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7unit2高考复习

2024-07-16

book7unit2高考复习(通用14篇)

篇1:book7unit2高考复习

对于高考冲刺复习来说许多考生只是简单把课本知识点过了一遍,第二种人细化一点,第三种是总结全部的知识点,这些不是回归课本,这些充其量把课本的内容再过一遍,那么应该怎么真正的回归课本呢,我把在高考状元学习改变命运新浪博客里看到的回归课本应该做到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第一,课本看一遍,课本讲了多少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对题目有多大的要求,要总结他的全部思维有那些种。

第二,看所有课本知识点每条知识点研究一个,假设不用式子推导,单纯看能不能理解,不一定要用数字推。这是定性的理解。像考场里面,定性是第一位,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再定量。换句话说我看一个学生,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上课听老师讲都可以听懂,为什么自己做不行,因为你听懂是定量计算,没有听懂是这个题涉及的知识点,在课本表达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需要自己看。第三,看课本把什么拿出来,应该把这个课本那些部分在真题中体现最多的点划出来。真题里面考那些全部标出来,把那个地方做到熟练,许多考生以前只是会,会和考场上做对之间可以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在临场状态下,当你不好的时候,可以表达出来吗?许多的表达是在临场瞬间的感性思想。而不是理性。拿到题不加思索写出来,如果你是慢慢思考出来的话,这个时候适合搞研究,不适合高考,高考的道理是出这个规律,要求每个考生满足,你满足就得高分,不满足,既是再聪明也要下面。要把这个点弄的非常熟。按照这个方式来讲,几乎95%的学生还需要看课本,只在班上前几名也许看的还可以。

这个过程应该在一周左右时间完成。

接下来是回归真题,许多考生不太懂真题的重要性是多大。许多认为真题出一次以后不会出现。如果通过大量作题,遇到重题的思想没有的。这个概率是零。当地考试几年的真题,真题与模拟题不一样,模拟题的精密度不够,导致许多的答案和方式不太好。真题是经过几个月推理之后,其不科学性是所有题最低的。通过题目把题分类型。你们有没有做到,只要是解析几何的考题,不论怎么出,你有一个完整的步骤,这个步拿到任何题可以用。这是一解多题的思想。在考场任何一个复杂的方法不能用上,只有简单的方法用上。我清醒的时候会这么做,不清醒的时候还是这么做。你自己总结出来,任何题对你而言,按照步骤都可以出来。

还有就是应该通过真题研究一下,这个出题老师在题目会设置那些障碍,比如英语,英语里面,要设置障碍,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要么把正确的选项出的像错误,要么把错误的选项出的像正确的。怎么出,就得单词没有见过。要么是词没有见过,句子整体意思是对的,要么是句子整体意思不太对,但是更贴近原文。这些是研究出题者设置障碍在那儿,包括数学也是这样。

最后考试之前要回顾自己,回归自己。回归自己是研究自己在第一次作题的时候,每一个科目有那些种表现现象,我就拿真题问自己,在我第一次就这些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在我现有水平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什么招让我发挥出的水平比我以这个水平发挥的高。对于回归自己的具体做法,同学们可以看看学习改变命运新浪博客,博主曾经用了6个月从最后一名成为了高考状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个独特的学习复习方法,是完全可以在高考冲刺阶段取得一个好成绩的,博客里也有相关各科的答题技巧和复习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加油吧!

篇2:book7unit2高考复习

有部分同学上课听老师讲的都会,有什么不懂的也问了。可课后做题时,总是漏洞百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当你认为已经听懂了的时候,也可能只是暂时记住了这道题的步骤,但是只会做这样一道题,而想距离透彻这类题还是远远不够的。

下课后可以重新复习这道题,如果学习时间充裕,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根据自己的记忆理清思路,重新写下解题步骤。这相当于自己重新复习一遍,加深了对这道题的理解。

2、做题不是越多越好

不知道同学们每天做题需要多长时间呢?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呢?无论复习的方法是什么,都要注意题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每做完一道题以后,一定要确保对这道题有所领悟,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根据作业量和对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可以自己决定做题时间,但是在不想做的时候,也是效率低的时候,最好不要逼自己继续做题。

这里建议大家使用改错本,虽然会占用到一些复习时间,但考前如果将改错本上的题都看一遍的话,可以使自己比较容易进入做题状态,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

3、注重劳逸结合

不知道同学们平常都有什么爱好呢?怎么协调学习和玩的时间和精力呢?晚上有没有熬夜学习呢?周末休息时都做些什么呢?

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是很正常的事,有人喜欢听歌,有人喜欢运动。学累了就玩,玩得差不多就继续学。只有劳逸结合,才能综合学习效率。

篇3:book7unit2高考复习

下一阶段复习,与其说是教师如何安排复习的问题,倒不如说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问题。市质检已经结束,通过前阶段的复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已经历了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在下一阶段,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如果我们的措施得法就能促其发生质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据此,我们拟定如下工作思路。

一、在分析反思中复习

在市质检成绩上纠缠不休是无益的。成绩好的,不一定就能带来正面效应;成绩差的,不一定就是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分析。不好的分析,带给师生的可能更多的是压力和阴影;好的分析,带来的将是动力和信心。此时成绩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均能从成绩中读出信心、读出动力、读出目标、读出高效复习的途径。因此,下阶段复习第一步工作可以归结为三个词。

1. 分析。

A.共性分析和特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B.知识和能力结构分析,明晰努力方向。C.方法论分析,及时调整教法和学法。

2. 反思。

也谓返思。对教法、学法、知识、能力进行全方位扫描,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梳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 定位。

A.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知识和能力现状进行理想目标定位。过高的定位不利于确立自信心,过低的目标无助于激发学习动力。B.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学习目标定位。帮助学生寻找复习目标的最佳着眼点是“省时”“高效”复习理念的要求,也是这一阶段复习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抓住关键,懂得放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复习轨道。C.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制订目标明确、容易操作的复习计划,使对自己的定位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目标。

以上认识的核心是,通过老师的帮助指导,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就可能找到最优复习的途径。为此,特拟如下工作:(1)召开全体高三年教师参加的学情分析会议,商讨复习方案。(2)班主任组织班级学情分析会议,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分析定位。(3)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4)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4)组织最后冲刺阶段复习方法讲座。

二、在思维训练中复习

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做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引导、培养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高考成功的重要因素,题海战术、被动碰运气式的反复操练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思维训练应该是构成这一阶段复习的主线,下阶段课堂教学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1)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思维重组,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2)引导促进学生构建学科思维能力,从而具备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3)引导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这是顺应高考“能力立意”的基本要求。(4)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形成稳定的解题思维方法,从而从心理上和思维上更加贴近高考。

为了实现以上复习目标,在管理和教学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精讲的原则。忌“满堂灌”———剥夺学生的自主思维。(2)精练的原则。忌“满堂练”———侵占学生的思维空间。(3)对症训练原则。忌“放牧式”———浪费思维训练的宝贵时间。(4)层次性原则。忌“一锅煮”———低层次的训练模式。(5)针对性原则。忌“瞎子摸象”———盲目无序的训练模式。(6)平衡性原则。忌“强取豪夺”———以榨取其他学科生命为代价维持本学科的生命空间,最终将得不偿失。

三、按照心理学规律科学安排复习

面向高考,复习能使学生在心理、思维、体力等方面保持稳定,从容应对各种题目,最终取得优异成绩。因而,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我们有必要按照心理学的规律科学安排下阶段的复习。

1. 按照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安排复习。

艾宾浩斯曲线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1)遗忘往往是立刻发生的,而且此时遗忘率最高。在课堂设计中,要强调及时练习和小结的重要性。(2)对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内容,经常性地记一记比集中记忆效果要好。但在有意义的概念形成的学习中,以及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形成规律的学习中,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所以,我们要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对于识记性的知识点,要采取间时复习的方法,而对要形成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则需要采用集中讲练的复习方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减慢,甚至有终生记忆。也就是说,当复习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需要再做过多的重复复习。搞题海战术,一是会把学生的身体拖垮,二是会让学生对这样的复习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反而会削弱复习效果。“剩饭炒三次,狗都不闻”,对翻来覆去的重复复习,学生怎么会不反感呢?

2. 科学调节,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年高考时大多数考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因此缓解过分的紧张、克服高度焦虑,几乎是每位考生都需要做的心理调整。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放松。心理学家认为,有紧迫感才能提高效率,有兴奋感才能迎接挑战。只有保持适度紧张和兴奋,才是上考场的最佳心理状态。

因此,下阶段的复习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状态安排,主要工作有:(1)控制考试的频率。过多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甚至增加失败感,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但复习还是需要用考试评价复习效果的,也需要用考试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如果考试得法,学生就会在考试中由于应激作用而神经兴奋,产生比较大的能量,提高应对能力。因此,每一次考试都要精心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2)加强常规管理,监督学生调整作息时间。让学生做到既不过度紧张,又不过度放松,保持适度的紧张兴奋。(3)组织专题讲座,让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4)细化管理,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的任何变化,并及时疏导诊治。(5)组织考法专题讲座。

篇4:高考复习中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

例如近期我们刚复习的化学平衡中关于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不能单纯理解为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必增大,平衡一定向化学计量数减少的方向移动,事实如果改变压强不能引起浓度的变化是不会引起速率变化的,如在恒容容器中通不参与化学的稀有气体,压强增大而速率是不变的,对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也不会产生平衡的移动。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在

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你定会大有所获。

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

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正确对待考试。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许多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从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考试,这种观念是有害的,对今后学习态度影响极大,必须予以改变;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高考中不犯错识或少犯错误,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的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这里就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纠错做法,以供参考。

1、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

2、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

3、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或按时间段、或按类别、或按科目地分门别类,加以注释;

4、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部或旁边或附一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误原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篇5:book7unit2高考复习

整个高三复习过程可分为梳理、冲刺、点睛几大部分,同学们应该做好每一轮复习。北京四中网校主讲教师、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老师给高三学生一些建议,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一、目标与过程...

整个高三复习过程可分为梳理、冲刺、点睛几大部分,同学们应该做好每一轮复习。北京四中网校主讲教师、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老师给高三学生一些建议,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目标与过程

第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备考环节中最主要的一环。之所以这样讲,理由有二。其一,这是最全面的、最完整的一环。在这一时间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涉及所有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此后,再无这样全面应对的过程了。其二,这是最深入、最系统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会较为深入地探触到各个知识点、能力点,而且还会关注到它们之间彼此的内在关联,建立彼此关联的网络。同学依据以上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当结合自我实际,合理有效安排好“过程”。同时还可以请相关老师看看,提出修改意见,力求让此过程契合自我实际和班级整体安排的实际。这一阶段,用时最长,从整体的状况上,安排好个人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二、制定到践行

计划制定好,一定要付出实际行动,充分利用每一秒钟意味着生命的延长。不要再在忙乱中苦恼,有计划地安排生活。一定要相信自己,最大化做到合理计划、充分复习、突出重点。

人生本就有限,而又有太多太多的时光在苦恼、迷茫与毫无节制的享受中荒废。人是善变的,而白纸黑字却永远不变,违反了规划,只会助长自己的惰性,使人深深的陷入后悔与自责。在茫茫大海中,人常会迷失方向。不如出海前就带好海图和罗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撞上暗礁。人性本不爱吃苦,只好给他鞭策与激励,使人生不断前进;人性本爱享乐,那就在辛勤耕耘后使他感到先苦后甜的无限乐趣并周而复始,进一步发现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学习过程带来的探求研究之乐趣。一切提前计划好,不会慌乱,不会紧张,留下的只有从容不迫与必胜的.信心。

三、循序以渐进

整体的规划做好了,局部细节才能跟得上。每一天的学习安排看似是独立的,又能保持与整体步骤的和谐一致。保证了过程,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天天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才最有效,这样,复习备考虽说是艰苦的,但心底却总能漾起快乐。

四、课上牵课下

在处理“过程”问题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首先,课下,自己要通过努力,将“龙”备好画好;期待课堂,在课上得到老师充分的帮助,点亮龙“睛”,这样,“龙”必会破壁飞出,整个复习就会“活”起来。其次,还有可能需要依据老师点出的“睛”,去修改完善自己准备的“龙”。龙爪威猛,龙身腾跃,再配有灼灼双睛,“龙”也自会飞腾而去。

五、全局想细节

①将基础知识(语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安排时,既要注意专题性,又要注意分散性。

②基础知识中许多能力点的落实需要记忆,但不能盲目记忆,只*工夫。如“惹是生非”中“是”字经常被误写为“事”,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是”与“非”的关联,“是非”在词中是指矛盾,争端。再如“寒暄”中的“暄”经常被误写为“喧”,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寒”与“暄”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字,是指寒和暖,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误写误用了。

③对于病句,要着重注意用足例句。对精选出来的例句要坚持“辨(感性)一析(理性)一改(操作)”三步走战略:辨就是能从结构性和语义性两个层面辨别正误;析就是能分析错例属于六种病句中的哪一类;改就是能将错例修改正确,这一点虽然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但它非常有助于我们在正误的比照中加深对各种病句类型的理解。通过三步走战略,精耕细作,务求辨得准、析得清、改得正,从而真正做到精选精练,以一当十。只有这样,才能跳出题海战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实效。

④写作的改善,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在字词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进一步了解词语意蕴,增强对词语的敏感力。如“水光潋滟”可以想象为描摹的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最是那一片烟雨朦胧,轻轻荡漾在湖水中央,浅浅的暖暖的阳光温柔的抚摸着一切,轻掬一捧清,看阳光跳跃在手心,反着美丽光芒……

篇6:book7unit2高考复习

我们一天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再怎么努力挤,一天也不可能有25个小时。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就算是复习,要写的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一节自习课,做了一张语文试卷就写不了英语试卷,就算你的复习计划再完美,遇到特殊情况计划就会被打乱。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复习计划,都不可能把要复习的题目都做完,无论什么样的复习计划,都不可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薄弱环节的那门科目。就算你的计划给捣乱,做这么一张试卷对你分数的提高仍然有极大的帮助。

2、适当的休息

很多同学在高三复习阶段,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晚上也是12点过后才睡觉。可能有很多同学喜欢熬夜的原因是夜里安静,有利于复习。不过这样的复习时间会影响到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是打瞌睡,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学习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

3、把计划变成现实

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篇7:book7unit2高考复习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语素是一种构词单位,它的功能是用来构词。

1、语素的分类

单音节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的语素。如:天、地、日、月、水、火、人等。

双音节语素:用两个音节表示的语素,主要包括一些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如:玫瑰、朦胧、徘徊、彷徨、模糊、犹豫、咖啡、沙发、玻璃等。

③多音节语素: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表示的语素,主要是一些外来词。如:苏维埃、马克思、巧克力、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等。

2、语素的辨认

看是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如:天、地、日、月等,都是单音节的,不能分开,又都有意义,就是语素。中的琵、琶、玻、璃、葡、萄等,虽然都是单音节,但不表示意义,就不是语素,只有结合成琵琶、玻璃、葡萄等时,才表示一定的意义,才是语素。

看是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如:窗户、铁路、书桌、钢笔,其中每一个都可以再分成两个最小的单位,窗、户、铁、路、书、桌、钢、笔,而且每一个都能表示意义,它们就不是语素。窗、户、铁、路、书、桌、钢、笔,才是语素。而玫瑰、朦胧、徘徊都是双音节,但如果分成玫、瑰、朦、胧、徘、徊,都不表示意义,所以它们是语素。

辨别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语素,不是看音节的多少,而主要看是不是表示一个最小的不能分割的意义,是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

2、语素构词的方式

有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只有地组合成词(前后均可)。例如,“好”可以单独使用,成为一个词,也能跟其它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好热、好人、好事、好像,真好、幸好、相好”。

有的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却可以与别的语素自由结合成词。例如,“速”不独立使用,但前后可加上其它语素构成词:“时速、高速、超速、速度、速效、速率”。

有的语素既不能独立成词,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也有固定的位置。例如,“阿”可组成“阿姨、阿哥、阿叔”,但只能放在前面;“们”可以组成“我们、他们、爷们、同学们”,但只能放在后面。

二、词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的语言单位。或者说,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例如,“我们”由“我”和“们”两个语素构成。

词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所谓“基本的”,就是说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是词。比词大的语言单位短语(词组)也是由词构成的。所谓“造句单位”,就是一个词可以独立成句,几个词也可以组合成句子。

语素未必是词,词一定包括语素,有些语素也是词,如“天、地、我”既是语素,也是词。

语素和词的区别在于:词可以用来造句,可单独运用、独立成句;语素是用来构词的,不能单独运用。

三、字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在汉语中,汉字基本上是和语言中的音节相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着一个音节。凡是单音节语素或者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都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这时的语素、词、字是一致的。多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词,由多个字来表示,语素、词、字也往往是不一致的。如“彷徨”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却用两个字来表示。

四、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和区别可用下表来说明:

理解了语素、词、字的定义、关系和区别,我们就要明白有些字可以单独使用,有些是不可以单独使用的。有些字可以自由组词,如“蝴蝶”的“蝶”有意义,可以组成“彩蝶、粉蝶、化蝶、蝶衣”,“蝴”就没有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只能组成“蝴蝶”才有意义,不能跟其他的字组合。

四、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面所有使用的词的总汇。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日语词汇”等,就是指汉语、英语、日语等所使用的词的总汇。另外,某个局部范围内词的总和,也可以叫词汇。例如“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分别就是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词的总汇。词汇就是词的集合体。在现代汉语中词汇这个术语还包括相当于词的作用的熟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

B

词的构造(单音词和复音词、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1、单音词: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树、他、地、天、多、好”等。

2、双音词:双音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学校、环境、人民、中国”等。

3、多音词:多音词是由三个及三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如:“作业本、施工队、水果刀、办公桌、圆珠笔、电视机”等。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如:“雨、风、走、伶俐、人、奥林匹克”等。

2、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如:“人生、教师、讲授、人民币、红段子、东倒西歪”等。

3、单纯词的构成①

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

叠音词都是单纯词。如:“爸爸、妈妈、哥哥、星星、蝈蝈、蛐蛐”。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如:双声联绵词(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吩咐、仿佛、伶俐。叠韵联绵词(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或其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构成):从容、灿烂、彷徨、徘徊。其它联绵词:垃圾、蝴蝶、蚂蚁。

拟声词都是单纯词。如:乒乓、哐啷、哗啦、嘟嘟。

音译外来词都是单纯词。如:马克思、阿司匹林、沙发、英特尔。

4、合成词的构成合成词包含的每个语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的意义。

并列式:前后两个语素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如:朋友、培养、亲戚、是否、真假、水火。

偏正式:两个语素中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如:菊花、小刀、猪肉、生日、商人。

动宾式:前面的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后面的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或上级的对象。如:开车、吟诗、上山、点火、握手、鼓掌。

陈述式:前面的语素表示陈述的对象,后面的是陈述的情况。如:地震、花开、口渴、胃痛、心跳。

重叠式:把一个语素重叠起来,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如:人人、家家、户户、天天、年年。

简略式:有些名称或固定短语可以紧缩成简略的形式。如: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人民代表大会——人大。

篇8:book7unit2高考复习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 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 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 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 有层级的, 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 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 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 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 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 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 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 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 构建历史知识树, 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 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 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 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 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 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 在宏观中学习微观, 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 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 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 (如改革、百家争鸣等) 时, 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 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 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 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 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 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 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 使其有序化, 是历史第一轮复习 (单元复习) 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 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 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 (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 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 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 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结果) 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 反映其过程性, 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 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 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 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 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 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 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 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 为提高能力, 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 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 即实事求是, 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 在学习中,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 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 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 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物评价) 、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 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 (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 , 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 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 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 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 学到的是死历史, 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 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 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 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 回顾历史, 思考历史知识;相反, 学习历史时, 适当联系现实生活, 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 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 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 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 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 能提高应试水平。

摘要: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 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 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 能够提高复习效率, 学活历史。

篇9:book7unit2高考复习

【摘 要】 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能够提高复习效率,学活历史。

【关键词】 复习策略 复习效率

对于高三文科学生来说,面对上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涉及多国的世界史,可谓纷繁复杂。历史复习,如果学生没有策略与方法,就会无从下手,杂乱无章;钻得进去却出不来,或者复习后面丢了前面。复习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是复习设计的中心环节,复习是否有效率,关键在于策略的选择。关于历史复习的策略笔者以为有下列几端: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有层级的,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构建历史知识树,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在宏观中学习微观,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如改革、百家争鸣等)时,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使其有序化,是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复习)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结果)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反映其过程性,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为提高能力,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在学习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物评价)、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学到的是死历史,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回顾历史,思考历史知识;相反,学习历史时,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能提高应试水平。

篇10:book7unit2高考复习

对于某些科目的薄弱环节,可以把教科书或者相关的复习资料拿出来,然后逐一阅读每本书上关于这方面知识的论述,再详细对比解题步骤和答案,弄清自己出现差错的地方。

这种复习方法就是为了消灭自己的薄弱环节,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找出些比较典型的习题拿去复印,然后裁掉其中的答题步骤,仅留下题干部分。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组极具针对性的习题,提高复习效率。

2、掌握得分技巧

高考所考的知识点一般比模拟试卷的难度低,出现偏题、怪题的几率比较小。在高考前几天做往年的高考真题,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熟悉高考的题型。

以每两天为一个周期,同步高考的时间去安排训练,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做对应科目的试卷。每份试卷做完之后,都应当仔细核对答案,并给自己打分,掌握答题的得分技巧。

3、调整作息时间

因为高考的时间安排与在学校时的学习计划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回家复习的第一天起,就要把时间进行调整,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篇11:book7unit2高考复习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

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则应“粗”进(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

若为了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

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能否达到目的;

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⑤有无对环境污染;

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

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剥去假像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与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①方案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②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

④所用试剂不纯,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

20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因此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呢?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6.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因此备考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三、实战演练,模拟高考,三轮过后满怀信心迎胜利

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实战演练。至少进行三次,通过模拟练习,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对;处理好速度与规范书写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得更好;做好考后分析,检查试题是否会做,思路是否最佳,是否失分,为什么失分。有些试题不会做,查找不会做的原因,力争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降到最低。

(2)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扣课本,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篇12:book7unit2高考复习

在复习阶段我们会有着接连不断的模拟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差,考得好我们会开心那么以下,考得不好就会伤心一阵子。考得好只是暂时复习得比较好,考得差就要思考一下复习的时候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

首先要把试卷上的错题给解决好,然后不要再去纠结这方面的错题,专心地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走,才不会落下复习的计划。

2、总结经验

熟悉高考的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是我们做题的过程很难总结出来,可能一个不起眼的知识点就是高考解题的关键。平时准备比较好的两套练习册,多总结自己所做过的题,多思考多回忆,争取做过的题其中的原理没有忘记,再加上平时积累的考试经验和技巧,你会发现很多以前不会做的题都得到解决。

3、细致谨慎

高考是个精细活,不仅考查知识,也考查能力的运用,比如计算能力。做一道的时候,能否做到严谨思考并认真计算,是解题过程的一个关键。

从很多数学满分的试卷分析得出,那些能在数学上拿到满分的人一定是严谨至极才会答出一张张艺术品一样的卷子。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训练自己的严谨态度,真正做到下笔无误。

篇13:book7unit2高考复习

人人都说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大多数均有这个体会。但是, 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总是提出这样的看法:“课本上的东西有多易, 而高考的试题有多难, 它们中有几道书本上的原题呢, 老看它有什么意义?”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在我的观察中, 凡是物理成绩平庸或低下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课本还没有滚瓜烂熟地记忆, 对基础的知识掌握得不好, 尤其是对于那些最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 我常规劝这些学生, 不妨翻开课本的目录, 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对照并回忆一下相关的内容, 这时, 也许会立马产生一种“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的感触, 会发现自己的不懂之处究竟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 要通过反复地、深入地思考, 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 一对小球产生撞击, 你能从中想到些什么?能否想到其动量和能量?运量和能量方面会各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貌似十分简单, 可是, 细细琢磨, 又能想出很多问题来, 实际上, 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些小问题, 正是亿万考题之根源。因此, 在复习中, 我们一定要将这些貌似的小“?”拉直, 使它变为“!”。

二、注重实验操作, 理解原理, 掌握方法

实验题在每年的物理高考试题中, 占的比例约为14%。而从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 实验题部分的得分率并不高, 这正说明了这个环节是十分薄弱的, 而且这种情况目前在大多数学校存在, 也是较为普遍的。从考生的答卷和目前考生的复习情况看, 物理的电学设计性实验, 是学生最无从下手且颇感头疼的。考生做实验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实验的步骤叙述欠完整, 对故障发生的原因不会分析。其实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对物理实验的考查重点是:1.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2.实验的仪器的使用;3.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4.对基本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5.以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因此, 我们在物理实验的复习中, 不能简单地背诵条款, 而是要明确实验目的, 弄懂实验原理, 了解仪器性能, 正确使用仪器, 搞清实验步骤, 掌握基本方法, 懂得如何观察, 清楚如何读数, 这是最基本的功夫。此外, 还要学会运用积累法、比较法、代替法、半值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 根据记录的数据, 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而合理的结论。还有一点需要特别的强调, 那就是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是否透彻, 直接决定着对实验当中产生的误差是否能分析正确, 决定着能否正确地提出减少误差的方法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所以, 我们一定要深入而不是肤浅地、透彻而不是敷衍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 还要注意在分析整理数据时, 必须懂得将实验数据画成图象, 运用图象函数的方法、数学和物理的知识找出规律或结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实验中多想善思, 能够帮助考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 能够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注重总结方法, 消化吸收, 为己所用

在高考物理总复习中, 学生除了认真复习基础知识, 还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进一步掌握各种物理思想方法。从表面看来, 物理思想方法似乎与基础知识的复习毫不沾边, 其实,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更高层次、更具效率的复习方法。我们需要总结的思想方法常见的有:1.隔离法、整体法, 这两种方法常用于解答力学问题;2.合成法、分解法, 这两种方法常用于处理复杂运动的问题;3.分析法, 此种方法常用于追溯出发点;4.图线法, 此法常用于处理实验数据;5.等效代换法, 此种方法, 常用于在保证某种效果 (特性和关系) 相同的前提下, 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处理。这五种均是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 不仅仅在复习课上教师会讲到, 而且在一些比较好的教辅用书中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所以, 学生在听课和阅读中务必要高度地关注这些思想方法的实际运用, 并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它们, 熟悉它们, 将它们好好消化、吸收, 最终化为己有, 为己所用。

四、注重建立模型, 认真领悟, 事半功倍

篇14:研析高考试题 给力高考复习

纵观历年全国二卷数学试题,可以发现,源于课本例习题的试题占了一定的分量,有些高考试题是对课本例习题的改编,有些试题是对今年高考原题的变形. “注重基础,能力立意”,“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做到两个有利”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今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全国二卷的14,15题再次给每一个奋战在高三战线的师生久久的思考.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回归课本,多研究高考试题,其实不然,在复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创新,陷入题海之中,而冷落课本,喜新厌旧似乎是学生共有的天性,对于高考试题只关注做对答案,而缺少反思和研究,致使考试中屡屡在基础题,热点题上失分.到底如何真正认识到课本学习的重要性,做好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使高考复习有的放矢呢?下面结合近三年全国二卷试题,谈一些高考复习策略.

一、 巩固基础知识,经常回归课本

课本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能力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的.课本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它包含了重要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到许多试题在课本上的“影子”,因此,在高考复习时应当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尤其是对课本中典型题目要加以延伸、拓宽、变化,做到举一反三.

分析 案例1只是将课本习题的分子与分母颠倒,分母的多项式展开,结果完全一样;案例2将课本例题的“+”改为“-”其余都未变,答案也就多了一个“-”号而已.

启示:笔者曾经进行过一次题为“从课本例习题看高考试题的影子”这样一个专题学习,专门罗列了近几年全国二卷数学试题的“影子”,学生上完之后目瞪口呆,原来课本如此重要.因此,为了使回归课本更具有说服力,高考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高考试题寻影的专题学习.

二、 注重高考试题研究,努力提高复习实效

高考仍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高考试题是用好教材,回归课本的根本保障.在高三复习阶段有人一直在问,高考到底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失为一本很好的答案书,研究高考试题的变化更是提问者最满意的答案.

分析 高考二轮复习中,在一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认真研究了这两道题,学生经过分析不难发现,2010年已知e=32,AF=3FB,求k. 2009年已知k=3,AF=4FB,求e. 在讲解了2009年这道题之后,2010年几乎是全部抄袭其过程,无不让每一个学生感到震撼,高考原来如此.

启示 在我们还沉浸在欣赏这道题的巧妙的时候,曾经让98%(这是官方数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2010年全国二卷16题:已知球O的半径为4,圆M与圆N为球的两个小圆,AB为圆M与圆N的公共弦,AB=4,若OM=ON=3,则两圆圆心距离MN=,再看看2008年全国二卷理科12:已知球的半径为2,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分别截球面得到两个圆,若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则两圆的圆心距等于.感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看看有何不同.

2. 加强对过去的,特别是近三年全国一卷及课标卷的研究

案例4 (2011年全国二卷理14)已知α∈π2,πsinα=55,则tan2α=

影子1 (2010年全国一卷文14)已知α为第三象限角,sinα=35,则tan2α=

影子2 (人教实验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下P47例1)已知sinα=513,α∈π2,π,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分析 今年这道三角函数填空题不仅是课本例题数字的改编,也是全国一卷文科试题sinα值的改变,其他条件都未改变,属于基础题.

启示 拿到这道题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题目有多么独特,新颖,而是显现出题人的良苦用心,数学高考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另外,全国一、二卷在命题模式,思想上完全一致.因此,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全国一卷的复习,从两者中找共性,从历年的变化中找动态,进而提升复习的时效性.

上一篇:焊接录音机的作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