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确定

2024-08-23

教学目标的确定(精选6篇)

篇1:教学目标的确定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科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经验

篇2:教学目标的确定

确定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对话——了解学情

一、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然而然。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飘忽不定,甚至南辕北辙。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 “教学指南”。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二、与文本对话,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

1、备课时,首先应读教材。(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等。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2)读生字词。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字(词)义,必要的时候,要查字典、词典。生字词,老师还要练习书写,写得工整、规范、漂亮。教师的板书,力争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

(3)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篇课文老师就算教完了、学生就算学完了。

(4)朗读课文,教师先要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目标,课程标准把它放在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5)读单元组“导读”和语文园地的“回顾·拓展”,明确教材的位置、作用、训练点等。

2、备课时,其次要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

三、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分析、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哪些?

一是从教育心理学中了解,相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比如描写农村题材的课文对城市孩子来说就比较陌生,反之亦然;描写古代的、外国的课文,对现代的、中国的孩子来说就比较陌生,就此我们就能确定孩子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从课前预习和预习反馈中,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我们在教学开始,一般都要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兴趣点、兴奋点;同时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四是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的课文(内容),即旧知识、原有经验来判断学生对新知识、新经验的熟悉程度。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学生、“吃透”学生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了解学生,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下。分析学生、“吃透”学生又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

篇3:确定文本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 要注重课文文本内容

所谓“注重文本内容”是指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 就是读懂文本, 理解中心。学语文离不开学习者的意会、感受、顿悟, 阅读文本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基于文本内容, 紧扣教学板块, 体现一册书、一个学段或一个学年的要求,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联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找准位置, 合理分解, 使其落实到具体文本教学中, 让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例如,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阶段目标是培养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理解能力,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 《荷塘月色》的教学目的可确立为: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不满黑暗现实, 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合语言环境, 品味文本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并且可以完成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这是非常形象而又通俗的观点, 由此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指向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因为思维惯性, 大多是从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出发, 而很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应该予以调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更应该了解学生当下存在的思想认识的特点及问题所在, 抓住关键, 找准切入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 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意义, 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激励性,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去设定教学目标, 既不过分拔高要求, 也不降低要求, 做到在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不断发展新的能力, 不断丰富个人情感, 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通常以课前准备好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 教案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看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课程的教学。因此,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情实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好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结果, 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清晰的学习活动。只有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然后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这样教学目标才会实现。

三、确定教学目标, 要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是文章的突破口, 也是每个教师教学效果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不易掌握的知识点, 或不容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 知识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而有些内容既是知识难点又是重点。难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 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中, 难易程度就不一样。一篇文章可教的东西很多, 有些教师一味求全、面面俱到, 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 真正的重点内容没时间讲、没讲透, 其效果如何, 是可想而知的。到底哪些才算是重点、难点呢?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应该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尺度。备课不仅要备文本, 更要备学生, 确定了重点、难点, 才能确定好教学目标。

四、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还应该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中的灵活性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 细化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每一堂课都应该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 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 减少随意性。但同时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不变的, 当影响教学的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 我们应该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动, 或进行局部调整, 或要从总体上调整。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 如果教师课前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想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我优势, 调动自我潜能, 扬长避短,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自我优长和风格。再有, 学生讨论时间比预计的长了, 那么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精讲, 以便完成教学目标。

篇4: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依据上层目标

上层目标包括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些目标都应该是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教师要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从整体着眼,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高中阶段)、分目标(每册)、支目标(每单元)、课目标(每课),理清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轻重、主次、程序安排。其次,要了解所教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要求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悟蕴含其中的情志。如果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只一味关注文言知识和写作背景及篇章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切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就有违于编者的意图,也就达不到文本所追求的教学价值。

正如李海林在《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所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每一堂课堂教学目标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应有一个相当大的模糊地带,它们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空间、余地甚至空白。对于语文课来说,它的每一堂课,都直接包含了整个课程的精神要义”。

二、依据学科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学习语文这一载体时必须采用的诸如听说读背写讲演练等的方法,它是语文的外壳,是语文的形,是语文的枝叶。语文的人文性是载体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它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神,是语文的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必然也是十分深广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习《赤壁赋》,不仅要教文体和文言方面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实际能力,还要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感,让学生能受到苏轼乐观豁达洒脱精神的感染并能渗透到对待身边的事物上。

三、依据文本特点

语文课本的选文涉及文体众多,有散文、小说、新闻、诗词歌赋等。每种文体所侧重的教学价值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文体,在内容、形式、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不可能一样,所以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就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文体的确定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去分析和鉴赏,而不能架空文本,任意拔高或发掘所谓的微言大义,甚或牵强附会。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稿件类文体,所以就必须把了解新闻的相关特征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才符合新闻类文体的教学目的。

四、依据学生情况

有些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只立足于教,即教什么,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只是把学生视做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服从性。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行为有所预期,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然,要依据学生就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必须做好前测工作。前测可以分阶段:如对高一入学的新生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高二学生对高一所学知识测量。测量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笔试、口答、座谈、作业等等。通过前测教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能很好地利用新旧知识的相关性来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照搬教参,囫囵吞枣的过程,而是一个语文教师与课标、文本、学生深入对话的再梳理、再加工、再创造的复杂过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课标要求、学生需要、文本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要力求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能。

篇5: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3

(一)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就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解本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总目标是对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教学目标的概述,学段目标则是将整个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分别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第三学段(7—9年级)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结合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关注核心概念。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机一部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情感态度)

学段目标则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课程内容是以板块的形式呈现的,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方面进行阐述的,大家知道,课改以来我们的教材是横向拉开的,提倡的是一层一层搭建,总体呈螺旋上升趋势,不象老教材是线型的。但是课标中只是对这一板块各知识点的总体要求,并没有分年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初中四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初二与初三,在某些章节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初二我们是初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关注知识的应用,初三则要求进行严密的推理。这也是我们在解读课标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核心概念:本课时着重体现的是哪个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我们在设计一节课之前首先要从课程标准中找到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对于课标的要求(课标的理念,使用的关键词、编者的意图)我们是怎样理解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落实。没有对课标进行研究就直接备课是不科学的。明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具有宏观性,长期性,教学目标是其细化的微观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研教材。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找准教材的位置,把握编者意图,我们在研究教材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教材专家为什么这么编?更好的揣摩编者的意图。对编者思路领会的越好设计教学目标就能越贴近课程标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内容,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突出目标的侧重,重点目标重点落实。(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因素,教学目标确定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过高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过低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课标、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标

教材

学生

使教学目标科学

使教学目标准确

使教学目标合理

科学

准确

合理 2.教学目标的叙写(1)类型:

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有两种描述类型:

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如“能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会推导平方差公式,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维度。因为能力或情感是内化于学习者自身的,并不一定通过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这类目标我们通过描述外在行为来描述学习者的内在变化。

如“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这一目标比较内隐,不好观察和评价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外在的行为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目标“在小组交流中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2)四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所谓“行为主体”,是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即学生。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或者学习过程有没有得到贯彻,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依据教师打算做什么来陈述目标和依据教师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来陈述目标,两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应避免如下表述,比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给学生„„”“使学生„„”、其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一般采用“能„„”的描述方式。行为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规范的行为主体的表达应该是“谁”,如“每个学生要”,“百分之多少学生要”、“某个学生要”、“学生应该”。所谓“行为动词”,可以观测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通俗的讲就是“能做什么”,行为动词必须注意明确、可操作、可测量,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情感、能力心理等内隐目标可以用心理特征描述)。外显性行为动词,包括:写出、背写、列出、比较、辨别、指明、解决、操作等。尽量避免采用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态度”、“了解”、“理解”、“掌握”等,这些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不便操作,反而易流于形式,无法评价。病例分析:

案例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七上第一章第二节)

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病因诊断:行为主体错位,“使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

改编建议:能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所谓“行为条件”,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通俗的表达为“

在什么条件下”。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行为条件缺失会使目标不具体。一般对条件的表述有五种类型。

一是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某种工具(如,不使用计算器、仪器、图纸、说明书等)。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2分钟内,快速整理答题思路”、“5分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某问题”。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五是人为因素,包括:独立进行、小组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等。

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病例分析:

例如:分式(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目标:了解分式的概念,病因诊断:行为动词不当

改编建议: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分式,准确辨别分式与整式。所谓“表现程度”,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或标准),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它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标准、程度,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如:“„„至少正确回答其中8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如“在小组交流中(条件),学生(主体)能表达(行为动词)自己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为了陈述简便,通常会省略行为主体,有时也会省略行为条件。

三、教学目标确定与叙写的基本步骤 1.落实课程目标:课标解读

2.细化课时目标表: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分三维细化课时目标,确保目标全面,三维不缺失。

篇6: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一)、总体目标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二)、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语言技能二级目标:

听: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说: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读: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写: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玩演视听: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3、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级要求):

5、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三)、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语言知识二级目标:

语音:1、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

2、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

3、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4、了解单词有重音;

5、语音清楚,语调自然。

词汇: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

语法: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

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4、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

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功能: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

话题: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四)、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目标描述: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五)、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文化意识

上一篇:古典诗歌鉴赏题下一篇:无违法违规办学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