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2024-09-01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精选9篇)

篇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我切实感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加入《数学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研究组以来,我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具体工作

1、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互渗透

3、坚持做好课题研究的反思小结工作。

4、与网络相结合,及时有效地获取网络资源,促进了课题研究。

二、研究体会

为了坚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按课题研究方案操作,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操作过程进行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粗浅体会:

1、重视在导入新课前激起探索欲望

问题情境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无限期望,使探究新知成为主体的无限需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我所创设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我创设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2、重视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架桥铺路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时,就会因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在这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注意精心创设问题,再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进而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就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进一步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更具有探索的价值。

3、重视在教学重难点处精心设计

越是知识的重难点处,越有探索的价值。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将方向明指,学生可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课题研究理念相违背。我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问题具备有效的探索性,让学生有效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4、重视在思维困惑处适时点拨

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问题,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思维困惑点上,这样的问题才具探究价值。我让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形式,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而发现或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索的方法。我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深入研究提问题的艺术,切实提出符合课堂需求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重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是明显的提升,但随之出现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如以前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问题,有待我今后进一步的去探索。

篇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在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之际,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题研究。研究历程中,我们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学习问题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一、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均是中心校领导、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不但认真制定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还具体参与到研究当中。对于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课例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各方面均全程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执着地追求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课题组还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上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学成回来后进行书面汇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共享学习收获,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教师们指明教改的方向。为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促教育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学校还有针对性地订阅和购进了一些科研刊物和课改书籍向全体教师开放。

二、认真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在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我们的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课题负责人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专注自主学习,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积累业务知识,并做好业务笔记。

3、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活动。制出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在各班开展调查活动,最后汇总并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

4、在第一阶段,课题组成员坚持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坚持集体设计、实施于课堂、教学反思、师生评价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了不少研讨课,并撰写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心得。课题组全体成员观摩、研讨、修改后再次教学,熟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导学的教学流程,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5、学期末组织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课题撰写了教学设计、教学论文。

6、初步建立较规范的研究档案。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三、预期研究成果初见成效

1、充实了理论,转变了师生观念。重视学生,调动和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上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特征,解决了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形成课题研究的共识,初步确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框架结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阶段的探索研究活动,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教师对课题采取怀疑的态度,未能行动,不敢大胆舍弃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2、导学案设计的量不合理,导学案量重,课堂时间如果把握不合理,就会造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

篇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目前, 如果我们走进高中政治课堂就不难发现, 受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和教师评价模式限制,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管理者和负责人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改革成本。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成绩,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各阶段的老师也考虑自己的改革成本, 导致我们高中老师进入课堂就可以发现,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 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 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 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 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 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 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题。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从定位角度分析, 罗杰斯的理论已经把教师的职责定性、定位了, 这和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不相符的, 这其实为我们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却又与我们的初衷不相违背。认为, 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与学生坦诚相见, 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 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 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粗浅探索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 其中学生应该是主要矛盾。我们学校的政治组同仁们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 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活动形式和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形式, 确定了“自学探索———交流、展示———互助解决——反馈总结———练习巩固”的课堂探究学习基本结构。

自学探索。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设计这一程序要注意以下几点:“自学探索”的中心是学生, 教师指导以此为前提;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自主探索提纲, 指导探索内容、目标、课题以及探索中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工具、实验手段等, 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与帮助;探索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而选择, 分为一节课的内容、一个单元的内容、一个专题的内容、一个学期的内容等;课题设计要有开放性、答案有多维性;提出所用时间的要求及解答课题的建议;自主探索提纲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具有层次性。

交流、展示。该程序既是“自学交流, 当堂训练”的第二步骤, 又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采用同桌交流、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以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和归纳力对学生“自学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归纳, 依据教学任务, 明确教学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 创设教学情景, 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自学探究”过程与结果, 并使之升华。这一程序的操作应注意:采用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 是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呈现自己“自学探究”过程、结果的机会;教师采用多种教法包括传统的教法, 是为了创设让学生“反思”自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情景;教师的讲解具有随机性、精确性, 所用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一程序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不断深化对“自学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认识, 达到或接近教学目标。

互助解决。是指学习主体、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互助解决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互助解决, 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实现知识的内化。

反馈总结。该程序的基本要义是:将师生互助解决共研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 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师生共同设计练习, 练习内容要具有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操作该程序应当注意:该程序要求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即当堂完成练习;该程序中仍有较强的主体互动, 即学生问、解疑, 继续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练习状况;练习情况有当堂矫正;布置下一节课“互助解决提纲”。

练习巩固。一部分教学内容完成后, 就要进行反馈性评价, 目的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性评价之后是矫正学习, 对未达到评价标准的学生进行补偿学习;矫正学习后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要采用激励评价, 评价时让学生自评、互评, 大家总结, 教师补充, 及时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四、结语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 机会成本的存在让任何人都有所顾忌, 我们也是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进行的很缓慢, 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个道路上我们可能有失败, 只要坚持下去, 总会有收获的。

摘要:《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角度入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即重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篇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 学习方式 转变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学生长期以来习惯的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因此,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去掌握知识,越来越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我们的英语课堂应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中英语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学习英语多为表层兴趣——英语本身的新鲜和学生好奇的心理能够吸引他们进行英语学习与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学习知识难度的逐渐增大和学习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掉队,有的甚至开始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经常参与孩子们的讨论、活动,和孩子们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玩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实践。让每个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展现自己的长处,共同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二、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托。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并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以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依据教材,在备课中合理地联想,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利用电脑进行悬念导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动画。教师点击鼠标时,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我们让学生们在组内讨论,猜猜发生了什么,用英文说出来或表演出来。学生们的猜测涉及面很广,而且所用语言也很丰富。他们丰富的想象、积极的参与、惟妙惟肖的表演,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愉快的气氛。这样既达到了学用英语的目的,又满足了他们的兴趣。

三、创设真实情景,营造英语氛围,激发学习主动性

转变学生单纯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动口等自主学习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课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好动、情感易变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不能积极参与,而学生是否能真正卷入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利用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有其深厚的知识背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和背景知识,才能更全面地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在英语课上教师要尽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当圣诞来临之即,把和圣诞有关的词汇教给学生,把圣诞节的由来、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告诉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充分体验圣诞气氛;和学生一起过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这些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拓展知识面,也有利于帮助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进行项目制作,感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建议,提高学生学用英语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英语,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获得英语学习活动的经验。

五、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加强交流合作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调查、采访。例如对组内同学及父母出生地、日期、家庭地址等的调查,对同学假期活动的采访,对于拯救地球措施的调查等。在英语课上为学生创设情景、留足空间,引导学生合理推测、观察、查询、总结、与他人讨论并表演出来,以获得理想效果。教师鼓励他们的见解,对调查、采访的各种过程与结果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表演或叙述出调查、采访的过程和结果,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总结他人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受和经验。他们将自己获得的感受、经验与同学分享和沟通,促进了合作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六、将兴趣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教师应进一步拓宽英语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兴趣、主动学习的平台。

篇5: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凤翔中学课题组

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是我校配合新课改的实施申报的《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的实施给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发现并解决了我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市高中新课改提供积极的指导意见,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也为了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稳步向纵深推进,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现就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前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准确选定课题,奠定研究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凝练和总结,是提高学科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学习方式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学科特点而提炼总结出的独特的实用有效学习途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学工作最微观的子系统,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入手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稳步开展、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认为:需要将我们研究内涵进行浓缩和聚焦,找到一个能尽快发挥作用的,能在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东西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这既是实现我们改革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教育科研效益的需要。于是针对目前高中课程改革教学途径方法正在探索,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亟待整体构建的现状,经过深入论证,思路逐步清晰,研究措施和具体做法的取向日益集中,最后将研究课题确定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以此为突破口,明确思想,理清思路,分步实施,整体构建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优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明确课题内涵,把握研究灵魂

课题选好之后,我们就抓全体课题参与者的理论学习和认识提高,并对研究进程中起灵魂作用的课题基本内涵进行统一的界定,以此规范大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行为,为最终实现研究目标提供最基本的保证。通过对课题内涵的科学分析,我们确定了几个研究内容:一是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更新研究。二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三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五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界定了课题基本内涵,也就弄清了研究所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就找准了各种研究措施施加影响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那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推进适应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立足校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人才、智力、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创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作为教育科学的应用性研究,我们意识到并不是要验证、修证或者否定上述假设,而要在上述假设的引导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使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一点成为我们研究的根本和全体研究参与者的共同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使我们的研究过程成为边探索、边完善、边总结、边升华的逐渐积累过程,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材料,也涉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等实践成果。

(三)加强课题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自课题开题以来,学校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学校有关教育科研的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研究商讨子课题的立项、选题、实施等科研工作,统一思想,聚合智慧,促进了课题的深入研究。刘校长亲自挂帅深入教育科研一线指导课题研究,鼓舞士气;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科研工作,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尽快给予有效的解决,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

(四)落实研究措施,抓住研究核心

研究措施的确立,我们充分考虑了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学校情况的针对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分析讨论和集思广益。从现代教育学、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献等多角度论证,使其具有确实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主要抓好了措施的落实。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树立校本教研理念,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校本教研作为建立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学校大兴学习之风,围绕校本教研,通过专题宣讲、观看录像、交流心得等方法,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学习和讨论,让全体教师明确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常规工作,是教师的工作、生活方式,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把素质当追求,把教学当艺术,把教研当习惯”,实现由“教书匠”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确立了“积极进取,全面开展,稳妥推进”的课题研究方针,从而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短时间内全面起步,稳步发展。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优化校本教研机制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学校突出“观念求新,要求从严,过程从细,方法求活,效果求实”的教研管理特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教研计划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课改工程制度、教研探究制度、教研交流制度等。为了加强教学反思和同伴互助,我们制定了《教学反思制度》和《周说课研讨制度》。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建立《教育教学反思录》,使教师克服了反思中“茫、窄、浅、散、浮”的特点,形成“反思是最好的学习研究方法”的共识,达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的自觉转化。

为了探讨说课教学的有效策略,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一人执笔写出教案——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把周说课研讨式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主要形式,把相互间的听课、评课、导课作为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起到及时改进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的合力作用,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3、以课题牵动课改,以课改促进质量。

我们把开展以“突破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群研究作为该课题的重要内容。经过归类、统计和筛选,把大家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重要问题“如何突破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落实作业、套题训练”作为主要子课题确定下来。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研究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五个一”工程,即:上一节示范课,贯穿课题思想;备一份优质教案,体现课题理论;制作一个优秀课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带一个徒弟拜一个师傅,互相激励提高。并以学科组为单位分三个层面举行全校性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是教学能手的示范课;二是中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三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使课题研究直接走进课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教研改进教学,用教学引领教研。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系列研究活动实施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几点措施》,调控课题研究的方向。经过大量实践,我们确立了“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结论即成果,成果即成长”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思维模式。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2008年4月至今,经过不到两学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1、通过多种渠道 和途径的学习和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的更新。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有效化的趋势。

3、初步形成了能够较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的同时,我校教师注重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改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先后写出三十多篇新课改方面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心得。

三、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我校的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即试点运作阶段。其主要工作如下:

(1)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研究领域,对研究成果先在小范围内实验,以便及时及时总结。

(2)及时检查并调控矫正,修订理论中不足方面。

(3)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组织所有研究组成员对研究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交流。

(4)为及时大面积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推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四、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我们的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我校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课改实验,已有教改经验和有效做法,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与整合,运用与我校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同时根据我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等实践问题,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我校的高中课改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校本教研等方面,努力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特色,为进一步搞好高中新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凤翔中学课题组

篇6: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自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全国38个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已相应展开,20个学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已首次在实验区使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与影响。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笔者发现,其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二、作为一项复杂、重要、紧迫的系统工程,我们之所以把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最终定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视之为改革成败的首要标志,这是对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整合思维的结果。1.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从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来看,也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对照这一要求,无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进展和成效都有着明显差距。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可能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尤为突出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落后、机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为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进一步积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2.人类社会已告别农业经济,并越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当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迅速而清醒地意识到新经济模式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变化和严峻挑战,如何抓住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机遇,顺利完成我国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教育,作为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支撑体系与动力系统,理应首先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作出敏锐的反应。显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观念的、行为的变革与创新,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与功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应答。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不再依靠书本和老师的讲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一下子被克服。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原先固定老师、固定班级、固定内容、固定速度、固定标准的单向的学习格局将彻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并已迅速普及的网上学习。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为中介,在自主筛选、合理接受、科学加工、适时反馈的信息传输中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全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4.我国已正式加入WTO,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伴随我国教育服务业更为深入地纳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WTO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启迪新的思维,同时也给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增添新的内涵和动力。这将有利于我们在WTO的规则范围内构建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确立起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和学习观,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自身的发展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两基”任务的完成,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成果的取得都给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好的机会。这需要我国中小学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必然抉择。三、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本次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将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1.基于合作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2.基于问题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3.基于实践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定然以实践为依托。4.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定这一属性,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认识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赖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认识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认识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丧失殆尽。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探究学习常出现一些误解。一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二是对探究学习的泛化。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但又不能机械理解为整个学习活动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其实,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5.基于个性的学习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简单地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愚蠢的。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有时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一个班集体或组织,要保证其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成员之间就得遵守最低限度的规则。必要时,还要统一步调,统一行动。这未必就是轻视或压抑个性。6.基于对话的学习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极其平凡的字眼,原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从国际事务

[1][2]下一页

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已成为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即将和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这种对话主体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并将之与对话的实质相比照,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即对话。换言之,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并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精神、对话意识的淡化与失却。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将一种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传输给学生。由于师生知识、年龄、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学生的学习被迫成为一种“注入式”、“接受式”的学习。虽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形式上的对话,但几乎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精神状态的对话。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发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接纳,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必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较好的落实。7.基于网络的学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成为现实。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大信息量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在新的理论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扶持学生生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要求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检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主与辅、多与少、人与机、虚与实等关系,追求网络技术的人本化应用,使学生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篇7: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落实“三学五步”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

五年级组

李英屏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我校的“三学五步”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之上的,一个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努力贯彻“三学”思想,落实“五步”模式,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熟读深思子自明——自主学习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现这样的一句话:“要使学生终生受益,就要教给学生自找水源的方法。”这句话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悟”的基础,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a、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激发读的兴趣。

b、根据兴趣自由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在读法上可自由选择,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c、检查效果汇报读。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

2、自悟,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要改变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教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交流的环节中,学生要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例如《草船借箭》一文,问起学生最佩服谁,就不能只求“标准”答案——诸葛亮。学生只要根据理解说出自己的道理,(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教师就应对学生的敢于表达给予肯定。

(二)、青山正补墙头绿——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由几名成员组成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为标准的学习模式。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合作。合作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成为一种品质。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和学生一同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生生合作——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

建立小组合作的学习机制,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扩大了交流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成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产生一系列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运用小组合作练习,还能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讨论给李大钊纪念馆写留言,学生集思广益,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都写出了很感人的话语。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得到了锻炼。

2、师生合作——体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也要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交流,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习伙伴”。当然,同时还要关注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交流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强化主动探究的自觉性,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1、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在班级内,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地肯定并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及时予以评价,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如引导学生可从文章的课题和重点句入手来提问。

2、丰富的语文活动中激发探究。

利用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形式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量,更多、更广地去探求、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编排课本剧、续写故事结尾又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的基础上去探求自己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篇8: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传统高中数学教育中, 为了升学考试而普遍采用的填鸭式、被动接受式、重复机械训练式等学习方式, 严重窒息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创造性.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 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 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自2008年秋季起, 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 作者在所在普通高中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研究.本论文主要探讨现行新课程体系下,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及其如何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调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课堂观察、试验对比的方法, 分析学生在新旧课程标准体系下, 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下表.

经调查和实验发现, 在学生提问—课本知识质疑、作业完成—自主完成情况、成绩测试—及格率等指标, 实验班学生与传统班学生所占比率相差不大, 这反映出, 采用新课程标准后, 学生在基础知识点掌握上并没有削弱.在学生提问—创新问题质疑指标, 学生所占比率由8%提高到20%;在作业完成—新解题方法使用指标, 学生所占比率由14%提高到22%;在成绩测试—优秀率指标, 学生所占比率由12%提高到20%, 这反映出, 采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班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创新思维、联系实际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三、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对策措施

1.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好数学转变为关注学生怎么学好数学, 从重视学生的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参与者, 一个引导者.

(2) 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新规律的强烈欲望和热情.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使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不断地从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出新问题.

(3) 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究的时空条件, 使学生“可问”.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留足自主思考、提问、练习的时间.同时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这部分时间, 而不是学生看半节课书, 教师讲半节课.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方案, 将自主学习时间融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 引导方法, 使学生“会问”.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往往不得要领, 有时浅显幼稚, 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 不厌其烦,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2.通过改变教学评价, 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1) 变重视结论评价为重视过程评价.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唯一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的激励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课堂中, 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肯定、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信息.这种激励性的过程评价, 更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 注重学生学习的内需, 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参与者、协作者.学生走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第一线, 需要具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潜能认识不足, 自信心脆弱.教师教学中要设法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 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能行”.

(3) 重视实践, 倡导合作.数学不同于其他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 都可以小组学习等形式让每一名学生参与进来, 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果.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不仅提高了学习水平, 也减轻了教学负担.

(4) 充分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使抽象的、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化.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举办数学课件观摩、评比活动等, 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总结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开展基于在数学拓展课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

数学拓展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课下参加社会实践等,改变了以往数学课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数学拓展课的学习方式是灵活的,不同的拓展课学习方式的选取也不同。拓展课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活动、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有趣的实用的数学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有动脑、动手的特点,学生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创造,所以,数学拓展课既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转变。

本文将通过展示数学拓展课的教学实践,反映在“依托数学拓展课,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构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把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其中二名优等生,两名学习困难生,二名中等生,要求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小组每位成员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各自有明确分工和任务,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莫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比如我在九年级上期“初中数学化归思想”这节拓展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上网查资料的自学任务:

课前自主学习的设置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归思想的认知,同时也为课堂合作交流打下基础。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外部条件。

二、课堂展示交流,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

适当的小组展示不仅是对前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后一阶段学习学生学习动机的无形激发。教师在落实学生自学完成情况的同时,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创设具體的教学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打开思维的闸门,为下一阶段自主探究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课堂上的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还以拓展课“初中数学化归思想”为例

四、动手创造,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我在七年级下期拓展课“利用轴对称进行图形设计”带领学生衣服。

学生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衣服,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感受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在“玩”中学到,转变了学生以往学数学的方式和观念。

五,激发兴趣,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主动去求知。

我在七年级上期拓展课“数学中的数字黑洞现象”中,带领学生感受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学生在了解“123”黑洞, “水仙花”黑洞, 验证角谷猜想之后,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意思品质。有一位同学在做“3x+1”游戏时,选取数字25进行验证,结果经过26次运算时,终于找到“421”黑洞,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细心、耐心。这节数学拓展还激发了学生对宇宙黑洞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会有“黑洞”?“黑洞”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黑洞的吸引力极强?学生充满好奇。数学拓展课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六、在数学拓展课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效果明显

在开展在数学拓展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以来,试验班级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改进,数学成绩整体也有很大提高,涌现一批数学尖子生,在中招考试中,取得119分的成绩。而按原方式上课的班级,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依托数学拓展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可行的。

上一篇:大学生简历英文自我评价下一篇:学校后勤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