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2024-07-06

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共10篇)

篇1: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1.除了使用折线图,你还可以使用哪些类型的图来展示学生的成绩情况? 不同类型的图分别适合展示什么样的信息? 你是否已经总结出一些常用教学统计信息最适合的表达形态?

答:除了使用折线图,我们还可以使用柱形图、条形图、、面积图、XX散点图等也可以来展示学生的成绩情况,根据数据的不同和使用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不同类型的图可以展示不同的信息,比如:柱形图由一系列垂直条组成,通常用来比较一段时间中两个或多个项目的相对尺寸,常用来强调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条形图由一系列水平条组成。使得对于时间轴上的某一点,两个或多个项目的相对尺寸具有可比性,常用来显示特定时间内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面积图显示一段时间内变动的幅值,使你看见单独各部分的变动,同时也看到总体的变化;折线图用来显示一段时间内的趋势;XX散点图是常用来显示间距间隔不等的数据变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图表,比如圆柱图、圆锥图、棱锥图,只是条形图和柱形图变化而来的,没有突出的特点,而且用得相对较少。图表的选择主要同数据的形式有关,其次才考虑感觉效果和美观性。以上只是图表的一般应用情况,有时一组数据,可以用多种图表来表现,那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对有些图表,如果一个数据序列绘制成柱形,而另一个则绘制成折线图或面积图,则该图表看上去会更好些。

2.你用过哪些软件来做教学统计分析工作?谈谈你对它们的评价,以及你的推荐。

答:我经常使用 Excel 软件来做教学统计分析工作。Excel除了具有一般数据库软件所提供的数据排序、筛选、查询、统计汇总等数据处理功能外,还提供了许多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工具。例如数据透视表、模拟运算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移动平均、指数平滑、回归分析、规划求解、多方案管理分析等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可完成复杂的求解过程,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和完整的求解报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简洁、醒目、清晰等。

篇2: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永平龙街上村完小赵品辉

1、除了使用折线图,你还可以使用哪些类型的图来展示学生的成绩情况? 不同类型的图分别适合展示什么样的信息? 你是否已经总结出一些常用教学统计信息最适合的表达形态?

答:除了折线图,我经常使用条形统计图、扇形图、柱形图等来展示学生的成绩情况。条形统计图可以对各项目之间的成绩分布进行比较,很直观的展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扇形图可以将班级学生各成绩段的比率清晰展现;柱形图可以清楚呈现出学生不同阶段学生的成绩,可以进行清晰的对比,便于进行分析。

2、你用过哪些软件来做教学统计分析工作?谈谈你对它们的评价,以及你的推荐。

篇3:统计软件SPSS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趣味教学,统计软件,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统计是通过搜索、排序、分析数据等手段来推测研究对象的性质, 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一个综合性的科学. 统计方法中用到了很多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 就目前而言, 统计方法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统计学研究的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种, 分别由多元统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这两种统计方法来研究. SPSS作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括相对于其他的统计软件来说, 最大的优势入门快, 也就是操作非常简单. 对于初学者, 完全利用菜单命令就能完成操作. 其对用户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要求不高, 所以在金融研究、科研分析等领域内SPSS统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 SPSS软件作为统计学系本科生主要的掌握软件之一, 许多院校的统计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 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 该课程是基于相关专业方法和思想之上的,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 故难免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的兴趣和主动性. 目前, 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开设统计学相关课程, 不过与其他基础课程比较起来, 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还稍逊了一点.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应是“有效教学”.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2011年, 高卓阐述了趣味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09年, 张林泉对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等, 针对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易、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的问题, 本文从趣味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一、构建SPSS趣味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是特殊的认知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教师除了讲解课本内容, 还要拓展课外相关联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或相关科技的关联性, 增加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从基本概念、 定义和定理出发, 以简单严谨的逻辑方式推演出所需要的结论. 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内容,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但是给学生甚至于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感觉是枯燥的甚至是无用的. 这种课堂教学总结为“老师说, 学生听; 老师问, 学生答; 老师写, 学生记录”的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多媒体接收课程信息, 使得学生对于接收课程信息趋向于极度的丰富化, 学生追求新颖、趣味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 这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SPSS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课程, 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为难学且枯燥无味甚至怀疑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无用武之地, 失去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课堂效当然不会好, 教学效率差. SPSS统计软件作为一门统计的专业课程, 学习兴趣同样重要. 一般情况下,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 所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刺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时间学列模型对实际案例的关注和探索, 让学生体会到SPSS在生活中的价值, 这一点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二、SPSS趣味教学的实施初探

本节从趣味教学的角度出发, 对于在时间学列分析实际教学中开展趣味课堂给出几点见解. 在信息化的当代, 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取课本中介绍的基本理论知识, 这对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改善学生主动吸收课堂所授内容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形式下, “趣味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成为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不错的突破方式.

1. 实施SPSS趣味教学的基本要求

( 1) 明确教学内容. 趣味教学首先是教学, 授课教师要非常清楚哪些内容是基本知识点, 并且分清重点和难点, 这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 2)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 SPSS软件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应该先给学生介绍该课程主要内容及在实际中的用途, 了解学生学习需要所在, 注重学生的行为以及反馈, 教师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 3) 了解课程前言, 贴近社会. 这一做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本专业的整个体系, 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的联系, 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4)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趣味教学形式转化, 让课程内容有趣.

2. SPSS趣味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上述要求下,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法、建构法、开放式、 思辨式、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等方法的有效整合, 灵活应用, 来实现SPSS趣味教学.

( 1) 案例法与开放式教学. 采用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案例教学, 让学生深刻体会所学内容在实际中的价值. 原有的SPSS软件课程中原始数据均是课本或实验中自带, 这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 对此也就兴趣不大.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加学生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 在讲授数据分组知识时, 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际案例 ( 如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学生对食堂满意度等) 采集数据.

( 2) 自主协作式教学. 将教学班学生分成学习. 针对特定的教学测试, 教师事先要求学生课余以小组形式完成, 并将小组内部分工工作进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实践能力而且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 3) 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 利用网络科技的特点, 把课堂延生到课外. 建立SPSS软件QQ群或微信群, 提高师生互动.

三、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刻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完全采用了“兴趣教学法”也是不可行的. 所以应该在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同时, 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趣味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 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气氛, 乐教乐学,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振龙.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李红.浅谈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9X) :324-324.

[3]高卓.关于大学数学趣味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1 (15) :50—51.

篇4: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关键词:科学教学;师幼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90-1

一、师幼互动策略之——“追问”

分享交流是科学教学中师幼互动的难点,难就难在它的不确定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有效地做出回应,其中,追问是重要策略。不能抱着把大问题抛出了,幼儿答到我预设的点就回应,没有答到就忽略。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幼儿的表达更充分,更能体现科学在于实证的魅力,对于事物的状态会了解更透彻。

案例:大班科学《观察蚯蚓》,观察蚯蚓后的分享交流:

师:说说你观察到的小蚯蚓是什么样子的?

幼1:蚯蚓长长的;幼2:像一根弹簧枪;幼3:像一条蛇;幼4:身上有花纹。师:蚯蚓身上的花纹,也叫“环节”,它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环节……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幼5:头。幼6: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师:环带。教师讲述环带……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抛出的主要问题是开放的,幼儿的回答是多角度的,能够看出孩子经过仔细观察并有独特发现。对于幼儿的回应,教师只对幼4和幼6的回答有回应,其他仅简单肯定,没有经过互动让表达发现走向深入。这几个地方,适合回应的方式是追问和进一步的重点观察。幼2说,像一根弹簧枪,教师可追问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也许看见它一屈一伸的,像一根弹簧。这不正是蚯蚓身体有环节的原因吗。幼3说:象一条蛇。教师可以追问:哪里觉得它像蛇呢?也许,孩子从细细长长的外形看像蛇,也许,孩子从蚯蚓的扭动看像蛇,教师可以在倾听中梳理蚯蚓的运动方式。幼5说:头。蚯蚓的头和尾还真是分不清,都是尖尖的。如果我是教师,我会追问:怎么看出来哪是头?哪是尾?

总之,在观察、探索后的分享交流中,要善于捕捉幼儿表达中的各种信息,在幼儿表达不清时追问一下,可以引导幼儿表达清自己的发现或思考;在发现思维火花时追问一下,可以发现一个独特视角。分享就是一个幼儿教幼儿的机会,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的过程。有效的追问可以做到。

二、师幼互动策略之——“自主提问”

幼儿自主提问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幼儿兴趣、好奇心的学习方式,这种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方式,对于教师又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挑战的是教师的知识量,然后才是教学策略、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案例:中班科学《认识青蛙》,在观察青蛙外形特征后,教师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关于青蛙,你有什么问题?

幼1:为什么青蛙有时在水上,有时在荷叶上?幼:2:为什么青蛙长大后穿上绿衣裳?幼3:为什么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幼4: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幼5:为什么青蛙的舌头很长?

在这个片段中,成人世界习以为常的现象,却极大地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用生态学的理念,能够帮助教师解释这些问题。在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中,教师先要从科学知识方面有正确的反应,然后才是互动的策略。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做如何回应的判断。有的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图像呈现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的角度,在师幼互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的则通过教师的深入浅出给予回应;有的可以作为接下来的探究课题。由此想起以前对于教师的要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并不过时。教师的有效回应,是保护、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好办法。它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孩子,而是,你知道,你才会清楚怎样引导孩子,不误人子弟。

三、师幼互动策略之“争论点”处理

分享交流中教师先要做个好听众,然后才有恰当引导。在探索实验型的科学活动中,操作实验后的结果也许会和预设有出入,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结果归为正确与不正确,出现的争论点可能就是班级幼儿的能力差异构成,要把这种不一致作为一种资源来运用。通过对不同观点的的倾听和再验证,教师可以更好地做好学习指导。

案例:大班科学《镜子的秘密》,幼儿自主探索使用辅助材料将玻璃变镜子:

1.厚厚的卡纸实验结果:24名幼儿中,有1名幼儿认为卡纸遮挡无效。

师:你来试给大家看看。幼:是不像真的镜子那么清楚。师: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它能照见人像吗?幼:照得见的。

2.镂空的窗纱实验结果:24名幼儿中,1名幼儿认为网格纸遮挡也有效。

师:试给大家看看。在幼儿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她把看得见玻璃对面的手指理解成看得见人像了;师:哦,透过玻璃看得见你的手指,说明什么?对,玻璃透明。遮挡后能看见人像吗?所以你的实验结果也是窗纱遮挡不成功。

篇5: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交流

新学期,由园长推荐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该书选取了近三十个真实案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多个领域的活动组织过程,以及反思与评析。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无论是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还是刚刚踏入工作的新教师,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生动而务实,都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书中的多数案例呈现的都是完整的大、中、小班的教学过程,也选择了一些案例节选或片段。

我推荐给小班老师看的是:书中第120页,案例《洗手四部曲》在幼儿园,洗手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幼儿园务小事,出处显示大教育。“如何鼓励幼儿自居、资源地认真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朱继宏老师为我们做了示范。通过她的案例,我了解到她通过采取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四部策略、调动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型,促进他们认真、自觉洗手的行为的形成与巩固。朱老师还把儿歌和童谣运用到幼儿的一日活动种来,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激发幼儿对洗手活动的兴趣。通过生活中亲历的事件引导幼儿理解洗手的重要性。用体验的方式,调动幼儿认真洗

手的内部动力。利用环境,让幼儿巩固认真洗手的自觉行为。一改老师们普遍采取”提出要求、检查监督、批评指正“等陈旧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没有规范的生活管理,幼儿就无法适应具有各种规则的教育、活动,从而对班级其他管理造成消极影响。

学习了本案例,让我受益匪浅。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做了引导。我随即静下心来思考了自己日常教学活动的反思工作,以下是我的个人收获:

1.在教学前的反思中发现问题

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例如:《狮王进行曲》中韵律活动动作多、难度大,幼儿较难掌握。本节活动我紧紧围绕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这一特点,让幼儿感受、熟悉、理解、表现音乐。针对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尝试利用故事和音乐匹配,让幼儿对音乐的内容和结构有初步的印象。并根据音乐设计了一份图谱,让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身势,让幼儿在动动玩玩中感受、理解音乐,享受音乐活动的快乐,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在模仿和表演中获得了经验基础,教学活动也就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每个教学活动前多一份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2.在教学后的反思中发现问题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是要反省、思考和解决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狮王进行曲》中,分段欣赏的时候没有发挥幼儿自由联想,到最后全曲欣赏时,应再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对全曲内容有一个完整地印象。活动存在了一些的不足:由于我的引导语不够严谨、没有点到位,幼儿动比较单一,没有很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欣赏乐曲的次数太少了等等这些反思,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了。

篇6:可视化工具应用交流与分享

1、除了Freemind,你还用过哪些软件来做类似的工作?谈谈你对这一软件的评价。

答:在平日的教学中,我用word编辑教学目标,用 powerpoint制作课件展示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学习了Freemind思维导图后,我感到这种软件制作出来的教学目标更加层次、立体化,它将教学目标呈树状非常清晰明确的表现出来,它的优势是word和powerpoint软件无法相比的。我认为用FreeMind软件制作框架结构图形比其他软件方便多了,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会多加应用。

2、除了用来辅助教学目标分析,你认为知识可视化工具还可以支持哪些教学活动? 张开想象的翅膀吧,看谁想到的多。

篇7:个别化学习中的分享与交流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分享与交流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梳理提升经验、分享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能进一步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分享与交流环节把握不好,要么角色定位不正确,独掌大权,要么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于是我们常常会匆匆走过场,草草结束分享与交流环节,把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机会白白浪费。本学期,幼儿园针对我们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小教研围绕大教研,开展了关于个别化学习活动分享与交流的研讨。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教研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全班性的集体讲评形式,其本身无可非议,问题是区角活动较多体现了幼儿个性化的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大家尽心分享的。集体讲评人数众多,气氛热烈,信息量大,但干扰也较大,幼儿发表感受机会较少,较难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我们尝试以其他形式与之互补。

假如以所关照的群体而言,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实施低龄幼儿的小组讲评或分班讲评,以适应小年龄儿童注重力易分散、语言节奏缓慢、倾听行为弱等特性;对于大年龄儿童而言,两位教师可以依据在活动中观察的内容、事件、对象等侧重点不同,进行分班讲评或小组讲评,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出孩子间的话题。至于集体讲评,可以将其定位在新材料投放、阶段性小结、解决共性问题等的时机中运用。

至于何时组织讲评,这也应灵活变通,除了在活动终结时,也可以在活动的起始阶段或活动正在进行时组织。如活动开始时的交流,它较多的是为即将进行的活动作预备:新材料介绍、布局安排讲解、前次游戏情况回忆、对部分幼儿提醒、激励等等,以帮助幼儿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活动。又假如是进行中的讲评,它不是时间意义上的中分段,而是游戏过程中的择机讲评。它可以采取“短平快”的小组方式,即时间短、幼儿能力相仿,交流内容一致。一次成功的中期讲评应能起到画龙点睛、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面对何种时机,都需要根据当时的活动情况而定,同时需要教师间密切地协作与配合,不可顾此失彼。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中的讲评的互动对象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与幼儿间进行的师生互动,一种是通过同伴间互动分享交流经验的生生互动。对于我们中班年龄段来说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

在互动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回应孩子,有三种形式:

首先语言是最直接的回应方法。面对开放、创新的提问,幼儿持久的探索和语言清晰地表达,老师不可轻描淡写,笼统的给予鼓励或赞扬,一定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评价,这对幼儿以后的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当孩子发现问题时要给予积极肯定,因为发现问题也是动脑筋的一种表现。凡是幼儿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有时候来自于同伴的方法孩子更容易接受。

其次可以通过录像、照片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行为表现和活动结果,形象的让游戏情境得到再现,引导幼儿在观察学习他人的成功时,能互相启发,扩散思维。

篇8: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一、统计图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刻画数据, 图形绘制是对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SPSS软件具有十分强大的绘图功能, 精美的图形展示, SPSS软件系统提供了17种类型的统计图。软件主菜单Graph命令中, 有条型图 (Bar) 、连线图 (Line) 、圆形比例图 (Pie) 、散点图 (Scatter) 、直方图 (Histogram) 等多种图形。

案例1:“测量30株小麦的株高, 得到30个数据, 得到如下数据 (单位:cm) :61、63、62、65、63、63、63、60、60、60、59、59、65、64、64、62、61、55、62、61、60、63、62、61、63、61、58、59、58、66;试求出株高的直方图和连线图。”

操作:建立数据文件“株高.sav”, 点击“图形”命令, 在弹出的图中选择左边源变量, 按向右按钮将变量送入“变量”框中, 按确定按钮, 则结果如图1。

在SPSS软件中, 绘制图形操作简单、方便易用, 有精美的图形展示, 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SPSS软件在参数检验中的应用举例

假设检验是数理统计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假设检验就是根据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分布参数或分布形式具有指定的特征。下面介绍SPSS软件在参数检验中的重要应用。

(一) 单样本t检验。案例2:“利用商品房购买意向的调查数据, 有95%的把握认为被访者月住房开销总体平均值在 (1966.75, 2546.99) , 则2, 000元包含在置信区间内。试推断被访者月住房开销总体平均值是否为2, 000元?”。

操作:打开SPSS, 建立数据文件:“商品房购买意向的调查数据.sav”。这里, 研究变量为:月住房有关的开销。依次选择命令“分析”、“比较均值”、“单个样本T检验”, 选择检验变量“检验变量 (T) ”框中。在“检验值 (V) ”框中输入检验值2, 000。SPSS将自动计算出t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 结果如表1。运用SPSS软件操作, 只需要比较和P值的大小。由表1可以看出P=Sig.=0.082。由于0.082>=0.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月住房开销的总体平均值与2, 000元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 两独立样本t检验。案例3:“利用商品房购买意向的调查数据, 请给出不同居住类型的月住房开销总体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操作:打开SPSS, 建立数据文件。依次选择命令“分析”、“比较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选择检验变量“检验变量 (T) ”框中, 选择代表不同总体的变量作为分组变量到“分组变量”框, 定义分组变量的分组情况。SPSS将自动计算F统计量, 并计算在两总体方差相等和不相等下t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 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分两步进行检验。一是两总体方差的显著性检验, 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7.011, 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9, 由于P<=0.05, 则认为两总体方差存在显著差异。二是两总体均值差的检验。由于两总体方差存在显著差异, 应看第二行的t检验结果。其中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22, 对应的概率P<=0.05, 应拒绝原假设, 认为两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即居住出租房和自有房的月住房开销的总体均值有显著不同, 前者远远大于后者。

(三) 两配对样本t检验的应用举例。案例4:“为研究某种减肥茶是否具有明显的减肥效果, 某减肥茶生产商对35名肥胖志愿者进行了减肥跟踪调研。首先将其喝减肥茶以前的体重记录下来, 三个月后再依次将这35名志愿者喝茶后的体重记录下来。通过这两组样本数据的对比分析, 推断减肥茶是否具有明显的减肥作用。”

操作:依次选择命令“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 选择一对或若干对配对变量作为检测变量到“成对变量 (V) ”框, 选项按钮同独立样本的T检验, SPSS将自动计算t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 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t检验的观测值为14.252, 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概率P<0.05, 应拒绝原假设, 认为总体上体重差的平均值与0有显著差异, 则喝茶前与喝茶后的体重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认为该减肥茶具有显著的减肥效果。借助SPSS软件除去了繁杂的计算, 操作简单。灵活的表格式分析报告, 分析结果一目了然, 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三、结语

将SPSS软件应用于《数理统计与软件应用》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理解数理统计知识的同时,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学习图形绘制、假设检验时, 将SPSS软件与现实案例联系起来, 开阔学生的视野,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在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数理统计与软件应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将数理统计原理的讲授与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SPSS软件应用到教学中的优点, 并介绍了描述统计中图形绘制、统计推断中假设检验问题在SPSS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供学生学习SPSS统计分析方法参考。

关键词:SPSS软件,假设检验,教学应用,数理统计

参考文献

[1]杨善朝, 张军舰.SPSS统计软件应用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3]史娜.SPSS统计软件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6 (6) :107~110

篇9: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现象一:游戏结束时,孩子们围坐后,师:“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开心!”在孩子们齐声回答之后,教师又与个别幼儿作了简单的交流, 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开心”。 “好了,接下来,请小朋友搬椅子回位,准备洗手吃点心。 ”

现象二: 区域讲评时,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交流内容:“今天发现某某某小朋友总是在大声说话, 以后区域游戏时不许大声说话,要不然,你以后就不要玩这个区域的游戏了! ”在第二天的区域游戏讲评中,仍旧是这个话题,说话的方式也一样,不同的是换成批评另一名或另一批幼儿,然后便结束了当天的交流分享环节。

现象三:建构区,一名小男孩花了整整1个小时的时间,拼搭了非常出色、很有创意的雪花片作品(是一件三角顶的实心小房子)。 可是在交流讲评环节,教师却简单地以层数的高低来进行评价(“我发现你一早就来幼儿园,怎么才搭了3层啊,速度有点慢啊。”)。该幼儿的优点不但没被发现, 还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该幼儿。

现象四: 游戏过程中, 小餐馆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在游戏分享环节,有的幼儿提出想在小餐馆里制作一份价目表,还想添点新菜。 可是,教师既没有肯定孩子们的“新”点子,更没有给予支持引导幼儿后期尝试制作。 只是“哦”“哦,这样啊”来回应幼儿。

现象五:交流分享环节,教师与幼儿交流的话语是这样的:“今天, 我发现某某某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高架桥,某某某小朋友在美工区制作花灯,某某某小朋友在益智区下五子棋……” 教师一一介绍了班级大部分幼儿所选择的区域分布,然后便结束。 在这过程中,幼儿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只是听着。

二、现象背后的深度“追因”

(一)笼统概括,草草了事

有时, 也许由于教师对于如何进行交流讲评不太了解,时常会从面上简单地与幼儿交流。 比如,今天开心吗?今天到哪里玩的?……对于游戏中幼儿的新点子和困惑却不予回应和互动。 短短的1~2分钟便结束到了交流分享环节。

(二)纠结常规,无法推进

游戏是需要有规则的, 但是这些规则应该是基于幼儿游戏需要以及在与幼儿商量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但是,教师有时会用自己的想法一味地要求幼儿, 要么是不能大声说话,要么是不能在区域间走来走去。 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 为什么幼儿在游戏时总是大声说话?他们经常交流的话题是哪些?他们为什么要经常在区域间走动? 进而思考游戏和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以及尝试寻找调整和优化的措施。 倘若这样思考,或许交流讲评环节会更加有效。

(三)缺乏关注,讲评反效

现象三中, 教师或许不太清楚该幼儿搭了什么作品及怎么搭的, 便简单地以层数的高低来判断幼儿的 “能”与“不能”。 游戏中该幼儿所显露出来的“创新”“坚持”“小手肌肉很灵活”等优点没被教师所捕捉到。 类似这样的情况时常会出现,因为未能倾听、了解幼儿,不太清楚幼儿具体在玩什么?怎么玩的?不同的幼儿间存在哪些差异?幼儿存在哪些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讲评时候显得无的放矢,有时候还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四)面对想法,不知所措

在交流分享环节中, 幼儿经常会冒出许多的新点子,也有部分幼儿对同伴的想法提出质疑和困惑。 教师对如何推进和支持幼儿的游戏,缺乏方法,不知如何抛接球,有时只能以“哦”“这样的啊”“不错”来简单回应, 错失促进幼儿发展的良机。

(五)教师汇报,幼儿当听众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幼儿可以 自己向同 伴介绍在哪里玩 的 ,和谁一起 玩的 ,怎么玩的 。 教师所要 做的是关注、倾听以及适时地引导梳理和提升。 上述现象五,是典型的教师“一言堂”现象。 在这样的交流分享环节中,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促进。

三、价值引领下的组织“智慧”

(一 )明确交流分享环节的价值和功能 ,提升交流 分享的目的性

游戏后的分享交流需不需要? 如需要,它的价值在哪里?

1.引发兴趣 :个别幼儿的兴趣带动更多幼儿的兴趣。 另外,幼儿对材料无意识的操作和摆弄经交流分享后会对材料有新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解决困惑 :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 比如:操作技能问题,游戏规则问题、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等等。 通过交流分享环节,充分呈现问题,引发大家讨论思考, 可以在讨论中逐步明晰后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交流经验 : 幼儿间存在个体差异性 , 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碰撞在一起会形成智慧的火花,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4.情感共享 :在交流分享环节中 ,幼儿可以感受到他人成功的喜悦,体验他人克服困难的坚持,同时幼儿自己介绍通过坚持与同伴成功的过程, 获得教师与其他幼儿的肯定,其内心是愉悦和满足的。

幼儿区域游戏后的交流分享是为了互动、 为了激励,为了导向。 在具体的实践组织中它则表现为师幼共同参与,汇集活动中的典型信息,在共享快乐、交流经验、解决困惑中进一步引发活动兴趣。 它承担着搭建幼儿自主游戏中建构个体经验与幼儿游戏后谋求群体共同发展的桥梁作用。

( 二 ) 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游戏现 场,敏锐捕捉有效资源

要想让交流分享环节发挥其价值和功能,教师的专业观察非常必要。 只有对幼儿的游戏状态有清晰的了解, 才能在交流分享环节讲出亮点, 让交流分享发挥其效力。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幼儿的游戏现状进行观察,使之成为分享的落脚点。 比如:一段时间,一直在关注某个点幼儿的落实情况, 游戏中有幼儿利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创作某件作品, 都可以成为交流和分享的资源。 如果某个区域今天突然没人玩, 教师可以在交流分享环节与幼儿交流“为什么不想玩这个区域”,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需求, 要么更换材料,要么替换成其他游戏内容。 交流分享的点有很多, 比如兴趣激发、解决矛盾、规则交流、探索方法、 点拨创新,既可以事先预设,也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游戏状况后期生成。

(三)号准幼儿的心理,择取适宜交流方式

1.录像回放

采用录像回放的形式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幼儿游戏的具体场景。 哪些内容可以采用录像回放的形式呢? 小年龄孩子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此外一些不太方便直接在讲评环节中呈现的内容可以采用录像回放。 比如:某一次游戏结束后,美工区的收放情况。 在引导幼儿观看了这样的视频现场后,引发幼儿观察和捕捉:哪些幼儿在真正地收拾材料? 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在收拾? 分别收放到了哪里? 哪些幼儿能够坚持到最后? 等等。 再比如,教师拍摄到一名幼儿介入到同伴游戏的具体过程,通过播放视频, 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获得经验和方法。

2.作品呈现

在一些区域游戏中, 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操作呈现一些作品(比如:建构区、美工区),教师可借助于作品引发幼儿进行观察思考: 这名幼儿搭的建构作品像什么?他是怎么搭的?其他幼儿有哪些不同的想法?等等, 从作品的展示和幼儿的交流中, 提升后期继续操作的经验。 另如,同时呈现两件作品,引导幼儿寻找两件作品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导幼儿尝试领悟到“坚持”和“细心”的重要性,等等。

3.动态演示

对于某个关键点或难点,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过程, 引导其他幼儿从中捕捉到操作的关键之处,为后期操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四 )根据游戏的具体阶段 ,选择恰当的交流分享 内容和角度

1.游戏初期 :新材料投放之后 ,或许个别幼儿会感兴趣,或许幼儿没发现。 此时,教师可以在某次交流分享环节中呈现个别幼儿对新材料的操作或探索场景, 或者以一种吸引幼儿的方式出示该材料。 如果出示的是美工区材料, 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此材料制作的作品展示在幼儿面前, 但是对于这件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功的,教师不再引导,从而引发幼儿自己到该区域中尝试探索操作。

2. 游戏中期 :游戏一段时间后 ,幼儿的兴趣减退 ,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交流引发幼儿继续探究。 比如,美工区制作风车, 幼儿前期制作风车的方法是通过剪来完成的。 如果在部分幼儿对于用剪的方式制作风车的经验已基本获得,幼儿对于此区域的兴趣不再浓厚,教师可引导幼儿“能否用折叠的方式来制作风车呢”,同时出示折叠风车的步骤图, 引发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拓展。 再比如:某个角色游戏中,一段时间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分歧了,自主讨论多次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此时,教师可将此问题呈现在全班幼儿面前,引发幼儿一起思考,这样或许这部分幼儿会继续探索下去, 其他幼儿也有可能后期参与到这个游戏中。

3. 游戏末期 :当班级相当一部分幼儿对某种材料已经探索过一段时间,同时,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经验方法和情感的体验。 此时,教师组织一次类似于经验分享会的交流分享环节,包括玩法的梳理、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作品的呈现,在介绍和倾听的过程中,相当于有一个阶段性的收获和提升。

篇10:教学统计软件交流与分享

舒继青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先后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仪器与实验》《中学理科》《中学生数理化》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编、参编、主审高考、会考复习用书多种;主持完成省、市级教研课题多个。

舒继青注重教学经验的推广与传播, 先后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以及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其他培训部门为省内外化学教师作专题培训。

【教育信条】泛观博学, 由博而精, 由精至简。

经常向舒继青老师约稿, 约稿内容涉及的面很广, 有关于课堂教学的, 有关于高考命题研究和复习教学指导的, 甚至还有编写教辅资料的。我想, 这是因为舒继青老师作为教研员在化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缘故吧。在“名师”栏目, 我一直试图就名师在教学理论或实践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但是, 对于舒继青老师, 只选择一个方面来介绍难免会觉得遗憾。

在与舒老师的交流中, 他对教学研究的执着以及在研究中分享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舒老师说, 他的教学研究可以用“积累与研究, 分享与交流”这句话来概括。在我看来, 这句话既反映了他在化学教学研究上走过的历程, 也体现了他对于教学研究所持的一种态度。

一、积累与研究

我想, 积累与研究是互为条件的。积累是研究的基础, 如果没有积累 (无论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 , 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同时, 研究的成果也是积累的对象, 而这样的积累过程也是研究成果的汇总与升华。

舒继青老师是非常注重积累的。从走上教学岗位起, 舒老师就一直重视教研素材的积累。从最初的文献摘抄、书刊剪贴到现代的电子文献查阅与归档, 他的积累方法在逐一发生变化, 积累领域在不断拓展延伸, 但一种坚持与恒心始终没变。他把最初阶段的积累成果汇集成册, 这样装订的册子有厚厚的几本。他把最近阶段的积累成果存入硬盘, 硬盘的容量在不断更新扩充。这些册子、硬盘, 不仅反映了舒继青老师孜孜以求地从事化学教学研究的历程, 而且体现了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不断总结提高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作为一个有思考的研究者, 对来自一线的教研素材, 舒老师十分重视对积累成果的再研究与再分享。

“把教学问题上升到教研主题”是舒老师对自己、对教师的一贯要求。因为, 从一线积累的素材虽然具有广泛性与时代性, 但往往缺乏层次性与系统性, 它需要教学研究者不断梳理, 科学归类, 进行专题式的主题研究。由此来实现从表面现象分析到深层思维结构的建构, 从零散技术问题到系统思想方法的渗透, 从狭隘经验主义到广义教育理论的融合。这样的主题式研究,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教研形式的创新, 更是注重教研内涵的提升、教研状态的培育。

“反思教学目标的任务化, 反思教学方式的封闭化, 反思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反思教学互动的程式化, 反思教学效果的功利化, 反思教学思想的陈旧化”等就是舒老师与他的团队关注与研究的一个又一个专项主题。以专论形式发表于《化学教育》的《对“结构不良问题”及解决能力培养的探究》, 作为“本刊视点”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内外符应视野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栏目首篇发表于《化学教学》的《化学教学要重视“内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作为特约稿件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的《高考化学试题信息呈现形式与考查功能分析》等论文, 较好地反映了舒老师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分享与交流

分享与交流是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方法。舒继青老师非常乐于与同行分享、交流他的研究所得。这首先是因为作为教研员, 他需要不时地将自己的研究所得用于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在工作中, 舒老师对一线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是扎扎实实、竭尽所能。他一方面期望教师们能广泛学习、吸收已有的教学成果, 同时更提倡教师们不断提升、超越已有教学经验, 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舒老师与他的团队一直进行着系统而有序的研究, 而这些研究的基点始终根植于每一个学生与每一段文本。

例如, 对实验在化学教学艺术中的体现, 舒老师在听了“铝及铝合金”的施教课后, 就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值得商榷的内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与同行展开了逐一的讨论:

第一, 对实验的操作, 施教课堂中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我们不妨多设立几个分组实验, 通过分组实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直至最后自主总结实验结论, 在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确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等各个环节, 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完成。这样有助于学生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与提升, 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是我们教师无法“教会”的。这样的过程, 学生不但自主获得了课本预设的知识, 常常还能获得一些课外的生成性知识。比如, 进行铝与酸的实验时, 若多准备几种相同p H的酸, 学生就会在比较中发现“单位时间内在稀硫酸中比稀盐酸中气泡要少”“铝与酸反应后不但有气泡产生, 且试管是发热的”等现象。

第二, 对实验的分析, 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施教教师多少有点忽略对学生所作回答进行评价、分析, 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思考的挖掘, 且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化, “看到了什么现象?”“有没有发生反应?”等等是属于较为机械的简单提问, 它不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需要我们重新设置。例如, 对“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发生钝化”的实验, 单凭视觉观察, 学生可能会说“不对呀!我又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 会不会是不反应呢?”此时, 教师第一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现象是否只存在视觉观察现象”, 学生就会想到还存在温度变化等触觉现象;第二要提醒学生注意“若没有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 可否设计间接的证明方案”, 学生就会提出许多已发生钝化的实验验证方案, 如“能否用称重法”“能否用钝化后的铝条与Cu SO4溶液置换法”“能否把钝化后的铝条作为其中一个电极进行导电实验法”等方案就具有较深的思维层次。通过这样的设问、设计与探究, 学生就能掌握生成致密氧化膜的一些本质特征。

第三, 对实验的讨论, 最好能引入开放式教学。如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的钝化, 进行封闭式教学就只能获得铝表面形成了致密氧化膜的概念, 若开放讨论, 学生完全有可能提出“铝片、铝条会产生钝化, 铝粉能产生钝化吗”“铝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致密氧化膜是否也属于钝化呢”等问题。

第四, 对实验的优化, 最好要精益求精。例如, 除去氧化膜与没有除去氧化膜的铝条与稀酸溶液的实验比较, 并不一定要进行铝条打磨, 若取一块带氧化膜的铝片, 剪下一条投入酸中, 观察其新剪的侧面与原来的正面, 即可完全达到实验目的。

第五, 对实验的结论, 未必要在一堂课内全部达成。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进行20秒后再观察, 这较大程度上掩盖了实验的真实性。我们知道, 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实验, 有些现象高一学生能够解决, 比如铝条表面最后能看到紫红色固体, 这是通常的置换反应;有些现象高一学生暂时不能解释, 比如在紫红色固体出现以前, 首先看到了气泡逸出与灰黑色固体的产生, 对其可作为伏笔保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通过这种切磋式的引领与研究, 参与研课的教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在舒老师所带的徒弟中, 有2人已成长为省教坛新秀, 多人被评为县、市学科带头人。

作为特级教师, 舒继青老师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在活动中, 无论是作讲座还是参与讨论, 舒老师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与他人分享与交流。他并不介意自己未发表的研究成果会为他人所用, 也并不担心因此会被他人超越。在他看来, 分享和交流在惠及他人的时候也能让自己有所获益。这些年, 他在全省各地作了很多讲座, 讲座的内容涉及“高考试题与复习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化学实验创新方法研究、教学论文撰写方法探究、高中化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方法、化学教师专业成长方法研究”等教与学的多个方面。

对每一个研究的领域, 舒继青老师即能注重宏观的引领, 又能注重各个细节的落实。例如, 对新课程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化学教学设计以什么为目标、化学教学设计以什么为中心、化学教学设计以什么为原则、化学教学设计以什么为主线、化学教学设计以什么为方法”等理论问题, 又对“课堂教学要讲真实的化学、课堂教学要讲发展的化学、课堂教学要讲创造的化学”等实际问题提出了各个教学环节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上一篇:HSKP人员编制方法下一篇:辩论赛总结陈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