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2024-07-24

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共5篇)

篇1: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关于提升企业软实力,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广西项目总部党群工作部

一、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背景和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动因

自从有了企业,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获得成功,如何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长盛不衰,就成为企业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有关研究曾表明,根据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企业内部,而是来自企业外部,即市场环境。

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激化,企业的市场寿命越来越短。一些规模、技术力量很好的企业也难逃经营失败的厄运,如王安电脑公司、铱星公司等。在市场经济发达最为发达的美国,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到50年以上。其中,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7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40年。这使得人们对企业的关注更加集中到如何能使企业成功持久的运行上。而传统的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分析的出发点都是从企业成长的外部因素探讨企业的竞争优势,没能从实质上阐述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头,因此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于是学者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企业的内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将此概念引入了企业竞争领域。为深入研究企业内生的能力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最初“软实力”只是在国际政治力量中对应于“硬实力”出现。事实上,“软实力”现象不但存在于国际关系领域,而且存在于所有与国际关系相类似的处于竞争关系的所有领域中,其中特别明显的就是企业竞争领域。

二、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及模型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非物化要素,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的综合力;这种力量与企业价值意识相关,能够左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愿,推动企业达成所期望的目标。硬实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是衡量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标准,例如:企业设施、资本、人员、经济规模等。而软实力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是最终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

在企业中,与硬实力(物)相对的软实力要素有两个,分别为人和事(管理活动),人分为决策者与管理者,事则区分有形和无形,因此,企业软实力6力模型即以两大要素为坐标轴绘制而成,主要表现为源动力、感召力、规划力、共识力、执行力、管控力六大能力的协调联动。

源动力:与决策者有关的无形管理。企业家的自我追求、自我超越以及企业家对核心团队的建设与机制设计,构成了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动力源与核心命脉。

规划力:与决策者有关的有形管理。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企业家对未来形势的预见能力,对长远目标的系统规划和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感召力:与执行者有关的无形管理。感召力是感染和号召企业人及相关利益群体为共同的事业信仰而前行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它通过凝聚人心,驾驭人性,塑造员工行为,并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员工自动自发的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的力量;在企业外部,它是通过品牌外延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吸引外部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从而提高公信度的力量。

执行力:与执行者有关的有形管理。企业执行力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应对变化、融入竞争的综合能力,是企业软实力在竞争第一线的具体体现。企业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企业对于人员基本功的培育和整体执行系统的搭建,两者的和谐匹配,迸发出高效的企业执行力。

共识力:将决策者的梦想变为执行者的理想的无形管理。企业通过组织行为,使团队成员对组织目标和决策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从而保障企业成员思想统一、行动同步,使大量的灰色“潜规则”转化成量化、透明的“显规则”。

管控力:将决策者的规划变为执行者每天的行动计划的有形管理。针对快速发展中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如何有效管控企业运营过程?如何确保企业绕开快速发展中的“失序、失调、失衡、失续”的四大陷阱?企业管控力,从实用型的管控工具切入,找准发力点,把握关键点,提升企业经营安全系数。

三、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它包含的范围很广。一般讲,属于思想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都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它本身又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各方面的互相配合为条件,靠综合治理来实现。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但企业究竟怎样建设,则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人们在研究探索中发现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系统中一个分支,它是以提高职工的群体意识为宗旨,以培育新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优化企业产品质量为目标的文化体系。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培育现代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重视提高企业信誉,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企业道德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切入点,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和要求。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向导和保证。

从约瑟夫对国际关系中“软”“硬”实力的定义可以推论出,企业硬实力主要指企业经济实力,企业软实力则主要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知,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将增强,那么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综合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由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下激发出来的,以市场竞争力为主体,以经济效应为目标的,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企业综合竞争力包含核心竞争能力、可持续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科技开发力,产品竞争力,企业凝聚能力和团结进取能力等7个方面的能力。

其中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力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是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得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软实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运行中产生的一种综合力,它对企业运行所投入的人、财、物、知识、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的交互作用起粘合、润滑、催化、膨胀作用,使彼此分散、隔离的生产要素不断产生类似物理化学性的聚合、裂变反应,从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推动企业的发展。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的软实力几乎等同。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则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随之提升。

五、提升企业软实力应注意以人为本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根本,提升企业软实力,一切的起点都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企业发展壮大,须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做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以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员工进步提升企业软实力,企业内外兼修,达到发展壮大,适应激烈市场竞争之根本目的。

手段可以包括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和考核体系,倡导有序良性竞争;鼓励员工在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员工成长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科学规划和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建设员工职业成长通道,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业务工作和竞争能力;健全职代会制度,加强事务公开,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建立员工信息沟通和诉求通道,健全员工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创造和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环境,全面落实劳动保护各项措施;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努力健全员工生活服务保障体系,使每个员工以促进企业跨越发展为荣,自觉融入到集体中,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六、提升企业软实力应以员工心态作为切入点

在软实力的诸多因素中,员工心态是当代国际管理界研究的新视角.即企业心理信息管理。员工主动、自觉、积圾地发挥自已的才智、发掘自身的潜力、达成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最大化.这是企业软实力的高端状态。从某种角度而言,企业软实力水平等于员工功能性心理状态水平。

价值多元化、个性化的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二十一世纪,鼓舞了几代人的物质激励于段.正在逐渐丧失其魔力.取而代之的是内在激励与人文关怀.关注的对象也由员工行为状态转变为员工心理状态.重视员工的主观感受,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满意度、自我效能感等等。

由此,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性化的企业软实力观的两个中心命题:

(一)员工终身发展观

心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需求存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多个层次。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完成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企业。其员工的归属感应该牢围地建立在双方的共同愿景之上。当企业真正地关注员工作为“人”的心灵.并辅助其职业与人生发展,企业将成为员工实现自我的最重要的生命舞台。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一个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人,才有可能是一个心态积极,在顺境与逆境中均能保持主动性、自发性与创新性的员工,即企业梦寐以求的黄金软实力。

(二)员工社会化、整体化的全方位关注观

人与机器的一大差别在于:人的效能发挥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人是复杂的。是身与心、心与行多方位对立统一的结合体。人的外显的行为受到诸多外部与内在因素的影响。员工的主观感受需要得到关注,在必要时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帮助其获得内在的平和与安宁,才是现实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

七、改变员工工作心态的方法

用福利性服务辅助员工成长

作为一项福利性的配置,通过专业的、系统化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帮助员工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心理事件(如:提高压力应对技巧、改善情绪控制能力、协助生涯规划、性格调适与人格发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纠正行为偏差等等),直接或间接提高企业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主动性、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同时调适员工心态,帮助他们改善生命质量、取得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人文关怀与辅助员工发展”,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优化员工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与提高产出率:节约招聘成本与培训开支、降低员工流失率、减少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企业凝聚力与公众形象、改善企业氛围、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面向全体员工的知识普及及认知改变。服务形式包括大型的讲座、传递到每一位员工及其家庭的各种宣传材料等,目标是提高员工整体性的现代心理学基础知识水平,在提高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关注的同时,构建科学的、理性的心灵观。

针对中层管理人员的主题培训,举办改善对下属人格特征的洞察能力的培训。

针对特定团体的专项辅导。对于公司招募的新人.在常规新人培训之外增加心理培训辅导单元.从职场发展、自我心理调试的角度改善他们的职场自我定位。促进对自我生涯规划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性。

八、打造企业巧实力

改变员工工作心态,提升企业软实力,从而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打造良好的工作团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综合实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完成。当然,我们不能够一味的发展软实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硬实力,同时也需要软实力。由此我们引入“巧实力”的概念。

“巧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安全与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姗妮·诺瑟提出的。2004年,苏姗妮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巧实力”的论文。该文指出,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外交政策,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击恐怖主义,而且能走得更远。

2006年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重新思考软实力”的文章,文章称“单独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可以称作巧实力”。按照约瑟夫·奈的解释,实施巧实力战略的含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巧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战略,是力量的基地,也是要实现美国目标的“工具箱”;它既强调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极大地关注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目的就是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为的合法性;向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因为这能使美国的压倒一切的实力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价值观达成一致。

对于美国实行巧实力外交政策的效果,我们不去深究,但是把这种思想引入到企业中,发挥企业的巧实力,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将巧实力战略引入到我国企业中,意在打造企业的巧实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有效地发挥巧实力的作用,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机遇,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学者对企业巧实力含义的界定借鉴了美国外交政策中巧实力战略的含义。认为企业巧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企业管理者综合运用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二是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并运用各种资源;三是充分分析外部有利的环境,抓住有利时机,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四是建立战略同盟,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对企业巧实力的建设,增强企业内外部的影响力,改善企业的外部形象,提升内部的凝聚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条件。

企业硬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资产以及产量、利润等日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有形物质,企业的硬实力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软实力是指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和形象等这些无形的东西,企业的软实力是其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片面的追求企业的硬实力,会使企业失去价值追求,不利于长远的发展;而片面的追求企业的软实力,则会使企业失去物质支持,最终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打造企业的巧实力,合理运用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抓住有利的市场机遇,以利于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能够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九、打造企业巧实力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打造企业的巧实力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企业保持长久发展的必要选择。

(一)打造企业的巧实力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发端于美国次债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使得各个行业市场委靡,企业成本增加,销售量下降,利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融资困难加剧,很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面临着严重的亏损,甚至破产。但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不能不说是一种机遇,国外很多企业破产重组,我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进行海外并购,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打造企业的巧实力,巧妙地运用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创新能力,抓住有利的市场机遇,对于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打造企业巧实力是我国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硬实力,同时也需要软实力。我国很多企业只注重硬实力的建设,忽视软实力的培养,或者只重视软实力的发展,而忽略了硬实力的建设,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的发展难以进行。硬实力拥有者,往往可以通过高压手段立即获取短期利益,但却未必能确保长期利益;但如果完全依赖软实力,可能会造成硬实力相对较弱,一旦外力介入,合作关系较易生变。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恰当地运用企业巧实力,将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这是企业保持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打造企业巧实力,可以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机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合作共赢,这是巧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增强竞争力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建立供应链上的战略联盟,是企业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打造企业巧实力,建立必要的战略联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机遇。

十、打造企业巧实力的策略

(一)建设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并将硬实力和软实力巧化。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巧实力的基础。

(二)了解客户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随着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企业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的焦点,因为顾客的满意关系到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生产以及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并由其参与,产品和服务质量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

(三)建立战略联盟,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巧实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建立战略联盟,将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战略联盟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拥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所要取得的战略经营绩效与企业依靠自身资源所能达到的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企业战略联盟成为企业联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关注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共同利益,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是企业有效弥补资源不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要条件,有利于企业在不增加规模的前提下,实现规模效益。战略联盟的建立不仅局限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而且应该注重对产业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整合。建立战略联盟,对产业链进行整合,可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获得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由创新精神所缔造的应变力,是企业能够在非常时期创造性地发挥巧实力的基础。因此,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创新能力,以此抓住有利的市场机遇,建立战略联盟,这是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一种途径,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贯穿于巧实力建设的整个过程。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于管理的创新,即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度(管理)体系、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创新。

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形成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营造创新的氛围,实现思想理念的创新,将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提倡组织集体的不断学习和创新,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精神核心,使企业和员工的学习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这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适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研发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十一、结束语

打造企业巧实力是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硬实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硬实力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打开各类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长期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巧实力建设的难点就在于软实力严重不足。我国企业要打造巧实力,就必须首先把软实力建设好。

打造企业软实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硬实力的配合和支撑,也需要企业有意识的培养内外各种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应用。我们以员工的心态作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建立积极向上的和谐团队,营造成功的社会形象。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为我们的企业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有效地发挥巧实力的作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

篇2: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软实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主要发挥着融合、渗透、辐射和感召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比资本、技术等有形资产更具竞争力的特性。而QC小组活动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文化管理落实到员工行为规范的载体。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做到企业文化的落地,最终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QC小组活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一、QC小组活动与企业文化的解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员工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理念行为的总和,是企业和企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图腾。对企业来说,短期经营靠制度,中期经营靠管理,长期经营靠文化。

QC小组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深人开展QC攻关活动, 能够调动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效益, 通过成员的共同学习、互相切磋, 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各个QC小组的努力和相互间的“赶、帮、超、带” , 企业QC活动的总体管理水平会有很

1大的提高。

因此, 深人开展QC小组活动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同时, QC小组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了它为培育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QC小组成果发表会, 是创建企业文化很好的载体。成果发表会是发表活动成果、交流活动经验、相互学习、展示才华的舞台。QC成果演讲方式、媒体制作、创新形式以及各类表彰, 都使企业文化理念得以充分展现。有效地开展QC小组活动能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QC小组活动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企业的家园文化

QC小组活动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民主性和严密的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提倡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活动, 使广大员工的智力资源得到融合和充分的发挥, 参与攻关小组的可以是企业领导, 也可以是一线员工, 在攻关活动中, 能够充分发挥岗位优势, 共同对课题展开攻关。在小组活动中, 领导重视是QC小组活动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多年来, ****公司始终将QC小组活动作为企业强身固本和促进质量体系与产品改进的重要手段, 对在企业攻关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小组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的鼓励, 这样既调动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又鼓励了干部员工的大力参与, 为QC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使广大员工拥有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 使广大员工的智慧和才干得以发挥, 潜能得以激发, 使广大员工的质量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明显增强。QC小组活动的目的之一

是培养人、锻炼人、提升人、尊重人、满足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三、QC小组活动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员工的活力,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

企业的长期管理实践证明,“ 以人为本”是构筑企业文化的支撑点。在企业内部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就是要以员工为中心, 以员工的意识形态为主体, 鼓舞员工的士气、平衡员工的心理、维系员工的忠诚、激发员工的智慧、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 使其能够自觉地为企业做贡献, 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QC小组活动则是体现“ 以人为本” 的最佳形式。

QC小组活动的宗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尊重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工作环境, 从而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员工素质。开展QC小组活动, 为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并尊重个性、激发潜能, 提高员工素质, 发动员工进行持续改进, 为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舞台。QC小组活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断提高岗位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营造愉悦的工作现场,采取“ 理性+智慧+情感”的人性化管理方式, 充分体现了尊重、关心、信任、激励员工的人文思想理念。另一方面, QC成果的交流发表能为企业和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事实证明,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通过积极开展QC 小组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 进而使用户青睐本企业的产品, 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形象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展现, 一个企业的QC小组活动开展得越好, 说明这家企业的员工队伍的素质越高, 服务越好, 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

四、QC小组活动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战斗力,充分体现企业的质量文化

员工是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发展者, 是与企业利益最为密切的相关者, 员工的质量意识直接影晌着服务质量、影响着顾客、影响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除物理环境、工作条件以外, 员工的工作参与感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其实是不能忽略的积极因素。员工们不只是受物质条件控制和按指示操作的“机器”, 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意见, 注重彼此的关系并追求工作上的满足感。从另一角度看, 他们也是个“知识宝库”。一线员工对他们所负责的工作, 往往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他们心中不时有“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想法, 只是未必有机会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如何开启这个“知识宝库”让员工有更多机会积极贡献所长, 乃是当今企业管理的焦点之一, 这也是“员工参与”原则的核心。

QC小组活动是全员参与的活动, 小组成员既有领导也有员工, 却无行政级别区分, 在质量和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成员分工明确,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严格按照PDCA 循环进行, 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选择课题开展活动。员工主动自发地参与工作, 并与其他组员一同动脑、一起分析、一块行动, 互相切磋, 互相协助, 用大家的智慧一起完成任务, 通过全员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员工的行为统一在公司愿景之上, 员工参与从被动转向主动, 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参与者的潜能;同时通过讲评和激励机制正确规范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和职业道德, 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从而使质量文化的重心逐步从约束员工质量行为提升到树立公司和员工的质量责任感、质量价值观和质量道德上, 即把质量文化从行为、制度层面提升到道德层面。所以QC小组是开启这个“ 知识宝库”金钥匙。

篇3: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因

不论是从西安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考虑, 还是就世界以及我国其他大城市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验而言,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宣传思想工作都是一个明智之举, 有利于推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实现。

1.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西安发展战略的要求

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 (Joseph S.Nye, Jr.) 。“文化软实力”一词正是在“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党的十七大上,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表明,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

同样,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城市文化的竞争, 体现为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竞争。西安要走向国际化大都市, 必须增强综合实力, 提升西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因此, 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为核心和根本, 做好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

2.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基于西安文化基础和优势的选择

西安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对比有关标准,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有许多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第一, 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西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其历史内涵、文物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第二, 西安的旅游资源中国领先、世界一流。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 构成了西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三, 西安的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优势明显。科技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强大的科技教育优势, 为西安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借鉴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验的结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 根据其发展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层次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一类是发展层次较低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香港、新加坡、台北、首尔。它们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 都很重视文化条件在国际化大都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我国现在明确定位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有三个, 即北京、上海和西安。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一线城市, 也是较早开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这两个城市都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都提出增强了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北京、上海相比, 西安刚刚迈出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要将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也必须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去实现。因此, 作为西部唯一被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 如何彰显自身文化特色, 在建设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 是摆在西安市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复杂的系统, 可以分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因此, 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 应结合各个层面, 找准着力点, 进行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

1.加强对西安文化资源优势的宣传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是西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如何彰显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 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围绕西安的文化资源, 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宣传思想工作:第一, 依托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 进行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革命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等系列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第二, 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古都西安充盈着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 这些有形的文化资源必须认真地加以保护。另外, 西安文化资源优势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种种宣传手段, 突出西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积淀, 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2. 加强对西安城市形象建设的宣传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 有着自己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大力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的宣传力度, 打破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 将变化中的西安全方位的介绍给人们, 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又一主要着力点。具体包括:宣传西安的崭新城市规划设计, 使人们了解未来西安发展的格局;宣传西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 使西安“华夏古都, 山水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宣传西安重大特别是国际性活动和会议的举办, 比如西安世园会的举办, 使其成为人们认识西安的窗口。总之,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跟进脚步, 与时俱进, 将一个美丽精彩开放的西安形象推向中国走向世界。

3. 加强对西安城市精神和城市个性的宣传

培育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 是西安走向国际大都市过程中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西安城市精神和城市个性的宣传, 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首先, 要在舆论导向上呼吁西安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 尽快完成提炼西安城市精神的任务。其次, 西安城市精神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但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宣传思想工作者应以各种形式担负起传播西安城市精神的重任, 让西安的城市精神在新的时代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为这座美丽古城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 一个城市越有个性, 其城市形象就越鲜明, 就越能凝聚人心, 吸引人气。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任务, 就是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强调保持西安文化个性的重要, 并大力向国内外展示西安特有的“开放豪迈、气势恢宏、凝练厚重、雍容华贵、古朴典雅”的文化个性, 提升西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4. 加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宣传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最直接的由城市中生活的人的素质表现出来。因此, 提高市民素质, 提高西安的城市文明程度, 也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目前, 与国际大都市的标准相比, 可以说西安城市文明程度较低, 市民国际意识较差。对此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包括:展开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的宣传, 引导市民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大局着眼, 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做起, 让西安变得更加文明;展开增强市民国际意识的宣传, 引导市民改变固有的地域观念, 形成国际化思维和意识, 推动西安更快地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展开增强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宣传, 引导市民树立自觉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意识, 呼吁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适当的渠道锻炼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这样才能激发西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实现我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5. 加强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宣传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宣传思想工作的进行, 应围绕如何把西安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来做文章。具体包括:展开强化文化产业原创力的宣传, 引导文化产业各门类强化原创意识,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 使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不竭的动力;展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宣传, 引导各产业门类树立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做到厚积薄发;展开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宣传, 广泛宣传市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景

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脚步已经迈出, 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 但我们的起点并不低。近年来, 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屡次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2009年西安荣登“城市之力———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全国十强城市榜, 被评为文化号召力之城。2010年10月西安跻身“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全国十强, 位列第六。2010年12月跻身十大“最中国旅游城市”, 成为“越独特越魅力, 越中国越迷人”的中国旅游城市代表。“2011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文化名城”评选活动中西安成为全球网民心中最中国十大文化名城之一, 排在第三位。这些称号的获得, 既体现了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果, 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提升了西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成为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一笔笔无形财富。

展望未来, 伴随着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路长歌,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必将不断提升, 以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崭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摘要:2009年西安被国务院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文章认为,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应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 并提出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和前景。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软实力,宣传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长乐.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1]张长乐.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3]鲍宗豪.文化精神: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J].科学发展, 2009 (1) :56-64.[3]鲍宗豪.文化精神: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J].科学发展, 2009 (1) :56-64.

[4]蒯大申.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J].社会科学, 2004 (7) :115-120.[4]蒯大申.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J].社会科学, 2004 (7) :115-120.

[5]姚米佳, 杨锡强.刍论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格[J].理论导刊, 2009 (1) :80-81.[5]姚米佳, 杨锡强.刍论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格[J].理论导刊, 2009 (1) :80-81.

[6]曹爱琴.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5-98.[6]曹爱琴.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5-98.

[7]崔晓刚, 张文.把西安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N].西安日报, 2010-04-23 (1) .[7]崔晓刚, 张文.把西安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N].西安日报, 2010-04-23 (1) .

[8]段先念释疑:二线城市为何敢定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EB/OL].http://news.xatvs.com, 2010-10-12.[8]段先念释疑:二线城市为何敢定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EB/OL].http://news.xatvs.com, 2010-10-12.

[9]陈黎.最中国城市西安居第三[N].西安晚报, 2011-08-05 (1) .[9]陈黎.最中国城市西安居第三[N].西安晚报, 2011-08-05 (1) .

[10]西安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N].西安晚报, 2010-10-22 (1) .[10]西安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N].西安晚报, 2010-10-22 (1) .

[11]陈黎.西安跻身十大“最中国旅游城市”[N].西安晚报, 2010-12-29 (6) .[11]陈黎.西安跻身十大“最中国旅游城市”[N].西安晚报, 2010-12-29 (6) .

篇4: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关键词:医院文化,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

医院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化管理是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最高层次的管理。就总参总医院而言,转隶总参后,医院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新起点的显著特点就是医院发展模式的转型和战略指导的调整。如果说,近几年医院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观念更新、机制创新、规模扩大、硬件改善,那么今后将更多地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拓展。比如:近5年,总参总医院门诊量、手术量、住院人数均以30%的速度递增,但要辩证地认识这种现象,既不敢盲目乐观,更不能盲目扩张。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只能依靠不断改革管理体制、持续优化服务模式、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有效改善服务态度,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因地制宜,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医院把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坚持摆在高位,常抓不懈,整体规划,统一部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1 准确定位,把握文化软实力建设方向

一是坚持姓军为兵的标准观。就是把文化建设的标准聚焦在提升保障力上,紧紧围绕完成多样化军事卫勤任务展开,打牢服务官兵、保障打赢的思想基础。二是着眼长远发展的建设观。就是把文化建设的功夫下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紧紧围绕医院建设的宏伟蓝图展开,不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三是彰显突出特色的质量观。就是把文化建设的质量凸显在鲜明特色上,紧紧围绕建强特色学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展开,全方位展示医院尊重生命、待患如亲的良好形象。四是贯穿以人为本的效益观。就是把文化建设效益体现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上,紧紧围绕医护第一、一线至上,患者第一、病人至上展开,努力提高医护质量、增强救治效益。

1.2 科学统筹,确立文化软实力建设布局

一个是明确目标。2009年7月,医院转隶到总参谋部。我们在挖掘原有医院文化、沉淀优秀文化底蕴、总结前人经验做法基础上,坚持用院训和医院精神凝聚人心,用陈炳德总长提出的“建设全军大单位一流总医院”的整体目标鼓舞斗志。另一个是突出重点。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力求谋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成立专业队伍,安排专门时间,选择有效载体,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独具特色成果。

1.3 夯实基础,搭建文化软实力建设平台

一是建好骨干队伍。注重从医护人员中选拔培养人才,通过研讨交流、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摔打锻炼,一批具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骨干,在文学创作、摄影绘画、歌舞小品等方面崭露头角。二是用好大众传媒。近两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医院党委的办院理念、生态医院成果和各类先进典型,仅在中央级媒体就发稿2000多篇,扩大了医院影响,产生了良好效益。三是用好院内网络。投资200多万元对院内网络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着眼文化娱乐与育人功能,开辟了电子图书馆、艺术鉴赏台、歌曲流行风等专栏,较好地满足了医护人员学习和娱乐需求。

1.4 注重挖潜,整合文化软实力建设资源

一是在继承传统中弘扬。结合建院50年庆典,大力弘扬“忠诚与奉献”的医院精神,专门制作电视汇报片在门诊部、住院部大厅滚动播出;编辑出版了《309院史》和画册;建设了反映医院50年历史的文化长廊;举办了“我与309的故事”征文比赛;创作了《大爱50年》、《有这样一群人》等优秀文学作品,在军内外引起很好反响,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在社会发展中感悟。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参观大型主题展览;到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奥运场馆学习游览,从经济社会发展、军队战斗力提升、家乡家庭的巨大变化中感悟“旗帜道路”,从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和火炬传递中感悟民族崛起,为医院文化创新发展汲取了深刻思想,积累了丰厚底蕴。三是在工作实践中提炼。结合医疗和社会实践,先后提炼了以温馨服务为标志的“病房文化”,以环境友好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以军民共建为纽带的“双拥文化”,以医患和谐为内容的“护理文化”,以强身健体为特色的“康复文化”,充分展示医院特点、科室特色和时代特征。四是在重大任务中升华。结合参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不断浓厚文化建设氛围,升华文化建设思想,提升文化建设质量。特别是汶川和玉树的抗震救灾,我们在灾区建立了第一个文学社——汶川之声和玉树之声战地文学社;出版了《用忠诚守护生命》和《玉树我们与你同在》的画册,以及《白衣战士征战汶川》的文集等,宣扬了先进典型,鼓舞了官兵士气。

1.5 强化内涵,打造文化软实力建设品牌

一是突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医院按照“功能协调、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确立了“生态与生命”的生态医院建设主题,以环境关爱生命、青山环抱生命、清流滋润生命、绿荫庇护生命、人文濡养生命、资源惠续生命为内涵要素,系统规划设计了医院生态建设,坚持生态功能与医院职能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结合、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结合、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机制完善结合、生态建设与全面建设结合,力争打造“全军一流、国家样板、国际知名”的生态医院,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和谐与共、天人合一、绿色生命的文化理念。二是突出优质服务的和谐文化。大力倡导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实行机场式服务,更新导向标识,简化服务流程,完善便民措施等办法,让温馨无处不在,让欢乐无处不在,让家的感觉无处不在。三是突出时代精神的高雅文化。针对医院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通过引进“高雅文化”提升文化内涵,先后邀请一大批名师、名家、名人,定期到医院开展学术交流、举办文化讲座和进行文艺演出;组织广大医护人员到国家大剧院欣赏经典歌剧舞剧,提升了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四是突出资源节约的管理文化。以资源节约为主题,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排污、节能、绿化等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医院特色的管理文化。

2 渗透熏陶,注重转化,促进医院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在医院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中,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和引导,有效调动了全员干劲、凝聚了全员智慧,为医院科学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保证,注入了不竭发展动力,促进了医院各项建设的全面发展。

2.1 以文化软实力建设牵引支撑平台建设,夯实了医院发展基础

目前,医院有医疗业务用房10余万平米,医疗床位数持续增加,引进了一批高新医疗设备,生态医院一期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5年来,医院先后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总政治部授予“全军先进党组织”、被总后勤部表彰为“先进师旅团党委”、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获得北京市“医保工作一等奖”和“物价、质量信得过单位”称号等。医院是北京市首批医保定点医院,国家和北京市工伤治疗与康复定点医院,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20余所院校的教学医院,并被确定为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定点医院。

2.2 以文化软实力建设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了医院发展后劲

医院坚持把创新性人才和领衔人才建设作为党委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了“创新团队计划”和“科技院星工程”,启动了“院士”培养工程和《医院近三年人才建设规划》,医院的人才建设质量全面加强。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医疗行业,建立了稳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及技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素质全面的人才建设梯队,为医院快速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人才基础。

2.3 以文化软实力建设助推核心竞争力提升,打造了医院特色品牌

2.3.1 集医疗、研发、预防为一体的“结核病诊疗品牌”。

这是医院独步全国同行的特色医疗品牌,其中结核病快速诊断、鉴别诊断,耐多药结核病的综合治疗,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皮肤诊断试剂、耐药基因检测指导等临床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免疫机制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结核药物的肝肾损伤机制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3.2 具有多器官移植能力的“临床技术品牌”。

这是医院立于军队乃至全国同行的翘楚。目前,医院在大器官移植、胃肠道肿瘤置泵、腹腔镜治疗糖尿病术等,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我们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R H型阴性骨髓移植手术,填补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空白;实施了军队医院首例“同种异体双肺移植”、干细胞治疗高位截瘫术等,填补了军内空白;我们还深入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活体肝脏移植。近3年来,我们开展肾脏移植手术例数居于全国首位。

2.3.3 内外并重、成龙配套的“优势学科品牌”。

这是医院走学科特色之路的主旨。按照《军队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基本标准》,通过重点学科上层次、特色学科创品牌、薄弱学科求突破的“分层式”学科发展战略,全军结核病研究所和器官移植中心,被列为国家和军队重点学科,骨科、普通外科、消化等学科,已成为支撑医院发展的骨干学科;结研所、急诊科、干部病房和输液中心4个护理单元学科成为军队示范基地,学科整体层次提级上升。

2.3.4 积淀深厚、潜力十足的“教学科研品牌”。

这是医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不竭动力。十一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课题100余项,经费逾亿元,获省(部)级医疗和科技成果奖40余项。受国家卫生部指定,组织编写了《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和《肾脏移植技术指南》,成为国家医疗行业标准。

2.3.5 野战救护砺精兵的“军事卫勤特色品牌”。

这是医院坚持“姓军为兵、保障打赢”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健全“一所两队”组织,完善卫勤保障预案及配套制度,建成野战医疗所“三室一库”,配齐配强战备物资,按计划落实战备教育和卫勤训练。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完成了军队“十一五‘530’工程”的重点课题研究。近三年先后派出近200余人次医疗队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医疗保障,并完成了汶川和玉树地区抗震救灾等多项重大军事卫勤保障救援任务。

2.3.6 关爱民众、服务社会的“社会效益品牌”。

这是医院和平时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根据总后“百所部队医院支援西部贫困县医院”的工作部署,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并加强了与内蒙古锡林浩特、新疆察布查尔县、四川都江堰、珙县、青海玉树、兰州空军等边远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帮带协作关系,让医院的发展成果惠及西部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刘国荣.医院文化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王桦.医院文化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连斌.医院核心竞争力[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篇5:以改变员工工作心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软实力的研究源于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于, 他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威胁或收买他人获得我们所需的能力。它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政治思想和我们的政策为基础。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其它国家作为自己盟友和伙伴的隐性资源[1]。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软实力进行研究, 而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 关于区域软实力的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的重点。一些学者类比国家软实力, 提出区域软实力的概念, 并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陈正良认为,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区域软实力至少要涵盖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区域文化的感召力和辐射力、制度创新形成的体制活力、区域人口素质特性和区域信用的独特作用力、区域形象影响力等要素[2]。马庆国等认为, 区域软实力是在区域竞争中, 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 (服务制度和服务行为) 、人力素质 (居民素质) 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3]。周晓宏采用马庆国的概念, 认为区域软实力主要包括区域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三方面内容[4]。龚娜、罗芳洲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 城市软实力应包括城市文化、政府管理、城市开发程度、人力素质、城市形象等五个方面[5]。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则认为, 区域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或者说精神———的方式, 发展、动员和发挥区域内外的心智能力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区域软实力实际上包括两部分, 其一是区域征服、占领外部心灵的能力, 其二便是区域内部的心智潜力[6]。李正治、张凤莲认为, 区域软实力是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 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 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 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味, 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 提高区域竞争力, 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无形力量[7]。李正治等把区域软实力的构成用于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研究[8]。庄德林、陈信康提出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包括三个层次, 分别是资源层、表现层和功能层, 其中, 资源层是软实力的来源与基础, 表现层就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方式, 而功能层则是发展软实力所要达到的目的[9]。秦琴认为, 区域软实力具有非政治性、客观性、来源途径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10]。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 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能够发展、动员和发挥区域内外的心智能力的作用, 整合并优化配置区内外各种资源, 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从而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要素所形成的力量总和。

2 软实力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 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综合实力的优势表现, 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 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共同集合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创造区域性价值。区域竞争力由多种因素构成, 包括生产要素、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政策等, 但是, 并非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只有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优势的那些因素, 才能成为关键要素和能力, 这些关键要素和能力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11]。因此, 区域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关键的要素和资源以及特殊的能力, 还包括优化配置要素和资源以及特殊能力作用于要素和资源以后所形成的要素、资源、能力的有机结合方式。如图1所示。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将来自系统外部的输入经过处理转化为输出的过程。区域的发展表现为不断地以较少资源利用获得更多有效输出的过程, 而这种持续发展又依赖于区域经济系统的输入能力和处理转换能力, 因此, 区域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区域独特的资源以及运营这些资源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 区域核心竞争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组成, 硬实力来源于基本资源 (土地、人口、自然资源等) 、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科学基础及技术发展实力, 软实力则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无形的力量, 来源于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等。硬实力是基础, 赋予核心竞争力以资源和硬件的独特性;软实力是主导, 突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硬实力和资源有关, 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以及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物理基础;软实力和资源利用有关, 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与素质, 因此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又是集聚硬要素、提高硬实力, 从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动力。软实力集聚和增强区域硬实力的作用模式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软实力能够集聚硬实力, 从而共同支撑区域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性质有所不同, 它不是与硬实力对立, 而是存在于硬实力的各个方面之中, 并通过它们得以运用。硬实力具有阳的特性, 有其外在的表现;而软实力具有阴的特性, 依附和隐藏于硬实力之中, 通过硬实力的发挥来运用, 是硬实力的核心。当区域发展水平较低时, 区域核心竞争力处于培育阶段, 主要靠硬实力的培育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从而培育出一定的软实力水平;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 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随着区域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 软实力成为支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二是软实力引导硬实力向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发展。如何运用硬实力, 不取决于硬实力本身, 而取决于软实力的运用。软实力中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规定着硬实力的最终使用方向和硬实力使用的最终目的。软实力既可以与硬实力因素中的所有方面结合起来整体运用, 也可以与硬实力因素中的某些或某个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运用。围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软实力可以通过调动和配置各种硬实力因素, 决定硬实力发挥作用的效率。

三是软实力推动硬实力发挥作用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强大动力。硬实力与软实力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的两个支柱, 但软实力对硬实力具有倍增效应。软实力除了能够指导硬实力的运用, 还能为硬实力的运用提供强大的支持。软实力正是硬实力运用的内在动力。离开了软实力的推动, 硬实力的发挥就要大大打折扣, 也难以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四是软实力决定硬实力的提升潜力从而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从利益的角度看, 硬实力其实就是现实利益存在, 软实力则体现在长远利益中, 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 区域核心竞争力正是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能够获取长远利益的能力, 所以, 成功的软实力及其运用能不断增强硬实力, 使区域核心竞争力在现实利益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实现持久的竞争优势。

3 区域软实力的要素体系及其作用方式

3.1 区域软实力的要素体系

软实力的构成来源于对软实力的要素体系及其形成基础。就区域核心竞争力本质来看, 区域软实力的要素体系也必然是区域核心竞争力要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必然伴随着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的形成。在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中, 区域文化要素是核心, 区域体制是结构和秩序的保证, 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凝聚能力是区域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在这个基础上, 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要有区域创新要素的支撑, 这是区域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源泉。此外, 区域软实力的要素体系还要有集聚资源的能力要素。由此可见, 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1) 区域特色文化要素。区域特色文化要素形成的基础是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对区域而言, 文化是最具特色的隐形资源, 也是区域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区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增强区域文化的感召力和辐射力, 成为区域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也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因素。区域特色文化要素主要表现在通过继承、挖掘、建设, 将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凝炼成为区域特色文化, 并能够将多元文化融合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形成区域软实力的集聚力量, 吸引区域外部生产要素和产业流入并形成新的生产力;与此同时, 将区域文化的先进因素转化为区域软实力, 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2) 区域体制制度要素。区域体制制度要素是形成社会稳定发展、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基础, 是体现区域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区域体制和制度基础形成区域的政治公信力。也就是说, 区域的政治公信力来源于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使体制富有活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高效率的基础, 从而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运行制度和价值基础。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 经济发展整体性与不确实性对制度建设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实”的经济生活相对应的是“虚”的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及其相应的风险规避, 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只有依靠制度创新, 提升政府的效能和透明度, 提升政府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才能不断增强政治公信力。

(3) 区域社会凝聚要素。社会凝聚要素是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社会发展合力的表现形式, 是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基于共同的区域发展目标, 以各种组织为单位, 充分体现区域精神的高度认同, 在活动中集聚并形成区域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紧密结合的合力, 这个合力就是社会凝聚力。区域社会凝聚力对区域软实力的作用在于通过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及对各项发展目标的高度认同, 集聚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能力, 培育和构建区域特殊竞争优势。区域社会凝聚要素的重要来源是公共服务, 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能够为企业创造优良的创业、发展和竞争环境,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能够为公众创造优良的就业、成长和工作环境, 并将社会凝聚要素转化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4) 区域创新发展要素。区域创新发展要素包括政府创造力、企业创造力和个人创造力, 并最终由区域的人口素质决定。良好的人力素质是区域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障, 是软实力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总体而言, 人力素质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 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发展水平, 有利于各项改革事业顺利进行。高水平的人力素质, 能够改善区域形象, 提高政府效能, 建立诚信社会, 促进企业创新, 形成以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区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撑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力量。因此, 区域创新发展要素形成的关键在于与区域竞争要求相适应, 不断创造、融合、吸收新的能力要素, 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心, 不断提高人群的观念、价值观、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创造素质, 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的核心力量。

(5) 区域资源集聚要素。区域资源集聚要素就是区域能够集聚有效资源和特色生产要素的能力。一般来说, 资源属于硬实力的范畴, 但是, 作为资源集聚的能力, 则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是资源和生产要素得以不断累积和不断流通的能力。资源集聚要素依赖于不断完善的市场要素体系, 只有在市场要素体系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吸引区域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流向区域内部, 才能最终转化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要素。

3.2 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的作用方式

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与硬实力相互作用及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资源集聚层, 以资源集聚要素为核心, 可以有效地集聚区域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这一层次的主要作用是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 尽可能多地集聚资源和要素, 因此, 资源集聚层与硬实力的关系最为直接, 资源集聚力也直接作用于区域硬实力的提升。

第二层次是创新推动层, 以创新发展要素为核心。这一层次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中起着“引擎”的作用, 既能够驱动资源集聚层加快资源和要素的集聚, 又可以优化配置所集聚的资源和要素, 并诱发产生新的硬实力因素。这一层次虽间接作用于硬实力, 但正是由于区域创新发展要素的作用, 能够使区域所集聚的资源和要素组合为特定的生产方式, 形成本区域的特殊资源和能力, 因此成为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层。

第三层次是环境制度层, 以区域体制制度要素和社会凝聚要素为支撑, 以区域特色文化要素为核心, 形成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体制制度要素和社会凝聚要素能够确保资源的集聚和能力的培育能够顺畅完成, 并在资源和能力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担当“催化剂”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不同, 体制制度要素的主体是政府, 因此是一种能够起引导性和协调性的主动力量。政府在对区域内各项硬实力要素的战略配置, 以及对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战略协调过程中主动发挥调控作用, 从而有效协调本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作, 充分发挥软实力在发展中的引领和导向性作用。社会凝聚要素能够减少内耗, 有效集成各种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区域特殊文化要素是最“无形”的力量, 但却是基础和核心。环境制度层虽然对硬实力的作用更为间接, 但却决定着硬实力中特殊资源和要素的集聚与区域特殊能力的培育, 以及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方式, 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值得一提的是, 环境制度层是创新推动层正常运作的保障, 但创新推动层对环境制度层的反作用力也非常强, 环境制度层中的区域特色文化要素、体制制度要素和社会凝聚要素会随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断创新发展, 这也是创新推动层作为软实力核心层的原因所在。

4 广东软实力发展对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虽然以硬实力提升为发展的核心, 但软实力也在不断成长, 并且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 广东软实力有明显的优势。本节利用前文所述的区域软实力要素体系模型, 分析广东软实力发展状况及其对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贡献。

4.1 推进文化创新, 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

首先, 形成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动力。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 也形成了广东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这种历史沉淀下来的重商求利传统与竞争意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色。“先行”开拓意识不仅为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商品经济奠定了历史基础, 同时也形成了务实通达的经营理念。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受改革实践激活而复兴, 广东大胆冲破计划经济及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僵化观念、体制、习惯做法的禁锢, 在发展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创建经济特区等方面敢冒敢闯, 高扬思想解放的大旗, 为全国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先导。此外, 广东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使各种优秀的成份得以传播和融合。正是由于多元文化融合形成的文化感召力, 使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后能够迅速集聚全国各地的人才, 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形成产业集聚, 为广东的硬实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形成文化产业引领的良好格局。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正在成为文化竞争的焦点以及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而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广东把文化产业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并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 529亿元, 同比增长30%, 约占全国1/4, 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这也充分表明, 广东的硬实力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推动广东硬实力提升的重要动力。

4.2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速度

首先, 先行先试是广东制度创新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之初, 广东积极进行改革试点, 使广东经济实现30多年的快速发展, 集聚了在全国领先的硬实力。同时, 由于先行先试, 广东的市场经济发育充分, 在我国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过渡之中, 广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引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先行探讨和先行实践, 推动广东实现了新的跨越,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 全方位改革展开, 市场配置资源使广东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也使广东在形成了软实力的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硬实力水平, 使广东市场经济建设步伐领先于全国, 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成熟。

其次, 以效能和透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相对到位。广东以“效能”和“透明”为目标, 提升政府公信力, 这为广东进一步吸引人才、吸引资金奠定了的坚实基础, 也使广东能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率先实现高端人才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 从而保持广东硬实力不断提升, 继续充当全国的排头兵。

第三, 广东在探索社会管理方面具有先行优势, 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凝聚力。广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 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 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等七大配套文件, 在探索社会管理方面也先行一步。广东强调“小政府、大社会”, 提出了政府向社会分权, 把社会能够管理好的事情下放给社会, 推动社会力量集中于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目标。

4.3 推进高素质人才体系建设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打造和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指引下, 全省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人才强省战略深入人心, 党管人才格局基本形成, 人才总量大幅增长, 人才结构持续改善, 人才成为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2008年以来, 广东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先后组团赴欧美招聘中国海外留学人员, 与数百名海外名校博士建立密切联系, 与国外机构合作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 实现海外引才引智常态化, 为珠三角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人才的强力支撑, 广东的硬实力不断提升并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同时也推动了广东率先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的发展方式转变。

4.4 推进市场要素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核心资源集聚力

从资本市场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广东多层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充分发挥了全国排头兵的探索作用, 形成了包括深圳证交所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以及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有力支持了广东省各类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土地市场看。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 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 建立起广东省建设用地节约利用评价体系。征地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 修订完成《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 建立起广东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

从公共需求市场看。水、电、气等资源能源价格进一步理顺, 污水、垃圾处理收费等环境价格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差别电价体系, 覆盖了主要的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推行节水价格政策, 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教育、医药、交通等民生价格改革继续深入, 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极大增强了广东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 推动广东产业不断创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使广东的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成为广东硬实力坚实的产业基础。

5 结论和建议

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区域以硬实力为主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 软实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但随着发展水平提高, 需要更强调构建软实力体系, 以重构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体系, 弥补区域核心竞争力中软实力的“短板”, 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 由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展软实力还未真正成为共识, 但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言, 以软实力提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认为, 区域软实力提升的重点应是:深刻把握核心竞争力基本规律, 牢牢抓住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这条主线, 建立起与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体系;以文化感召力、政治公信力、社会凝聚力、全面创造力和资源集聚力为重点, 突破软实力提升的思想障碍和体制约束, 重视软实力发展规划和建设, 针对政治、文化、制度、社会等关键要素和领域, 创新发展软实力的顶层制度设计, 培育形成软实力研究和建设的动力, 努力形成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驾齐驱的战略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 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2:25

[2]陈正良.论增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J].社会主义研究, 2005 (2) :105

[3]马庆国, 楼阳生.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周晓宏, 王小毅.区域软实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 2007 (6) :58-60, 89

[5]龚娜, 罗芳洲.“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31-34

[6]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三——区域软实力[DB/OL].[2012-12-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6968196.html

[7]李正治, 张凤莲.试论区域软实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理论月刊, 2009 (5) :148-150

[8]李正治, 杨洪泽.区域软实力概述及其提升对策实例探讨[J].商业时代, 2011 (3) :135-136

[9]庄德林, 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36-41

[10]秦琴.区域软实力及作用机理分析[J].管理探索, 2012 (2) :21-23

上一篇:《一盘牛肉》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初中母爱话题作文:母爱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