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2024-04-15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共9篇)

篇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

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由于目标一致,学生发生冲突时也能跳出自我,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探究性学习。透过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带给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用心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活用了知识。学生在教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构成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3、合作学习就应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是学习的深化理解和延伸巩固提高。

一、提高合作学习的技巧。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规则和要求。

1、培养学生自学潜力。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教给学生成对合作学习如何互帮互助,做到你说我听、我背你听、你做我检查。教给学生四人合作学习如何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四人合作学习如何展示、辩论和竞赛。

3、每周组织一次“学习小组长沙龙”,旨在充分调动小组长的极性和提升组长管理水平。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1、要求各小组每一天轮流在黑板上写一句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格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心性、主动性,解决学习动力问题。

2、透过家长会宣传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好处,让广大家长用心支持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3、班内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标语,各小组的口号等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4、透过黑板报的栏目小组大擂台”,营造出快乐和谐高效的氛围。

推荐:

教师要更新观念。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追赶教育潮流,应付公开课的需要,还是因为课程标准的规定,现实社会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的认识,硬性规定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就不会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观念,加强研究才有可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要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具有不同性格特征、思维特质和潜力倾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并使每个小组的潜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持续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小组内的成员务必有明确的分工,如有负责召集组员、维持秩序的组长,有负责把握时间、控制音量的督导员,有负责记录发言、把握讨论方向的记录员,有负责代表小组发言的报告员等。总之,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篇2: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亮色:本案例有以下几大亮色:

1、教材处理贴近生活

本课教材的思路是: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大都会长安

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主线是“唐朝之旅”,分:说昨日的事(玄奘西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国际大都会长安),说这天的事(深圳的昔日和这天),说明天的事(让学生谈谈以后的构想)

点评: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的着眼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自身的思考和感悟中,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礼貌成果,提高人文素质。因此,对教材的再创造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人类历史在发展,过去、此刻和未来处于一条永不间断的长河中,无法割裂。教师对教材的资料和顺序做了重新的调整,注重了历史与现实、未来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开放与交流”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影响变化,认识到“开放与交流”是中国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需要和表现。对深圳明天的构想又提高了学生的模拟想象力,加强了主人翁的职责感,深化了主题。

这种教材的重新处理方式是建立在“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之上,唐代的开放与交流而使城市长安繁荣,这天的开放和交流同样也使包括深圳在内的城市繁荣。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人文素养”等理念,贴合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历史课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目标达成一气呵成

本案例中,教师透过说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的故事,动人处掌握了基本知识。透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到了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的潜力,也学会了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透过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潜力;透过图片、诗歌(如郭沫若诗、《木兰辞》)、故事等各种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潜力。透过讨论鉴真、玄奘的精神和“说这天的事”(深圳的昔日和这天)、“说明天的事”(让学生谈谈以后的构想)等环节,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构成与发展。

从“掌握知识”到“培养潜力”再到“情感价值观的构成”,教师引导学生达成三维目标是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逻辑十分严密,科学有效,具有巨大的示范性。

3、区别比较直观鲜明。

体现点1:区别文学作品《西游记》与史实“玄奘西行”的不同时,教师采用了影视镜头与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比较。

体现点2:讲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时,教师采用了五组对应的图片,对唐长安城和日本奈良城的规划布局比较、城内建筑物风格比较、两国的服装特色比较、货币特点比较、文字比较等进行了直观展示。

体现点3:深圳的今昔比较,也配了几组图片,且每组都有一个主题。

体现点4: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时,用了一个相当直观的表格,异同点一目了然。

点评:贴合七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鲜明直观、印象深刻,效果好。“学习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目标要求之一,本案例很好到达了。

4、评价人物通俗搞笑

体现点1:当讨论到玄奘在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时,教师提示学生给他戴了几顶“家”的帽子,通俗好记。

佛学家:求取、弘扬佛法

翻译家:翻译天竺佛经,翻译《老子》为梵文

冒险家:编写《大唐西域记》

体现点2:“假如要选唐朝外交形象大使,你选谁?为什么?”此问法跟此刻“形象大使”流行的现象挺吻合,通俗搞笑。

点评:评价人物通俗化,贴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能较好地起到激趣作用,且通俗易解,学生更易于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这两部分任务的规范下,学生针对“鉴真东渡”展开小组合作。由组长带领阅读相关段落,勾画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组员能够针对自己发现的细节进行发言和扩充,也能够把自己对鉴真的了解向大家作介绍,充实大家的思路,共同完成复述历史小故事的任务。在这时我的任务是观察各组合作状态,协助各个小组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汇总各个组的疑问与难点。经我观察,小组合作的状态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但是组员的参与度已经于以前的讲授法教学大有进步,能用心参与其中并且热衷于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基本解决了鉴真东渡的知识点,但是“鉴真东渡的时间”是大多数组的难点,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这是阅读时不仔细造成的,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成绩不算太优异的同学发挥了巨大地作用,由于他们没有成绩好的同学自信,所以他们在阅读时格外仔细,因此这个问题他们反倒能找到答案,获得了成就感。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潜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最后透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潜力)

篇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在我校轰轰轰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课题组研究同步实施的同时,发现很多教师已走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原本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许多的低效现象,在此与大家商榷.

1.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的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应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2.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分主次轻重,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认为一节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用得越多越好.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有些数学问题几乎学生都会了,这样还有必要再合作学习吗?学生根本没思考就宣布小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我们万万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小组合作.有时学生也需要个体思维,不是一哄而上.

3.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合作学习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也有些任务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4. 公开课上“作秀”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数学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进化成新理念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一 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

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通常4人一组,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必须具备成绩好,乐于助人,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素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二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素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学生担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3.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 让合作小组参与课前预习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而有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到课堂上疑点重重,特别吃力。几年来,我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试做几道题,发现疑难问题可在小组里讨论解决。如简便计算:25×104预习时出现了两种算法:

(1)25×(100+4)(2)25×(4×26)

一种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一种是应用了乘法结合律,两种算法都行,但运用的乘法分配律较简便,通过预习,新课教学就轻松多了。

四 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合作的兴趣,如“多边形面积”教学时,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充分尊重、相信学生,运用媒体、实物等手段,出示一个“智力机器人”,每出示一种图形,就让学生将有关知识自问自答,或你问我答,我问你答,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点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兴趣非常高。

2.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由老师发起的,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完成指派的任务(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教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要让每个小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能使小组活动成为热闹的形式,空有外在的表象,没有实质的内涵。

3.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4.开展评比,增强意识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只是自己好还不够,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有了压力。这样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每天都有同学互相帮助,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 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结合

无原则的一味地合作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受阻,这样只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积极性。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思维可能受阻或意见不统一,会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这样,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合作交流,无疑能够促进学生思路的开拓及思维的深入,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怎样去利用好这种学习方式,是值得探讨的,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慢慢积累。

六 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外学习

在指导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围绕数学课本知识的内容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等活动。如我教了”求平均数”后,就布置课外作业,调查全校学生的人数和班级,求出平均每班的人数。

篇5: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案例:

有一次和二年级学生学习“统计”,教材上有一道题,是叫学生分小组统计自己小组中有多少人最喜欢航模、音乐、美术、舞蹈。

我把全班53名学生按照原先的座位分成4组,让他们每个人在3分钟之内统计好本组每个成员的兴趣状况,看看哪组最先完成任务。

一声令下,学生们立刻聚成四组,开始询问各自的兴趣状况。教室里到处是“你喜欢什么”的声音。3分钟到,只有不到lO名学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表示己经统计好了。

我让每组一名小朋友汇报统计的数据,结果每组都是错误百出。有的统计的每项人数总和超过本组人数的;有的每项人数总和小于本组人数的;还有同一组的人统计的结果不一致的。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们说是因为太乱了,有的人统计了两次,有的人--次也没统计到。

“看来,这样七嘴八舌地统计的方法不好,大家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我启发道。“有了,每组请一个人挨着问他们组的每一个人就行了。”一位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然后呢?”我之后问。

“然后,让他告诉大家统计的结果。”另一名学生补充道。

“好,那就这么办。但是这回要在1分钟之内完成任务,咱们继续看哪组拿第一。”

教室里的气氛又开始紧张了,4个小朋友忙不迭地拿着纸笔在座位间穿梭,尽管他们的动作十分麻利,但还是没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还有的学生想上来尝试。我说:“大家先别忙着上来试,而是先要开动脑筋。我们最开始的方法用了3分钟都没统计好,之后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够统计好了。看来选用适当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好,此刻我再选4位小朋友,你们能够重新想出你认为最适宜的方法来进行统计。注意,时间是1分钟。”

第三次比赛开始了,这回有3名学生是按照老办法一个一个地问,而另一名学生则站在前面,叫他们组的小朋友喜欢航模的、音乐的、美术的、舞蹈的分别举手,结果他们组在1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

这时这组的学生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是呀,有时候,我们要想快速地完成一项任务,不在于动作有多快,而在于方法好不好。此刻。你们3组愿意学习这组的方法再来竞争第二名吗”

“愿意。”

我又选了3名学生上来统计。结果只有一组学生在1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

“第2组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某某的声音太小了,我们根本听不到。”是的,上来统计的这位学生平时上课发言的声音就是太小,屡次提醒总是不改。这次我特意选她上来,没想到还真吃了亏。“看来,下次真的要把嗓门练大点了。”她含着泪点了点头,想必这回是把这句忠告记在心上了。“那么第3组上来的刘学斌声音最高,你怎样也失败了呢”

“因为我在统计的时侯,他们有的人在溜号,没有注意听。”刘学斌站在那里又是委屈又是气愤,而这个时侯,那位开小差的学生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透过这次比赛,我们发现就是用同一种好的方法,也要看你怎样用。如果我们身上还有种种的缺点,即使我们和别人一样使用同一种好的方法,我们也会失败的。”

课上到那里,下课铃响了,与平常不同的是,这些小家伙们这回不是一窝蜂地涌出教室,而是有不少人停留了半晌,在座位上若有所思。

分析:

从狭义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这则案例只是一种小组的“活动”,还称不上是一种小组的“学习”,因为它没有生成新的数学知识。但是,从广义的数学教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标准的数学学习。这段教学的可取之处不是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这些显性的知识,而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团队精神乃至学习习惯改善的重要性,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更为内在的数学素养。

就应说,那里的小组合作是我精心组织的,主要体现为:

一、提高了合作的层次。教材的意图原本是让学生自由统计本组同学的兴趣状况,这当然也是合作。但层次不高,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而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反思这种方法的不足,激发学生跳出小组“执行者”主角的框框,引导他们站在小组“管理者”的主角去寻求最优化的策略。

二、以竞争促合作。能够肯定,用采用小组之间竞争的形式来教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限时比赛给学生造成了必须的心理紧张度,从而在形式上造成了小组的凝聚力,也更能凸显先进方法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的情趣。可见,竞争与合作并不互相排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灵活组合,构成优势互补。

篇6: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义务教育七、八年级时,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仍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且成绩也较理想。但到了九年级,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语法时态难度的加深,较多学生好奇感消失,学生感到吃力。该如何在各种语句语境中,把握好妥当的时态,消除学生对这种题目的畏惧情绪;体验到学会中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尤为重要!

片段教学案例主题:

九年级Unit1开始学习动词的此刻完成时态,本人以上一节“如何让学生入门并把握好此刻完成时态”为例。我就此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反复斟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努力调整教学方式,大胆取舍教学资料;以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去理解这一新的时态表达(have/has+done)并很好地去理解这一时态的语境。

案例细节片段:

Presentation:

1Haveyouever______(be)toGuangzhou?

2Wehave___________(learn)Englishformorethantwoyears。

3Haveyou_____(make)friendswithyournewclassmatesyet?

4I_______(have)mybreakfastandI’mnothungrynow。

5LiJun___________(go)toBeijinglastyear。

6We______(be)goodfriendssincewemetatschool。

7Wecan’tfindhimanywhere。Perhapshe______(go)home。

8He_____(read)thebookbefore。

9Mr。Green_____(teach)usalotaboutsocialstudiessinceSeptember。

10I_____never____(meet)hersisterbefore。

答案:

呈现了练习后,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模式:

1.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确定你认为最妥当的时态表达,并陈述理由。

(同时老师巡视,起到监督正确引导和必要的解答)

2.要求学生,把各语句表达的语境用画简笔画、时间数轴的方式再酝酿、理解。

(同时老师充分调动同学们用心动口、动手画。气氛热烈中学习,效果不错:不仅仅从简笔画、时间数轴图形中很好的展开想象,而且更好的理解语句所要反应的语境)

案例反思:

本人认为,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好英语的潜力。英语教学就应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适宜的情景;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去做学习的主人。

1。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探究或研究性学习。透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为学生带给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用心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活用了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篇7: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早已成为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给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便会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也有的当旁观者。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不能有实质性的效果。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反思如下: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合作学习要保持一定的安静,一定的秩序,一定的氛围,相互讨论、研究,在别人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其他同学能倾听,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的意见综合,归结出这个小组的最完善的见解,这才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后,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了,明确了对问题的理解是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自己的见解只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想要集思广益,必须在和多数同学的交流中才能获得。使学生渴望在合作中去学习、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不但要求每个学生担任相应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的能力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篇8: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

一、课前:准备充分

1. 备导学案。

备课是课堂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组实施导学练案, 并进行三级备课, 首先是主备人提前备课, 在写学案前先将课本、教参、同步训练等材料认真阅读, 认真钻研,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科学的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其他人也要研究教材, 在集体教研时讨论修改, 进行二次备课, 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打印出定稿, 发到每个人手中, 每个教师再根据个人风格、班级特色进行三级备课。

2. 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备课, 既要照顾到全面, 又要培优。

3. 备教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备教法, 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

4.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 要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 每个练习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课中:学案导学, 问题引领

1. 任务驱动, 自主预习。

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 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学案导学, 自主解决学案上的问题, 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并标注出来。

2. 预习展示, 合作探究。

保护、激励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示的积极性, 要充分地调动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展示自己, 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引导他们寻找暴露出的问题, 变“学会”为“会学”,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和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教”。

3. 问题引领, 点拨升华。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暴露的问题, 抓住问题拓宽、挖掘、引导学生思考、领悟, 在“导”字上下工夫, 把握“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学生还不理解的问题, 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 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不讲也会的不讲。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 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有机穿插进行, 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4. 课堂小结, 消化吸收。

每节课利用三五分钟, 让学生总结、消化本节知识, 整理导学案, 整理课堂笔记, 进行知识建构, 经典题目整理。

5. 当堂训练, 反馈提高。

强化课内当堂训练, 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 充分了解学情, 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 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三、课后:学生巩固、教师反思

1. 学生作业巩固。

家庭作业是课堂的延伸, 让学生学画知识结构图, 精选习题, 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并每次挑选一至两个能力提高题供优等生选作, 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进行尖子生培养。

2. 教师课后反思。

这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强化正确认识, 发现问题, 及时调控, 总结规律, 进而解决问题, 最终促进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 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 二是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三是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另外, 还可以在学生管理上、学生课堂表现上、达标情况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

四、开发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持久的学习动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对于我们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极大的帮助, 课堂上合理地将图片、动画、录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资料, 也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跃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利用小组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 作业的检查与订正。

每天的作业由小组长检查, 收齐并把个人完成情况汇报给小班长, 课代表再进行汇总向老师汇报, 并根据检查情况层层考核。对于当堂训练和家庭作业的订正,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再在班内交流解决。

2. 难题的讨论。

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 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班内讨论, 当个别学生探究有困难时, 及时给予帮助, 主动参与其中探究;当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时, 把机会让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展示交流。

展示分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 或者预习展示、疑难问题展示等。对学生的评价, 除了问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论述是否合理, 操作是否规范,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声音是否洪亮、回答是否积极等都作出评价。

六、小组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小组内交流不能做到全体参与, 总有部分同学成为旁观者。

2. 小组交流时课堂纪律有时较乱, 个别学生说闲话, 需要老师维持纪律。

3. 小组长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好, 需要进一步培养。

篇9:“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一、小组讨论要有开展的必要性

教师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案例:三年级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某老师觉得两个图形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的,他们的特征应该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果,于是就在简单地复习了一下图形的名称之后抛出了几个问题:观察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借助身边的直尺和三角尺验证。学生就开始小组合作操作讨论,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操作上面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过了若干分钟后老师开始让学生把结果汇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怎么也答不出老师期望的结果,笔者思考了一下,感觉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可能对于特点两个字不太理解,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点概念模糊无从下手。其实课前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有些什么特征是模糊的,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有的说长长的就是长方形啊;有的说有扁扁的是长方形,方方的就是正方形了。这种概念的形成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老师不经过课前分析盲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往往会造成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教学时间大量浪费,学生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由此笔者想到,对于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不能滥用,不适合开放讨论的课题可以老师讲述,学生学习,只有适合的恰当的时机去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才能起到它的作用。小组学习的次数在同一节数学课中也不宜过多,一般是2~3次,次数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不能突出重点。

二、小组讨论要有明确的操作性

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明确参与方法,理清思路,才能提高参与的效率。案例:五年级教学一一列举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就做到了引导与适时分组合作交流的有机切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首先分析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方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18根1米长的栅栏和长方形联系起来想到了什么?那么周长18米是几条长几条宽?由此想到了什么?他想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那你能说出一种围法来吗?同桌先交流这种想法,比较细腻地了解了思考过程,然后再小组合作,清楚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可用学具18根小棒、画图)找出不同的围法。把想到的围法记录在表格上。交流之后汇报找到了几种围法。汇报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小组学习达到了比较成功的目标,那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三、小组讨论要有循序渐进的规范性

小组合作时成员间需要有合作的意识,而且在日常教学中离不开必要的训练。当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时,学生之间需要做到有组织性,需要有一位小组的组织者来协调小组成员的活动,同时小组成员间要能够认真地相互倾听,能够对成员的发言或者操作做出评价,当产生不同意见时,要能够合理地解决矛盾冲突。整个活动过程应该是有序的,思维有条理性的。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对小组学习有必要的计划,要有调控的能力,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对一些问题能够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模拟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人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一年级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我让学生经历了三次合作学习:(1)摸一摸拿到的实物,然后告诉身边的同学,你在哪个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形状的面?这次合作是两个学生之间的合作。(2)请学生想办法用纸剪出一个和刚才在实物上找到的面一样大的图形,请小组先讨论一下,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是就是集体参与的讨论,探讨方法多样性。(3)动手实践,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哪组用的方法多,做出来的图形也多。这一小组合作的过程就需要一组同学先进行协商,分工,再动手制作。在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我还注重了小组成员的结构,每一小组都有好、中、困三类学生组成,并积极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他们帮助中等偏下的学生梳理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互助合作,形成合力,积极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从而产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上一篇:新办社保可以不用离职证明吗?下一篇:西丽人民医院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