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2024-07-03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共18篇)

篇1:《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篇2:《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2)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篇3: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反思

关键词:初中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凸显,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削弱,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失去了主导性地位,相反,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需要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将,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导入生活素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自身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产物,是人们生活的反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将生活导入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因为,当前部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误区,认为数学机械刻板,太严肃,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关系,学习数学对生活没有实际意义,进而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种紧张感和恐惧感,甚至是排斥感.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数学问题.

为此,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而事实上,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就是讲究对称美,对称图形的运用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古都北京的整个城市的布局就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的.就连我国古代诗歌也是以对称为美,要求平仄对仗.此外,民间的许多工艺,如,剪纸、脸谱等,也都是极为讲究对称美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北京的城市布局图形、诗歌、对联等导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常见的情景中,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更直观,更准确的理解和判断轴对称图形,也能够受得启发,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开展课堂实践,深化学生动手能力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实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需要发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的平衡发展.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取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点,还需要在实践中,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如,笔者在实践中,会组织学生开展“做一做”的课堂小实践.

1. 动手画一画

把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得到图1,然后沿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如图2所示的平面图形是()

2. 动手剪一剪

请学生拿出两张纸,裁成正方形,再适当折叠,剪出图3的两个图案:

如何把它们剪出来呢?

通过这些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体验教材所跟的定义和结论,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增强对轴对称图形的把握能力,能够通过动手活动,增强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学生在接下来的立体几何的学习是极有帮助的.

三、设置趣味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要解决各种考试测试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也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必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的数学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够认真的去探索和发现.

四、结束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如何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2]骆洪才,黄灿.析数学文化及其教育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

篇4:《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一、出示美图,初步感知对称美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生活化、情趣化的情境,运用多媒体,形象地把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飞过了一棵棵对称的大树、一幢幢对称的高楼……最后落在美丽对称的花瓣上。我随之提取蝴蝶平面图,问:“大家说这几只蝴蝶漂亮吗?”这时学生们都发出由衷的感叹:“哇,真漂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而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多半是运用感知提供的信息,达到学习理解的目的。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媒体,抓住时机穿针引线,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并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化。所以,生动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把学生带入诗画般的美景中,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感知、记忆、理解都处于最佳状态。

二、引导品图,启发学生评价美

学生初步感知蝴蝶美后,我抓住时机,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动口说一说,评价美在何处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这蝴蝶美在什么地方呢?

生1:它的形状很美。

生2:它的色彩很美。

生3:它左右两边一样,有一种对称的美。

(2)动手折一折,概括美的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中天安门、奖杯、战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种物体,然后组织交流,这些对称的物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的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请你将115页的图剪下来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在学生充分动手的前提下,揭示出特征:像这样“对折两边能完全复合”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3)动手画一画,得知美的主轴

“刚才同学们把天安门、奖杯、战机图都对折了,并发现了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们对折的这几个图形折痕叫什么呢?我们就把这个折痕叫做“对称轴”。幻灯提示折痕是对称轴。再画一画折痕,老师指导画法。

(4)引导辩一辩,生活图中是否对称美

轴对称图形具有的特点是:一是沿某直线折叠,二是两部分互相重合。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并组织学生通过辩论强化理解。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通过辩别和辩论,自然了解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图案:英文字母、多国国旗、交通标志。以加深对“特征”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图例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用所学知识来评判生活中的图案是否对称,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配音赏图,培养学生欣赏美

为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他们的欣赏力,让他们为美而感动,为美而震撼,我精心创设了欣赏的情境:

(1)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调节一下心情。对称产生美!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都是大师们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设计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感受它们的对称之美吧!

(2)配上轻松愉悦的音乐,认识著名的建筑

师:你见过这些建筑吗?各是什么建筑?

生:我见过“人民大会堂”,我见过南京“中山陵”,我见过……

(3)总结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建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美在何处?

生:共同特征是对称,它们都具有对称之美。

同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对称建筑的图片,进行交流以此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精心构图,激发学生创造美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会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美,引发他们的联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根据想象进行制作,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想!

这一问,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都想表现一下。这时教者根据教材的安排指导学生创作“窗花的剪纸艺术”、“钉子上的创作”和“美术的水印艺术”。

本节课设计两条线来完成教学目标。一是传授知识,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创作,这是明线。二是发展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是暗线。两线交融,相互促进。它能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这一课可这样设计,教学《平移》、《旋转》、《统计》等课也都可这样设计。只有精心打造课堂,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情绪,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篇5:《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天安门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平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平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习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习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篇6: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张素玲

《轴对称图形》是新版人教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的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主要体现这样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过剪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我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布置了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操作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二、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体现数学化

轴对称图形在新版教材中降低了难度,删除了画对称轴和在方格中画轴对称图形的部分。这样教学的难点就变成了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理解“完全重合”。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发现,体现数学的学科魅力。课前动手剪一剪、课上动手画一画,在剪和画的过程中发现、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针对教学的难点理解“完全重合”,我又出示了像平行四边形这样容易让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在想象和折一折中体会“完全重合”,发现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最后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一开始认为长方形、圆形也有四条对称轴,后来在我的示范下了解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篇7:《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一、把握知识的生成点。

虽然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有时也会用“对称”来描述一些现象,因此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但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天安门是对称的物体,画下来的天安门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这个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相关概念,并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我们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也采用了先自由发表想法,再在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二、找准研究的聚焦点。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初步的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系列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这里只对图形个案,即只对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判断,不对一类图形的整体进行判断。但学生在判断时总是会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诸如此类并不科学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总是只能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一再强调:要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更有甚者,会出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归纳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处理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课上我们给每个平面图形都注上了序号,学生在猜想判断、研究交流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关注图形本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聚焦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上来,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序号的使用既避免了让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被拔高,也凸显了三年级同学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能力的提升点。

数学课仅仅有生活味是远远不够的,做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的根本。

篇8:《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图, 请看:

教师随手拿出一张白纸, 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白纸上虚线的一边画了小白兔头像的一半。

师问:这幅图美丽吗?

生: (摇头) 不美。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 将纸沿虚线对折后再展开。

师:现在这幅图怎么样?

生: (一片“哇”声) 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两边形状的特点, 顺势揭示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出示教材100页上半页的图形 (枫叶、蜻蜓、天平) , 让学生观察讨论:

(1) 这些图形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2)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认识了枫叶、蜻蜓、天平后,

师问: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

师:对, 同学们真会发现, 找出了物体的特点, 现在,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枫叶、蜻蜓、天平图, 大家对折一下, 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折图形后, 发现三种图形可以重合。

展示100页的图形让学生判断, 让学生初步确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动手操作。

(1)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或白纸中间夹一张复写纸, 然后在靠折痕一边用笔画图形。

(2) 用剪刀剪下勾画的图形并展开, 或直接展开复写纸勾画的图形, 然后仔细观察图形的形状。

实验开始后, 学生积极动手折、画、剪, 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能剪出这么美丽的图画。

3、欣赏巩固。

教师课件展示:同学们, 让我们去游一游美丽的公园吧, 啊!多奇异的花草, 好漂亮的树木, 真美丽的房屋, 哇!还有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你看, 它们在家里玩得多开心啊。请同学们欣赏后找出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事物。

4、发现对称轴。

师:同学们, 你们想找出这些漂亮事物的对称轴吗?

出示102页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 (蝴蝶图、飞机图、窗户图、三环图)

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物体从什么地方对折可以对称。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汇报:

生1:老师, 我知道蝴蝶是以它的身体的中间位置为准对称的。

生2:老师, 我知道飞机也是以身体的中间位置为准对称的。

…………

于是, 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述说着这一发现。

师:同学们非常棒, 发现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 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5、体会作用。教师出示缺了一个前翅的飞机和缺了一个前翅的蜻蜓, 让学生观察讨论:

(1) 这样的飞机和蜻蜓美吗?

(2) 这样的飞机和蜻蜓能飞吗?

学生见了之后纷纷嘲笑, 积极举手发言,

生1:这样的飞机和蜻蜓会从空中摔下来。

生2:这样的飞机和蜻蜓根本飞不起来。

师:为什么?

学生沉思一会儿后, 纷纷举手回答:因为这样会失去平衡。

师:对, 对称是一种平衡, 对称是一种美。

6、研究对称轴。教师出示小黑板, 展示表格并出示要

(1) 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面图形, 仔细观察轴对称图形, 看沿那一条直线对折图形重合。

(2) 学生分小组任选几个平面图形, 自由动手对折, 并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 同组相互交流, 介绍所折图形是否对称图形, 并交流对称轴的条数。

教师引导汇报后,

师问:通过刚才对平面图形的研究,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通过操作, 也发现平面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些有一条, 有些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

三、反馈信息

练习二十六的第4、6两题

四、课堂拓展

到教室外去观察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自己选择一二个画下来。

反思

一、欣赏中感知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浓则动力大。因此,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索中发现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教师教学生学习数学, 就是要教学生认识生活, 就是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事物, 探索美的本质。同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与方法,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三、活动中创造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最美丽的东西莫过于让学生亲自经历创造美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丽的事物, 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因此, 可以这么说, 美来自于学生的发现, 更来自与学生自己独特的创造。

四、生活中运用美

篇9:《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中,师生基于互联网共创、共建学习资源,并结合信息技术创设了自主探究能力更强的、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有机结合的、互联互助的、智慧评价的、学习轨迹再现的学习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并应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扎实地掌握中垂线的有关性质,能够为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习了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参与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参与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尺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从不同的情境中,总结知识的共性,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环境与准备

Aischool多媒体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几何画板、Flash软件。

教学过程

1.活动环节

活动一

教师活动:给出课题及一幅图片(如图1),请大家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知识,回答问题,并为引入新知做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幅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风筝是轴对称图形,也是学生喜爱的事物,那应该如何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风筝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二

教师活动:呈现一组风筝图片,简单介绍风筝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因此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呢,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见,得到共识并回答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

设计意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事物,利用贴近生活的事物引出新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设计“思考制作风筝的过程”一举多得,学生从“形”上体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特点,再从数学知识上认识中垂线,最重要的是为引出中垂线的性质做了铺垫,而这恰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垂线,并使其了解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讲授如何用“尺规作图法”画中垂线。中垂线的性质定理课本没要求,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此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PA、PB有什么要求(如图2)?为什么?接着,利用几何画板验证、严格证明、数学表达、小结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互动、动手操作,并精彩回答。学生在上面活动二中对中垂线有了一定认识,自主总结中垂线的定义,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中点”和“垂直”。最后,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尺规作图,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这样作中垂线的道理。

设计意图:尺规作图是初中阶段作图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互动、交流等活动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的严谨性。同时,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并推广应用正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验证—应用。

活动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首先,展开分层教学。其次,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互评互助活动,借助Aischool平台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个体、小组等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Aischool平台,利用平板电脑展开互动、互助学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快速反馈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教学中,激励和尊重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2.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我大胆地处理了教材,并灵活利用教材,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教学方法

我采用“引导—探究—发现—应用—数字化评价”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制作一只风筝”这一问题情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在学生原有的对风筝的认知经验上引导他们探究中垂线的性质,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多元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构建双向交互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形式的多样发展;通过创设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通过Aischool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本课真正体现了有效课堂转变为高效课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多元、快捷和高效。

3.评价方式

本课秉承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体验”和“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具体实践、实验,归纳、提炼、抽象数学概念,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很好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同时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不断地深入思考。在探究方法的多样性上,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尺规作图法”时,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随着知识应用的层层深入,我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应变措施。

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学生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及潜力,技术能够为数学学科插上个性化学习的翅膀,“互联网+”让教学一切皆有可能。

点  评

目前新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为我们展示了Ai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及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给中学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廖伟环老师利用先进的Ai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同时,廖伟环老师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并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前后呼应,很好地证明了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学中,廖伟环老师采用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并应用教师控制平台,构建了双向交互模式,展开了差异性分层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篇10:《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优点和缺点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层次清晰,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课堂上能很自然亲切的和学生打成一片,并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做每一道练习题时先让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题目意思。注重引导孩子完整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新颖,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测说出左右两边或上下两边完全一样,这时老师一头雾水的问:你们怎么知道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促使他们主动寻求证明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不足之处: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让学生感触的不够,学生对折完之后,应该再让学生说一说对重合的理解,让孩子完整的表达知识的本身。

2、小组汇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完整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而不是教师代替他们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要的不是喧闹的回答而是静下心来的倾听”,所以要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多动脑思考的习惯。

篇11:《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包括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等内容。

最大的优点是:两个重要的题型能够比较地理解和掌握,已知直线和直线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相等;已知直线和直线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和最小相等。

最难处理的问题是第二个典型应用的引导,作法为:作点A关于交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证明这个点使距离之和最小很好启发引导,但是为什么能够想到这样作图,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把直线想象成镜子(平面镜),由点A经过平面镜看点B,光线经过的路线就是最短的路径,因此,使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作图方法。更难的应用,已知∠XOY,和角内部的点A,在OX、OY上分别作点B、C,使△ABC的周长最小。引导学生思考时,还是可以把OX、OY看成两面镜子,学生理解起来能够更便利些。

篇12: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习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习,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习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篇13:《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苏美玲

一、仔细观察, 找出特征, 奠定空间观念基础

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形, 学会观察是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

进行几何教学, 首先要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引入, 在大脑中有了清楚的表象后, 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探究图形的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观察是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让学生观察标准图形, 抓住图形的特征, 再呈现出变式图形,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案例】《轴对称图形》

(一) 创设情境, 激趣蕴思

森林里有只可爱的小蜻蜓。一天她遇见了蝴蝶, 对蝴蝶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蝴蝶就奇怪了, 我是蝴蝶, 你是蜻蜓, 怎么是一家人了。小蜻蜓笑了笑说, 在森林里还有很多动物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 欣赏图片, 建立表象

1. 这不, 你瞧。小蜻蜓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树叶、七星瓢虫、蝉、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它们左右都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它们都很美。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调, 不必刻意纠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寻找新知识的切入点, 目的是为了激发兴趣, 调动情感。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接下来,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里很轻松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加强操作, 充分感知, 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这样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巩固。

【案例】

1.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

2.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不着急下结论, 先折一折再讨论。

3.谈话: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这些图形中, 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5.反馈:通过图形的对折, 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6.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 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圆更是有无数种折法。不论怎样对折, 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 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往往要在对比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不断研究这些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也是通过对比得到启示, 在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得到新的发展。

三、借助想象, 展开联想, 促进空间观念的深化

空间图形的主要表象之一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由此可知, 想象活动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 并且类化为一种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 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师: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字母图形, 你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多媒体依次出现A、C、T、M、N、S、X、Z, 让学生判断)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师:2008年奥运会上, 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呢? (多媒体依次出现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的国旗)

从对称的物体抽象出轴对称图形, 是一个知识抽象化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视了知识延伸与拓展, 在“扶”的过程中逐步放开,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 去寻求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重视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猜测、验证、推理、总结。

四、亲历操作, 优化思维, 落实空间观念的形成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 动手操作就是要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 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 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谈话:今天我们研究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 (生:想)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袋, 先思考一下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怎么样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思考)

师:你们说说可以怎样做? (学生一边说, 教师一边展示课件)

生:可以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 可以在方格纸上画, 可以用剪刀剪, 可以先用颜料画, 然后再把另外半边覆盖在上面。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现在四个人为一组, 选择不同的方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用各种方法制作的轴对称图形, 漂亮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 “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

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动作形成表象, 再通过动作制约改造表象, 从而逐步正确概括表象, 使头脑中知识的理解、记忆不断加深。这是一种思维内化的过程, 是非语言行为逐步概括化, 变成在头脑中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特别是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 动手操作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动手操作, 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篇14:《轴对称图形》教学例谈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三(1)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 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 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反思一】有句广告语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而当今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我们往往会考虑很多: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新颖,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不扎实。其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实的家常课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约实效的数学课堂正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境界。

《轴对称图形》公开课听过很多,每每我都感动于美轮美奂的画面、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悠扬抒情的音乐。其实三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早已经学习过对称图形的知识,甚至已经学会用手中的画笔画对称图形,基于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

【改进一】用简单的教学导入扎住知识生长点

初识轴对称图形

出示具有对称特征的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

二、 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剪一个漂亮的“爱心”呢?请大家拿出剪刀和彩纸,跟老师一起剪一个这样的图形。

边讲解边演示,师生共同剪出一个“爱心”。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提问:认识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附页中剪下来的这几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1)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再问:对折后,哪两边完全重合了?(引导学生体会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图形,先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再指一指折痕,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一个图形的哪两边完全重合。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改进二】认识对称轴

让学生再次将手中的图片先对折再打开,观察折痕。教师指出“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1)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1) 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2) 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改进三】验证图形对称

教师适时强调“折痕两边的部分必须完全重合才能构成轴对称”。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可以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反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号、2号、3号、4号、6号是轴对称图形)

指正方形,提问: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追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指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学生中有不同意见,则请判断正确的同学想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

篇15: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青县树人学校

卞秀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

篇16:《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篇17:《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篇18:《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中, 师生基于互联网共创、共建学习资源, 并结合信息技术创设了自主探究能力更强的、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有机结合的、互联互助的、智慧评价的、学习轨迹再现的学习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 (下)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并由此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并应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 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扎实地掌握中垂线的有关性质, 能够为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 (矩形、正方形、菱形等) 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 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 学习了轴对称现象, 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 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参与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 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参与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发展空间观念;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尺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 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 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并从不同的情境中, 总结知识的共性, 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充分感知数学美, 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环境与准备

Aischool多媒体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几何画板、Flash软件。

教学过程

1.活动环节

活动一

教师活动:给出课题及一幅图片 (如图1) , 请大家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 回顾前面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知识, 回答问题, 并为引入新知做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幅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风筝是轴对称图形, 也是学生喜爱的事物, 那应该如何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风筝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二

教师活动:呈现一组风筝图片, 简单介绍风筝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活动, 因此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呢, 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各抒己见, 得到共识并回答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

设计意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事物, 利用贴近生活的事物引出新知,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设计“思考制作风筝的过程”一举多得, 学生从“形”上体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特点, 再从数学知识上认识中垂线, 最重要的是为引出中垂线的性质做了铺垫, 而这恰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垂线, 并使其了解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讲授如何用“尺规作图法”画中垂线。中垂线的性质定理课本没要求,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此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PA、PB有什么要求 (如图2) ?为什么?接着, 利用几何画板验证、严格证明、数学表达、小结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互动、动手操作, 并精彩回答。学生在上面活动二中对中垂线有了一定认识, 自主总结中垂线的定义, 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中点”和“垂直”。最后,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尺规作图, 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这样作中垂线的道理。

设计意图:尺规作图是初中阶段作图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互动、交流等活动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的严谨性。同时, 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 并推广应用正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验证—应用。

活动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首先, 展开分层教学。其次, 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互评互助活动, 借助Aischool平台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并进行个体、小组等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Aischool平台, 利用平板电脑展开互动、互助学习,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快速反馈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教学中, 激励和尊重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2.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 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 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展开教学,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我大胆地处理了教材, 并灵活利用教材, 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 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前后呼应, 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教学方法

我采用“引导—探究—发现—应用—数字化评价”的教学方式, 结合“如何制作一只风筝”这一问题情境,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在学生原有的对风筝的认知经验上引导他们探究中垂线的性质, 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 促进课堂多元化,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构建双向交互课堂,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促进形式的多样发展;通过创设课堂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 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通过Aischool数字化平台,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本课真正体现了有效课堂转变为高效课堂后,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多元、快捷和高效。

3.评价方式

本课秉承新课标的评价理念,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体验”和“探究”中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4.教学效果

本节课, 我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 让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具体实践、实验, 归纳、提炼、抽象数学概念, 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有很好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 同时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不断地深入思考。在探究方法的多样性上, 学生能够积极探究, 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尺规作图法”时, 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 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 提高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随着知识应用的层层深入, 我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做出应变措施。

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学生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及潜力, 技术能够为数学学科插上个性化学习的翅膀, “互联网+”让教学一切皆有可能。

点评

目前新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引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为我们展示了Ai 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及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给中学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廖伟环老师利用先进的Ai 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 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丰富了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 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同时, 廖伟环老师大胆地处理教材, 灵活地利用教材, 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 并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前后呼应, 很好地证明了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学中, 廖伟环老师采用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 并应用教师控制平台, 构建了双向交互模式, 展开了差异性分层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中, 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共同解决问题, 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 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但在运用多媒体平台展开教学时, 教师仍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 从而灵活驾驭课堂。另外, 学生在计算机机房上课, 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较多, 如何把控课堂, 更是教师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画展圣诞老人优秀作文下一篇:试用申请平板电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