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名人传记读后感

2024-07-30

十一名人传记读后感(共11篇)

篇1:十一名人传记读后感

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对世界有贡献的名人。看了这本书,我体味出一个道理:有些事如果认真去做,可能难事就会变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变成难事。纵观历史上的许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的.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是近代力学,光学,天文学的奠基人。也许你认为他从小一定是聪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实不然,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智力迟钝,呆头呆脑的,曾经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勤勤恳恳地做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时间去做。”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

我国的大画家齐白石,他的画之所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和他一生辛勤地练画是分不开的。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的:“苦把时光挽画禅,功夫深处见自然。”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如: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居里夫人……他们都是如此,可见与其不做,还不如认真地做好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才的条件总比别人好,虽然他们也想到过事业,但往往缺乏认真做的行为而功亏一篑。反道有些人虽然条件差一点,却能够持之以恒的去作,终于在逆境中发奋成材。我觉得像他们这种人,长大才有出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我们的学习中,应该大力提倡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一切从我做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2:十一名人传记读后感

为丰富少先队员的文化生活,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革命传统故事以及老一辈艰难困苦的生活,陶冶高尚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在国庆来临之际,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领巾小队活动,形式以讲故事演讲为主,穿插诗朗诵和唱红歌

活动目的:

1、通过讲革命英雄的故事使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陶冶情操。

3、领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锻炼同学们胆量和演讲能力。活动准备:

一、参加比赛的少先队员:

1、问一问 向长辈寻问有哪些中国名人伟人、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事迹可做故事题材。

2、查一查 查资料了解革命英雄的事迹,准备故事。

3、讲一讲 熟读故事,做到可脱稿声情并茂演讲。

4、唱一唱 事先每名少先队员准备好少先队队歌歌词,并唱熟练。

二、活动过程:

1、“讲名人故事 做有志少年” 红领巾活动现在开始。

2、全体少先队员起立,唱少先队歌。

3、主持人宣布故事会比赛评比规则。

4、按照事先拟定的名单请同学上台讲故事。讲故事时间:每位3分钟内。中间穿插革命诗歌朗诵和红歌。

5、中队辅导员总结讲话。

6、“讲名人故事 做有志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到此结束。

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词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篇3:中华名人饮食缘之四十一

1110、张大千在北平时,与陈宝琛、于非暗等11人结成“转转会”,每个星期日轮流做东宴会。

1111、华阿菊在上海城隍庙设摊,利用鸡鸭下脚制成鸡鸭血汤,后合并到豫新点心店,选料始极为讲究,整块鸡鸭血必须去掉四边,切成半寸不到血块,选用的鸭肠、心肝都属上品,而汤清见底,撒上少许胡椒和葱花,更为诱人。以至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游城隍庙,品尝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1112、黄静宁民国初在成都开设静宁饭店和不醉无归小酒店,以举办“姑姑筵”著名,在门口贴有楹联:做些鱼翅燕窝,欢迎你们老爷太太;落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又有门联:读了四十年诗书,还是个厨子;做得廿二省口味,没半点官儿。盖黄曾为晚清光绪帝御厨也。

1113、彭德怀1949年9月在西安宴请新疆民族军(第五军)领导人曹达诺夫,宴席中彭说:“中国人很聪明,会做各种各样的菜,光是一种鸭舌头就能做好几种菜。哪个国家都做不了中国菜。”又说:“中国人把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吃,如果用在科学方法上,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落后。”半个世纪后,曹还对此话印象犹深,说:“彭老总这番话,看得深、有水平。”

1114、陈康将军晚年喜喝自己创制的饮料“花生奶”,即将花生捣碎制成汁,每天上午、下午各喝一次,十余年不间断。他说,喝花生奶,可长寿。

1115、郑振铎最擅长制作东坡肉。他的儿子郑尔康著文说是大致按苏东坡方法,但有改良,如容器不用苏的大酒坛而用小瓦罐,肉选用五花肉,酒用陈年绍兴花雕,又别出心裁地加上些优质龙井茶和冰糖等佐料。然后将瓦罐用棉纸加面糊封口,置于文火煨12个小时;上桌将棉纸揭开,再加少许醪糟。有友朋品尝后说:“此品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时降人间。”

1116、贺龙就1952年6月黑水芦花叛乱的镇压,到成都亲送郭林祥所率的参战部队。他说:“这一仗打好了,我派飞机给你们送苹果吃。”结果贺龙未食言,派飞机投了两箱苹果。

1117、郭林祥将军1958年下连队,某日晚餐见碗底埋一鸡蛋,旁视他人均无,未吱声,食之。饭后召连长、指导员严厉批评。他后来说:“如当场不吃,自己‘体面’,而连领导‘难堪’了,他们将如何领导全连呢?”

1118、毛泽东长征某日到杨得志部,杨买几只梨招待,他索辣椒粉,与杨说:“你这个湖南人有否吃过辣椒粉拌梨呀?”说完,即撒辣椒粉于梨上食之。

1119、张大千抗战时赴敦煌临摹,接待的地方军阀马步青见他似土里土气的小老头,戏称是像家乡合州东乡卖鸡蛋的农夫。他当即写诗一首以赠:“野服裁成驼褐新,阔袍大袖成闲身,无端更被将军笑,唤做东乡卖蛋人。”马见了肃然起敬,拱手道歉。

1120、陈建民随张大千到巴西八德园,因钻研厨艺,尤能制作成都小吃,后在圣保罗开设“四川味”饭店,生意兴隆。但几个月后,却刊登“歇业广告”:地势欠佳,天气又热,与君暂别,再见再见。四川味,11月28日休业。

1121、王建安上将下连队吃饭前半小时先至食堂,与士兵同席就餐;每餐必要锅巴,若锅巴中有沙粒,必呼司务长带扁担、箩筐来:“将这块大石头给我抬走。”盖锅巴有无沙粒,反映了洗米干净与否,工作认真与否。

1122、张大千在敦煌散步时常留心采摘野蘑菇,后离开时,还特地画了一幅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图上详细地标明了它的采摘路线和采摘时间,还注明哪一种野蘑菇长得最好、最好吃,送给了任敦煌艺术研究所长的常书鸿,常大为感动:“这张图无疑是‘雪中送炭’,可以说是张大千留给敦煌工作人员的另一个‘宝’!”

1123、毛泽东1931年在兴国长冈乡调查,当地农民招待多种素荤杂装于一锅的家乡菜。他品尝后写了“四星望月”四个字,作为横批。然后由此菜作联一副:“上盘下盘,盘盘盘,盘盘装好菜;主料配料,料料料,料料出佳肴。”从此此菜美名“四星望月”。

1124、陈从周晚年嗜食儿时常吃的大饼油条。某年外出开会见早餐乃牛奶、蛋糕面包点心,悄悄恳请服务员帮忙外买大饼油条加豆浆。

1125、孙福熙发表随笔《广州的三个特点》,博得好誉。他说:“这是用汽水写成的。”众人不解。他解释说:“在火车上太热,喝了三瓶汽水方才写成;另又喝了一瓶写附注。因此我这附注,也得算稿费的嘛!”

1126、郑振铎自称懂得200多种豆腐的做法,因为他收藏有一本古代专门谈做豆腐的书。

1127、何容抗战初期发表《国畜岛仪》,说是国难时节,因常为国尽忠,竟然想出以猪为国畜,设国畜日,此日猪肉可免税,并将国徽改用猪像,辅以柿、瓶、鞍各一,取“诸事平安”意。

1128、贵州人游翰明生性潇洒,抗战前夕写门联自喻生活:每餐未尝过三碗;一睡就是大半天。

1129、丰子恺听欧洲归来的朋友说中国人人都具有三种博士头衔,所谓拿筷子博士、吃煤球博士、吃瓜子博士。他说:“的确是名不虚传,最后一种吃瓜子的技术,大可谓天下第一。”

1130、周作人有自寿诗,和诗者誉之谀之刺之多有,钱君亦作四首以和之,其中《创作家》为:“乱道胡言创作家,凑成集子著袈裟。他家笔调如甜蜜,此老作风似毒蛇;市中刊物赢江鲫,笔下文章减剩麻。幸能收买无名作,改署不消一盏菜。”

1131、刘大杰和何容在安徽大学教书时,两人都爱喝酒故常聚首。某日,何容喝酒先有醉意,当即写联与刘:“且斟黄酒消尘虑;爱听白杨作雨声。”

1132、胡适见宴会席上有家乡名菜狮子头,大为欢喜。即说:《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两句话是圣人最近人情的话,全世界两千年的哲人中,没有第二个人说过这样的话。

1133、于右任生日,凡到他家参加宴会,签名祝寿者先送与一册《牧羊儿自述》,盖于童年曾在关中牧羊多时也。

1134、高梦旦生前书斋常悬联,乃丁文江作、胡适写:“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说官话知难行不难。”盖所写均高日常常吃常做的。

1135、胡适1939年秋在美国华盛顿,由孙元良设宴,席中写小诗赠之:“卖药游方廿二年,人间浪说小神仙,如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如上天。”

1136、蒋礼鸿以怀念任心叔,取书房名为“怀任斋”,且写一诗以悬之:“三尺蜗庐也定居,呼牛吁马但由深;残年饱吃白米饭,且读平生未了书。”

1137、储安平打成右派后,在长城脚下放羊,后回城依旧爱羊,在小院养羊。某日捧着装满羊奶的铁罐送给章伯钧,对他说:“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羊是我亲手养的,这奶是我亲手挤的,羊奶有营养,你收下吧!”

1138、吴调公任教中央大学时,见饭厅门口有联,横批是开卷有益,两联却是:“撑起肚皮吃饭;放开眼界读书。”他认为求知识必须像撑开肚皮吃饭那样,要多多吸收。

1139、胡翔冬嗜读杜甫诗,见杜甫有诗“骑驴十三载”,大有所感,因而借驴出游。因此驴爱吃油条,他每日为驴购置油条二三十条喂食。

1140、胡适吃木瓜,为了证实是否是《诗经》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木瓜,就抽出《诗经》来读,但仍吃不准是否指现在的木瓜。后来再查了《植物大辞典》,方才清楚。他对人说:“这种木瓜是很小的,所以说‘投’,很大的是投不了的。”

1141、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开设唐诗课,学生如云。他讲唐诗,说尤其是读初唐诗处,应该在昆明,这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春秋佳日,风和气消,一卷在手,如饮纯醪。我是和大家共享呢。

1142、徐志摩钦仰英国哲学家罗素,当罗素的孩子满月时,特地为他到剑桥大学作了一番宣扬,发动了一批中国学生去为罗素夫妇摆喜筵,并以中国传统,分吃红蛋和寿面。

1143、谢添、于洋、马季和荣高棠一起在颐和园垂钓,两个小时过去了,只有荣高棠一连钓了多条。马季说:“这儿的鱼也会拍马屁,总往当官的那儿跑。”荣高棠笑着说:“我是占了鱼食的便宜,这鱼食是我自己做的,是专为这种鱼做的。”

篇4:名人传记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传记读后感1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梦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之后,又拜海顿为师。之后,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能够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仅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理解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可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我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能够做任何自我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可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我的梦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我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梦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并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职责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景完全不一样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十分的完美,可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我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我的文学声誉,仅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我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其实纵观全书,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述中,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可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当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我的信仰。

名人传记读后感2

社会生活在无情地、缓缓地流逝。这个世界所追寻的,不是信仰和精神力量,而是营利和发财。英雄人物能变革日趋颓靡的世风吗?是的,罗曼罗兰笔下的名人,他们坚持正义和真理,以造福人类为己任,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也正是我们今日所需要的……

《名人传》里的第一个人物——贝多芬,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是大师中的大师!他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屡遭失败。之后,他不幸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者来说无非是心灵上的摧残,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而是更顽强地投入音乐里。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乐章,并且保留着自我不屈不挠的高昂斗争精神。“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就只说贝多芬吧,无论是身体上的痛苦或是成功的喜悦,都不能阻止他前进。我们也应当如此。我们应当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哪怕是上天赐给了不完整的身躯给我们,我们也应当珍惜眼前的万物,努力学习,给未来创造一片属于正义和光明的世界,那样才配做一个堂堂正正,不怕困难的人!所以,从此刻开始,我们要学习贝多芬,学习米开朗琪罗,学习托尔斯泰。读完了《名人传》我真正的意识到了以前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尴尬,这三位名人就像明镜般照亮了这个社会的腐烂。《名人传》十分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名人传》这一部神奇的书,我真是对它赞叹不已。难怪傅雷说过:“你只要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生命的烈火就会扑面而来。

名人传记读后感3

名人是怎么成名的呢?名人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名人的伟大之处又在哪里呢?抱着这一系列问题,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清清楚楚地出现在这本书中。看完这本书,我陷入深思,书中三位名人巨人般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中,可望而不可及,我现在才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贝多芬伴着失聪的双耳谱写了千百名曲;米开朗琪罗在6岁丧母的悲痛下雕琢百千佳作,终逝世于工作室中;托尔斯泰在战争的烈火终释放满心怒火。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谱写了历史,为世人所铭记。在艺术的领域上,他们代表一切。贝多芬的交响曲、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以及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是响彻世界的无价作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天赋,加上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是必然的。贝多芬的一生都是痛苦的,童年的可怜,生活给他带来的不幸,加上爱情的挫折,贝多芬几乎崩溃,上天一天的快乐都不曾给予他,但他不屈服与命运,相信能改变命运,超越命运,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交响曲,他身上有股不屈的狂野的力量,不屈于任何困难,他自由,他放肆,贝多芬这个名字将永远刻在世人的心中。米开朗琪罗有用不完的精力,日日夜夜地工作,只用极少的的面包和酒支撑生命,不断地劳动,这忘我的工作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托尔斯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他抛弃富贵的生活值得我们深思。比起他们的生活,看看我的生活,我感到无比得惭愧……

我既没有他们三人的天赋,米开朗琪罗的精力,也没有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知难而退的精神,现在我才发现我学习的环境是多么得完美,我身体也无任何缺陷,但我学习起来力不从心,懒懒散散,没有探究精神,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懂何叫努力,只知道服从于命运。这一切缺点都使我在这三位巨人面前无地自容,这三位名人教给我了奋斗、拼搏,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我怎能辜负这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许多人对我的期望?我决定,一切从新开始,超越梦想,超越自我,努力,奋斗,拼搏,知难而进,不屈服于困难,为祖国打造灿烂的明天。

《名人传》使我受益匪浅,我会永远把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位名人当作我前进的榜样,激励我学习。这三位巨人将在我心中保留不朽的地位,永远是所有人前进的指路灯!

名人传记读后感4

这两个星期,我读完了《名人传》,我深有感触。名人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抗争。

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贝多芬。他虽然从小家庭贫困,但他却对音乐充满了如火一般的热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可是命运不饶

人,在1802年,贝多芬明白自我的耳炎已经无法治愈,导致双耳失聪,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他却不屈不挠地向命运抗争,这种不轻易向命运妥协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让贝多芬的生活又充满了期望。

我们此刻过的生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辛福生活,虽然不可能像贝多芬那样努力,但我们必须怀着一颗艰苦奋斗的心。我们不仅仅要怀着这样一颗心,还要付出实践来履行这个职责,这样才不会枉费我们的一腔热血,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化作动力,为自我的梦想而奋斗。有一次,我因为感冒请假,而缺少了两天的学习,我开始自暴自弃,不知怎样补回这些失去的知识,在关键的时刻,我的好朋友董婷彧让重新振作起来,她把课文的重点一一为我讲解,我对自我的成绩又充满了期望。古人说得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将来就能够以成为像贝多芬那样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完美的未来是靠此刻的努力造就的,没有命运的考验,就没有完美的未来。

名人传记读后感5

借名人光芒,擦亮双眼——————《名人传》读后感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终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82年,他意识到自我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期望。

篇5:名人传记读后感

虽然这本书里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画家。一个是作家。然而,在他们不同的工作中,他们都是伟大的探险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在他们成功的旅程中,他们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贝多芬的遗嘱中;孤独,孤独,孤独”这反映了他的悲惨经历。米开朗基罗晚年患病。托尔斯泰因坚持真理而遭到莫名其妙的诽谤。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永远不会在逆境中放弃,也不会因为短暂的痛苦而陷入消极的堕落。这也是我父亲经常说的。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它的独特魅力。书中三个主角的悲惨经历似乎就在眼前。我不知道罗曼・罗兰是怎么写的。我真的很佩服这么漂亮的词。

冰心在一首诗中说:

成功的花朵

人们只钦佩她现在的灿烂和多姿多彩

然而,在开始她的芽

沉浸在奋斗的泪水中

遍布牺牲的血雨

是的。如果你想成功,你只能奋斗。罗曼・罗兰的作品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命运越悲惨,经历越痛苦,一个人就越能磨练意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想到这本书的三个主角,像他们一样,克服困难,努力前进。

篇6:名人传记 读后感

《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篇7:中华名人饮食缘之五十一

1472、梁实秋抗战前夕在长沙天心阁吃鸡火面,多年后仍对此面印象甚深,首先是盛面的碗,大而且深,先声夺人;面汤清可见底,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像是美人头上才梳拢好的发蓬,一根不扰;面上又是几片火腿鸡脯,看了就觉得可人。

1473、吴宓抗战时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因独身无家,常到文林街一家只卖牛肉面小铺进餐,老板极尊重他,每次调整面价,都要征得吴同意。吴听完老板说明涨价理由,就把老价目表撤下,在一张红纸上用毛笔正楷写一张新的价目表贴在墙上:烧牛肉多少钱一碗,牛肉面或净面多少钱一碗。

1474、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时,每天坐茶馆,当时叫做“泡茶馆”。他说:“我看‘杂书’,多半是在茶馆里看的。我这个作家,实在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因而在《我为什么写作》自称: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1475、毛泽东1953年6月与上甘岭指挥者、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谈话。当秦汇报志愿军战士们说,毛主席对我们最关心,专门给高岗副主席打电话,叫给志愿军吃好点。高岗副主席听错了,叫成让给志愿军吃炒面。所以志愿者天天吃炒面。他听了惊讶地说:“我没有这样说呀!”秦说:“是战士们讲高岗副主席的俏皮话,算是个笑话。”毛哈哈大笑说:“还是不愿吃炒面啊,可是国家还穷呵,拿不出好东西了,委屈了同志们……”

1476、陈毅爱吃肉,因为体胖,为保健医生和夫人张茜限制。陈总想摆脱这种限制,有次路过昆明,宴会时,看见爱吃的肉上来了,就对张茜说:“我的手绢在外间屋子的上衣口袋里,你去给我取来。”待张茜离开,他就大口大口地吃肉了。

1477、蔡元培通常就餐是喝酒不吃饭的,据程沧波回忆,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时,他们一起就餐,蔡先生是不吃饭的,在饭桌上,蔡先生席位上是一暖壶绍兴酒,大概是六两。蔡先生一个人独酌,我们陪他吃饭。蔡先生酒吃完,接着吃几块烤面包。

1478、朱家骅在代理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时,为宴请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和傅斯年,特地安排了一桌最好最贵的酒席。赵元任夫妇吃完先走,杨步伟在路边看见一个北京炸酱面摊,要了一碗,正待品尝,傅斯年和朱家骅从后面赶来。朱觉得没让客人吃饱,过意不去;傅抱怨杨在大街上吃,不成样子。杨说:“什么不成样子,难道在街上就不能吃东西吗?”

1479、陈毅在昆明时,吃过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家的川菜,特别是那个四川厨师做的腌腊肉,是绝活。由是以后再来昆明,当阎未发出邀请他就会说:“阎红彦,明天我去你家看你。”阎心领神会,赶紧命家人准备点腊肉、腊口条、腊耳朵等三四个四川家常菜。陈吃得很高兴。

1480、聂卫平最爱吃胖鱼头,一次能吃上五六个,因为听说吃鱼头可以补脑子。

1481、董必武1957年至广州视察,广州市长朱光以家制萝卜糕相赠,董大加赞赏,有诗记之:“顾口不顾腹,兀自贪美味。连日快朵颐,胃已受其累。君又馈盘餐,宜共陶陈致。前闻萝卜糕,君家胜市制。料同味甚殊,烹调手法异。众夸定非虚,暗为我所记。佳肴忽在眼,食指频动遂,医诫勿近荤,我馋妻解意。急切一片尝,藉以探妙秘。腻不似截肪,芳鲜软相汇。羊城珍馐多,淳朴此物最,饮啄琐屑事,志之聊日戏。”诗中“陶陈”,指陶铸、陈郁。

1482、聂卫平不吃牛肉。小时因听大人说:牛被宰杀时,会悲伤地流泪,这种通人性的动物是不能吃的。他也不吃肥肉,三年困难时期,时年5岁,多时不闻肉味,某日回乡受到款待,大吃肥肉,吃腻了,此后不再吃了。

1483、叶圣陶1929年除夕前得施蛰存所送鲈鱼,大喜。翌日即回信:“承饷鲈鱼,即晚食之。依来示所指,至觉鲜美,前在松江尝此,系红烧,加葱姜,遂见寻常,俾合家得饮佳味,甚感盛贶。诗曰:红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汤佐小醺。滋味清鲜何以拟,《上元灯》里诵君文。”《上元灯》为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484、孙中山曾因胃患不消化之症,久治不愈,后请教于食疗专家,告之可多食坚硬之蔬菜、鲜果,果然食量大有增加,身体康健如旧。

1485、梁实秋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有天在厨房里做炸酱面,潘光旦等四个同学闻到香味前来讨吃。梁答应了,而在小碗炸酱里加进四勺盐,让他们吃得人人饭后喝水不已。

1486、章士钊1957年南行,在广州陶铸请他在大同酒家吃饭,吃到一半,竟然鼾声大作,沉沉睡去。事后章写有长诗《大同酒家会食后呈陶铸省长》自嘲。内中涉及张之洞请袁世凯吃饭,竟自己睡了,引起袁愤懑,而陶铸非但不以章为失礼,还叫人切莫惊醒他。

1487、桂剧名伶小金凤(尹义),声色艺俱全,演风情戏更是一绝。抗战期间,在桂林红极一时,桂林人将她列为“桂林三宝”之一,另两宝都是吃的,一说是马蹄(荸荠)和腐乳;一说是马蹄和栗子。

1488、梁羽生因《白发魔女传》为刘景唐赐词《踏荷行》,认为此词是这部小说最好的诠释,大为感动,即约此平素未识的70老人于大三元酒家会宴。他说:“我选择这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年老,怕冷气。”而在著名酒家群中,只有这家当时还未装冷气。

1489、梁实秋居住青岛时,最欣赏德国人所设的一家餐馆,常赴该馆尝食牛排。他认为,此处所制牛排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覆以一荷包蛋,几根炸番薯,加在一起竟要两元;又最好是星期三四尝吃,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始恰到好处。

1490、王苹1961年在石家庄获鹿县拍摄电影《槐树庄》,当时拍摄外景每人每天定量也仅有8两,对于干重活的男职工显然不够,饿得不行,在拍摄空隙时,她就让他们到田里去抓蚂蚱,回来让食堂做了吃。她自己不吃,但鼓励他人去找吃的。

1491、袁世凯特别喜欢吃黄河鲤鱼,其中以开封以北黑冈口赤尾鲤鱼最佳;还有一种大鲫鱼,产于卫辉县淇水之源一泉水中,身扁数寸,味道鲜美。每天捞得,将泉水装在大木桶里,与每天进奉的赤尾鲤,用火车运到北京。袁如吃不完黄河鲤鱼,会挑大的在鱼身上挂刻以“洪宪”银牌,在中南海放生。

1492、袁世凯随时食用鹿茸粉。章士钊就目睹他把鹿茸粉当零食的一幕。袁最后得病就是出自肾亏,鹿茸吃得过多所致。他有8个小老婆。张伯驹《读洪宪纪事诗》有证:夜夜羊车幸八宫,争承欢宠亦劳躬。事烦纵是食非少,滋补还须赖鹿茸。

1493、陈毅在莱芜战役后,前去看望被俘的国民党李仙洲中将,要他好好养伤,临走时还嘱咐炊事员:李仙洲是山东人,爱吃水饺,可以多搞些水饺给他吃。这使李很感动,也感到不会被判死刑。

1494、蒋介石每到杭州,必尝楼外楼制西湖醋鱼。

1495、熊十力喜欢吃全鸡。学生远道拜访时,总不忘带上一只鸡。

1496、柳亚子1949年住北平颐和园益寿堂,某日要尝新豆荚,管理员没有办到,柳勃然大怒,打了他一记耳光。周恩来知道后,特地赶来进行了严厉批评,说这是新社会绝对不容许的。

1497、封凤子1937年在东京演出《日出》,大受日本戏剧界称誉。郭沫若在侨寓宴请,席上有鳊鱼(鲂鱼),即作七绝相赠:海上争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归时为向人邦道,旧日鲂鱼尾尚。盖“鲂鱼尾”,语出《诗经·召南》:表赤色,注:“鱼劳则尾赤。”时郭沫若留日多年,困于生计,故以旧日鲂鱼为喻也。

1498、宋霭龄与孔祥熙宴请意大利驻华公使,同座有冯玉祥。宋与公使闲话家常说男人吃大蒜的口臭,叫人受不了。她好容易才让爱趣爱趣把吃大蒜的嗜好戒掉,不料爱趣爱趣和冯焕章(玉祥)一往来,又吃上瘾了。公使就此回忆又被转译,读者多不解,原来“爱趣爱趣”乃“祥熙”英文拼音缩写(H.H.Kung)。

1499、徐悲鸿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时,因同僚法国人邵可侣(F.Reclus)单身,邀他一日三餐免费至家共膳。某日徐公出,邵与女主人蒋碧薇相对进餐,突然手握她手,表示爱慕。蒋很冷静,缩回己手,默默离座,退出餐室。翌日吩咐仆人只摆一副餐具,去请邵用膳。邵很知趣,以后每逢徐不在家,就到外面用膳。

1500、梁实秋和韩菁清婚后早餐仍按各自习惯:梁晚上8时上床,看个把钟头书入睡,清晨5时起床,出外散步,喝碗豆浆,吃两根油条;而把买来的糯米团子给正在睡梦中的韩菁清放好。就开始写作。

1501、梁实秋儿时夏天喝豆汁,总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常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因此当他侨居美国西雅图时,在与北京的女儿梁文茜取得联系后,即写去一信:“给我带点豆汁来!”女儿只好回信:“豆汁没法带,你到北京来喝吧!”他才知道自己糊涂了,不禁哑然失笑。

1502、蒋介石1947年携家人回到奉化溪口青龙山扫墓。中午在山上法华庵见到后园蒿菜生长正旺,就与家人动手剪蒿菜,说是要“合家同做蒿菜羹,法华庵里尝新鲜”,又解说蒿菜味道、营养、制法,以引起宋美龄等人食欲;然后自告奋勇上灶做菜,水开菜熟,加上番薯粉糊,起锅时又浇上麻油,清香扑鼻,由于腹饥又有新鲜感,人人都说好吃。

1503、韩菁清爱吃海鲜。梁实秋为之绘了一幅鱼虾图,且作题款:小娃小娃,爱吃鱼虾。看了此图,得无馋煞?

篇8:名人传记读后感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

当时读完这篇课文的时候:哇!达芬奇学习画画的态度真的好认真呀!我要向他学习!满满的敬佩啊!

后来看中学历史课本上《蒙娜丽莎》(恕我那个时候不知道欣赏,老师叫我们领略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美,可是我的注意力在:咦?为什么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呢?是不是欧洲人的审美和我们亚洲人的不一样呀?玩手机拼图游戏的时候的蒙娜丽莎也是没有眉毛的哦,好吧,直到现在没有解决这个疑惑)和《最后的晚餐》

再一次看估计是《达芬奇密码》了,没怎么看明白的一本书,也没有看完。

或许是美颜相机的发明,让很多的人,男性和女性沉迷于美颜相机无法自拔,瞬间的美白、磨皮、瘦脸、大眼......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也觉得美颜相机很好玩,新鲜劲过去了发现也就那样吧),以至于忽略了真正的艺术,我个人的看法是,艺术之所以美,就在于它的自然、真实、永恒且毫无做作,然而这样的作品是需要伟大的艺术家凝聚巨大的心血的,感谢智商230仅次于歌德的达芬奇创造的艺术。

感谢作者,让我对达芬奇有了多一点的了解,成长中的经历以及感人的故事,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如本书封面一样,聪明绝顶、深邃的眼睛、长长的胡子(这个不重要啦)达芬奇的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诸如感恩、严谨、谦虚、求真求实,他有一个记忆力强大的大脑和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样的一个人物都能这么谦卑和认真,何况普通人呢?

篇9:名人传记读后感

贝多芬,在悲伤与痛苦中挣扎生存。一生都处在苦难中。可他还是顽强的活着,就算身无分文、生活无以为济,也不会向贵族向他人摇尾乞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如此。

米开朗琪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那些权贵工作,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虽然是被迫,但他依然认真地工作,并无怨言。他为之工作的不是权贵,而是心中的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但毅然反对阶级制度。虽不被任何人理解,但他那开明的思想成为不朽的名着存留于世。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精神都是伟大的,但也给人带来了思考。是理想重要还是生存重要。

篇10:名人传记读后感

穿越无涯的时光,纵观古往今来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的生活故事,我们也许可以思考可以得到些什么。首先先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唐代。一说到唐代,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歌舞升平的盛世,可繁华过后的萧索就如同烟花落幕的黑暗,让人无限伤神。杜甫,一个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余晖消逝殆尽的时代,用他那双常含泪水发愁的眼睛注视着这个风雨忧愁的国家和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人民。如果他是一位将军,他一定会铁马冰河冲锋陷阵保卫国家,如果他是一位高官,他一定会进言献策廉洁爱民,如果他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一定会大施仁义救济一方。然而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诗人,他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写下了杜鹃啼血、百感交集的诗篇,正如冯如先生所说他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在那样一个风云多变的时代,杜甫紧紧将个人命运和情感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联系在一起,成就了一首首苦难又壮美的诗,而他的人生本身也是一首诗。

年轻的他来到长安,在这样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他透过浮华的表面看到统治者的腐朽和人民的疾苦。他渴望得到一个官职实现政治抱负,然而生不逢时,当时政治日趋腐化,又遭奸臣李林甫的妒忌暗算。他的生活穷困潦倒,人生此时充满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在安史之乱时期他走过许多地方看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肥男有母送,瘦男独怜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时他的创作高峰出现了,“三吏”“三别”将他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杜甫真正走入了人民,感受到人民的痛苦,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哀痛。杜甫也就由此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诗人。应了那句话“国家不兴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功”。

我从他的人生中看到苦难既是人生的绊脚石更是人生的推进剂,是弱者的无底深渊,是强者的晋升阶梯。也懂得了一个人应如何看待个人命运的苦难与国家命运的苦难。

让我们再看一个熟知的外国名人:贝多芬。

当许多人想起他是首先是钢琴然后便是他那坚忍的狮子般的面孔。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

他有着艰苦的童年。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他残暴的父亲想将他当做神通

一般炫耀,4岁时他就整天钉在洋琴和一架提琴面前,父亲经常使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

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17岁他丧失了热爱的母亲,成为一家之主。

尽管这里有着他悲惨的童年,但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故乡在他心中有着柔情和庄严的美,正如他所说“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贝多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1796年与1797年两年内,他把费列特堡的战争诗谱成音乐:一是《进行曲》另一是《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

有人说他高傲,举止粗野,态度抑郁…但他隐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几个亲密的的朋友知道。他写信给韦该勒叙述他的成功时,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顷刻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你瞧这多么美妙”

然而1796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在好几年中他瞒着家人,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不说。他避免与人们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致被人发现,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他沉重的痛苦反应到了他的作

品中,但却不是完全痛苦,他常常回到过去时光里寻找一丝快乐。

他热烈地追求爱情,却一次次遭受重创。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的颠倒,他不断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这时而颓丧时而骄傲的转换,这些内心的悲剧都反应在1802年的大作品里。他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苦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爱情将他遗弃后,却迎来了他音乐事业的辉煌。在维也纳会议上,人家把他看做欧罗巴的光荣,1814年11月29日,他在许多君王面前指挥一首爱国歌曲《光荣的时节》

在此光荣的时间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社会的目光从艺术移到政治方面。贝多芬的朋友与保护人,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他的耳聋更加严重了,这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他不能指挥了,痛苦不堪。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丹兰士.勃仑斯维克说:“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

生活总是不断增加苦难,他却选择歌唱欢乐,“欢乐”自天而降,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痛苦。人们终于又想起贝多芬,巨人的巨著战胜了群众的庸俗。

他用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句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篇11:名人传记的读后感

罗曼。罗兰说: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我们也许应呼喊这样三个名字: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我们看见他们的伟大,光辉和超人的成就并给予不合适的赞美时,罗兰却高呼着生活的严酷和深重的苦难在他们的生平中流露。

在他们的一生中,听见了些什么?有时是无休止的赞美之声,却不是源于理解,发自内心;有时是轻描淡写的忽略,而更多时候是中伤的毒焰把他们烧灼,或是不和谐的聒噪,或是讥讽的矛尖,或是如同驱使奴隶般的催促后来他们中的一个听不见了,于是莱茵河的波涛声低下去,浅下去,而他自己弹奏的和弦却响彻云霄,如同悲怆的呼唤构成的奔流的情感之河所发出的涛声,莱茵河的壮阔也只显得似乎浅吟低唱。在他们的一生中,看见了什么?繁琐的群氓在街道上游走;狂热的崇拜者们喧哗鼓掌;伟大的艺术遭人鄙视,或是仅仅被当做平凡的装饰画;如果这一切还不够让他们痛苦当他们看见自己的灵魂时,不满和矛盾以及无休止的追求又会充斥内心于是他们中的一个转移了目光,转向秀美的自然,远离上流社会辛辣的讥讽,再转向人民大众之间,直视他们的苦难也是他自己的苦难,转向他自以为平庸的生活,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究由此启程。在他们一生中,都呼唤什么?都考虑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在自己内心和生活的苦难这一墙缝中生存?他们呼唤上帝,在快乐的时候,在悲伤的时候,在极端痛苦的时候他们呼唤他。尤其是那一位在自己怀疑而矛盾的性格中受苦的英雄,他不知道上帝的意志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当他叹息万千快乐不如一种痛苦时,他的力量已经高过圣彼得教堂的十字架,高过整个他所热爱却把他抛弃的佛罗伦萨。他们信仰的不止是上帝还有自己。

他们生活在无休止的苦难,无休止的黑暗,无休止的战斗中,没有时间叹息,没有时间让自己显得伟大而悲壮。这战斗不会胜利,因为他们最终被毁灭在没有思想,没有艺术之梦的永恒的沉睡中,但他们心中的光明还活着,从他们的每一件作品中照耀着,那是他们曾经受难的证明生活是严酷而黑暗的,光明在他们心里。

我们,我们也是如此。我们被一种未知的力量推着前行,走上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没有灯光,没有指向标,甚至没有微弱的烛光为我们开道。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甚至负重前行。路太坎坷,我们无法顾及自身,路太漫长,我们也无暇停住脚步,我们无法与他人牵手,甚至不懂互相安慰。但只要心中有那一点点信仰和理想的小火花,就能将苦难之路走下去,也许,那小火花会变成光明的源泉不会照亮自己却照亮他人你在深重的苦难中不会知道,知不知道也不重要了,苦难成了光荣的化名。

篇二:不朽的乐符名人传记读后感

我们之所以感到忧虑是因为心不够坚强。

这本厚厚的《名人传》沉淀了近百年的精华,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三部名人传记组成,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带给世人不同的思考。如果说有一张思考分布图,那么在我的脑海中,贝多芬占据了至少一半的面积。封面上的那幅贝多芬画像曾在音乐教室被我仰视了无数次,利剑般的眼神似乎能冲破一切萎靡、阴霾。从小,我听着贝多芬的乐曲,弹着贝多芬的乐章,认定他就是音乐的代表,只知道用伟大来形容他,却从没想过他背后的故事,曾经,我只看到了他献给世界的辉煌的一面。

我了解贝多芬很迟。就在不久前,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贝多芬》让我带着好奇打开了《名人传》,还翻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惨,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悲苦的童年,支离破碎的家庭,骚乱不宁的社会,欺骗了他的爱情,没有朋友的孤独,还有张牙舞爪的病魔,一次次把他逼向绝望。就连我,也读着胆战心惊,不住地希望有一丝回转。

这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世界,贝多芬得到的灾难多了些,如果只是这样,这叠纸上就不会出现这些文字了。惨不是个好的形容,重要的是,贝多芬没有在疾病和苦难的铁砧上倒下,他永远受着磨难,正是因为他的毅力,才使他的心强大,进而铸就了伟大。他无处安置他的心,便交给了音乐,但是,乐章中没有浸透悲怆,欢快与热情的节奏依然存在,而且绝大部分的经典乐曲,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他用信念把颓丧转换成骄傲,即使创伤深深铭刻。人们现在享受的能熏陶灵魂的音乐,便是他用痛苦换来的。

而他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获得慰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读到最后,我只剩下敬仰。

我有时捉摸不透自己。即使没有烦心事,看太阳落下也不禁心情低落,站在寝室楼里看长长的走廊越看心越慌。晚上睡不着靠在窗边看校园外的树木、路灯、居民楼,再回头望黑乎乎的寝室,其他人都早已熟睡,忽然觉得到处空落落。只有到了白天,有好朋友围着说笑,这些怪怪的感觉才会消失。看了贝多芬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是心不够坚强。

傅雷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贝多芬。人生总有那么一步,离开养尊处优的地方,去领略真实的苦难。不经劫难,即使得到享受,也只是浮华。而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经历苦难,与贝多芬相比,我们遇到的困难小得多,一跳就能跳出这个坑,还有那么多人可以倾诉,也是从领悟到这一点开始,我似乎有了一股力量。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才会摆脱困境。有时听了许多大道理,真正的困难摆在面前却手足无措,也许,要自己找到那一个信念,向着自己的梦想,去挑战、奋斗,才能蜕变。

待到学期结束时,总体的成绩不值得我开心,也没有让我很失望,只是其中我要冲满分的一科带了点缺憾,发下考卷的那天晚上,还是感情控制了理智,几乎是满腔悲愤地写完反思,有种恨透自己的感觉。最忍不住的还是泪水,边写边打湿了纸。也许,变坚强的过程真的很难。不过,每当哼起贝多芬的乐曲,即使是《悲怆》,也能让我看到那个在水深火热之中依然抬着头眼里射出坚定光芒的贝多芬。不朽的,是他排列的乐符,是他征服命运的灵魂。所以,不幸降临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时,人类中闪耀的星星与你同在。

篇三:名人传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这本书,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感触良深。

传记中向读者展示了三位艺术大师不朽的一生,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画家,一个是小说家,他们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出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作者所想表现出的是这些天才他们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如何克服那几乎让他们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的痛苦,而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

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那些在体力或智力方面出类拔萃、冠其同辈者,而是心灵伟大的人。因此本书大部分描述着主人公们面对人世的灾难时的心理对话,他们那种面对痛苦,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才是让人所意想不到,所震撼的,而不是他们所获得的那些成就,或荣耀。

主人公之一:贝多芬。是当代乃至现在仍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他一生中创造出许多经典的作品,使后人为止震撼,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痛苦,或很少有人知道他虽如此有名,却过着非但不富裕而十分贫困的日子。他整个一生好比风雨交加的一日。最初是一个明净的早晨,只有几阵懒洋洋的熏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隐伏着一种威胁,一种沉甸甸的预感。突然间,巨大的黑影掠过,悲壮的雷声使沉默的空间可怕地轰鸣,疾风怒吼没错,贝多芬说:惟其痛苦,才有欢乐。那么,我倒认为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首曲子,历经了平谷开端,接着有雄壮高潮,过程中却满是坎坷崎岖,却悄然无声地结束此曲,留给人极深地意味。

主人公之二:米开朗琪罗。是当代著名的雕塑家,他的一生为家人服务,为他人服务,却是痛苦并极其被动地做着自己本该热爱的事情雕塑。他被逼着雕塑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作品,只为了提供给家人足够的财富,他觉得为了家族,他卖身为奴也在所不惜。而他自己热爱并向往于完成的作品,他却始终没机会完成,或是在战争中被毁。他一生中没有一天是休息的,他不断生活在亢奋的状态之中。体内聚积着的旺盛精力让他痛苦,迫使他行动,不断地行动,难得有一小时的休息。没有人明白理解他这种病态的活动需求,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他的一生是完完全全沉浸在痛苦之中的,但他似乎享受这份痛苦:越是加害于我,我越快乐。忧伤是我的享受。万千快乐比不上一种苦恼!米开朗琪罗对工作的狂热令人疑惑,甚至到了有些自虐的程度,让人心寒。但他对家人的一片忠心和面临灾难时仍义无反顾地做下去的精神,使人为之敬佩!

主人公之三:列夫托尔斯泰。当代著名的作家,小说家。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中,评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就是道德,即爱心、真诚和善良。没错,只要符合他的道德准则,再平庸的作品或人都会收到他的赞扬。他真诚地希望社会日益完善,对俄国民众的悲惨处境由衷地感到怜悯和同情,但他既不满现状,又惧怕社会动荡。说到底,他是不愿意他所心爱的封闭式宗法制庄园经济受到触动和破坏。因而他对社会的批判无论多么猛烈,都只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从未深入到社会的根部。他那一厢情愿的善良,把一切都简单化了:他相信完善社会的唯一途径,是强化宗教意识,普及道德教育,是要每个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一切欲念,人人爱上帝、爱他人(包括爱自己的敌人),自然能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大同。可见托尔斯泰虽很早就开始研究哲学,却缺乏哲人的睿智。他沉溺于自己的宗教信念,甚至推演出许多偏激、荒谬的观点。这是托尔斯泰作为人性的角度失误的视野观点,但他作为小说家的伟大成就是无可争议的,他是世界文学中巍然耸立的高峰之一。

上一篇:雷锋月广播稿300字下一篇:师德师风小故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