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

2024-07-07

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共6篇)

篇1: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

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前景

一、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的历史选择和现实状况

与法一样,检察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职权,作为行使者,检察官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即法律监督官员。随着法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事检察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由此呈现的专业化要求日益突出。

在检察职能不断走向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检察机关的内部分工正在根据不同的监督内容,逐渐发展为不同层面的专业化办案模式。一方面,这是源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推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监督体系的规范,使得检察工作的标准不断提高,只有专业化的检察人员才能合格地承担起法律监督职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司法环境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只有专业化的检察分工才能满足不同的法律监督,需求,实现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

在专业化大趋势下,检察机关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北京市检察机关为例,自2004年5月27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率先成立第一个专业化公诉组——金融犯罪公诉组,至2007年10月底,北京市检察机关共成立各类专业化公诉组98个。最早实行专业化公诉组的二分院还相继成立了毒品犯罪公诉组、涉税犯罪公诉组、职务犯罪公诉组、危害国家安全公诉组、涉黑犯罪公诉组等,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化检察人才,而且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目前北京市各级检察机关的专业化办案模式发展并不均衡,一般来说,市院及分院的专业化办案组分工较细,而且主要承办人相对固定,而区县院则专业化程度较低,主要集巾在末成年人犯罪案件,也有少数几个院成立了女性犯罪办案组、轻刑犯罪办案组,且主要承办人相对流动性较大,直接制约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专业化人才的专业分布状况则更不乐观,如果将法律监督比做一只木桶的话,对其评价就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效应”。仅就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来说,北京市检察系统中,不但没有专门从事行政诉讼监督的检察人员,就连接受过系统的行政法学教育的检察人员也是寥寥无几,这种形势既不符合专业化办案模式的要求,也无法适应行政沂讼监督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检察院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两难选择

人才是强检之本,专业化检察人才是检察机关开展专业化办案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但各级检察院之间级别管辖的天然差别,决定了在开展专业化办案模式时的不同选择。一般来说,市、分院办理的案件相对数量少、难度大、周期长,以二分院专业化公诉组为例,2004—2006年三年间办理金融证券类案件分别为9件、10件、19件,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分别为16件、25件、50件。虽然案件绝对数量少,但办理这些案件都要求检察人员不但具备法律素养,而且要在相应的学术领域具备与当事人相当甚至更高的专业素质,由此体现的专业化要求尤为突出。

而基层检察院的受案特点是案件数量多,且多数案情相对简单,办案周期较短,适用法律法规相对多样。如某区检察院2007年办案总数为228件,其中轻微刑事案件63件,全部由轻刑案件公诉组办理;同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4件,未成年人犯罪公诉组办理了其中的15件,另外的9件因时限要求由其他办案组办理。可见,如果过于强调办案的专业化程度,必然会形成工作量的难以均衡,甚至出现人力资源的闲置。

但从法治国家和检察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基层检察院培养专业化检察人才又是大势所趋,是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需求的必然选择。在这两难选择中,几乎所有基层检察院都选择了“一专多能”的检察人才培养方向。一方面,由于办案模式的专业化程度与上级院相比要求较低,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压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多能”的培养方向使检察人员可以胜任现实的办案需要。前面提到的末成年人犯罪公诉组在2007年还办理了成年人犯罪案件近60件。基于此作出的价值权衡和决断虽然限制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办案模式的专业化程度,但更为符合基层检察院的实际需求。

(二)检察人员面临的职业化和权力化冲突

一个组织表现为职业化或权力化,在管理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现组织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职业化追求的目标更注重效率,包括个人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而权力化的组织目标更强调控制,特别是控制的范围(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组织范围),甚至表现出追求控制范围的最大化。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检察机关,植根于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所赋予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尚无法摆脱权力化的目标取向。

从专业化办案模式出现的历史前提看,它是检察丁作职业化的社会需求所致。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化检察组织应当更强调社会责任,这是区别于更关注利益的权力化组织的。正是出于对检察组织的权力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已经适应并沉浸于权力化管理之中的检察人员仍是强调控制的追求者,如何引导其将目标定位在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效率上,将是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职业意识问题。

(三)与专业化办案模式相配套的责权机制尚未确立

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专业化办案模式为出路,但在检察机关内部的办案管理体制中,与专业化办案模式相配套的责权机制尚未确立。以公诉部门为例,多种类型的专业化人才都是依托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来实行专业化办案模式的。虽然主诉制的整体框架内,赋予了主诉检察官较之以前更多的办案自主权和自由裁量权,但总体上远未达到职业本身所要求的权责效果。

以公诉工作为例,北京市各级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工作流程为:公诉部门受理案件一公诉组审查案件一主诉检察官提出审查意见一报送部门主管领导审批一报送主管检察长审批一对于疑难复杂案件,须经检察委员会研究讨论一形成案件处理结果。其间,主诉检察官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等程序可以做出决定。由此可见,传统的集体负责制仍是检察机关办案中业务决策的主要方式。理想的办案模式专业化程度越高,则检察人虽的专业化素质越高,特别是针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疑难复杂案件。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化检察人才经过专业训练,应当具有在本单位内相对权威的专业素养。但现行检察体制中,无沦是部门领导、上管检察K,检察长,还是最高业务决策机构检察委员会,即使其专业素质逊于专业化检察人员,也会山于其领导地位,使得承办意见与业务决策发生冲突时,前者必须服从于后者。如此权责机制调整下的专业化检察人员秉承服从的原则,就必须违背自己的专业素养去履职。相应的“外行”领导“内行”的怀疑也就汕然而生,专业化检察人才的价值如何实现?专业化办案模式的意义何在?(四)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实为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桎梏

虽然《检察官法》早在1995年就已颁布实施,但该法规定的等级制仅体现为每年“论资排辈”式的逐级晋升,既不与荣誉和收益挂钩,自然也无法发挥其对检察人员的激励作用。实际上,在检察机关内部一直以来的干部管理方式仍然沿用行政人事管理制度,并据此实行了职务级别工资制。但随着检察官的职业化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缺陷和不足。

北京市某区检察院调查显示,青年干警从科员到副科的平均晋职时间为6.8年,加上一年的试用期,正常情况下入院近8年时间才能达到副科级别。作为该院重点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主要为副科或科员级的年轻的主诉检察官,自北京市2004年规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以来,按照工龄和行政级别确定工资,主诉检察官每月300元的津贴被取消。一方面,使得检察人员将职务职级的晋升作为进步的追求,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职务级别工资制的分配体系中,由于未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所以无法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

虽然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但在这些利益驱动下,“干而优则仕”又必然会成为他们的成长模式,最终导致其专业优势失去发挥的空间。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以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为动力,强化人才的培养是难以想象的。缺乏相应的利益机制作保障,这正是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办案模式发展的“瓶颈”所在。

三、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

专业化检察人才是检察机关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对其开发与管理应当遵循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及其行为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雪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较为科学、全面地总结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是复杂的,同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也是因时、因地而异,各种动机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获得新需求和动机,因此,每个人在组织中表现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来的动机与组织纤验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尽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他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同事间的关系情况;人们依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等方面情况,对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反应:虽然对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涉及体制层面的规定,并非检察机关能够独立解决的,但可以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司法改革的大前提下稳步推行一些改良措施。

(一)知识与能力——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内容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知识可以界定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事实方面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通常称为“信息”。第二类是“怎么做”的知识,指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第三类是从事专门活动的知识,它是社会高度分工的产物。第四类探索专门性知识来源的知识,通常称为“理论”。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川页利完成时所表现㈩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要以“理论与专门活动知识(专业化)之间的互动”为中心,在互动的过程中,转化为实践巾的操作能力,提高检察人员办案的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强调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向法律监督职责的履行,属于典型的法律职业教育。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内容,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法学理论,重在培养先进的执法理念和积累深厚的法学功底,使其具备法律职业素养。二是专业知识,即为进行专业化办案所需了解和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使其具备专业素养。三是执法能力,指专业化办案的操作技能,特别是在运用法律和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和交往沟通、逻辑推理、协调管理等特殊能力。

(二)权力与责任——专业化检察人才的有效管理

一直以来,专业化检察人才始终被置于检察机关人事管理的体制内,强调分工和层级节制,强调秩序感,合乎设训‘规范,是一种全流程的控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得到很好的规范和秩序,但是缺乏活力,无法适应以“知本”为特征的专业化检察人才发展的空间要求。因此,必须从人本思想出发,以人为中心,通过对人性、人的需求、动机、情感倾向等一系列与主观能动性相联系的人类理性状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把专业化检察人才视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权力与责任的利,学管理,达到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最优状态,借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化效益。

专业化检察人才是检察机关在当今知识时代所开发和拥有的知识资本,对其使用和管理既要强调理性规范,又要强调情感的作用,既提倡对权威的服从,又强调民主的制约。因此,对专业化办案模式的运转程序进行设计时,要在专业化检察人才·的知识与能力所及范围内,赋予其相应的决定权和裁量权,保障其行为与结论得到尊重和认可。这种权责相对应的管理力‘式,必然会逐步限制和压缩检察机关内部行政领导和检察委员会的决策控制范闹,需要各级领导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容才的肚量,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才能克服官僚积习和一己之私,推动专业化办案模式的良性运转。

(三)整合与配置——专业化检察人才的资源利用

目前,检察机关的专业化检察人才‘尚处于资源短缺状况,而且缺乏有限人才的有效组合,因此必须通过优化专业化检察人才的资源配置,来达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这不仅涉及某一检察机关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涉及不同区域之间检察人才资源的分配、使用问题,甚至需要突破地域界限,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专业化人才资源,提高使用效益。

在某一检察机关内部,可以根据检察人员的基本素质、性格特质、思维特性等综合情况,来确定不同职能部门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对象。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专业化需求,可以打破部门界限,通过专业化人才的全盘调度,弥补单个部门实力的不足。如对公诉工作中涉及的民事行政诉讼问题,可以借助民行检察人员的专业优势,加强沟通与配合,形成联动机制。

对于区域间的专业化检察人才的不平衡,则有赖于上一级检察机关的统一调配,这也是检察一体化亟须解决的整合问题。专业化检察人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鉴于此,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到各省级、市级检察院,都建立了所属辖区的专业化人才库,这项基础性工作已初见成效。但遗憾的是,建库的用途多限于培养和调动人员,对于如何根据办案需要进行有效的调用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机制和系统的办法。检察机关实行上级领导下级的体制,这种领导既包括组织领导,也包括业务领导。因此,在检察一体化机制的框架内,对人才库的使用,既需要人才所在单位克服用人中的本位主义,树立大人才观,更需要上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从宏观上统筹调度,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调配合,使得专业化人才优势在所辖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

(四)分类与评价——专业化检察人才的激励机制

根据用人中的同素异构原理,对于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网络联结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在现行的检察机关的行政人事管理体制不可变的条件下,就应该在这个体制内设计符合专业化检察人才成长特点的管理方式。在设计时,要力争寻求有效的方法,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摆在不同的职位上,实现能力和职位的对应和适应。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原理,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或其他方面的鼓励和表扬,重点强化激励机制,特别是注意对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动机进行激发,从而提高丁作绩效。

为了避免专业化检察人才流失于“仕途”,首先要制定职位说明,针对检察机关内部每个岗位的不同职能和特点,明确职责内容和任职条件,以利于据此选人用人,提高专业化检察人才遴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实行分类管理,区分行政综合人员和检察业务人员进行职级管理,既可以拓展检察业务人员的发展前景,又可以进一步明确检察官的职业权力、职业地位、职业收入和职业安全,以利于专业化检察人才坚定个人的职业信仰和职业追求。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工资和福利制度进行调整,通过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的设置,来体现专业化检察人才的价值,逐步建立并完善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利益激励机制。

从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培养进程来看,司法的专业化趋势催生了专业化办案模式,发出了对专业化检察人才的呼唤。但当社会转型期的管理体制与现实环境形成了专业化检察人才培养的瓶颈之时,我们身处其中,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在现阶段,检察机关唯有适应检察职能的发展趋势,以培养专业化、高素质检察人才为目标,推进各项检察改革,从而使法律监督能力得到提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篇2: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

摘 要: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也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林业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 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林业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林业专业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若渴特别是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林业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的今天。

关键词:林业专业、人才需求

城市林业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林业建设是以丰富的林业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同时还承担着保护、繁殖、研究珍稀、濒危物种的任务。优美的林业景观和良好的城市环境又是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条件。城市林业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林业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林业产业的地位和林业人才需求将不断提高。

一、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为解决空气污染、噪音、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城市病”,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正致力于发展城乡一体的城市绿化,竞相为城市营造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林业产业的发展也被人们所看好。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7%左右。今后20年,中国经济仍将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林业植物材料和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当前,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房地产环境质量好坏是房地产项目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十五”计划规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目前很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该指标,需要大量建设城市林业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和城市建成区拉动了大规模的林业绿化建设。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家推行居民住宅商品化和市场化,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国家逐步取消了福利分房,大力推动住宅商品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很快,同时商品房销售形势非常乐观。2000年1-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36.4%(其中东部32.9%,中部47.7%,西部55.9%),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2000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5%,这意味着房地产项目林业景观投入至少增长25%。住宅区林业景观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重视,房地产项目林业建设市场迅速扩张。

(三)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拉动配套林业绿化和环境建设项目发展。近年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在公路建设方面,到2000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6万公里。到“十五”期末,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5万公里以上。道路绿化和配套景观建设规模扩大、要求提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强有力地拉动林业绿化产业的发展。在民航运输建设方面,大规模扩建、新建民航机场,配套林业绿化面积大幅度上升。“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4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网。铁路、公路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需要大量的林业植物材料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

(四)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将大大促进林业材料产品消费。2000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开始进入富裕阶段,也意味着林业材料消费将由礼品消费、集团消费为主转向日常消费,因此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同时居民家庭绿化、私人庭院造园也将快速启动,林业产业市场范围将大大拓展。

(五)旅游及休闲渡假产业迅速崛起

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迅速崛起将大大刺激风景林业建设和旅游城市的林业绿化建设,据统计2000年“十一”假期全国旅游人次达6000万,国内旅游收入达230亿,2000年全国旅游收入达5000亿元,在世界旅游产业中排名第五。再加上新兴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城市林业景观建设,大大拉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六)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有49.2%的城市居民将环境问题列为其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环保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将大大促进了环境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发展,从而拉动林业产业。每年都有城市林业建设项目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或重点建设工程,城市林业景观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林业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将进入起跑和起飞阶段,估计今后5-10年,中国林业产业将以25%至3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二、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林业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就成了家家想要的“香饽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江苏省环境建设的现状, 再加上近年来,由于江苏林业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林业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逐渐规范化,林业工程实行公开招标,林业公司要想拿到工程,企业在具备资质的情况下,拥有多名复合型的林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林业工程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林业人才的竞争。所以对于林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们企业这几年的实践中,有这样一点体会和认识,那就是林业施工企业需要的就是既具有专业职称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全面型人才,那些只有“本本”而无具体施工经验的学者们可以作为企业的谋士,而企业更急需培养和联合能在施工第一线指挥作战的实践能手。最后,我们建议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帮助林业施工企业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可组织实施培养和发展林业人才的攻关计划。一是加快组织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如项目经理;二是加快组织高级技术负责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对那些长期工作在林业施工一线的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在学历上和专业上可以适当放宽,造就一批我省的林业工程师;三是加快组织中高级施工人员(技术工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对林业行业各个分支专业的技术工人进行专项分类辅导培训;四是加快组织林业设计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争取让每家资质企业都有合格的林业设计人员,让具备条件的施工企业拥有至少是丙级的林业专业设计资质,以此缓解一下林业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五是不定期的组织企业老总或骨干到省外、国外参观访问交流,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分组分批进行,让参观访问活动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比性,让企业从中受益。

篇3: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

一、西藏旅游业发展迅猛, 导游需求量大

青藏高原拥有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各族人民创造了非此地莫属的灿烂文化, 造化了神奇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所赋予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正是西藏所独具的最引人注目的极品旅游资源, 给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先天的条件。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卓越的旅游资源优势, 培育以旅游业为首的支柱产业、吸引社会投资、增加农牧民收入, 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旅游业已成为全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是西藏特色支柱产业。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就明确了旅游业在西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并强调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 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 从而明确了旅游业在西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中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西藏要把第三产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发展, 2000年5月, 西藏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 (扩大) 会议已明确将旅游业列入自治区六大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十五”计划纲要》中确定了“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近年来,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林芝和阿里机场通航, 西藏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十一五” (2006—2010年) 期间, 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25万人次, 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 年均增长29.8%。根据西藏“十二五” (2011—2015年) 规划, 西藏“十二五”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自治区旅游部门将实施多种举措, 着眼于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努力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西藏旅游开发将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将努力建成世界一流高原生态与藏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到2015年末争取年接待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中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在西藏自治区政府重点发展的背景下, 西藏旅游业将在未来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导游作为发展旅游的关键要素之一, 必将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西藏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人才需求量巨增。据调研统计分析, 2002年, 西藏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总数0.43万;而2008年该数字为2.84万, 间接从业人员14.2万。其中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为旅游行业人员分布最集中的行业。旅游人才主要来源于基层或外系统进入, 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院校毕业生十分紧缺。按照西藏旅游的总体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 西藏将加大旅游硬件、软件建设力度, 着力提升产业素质, 做强做精西藏旅游业。到2015年末, 西藏旅游产业增加值将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旅游经济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 旅游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旅游业行业固定资产规模有望突破80亿元。从就业容量看, 西藏导游缺口较大, 可见西藏高校导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二、援藏导游不能顶替西藏导游体系

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快速发展, 但导游队伍力量相对不足, 特别是外语导游的短缺成为制约西藏旅游服务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旅游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全国导游力量开展援藏工作, 截至2011年, 共有约6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导游入藏支援。国家旅游局预计用10年左右时间, 每年在内地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选派导游进藏。

据了解, 援藏导游将在西藏工作6个月, 为每年4至10月中旬结束。2011年第八批导游共48名, 分别从北京、上海、安徽等21个省 (区、市) 的39家旅行社中选派, 全部为外语导游。其中英语导游20名, 日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导游28名。通过导游援藏, 促进西藏旅游人才建设, 促进西藏旅游业发展。而帮助培养西藏自治区本地的导游是每批援藏导游的重要工作之一。

西藏是一个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十分浓重的旅游区, 藏族先民自古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上, 形成自己独特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字, 藏语文的使用沿袭至今。由于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 很多人特别是农牧区的群众从小到大就使用藏语交流, 不会讲普通话。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西藏旅游产业, 可旅游点不断扩大至更广阔的农牧区, 就需要更高素质、更具本土化的导游服务队伍, 本土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于本地藏语言的运用水平, 而这是援藏导游不可在一两年之间能完成的。由此可见, 从援藏导游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上分析, 建立西藏长期自主的导游人才库才是发展西藏旅游事业的最终保障, 因此, 本地生源导游人才就业前景可观。

三、导游本土化趋势带来广阔职业空间

国家大力提倡全国服务行业本地化, 导游员为本地人即为其体现之一, 导游既是服务员, 又是宣传员, 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关键体现于导游。导游服务的本土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旅行者的旅游体验与消费行为。根据市场需求分析, 入藏游客多为高端游客。这类游客, 旅游经验丰富, 受教育程度高, 消费能力强。入藏之前, 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 对西藏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都有一定的了解。来藏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体验西藏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西藏发展的状况。根据自治区旅游局网站资料显示, 国外游客中, 绝大部分来西藏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想看到和别处不一样的景观, 包括寺庙、农牧区的社会生活等”。因此, 需要导游准确把握与强化本土知识, 并真正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要, 使游客对景观形成清晰的感知。而从导游服务供给角度分析, 对于导游的素质来说, 外语能力稍微差一点, 工作一两年就可以补上, 而对西藏传统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了解, 则是一个西藏导游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然而目前许多导游这方面的知识薄弱。

西藏各院校导游专业的学生, 其生源为西藏本地, 学生从小接触西藏民俗、了解西藏民俗对西藏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有很深的了解, 并且他们热爱民俗文化、热爱西藏这片土地。因此, 西藏地区高校导游专业的学生从事导游工作, 不仅是对西藏民俗文化的宣讲, 更是对西藏旅游民族文化的传承。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和昌盛的根本, 是民族旅游的亮点和卖点。民族旅游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示来吸引旅游者的, 西藏民俗文化是与西藏宗教密切相关, 并受到西藏宗教的规范。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西藏文化活的、在思想、口头、行为中传承的部分, 是西藏宗教普及民间, 深入藏族人民生产、生活进而经过世俗化和规范化形成的结果。西藏民俗的绝大部分都起源于西藏的宗教文化, 是从西藏宗教祭祀仪轨、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中发展演化而来的, 是西藏宗教世俗化、普及化和规范化的结果。在古代西藏, 宗教作为西藏的主体文化, 主要包括藏传佛教、民间宗教等, 对藏族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民俗习俗已经普遍深入到藏族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成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日常道德和行为的准则, 也成为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依托和根据。而民族文化尽管形式各异, 内容多样, 但都是通过具体的形态和事物来体现的,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一定技艺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如世世代代心口相传的藏戏、歌舞艺术、唐卡刺绣、配饰人才, 他们不仅给旅游者带来内容丰富的文化享受, 还是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使者和主要载体。这不仅仅要求导游员了解民族文化, 还要求导游不计个人得失, 乐于奉献, 与时俱进, 对民族文化的内涵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时刻关注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品位的提高, 西藏导游队伍本土化趋势正好迎合了这些特征。

四、西藏导游薪酬制度为导游提供保障

自治区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西藏导游队伍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要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导游派遣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的有关规定, 逐步建立完善的导游薪酬制度。旅行社对注册登记的专职导游人员, 要按规定办理劳动聘用手续、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发给不低于西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最低月工资, 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导游派遣公司要与注册登记的社会导游人员签订规范的《社会导游管理协议书》, 积极探索建立以导游服务费为主体的社会导游薪酬制度, 社会导游的薪酬可包括导游服务费、带团绩效奖励、旅游者自愿支付的小费等。并为所聘用的社会导游购买意外伤害险。为促进导游薪酬和劳动保障机制的建立,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结合旅行社年检, 在年检中增加反映导游量化考核标准, 并与旅行社星级评定工作有效结合。

这意味着, 今后凡是受聘于旅行社的专职导游人员, 可能将按月领取工资, 并享受保险待遇;社会导游人员也可名正言顺地领取导游服务费、带团绩效奖励、旅游者自愿支付的小费等。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相信有导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将更多地选择投向从事导游工作。

五、总结

导游工作的性质要求导游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较强的导游能力, 受到导游专业教育的西藏本地生源人才能更加适应导游工作的发展需要。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及各种鼓励政策为导游专业人才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 西藏旅游业民俗性、宗教性的特点要求导游员应本土化, 也为西藏本地导游专业背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魏敏.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经济师, 2006 (2) :124

[2].袁银枝, 导游业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3].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梁焰.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4)

[5].洁安娜姆.西藏导游人才本地化特点培养与需求分析[J].职业, 2007 (21)

[6].洁安娜姆.西藏旅游职业教育应加强本土化培养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9)

篇4: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和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专业型、高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学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就要首先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才能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制度也是日趋完善,对于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会计人员已经不仅仅是会记账和算账,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门管理学科,会计人员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对于普通的会计人员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对于高端的会计管理人才还很缺乏,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而每个企业都缺少不了会计人员,人们看好了这个行业,因此学习会计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培养会计人才的学校也是越来越多,从职高、中专、大专到本科院校,几乎每个学校不管规模大小都会设置会计专业,因此培养的层次和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也影响了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的质量,而多数的院校也只是培养了一个会记账的“会计员”,很少能有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端“会计管理人才”。

(二)我国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也逐步向国际接轨,会计的改革也逐渐向国际惯例接轨,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会计的制度和准则也逐渐国际化,因此就需要一大批符合需要的国际会计人才出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虽然说高职院校的会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注重技能的培养,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注重理论的学习,但是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于本科的教育模式,还是理论学习较多,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较少,这样就有悖于职业院校的教学宗旨。目前,也有一部分院校实施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是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工学结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是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虽说目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符合目前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方式,但是根据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和“学”的结合。1、“岗证课”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行业是一种对职业的资格要求较高的行业,要求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首先必须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若要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今后还要考取职称证书,如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至毕业时,为顺利就业,至少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职称证书,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进行更行,不能仅仅是“工学结合”,还要将考取岗位证书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这将是未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该模式把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多证”,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的一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针对某一行业的“订单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大力支持,一些校企合作也逐渐增多,这也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针对某一行业或企业,设定单独的订单培养班,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可针对合作企业业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也为企业解决了上岗培训的成本和费用,学生也不再为就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而发愁。我们学校就已经在尝试这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设立了“修正药业”和“葵花药业“订单班,已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会计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合作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因此,这也将是未来更多的高职院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当今时代,企业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将是我们一直努力不断探索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4G3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未来植保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看好

随着我国农资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与国外企业间业务往来的增加,农资经营国际化的趋势日趋加强,由此而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也接踵而来,集生产、营销、土化、植保等专业于一身,并具备极强创新与服务能力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渐渐成为农资企业实施战略目标所需必备条件。

1.市场刚性需求量大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中国有13亿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16亿,养活这么多人成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油料、棉花、果树、蔬菜的生产,都需要植保专业人才不断去改良品种,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管理机制,做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农产品高品位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生产正由过去的满足需求向高品位转化。农产品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激素和抗生素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是保证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优质的重要手段。但是,片面地追求产量,不科学地使用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就会严重污染食物,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生产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产品的进出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专业的植保人才,农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很难得到提升。

3.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与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高档农产品的生产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农资产品将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如农药生产向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生物病虫害防治的方向发展,肥料应用向科学合理、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缓释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发展速度正在加快。这些从客观上要求农资经营者必须掌握先进的农资商品应用技术,植保专业人才既是农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销售者,也是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传播人。农资产品的品种和种类很多, 尤其是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技术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不断地推入市场。新产品的使用要求技术含量高,不是专业的植保人才很难去做推广和销售。

4.农资技术营销的需要

技术营销是“先销售技术服务,后销售产品”的一种农药销售模式。技术营销是通过讲座、辅导、示范等具体方式,向重点消费群体(农民)传播病虫害的防治与预防,以及农药的使用与选择等专业知识。要求农化生产企业拥有植保技术营销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专业人员不断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当地市场的状况,手把手地培训农民使用农资产品,既帮助农民提高了植保技术,又实现了推广农药产品的目标。这些专业人员还与当地植保站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召开新产品技术示范推广会议和田间现场会议,对基层零售商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为新产品开发市场。很多的企业为了保证在以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在积极地做好植保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扩大了植保专业人才的内需。

篇6:人才管理专业的前景

学生应该如何做好与社会的对接

按照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为了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企业的需求,在技能学习和能力锻炼上更应该做好与社会对接,作为电子商务学生应该如何做好与社会岗位对接,要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和内容,应用从以下几点着手:

1、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电子基础应用技术、商务实战和专业电子技术实践。电子基础应用技术是目前学生就业的最重要障碍,没有这个基础,即便有再多的理论都是空中楼阁,从而造成就业困境,有企业会使用只懂理论而没有操作能力的人才吗?现在企业都是讲究效益的,用了人就必须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不能马上带来效益,也要为效益而服务。

2、对于电子商务来说,不要一味搞理论,实践很重要,必须多动手,多操作。充分重视向第一线电子商务实践学习,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现在很多教材和师资水平都大大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3、实践参与,光说不练也没用。比如逛逛网上书店、到论坛参与讨论、建自己的个人主页、申请博客空间、搜索网络信息、参与网上拍卖等等,在参与中体会互联网对传统商务、学习、生活的影响。比如,经常有同学问老师一些专业性问题,或者一些小的技术问题,要一些电子商务资料,这些问题其实随便到搜索引擎搜索一下都能轻松的划到,但是作为电子商务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利用搜索引擎这个伟大的老师来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搜索引擎是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资讯搜索、信息收集、网络营销都离不开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电子商务的枢纽。还有就是使用FOXMAIL、OUTLOOK等邮件工具;使用WORD整理资料;使用EXCEL处理数据;使用简单的处理工具PHOTOshop处理图片;发传真;开邮箱;开BLOG;开网店等等基本技能。那如何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呢?我认为广大的学生一定要争取最多的机会进入企业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网页制作、信息编辑、客户服务、文员、网络销售等)实践一下,通过企业实习掌握基本技能,企业的工作环境会让学生迅速成长起来。

四、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社会所需人才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就好业的一切前提,那么就必须知道电子商务专业到底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在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及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分析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如思科;懂得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熟悉局域网知识,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这一层次,思科的CCNA、CCNP、CCIE认证在业内具有权威性。一般来讲,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涉及这一层次的东西较少。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比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平台上,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有server2003;数据库有SQL server;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 server、content management Server;安全保证有ISA server等等。在这一层次,微软的诸多认证如MCSE、MCAD、MCSD、MCSA、MCDBA等无疑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但也不是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重点,和电子商务实施平台联系较大的岗位有网站开发等。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比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涉及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在这一层,在某些学校,部分

对技术有兴趣的同学有可能达到。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这个层次主要负责网站WEB页面的开发与后台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运作层对技术层的要求;精通ASP/PHP/CGI 3种开发工具的一种,能够独立开发后台;精通SQL SERVER、ACCESS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开发。有1年开发经验;能够读懂常用于JSP的代码,并且能够编写基本的JSP程序;精通HTML语言,完全能够手写HTML代码。在这一层,在某些学校,部分对技术有兴趣的同学有可能达到。像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开发等岗位都和这个层次有很大关联。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这个层次适合的岗位有网站运营经理/主管、网站推广、外贸电子商务、网络推销员等。

从上面电子商务实施的层次性,对我们电子商务专业到底具备哪些能力,应该有所了解,学生不仅要求学校及培训机构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在确定好自己就业方向后,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去学习和实践以上知识与技能。

三、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群细分

现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大部分学生提出,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一片迷惘,找不到在电子商务行业自己喜欢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岗位群,但是,在电子商务行业对岗位还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细分,只是对人才进行了区分,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综合管理型人才,根据调查、综合结果,我们在以上三类人才基础上对就业岗位进行进一步细分,并对不同岗位做了简要介绍:

(一)技术类人才岗位方向细分:

1、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代表性岗位:网站策划/编辑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工作。

2、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代表性岗位:网站设计/开发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工作;

3、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代表性岗位:网站美工人员):主要从事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工作。

(二)商务类人才岗位方向细分:

1、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代表性岗位:网络营销人员):主要是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

2、网上国际贸易(代表性岗位:外贸电子商务人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贸易。

3、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代表性岗位:网站运营人员/主管):频道规划、信息管理、频道推广、客户管理等。

4、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代表性岗位:网站推广人员):负责销售电子商务系统和提供电子商务支持服务、客户管理等。

5、电子商务创业:借助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利用虚拟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又可以直接为虚拟市场提供服务。

(三)综合管理人才岗位方向细分:

1、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代表性岗位:电子商务项目经理):这类人才要求既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都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又具备项目管理能力。

2、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代表性岗位:电子商务部门经理):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

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上一篇:老干部局解放思想心得体会:理性认同下一篇:高一孤独的作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