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作文:六一儿童节

2024-05-21

我们的节日作文:六一儿童节(精选8篇)

篇1:我们的节日作文:六一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作文:我们的节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了一次跳蚤书市活动。

音乐响起来了。老师叫我们下去买书。我到二年级看到我心爱的书——《恐龙百科》和《十万个为什么》。我问摊主:“您好!《恐龙百科》卖多少元?”他说:“原来标价是16.80元,现在便宜一点儿,5元一本。”我又问:“那《十万个为什么》是几元?”他又说:“也是5元。”我把它们全都买下来了。遗憾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不知怎么就丢了。

后来,我看见了一个空位,就挤进去摆好家里带来的旧书开始卖了。我大声喊:“大家快来买我的书吧!我的书可好看了!”不久,就有同学过来买我的书。我把书统统卖完了。我把卖书得来的钱捐给老师做班级买书基金,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书了。

好开心呀!

今天的六一儿童节好开心呀!

浙江温州乐清市乐清市虹桥镇蒲岐二小一年级:臧鹤年

篇2:我们的节日作文:六一儿童节

是去游山玩水,还是在家里安安静静地读书?或者陪着我心爱的小乌龟?我想到了许多许多:登山,感受会当凌绝顶般的扑面清风;观海,体悟浩瀚深沉的大海;桂林,令人心醉的如画风景;踏青,于青山绿水间陶冶心绪……每个想法都非常诱人啊!我还是踌躇不定。

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决定在家里好好地看几本书。读那些平时很少有时间看的那些名著。我放弃了许多诱人的规划,决定在家里看书了。高尔基有句话说得非常深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促使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要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为了推进文明的步伐,我“伟大”地放弃了去玩的想法,决定多读书,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了报效祖国的梦想!

我这个“小书虫”在这个节日里,每天都在汲取书里的知识,畅游在那些优美作品编织的梦幻般的境界里,沉浸于思想的世界里,别提有多惬意啦!当读到《资治通鉴》里的故事时,我被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震撼,为十六个王朝的波折命运而震惊。当读《雾都孤儿》时,不禁为主人公奥利弗感到惋惜。读《名人传》时,我知道了那些伟大人物的成功都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点滴积累才取得的。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时,我体会着和他们相同的情感,时而激动不已,时而夹杂着惶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结局。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时,我被他的高度智慧所折服,他心思缜密、料事如神,真是令人佩服。

篇3:我们的节日系列剪纸

《我们的节日系列剪纸》由三幅单色剪纸作品构成,分别描绘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用以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创作构思: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再用剪纸这一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作品风格借鉴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民间剪纸,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1.《春节》是辞旧迎新,全家团圆的日子,家家放鞭炮、贴“福”字,大家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欢度春节。

2.《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大家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来庆祝元宵佳节。

篇4:我们的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春节有贴春联等习俗。据说,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手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人日 正月初七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在古代,人日是一个很盛大的民间节日。人们举办各种活动,表达对亲友的思念,祈求生活安康幸福;有文人登高赋诗、仕女出游的习俗。高适有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上元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张灯结彩为戏,又叫灯节。欧阳修有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在古代,这一天人们有外出游玩赏花的习俗,还要举办活动,为百花庆寿。另外,节日期间,有栽种花木的传统。这是一个很浪漫的节日,可惜现在人们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

寒食 清明前二日(一说为清明前一日)。据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谓寒食,禁火三日。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有时是一百零六日。温庭筠有句:“时当一百五。”元稹也有句:“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清明节。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天气转暖,草木返青:万物一新,洁净鲜明。清明有扫墓的习俗。古人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有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上巳 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后来,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目。杜甫有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日。据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端是初的意思,古人常把五写作午,所以初五也可以说成是端午。古人把午时视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七月初七日的夜间,牵牛织女聚会。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肉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有《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舌牵牛织女里。”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此夜月亮最圆最亮,是赏月佳节。月圆寓意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苏轼《水调歌头》有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此日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之为重阳。古人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俗。传说,这一天带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免祸。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现在,我国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一天天长起来。古人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有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有些地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腊日 腊是祭名。一般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如今还有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北方,腊八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据说,吃腊八粥有御寒之意,也有庆丰收、祈求五谷丰登之意。杜甫有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腊八是春节的序幕,过了腊八,迎接春节的氛围就越来越浓。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有守岁的习俗,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苏轼《守岁》有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篇5:“六一”,我们的节日作文

早上,同学们神采奕奕,满面笑容地布置着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新教室,一面面色彩斑斓的彩旗在天花板上交错着,两边的窗户同样挂满彩旗,黑板两边贴着五颜六色的蝴蝶结,让人感觉换了一番新天地,我们也随之兴奋起来。

下午,教室变成了我们欢腾的园地,有的同学演小品,也有的跳舞,还有的变魔术……其中,我们觉得《上课》这个小品挺有趣。讲的是“老师”在上课时,有一个同学在睡觉,另一个同学在玩手机,把老师讲的话都当做耳边风了。可是一说到去吃饭,那两个同学立马精神起来。这个小品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阵掌声。我觉的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小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例,淋漓致尽地刻画出了一些人对学习不认真的态度。

篇6:“六一”,我们的节日作文

那一天,我们班举行庆六。一的活动。史老师安排的那几个装饰教室的女同学早早的来到学校,因为梁怡凡很会布置,所以她就负责布置门、窗。同学们一到就帮起忙来。王淑贤像一个指挥官一样,说高小川去干那个,何鑫洋去干这个。在王淑贤的指导下,我们都干得热火朝天。

六一儿童节的游戏要开始,老师说:请几个同学留下来帮忙,谁留下来?高小川马上举起手来说:我愿意!老师选几个,当一些同学来的时候,她像指导员一样,教他们怎么玩,玩得好的,脸上乐开花。游戏结束,我们老师有给我们玩一个猜歌迷的游我们全班都乐开花,老师也好像回到童年的时光,跟我们一起哈哈大笑。

转眼间早上过去。我们班的人都盼望着下午的时光。

到下午,学校为我们选择许多好看的电影,我们老师为我们选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不知不觉,一节课过去。我们就在小广场玩,在这过程中,毛佳露带领着大家玩着玩那,大家也听她得玩的不知多开心,那一幕就像公主的命令,大家都的听一样。第二节课结束,我们又玩跳皮筋,踢毽子,打排球,打篮球,打网球,打羽毛球我们是最开心的,整个学校充满欢声笑语。好像到游乐园一样,在今天我十分开心!

篇7:小学作文:“六一”,我们的节日

今天,花儿开的更艳了,同学们脸上的微笑也更加迷人了,究竟是什么把这一切变得如此美好呢?哦,原来,今天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我一到学校,老师就急着帮我化妆,因为,我要上台表演节目啦!这不,老师先用我带来的口红帮我化妆,化好了,只见同学们都捧腹大笑了起来,连老师也笑了,我一照镜子,发现自己活象一个吸血鬼,满嘴沾满了“血”。没办法,只能洗掉用老师的口红了。

到了大会堂,那里人山人海。同学们个个浓妆艳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庆祝活动开始了,节目精彩纷呈:看,六(3)班的校园S.H.E充满了青春活力,她们能歌善舞,在台上跳得那么的放松;一(5)班的这三头“小猪”简直是太像了,瞧,身子后面还有个小尾巴呢!……啊,同学们精彩的表演简直让我陶醉了。

轮到我们出场了,我们表演的是自制时装秀??“冰凉夏日”,这些“时装”可是我们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材料做的哦。音乐一响起,我一时间没反映过来,过了5秒钟,我才开始起步走。记得每次训练的时候,老师总是说,微笑是最美的,所以练习的时候,我总是微笑着。可今天,我一上台,面对台下那一片黑压压的观众,你让我怎么放松心情啊?此时的我,心如鹿撞,板着个脸,怎么也笑不出来。

接着,是我的两位老搭档出场了,瞧,她们多自然啊,微笑着走了出去。最后一组是用挂历纸来做的衣服,他们一出场,全场同学就轰动了,掌声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想,我们这个节目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吧。

篇8:我们的节日作文:六一儿童节

关键词:组曲,民族化,调性,技法

绪论

组曲是由几个独立性的乐章, 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与奏鸣套曲相比, 组曲各乐章的排列、结合比较自由。

18世纪中叶以前的组曲, 是由一系列在风格和速度上互相形成对比的古典舞曲组成的。通常包括德国的“阿勒曼德” (四拍子、中速) 、法国的“库朗

特” (三拍子、稍快) 、西班牙的“萨拉班德” (三拍子、稍慢) 和英国的“基格” (三拍子、快速) 等, 也包括其他舞曲及序曲、前奏曲等。当时的作品主要是古钢琴作品和乐队作品, 大都采用复调的形式, 如巴赫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组曲,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常采用富于特性、具有民族风格的乐曲组成, 或从歌剧、舞剧和电影音乐中精选出来的乐曲组成标题音乐性质的组曲。例如,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组曲、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始于2 0世纪, 当时欧洲已经进入了浪漫主义后期, 印象派级民族乐派开始兴起, 组曲的写作手法已相当成熟, 摆在我国作曲家面前有两条路, 拿来主义还是全新的探索。丁善德先生选择了借鉴与融合。民族化的调性布局, 中西合璧的音乐结构, 统一的创作手法, 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中国风格钢琴组曲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一、创作背景

丁善德 (1911年11月12日~1995年12月8日) , 江苏昆山玉山镇人。1928年毕业于昆山县立中学初中, 在校读书时酷爱音乐, 1928年秋考入国立音乐院钢琴系 (后改为国立音专) 。先从李芳园嫡传弟子朱荇青学琵琶、黄自攻习琵琶、和声、配器。一年后从原圣彼得堡音乐院钢琴教授查哈罗夫学钢琴。

1942年起, 从德籍犹太作曲家弗兰克尔学作曲, 前后凡五年, 有计划地转移到创作方面来。他的成名作就是写于1 9 4 5年的钢琴组曲《春之旅》, 这是中国自己创作出版的第一首钢琴组曲。抗战胜利后, 一度担任南京国立音乐院钢琴教授, 1947年留法深造, 入巴黎音乐院从加隆教授学对位、赋格, 从奥班、布朗热、奥涅格教授学作曲, 还听过梅西安的作品分析课。留法两年间, 作有钢琴曲《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和《新中国交响组曲》等多部作品, 并获得对位、赋格、作曲等三项单科毕业文凭。

在留法期间, 对音乐理论的系统学习, 使丁善德先生的作曲技法更加成熟, 此后的作品音乐的情感意境、音乐素质更为凝重深远, 技术手法也更加精炼简洁。1949年回国后, 新中国的建立, 给丁善德的钢琴作品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气质。上海音乐院任教期间, 在去学校的路上, 时常碰到愉快的红领巾们, 他们那幸福、无忧无虑的样子, 是他写一个“儿童组曲”的想法油然而生。

这首《儿童组曲》, 不依赖任何现成的曲调, 完全由作曲家独立创作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所达到的、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之高作品, 在我国钢琴史上也为数不多。

全曲共有五首:《郊外去》, 《扑蝴蝶》, 《跳绳》, 《捉迷藏》, 《节日舞》。

二、完美的调性布局。

一首作品的调性布局, 是全曲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一方面, 也是整体布局不可忽视的问题, 也是各个乐章之间联系的纽带。调性包含了调式特性和调高特性两方面的综合概念。因此, 调性在音乐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调式功能、调式色彩、调高功能、调高色彩这四个方面。它们既具有调性色彩方面的对比、统一, 又具有调性方面的倾向功能。一部组曲按照内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 有目的的进行调性布局, 这是组曲联系因素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不同的宏观布局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构思, 个乐章之间不同的调性的对比及统一, 不同的调性功能的倾向性, 都是服从于该组曲统一的艺术构思。

西方对于组曲整体布局的考虑贯穿于整个钢琴音乐的创作史。大小调的体系或调性的功能性的运用成为其重要技法。巴赫的《平均律曲集》和肖邦的《前奏曲集》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集》都是以西方的2 4个大小调来布局的而舒曼的《童年情景》及《狂欢节》不仅利用了大小调的的功能性布局, 而且《狂欢节》中还利用了A S C H (阿希, 舒曼的家乡) 的四个字母来走位于, A是A音、S是E音、C是C音、H是B音来作为乐曲的中心的特殊手法。

丁善德在吸收了以上创作技法的经验之后, 在《快乐的节日》上选择了运用中国特有的五声音阶作为调性的基础, 并加以功能性的补充, 其调性布局是:

从以上布局中可以, 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五声音阶的基础上, C D E G A的基础上, 去掉色彩性的E, 是为了更好的增加了五声音阶的功能性, 而在最后乐章补充了C, 有了调性的呼应, 使得全曲有了一个以第三乐章为中心的集中对称的完美调性布局。

三、中西合璧的音乐结构。

这部组曲的结构是以现实生活内容发展进行的过程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郊外去》, 路上可以《扑蝴蝶》, 到了目的地进行了《跳绳》和《捉迷藏》的游戏, 最后以《节日舞》欢腾的场面谢幕。

《郊外去》, 是去郊外的路上快活得意的心情。乐曲用6/8拍, 而不是2/4拍, 那是因为高兴, 不能按常规走路了。

《扑蝴蝶》, 小心而又紧张急切地扑, 可是机灵的蝴蝶可不那么容易扑得着。它忽此忽彼, 你以为扑到了, 可是, 它在你头上飞呢, 你再扑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 蝴蝶还是远飞而去, 飞到你够不着的地方。

《跳绳》, 不仅跳得高兴, 而且跳得技巧高明, 跳出好多花样来。

《捉迷藏》, 是那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有追、扑, 有躲、闪。与《扑蝴蝶》不同, 这里, 最后在混乱当中是捉到了。

《节日舞》, 节日欢腾的景象。

在曲式上包含了西方传统的三部曲式, 《郊外去》、《捉迷藏》、《节日舞》都是无可争议的对称三段体。而《跳绳》则是带引子的三段体。引子的用在中国音乐当中是相当普及的。

引子起源于宋元时期各种说唱艺术演唱时的第一个曲子的泛称。宋周密《武林旧事·车驾幸学》:“驾至纯礼坊, 随驾乐部, 参军色念致语, 杂剧色念口号, 起引子, 导驾至大成殿星门。”?戏曲中重要脚色登场时的第一个曲子, 大都介绍剧中的规定情境。如《琵琶记·高堂称庆》的《瑞鹤仙》, 《牡丹亭·游园》的《绕池游》。近代京剧等则常用有唱有念的韵文。今亦指某些乐曲的开始部分, 有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等作用。比如器乐曲《春江花月夜》, 二胡曲《光明行》等。

对于《捉迷藏》的曲式学术界争议较大, 人们大多数都认为是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也有人认为是有再现的复二部曲式, 魏廷格则认为是回旋曲式, 即A B A’C A”。我认为何不把它看作一段体。

关于单一曲牌的唱腔体式, 有二点值得注意。

a.多段歌词唱同一曲调时, 因词情表达的需要, 歌者往往将曲调加以变化重复, 有时这种变化还是很大的。

b.往往包含唱腔和过门二部分。伴奏除随腔托调外, 很重要的是演奏过门。过门是与歌唱部分相连接的器乐演奏部分。如前奏、间奏、尾奏等。在时调小曲的表演中, 伴奏者往往取歌调的最后一句充作前奏。当时调小曲向说唱音乐发展时, 则可能有更多的艺术加工。

中国音乐这种曲牌体音乐不断变化的特征, 按杨荫浏先生的话说, 曲牌在艺人手里, 是一个活的东西, 其变化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从一个旧有 (现有) 的曲调中, 变化出一个新的曲调, 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普遍的作曲方法。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讲到歌手张红红时, 曾提到有一个乐工新撰一曲, 是古曲《长命西河女》“加减其节奏, 颇有新声”。讲到琵琶手康昆仑演奏的是一首“新翻羽调《六幺》”。近代西方专业作曲观念传人以后, 中国人反而对民间传统的这种作曲方式不甚了解了。杨荫浏先生曾经说:“有好些深刻动人的歌曲、戏曲和器乐曲, 的确是这样从某些已有曲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四、民族技法的运用。

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统一的思想感情, 统一的整体构思需要统一的技法来实现, 《快乐的节日》则在和声的运用, 旋律的发展都做到了性质和形式的统一。

4.1.五声性的旋律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旋律是主要的表现手段, 五声音阶是区别于大小调式的基本手段。自由转调的手法更加避免了西方调性中的功能性转调。

中国钢琴音乐的旋律无论是旋法还是节奏, 大多有着鲜明的民族韵味——五声性。《郊外去》开始的旋律, 有人认为是民族性和弦的分解形式, 我们把每一小节的所有音排列起来, 不难看出是带变宫音的六声调式。《跳绳》则是一首完全的五声性作品。《捉迷藏》《节日舞》亦使然。《扑蝴蝶》是七声调式, 这使得运用民族的创作手法对七声音阶进行创作时, 并未失去民族特有的风格。

4.2.民族化的和声

和声是钢琴作品的基石, 对于和声的运用一直是中国作曲家探索中国钢琴语境的重要方面。《快乐的节日》对于三和弦的肢解、二、四度叠置, 都表现出了灵活多变而又富于创新的特点。如《郊外去》中的第九小节的低声部, 六度与二度的分解, 形成叠置, 表现出儿童一种乐观、喜悦之情。《跳绳》第十七小节低声部的四六度叠置, 表现出儿童戏耍、欢快的形象。再如《节日舞》都以二度、三度、五度的撞击之声表现出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气氛。

三度叠置的和声运用也是常见, 这既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性有依靠和声的功能性在动力上的倾向性、紧张度, 来弥补无声调性中可能拥有潜在的和声机能。在这首作品中, 和声上的功能性并不很强, 而多是对场景画面和情绪的描绘, 塑造一个个与标题相符的形象, 是对主题旋律的一种烘托。

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无论是作品的内容与结构, 旋律与和声的手法上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审美意识和民族风格, 民族意蕴等方面, 《快乐的节日》已经取得了十分宝贵经验, 作品在表现中国儿童天真活泼的童趣, 洗练的笔触, 特色的和声, 深厚的创作功底, 都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04) .

[2]晏文.浅谈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丁善德的“丁氏”思维[M].山西:黄河之声, 2009, (04) .

[3]黄雅云.浅谈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教学要点[M].宁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6) .

[4]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J].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03) .

上一篇:建筑公司建筑施工管理情况汇报下一篇:古诗中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