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工作计划

2024-06-25

化学必修一工作计划(精选8篇)

篇1:化学必修一工作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一、教学方式方法

1、针对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案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授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教学的观念。(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4.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量性。作业一定要适量,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

(2)层次性。首先,作业本身要有层次,应由易到难。其次,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业也要分出层次,使各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3)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

(4)实践性.作业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必要时还可以自编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5)探索性。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每次作业都要尽可能设计一道难度适当的探索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做作业逐步培养分析,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作业批改要坚持教师全批全改与学生订正相结合;对学困生的作业,还要在批改后及时具体指导,及时补差。5.测验评价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考试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型考试应该适当减少,学生的成绩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

篇2:化学必修一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七班,这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扩招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这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任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听课,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每周安排两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篇4:高中新课标《化学必修一》

关键词:提问质疑;创设情景;推举代表;登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2-02

这节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1)钠的物理性质——可溶性。(2)钠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3)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钠的特性。[来源:学科网]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实验、探究,让他们体 验怎样科学、合理地 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利用他们亲手做漂白实验和阅读《身边的化学》栏目,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的意識。

那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呢?经过 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准备实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

一、提问质疑,创设情景

钠能与水反应吗?

美丽的焰火中有谁的贡献?

电影特技中失火的场景可以怎样设计?

工业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剂是 什么?

告诉学生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钠与水反应以及生成物之一氢氧化钠的功劳。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新 课:“钠与水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质疑,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钠和氢氧化物)是有魅力的、有价值的,不是枯燥而骇人听闻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我们以前和以后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研究的知识一样,是绿色的、鲜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怀着对知识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情绪投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指导】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首先,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水中,盖上玻璃片。注意观察现象,观察时应注意几方面内容:钠在水中的哪个部位反应,形态有何变化,如何运动,发出怎样的声音,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尽量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从这些现象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1、钠浮在水面上(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2、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熔)──钠的熔点较低,钠与水反应放热。

3、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完全消失(游、响)──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4、反应后溶液由 无色变为红色(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提 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Flash实验演示】展示钠投入装有水、酚酞试液的U型管的课件,观察到生成的气体点燃时火焰为淡蓝色。

【引导思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有哪些?

【学生回忆】可能是 CO、CH4、H2

【教师引导】我们的反应物是钠和水,不存在碳元素,所以产物应该是氮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Na+2H2O =2NaOH+H2↑[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导】该反应是否是 氧化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学生回答】是氧化还原反应,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

【设疑】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 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我们不能把钠暴露在空气中,因为它会跟氧气反应,也不能保存在水里,因为钠会与水反应,实验室选择保存钠的试剂应注意两个问题:

1、选用的试剂和钠不反应;

2、试剂的密度比钠小。

所以应选用什么试剂来保存钠呢?

【学生回答】煤油或石蜡油。[来源:学&科&网]

【问题】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学生回答】不能,四氯化碳密度比钠大,钠浮在四氯化碳上面,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问题】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泡沫灭火器呢?

【讨论】不能用水灭火,水和钠可以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H2;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钠燃烧生成的Na2O2能够跟CO2反应生成助燃 性气体氧气。所以应该用沙来扑灭。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各组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集思广益,设计了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优化组合。这样的活动即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和实验,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寻找自信。这无疑为刚上高中进入陌生班级才几天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三、推举代表 登台表演

同学们在经过了群策群力的精心设计后,都在跃跃欲试。各组代表上台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说明——演示——解释——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达到了高潮。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说——做——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他们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勇气。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和小结。

篇5: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教学反思

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选修5

篇6: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

目前,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其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简单的 “学会”。学生如果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上述理论依据,设计了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1课时〈氨气〉)的教学程序。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授内容包括:氨气的合成、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就是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

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NH4+的检验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能力背景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了硅及其化合物、氯气、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内容。已经基本把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为学习本节的氨气、硫酸和硝酸的知识奠定了方法层面上的基础。

心理背景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一些生活常识,对氨气和铵盐略有了解,对其性质的深入学习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

3.教学方式

本着“重视基础,更重方法”的原则,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本思路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4.技术准备与说明

(1)硬件要求:教师用电脑一台,配备投影机。

(2)软件要求:Microsoft PowerPoint,视频播放器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详案(详见教案和学案)

2.教学过程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实验探究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课的引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领会“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本节课首先讲解哈伯合成氨的故事:20世纪初人类因粮食产量低下而面临挨饿困境,哈伯历时数年合成氨气,获得19诺贝尔化学奖。哈伯也因研究化学武器而被人唾弃。

故事的讲解,旨在使学生领悟“科技就使生产力”的真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氨的合成与氮的固氮”的教学设计

以哈怕合成氨故事为契机,自然引出氨气的合成,进而介绍氮的固氮。通过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的讨论,把化学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

(3)“氨气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以视频动画为载体,给学生感性认识,并从中体会化学中的结构美。

(4)“氨气物理性质”的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实验永远是揭示化学奥秘的法宝,其特殊魅力为广大师生所推崇。

① 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氨气并闻气味;将1试管氨气倒扣于水中,观察现象,取出试管,向试管内液体中加入酚酞观察变化。

② 教师演示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③ 学生讨论及归纳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氨气的物理性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得以体现。

(5)“氨气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①以学生完成的实验及观察的喷泉实验为基础,自然而然的引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通过液氨与氨水的比较,使学生深入理解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并学会应用比较法。

②教师演示实验[为防止污染而只做演示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反应。学生在惊奇中掌握了氨水与浓盐酸的挥发性,以及氨气与挥发酸反应的现象与本质。

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分析氨气与硝酸、硫酸反应的现象和本质。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③以所得铵盐为引子,介绍化学肥料及铵盐热分解的性质。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④学生实验探究:取少许任一种铵盐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许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NH4+的检验的教学难点得到自然突破,并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做良好铺垫。

⑤氨的催化氧化,不做拓展,留在课后学生探究硝酸的合成。使课堂内外得到有机结合。也为学生发挥课后学习提供机遇。

(6)“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设计

“授之予渔”乃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让学生掌握气体制备的思维程序是关键。

以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案例,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即“原理→装置→除杂和干燥→收集→验满→尾气吸收”。既完成了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知识点教学,也达到了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7)“氨气的用途”的教学设计

合成氨、氨的催化氧化、铵盐等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氨的用途顺理成章,已经无需浪费唇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自觉的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氨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同样留给学生到网络上去探索,目的在于发挥网络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

在以上教学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知识链自然形成。关注学生动手实验及对现象的描述,更关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神奇魅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

3.教学流程图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图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教学反馈设计

本节课使用了“学案”,记录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巧妙设计了课堂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整的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下列途径落实:

(1)合理使用学案,记录学习历程。强化知识的当堂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微观,加深学生印象。

(4)巧妙的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布置开放性课后自主学习内容:① 了解氨在氮的循环中的意义。② 以空气、焦炭和水等为原料合成硝酸。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学生能动性。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课后反思

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每节课教学中的难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

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1)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挖掘了学科内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施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本节课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为引子,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渗透着“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

(2)让实验说话,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突破口,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不仅体现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现着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讲,而是要思考、要动手,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基本原则。把思维方法的训练、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科实验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实做到了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有利于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

掌握学科知识重要,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探究实验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思考、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知程序: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授之以渔,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贯串于教学设计之中。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学案等教学资源与化学教学相整合,不仅有利于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实效性得到落实。

(5)教学以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收尾,为后续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布置的“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氮的循环”以及“以空气、水、焦炭为原料合成硝酸”的课外探究习题,给学生留下了创新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良好开始奠定基础。

2.课后反思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做到了心中有“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是主线,导是关键。从反馈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受课时限制,学生实验的内容仍显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验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作用方面效果明显。

篇7:必修一化学方程式

1、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 Na2SO4(先冒气泡再蓝色沉淀)

2、金属钠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2↑

3、氢氧化钠方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4、金属钠放在空气的氧化:4Na+O2=2Na2O (银白色变暗)

5、金属钠在空气燃烧:2Na+O2=Na2O2 Δ (生成淡黄色粉末)

6、过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7、过氧化钠与酸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

8、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9、氧化钠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

10、氧化钠在空气中燃烧:2Na2O+O2=2Na2O2 Δ

2

11、氯气与铁的反应方程式:2Fe+3Cl2=2FeCl3 点燃 (红棕色的烟)

12、氯气与铜的反应方程式:Cu+Cl2=CuCl2 点燃 (棕黄色的烟)

13、氯气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Cl2+H2=2HCl 点燃 (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

14、氯气与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2Na+Cl2=2NaCl 点燃 (淡黄色的烟)

15、工业制漂白粉:

2Cl2+2Ca(OH) 2=CaCl2+Ca(ClO) 2+2H2O (为Ca(OH) 2石灰乳)

16、氯气与水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

17、消毒 、处理多余的氯气、制84消毒液:

Cl2+2NaOH=NaClO+NaCl+H2O

18、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ClO+CO2+H2O=2HClO+Na2CO3

NaClO+CO2+H2O=HClO+NaHCO3

19、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 2+CO2+H2O=CaCO3↓+2HClO

20、 次氯酸见光分解:2HClO=2HCl+O2↑ 光照

2

21、氯化铁通入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

FeCl3+3H2O=Fe(OH) 3 (胶体)+3HCl Δ

22、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过)=2NaCl+CO2↑+H2O

Na2CO3+HCl(少)=NaHCO3+NaCl

23、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24、碳酸氢钠与碱反应方程式: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Ca(OH)2=2H2O+Na2CO3+CaCO3↓

25、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Δ

26、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2CO3+CO2+H2O=2NaHCO3

27、浑浊石灰水变澄清:CO2+CaCO3+H2O=Ca(HCO3) 2

28、碳酸氢钙受热分解:Ca(HCO3) 2= CO2↑+CaCO3+H2O Δ

29、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

4Fe(OH) 2+O2+2H2O=4Fe(OH) 3(由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再变成红褐色沉淀)

30、保存氯化亚铁溶液: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

3

31、制造印刷线路板:

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

32、2FeCl2+Cl2=2FeCl3 2Fe2++Cl2=2Fe3++2Cl-

33、Fe2O3+3CO = 2Fe+3CO2 高温

34、Ba2++SO42+=BaSO4↓ Ag++Cl-= AgCl↓

35、Zn+Cu2+= Zn2++Cu Zn+Fe2+= Zn2++Fe

36、溶洞的形成:

CO2+CaCO3+H2O=Ca(HCO3)2

Ca(HCO3)2=CO2↑+CaCO3+H2O Δ

37、NaHCO3+BaCl2 ?不反应 (一般情况下,强酸才能制弱酸)

38、工业上制取水煤气:C+H2O(g)=CO+H2 高温

39、自然界通过放电把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N2+O22NO 放电 (NO无色、难溶于水)

40、工业上制备氨气:N2+3H22NH3 高温、高压、催化剂

4

41、一氧化氮在常温下被氧化:2NO+O2=2NO2(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42、工业上制取硝酸、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2+H2O=2HNO3+NO

43、氨溶解于水:NH3+H2ONH3·H2O(一水合氨、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44、一水合氨的电离:NH3·H2ONH4++OH-

45、氨与盐酸的反应:NH3+HCl=NH4Cl

46、工业上制备硝酸需要的一氧化氮的方程式:4NH3+5O2=4NO+6H2O 高温 催化剂

47、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 Δ (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施肥时埋在土下)

48、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Δ

49、铵态氮肥不能与碱(如草木灰)混合施用:NH4++OH-=NH3↑+H2O Δ

50、实验室制氨气: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Δ(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5

51、硝酸受热分解:4HNO3=4NO2↑+O2↑+2H2O 受热或见光 (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阴凉处)

52、铜与硝酸的反应:

Cu +4HNO3(浓) =Cu(NO3)2+2NO2↑+2H2O (遇浓硝酸生成二氧化氮)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遇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

53、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4HNO3(浓)+C=CO2↑+4NO2↑+2H2O Δ

54、硫单质铁的反应:Fe+S=FeS Δ

(硫单质的氧化性、S黄色或淡黄色固体,不溶水、微溶酒精、易溶CS2)

55、硫单质与氧气的反应:S+O2=SO2 点燃

(硫单质的还原性、SO2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56、硫粉遇碱发生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3H2O Δ

57、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S+2KNO3+3C=K2S+3CO2↑+N2↑

58、二氧化硫被氧气氧化:2SO2+O22SO3 催化剂 Δ

59、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发生归中反应:SO2+2H2S=3S↓+2H2O (H2S臭鸡蛋气味)

60、浓硫酸与铜加热发生反应:2H2SO4(浓)+Cu=CuSO4+SO2↑+2H2O Δ

6

61、浓硫酸与木炭加热发生反应:2H2SO4(浓)+C=2SO2↑+CO2↑+2H2O Δ

62、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

63、二氧化硫与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64、酸雨的形成:2SO2+O22SO3 粉尘等催化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65、海水提镁第一步:Mg+2H+=Mg2++H2↑ (盐酸、稀硫酸)

66、镁与氮气的反应:3Mg+N2=Mg3N2 点燃

67、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CO2=2MgO+C 点燃 (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68、海水提溴单质:2Br-+Cl2=Br2+2Cl-

69、半导体硅与氧气的反应:Si+O2=SiO2 Δ(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硅)

70、工业上制粗硅:SiO2+2C=Si+2CO↑ 高温 (光导纤维、沙子和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

7

71、硅与氟气的反应:Si+2F2=SiF4

72、硅与氢氟酸的反应:Si+4HF=SiF4+2H2

73、制作黏合剂:Si+2NaOH+H2O=Na2SiO3+2H2↑

74、玻璃与烧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Na2SiO3的水溶液称为水玻璃)

75、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SiO2+CaO=CaSiO3 高温

76、刻蚀玻璃:SiO2+4HF=SiF4↑+2H2O

77、工业制玻璃:

CaCO3+SiO2=CaSiO3+CO2↑ 高温

Na2CO3+SiO2=Na2SiO3+CO2↑ 高温

78、金属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点燃

79、铝热反应:2Al+Fe2O3=Al2O3+2Fe高温

(铝粉与氧化铁粉的混合物称为铝热剂,用于焊接钢轨)

80、金属铝与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8

81、金属铝与碱的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四羟基合铝酸钠)

82、实验室制氢氧化铝:AlCl3+3NH3·H2O=Al(OH)3↓+3NH4Cl(白色沉淀)

83、氢氧化铝溶于强酸中:Al(OH)3+3H+=Al3++3H2O

84、氢氧化铝溶于强碱中:

Al(OH)3+OH-=[Al(OH)4]- (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

85、氧化铝溶于强酸:

Al2O3+6H+=2Al3++3H2O (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

86、氧化铝溶于强碱:Al2O3+2OH-+3H2O=2[Al(OH)4]-

87、碱式碳酸铜的制取:2Cu+O2+H2O+CO2=Cu2(OH)2CO3 (绿色)

88、铜与氧气的反应:Cu+O2=2CuO Δ

89、铜与硫粉的反应:2Cu+S=Cu2S Δ

90、4CuO=2Cu2O+O2↑ 高温 (黑色物质变为红色物质)

9

91、CuSO4·5H2O=CuSO4+5H2O↑ Δ (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92、氯化铝与少量的氢氧化钠反应:Al3++3OH-=Al(OH)3↓

93、氯化铝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Al3++4OH-=[Al(OH)4]-

94、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与酸的反应:[Al(OH)4]-+H+=H2O+Al(OH)3↓

95、实验室制取氯气: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Δ (黄绿色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

9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

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

怎么快速有效提高化学成绩

背好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化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点其实都是很基础的,如果你能够把一些基础知识全部背下来,你的化学成绩即使不是很好,但也不会太差,化学的知识点其实是比较零散的,有些知识点是不能够理解记忆的,这部分的知识点就要死记硬背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内容,当然是需要我们去下功夫努力去背的。

多做精题。刷题刷好题是必不可少的,平时老师给我们发的卷子和习题我们都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或者是习题,老师一般都会讲解的,这样你就能够哪些是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自己不会的题,老师也能够讲解到,如果你能够跟住老师的发的题并且很好的利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大的,US哦一对老师发的题一定要认真的对待,只要你肯下功夫,不怕化学学不好。

学霸如何学习化学

学霸在学习化学的时候,都会制定化学的学习计划,每天应该怎么学习,这都是有规定的,学霸们在制定计划之后,都会认真努力的去执行,这样最后的效果非常显著,化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化学实验,从化学实验中我们能够得到很多结论,基本贯穿着整张化学试卷,从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如果是自己动手做的化学实验,理解的会更加的透彻,也记忆的更加牢固,所以也要多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

篇8:化学必修一工作计划

本课的教学按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展开。

一、教学实录及分析

1. 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

教师: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水的外形, 火的性格。寓意外柔内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指的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答:是酒精。

教师:酒精的学名叫乙醇,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乙醇。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艾青的诗歌片断, 引出课题。酒外像水, 内似火, 外柔内烈, 具有意境美;从化学视角来看, 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还带有猜谜趣味, 具有科学美。情境设置别出心裁, 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酒的诗篇成千上百, 也听过很多教师用朗诵咏酒的诗句引入课题, 但这样处理有两点不足:一是有关诗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只起了穿衣戴帽的作用。本设计选取的诗句不仅意境美、科学美, 意味深长, 而且用时短而容量大, 将其展开, 如同一根红线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板块连接了起来。

2. 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2)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 知道羟基与氢氧根离子不同, 知道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3) 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燃烧、催化氧化) ; (4) 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含义。知道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用途。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 学生有了目标意识, 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就会主动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通过同化和顺应, 充实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长期坚持提示目标,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 因此要用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 因而笔者没有采用三维目标的方式呈现。方法的指导、情感的渗透由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3. 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

教师提问:水的外形说的是乙醇的色态, 火的性格说的是乙醇可以燃烧, 同学们还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

学生 (自由发言)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 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乙醇可用于发烧病人的物理降温, 乙醇是绿色的可再生生物能源, 乙醇可以表示为C2H5OH……

教师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很好!乙醇用于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 说明乙醇熔点低, 易挥发, 属物理性质;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说明乙醇易溶于水, 属物理性质;C2H5OH是乙醇的结构简式, 属分子结构知识;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乙醇是绿色的生物能源——化学性质;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用途;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是乙醇的工业制法……

多媒体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超级链接式的主页。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从生活走入化学的理念, 紧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主题;二是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分类能力, 进行学习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四是用多媒体做成超级链接式的主页串联各教学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 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时, 教师应占有大量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资料, 教学预设越充分, 课堂生成就越精彩。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 我们要将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学有放有收, 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能力。

4. 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无水乙醇样品的颜色、状态, 并闻其气味, 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乙醇俗称酒精, 是无色, 具有的液体, 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挥发, 能与水以互溶, 可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中。

启发诱导:分析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归纳与小结: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与问:为什么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乙醇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在此教学环节,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指导自学。

【设计意图】对乙醇的物理性质采用直观的体验式教学, 加深学生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实验趣味化, 能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教学小高潮;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

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知晓阅读的方法, 如浏览、精读等。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方式上动静结合, 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

学生动手将乙烷分子模型改装成乙醇分子模型, 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师: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到。

启发诱导:由-OH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

学生:想到了氢氧根离子。用酚酞或PH试纸检验乙醇是否是碱性物质。

补充实验:在少量乙醇中滴加酚酞, 观察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教师讲解:乙醇分子可看作乙烷分子中的H原子被-OH所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OH叫做羟基, 与氢氧根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羟基比较活泼, 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分子模型, 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直观感受, 在头脑中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补充一个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的小实验,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营造愤悱情景, 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降低教学难度, 从而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羟基与氢氧根离子结构的比较, 留待选修课解决。结构模型的呈现方式有教师演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或软件制作展示等, 但学生认为, 由他们自己动手搭建分子模型, 兴趣更高、学习更投入、印象更深、效果也更好。

6. 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

过渡: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乙醇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2)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用滤纸擦干钠表面的, 点燃气体前要, 干燥烧杯壁上出现液滴, 说明燃烧生成了;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现象, 说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是。

思考与交流:

(1) 回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与钠和乙醇反应的现象对比有何不同?如何解释?

(2) 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置换反应)

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3) 乙醇和钠反应速率比水和钠反应慢 (快/慢) , 已知煤油是烷烃的混合物, 试比较下列划线的氢原子的活泼性:

探究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产生氢气, 但不如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解惑答疑, 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没有知识基础, 因此采用引导式实验探究方式, 由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通过与钠和水的实验比较,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乙醇的断键部位。

教师讲解:乙醇的火的性格, 指乙醇可以燃烧, 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 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大量的热。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拓展: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

过渡:乙醇的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反应。当条件改变时, 同样是乙醇和氧气, 发生的氧化反应又是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3的改进实验)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反应现象:

将凹形铜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凹形铜片表面变黑, 在铜片上滴加几滴乙醇, 灼热的变黑的铜片表面, 并的乙醛生成。

思考与交流:

(1) 结合铜片发生变化的现象, 思考铜在反应中的作用。 (铜起催化作用)

(2)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强调乙醛不能写作CH3COH)

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 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乙醇的化性是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积极思考、验证产物、分组讨论, 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思维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书写, 概括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 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知识。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仪器制作简单, 操作简便, 所用乙醇极少, 并且解决了闻乙醛气味难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简洁化的趋势,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个生动的示范。

讲解并板书: (3) 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为乙酸。

多媒体展示图片:交通警察检查酒后驾车, 酸性重铬酸钾遇到乙醇时, 橙色变为绿色。

视频:醉酒驾车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危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并讨论:结合乙醇的性质, 请同学们总结乙醇的用途。

(1) 用作生物燃料。 (2) 制造饮料和香精等。 (3) 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如制造乙酸等。 (4) 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 (5) 医疗上常用75% (体积分数) 的酒精作消毒剂。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用途的介绍, 感受并赏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 更要初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7. 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

(1) 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下面B.钠块熔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D.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

(2)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 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 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B.乙醇C.氢氧化钙溶液D.稀盐酸

(3) 已知:C2H6O的结构可为下面 (1) 和 (2) 式, 由0.1mol乙醇跟适量钠反应生成氢气 (标况) 1.12L, 请解释乙醇的结构是 (1) 式CH3CH2OH, 而不是 (2) 式CH3OCH3的理由。

(4) 课后任选一题:查阅资料, 近年醉酒驾车事件及危害;酿制米酒。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注重情景式教学。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模型、课件等形象情景、分组探究实验等实验情景、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强化运用的迁移情景、及时评价的激励情景等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特别是将引课情景作为主线串联各教学情景, 使整堂课教学程序设计流畅, 环节清晰, 结构紧凑。

2. 注重目标式教学。

通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展示学习目标、思考与交流、课堂讨论和练习、反馈检测等, 及时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目标认知水平的差距, 调整教学节奏, 较好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 对于选修5部分的乙醇知识我们没有涉及, 而是预留了诸如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

3. 注重体验式教学。

我们为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耳倾听、动脑思考, 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体验。特别是学生在手上涂乙醇感受降温的感觉、搭建乙醇分子模型以及测乙醇的pH, 都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小高潮,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逐渐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具有亲身体验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4. 注重学法指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渗透。

通过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乙醇知识, 并分类, 培养学生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能力, 以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紧紧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的实际进行教学, 让学生知道物质的两面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2.

上一篇:服务规范制度下一篇:党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