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2024-06-03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精选9篇)

篇1: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1.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29-30

(1)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等。

(3)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船政学堂的内容要结合乡土历史。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北: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P35: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P37:18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3. 武昌起义。

北P41: 19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P42:此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4.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北P40: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

P43:1911年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P43:辛亥革命胜利意义: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6.陈独秀、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P45: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P46: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篇2: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历史近代史知识总结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联系乡土历史)

北:P3: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2.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结果

北:P4: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P5: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识图:“焚烧后的圆明园”。北:P8:1860年,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北:P10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结合乡土历史)

P12: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6.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北P16: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壮烈牺牲。

7.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北P22: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向北京进犯。于1900年8月中旬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8.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北P5: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9.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北P18: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0.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北P22:条约规定:(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历史近代史知识总结2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7、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揭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革命

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3、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事件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是——南昌起义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1、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南京解放

23、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4、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事件是或者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事件或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25、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6、标志着地主阶级被消灭的事件是或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27、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事件是或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29、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事件是或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端的事件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0、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历史近代史知识总结31、鸦片贸易

(1)目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2)危害:①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朝财政危机;②损害中国人身心健康;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削弱军队战斗力。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1840年6月,英军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5、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掠后放火烧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北方 150多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⑶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7、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妄图分裂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1876年他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回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塞,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9、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邓世昌带率全舰官兵英勇抗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10、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内容:淸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设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1、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 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交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2、《辛丑条约》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当保;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代表人物有:中央的奕訢,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4、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实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一批民用工业。

15、评价洋务运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

进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6、1895年梁启超、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898年6——9月所进行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流血牺牲。

17、戊戌变法的内容

(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4)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抵抗列强入侵)。

18、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9、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革命团体是同盟会,总理是孙中山,机关刊物《民报》,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20、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21、1912年2月,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不久他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22、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3、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两大旗帜,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24、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起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5、近代中国人所进行的四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活动是:洋务运动(经济上--学习先进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文化上--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26、四次探索活动失败反思: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

27、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学生们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

28、五四运动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运动。

29、五四运动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精神:不妥协的爱国主义

精神、追求民主科学的执著精神、承担历史责任的英勇精神。

30、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党的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党纲,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篇3: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一、关于文化史部分的不足与补正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思路中, 指出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 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 但是, 世界现代史部分的课程内容, 却着重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 忽略文化, 特别是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内容, 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

在世界现代史的概述部分, 提及政治、经济的重要性, 也指明多元文化的出现, 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中, 却忽略文化层次的知识。

课程内容概述部分, 世界现代史强调“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 体现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是“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 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经济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科技带来的变化, 还应体现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 经济与政治、文化都是相互影响的, 经济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在文化中有所体现, 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丝毫没有涉及。

世界现代史的后半部分, 强调“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 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没有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一部分, 依然在强调 “通过学习……增强国际意识, 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文明成果包括多方面内容, 文学与艺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各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 还要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世界上的优秀文化, 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各方面的内容, 而在具体内容中对这些丝毫没有涉及。

世界现代史部分的着重点在政治、经济方面, 而对于文化层面的知识却不够重视, 这不得不说是欠缺之处。

课标的课程内容在概述中多次提到多元文化, 但在具体的内容中却忽略文化部分的知识, 那文化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道:“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 同时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 ” (1) 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必然包含文化的多样性。 因而作为世界史, 也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作为现代史, 在这一阶段, 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文化繁荣, 给人们的精神及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更应该关注到文学艺术与科技的成果。“人类文明史”不等于“某个区域的文明史” (2) 。 同样的, “人类文明史”绝不是某个领域的文明史, 它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层面, 还包括思想文化层面。 特别是作为世界现代史, 多元文化发展, 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的名词,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提到: 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每个民族的文化、 文学与艺术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实的社会与人的精神。 因此, 文化史部分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针对课标中忽略文化知识的不当, 在编写教材的时候, 可以在教材中相对应的时期, 以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或者小字等形式进行补充, 或者在教材最后以学习探究的形式, 补充文学与艺术, 作为活动课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了解, 让世界史变得更全面、完整。 以课标内容为主要依据, 考虑到编写教材过程中的篇幅限制, 为了更全面地表现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可以将文学与艺术作为探究增加在主体内容之后, 以学习探究的形式进行补充。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现代史上的文学名著、艺术名画、代表性音乐及电影名作。 增强国际意识, 用开放的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更好地认识世界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

二、二战后美国介绍的缺乏与补正

二战后的课程内容, 涉及欧洲的联合、日本的经济、苏联模式、亚非国家的崛起, 对于美国, 只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部分直接提到美国, 总的来看, 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中心时代, 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对峙和争霸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二战后, “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拥有极大的优势, 从战前的一个美洲国家一跃而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 (3) 。 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国挂钩, 并保持固定汇率,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1947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6.4%, 外贸出口占32.5%, 黄金储备占世界储备的2/3。从20世纪50年代起,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高速发展进程首先就从美国开始” (4) 。

除了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外, 在科技上美国遥遥领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 并以美国为中心。 1945年, 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2年底, 美国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人类从此进入原子能时代;1969年,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这是人类第一次迈入太空;1981年, 美国研制成功第一架航天飞机, 这些成就对于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并企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二战后, 谈现代史必然离不开美国, 而课标中却缺乏对美国的介绍。 因此, 在教材编写中, 可以适当加入对美国的介绍。课标对二战后的要求有: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这些知识点可以整合, 并将美国的介绍作为一课融入进去, 在“两极格局下的竞争”这一个主题下形成一个单元, 可以将两极的出现与对峙作为一课, 对应两极格局。 美国与苏联各设一课, 解析二战后这两个大国的发展。 最后, 突出“竞争”这一主题, 介绍欧洲联合、日本发展及亚非拉等力量的崛起。

三、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 逻辑混乱的不足与补正

课程内容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安排知识点, 时序性是历史的一个特点, 对于编写教材来说, 在关注历史时序性的同时, 还应注意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以适应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课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知识的罗列, 虽然遵守时序性的历史特点, 但是在主题的一致及内容的衔接上存在不足。

例如:在课程内容的前四点,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这一知识点是关于一战的, 即战争爆发前的背景、战争过程、结果。 第二个知识点“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意义”, 也是一战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重点在俄国的十月革命。 第三个知识点“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此为一战后的内容, 是列强在战后重新瓜分世界、建立的新的国际政治新体系。 前三个知识点均与一战有关, 但是十月革命这一知识点夹杂在一战及战后新秩序中, 显得很突兀, 关联度不强。 而第四个知识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是关于苏联十月革命后,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很显然,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关联度较高, 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放在一起更合适。

因此, 在编写历史教材的时候, 要以时序性为准则, 同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内容的衔接, 以适应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历史知识内容繁多, 涉及多个国家地区、任务、重大事件, 若合理调整, 有利于更好地突出核心知识, 使之更系统化, 更清晰、明了, 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 方便教师教学。 因此, 以课标为纲, 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是有必要的。

在编写教材时, 此部分可以做一些调整, 使单元中的几课内容有主题上的相关性, 体现其内在联系, 便于统一, 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对于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考察。 第一单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 包括原因、过程及战争影响。 将第二个知识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放入一个单元。

对内容标准中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灵活地处理课程内容的关系, 处理好单元主题与单元下具体课题的关系, 处理好一课的主题与一课中各子目的关系, 进行单元内容的重组。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 是编订教材的重要依据, 课标虽然较2001版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 缺少文学艺术, 文化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的精神, 这是社会状态,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 可以在编写教材时以探究的形式补充;其次, 美国在现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 直至今日仍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 而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 对此, 可以在教材编写时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科技的发展加入, 更科学地展现现代史;最后, 课标是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 虽然符合历史的基本特点, 但是逻辑会显得有些混乱, 不易于初中生的理解, 因此, 在教材编写时, 可以对知识重新整合, 使之更系统化、整体化。

摘要:本文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世界现代史部分进行解读, 指出其中的三点不足:一是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 缺少文学艺术;二是美国在现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 而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三是课标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 以致逻辑有些混乱, 针对这三点不足提出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补充, 对知识重新整合, 以弥补课标中的不足, 更好地诠释世界现代史的重要进程, 方便教与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标不足,课标补正,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孙颖, 黄光耀, 主编.世界当代史[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篇4: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兴起

1、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7世纪上半期开始,欧洲国家通过革命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推动了各部门的机械化,出现了近代工业,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增加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血腥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广泛应用,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导致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不仅迅速扭转了当时的战局,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

1、随着14、15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适应资产阶级要求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的需要,这样就有了以宣扬人文主义为内容的文艺复兴。

2、法国资产阶级为谋取利益,不断地发动战争,征服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又远征俄罗斯,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拿破仑五次大败反法联盟,而成为欧洲霸主。他颁布了《民法典》,把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典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由此可见,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带有与英、俄等国争霸和侵略。奴役弱小民族国家的非正义性,但同时有力地保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扩展。

3、19世纪中期出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创立,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美国南北战争。出现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要求改善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更多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和美国三国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640~1689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1640年新议会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爆发;1645年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1649年处死国王,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

篇5: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

2.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3.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4. 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形式。

5.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6.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7. 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8.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客观上,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瓦解作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9. 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其产品不是商品,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

10. 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11. 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兴起。

12.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13.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14. 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又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15.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16.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17. 1927~1936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19. 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发展必然会促使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发展壮大,必然会对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产生瓦解作用,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20.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多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而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1. 官僚资本主义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压迫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篇6: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点

(1)阶段特征

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主要侵华方式

①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③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④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反动政府等。

⑤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篇7:高一历史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点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篇8: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历史知识

自古以来, 语文包含着历史, 历史包含着语文, 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 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 在语文教学中, 有很多的课文内容都与我国的历史有关。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历史, 那么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 很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像《七律·长征》就是以长征为历史背景, 《陈涉世家》则主要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长征的历史背景, 说明了作者虽然面对重重困难, 但是表明一定要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的中心思想。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为历史背景, 说明了农民不堪忍受当时统治者的残暴, 想要争取自身自由与生活美好的愿望。像《纪念白求恩》一文, 是以我国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学生对于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章中, 白求恩在抢救一名伤员的时候, 皮手套被划破, 透过受伤的手指, 不幸感染为败血症, 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 在河北省完县黄石口村逝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 与实际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就会理解《纪念白求恩》一文的中心内容, 主要是为了讴歌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又如, 吴晗的《谈骨气》, 课文中运用了三个历史事实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 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例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同一观点, 其目的是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 做有骨气的人。因此, 学生在学习诸如上述类型的课文的时候, 可以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 这样, 在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方面更加容易一些。

二、利用历史知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 利用历史知识, 能够充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像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 我们如果了解陶渊明当时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就能够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陶渊明处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 对现实极为不满。因此,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因此, 我们可以了解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希望处在一个和平的盛世里, 使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的人。又如, 我们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学生如果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 再结合诗歌的内容, 就比较容易把握杜甫的人物性格特点了。唐肃宗乾元二年, 由于关中地区闹饥灾, 民不聊生。杜甫辗转到四川。并且在亲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 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 这种表面上的安逸, 掩饰不住他的贫穷, 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 让他面对现实, 让他忧思, 杜甫是一个关心时事, 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诗人。由此可见, 我们在进行课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运用历史知识, 能够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 有利于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利用历史知识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用历史知识,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教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 了解华夏文明。而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 恰恰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如果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就能够对我国古代先人在带兵作战中的聪明智慧有所领悟。如果学生对唐代历史有所了解, 那么一定会充分理解为何在唐代会出现一大批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优秀诗人。如果学生对清代末年的历史有所了解, 就能够知道为什么频频有先进思想的人领导起义, 实行变法。因此,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 能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 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古文的理解和学习,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进步。

篇9:彰显初中历史隐性知识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隐性知识 感受性学习 课本资源 平台

英国的波兰尼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用书面文字、地图或公式来系统表述的是显性知识;隐含着只能意会,较难系统表述的知识,如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学科知识的思维和方法,知识的系统化,解题的能力等,叫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些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又叫感受性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后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隐性知识的感受性学习提供了操作的平台。

我校现在所使用的初中历史北师大版教材提供了许多生动、活泼、可读性强的历史知识,不仅使教材更加生动,更重要的是使用新教材研究设计有效的学习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将原本静态的封闭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思维作用下的阅读、讨论、操作、表演等具体行为,使隐性知识明朗化,让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的再创造,因而此套教材更便于初中学生进行感受性学习,让我们有了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下面就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中感受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教学中的体会。

一、运用课本资源,创设情景,感受历史,为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的源泉,今天的想象就是明天的创造。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我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资源,虚拟历史情景,想象假如我是唐朝的一位读书人,我的一天怎样度过。学生通过对唐人生活的想象,感受盛唐时期,科举制度推动唐朝出现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所焕发出的生机勃发的活力、唐人的博大胸禁、自由豪放的精神,唐朝的富足等,把众多零散的知识用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丰富想象力的平台,培养现代中学生奋发向上,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奠定了基础。

在创设情景,感受历史,培养想象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准确,适时巧妙地纠正学生某些史实的错误,起到一种积极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虚拟的角色情境中,感受历史,整合活用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整合课本资源,举办竞赛、历史剧表演和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感受历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信心

七年级上册涉及众多历史成语故事,学完本册后,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为四组,我指导各组共同合作将搜集的历史成语故事进行整合,整合内容分三大模块(即每一组选派代表讲一个历史成语故事、抢答题、必答题),制作成集图、文、音乐、录像片段并茂的历史课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成语故事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七年级上册也涉及众多的历史名人,其中生活在东汉末年,被称为“神医”的华佗在今天民间影响很大,人们称赞某位医生医术高明时,在旌旗或牌匾上写有“华佗再世”的颂词。为了让学生对华佗的医术有更深刻的感受,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十七课的内容和《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曹操治病的故事编写了一部历史剧《神医华佗》,通过学生对两幕历史剧《华佗刮骨疗伤》和《华佗与曹操》的表演,再现华佗医术的高明之处。

七年级上册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制作素材。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搜集书写有文字的帛和竹木简图片以及与之有关的小故事,比较这两种作为文字载体书写材料的不足之处,知道轻便、简洁、造价低廉的书写材料纸的发明势在必行,让学生感受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最后根据课后活动建议中的汉代造纸工序,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动手造纸,并联系实际通过观看现代化工厂造纸录像片段,懂得造纸所带来的水污染和资源浪费,鼓励学生节约用纸,回收废纸,使用再生纸。尽管学生造的纸很粗糙,但这种动手实践活动,激活了思维,加深了印象,让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关系重要性的渗透教育。

七年级下册涉及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史,根据课后的活动建议我指导学生对第七课、十五课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内容进行整合,自己设计问题,尝试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出活字印刷的优点和雕版印刷的缺点。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制作时选用的材料竟然是身边唾手可得的橡皮擦和陶泥,雕刻的字相当精美漂亮。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也发现用陶泥制作活字很容易破碎,同时也明白后来的木活字和金属活字为什么会取代泥活字。最后联系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感受科技的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动手制作,亲身体会比较这种让学生当“厨师”,自己定“菜谱”——设计问题;亲手“烹饪”——分析和解决问题;亲口“品尝”——自我赏识,感受到问题的魅力和解决问题的愉悦,使学生获得了自信的源泉。

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举办竞赛、历史剧表演和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历史,通过这种感受性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

三、挖掘地方史资源,联系现实,感受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的时效性

历史学习的归结点是理解当代问题。东莞有些镇区是纯客家人地区,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就地取材,紧密联系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将七年级上册二十一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与下册十三课《经济重心南移》及《东莞历史地方读本》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有关客家人生活习俗的资料,讨论后设计问题。客家人从西晋末年到南宋末年有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这同古代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历史相吻合,在以上的人口迁徙中,有何特点?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从你们的生活风俗中能不能找到客家人迁移的痕迹?我们现在所在的镇区常住人口2.1万人,流动人口13万多人,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民工潮与人口流动现象?

通过知识整合,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古代北方人口南迁是为躲避战乱,经过历次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最终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客家人的“二次拾骨葬”风俗体现了客家人本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分不开,他们不论迁往何处,必由男子用陶罐装上祖先遗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以免远徙他方,无法返回故里祭坟;而现在的民工潮与人口流动现象既促进了东莞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同时又搞活了民工与流动人口家乡的经济,带动并促进其家乡的发展,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关注现实,挖掘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关注地区的发展,无异于使历史知识成为“活的”和“有价值”的知识,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亲身感受,提高历史学科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切实感到历史价值的魅力所在。

总之,课程改革使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地,这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感受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也将在新课程实践中实现自身发展。但任何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我的实践与探索,期望能进一步为初中历史学科感受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主编.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樟木头概况. 今日东莞.

上一篇:五年级学生通知书评语下一篇:感悟金秋人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