿帽(`'),身穿“弓”字衣,一只腿站立,一只腿跷起。“春夏秋冬” 三人同日去观花(春),一自文是一家(夏),禾火二人并肩坐(秋),夕阳桥下一对瓜(冬)。

“十分好笑” 东西南北路迢迢(十),八仙下山带把刀(分),一子一女并肩坐(好),一根竹子比天高(笑)。

这些方法,既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又利于他们掌握汉字字形,易记难忘。

三、处理形近字、难繁字

形近字、难繁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法。我通常运用活动教具使这些生字“活”起来,让学生分出他们的“长相”“特色。如区分“清、青、睛、晴、情、蜻、清”等字,这些字不但形近,读音也差不多。这时,我使用了转动式教具,并配上相关的图画,在转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自己发现了“青”是表音的字,“虫”与虫有关,“目”与眼睛有关,“日”与太阳有关等许多都是本来打算教授的内容,既分清了形近字,又感知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一举数得。最后我们一起编写儿歌:“青青草,草青青,小小蜻蜓大眼睛,天空晴朗太阳红,青山清水好心情。”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背儿歌中结束了这堂课。

像这样的字还有“鸡、鸭、鹅”——“尖嘴鸡,扁嘴鸭,我我我叫是大鹅”;“外、处”——“像外不是外,多了一长带(处),处字不出头,出头到处走(外)”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大量使用了活动教具,配合嵌入法,填空法等进行难繁字教学,使错别字的数量大大减少了。

除此之外,我还常常在班里进行“赛诗会”“字迷会”等语文活动大量运用文字游戏,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背诵、猜想,有的学生自己发挥编写的字迷更是多姿多彩,我们班现在就有“儿歌大王”“字谜大王”30余人,学生兴趣极强。其它像“打苍蝇”、“找朋友”、“记路牌”“看我东西南北风”……这样的语文活动数不胜数。我在班里还设立了“活动专利奖”,谁想出了新的“玩生字”的方法,马上可以获得专利,取得学生们自制的奖牌。这些做法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孩子识字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控制了错别字的出现频率,事半功倍。

篇12: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必须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对文章或是作品的鉴赏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内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自主判断和欣赏的能力,把高效课堂建设落实实处。

比如,在进行“小露珠,春日晨景”的教学时,我利用计算机制作了Flash课件,并在上课时利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小学生喜欢动画作品,更喜欢动漫素材。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尽量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素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像“小露珠,春天的晨景”这类文章,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具体的特点。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更没有深刻的感悟和反思,所以不能准确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作品,给学生一种形象逼真的感觉。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走进生活,从中感悟生活中的美,深刻理解露珠给人类带来的生命力和希望,理解春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活力,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确实实现了务实高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数字教辅资源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当今教学改革应体现大阅读理念。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应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大融合,对交叉的知识点要给学生提示清楚,甚至可以讲彻底,使学生的学习做到“知其表更知其理”。为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教师端”进行教学,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展示本节课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相关知识。这样教学,相当于把多学科教师引进教室,实现面对面的辅导,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称象”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体现多学科的融合。这也是大阅读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上课时,教师打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数字资源包,调出称象的微课资源。微课视频详细讲解了有关称象的步骤、原理和方法。通过视频的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科学、全面地理解了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目标之一。另外,在进行“有趣的汉字”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资源,动态呈现汉字的发展简史、来历、用法等信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想象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

三、小结

篇1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和谐课堂

我国著名的已故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曾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中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的教学概念, 这句话是顾老先生对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出现的僵化和脱离本位现象的担忧和质问。这种顾虑鞭策着我们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真模样, 去用学语文的视角解读每一篇课文, 创设教学情境, 让语文课重新散出“语文味儿”。

一、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人本身的培养, 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要求老师满足学生的人性需求,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终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 就要求老师在已有的师生关系上做出改变。在过去, 老师要和学生的关系较为僵化, 基本处于发令者和听从者的角色, 这种相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容易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出现间隙。

在新课标下, 老师应该放下架子, 抛弃旧有的观念, 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怀学生的学习生活, 并给予一定的援助, 形成一种朋友式的相处模式,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关系下的课堂会变得轻松自由, 学生没有过大的拘束和压力, 有利于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文是一门较为开放的学科,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 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同时, 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老师都应及时地表示肯定赞扬。长期下来, 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 师生之间关系也会变得更贴近, 这有利于构建和谐语文新课堂。

二、课堂上和谐的学生关系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辩论、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交流共享, 共同进步。传统的语文课堂多是老师的“一言堂”, 缺少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过程。在新课标下, 老师应该将课堂变为一个提供给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 利用学生常有的攀比心以及好胜心, 促使学生之间竞争以及合作, 让他们进行交流互动, 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在这种过程中, 学生既可以更好地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 同时又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长期在这种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会更容易热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如是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会学生学。”在旧有的语文课堂中, 老师需要制定好学习目标与计划, 甚至规划好每一步, 这样虽然有助于提升效率, 但是却扼杀了学生自主思索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堂学习, 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发掘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在这一学习探究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知识, 开动了脑筋, 而且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知识, 解决了问题,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 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四、课堂上幽默的语言方式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教师应具备生动的、幽默的、科学的语言。”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需要改变原有课堂常常会产生的沉闷压抑气氛, 而这种气氛常常是由于老师教课照本宣科所致的, 他们没有顾及到学生尚为年少, 需要有乐趣的事情来提升注意力。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应在课堂中运用幽默易懂的语言,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展示较难的知识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用语,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学科魅力, 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 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 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兆宗.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间关系的变化[G].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5) .

[2]符美英.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和谐小学语文新课堂的探究[G].学周刊, 2012 (33) .

[3]曾小永.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创设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G].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6) .

篇14: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_人教版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趣味;古诗词

随着新时期教学理念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从各方面着手改进教学。古诗词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语文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丽所在,需要教师由文本入手深入探究更好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官来学习古诗词。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打造一个快乐的古诗词学习课堂,将每位学生带入诗词学习之中。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当前状况

实际教学中,我国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薄,教学内容主要以概述古诗词所描述的事物和中心思想为主。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也是微乎其微。因此,新时期的小学诗词教学必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专注力放在课堂之中,学生自发性去学习诗词。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大多比较乏味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是基本讲述了诗词所描绘的主要情境和内容,并没有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探究诗词之中所饱含的情感积淀。

二、促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美

古诗词最不乏的就是沁人心脾的佳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诵这些经典诗句,久而久之,让学生自己感悟到诗词的美妙,并试图自己探究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例如,宋代朱熹《春日》一诗,作者并没有运用复杂的表达形式直接抒发情感。学生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融入诗句之中,可以慢慢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诗人踱步于河边,诗兴大发而写出春景的美丽。放眼望去,湖畔秀美,作者一个人走在街头巷尾,沐浴着清新的春风,仿佛重生一般,感觉身心轻盈没有任何负担。遍地花开为湖景着实点缀了一番,让人心神向往。又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中主要描绘了夜间的洞庭湖没有一丝波澜,月光打在湖面上形成道道光影,若隐若现,整个画面十分和谐。秋风笼罩在湖面上,给人朦胧而又迷离的感觉,像是一面光滑的铜镜,静谧、透彻。

2.勾勒出诗词之景,将学生带入其中

古诗词是诗人对事物的诠释以及内心思想活动的展现。为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的画面美。例如,唐代韩愈的《晚春》。《晚春》整首诗细细描绘在春色将逝之时,大自然对她的留恋与不舍。一些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离去,就想方设法来展现自己的鲜红与艳紫,互相争芳斗艳。杨花和榆荚知道自己不能与那些花草树木争比容貌了,唯有也装作满天雪花纷飞的样子来展现一下,来表达对春天的依依惜别之情。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不一样的晚春之景,其中包含万般复杂的感情,有伤感,有无奈,又有对春色的眷恋与不舍,给人心中留下淡淡的殇情。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非常容易的为学生勾画出一幅活泼俏丽的大自然春景图,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试想一下,在大自然的某个地方,有一股清透的泉水从洞口缓缓流出,无声无息,安安静静,温柔的风荡漾着,使得岸旁的树荫悄悄地遮住水面。小荷才刚把她柔嫩的嫩尖探出水面,就有一只等不及的蜻蜓悄悄地立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表情的灵活表达来重现当时的画面,使学生充分融入画面中,体会诗中美景。

3.分析经典佳句,了解潜在含义

我国古代诗词文化一直处于世界之巅,其种类更是纷繁复杂,不仅囊括了咏物、言志等抒情方式,还为后世人带来了许多生活哲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词语解析、朗读互动等过程慢慢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背后彰显着哪些做人处世的道理。譬如,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诗作者都在缅怀春的流逝,感慨春天匆匆过去,等不及仔细欣赏就已经消逝而去不见踪影。根据这一主旨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讨论自己在春天离去的时候有哪些感受,并在生活中发生怎样的事情后自己也会流露出不舍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难免有些事物无法抓住,它总会有离开的时刻,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将美好记录在自己的心中,才能够不留更多的遗憾。

综上所述,为了强化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该变换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逐渐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文本内容上进行课堂互动,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来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诗词,使绵长的诗词情怀继续传承下去,让我国诗词文化享誉世界。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1):23.

[2]钱少洪.古诗词教学:要让文字活起来[J].教学与管理,2013(35):18.

上一篇:社区体育工作会议记录下一篇:我国公路养护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