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2024-07-23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精选11篇)

篇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凤冈人才专报信息

(第 9 期)

发 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签批 :谢勇 日 期:2014年1月23日页数 :3 页

创新人才流动政策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

凤冈县人才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建成“黔东北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集聚地”总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流动政策机制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在城乡、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全面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一支强化执行力的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乡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过硬、执行力强的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

建设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

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引进500名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000名以上紧缺人才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围绕工业化建设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政府为主导,聘请大专院校的知名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来凤冈举办讲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

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技能人才队伍。依托教育“9+3”模式,启动“县职校+企业”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结合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合理调整县职校专业结构。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关键岗位培育技能领头人。

以“生态农业”为载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着力扶持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实用人才。整合“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注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引导和支持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农民工返回本土投资创业,不断强化农村发展活力。

以维护社会和谐为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形成与凤冈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结构。

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以“有机生态文化”发展为核心,以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宣传文化人才开发为重点,把凤冈的脚盆龙文化、玛瑙山古军事洞堡文化、土家花灯戏等推向全省、全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和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抓好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彰显创新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引进5名领军人才和50名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依托经济开发区、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凤冈经济开发区的博士引进力度,吸引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

篇2: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今后十年我国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到目前为止,各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全部出台,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李源潮指出,重大人才工程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现在我国人才发展的大环境很好,要抓住机遇、有序展开,全面推进各项人才工程。要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适人才工程的目标任务,确保培养出事业发展、国家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措施,对一些难点问题先行先试,推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探索建立人才工程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财政投入经费的管理,确保经费使用合理、高效、廉洁。

李源潮指出,要完善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落实机制,加强工程的效用评价和经费使用监督。要调动地方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以工程实施带动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的合力。要加强对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3: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天津市河东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大力开展 “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 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去年11月底, 区人社局已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62 班次, 共计培训失业人员3024 人, 并有2861 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鉴定合格率达96%以上。

据该区人社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借助河东区委、 区政府把培训福利计划列入该区20项民心工程的 “东风”, 区人社局开通了 “绿色通道”, 组织各街劳服中心对失业人员开展调查摸底, 根据群众需求, 选定家政服务员、 月嫂、 计算机维修等8个热门紧缺职业工种开展培训, 并积极与辖区办学条件好、 师资力量强的民办培训学校进行对接, 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同时, 对有创业意愿的, 区人社局还提供创业培训、 创业测评、 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另外, 区人社局运用多种方式, 在全区各街道社区及万达广场、 爱琴海购物公园等辖区重点企业中广泛开展培训福利计划与政策措施的宣传活动, 并针对培训报名条件、 报名所需材料、 优惠政策、 补贴发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印发宣传资料10000份, 张贴宣传海报280张, 营造了人人参加培训的良好氛围。

篇4: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一、围绕引进众多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聚才政策创新

(一)建立博士、教授工作室制度。学校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壓缩和精简行政用房,腾出一批新建办公室,给每位新引进的博士和教授配备一间工作室。向外界传递了学校重视优秀人才的信息,得到高层次人才的普遍认同。

(二)实行人才团队引进制度。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或是引进整个人才团队,或是引进后配备人才团队,或者引进后由领军人才自主挑选团队成员。中南大学的陈真诚教授,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经过校领导多次反复做工作,并提供团队引进的优惠政策,他最终带领了13名博士、教授组成的生物医学工程团队加盟我校发展。

(三)实施引进人才安居工程。我们积极拓展渠道,为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解决编制问题、住房问题、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解除他们放手工作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安居、乐业、成才。近几年来,学校累计投入引才经费5000多万元,引进了博导、教授、博士(后)等高端人才107人。

二、坚持提升人才素质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政策创新

坚持服务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建设,制定实施了“五四”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所谓“五”,指的是“五项人才计划”,即领军人才开发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和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建设和培训计划。所谓“四”,指的是“四级人才梯队”,即第一级人才梯队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入选者,第二级人才梯队为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治区优秀专家、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和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第三级人才梯队为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入选者,第四级人才梯队为院(部)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者。“五四”人才计划,涵盖了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从人才配置到人才激励的多方面,学校在学术研究、科研项目、出国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使之成为我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孵化器”,也同时打通了各个层次人才成长的“大通道”。

三、着眼于激发队伍活力,推进人才使用和激励政策创新

2004年开始,在全校探索试行岗位聘任制改革。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新一轮岗位聘任制度改革。修改完善后的岗位聘任制度,专业技术岗位由原来的8个档次增扩到12个档次,教授岗位由原来的2个档次调整到5个档次。充实后的聘任条件办法规定,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可以不受资历限制,实行破格聘任。高层次特殊人才,比如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学名师、自治区优秀专家等,实行直接聘任。

同时,我们深化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的分配制度。基本工资侧重反映个人资历和历史贡献,相对稳定;岗位津贴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相对波动;绩效奖金重点反映劳动成果,完全浮动。

篇5: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二、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三、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篇6: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4‟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为做好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企业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3。

2.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得超过5人。

3.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及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推荐产生;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业绩贡献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推荐条件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2012年5月20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2.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1年以上,10年以内(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一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一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00万元。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和科技特派员项目负责人可优先推荐。

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推荐渠道和名额分配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其中,国家高新区创业人才通过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推荐。

3.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具体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四、支持措施

1.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2.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3.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境内外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五、有关要求和申报流程

1.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两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一个类别项目,且不能同时申报“万人计划”其他类别项目(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以及青年拔尖人才等)。重复申报的,一经发现取消评审资格。

3.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提交到科技部。

4.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两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4年5月20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5.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六、联系方式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010-58881781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任务咨询:010-68598258、68598039、68598260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任务咨询:010-68598259、6859806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篇7:人才推进计划

辽宁省人才规划:

1、百千万人才工程:

1)资助对象和重点

a:资助对象: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的人选(以下简称“人选”)均可申报。其中,百人层次人选一般不超过48周岁,千人层次人

b:资助重点:重点资助符合我省支柱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应用型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和突破辽西北进程中的重大项目;我省重点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由“人选”组成的创新团队申报的项目。

2)、资助类别和额度

a:创新研发类(A类):用于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应用型项目(课题),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

b:学术交流类(B类):用于资助人选到国(境)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进行与其所从事专业有关的中长期(3个月以上)培训、研修、合作研究,及参加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其中,在国(境)外开展上述活动的,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2万元;在国内开展上述活动的,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万元。

C:自筹经费类(C类):是指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项目负责人自筹经费的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与其他类别项目级别等同,如自筹经费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可按当年项目平均资助水平予以资助。

立项结果:可以争取部分专家往来经费。

3)、经费来源

省财政列支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资助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从事的项目。

2、外专千人计划

1)申报主体:外专千人计划”申报主体为省内非外资用人单位。

2)申报条件:

a: “外专千人计划”重点引进长期项目非华裔外国专家(引进后至少连续来华工作3年、每年不少于9个月)。

b:)申报人应符合“千人计划”引才标准(一是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二是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四是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考虑到外国专家的实际情况,申报人年龄可放宽到65岁。立项结果:资金支持额度大,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聘请专家,指导我院工作。

3、辽宁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申报指南

1)什么样的单位可以申报省海外研发团队项目

在我省境内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均可申报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

a)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转化能力;

b)项目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具有世界前沿技术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并能够形成产业化;

c)海外研发团队已落实或正在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工作,企业有规范的与海外专家签定的合作协议或合同,有明确的实施计划;

d)产品研发成功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经

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能够实现较高的利润水平,促进就业,增加税收;e)中外合资企业(含与港澳台合资企业,下同)申报项目的,中方控股比例须达到或超过51%。

立项结果:每个项目资助200万

4自然科学基金

1)目的:为加强我省应用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励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储备,培

养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

2)重点资助方向:

a: 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及良好的预期应用前景,对全省科

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推进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围绕我省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b: 具备研究工作基础,研究工作具有自主创新性,依托

单位应当具备必要的实验研究条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可在2-3年完成预期研究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

c: 由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的依托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d: 跟踪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尤其是我省具有优势的应用基础研究。

3)申报条件及要求

a):本次受理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含软科学研究项目;

b):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人原则上须为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且每人本年度限报一项;

篇8: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一、乐清服务业的人才政策现状

从乐清服务业发展需求出发, 乐清市委、市政府, 近年来虽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笔者认为这些政策, 大都以原则性提出倾斜, 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运行模式尚待化解, 而且还存在好多问题急待解决。

1、服务规模结构小散, 产业竞争力不强, 如乐清小商品等市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兴起, 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其规模和结构远落后省内外其他服务业发达地区。传统的小商贸、小餐饮、小市场、小地产等占很大份额, 缺乏综合性, 上规模的大企业或城市综合体,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其他像餐饮, 物流, 信息, 服务等行业也是一样, 单体规模小, 总体质量低。同时, 科技研发, 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档次水平都不高。

2、行业发展速度缓慢, 要素集聚水平较低。再加上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 导致商贸流通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

3、政府资金、政策扶植不足, 制约市场做大做强。使服务业处于低, 小, 散的状态。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1、在全球面临经济困难之下, 人才的政策各具形态, 这对于乐清如何制定符合乐清特色和符合产业要求人才政策将是一个重要考验, 人才政策的优劣判断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根据乐清传统优良文化, 对于改革三十年来形成的“以商带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乐清模式具有功不可磨的作用。但任何一个事物总是有利有弊, 是优点但有可能是缺点。另一方面, 乐清的商人又具有浓厚的投机特性, 趋利十分明显, 而现代饮服业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业, 要转变观念, 对人才隐性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人才政策的实用性如何摆在制定人才政策专家或行政官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2、继续完善人才政策, 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服务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关键, 建议政府对这方面, 如何扶持, 资金渠道如何安排、机构设置、人才培训的生源如何解决等等, 应引起重视, 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3、人才服务业行业间竞争带来的挑战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又是一个考验。我国人才服务业从诞生开始, 发展时间只有20多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才服务业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曾几何时, 人才服务业民间机构发展迅猛, 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和行业竞争的加剧, 许多民营人才服务机构已退出市场, 但新一轮的竞争更加的强烈, 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表现为人才服务业的竞争。一是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开放, 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人才配置市场化的挑战。世界一体化使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的界限减弱, 人才的自由流动将更为频繁。三是各类人才机构竞争的挑战。从国外、省外、市外知名机构和民间人才机构已逐步渗透我市, 人才服务业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垄断转向竞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建立较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与之相适应, 扶持我市人才服务机构是我市人才政策制定的另一个课题。

4、建设一支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 形成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大军, 对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既要具有非常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又要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 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型人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本质属性是掌握了必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知识, 练就了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 具备了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即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现代服务业专门知识和技术, 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 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能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见,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职业特征明显, 职业岗位重要, 社会需求急迫,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职业特征, 努力掌握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 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 使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步入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5、制定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加大人才培训投入政策。在企业加大培训投入扶持政策上, 政府一直都制定一些倾斜政策, 如加大税前列支, 允许企业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比例、所得税减免等等,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所得税法的制约, 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是否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可以从财政支付角度进行盘点, 在地方分摊的企业所得税中占一定百分比, 用财政支付方式进行贴补扶持, 由此对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训投入政策应独立制定规则。同时对国有服务业企业培训投入列入重点考核项目之一, 并加大国有企业人才培训支出的预算管理, 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

摘要:本文针对乐清服务业的现状, 以人才政策为先导, 提出几点对策, 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篇9: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摘自教育部网站)

篇10: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一是培训常态化。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与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十百千万”富民工程相结合,组织县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深入乡镇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去冬今春,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全县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等25余次,培训实用人才达2000余人次。

二是培训现场化。积极推进全县特色种植、养殖示范点建设,并将规模大、影响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作为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共建立二十里店镇食用菌、大丰镇联丰村机采棉土地联营合作社等20个县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定期邀请援疆省市,区、州相关专家学者到县培训基地,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定向培训、现场培训。今年以来,援疆干部在二十里店食用菌等培训基地,已开展现场培训4场(次)。

篇1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政策

区2009年初任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第四小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这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为拓展解决“三农”问题路径和农民地权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创新空间。

一、当前我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截止2008年底,我区常用耕地面积14.05万亩,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33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23.75%,涉及12个镇,1.92万农户,占承包耕地农户总数的28.65%。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因不同区位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各不相同,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如:曾家镇白林村总面积5668.2亩,其中耕地3943.7亩,土地流转面积1316.496亩,占51.72 %,土地流转方式为租用和一次性流转。流转后用途为种植花卉苗木和修建公路。土地流转租金田按每亩900斤黄谷、土按每亩600斤黄谷当年市价计算。通过调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规模经营度不高、租金偏低、农民不愿流转、流转合同缺乏规范性管理、无序流转等问题。

二、现有土地制度的政策缺陷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管理缺位

农村土地所有权模糊,《宪法》中笼统地规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规定为乡村两级所有,《农业法》称集体为乡(镇)村或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这些法律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统一,对象模糊,导致农村土地管理不到位,农村土地无序流转。通过调查,目前全区登记备案或公证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足45 %.(二)土地所有权人没有法律地位,权益难以保障

法律没有给予土地集体所有权人完全的土地处置权,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者。在土地流转或者征用时,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村民集体的土地权利往往被忽视,土地增值收益大部分被政府或开发商获得,农民得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土地征用制度实质上是农村集体土地低价国有化。

(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土地流转

长期以来,我国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一直承载着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成了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后屏障。农民对土地过于依赖,并不是对土地具有浓厚的感情,而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由此制约了土地流转。只要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不消除,实现土地的真正流转就很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流转形势严峻

多年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制定的就业政策重点

针对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即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但受文化素质和技能制约,就业也不稳定。当前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我市300多万农民工失业回到家乡,土地耕作是他们首选。在曾家镇白林村,土地流转后,业主能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非常有限,平均每户在公司收入一年仅1000元左右(季节性临工)。土地流转后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创新

(一)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权利

要使农民实现真正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不仅要保证土地承包的长期性,更重要的是承认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才能避免土地流转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才能赋予农民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谈判地位和农民权益的维权能力。

(二)还原土地的生产要素属性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是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责任缺失的表现,也是二元户籍制度下城乡差异体现。让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土地分开,将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和土地真正具有生产要素的属性,进入要素市场,参与市场调节和配置,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

(三)创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平衡利用土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和基本农田

保护指标异地有偿调剂制度,建立土地平衡和保障机制。逐步赋予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拓展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范围,除开发商品住宅外,允许集体土地可通过土地市场公开交易,用于商业、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允许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等经营活动,放宽农民宅基地流转、继承、利用方式上的限制,对农民放弃宅基地的,可以用置换方式在城镇集中建房,可以享受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不可避免社会风险、市场风险产生,在积极鼓励农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时。政府应加强风险规避,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证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缴纳土地增值收益,加强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推进农村农业保险试点,降低规模化经营的流转受让方的自然风险。

(五)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要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同时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强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上一篇:廉租房困难补贴申请书下一篇:2016年中考考务准备事项及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