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2024-06-21

数学课题研究总结(精选9篇)

篇1: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我校课题组自2007年9月份开题以来,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发挥“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值今日,我们已欣喜地步入了“结题”阶段,上学期,我们仍然坚持以课题实验研究与反思为抓手,围绕关于《基于数学思考的的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进一步制订了内容详实、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理论学习、说课研讨、公开课研讨、课题实验月小结等活动。这标志着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了全校老师开展“重亲身体验、重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实施与反思阶段。下面就老师们的课题总结方面进行反馈。

一、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研究模式:

1、学期初,将上学期老师们的课题总结返还,同教研组一起交流学习上学期各自的课题总结(主要从经验、困惑两方面交流)并自己制定新学期课题研究的内容,教研室评定。全校学习优秀课题论文(刘艳萍、贾瑞红、赵安萍),并写学习体会于博客中,全校交流互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强针对性的研究引领老师们自觉思考、主动研究、共同探讨。让老师们尽早地进入了研究状态。

2、学期中,我们利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课堂教学、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都围绕自己的“课题”开展,每月上交一份课题研究小结或反思报告。

3、学期末,上交一学期以来的课题总结或报告。组际间学习与交流,并写出学习心得或体会(另附)集中学习优秀课题论文(仇建美、刘秀峰、高建萍),同时,也要写学习体会,并撰写到个人博客,进行全校大交流。

二、组际之间对课题研究学习后的小结。

一年级数学组(学五年级)的学习体会: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比重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五年级的三位老师从不同的侧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仇建美老师:明算理、知算法、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综合性、思考性,让学生在知识网络中计算,取得了举一反三的练习效果。

刘秀峰老师:正视错误,找出其错的原因,并有效利用计算中出现的典型错例,来进一步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如:审题习惯、打草稿的习惯、验算的习惯等。

李拴荣老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口算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研组(学六年级)的学习体会

“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通过学习六年级三位教师的经验论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杨秀萍老师:《在教学中多角度思维的培养》,多角度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杨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事例,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广。

赵金鱼老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浅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考试中所占分率较大,也最容易失分,一提到“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头痛,畏惧心理也随即产生,从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的举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见地。焦素萍老师:《解决问题中有效教学法的研究》学法指导是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

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以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它是小学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焦老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应用题中的经验,总结出“对比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优势,为我们以后的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提醒我们加强对比教学,无形中也教会学生要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去学习,这样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加清楚、透彻,解决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明确。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学一年级)的学习体会

一年级数学组的三位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的成果,现小结如下:

1、禹红卫老师的课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姿势、认真书写作业格式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方法多样,可行性强,促进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2、杨娇璞老师的课题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从以身试教、授之以渔两方面尝试的,其中听问训练、听写训练、指导姿势等做法值得借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3、王永生老师的课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加强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灵活、巧妙运用运算定律三方面阐述的,蚕食在后两方面所举的例子与低年级知识联系不够紧密。二年级(学四年级)课题论文学习体会:

1、刘艳萍:《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从“认真读题,组画符号、复述题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复述题意”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力和记忆力。而且在论述中能够联系数学实际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2、李永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它根据《课标》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主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组住活动,从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有效的整合解读教材,从而实现算法的多样化来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意识。

3、刘秀萍:《小学数学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等习惯,从而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不断掌握策略与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学二年级)学习体会1、20以内加减法是中高年级计算的基础,应该让学生在算理明、思路清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使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

2、要让学生正确计算,让学生弄清算理是关键,可以通过学具操作,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算理。

3、平时教学中应重视错题的分析,析错、改错、防错,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认真校对,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规范书写,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六年级数学教研组(学三年级)的学习体会

1、高建萍:她的论文能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论述,论点明确,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通过看论文例子就像看到她教学的情景一样,充满激情的导语和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了与学习有关愉悦的教学情景,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很有启发。

2、贾瑞红:在她的论文中真正看到了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的舵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举的例

子更是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实践,真实、实用。引起我们想实践的欲望。

3、刘彩花: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非常清晰明确。第一方面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个例子具体叙述了此方法及优点。第二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并用“从一个点引出的无数条射线共几个角”这个例子具体叙述了此方法及优点。第三方面是卡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并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具体叙述方法及优点。论文从三方面提供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是一篇结合自己教学所谈的论文,非常实实在在。

纵观这六个年级的学习情况,老师们都学习思考得认真、交流互动的热烈、心得体会有效。

三、整体反馈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从老师们的课题总结、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等,都可以看出,老师们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从2007年开始,经历的忐忑、茫然、摸索、尝试,到现在的有效实施,把数学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绩:

1、问题即课题,老师们的课题制定地切合自己的实际,目标性强,操作性强;

2、理论依据比较充分,理论学习认真、总结深刻;

3、解决问题的着力点鲜明、有实效。

表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过程性强、实效性大、突破方法明确、策略得当、可操作性强。是一个整体优化的教研组,课题研究总结和平时的教研工作相吻合,能善始善终,是一支研究型队伍。

不足:

1、虽然,老师们的研究点找得很好,但策略总结的不具体,或不明确。尽管也用了实例去证明或解释自己的研究点,但实证简单,策略不明。希望今后,老师们在总结时,多在策略与方法的叙述方面动笔墨。

2、个别老师的实例不是本年级的研究内容,有拼凑现象。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仇建美、高建平、刘秀峰

二等奖:杨姣璞、赵艳、付珍弟、贾瑞红、高丽峰、李永美、李拴荣、赵金鱼、四、下阶段(本学期)研究展望

经过前段的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顺利推进,并到了总结结题的最后阶段,汲取以往经验,结合研究现状,我们本学期开展如下“总结结题”工作:

1、根据多年来的课题研究经验,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研员上引领课,全校学习、反思、应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开学初,各教研组结合课题“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全册备课,找准本册内容要培养学生哪些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什么数学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基于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或数学方法。整体思考后,学习、实践、反思、再应用。

3、组织一次教师技能大赛,让老师们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后,展示自己的个人风采。

4、组织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以期从专项竞赛中,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

5、进一步探索、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课堂教学进行“当堂测评”,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同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

7、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结合“学导式”教学模式,上一节组内共研课。

8、整理总结自己的研究过程,并撰写博客(每月一篇)。(重点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当堂达标方面研究与思考)

9、思考自己研究的相关过程性资料如何收集整理并上报。

希望老师们能齐心协力,在课题结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研究中的收获与思考、研究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状况、研究所引起的新的启示与发展方向在本学期全面展示、尽显风采!

篇2: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指出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科知识,更应关注人,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追求人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体系,我们在《关注生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这个课题中,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引方向,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机会。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工作井然有序

课题研究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注意做好了各项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在学期初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实验中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学期末完成实验小结;并撰写优质教学案例、经验点滴、教学随笔等,并将各种实验资料分类装订、入档。这些课题研究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得课题研究得以顺利、正常地开展。

二、加强课题理论学习。

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通过学习,交流、总结、反思等系列活动,使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教育科研的课题来源于教学,更服务于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情景,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练的平台。我们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有效的催发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

三、建立课题组博客,加强资料积累。

课题研究材料记录了课题研究开展的全过程,它们既是成果,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了管理好这些资料并使之规范化,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要求,分工合作,统一格式,统一记录;分门别类地整理。我经常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及时上传到教育博客进行网络交流。

篇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总结

我认为,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需要讲究设计。可通过简单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为学生及时巩固提供方向;通过小结理清思路, 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握重点;通过归纳, 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 深化理解, 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总结预习

在每节课结束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要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课堂总结的巧妙安排, 使学生对本节所讲的内容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 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后,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 帮助学生学习。 (1) 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什么是对称轴? (3) 对称和平移、旋转有什么联系?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 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 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就在自己的身边, 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 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 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进入到“平移、旋转”中去,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进行了过渡和铺垫。

二、引申总结法

就是把所讲的内容引申, 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 更多领会和接触新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面积”一课的结尾时, 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各种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纸, 说说纸片的大小, 引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引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总结, 既巩固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又扩大了认识领域, 开拓了思路, 培养了学生分析、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三、游戏总结方式

一节课将要结束时, 安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游戏, 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 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问题式总结方式

在课堂结尾时, 教师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 提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 不作解答, 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思考、印证, 以造成悬念。或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4: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一、 分段函数的含义

所谓“分段函数”,习惯上指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对应法则的函数.对它应有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1) 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

(2)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二、分段函数的定义域

这类问题先求出各分段上的解,然后再合并,体现了“先分后合”的思想.

【例1】

设函数f(x)=2-x-1(x≤0),x12 (x>0),

若f(x0)>1,求x0的取值范围.

解:若x0≤0,则有2-x0-1>1,得x0<-1;若x0>0,则有 x12 0>1,得x0>1.综合可得x∈(-∞,-1)∪(1,+∞).

三、 求函数的值域

求函数的值域关键在于“对号入座”:即看清待求函数值的自变量所在区域,再用分段函数的定义即可解决.

【例2】 已知函数f(x)=x2+1,x∈[0,2];3x-1,x∈(2,4];11,x∈(4,+∞),

求函数f(x)的值域.

解:当x∈[0,2]时,f(x)∈[1,5];当x∈(2,4]时,f(x)∈(5,11];当x∈(4,+∞)时,f(x)=11.故函数f(x)的值域为[1,11].

四、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

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时,首先应确定自变量在定义域中所在的范围,然后按相应的对应法则求值.

【例3】 已知函数f(x)=2x(x<0),3(0≤x≤1),log13 x(x>1).

求f{f[f(a)]}(a<0)的值.

分析:f(x)是分段函数,要求f{f[f(a)]},需要确定f[f(a)]的取值范围,为此又需确定f(a)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所在定义域代入相应的解析式,逐步求解.

解 ∵a<0,∴f(a)=2a,∵0<2a<1,∴f[f(a)]=f(2a)=3,∵3>1,

∴f{f[f(a)]}=f(3)=log13 3=-12.

五、 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求分段函数解析式主要是指已知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图象或解析式,求此函数在另一区间上的解析式,常用解法是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等.

【例4】 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点(-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函数f(x)的表达式,并在图中作出其图象.

解:(1)当x≤-1时,设f(x)=x+b.∵射线过点(-2,0),∴0=-2+b,即b=2,∴f(x)=x+2.

(2)当-1

∴f(x)=-x2+2.

(3)当x≥1时,f(x)=-x+2.

综上可知,f(x)=x+1(x≤-1),2-x2(-1<x<1),-x+2(x≥1).

【例5】 已知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周期函数,周期T=5,函数y=f(x)(-1≤x≤1)是奇函数,又知y=f(x)在[0,1]上是一次函数,在[1,4]上是二次函数,且在x=2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5.

(1)证明:f(1)+f(4)=0;

(2)试求y=f(x),x∈[1,4]的解析式;

(3)试求y=f(x)在[4,9]上的解析式.

解:(1)证明:∵y=f(x)是以5为周期的周期函数,∴f(4)=f(4-5)=f(-1).又y=f(x)(-1≤x≤1)是奇函数,∴f(1)=-f(-1)=-f(4),∴f(1)+f(4)=0.

(2)当x∈[1,4]时,由题意,可设f(x)=a(x-2)2-5(a≠0),由f(1)+f(4)=0得a(1-2)2-5+a(4-2)2-5=0,解得a=2,∴f(x)=2(x-2)2-5(1≤x≤4).

(3)∵y=f(x)(-1≤x≤1)是奇函数,∴f(0)=-f(-0),∴f(0)=0.又y=f(x) (0≤x≤1)是一次函数,∴可设f(x)=kx(0≤x≤1).∵f(1)=2(1-2)2-5=-3,又f(1)=k?1=k,∴k=-3.∴当0≤x≤1时,f(x)=-3x;当-1≤x<0时,f(x)=-3x;当4≤x≤6时,-1≤x-5≤1,∴f(x)=f(x-5)=-3(x-5)=-3x+15,当6<x≤9时,1<x-5≤4,f(x)=f(x-5)=2[(x-5)-2]2-5=2(x-7)2-5.∴f(x)=

-3x+15(4≤x≤6),2(x-7)2-5(6<x≤9).

六、 求分段函数的最值

求分段函数的最值常用的方法有:(1)数形结合法;(2)逐段分析,再综合求解.

【例6】 求函数y=2x+3(x≤0),x+3(0<x≤1),-x+5(x>1)

的最大值.

解法1:先求每个分段区间上的最值,后比较求值.

当x≤0时,y=f(x)=2x+3,此时显然有ymax=f(0)=3;

当0

当x>1时,y=f(x)=-x+5,此时y无最大值.

比较可得当x=1时,ymax=4.

解法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由函数解析式可知,f(x)在x∈(-∞,0)上是单调递增的,在x∈(0,1)上也是递增的,而在x∈(1,+∞)上是递减的,

由f(x)的连续性可知,当x=1时,f(x)有最大值4.

解法3:

作函数y=f(x)的图像(如右图),显然当x=1时,ymax=4.

说明:分段函数的最值常用以上三种方法求得.

七、 判断分段函数的奇偶性

所谓函数的奇偶性是指整个函数的性质,首先其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然后要在全定义域上满足f(x)=f(-x)就是偶函数,f(x)=-f(-x)就是奇函数.一段是偶函数,一段是奇函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判断分段函数的奇偶性,应先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对x的值进行分类讨论.

【例7】 判断函数f(x)=12 x2+1(x>0),-12 x2-1(x<0)

的奇偶性.

解:当x >0时,-x<0 ,于是f(-x)=-12(-x)2-1=-12x2-1=-f(x); 当x <0时,-x >0,于是f (x)=-f (-x),∴f (x)为奇函数.

注: 当x>0时,检验f (-x)=-f(x),并不能说明f(x)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x>0,x<0均有f (-x)=-f (x)成立,二者缺一不可.

八、求分段函数的反函数

求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应先求出各个区间上的反函数及其定义域,再合并得到分段函数的反函数.

【例8】 求函数f(x)=x2-4(-2≤x<0),16-x2(0≤x<4)

的反函数.

解:当-2≤x<0时,y=x2-4∈(-4,0],由y=x2-4反解得x=-y+2,

故当-2≤x<0时,反函数为y=-x+2(-4<x≤0);

当0≤x<4时,y=16-x2∈(0,4],由y=16-x2反解得x=16-y2,

故当0≤x<4时,反函数为y=16-x2(0<x≤4).

所以函数f(x)的反函数为

f-1(x)=-x+2(-4<x≤0),16-x2(0<x≤4).

九、解分段函数不等式

【例9】 定义符号函数sgnx=1(x>0),0(x=0),-1(x<0),

则不等式x+2>(2x-1)sgnx的解集是 .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1)x>0,x+2>2x-1,

即0<x<3;

(2)x<0,x+2>(2x-1)-1,

解得-3+334 <x<-3+334

(3)x=0,x+2>(2x-1)0,

即x=0.

综上得{x|-3+334 <x<3}.

十、求分段函数的方程的解

【例10】 函数f(x)=x+6(x≤-2),x3(-2<x≤4)3x(x>4),

,解方程f(x)=3.

解:当x≤-2时,由f(x)=x+6=3得x=3;

当-2<x≤4时,由f(x)=x3=3得x=33;

当x>4时,由f(x)=3x=3得x=1,不合题意.

综上,方程f(x)=3的解为x=-3,或x=33.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涉及很多思想、方法,分段函数首先是函数,并且是一个函数,不是多个函数,其关键是根据各段解析式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来取对应的解析式,这样就要分段讨论、求解,即要重视分类讨论思想.

篇5: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卧龙小学

近一年来,我参加了小学数学“磨课”子课题《数学课堂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还是学生学到什么》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我就谈谈我最深的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会创新的切入点。如何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呢?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把握最近发展区,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态。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的《有几瓶牛奶》时,我就以笑笑数完牛奶遇到了难题,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做为导入,让孩子们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左边有5瓶牛奶,右边有9瓶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的问题?”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中去了。又如元仙妹老师上的《9的乘法口诀》,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屏幕显示校园,接着又看到一辆汽车运来了许多花卉。师:看到这些花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思考提出了:这些花有什么用?有几种品种?买来多少盆花?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引起好奇心,开启思维,引发探索,为下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架起了桥梁。(二)、教给质疑方法,防范于未然提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情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发质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解决,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地调动他们不断探索真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质疑,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

教师要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入手,把握知识之间联系,以此作为指导学生质疑的重点,做好示范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为今后学生学法迁移,独立质疑做好铺垫。例如:“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中的笔算部分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有五个知识点:乘数是两位数积不进位的乘法;乘数是两位数积有进位的乘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师在教“乘数是两数积的进位的乘法”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例题的特征、运算顺序、部分积的定位、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质疑,为后面学习多位数乘法质疑做好铺垫。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就可以对照“乘法是两、三位数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推,从而懂得从例题的特征、计算顺序、商的定位、怎样试商、被除数中间不够除怎么办、被除数末尾不够除怎么办等方面提问。

2、让学生把握要点,提高质疑水平

学生明确质疑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或问得恰到好处。因此,还要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一是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为值得怀疑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二是已经理解的学生可以提问,考考教师和同学;三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即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质疑,即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五是在“认知冲突”中找疑点,即新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矛盾冲突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六是大胆猜想、联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七是从课题、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定律和公式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提供发展潜在能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人机会得到锻炼,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里,就会为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倍增。

3、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出学生混淆的题型,以错误形式出现,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有可以防范于未然。

(三)、引导、类推、迁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篇6:数学组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数学组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弹指一挥间,我校省级“问题解决”数学课题‘教学方法应适应小学生主体地位变化的研究’从立项至今,已实验两年之久。虽然倍感艰辛,但每次领略到课题组成员在课堂实践中彰显的教学风采,着实便有“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欣慰感。下面,是我校课题组在本学期课研中的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课研中的问题探讨,并且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汇报交流课,课上既体现“关注个体差异”,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研究的重点,以“朴实、扎实”的课风,体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从“原生态”的教学风格中发现和谐或不和谐的“音符”,进而归纳,反思,提炼,升华,为老师导航,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及课研能力的提升。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们除了继续把前阶段各自的研究细化、深化外,同时,还根据前期的不足,及时调整、改进,从“开放课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形式入手,尊重个体,关注差异;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激活评价,激发兴趣。变“虚”为“实”;化“简”为“详”;或于“情动”处说出“精彩”,由“表”及“里”,充分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让开放性课堂更具实效性。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不断实验、促进实验成果的转化。

实验教师认真进行课后反思,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并形成研究论文,参与汇编,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学期,教师的教学反思本更厚重了,积累的教学案例更丰富了,论文、小结的内容更充实了。

篇7:数学课题阶段总结

《由问题设置促进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课例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2017年8月,我校数学组承担了香坊区教育学会“2017—2018学”小课题《由问题设置促进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课例研究》的任务,预计结题时间为2018年7月。课题从提出到操作眨眼间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学期,我们认真召开了课题报告会、重新审定了实验方案、查找了更多的相关资料、确定了试验方法、各课题组成员都能积极地将这一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并和大家一起探讨发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交流心得与收获。现在,我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一些想法和困惑,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一、理论研究过程: 1.教学交流,确定课题。

去年八月初,我校数学组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要研究“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方面的问题。经组内成员的多次讨论,设置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有宽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是针对当下初中学情的必要研究课题。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由问题设置促进小组合作的研究”。

2.课堂反思,提出问题.(1)问题过小、细、浅,重复昨天的旧知;

(2)问题流于形式,感觉是师生的课堂迎合,虽然教室里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无多大数学价值,浪费时间;

(3)问题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能力难以着手研究的问题,出现是毫无结果的“装形式”,不能将课本静态的生活情境转化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进行有效教学;(4)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单

一、枯燥,缺乏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问题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堂教学和学生数学发展水平的提升,似乎答非所问;(5)问题的质疑不能恰到好处地揭示探讨问题的核心价值;(6)问题内容含糊,不能通俗易懂,学生模不着头脑等。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已有认知上可探究,并且有探究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能实现组内质疑,组间争论的“真学习”的场面,是此次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3.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研究组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网络搜集、书藉整理、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认识到数学学科素养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与传统的教学要求是有很大区别。确保从根本上认识“问题设置”是小组高效合作的前提。

二、课例实践过程

以研究组成员段老师的课题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中两个活动为例:

活动一:

前后四人一组利用学具,合作交流,并运用不同的方法交流四边形的内角和.活动要求:

各小组汇报时说出你们的做法及得出相应结论的依据,并且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升交流意识,总结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各种方法进行分类、优化,选择出最佳方案,为活动二做准备。

活动二:

各小组在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中任意选择一个图形,前后四人一组利用学具合作交流,研究此图形的内角和.要求:汇报时说出你的做法及得出相应结论的依据.设计意图:

仿照活动一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式。

三、阶段反思过程

1.从学者的“学”的角度来反思

“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复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也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可以由学生已有知识转化可以得到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或在小组合作的组内交流的过程中又有明确的探究取向,如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是人文的价值等。

2.从教者的“教”的角度来反思

“有效问题”应当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在尝试引导环节中要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有效的问题的可控要为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服务。

3.从数学的“学科性”来反思,问题要具有可生性、开放性。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份更改条件下能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有不同的解法。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交流(2)课堂教学时还不能每个“问题设置”都精 2.改进措施

篇8:怎样进行数学学习总结

总结也是复习的一种手段, 可以从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出发, 在期中和学期结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或是把某个单元列成一个知识结构网进行单元总结, 或是就某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还有用比较的方法,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方面的总结, 等等.如何引导呢?现在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问题归类, 找出问题的解题规律

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时, 根据多项式的特点, 先用与它相应的方法.首先考虑有没有公因式提取.在公因式提取之后或是没有公因式提取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根据多项式的项数来确定因式分解的方法.

(一) 二项式

对于二项式通常考虑是否可用平方差、立方差、立方和公式, 如果上述公式都不可运用的情况下, 一般可运用添项, 再运用公式或分组分解的方法.

(二) 三项式

如果是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是二次三项式的用十字相乘法或求根公式, 当b2-4ac≥0, 且值不是完全平方数时, 用求根公式法.一般二次三项式可通用配方法.但比较麻烦, 如不是二次三项式, 也不符合完全平方式的, 就只有运用添项 (或拆项) , 再用分组或公式方法.如:x2+5x+6的分解用十字相乘法.因为b2-4ac=25-4×1×6=1, 值大于零且是完全平方数.如x2-5x+3用求根公式法.b2-4ac=25-12=13, 值大于零不是完全平方数, 如5x3-4x+1用拆项的方法5x3-5x+x+1后用分组分解的方法.又如:a3+a2-2可用添项的方法, a3+a2-1-1, 后用公式 (立方差、平方差) 公式分解.

(三) 四项式

四项式的因式分解, 可按“二二”型, 即二项二项分组, 或“三一”型分组.特殊的可拆或添项再分组.如:m2-mn+5n-5m用二二型分组, m2-n为一组, 5n-5m为一组.又如:4-x2+4xy-y2用三一型, 4- (x2-4xy+y2) .x3+6x2+11x+6可用拆项x3+6x2+5x+6x+6后x3+6x2+5x为一组, 6x+6又为一组.

(四) 五项式

五项式的因式分解可采用三二型分组, 有的把五项式的某一项拆成两项, 从而看成六项, 再分组, 如:3x4+3x3+4x2+x+1可令3x4+4x2+1为一组, 3x3+x为一组.也可以先拆项后分组3x4+3x3+4x2+x+1, 3x4+3x3+3x2为一组, x2+x+1为一组.

(五) 六项式

六项式的分解可按照“三三”型“三二一”型和“二二二”型分组分解, 如:

a2x2-2a2x+a2-x2+2x-1, a2x2-x2为一组, -2a2x+2x为一组, a2为一组, 这是“二二二”型分组.如:a2x2-2a2x+a2-x2+2x-1可用“三三”型分组, 即a2x2-2a2x+a2为一组, -x2+2x-1为一组, 又如:x2-2x+2xy-2y+y2-3可用“三二一”型分组, x2+2xy+y2为一组, -2x-2y为一组, -3为一组.

总之, 分解因式是复杂的, 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 根据多项式的形式和特点, 分解因式时采用不同的方法,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弄清知识结构, 搭设知识骨架

学完一章或一段完整的教材后做到反映联想, 提纲挈领, 投设知识框架, 掌握知识全貌.具体的方法是把知识成串、分类、列表等, 使之一目了然, 易于记忆.如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知识结构可这样做.

篇9: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那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愿望呢?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示一个已知输出数、输入数未知的计算盒,请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本领将输入数经过计算盒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状算图和算法流程图表示出输入数的变化过程;紧接着,又让学生动脑算算怎样求出输入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思考过程,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去,求输入数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密切联系学过的知识,为得出输入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点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对象,以便进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处于思维 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上一篇:“三谁”体会下一篇:高三年级月考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