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

2024-07-19

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共3篇)

篇1: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

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律师等,在解决诉讼和非诉讼案件时使用的文书,同时也包括司法机关的非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书是我国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劳改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等通过依法制作的处理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和案件当事人、律师以及律师事务所自书或者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上的文书的总称。

法律文书是法律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是实施法律或保障有效实施法律的文字载体和重要工具,法律文书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法律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或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然而,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经常会发现许多法律文书制作不够规范,表达不够准确,大大地削弱了文书本身的法律效力。

一、结构和内容方面的问题

法律文书是一个具有广阔涵义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即按照文书的具体功能、文书的制作方式、文书的制作主体、文书的行文体式等进行分类。不管怎样进行类别的划分,法律文书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任何文书都要按照其内容和结构方面的要求,严格地依据法律进行规范的文书制作。但是,在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中,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通过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

1.遗漏事项。许多法律文书都要在文书首部书写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身份事项,如在书写犯罪嫌疑人身份事项时,要求包含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违法犯罪经历以及因本案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提请批准逮捕书和起诉意见书等。逐一地写清楚这些内容,对案件的审理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事项的问题。举例如下:

某市公安局起诉意见书:“犯罪嫌疑人×××,性别×,××岁,身份证号220302×××,×× 省××市人,××族,文化程度××,居住地点××省 ××市××街××号,在某年某月因涉嫌×××罪被逮捕。”

由于犯罪嫌疑人×××在此次犯罪之前没有违法犯罪的经历,起诉意见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写,但是在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方面,文书中只提到了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时间,而没有写明犯罪嫌疑人×××被拘留的时间。

某市×××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被告人×××,性别×,××年××月××日出生,××族,××省××市人,文化程度××,居住地点××省××市××街××号。××年××月××日被捕。”现在押。这一判决书只写了被告人的被捕时间和现在押,并没有写明被告人在何时被拘留、现押在何处等相关内容,对被告人身份事项交代得不够具体、全面。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在被告人身份事项中应该明确地写出“因本案所受强制措施情况,现押处所”,因此,凡是被告人被拘留、逮捕,都要写明被拘留、逮捕的日期。

在制作裁判文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判决结果的书写。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判决如下。被告人×××,因犯×××罪,判处有期(无期、死刑)徒刑××年,并没收财产人民币×××万元(没收个人资产)。”这份刑事判决书中对判决结果的表述就不规范。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凡是判决为有期徒刑的,应当在判处的刑罚之后标明刑期的起止日期,在判决前先行羁押的,还要折抵刑期。因此,上诉案例应该表述为:“……判决如下:被告人×××,因犯×××罪,判处有期(无期、死刑)徒刑××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即自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并没收财产人民币 ×××万元(没收个人资产)。”

2.表述多余。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本院依法组成由审判员×××担任审判长、代理审判员×××参加的合议庭,于20××年××月××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这份民事判决书中对合议庭的组成上表述多余,因为在每份判决书的结尾都会有合议庭组成人员的署名,所以,在首部就没有必要再进行书写。

××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本裁定为终审裁定,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这种刑事裁定书的表述明显欠缺规范,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写明“本裁定为终审裁定”就可以了,再做多余的书写是没有必要的。

××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裁定为终审裁定;本裁定依法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在裁定书中,如果是属于最高人民法院未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裁定维持死刑判决的,应当将“本裁定为终审裁定改成本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法律文书写作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写作中要做到严肃认真、精确无误。制作法律文书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地运用法律的专业术语,避免华丽辞藻和方言土语;在书写过程中,要使语句结构完整、言简意赅,避免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

1.使用语言要严肃认真。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以上事实,有××市监狱侦查科的证实材料同改犯×××以及狱警×××等人的证言予以证实。”其中“同改犯”这一词就属于生词,不符合法律中的用语习惯,正确的表达应该为“同监罪犯”。

2.使用语言要精确无误。××仲裁委员会调解书:“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五、合同继续履行;

六、放弃仲裁反申请事项……”在这一调节协议中,内容的书写缺少主语,会导致义务人及权利人产生模糊的认识,应该在书写中把相应的主语加入进去。

三、引证法律条款方面的问题

在制作法律文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对法律和法规的引用。在引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引用最为适合本案的法律条款;要在引用中确保法律含义的准确性;要对引用的法律按照顺序进行。但是,在法律文书进行法律条款的引证时,经常会出现法律空缺、法律不准、法律残缺、法律倒置和法律无效的问题发生。例如:

被告人×××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年,刑满释放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盗窃10起,盗窃获得财物总价值约三万人民币。某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只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6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一条对被告人×××进行了惩处。而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并且数额巨大,又系累犯,在判决书中除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64条以外,应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六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目的规定进行惩处。由此可见,在制作法律文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审查案件,准确地引用法律条款,防止出现引用法律不准而出现失去针对性的问题。

某市×××区人民法院再审刑事判决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0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第206条规定,判决如下……”该判决书是针对一审决定而进行的再审所制作的刑事判决书,在进行判决时,需要共同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第205条第一款和第206条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如果单从第206条上进行引用,会导致文书写作不全面。由此可见,在引证法律时要注意其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不能随心所欲和习惯办事。

四、总结

总之,本文对法律文书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事例表述出来,可以看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粗心大意造成的写作笔误,有的是没有严格执行规范导致的失误,有的是因为引用法律不到位造成的错误。因此,想要写好法律文书,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思维逻辑,并且要积极地探索法律文书的写作规律,不断强化法律文书写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

篇2:行政司法中当事人的诉讼救济选择

关键词:行政司法,救济,选择

行政司法行为属于一项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明文规定在一项具体的行为中作为主体。行政机关在此项行为中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和裁处有关的争议和纠纷。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当然, 行政司法行为也是行为主体寻求司法救济的一种。

一、提出问题

我国诉讼救济的三大途径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1) 。这三种诉讼行为的性质、标的、目的以及任务各不相同。在司法实践中, 当一个行为主体牵涉到两种诉讼程序或者是两个部门时, 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诉讼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这种现象时, 就会出现合并审理的主次问题, 即所谓的附带诉讼。民事诉讼当事人与刑事诉讼当事人重叠时, 可以采取以哪一种形式为主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房地产纠纷事件中, 当事人普遍都会采用民事诉讼, 但是, 当事人可能在诉讼中一无所获。因为, 在民事诉讼中, 其只能使用有效的行政决定。通常情况下, 行政决定具有确定力和公定力。民事诉讼中的败诉的一方为寻求救济普遍都会选择行政诉讼。当行政判决与民事判决结果出现矛盾时, 对政府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力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 当不同的当事人持不同的判决书进行起诉时, 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行政司法行为争议的性质分析

之所以会引发多种行政的争议行为, 其主要在于行为双方主体的权益受到侵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各种行为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现代的行政行为。现代政府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做好现代的行政行为。因此, 现代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第一, 将立法的范围扩大, 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立法现象。第二, 将行政权扩充到司法领域中, 产生一种司法现象。在过去, 有的经济、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 通过这两方面的改变, 双方当事人就可以通行政机关来解决。双方当事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何种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此一来, 司法机关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可以完成一定量司法机关的工作, 为司法机关减轻工作, 这就是所谓的行政司法。

1. 行政司法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国家历来属于熟人社会的国家。但是, 在社会不断发展, 社会事务不断扩充的过程中, 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熟人办事方式并不能很快解决人们之间的纠纷。一些新领域的出现, 使得司法工作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因此, 为适应人们的客观需要与社会的发展, 应当设立新的行政机关来解决和管理人们的日常纠纷。在法院无力解决专门性事件的过程中, 司法机关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完成。行政司法成立的新领域相较于法院而言, 其完成的各项纠纷更具有专业性。我国对于管理行政事务的单位, 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在处理事务方面的技术性非常强, 对于行政事务与民事事务的处理非常娴熟;因而对于一桩纠纷案件, 不仅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少, 同时效率也非常高。正是基于此, 过去一直主张管的越少表示行政能力越强的西方国家, 在行政事务与民事事务方面的处理上, 同样表示出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该类事务。部分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行为逐渐产生, 同时英美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行政裁判制度。

2. 行政司法行为特定现象归类于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的竞合

公法与私法互相融合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其中的纠纷时不切实际的。行政司法既包括民法也包括经济法和商法。行政司法是所有司法行为的产物。在理论界, 关于私法和公法的界定仍然处于一个特殊的范围, 行政司法在两者范围内的现象也不是非常普遍。但是在行政法的作用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 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并且影响力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究其本质而言, 行政司法就是采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民事纠纷与经济纠纷。民事纠纷有民事法律的实体法来支撑, 行政主体采取的行政行为还应当以行政实体法为依据, 行政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有私法的性质同时也体现出公法的性质, 因而行政司法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在婚姻关系中不能仅凭房产证上的署名就认为房子属于谁的。这明摆着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但是对于我国夫妻共同财产登记的相关规定仍然值得深思。我国当前夫妻共同财产的这种登记制度显然是在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实行的。甲和乙为合法的夫妻关系, 那么房子就是他们夫妻的共同财产。但是房管局在明知是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下, 习惯性将房子登记在一方的名下, 这是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允许的行为。但是, 在房屋等要变更的情况下, 房管局应当查明房子是夫妻一方的还是双方的, 夫妻之间对于房子的归属是否存在约定。这些都需要查明。我国关于房子在登记的过程中, 对于其归属可以不用那么清晰, 但是在变更房屋归属的时候, 应当明确房子的归属, 唯有如此, 才能减少纠纷的产生。

三、行政与民事争议竞合的解决办法

笔者在前文对其中出现的群体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其问题出现之后, 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提高司法实践的效率。在司法实践中,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我国现有的诉讼程序并不能解决行政司法行为与民事行为竞合的产物, 法院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 就无所适从。对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无法清晰的辨别。导致案件出现久拖不决的现象, 双方当事人没有解决纠纷时, 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司法判决缺乏一定的公信力。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互相分离不利于我国法律的发展。使得我国诉讼程序缺乏一定的正当权益。因此,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寻找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非常具有必要性。在面对此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公民在采取行政诉讼的过程中附带民事行为属于当事人一种有效的行政救济途径。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符合相应的要求。首先, 需要符合诉讼程序效益原则。为提高诉讼中的诉讼效益, 需要以降低诉讼成本、简化诉讼程序。其次, 在诉讼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诉讼的权威性。诉讼的权威性通常指的是, 针对法院的诉讼结果, 任何个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 基于法院绝对的公信力与威信。正如澳大利亚法官马丁所言: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 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公信力代表着司法权 (3) 。通过司法行为做出的最终判决就可以看出司法具有其所应当具备的权威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就可以发现同案不同判的案件还是存在较多的。有些案例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么一个现象。在部分案件中, 法院的民事判决与行政判决具有相互矛盾的现象。因而,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笔者认为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案件的关联性进行审查。因为, 在我国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中存在部分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法院就同一案件由于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存在不同观点, 使得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判决结果。虽然部分的行政案件看似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不服, 但是其最深层次的含义是民事案件的争议。如果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只是对民事案件的进行审理, 对行政案件的相关事实置之不理, 则不能彻底解决当事人的民事争议, 并且行政争议也不能解决。因此法院在解决行政争议基础上附带解决民事争议是值得考虑的。

在法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就可以发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 行政案件审理的同时还需对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将与之相关联的事实运用到案件的审判中。因为, 有些行政诉讼还需审查民事争议行为与民事裁判的合法性。现如今,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房屋产权正义的案件占绝大多数。从法院的判决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有关房屋产权的争议主要是围绕着原告与第三人 (房屋产权争议的另一方) 就房屋权属发生的争议。无论是原告还是第三人都向法院提出相应的证据, 力争房屋的所有权属于自己。而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案件的民事关系进行调整。在了解就房屋为中心的民事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 行政审判对民事案件没有审判权。法官在了解相关情况后, 做出相应的决定。通常情况下, 法院做出的决定是撤销或者是维持行政行为, 而民事行为并没有解决 (4) 。如果法院在裁判的过程中, 将民事案件与行政案件结合在一起, 以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解决诉讼中难题的目的, 还可以将民事诉讼附带其他的诉讼范围扩大, 使得行政诉讼权利人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总之,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新领域的不断涌现, 有些司法部门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纠纷, 本文讨论的仅是行政附带民事的部分。司法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行政司法行为虽然具有民事纠纷的性质, 但是其内容并不全是民事纠纷。司法行为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在司法行政行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当事人的诉讼救济范围才会更广泛。

注释

11 李金刚.诉讼救济途径的选择:行政与民事[J].法学, 2012, (1) :126 129.

22 姜明安.中国行政诉讼的平衡原则[J].行政法学研究, 2009, 10 (3) :22.

33 马怀德, 张红.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的交织与处理[J].法商研究, 2012, (2) :125.

篇3: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

本轮司法改革超出了法院、检察院内部权力关系的范围,从法治主义的角度看,这一改革措施的实行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国家权力配置关系的改变,需要经受合宪性的拷问方能体现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要求。这一改革措施至少形式上与宪法规范存在冲突,将造成省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不能组织与其同级的法院、检察院,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架构,剥夺了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

省级统管措施究竟能否达到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的目标,也需要深入的思考与充分的论证。积极方面看,省级统管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法官、检察官待遇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弱化了省以下地方政府对法官、检察官的人事任免权。然而,这只能说是解决了省级以下而不是所有法院、检察院的地方化问题。在案件审理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造成的,与法院、检察院由同级人大来组织没有必然关系。

这一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机关的行政化问题,原因有二:未改变法院、检察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理;未改变制度环境。因此,要去除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首先必须从宪法层面解决"省级统管"改革措施的合宪性问题,还要有精良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变革措施。

(摘自《法商研究》,2016年第5期,第10-17页。)

上一篇:教学教研处副主任先进事迹材料荟萃下一篇:我爱大海500字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