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2024-07-21

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共8篇)

篇1: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河店中心小学 沈景峰

一、个案基本情况

孩子基本情况:周某,男,11岁,好动、调皮。丧父,母亲又重组家庭,并长期在外打工,随祖父母生活。

孩子基本问题:他倔强,任性,经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是不合他意,他就不高兴,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他情感极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特别是在他愤怒时,十分凶恶,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双休日常常游荡在外,沉溺于打游戏,在小店里摸奖,没钱买就动脑筋拿走人家小店里的玩具,没带钱也会去小店赊帐。

二、个案分析

父母的矛盾,家庭的不温馨,造成他性格倔强、暴躁的最主要原因。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当,养成了他任意妄为、无组织、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由散漫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问题,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教育的不够完善等原因,使他成为了“行为问题学生”。“行为问题”使他与整个班级不太融洽,大多数同学对他都避而远之,且“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他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改善他的脾气与“问题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鉴于此,我认为从对他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帮助,加以引导。

三、个案研究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努力,周某有了明显的进步,周某在新的环境下得到了关爱,得到了滋润,让他重拾了上进的信心,改变了自己。如今,他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举手发言,甚少违反纪律,也不发出一些异样的叫声或是笑声了,也不转过身去影响其他的学生了;在写作业时能较好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控制自己集中精力去完成;中午就餐也再没发生撅嘴不吃的现象。平时还能主动文明地和同学玩耍,还积极为集体做了很多好事,同学们也愿意和他玩了。

四、个案研究反思

经过这次个案辅导,我认识到,其实不存在问题行为学生,关键是看你如何引导、教育这个学生。如果你引导得当,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那么这个学生自然能接受你的辅导,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并心甘情愿地改正。相反如果你一味地认为问题行为学生难教,教不了,不愿意跨出第一步的话,那么这个学生永远是你心中的问题学生。

篇2: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郝成华沈景峰 王业华 杨学申

所在单位莘县河店镇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月日

《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法律素质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也一直强调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我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法制知识教育和法制意识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社会成长的需要。学校的法制教育并不乐观,一些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而且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表明学校法制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日美等先进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法制教育,将德育和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在法制约束的基础上使学形成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有着非常的现实意义。日美的中学法制教育在不能实现全民大学教育的目标时,能够为未来培养良好的公民,对形成法治和民主的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它不仅影响着社会其他层面,而且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理论价值: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教育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进行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形成优良校风,建成和谐校园。

四、研究的内容及预期成果

研究内容

1、全方位、多渠道探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2、依据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进行切实有用的法制教育,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来调节和谐的师生关系。

3、通过法制教育来心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进而为和谐平安社会奠基。

预期成果撰写论文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亲疏向背情况及对法制知识的了解情况。

2、行动研究法: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制定新的研究计划,并付诸行动,最终达到构建和谐实施关系的目的。

3、个案法:对典型的师生个人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方面的做法、经验、体会进行个案研究。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 课题负责人马乾星老师主要负责课题整体设计、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检查,参与课题的研究和指导。

2. 课题组成员分工:

七、课题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8.5)

收集信息资料,查阅文献,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王彦祥 郝成华)

2、实施阶段(2008.6——2009.10)

(1)调查研究阶段(2008.6——2008.7)确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王业华 沈景峰)

(2)行动研究阶段(2008.8——2009.8)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研究成果以论文来反映。(杨学申)

3、总结阶段(2009.9——2009.10)

(1)总结课题研究成果(郝成华 沈景峰)

(2)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王彦祥)

八、可能存在的困难:

由于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考虑不够周全。探索出的体系可能不够完善。学生虽然对本课题较感兴趣,但投入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本课件研究的深度要达

到预期的目的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的层面上,范围较窄。因此在设置问题上在经过精心准备。最大限度拓宽挖深。

九、经费的解决:

研究课题的经费主要由学校拨款,用于资料的搜集、书籍的购买。材料印刷以及一些必要的交通费用。

莘县河店镇中心小学

《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组

篇3: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李老师, 女, 41岁, 现是黑龙江省EJ高级中学高二 (6) 班的班主任, 兼数学教师。她所在的学校是黑龙江省级示范高中, 远离市区, 实行寄宿制。她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 已经带出四届学生, 升学率均超过92% (包括各类统招大专院校) , 并均有学生升入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级十佳教育标兵”。可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优秀教师, 却在学生评价教师的测评中被评成“较差”, 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 甚至李老师本人都难以置信。

得知评价结果后, 李老师一直强打精神上课, 但她原来的自信和热情已明显下降。帮助她找到原因, 走出这种失落的心理, 重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二、典型实例

我以学姐和实习老师的身份进入她的班级, 可以较方便地观察和交流。由于年龄相差不大, 我的性格又比较外向, 很快取得了同学的信任, 访谈的材料也比较真实丰富。从中选取了以下几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问题。

镜像一:校长在巡视时看见李老师拖地, 就说:“哎呀, 李老师, 什么都要你干啊, 这些让学生干!”李老师很自然地笑着说:“我干了, 孩子们就少干点, 就多点时间学习。”李老师打扫班级卫生是常事, 而很多老师是不做的。

镜像二:数学课上, 李老师讲题中突然停住了, 问Y同学是否看不清黑板, Y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同学, 串座位后刚好排在了墙角, 看黑板反光。此时她正伸着脖子努力地看, 就说还行。李老师紧接着点了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同学D说到:“你和Y换个位置吧, 反正你上课爱睡觉, 也不好好听。”Y说:“不用, 不用, 我可以看得到。”并没有起身。但D已经摔摔打打地收拾书本走过去了, Y也就换了。其他同学都静静地看着。Y之后扭头看D几次, D一直呆坐, 偶尔发出用力翻书的声音。

镜像三:晚自习, 同学S向李老师请教数学题, 题目不难, 李老师讲得很清楚, 但她还没弄懂, 李老师就耐心地从头一步步再讲, 边讲边启发, 终于让她明白了。最后李老师说她进步很大, 让她不懂就问, 还找了几道同类型的题, 让她总结思路。整个自习期间, 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向李老师提问题的, 她一直都认真地解答, 丝毫没有不耐烦的神色。

访谈一:我和学生Z之间。Z成绩排在10名左右, 属上等生。很好学, 但脾气似乎有些急躁。

我:最近复习资料很多, 李老师发的试卷作完了吗?

Z:还没做呢!再说了卷子先放在我同桌那儿, 咱又不是尖子生……好像话里有话, 语气十分不满。

我:你也是上等生啊!怎么这么说呢?

Z:李老师说卷子的数量不够, 每两位同学用一张, 可是C和Y就可以一个人有一张, 还不是人家学习好?

C和Y确实是优等生, 他们两人的成绩不相上下, 但比第三名要高出一大截。可见, 班级的成绩层次十分明显。难怪Z同学名列十名左右, 都不觉得自己是优等生。

我:哦?李老师就这样直接交待的吗?那很多同学不是都有意见?

Z:老师当然不会直接说, 但她发卷子时候我看到了, 她就是那么偏心!有好的资料都是给他们俩, 全班都知道啊。他似乎有些激动。

我缓解了一下气氛:其实资料也不是越多越好啊!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收获就很大了。可能李老师没顾及那么多吧, 凭心而论, 你觉得老师对你不好吗?

Z:有时想想, 她平时对我也挺不错的, 对同学都很关心。可能是“人比人, 气死人”吧, 我这人有点情绪化, 有时看到她对别人特别好有点讨厌。说句实话, 以我们的能力根本没时间做额外资料, 但老师做事的方式就不对!

访谈二:我和学生Y之间。Y18岁, 成绩优异、人缘也好。和她聊天是件很轻松的事。

我:快考试了, 大家对你期望很大, 尤其是李老师。

Y笑了。说:李老师对我是很好, 我不会让她失望的!不过我觉得有时候这种好让我很难受, 可能我这人有点不知好歹吧。

我:怎么说呢?

Y:学姐, 其实我觉得要成绩好, 除了自身努力和脑瓜不笨外, 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挺看重友好的氛围。你觉不觉得, 我们班的同学虽很爱学习, 但气氛很压抑。这样下去, 很多同学心理都不是特放松和舒坦。这样的学习效果, 不可能达到最好。所以我很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尽量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 否则我会觉得特别憋闷, 就不能快乐地学习了。

我:是的, 很好!但这和刚才的话题, 和李老师有什么关系呢?

Y: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好, 李老师对我比一般同学要好, 一方面我感激她, 一方面又觉得这其实带给我很多困境。比如说, 我刚才说这种压抑的氛围下, 很多同学的心理都变得脆弱, 比如嫉妒、悲观等。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和交友, 可有时候李老师对我的好会强行把我推进尴尬的境地, 有时一些同学会和我产生距离感, 这一度让我很苦恼。比如那次数学课上的换座, 你也看到了。我没想到老师会当众用这种方式。D同学确实成绩很差, 可老师这样直说我听着都难受, 何况当事人?我当时觉得班上同学对我的态度都是鄙夷和不满, 后来的课我根本没听进去, 还不如看不清心里踏实呢。所以以后上课看不清我也不伸直脖子了, 生怕她看出来。就说这件事吧, 虽然发起者不是我, 但我感觉同学都挺反感的, 我觉得很无奈!

我:那你对这种处境怎么看?

Y:从经历中学习吧, 我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 可以思考去应对, 也理解这种紧张气氛下同学的心理感受, 一般我都愿意帮助同学, 尽量减少误会。我希望大家都能平和快乐地学习, 考上理想的大学。对于李老师, 我知道她所作的都是为我好, 但实际上我不赞同她这种做法, 这可能伤害了一些同学的自尊和自信, 而我其实也没有得到她预期的好处, 反而会觉得烦和累。其实我不需要这种方式的关心。但我不能和李老师说清楚, 这样就辜负了她的好心, 会让她伤心。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了。

我为Y同学的理智感到由衷地高兴。说:那让你客观地评价李老师, 你会怎么说?

Y:我觉得在工作方面, 她是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 但在情感方面, 她还说不上是个优秀的班主任。我这么说只是我的看法, 但我会一辈子尊重她的!

Y同学的话对我的触动很深, 如果她不提出来,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 好学生一方面感谢老师对她的关心, 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这种区别对待的压力而苦恼, 甚至会陷入同学交往的尴尬。

访谈三:我选择了C同学, 他也是班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18岁, 成绩好, 是李老师的课代表, 数学成绩尤其优异。C勤奋刻苦, 对学习以外的事都比较淡然。我听说他是去年这个班里唯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的代表, 就以这个话题引导了他。

我:上次学校组织北京之行夏令营, 你们班里就你一个人去了吗?

C:是的。虽然是自己承担费用, 但还是有名额限制的。每个班只允许一名学生去。

我:哦, 那你真幸运!那是用什么办法选出的呢?你们班上选举吗?

C:不是!先是想去的主动报名, 之后班主任再挑选。由于费用的原因, 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报名了!后来老师让我去了。

我:噢!那两位同学没意见?

C:有!当然有!L特别不懂事, 还因为这件事在班上和李老师哭闹了一通, T就好, 他知道我也报名了, 就主动退出了!

我:L为此哭闹一通?哎, 那李老师在班上怎么说的呢?

C:老师当然是安慰她了!李老师对我们很好的, 老师说, 我是很有可能考到北京去的, 如果这次让我去了, 没准会更加激励我, 不过确实是这样, 我现在就想考大学考到北京去。而L家庭条件很好, 以后去北京的机会很多, 全家旅游不是更好吗?

我:那后来呢?还有L的成绩怎么样?

C:哦, 她成绩不好。考上省内的学校就不错了。后来怎样我没管, 反正我平时和她接触也不多。

我:那你的那些营友也都是尖子生吧?

C:也不是!我比较熟的是5班的H。我都奇怪他们班怎么派他去了呢?他成绩挺差的, 但人不错, 挺有组织能力的。他说他是班里同学民主选出来的。

三、案例背后的思考

综合以上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给李老师差评确实存在一些原因而绝非偶然。这个差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件件孤立的事情。而此讨论关注的不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 而更多涉及的是教学过程以外的教师行为及其对师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师生人际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建立的心理关系, 是一种对师生双方都发生影响的心理性连结。它不仅是为了满足师生双方交往的需要, 而且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身心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观察和访谈的这个阶段, 我可以看出两个主要事实:一是李老师确实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她的班级她的学生, 不想让集体中的任何一个孩子落后。二是即使内心充满爱, 在实际行为中, 她仍然做不到完全周到、公平、客观, 她会更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 且很多时候以直接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伤害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普遍意义上的情感, 并产生了不良的连锁反应。

教师应以爱为支点,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李老师并不是缺少这种爱, 只是她爱的方式、爱的轻重有失偏颇。事实上, 通过我与多位同学的接触, 每一个同学都实事求是地承认李老师的数学讲得很好, 对他们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甚至都承认李老师在生活上确实很关心爱护他们, 经常会鼓励、支持他们的学习, 但他们对此的感激却被一种失衡、嫉妒心理冲淡了, 他们始终计较的是优秀生得到的更多。甚至优秀生Y也不满意, 认为尽管老师更加照顾她, 但她却经常为此更尴尬、受敌视, 扰乱了正常的友谊培养。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学并不少见。高中生学习压力大, 排解方式少, 尤其是这类示范高中, 位处郊区实行寄宿制, 学生不能经常回家, 所以不能经常得到父母直接的关注, 他们所面临的严重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孤寂使他们十分渴望被重视、被关心, 这种情感就主要寄希望于教师。而李老师不加掩饰地格外器重尖子生, 会使很多学生心理失衡和失落, 造成他们内在的心理反感, 并且这种反感会在他们认为“同病相怜”的群体里辐射, 使范围发散, 并容易被不理智地扩大。即使李老师说者无心, 或者很正常地处理一件事, 他们也会认为是一种故意偏向。

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一种社会的或公共的关系即正式的关系。表现出亲密和关心的行为一定要把握好场合、方式和程度, 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给教师自身和学生发展造成不良后果。首先造成了班级里氛围的紧张, 人际交往不够和谐。另外, 对于成绩普通的学生来说, 内心易有自卑感, 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感觉得不到教师的关注, 很容易伤害其自尊, 导致他们自我价值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低。如果失衡感不能及时疏导, 就有可能发展为嫉妒心理, 打扰了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还有, 对所谓的优等生Y这类的学生来说, 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 由于教师的外在行为而影响其自然、常态的人际交往和情感“场”;而之于C这类的成绩优等生, 情感会变得更加漠然, 表现出理所当然、傲慢和不合群的特征, 认为成绩好得到一切就是应该的, 这样以后参与到更大的竞争环境, 将没有充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当然, 李老师得差评, 一方面反映出她的工作方式有待改进。另一方面也得正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观心理。由于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情绪情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 对教师的评价必定会带上差异个性的主观色彩, 很多是在积压很久的感情驱使下评了低分, 难以代表全部事实。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 首先教师必须要注意师生人际关系的处理, 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老师, 不仅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 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和品格塑造者, 与学生接触最多, 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与学生相处要讲究教育艺术, 因为在这方面, 教师是这一关系的主导方, 由于教师的权威, 学生一般都愿意亲近教师、尊敬教师, 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师生能否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也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平等地对待学生。其次, 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评价,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用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心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 要尽量做到换位思考, 更多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情感、行为方式, 多一份宽容, 多一点沟通, 多一些反思, 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篇4: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师生关系 现状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5.6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学习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人際关系,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新课程改革在促进初中学校的全方面改变的同时也给其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观念与模式的改变使得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成为了必然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了解、相互抱怨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对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做好充分的了解。在现状调查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这两种方法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采用课堂观察法时可选择了初中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观察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初中教学课堂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点名等环节中受到学生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专心听课、教师在提问时得不到学生回应、下课前学生会出现躁动和喧嚣等情况。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在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下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质疑,使得师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另外,在调查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和理解的缺乏是初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师生间交流的时机与时间的不足使得师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淡薄。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其教学思想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

1.初中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进行强化。在对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等做好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民主与法制理念,树立起正确的培养学生观,从而在师生的有效沟通下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通过教师法制意识的提高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维护,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教师民主意识的提高来创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个性品德的感染下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2.初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与素质的不断丰富、教学视野的持续拓宽等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在给学生树立典范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其次,初中教师需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师需在热爱学生的思想下强化与学生的协作,并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来达到以身作则,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感化。最后,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与喜爱,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理解学生、教育应变等多方面教育能力,以适应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地位,建立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初中教师必须合理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当中。

1.改变初中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观对其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其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此外还需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负责,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明确教师的辅助作用,深化对教师的理解,给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2.学生要建立健康的心态。一方面,要消除闭锁心理,一些初中生受到性格内向等的影响不愿意同教师交流与沟通,教师需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封闭心理。例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打工浪潮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初中生成为了缺少父母与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与闭锁心理,因此初中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及其父母的主动交流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与鼓励等方式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促使其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淡化其思念父母的痛苦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另一方面,要消除叛逆心理,目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学生往往故意对教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学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对教师的良苦用心加以体谅。

(三)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促进

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离不开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支持.对于学校来说,应当构建起良好的创建氛围,首先要通过组织文化宣传活动、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等来建设起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与学生对学习活动规律、内容的深刻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其次,要通过对德育方法的准确把握、调动各方建设道德场的积极性等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师生间和谐关键的构建;最后,还要做好师生的心理建设,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开设来处理师生间的人际交流问题,从而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对于初中生的家庭而言,应当积极地同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实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积极地配合、支持学校与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通过树立良好的家长形象、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正确的生活习惯等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我国初中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当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的师生关系还有待改善,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与综合素养,学生需改变自身的学习观并消除错误的心态,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学生创建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静. 与问题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周莎. 初中阶段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篇5: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惟我独尊。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二、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一生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三、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听着乏味。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

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五、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时而迸发出的独到见解,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财富?

基础教育改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随之改变,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和谐,师生共谋发展。浅谈合作学习理论

【摘要】现今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性教学,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达到良好的地理合作教学的必然过程。本文主旨在于对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运用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以及对其探索。

【关键词】地理合作合作学习探索1合作学习的实践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

2地理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的教学技术。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简而言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有:

2.1积极的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的互动。

2.2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相互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的解决小组内部的思想分歧和冲突。

2.3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4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要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加工。

2.5对小组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小组内评估,最大的寻求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的主要益处:

(1)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互助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学生的同时发展,弥补了教师教学的不足。

地理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合作学习的动机的产生,以依赖于合作前的地理教学过程,拥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气氛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前提,使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合作中寻求其内涵。

地理合作学习的关键及特点: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并对合作小组进行切实有效的循环式训练,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懂得如何在合作小组中承担个人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从而有能力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步骤获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相互交流的经验使得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3合理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并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学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误区我们下面一一列举给予相应的对策。

3.1重”合作“而轻”个体“

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针对地理学科的高度抽象性,而采取的小组通过协作攻克地理问题的学习方式,尽管强调的是小组全体策略能力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小组成员个性化思维的展示。但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更热衷于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更倾向于小组组员思想意识的趋于统一,这样表面看起来节奏分明,连贯流畅,但无形中已经削弱了小组成员的思考强度,掩盖了弥足珍贵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就得不到机会得以表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全班学习到小组学习的一个表面变化而非结构性变化。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透析教材,对课堂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做自我评估,哪个问题多数同学能自己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里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内讨论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小组讨论才能碰出个性的火花。

3.2重”结果“而轻”过程“

地理学科的结论使得许多的老师、学生在对地理进行学习和研究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到”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怪圈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成员更重视地理问题结论或问题的结果而非学科探究和解决过程。以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全班的均衡学习已被少数几个小组竞争学习所取代了,所以对小组只追求速度为主的合作丧失了对解决过程的探究是自我意识的行为。

(2)教师只注重问题结果的评价轻视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这是由于地理老师的急功近利所致。只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有自己的课堂设计结果一致来衡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很多细节。如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对地理的兴趣、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准确运用地理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关注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题的结果与答案不符时,更多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再作评议。对于探索过程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动脑,不满足常规解题的学生,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激励的角度指出他们的不足,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3.3重”主体“而轻”主导“

”问题是地理学习的心脏“,因此问题的解决成为地理学习中的主要任务,这决定了合作小组成员是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小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同学们轮流在学习小组中担当”主角“的缘故,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意识的就会被淡化或掩盖,所以更多体现”生生合作“形式的教学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事实上,由于一些地理问题的复杂、深奥、多变、学生知识结构的理解水平的原因,理想化的小组学习往往难以维系,这就需要老师做出适当的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及时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教师必须确立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地位与创设情境的职责,引导学生自然的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的提出合作学习目标,自主地决定合作学习的方式,当学生遇到困难和疑惑时,可以正面传授,对小组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某一个小组中去,以成员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供合作小组内磋商、协调、最后整合为小组的合作成果。

3.4重”过场“而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只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重复,使得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或是在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在小组讨论中,过于强调注重少数组织者的”说“,而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的”听“和”做“的深入,表面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实质上由于学生接受不同的任务和地位,从而导致在一些小组情景中的学习不公平,遏制了更多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动手能力,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考虑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大量的关于如何有效地寻找和鉴定主要信息,辨认出什么事给定的,什么是解决问题所需的及阐述问题所需的策略,因此教师还要给教给学生分享、倾听、融合等技巧。

3.5 重”课内“轻”课外“

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就是在课内的45分钟内通过合作学习解

决全部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取全部的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得全面的理解也就是当堂解决模式。出现这种趋势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当前素质教育的”减负"要求,使得更多的教师误以为所有的地理教学必须在课堂里完成,而事实上地理的学习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在一节课中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透彻深入的学习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合作学习,而且要重视课外学习。

教师必须首先要认识到课外学习的地位和作用,也只有重视了后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更合理的布置课外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有研究价值的任务。其次教师应该将课内和课外的合作学习分开进行,使课外活动内容更多体现调查性、体验性、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课外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验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思想意识、感受了对地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学科与社会的联系。

当今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而合作也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素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科学的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和引导,使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趋于理性化,这样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的发挥它应有的功效,我们将为此不断的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美〕Thoms L Good,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200

2〔2〕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

1〔3〕钱佩玲 王嵘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教育科学报2002

关于合作学习理论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

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种类繁多。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被此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

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1)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不鼓励学业上的努力,而且会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实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2)选择理沦。此

理论创立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

4种情况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内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他相

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习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的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不愿意学”。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3)发展理论。该理论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

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

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4)精制理论;精制理论不同于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5)接触理论:其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

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

篇6: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师生关系式学校中最基本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哲学、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也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近年我国主要教育理论研究为依据,探讨现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寻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流行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相互作用模式,另一种是社会体系模式。前者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威特的“小团体沟通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贝勒斯的“师生相互作用过程模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佛兰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后者如盖慈尔和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阿什勒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等。这些研究方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学者提出了师生关系研究模式、师生关系本质、师生关系类型及调节机制、师生冲突的冲突及其价值。

1980-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山西省教科所《教育理论及实践》等3本教育理论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统计数据中论文总数为15373篇,其中关于教师问题489篇,关于学生问题312篇,专门研究师生关系问题的226篇,占论文总数的1.5%。在这226篇当中论述师生关系的148篇,道德关系的19篇,情感关系的35篇,师生关系实验的15篇,研究综述9篇。总体来看,专门探讨教师问题或学生问题的较多,对二者关系较少探讨。从师生关系研究本身来看,教学角度的研究数量最多,质量较高。而对师生之间心理、道德、文化、法律、经济、政治关系的探讨过少,甚至无人问津。

三、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相关课题,由攀枝花市红格小学承担。现在学校教学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象:老师感觉“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学生不懂如何“敬爱师长、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缺乏一种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实质上,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全过程,师生之间的和谐合作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是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保证课堂任务和效果完成好与坏的关键。对师生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不过由于学者们理论假设、研究视角不同,对师生关系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师生关系的探讨都局限于对师生关系性质的探讨,即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而缺乏对其现状的研究,或者说缺乏对当下师生关系现状的现实关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我们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对学生和社会来讲,就是要尊师重教。两者必须结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课题主要以老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重点探究现今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问题产生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探究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条件,力图达到构建真正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由此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是一种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尝试性策略,具有实验假说的性质。因此,要考虑实验成果的普遍意义及其可行性。因此在学校6个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师生进行抽样调查。

(二)研究时间

2013年9月——2014年1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比较研究法、实验法,并对阶段和最终成果进行检侧和综合展示。

文献法:查阅相关理论及成果,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问卷法:通过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总结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比较研究法,实验法:对研究班级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及与学生的交往策略,研究实施阶段与原有师生关系相比较,总结研究过程中的进展并不断改善研究方法。

(四)研究原则

针对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分析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是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教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学识水平、师德修养、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态度和方法等,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工作的进行中要以老师为关键,并将以下几点作为研究指导原则:

1、教师自身魅力对学生的吸引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2、对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3、对学生的关怀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4、对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开学前的暑假-2013年9月);讨论研究实施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控制方法,查阅已有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正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群体,分别制定合理的问卷调查表。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2月):

(1)开展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工作,总结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并整理资料。

(2)利用每次教师集体会议时间将资料分发给实验班级的老师,让教师能够了解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主要问题并做到及时纠正。(3)每月针对实验班级的老师召开讨论会,讨论改善与学生交往方法后师生关系是否得到改善并对相关疑惑的地方做出讨论及解答,在讨论过程中记录有关研究内容,针对相关研究难点做出研究方案改善。每月针对研究人员召开一次讨论会,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交流各自的具体做法,研究次月工作开展方式。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分析调查问卷表和积累的资料,编写简明直观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写出总结报告。

(六)研究条件

实验设计适合学校现行教学管理,教师队伍较为整齐,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拨有实验专款。

(七)研究人员及分工

组长及组员5人,组长给每位组员分配任务并做好学校领导及试验班级的老师的协调工作。准备阶段:组员们负责相关理论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制作问卷调查表。实施阶段:组长再次与学校领导及老师协调试验班级事宜;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每个月组长负责召开讨论会,组员负责记录研究相关内容。总结阶段:全体成员分析调查问卷表和积累的资料,编写简明直观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写出总结报告。

五、经费预算

资料印刷费:150元

会议费:200元

材料费:200元

总计:550元

六、预期成果

篇7: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和谐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师生关系建设的研究都非常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国外有《师生沟通的艺术》的专著,有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关于和谐教育中的一些想法》等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从网络收索到得信息看,国内有许多同行也在研究相关问题,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如蓝山县教研室从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些学校存在师生关系疏远紧张这一状况的分析努力探索现行的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的课题研究。教师个体研究的论文也很多,如《构建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尝试与思考》等等,这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 突破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要适应21世纪教育的形势,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改进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突破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已是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到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渊博的科学知识,而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 目的:

1、切实提高认识,转变师生观念。使师生观念得到根本转变。教师明白为 什么而教,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让师生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升。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

3、形成优良三风,建成和谐校园。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得到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学校充满人文精神,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幸福港湾、精神家园。

 意义:

1、实际意义:

从智育的角度看,能使学生形成乐学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德育的角度看,能使学生养成礼貌、友爱、尊重、尊敬、宽容等优秀品德,从而改善品德面貌。从心育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心里健康水平。从管理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风、班风,从而带动班级的整体工作。

2、理论价值:

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态度,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如何使学生学会尊重,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等方面,为教育实践领域提供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三、研究内容

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教学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不仅造成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而且造成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一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 护,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二是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冷漠、缺乏 沟通,不仅没有建立师生情谊,个别甚至有师生对立现象。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决定、教育系统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要求和任务。这为我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新课程理论对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结合新课程中的要求,我们思考: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有怎样的需求?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怎样的教学功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加以研究

1、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1)对话要遵从平等原则,摒弃主从关系。它强调主体双方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权利,双方因此能够敞开真实自我进行交流和沟通。(2)对话要发生于“你—我”之间,具有直接性。对话双方之间没有任何中介,是直接的面对面关系。正如马丁布伯所言:“这种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于„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3)对话要使双方步入“之间”领域,具有相遇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对话的实质就是相遇。相遇是相互沟通的前提。相遇使主体摆脱自我中心,为对话创造条件。

2、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1)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高

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强,师生情感就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2)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3)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3、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

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减轻学生的压力。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工作与实际教学紧

密结合。

2、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

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3、问卷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室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5、案例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采取部分研究:选取苏州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2到5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2个班,每班40人,总计320人。

六、研究步骤

1、起始阶段(2013年12月到2014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适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

第一步 调查研究,掌握师生关系现状

深入班级调查研究,摸清目前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筛选出哪些现状与新课改不相匹配。围绕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分门别类地梳理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步 探究出各具特色的新课程师生关系及实施对策

继第一步找出问题并查明根源后,进行分析对比,反思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与相关教师及领导座谈,必要时请有关专家指导,开经验交流会,有机会到典型单位去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措施,因才、因时施教,并在实施阶段至少召开两次经验交流会,把大家好的经验集中优化起来。对比以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制订出一种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适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师生关系的实施对策,并对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以论证。最后以研究报告和个案的形式使成果物化。

3、总结阶段(2016年1月到2016年5月)

1)收集整理并审查研究材料

2)验收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编论文集

2、课题教学教育案例集

3、课题经验汇编

4、问卷调查报告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研究小组:(全体师范生)

组长:李老师(总体时间把握,检查阶段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成员:马艳婷、朱婧(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材料)

朱姗姗、孙洁(观察比较,撰写反思)

张尊慧、李娜(管理课题组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记录并建档)

周丽君、朱驰(积累案例,成果展示)

九、研究经费及设备

申请经费20000元(大致如下):

1、课题成员培训、调查经费(调研所需差旅费、聘请领导教师等)(12000元)

2、资料费(理论书籍,复印,录音,录像,上机,档案等)(4000元)

篇8: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个案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地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1]它的构建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对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 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 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它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经历故事及其背后隐藏的之于该个体的意义, 强调关注微观分析。[2,3]它是教师运用各种叙述材料, 在故事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探究的过程, 有助于教师从实践领域上升到理论高度, 为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一) 贴近生活, 便于使用

教育叙事研究, 不在于对抽象概念、思辨逻辑和实证的准确把握, 在于对教学系统中教育经验的感悟、体验以及对教育生活的再现。这对有着深厚的教学经验和丰富人生阅历的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 操作简单, 便于使用。且其贴近生活的特点也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教育叙事, 他们可以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 以提升专业素养。

(二) 形式多样, 个性鲜明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与一般思辨语言不同的生活语言, 具有朴实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其文本可以诗歌、文学、等多种方式呈现, 可以是解释的、讨论的、分析的、描述的, 故其研究文本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4]同时, 其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个体, 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教育研究本身更加真实感人, 更具教育意义。

(三) 语言朴实, 内含丰富

教育叙事研究旨在以朴实无华的描述性语言, 深入细致地再现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并通过具有生命的、鲜活的教育事件, 来解释隐藏在教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为其将教育经验转化为教育研究文本, 以实证的方式帮助其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知识, 指导其建立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从而为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性指导。

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

(一) 具有“偏向性”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大多数教师会更为关注成绩较好、表现较好的学生, 这就使学生把这种“关注”视为积极暗示, 从而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那些表现中等以及表现较差的学生, 与教师的交流相对较少, 互动不够, 因而关系相对疏远和紧张。长此以往, 依赖于师生互动的师生关系会因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关注程度及情感投入的不均, 而具有“偏向性”的特点。这种由情感投入不均带来的“偏向性”特点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应当极力避免。

(二) 具有“难深入性”

由于所教授的学生基数大, 流动性大, 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只有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得相对异常时, 教师才会给予少量的关注。如果这时, 教师没有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便武断地做出决定, 以至于误解学生也毫不知情, 师生之间便会因为互不了解而出现沟通障碍, 以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使情况变得更糟糕。另外,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通常会通过网络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不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来解决问题。因而, 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更加难以深入。

(三) 具有“约束性”

由于师生各自的人生阅历不同, 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表现不同, 故他们对外界事物和环境变化的反应明显不同, 使得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它的建立并非“顺其自然”就可以, 而是建立在一种“约束性”行为的基础之上, 受建立关系双方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信息来源、人生阅历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因而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四) 具有“动态性”

师生关系是以师生间的经验交流、情感互动为基础的, 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着引导作用, 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会反馈给教师, 从而影响其行为。如果教师因忽视了学生的各种需求, 让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及情感上的不满, 其关系可能会因此疏远甚至破裂。故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与师生双方均有关联。但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尚未成熟, 缺乏与他人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能力, 其在表达自我及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所以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师生关系构建的“动态性”更偏向于教师层面。

(五) 具有“时代性”

由于教师职业较为稳定, 多数教师一般会终身从事教育行业, 而其所教授的学生具有流动性, 学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时代性”的特点, 故教师为了与新时代的教育对象相适应, 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因而, 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过去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以师为尊”, 当今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平等民主, 和谐友好, 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 这使得新型师生关系更具内涵。

四、教育叙事研究之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

(一) 之于教师的意义

教育叙事的出现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教师从事科研的矛盾。并且, 教育叙事可以为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深化教师教育研究方式,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契机。[5]同时, 这种专业素养会转化为教师的专业能力, 易于学生认可教师, 接受教师,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另一方面, 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 为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学生身上提供可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在我国, 由于教育工作者待遇普遍不高, 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与其过低的社会地位形成极大反差, 使得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教师能以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不同的角度及途径了解学生, 对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师生间的交往便会随着师生情感的日趋笃厚变得越来越和谐。

最后, 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提升其观察能力和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观察、交流的同时, 注重教学反思。一旦教师走向以教育叙事研究为方法的研究道路, 势必会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当教育观察由一种技能演变为一种习惯时, 教师会不断发现其在日常教学中所看不到的细节, 以一种客观的方式评判学生, 并进行教育反思。从这一角度来说, 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 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二) 之于学生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 作为教师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工具, 为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交流创造了条件。对于学生来说,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能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正面的影响, 它包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个性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三个方面。[6]

另外, 教育叙事研究可以通过影响教师来影响学生。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均不纯熟的阶段, 急需正确引导。其除了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之外, 更多的是接受来自于学校教师的教育, 故教师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其专业素质较低, 用错误的方法实施教育, 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教育观念。比如, 由于受“棍棒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 教师把体罚当成理所当然, 使得在“棍棒教育”思想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采用体罚甚至是更为暴力的教育手段, 这是有违教育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罗晶, 邓家梅.从功能到存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7) :105-108.

[2]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 2006 (2) .

[3]傅敏, 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 2008 (5) .

[4]吴艳梅.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特征探析[J].成功:教育, 2011 (1) .

[5]杨捷.教育叙事:培养教师教育研究的契机[J].教育科学, 2006 (1) .

上一篇:南昌大学医学院职业规划书下一篇:2016爱的奉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