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话西游有感

2024-08-04

观大话西游有感(通用11篇)

篇1:观大话西游有感

观 « 大话西游有感 »

王瑞

看完《大话西游》之后,我非常钦佩韩田鹿教授。实话说,我是个西游记迷,电视剧和原著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对当中的故事情节了如指掌。可是我却没有韩教授那洞若观火的见解。经过韩教授的讲解,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西游记的灵魂人物毋庸置疑,那肯定是孙悟空了。“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质;西天取经彰显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随其西天取经。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了,而是一个头戴金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除妖降魔的英雄。总的来说,孙悟空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我们要学习的,应是他为实现目标而敢于拼搏的品质。你瞧,他一出世,为了能当上众猴之王,在不知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他冒险进入水帘洞;等到他四百二十岁高龄时,为求长生不老,毅然踏上求学之路;不满“弼马温”的职位,他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取经路上,为了保唐僧修正果,一路上忍辱负重。人无完人,孙悟空也有其缺点,主要就是叛逆,不愿受约束,这是他人生前进中的一大障碍,我们同学中也有一些这类人,但我想用韩教授的一段经典话语来提醒大家:少年的率意与天真,必须在进入成人社会中受到类似五行山一样的约束,否则就会推车撞壁,碰的头破血流。

对于猪八戒呢,他最大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时他就喊散伙,无法坚持到底。旅途中,一受到诱惑就想抛下其他人而中断西行之路。在一次次的出丑逗笑中,他给我留下了对人性贪欲的深思。

唐僧虽然这个取经队伍中的大领导,但他却是个个性懦弱、相当窝囊的人。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他的优点也相当明显,信仰坚定,不怕困难,刚毅执着,给了我许多启示。

沙僧虽着墨较少,但他刚毅木讷,沉默踏实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四人构成了一支取经队伍,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取长补短,一路上,居然就走过了十四个春夏秋冬,最后就完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取经大业。它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作为团队的每个成员,我们可能各有缺点,但是只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要我们每个人有着足够的包容性,我们就能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一旦这个这个团队大的愿景得到了实现,我们每个人的小愿景也就能同时实现。

只要你不是一个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人,而是有所追求,那么,你的心头就会有一座灵山,你的人生就是一部 « 西游记 »。这是韩教授给我的最大收获。

篇2:观大话西游有感

《大话西游》观后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挪威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不知道为什么,当今晚我再次看完月光宝盒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第一次看月光宝盒的时候自己还在上初中,人生经历不是很丰富,只觉得那是一部纯粹用低级的玩笑堆砌起来的肥皂剧。但是今晚我再次把这两部电影看完的时候,却觉得周星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演员和导演,他用无厘头的幽默吸引人,却用两个爱情的悲剧来打动人。《大话西游》不仅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更是让人潸然泪下的真实的生活写照。喜中隐藏着悲伤,悲又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我所有了解的导演中,影片中周星驰搞怪的表情,罗家英不着调的言语,以及强盗们滑稽的衣着令人忍俊不禁。白晶晶和紫霞仙子的爱情。了紫霞;至尊宝也与紫霞分手了,因为现实。我想词:“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要不要带上这去自己的爱情。带上紧箍咒后,我想他一定还在嘲笑自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没有本事救回?

可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在结尾的时候紫霞爱上了夕阳武士,曾经她们都是那么的爱着至尊宝,而至尊宝也早已变成了那个满脸长毛,难道这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我们曾经以为永曾经以为永远会深爱着的那个人,就在时间的漫漫长河里,在不曾经我们以为有些记忆会刻骨铭心,但回过头看看,那些流爱过的人,都已渐渐远去。而影片最后的画面更是寓意深远,令人浮想联翩。提早出世的《大话西游》用时代不能接受的独特手法描绘了一段无厘头式的神魔故事,虽落得了票房的惨败,却被传颂为经典。相比之于周星驰其他类似快餐文化的电影作品而言,《大话西游》确实有它鹤立鸡群的资本。由于“神魔故事”和“人的故事”的本质差异,就可以派生出三大点差异:其一,拍神魔故事时间跨度更大;其二,拍神魔故事矛盾更激烈;其三,拍神魔故事感情更复杂。

抛开当时电影产业本身的硬件设施条件不论,单从其软条件来说:导演要拍好这样一部电影有难度,演员要演好这样一部电影有难度,同样观众要看懂这样一部电影还是有难度。而《大话西游》一番折腾下来的结果却是证明了,刘镇伟把《大话西游》拍成了经典,周星驰演把《大话西游》演成了经典,可惜观众刚开始却看得不太懂,不过好在几年之后还是把它看成了经典。

其实《大话西游》所包含的并非单纯的搞笑文化,它还是一部讲述人生哲学、世界观的电影,只是它借助了喜剧的搞笑外衣罢了。星仔的这种电影方式即是现在影迷们所推崇的大俗大雅风格。与此同时,也就是1998名字叫做《楚门的世界》通人在世俗安排的游戏规则里安静的生活,而当有一天,是别人安排的场景,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欲望充斥了他们头脑。他们都想逃脱,他们都想逃离这一佛祖或是上帝的安排,而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流泪流下也是上天安排的„„

讲到这里,插叙一段,“《楚门的世界》里最终主人公。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片中的导演比之于上帝,可以安排故事,可以安排风浪,甚至可以安排日升日落,真仁是走出了桃源村,离开了这个真人秀节接受了上帝这位“对我来说外面不过是一个更。同样对于真仁来说也是走进了另一个摄影棚,换了另一位导演罢了。《楚门的世界》借以讲述一场真人秀节目揭示了上帝安排人生命运这样一个规律,而《大话西游》则是借以讲述一个妖魔鬼怪的奇异故事,表达了对于命运安排的无奈。拍《楚门的世界》容易,拍《大话西游》难。

其一,时间跨度大。《大话西游》一晃讲述了五百年的故事,就如何让同一位主角的故事延续五百年,这是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其他电影讲述人的故事却不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人的故事中,即使是讲了五百年,那也是换了几代

人的事情了。神仙、妖精却不同,他们可以存活千万年。在电影中,如何让这神仙妖精当主角的故事前后五百年联系起来呢,《大话西游》精心地设计了月光宝盒。而又如何让这样漫长的故事得以延续呢?《大话西游》却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并借助了一个轮回的利用,使五百年的时间变成了一个圈而非一条线。这尊宝对于白晶晶的一句话便概括了这五百年轮回故事的设计,“我就是你五百年后的老公,五百年后你因为我而放弃现在这段感情,我千辛万苦回到这儿来和在这儿做的所有这些事情全都是为了你”。

其二,故事矛盾激烈。自然比单纯的讲人类的故事多得多。是由情欲的深度不同而划分的。人类都有七情六欲,并比人类的强得多。便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手段,其中也包括去做杀人放火、而神仙则是轻情寡欲,他们不理会尘世的冲突,神仙中有一个派别叫做佛教,他们则是以普度众生为纲,死后都能这便是一个不免伤害到人类和神仙的利益,于是便有了神仙妖魔的故事。

放大罢了,最所以拍一部相同的故事由神仙妖魔做主角自然比以人类做主

“佛界易如,魔界难入”川端康成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想是因为在人的一生当中,年轻时候会有各种各样强烈的欲望,而到了老年时期便不再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只顾修身养性,所谓无求无欲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离佛界已经相去不远了。而如何才算进入魔界呢?是要一个人要为了目标去终其一生的奋斗便才算是走对了方向,但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有几个伟大的人物能在自己的古稀之年人就充满追求,充满报复?所以川端康成便发表了这样的感慨“佛界易

入,魔界难入”。

其三,人物感情复杂。由于上述两点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拍起这样一部电影来当中人物的感情更是比单纯的人的故事复杂得多。所谓爱得更深,同时恨得也更深。片中白晶晶爱一个人可以为他一等等了五百年,而恨一个人即可一剑夺其性命。正所谓侠客之风也——干脆。没有太多啰唆的情感纠结,爱憎分明便是神魔电影的特点。

《大话西游》便是在克服了这三点难关的前提下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和制作,所以自然和周星驰以往作品有了很多不同。难度大了,风险大了,来了。讲到最后,到底是在讲神仙妖魔还是在讲人也说不清楚了。回里的爱情,一次上天安排好了的旅行,幕罢了。

篇3:观大话西游有感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西游记》人物的历程属于“乐感文化, 反映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 注重感性信仰”。 (王敏32) 《神曲》属于“罪感文化, 强调理性判断与忏悔的力量”。 (王敏32) 从这一对比, 可以看出《西游记》侧重“乐”字, 与性善论的人性本论不谋而合, 《神曲》却强调“罪”, 侧重救赎的心路历程, 与性恶论的“化性起伪, 使人逐渐抑恶扬善” (张登巧85) 的观点相通。

《西游记》取经这一过程正是作品的主要着墨点, 它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 (黄卉40) 这一过程正是性善论在师徒身上的体现。他们开始都因为犯了罪过, 这种罪过是由后天环境促成的, 因而被贬入凡间, 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取经的修炼正是一种发扬先天“善”性, 修得正果的重要过程。《神曲》中经历的过程也饱含救赎意识, 与《西游记》的取经修炼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 它的独特的背景决定了这部作品仍然是基于“基督教的原罪和赎罪的观点, 但是引入了人的自由意志这个观念”。 (朱珂93) 诚然, 《神曲》在基督这一宗教文化背景下, 与性恶论的观点相似, 提倡人的赎罪过程, 用后天的意志改变“恶”性。另外, 《神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诞生, 其对“人性”的突出强调具有时代进步性。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理论

两种理论分别由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孟子和荀子提出。性善论, 倡导人性本善, 而且这种“善”是与生俱来的;性恶论, 主张性本恶, “善”性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而养成。他们主张的观点虽不同, 但是落脚点相同, 都接受“善”的存在性, 强调后天的维持善性和后天的培养恶性的重要性。

1. 性善论

性善论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 在儒家思想的洗涤下, 经历了提出的初现、论证的过程和主张的演变发展。

性善论的缘起于历史人文精神萌芽的初期, 具体追溯至“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 (申鹏宇104) 由于社会的进步, 统治阶级开始发展人文学说, 这依赖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其次是孔子的仁义思想将儒家的理论推以普及, 使其从政治转变为强调个人修养, 为孟子的学说奠定基础。然后, 《中庸》的出现, “在人性与天命间建立直接联系。” (申鹏宇105) 中国文化在此发展历史中逐渐走向成熟, 呈现百家争鸣之景。

孟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的理论。孟子认为, 人的本质特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 (杨英法101)

2. 性恶论

性恶论是由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提出的, 却与儒家主流思想有所不同。这里的“性恶论”不是与“性善论”完全相对, 而是主张人生来性恶, 而这种性恶是人的生理本能欲望, 可以通过教育的感化重新塑造善的一面。“性恶论含有的核心思想亦绝非容许各种恶行的存在。” (杨英法102) 所以, 性恶论的理论本质不能单从文字表面解读。

性恶论与性善论虽然都缘起孔子学说, 但是他们侧重的核心点不一样。性善论侧重“仁”, 性恶论则沿袭了“礼”。荀子的主张上溯至经学, “他着重建立了‘礼’的概念, 隆礼重法, 倡导‘化性起伪’, 主张‘起礼义, 制法度’。” (杨英法101)

性恶论的理论基础是“性恶”, 却强调天人之分, 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 它也强调后天的修身养性, 以塑造“善端”。性恶论, 在于“它发现了人性固有的缺陷, 对人性的缺陷予以弥补, 对人性的恶予以约束和惩戒”。 (王健, 潘丽98)

基于两种学说的理论框架, 对于《西游记》和《神曲》的比较分析有了依托, 通过比较可以发掘中西方人性的“通性”, 并展示中西方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人性观念。

三、《西游记》中的“性善”

纵观整部作品, 师徒四人取经之路本身就是普度众生的善举。师徒四人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展现出善良和勇敢, 虽然过程是曲折的, 但是他们的心是向佛的, 是靠向万千生灵的。师徒路经“凤仙郡”, 孙悟空积极帮助当地百姓求雨, 在天庭上他与天尊的对话足可以见他的“善”根:

“我愁难得倒断, 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作善, 以为‘人有善念, 天必从之’, 庶几可以回天心, 解灾难也。今已善念顿生, 善声盈耳。适间直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 老孙因特造尊府, 告借雷部官将相助相助。” (吴承恩663)

由此可见, 孙悟空本心善念融入平常之言行。这便是作品原想唤醒的“善”。这种“善”不仅仅存于师徒身上, 妖魔身上也有体现。妖魔在作品中的呈现多是贪欲横流、凶残毒辣, 但是其侧面的展现也有表现其人情味的一面。如向往爱情的杏仙, “雨润红姿娇且嫩, 烟蒸翠色显还藏”, 女子借景抒情, 向唐僧表达爱意, 并不贪恋长生不老之欲, 只可惜表意选错了对象;如牛魔王一家人的亲情, 红孩儿惦念着父亲, 铁扇公主因红孩儿被观音收作善财童子不能相见, 表达思儿之情;再如黑风山的妖怪最后被观音菩萨收了去做个“守山大神”, 只听熊罴怪一声:“愿皈正果!” (吴承恩130)

四、《神曲》中的“性恶”

《神曲》的叙述看似是一部亡灵救赎之旅, 从“地狱”到“炼狱”, 再到“天堂”, 自然可以看尽其中丑恶。从这部作品的章节分类就可以看出这是爱憎分明的叙事诗。以“善”和“恶”之分, 指引人们是入地狱还是上天堂。而且, 作品还将地狱、炼狱与天堂进行了细分。开篇讲诗人的地狱之旅, 就展现出其“性恶”的观点。在地狱篇的第三章中, 我和老师遇到“无罪的灵魂”, 老师说:“在此地的这些人并没有犯罪, 虽然他们有优点但仍旧不够, 因为他们生在基督之前, 没有受过洗礼……我们堕落了, 受着只能活在感官欲望之中却没有恩宠希望的惩罚。” (但丁24) 这里, 无罪的灵魂因为没有接受洗礼, 也沦落至地狱第一圈, 正与“性恶论”的本性之恶不谋而合。他们的赎罪不够, 所以, 他们的“恶”性还没有完全泯灭, 方才落得地狱之境。

但丁在《神曲》中表达了人的意志可以改变自然这一观点, 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这一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神的作用,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没有完全脱离基督教义的桎梏。

《神曲》中的叙述强调人的“自由意志”, 与“性恶论”中后天的习得重塑是相通的。“性恶论”又强调后天的修养和道德养成, 以此摆脱“恶”性, 但丁“通过对意志自由的论述, 确立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 (李雪梅177) 弗吉尔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 正是后天引导的一个过程, 强调理性与哲学的作用。后来, 贝·丽采带领其去到天堂这一圣地, 正是“恶”性去除, 重塑善端的有力表现, 经过自由意志发挥作用, 达到最高理想境界。

从地狱到天堂的蜕变, 正是“性恶论”所主张的“化性起伪”。后天的修炼与养成可以回归到基督的救赎过程。如此往复, 一再证明了这部作品中的“性恶”观点。

五、《西游记》和《神曲》中人性观的共性

融合两部作品看, 它们在人性观上有着相似之处, 也就是所谓的“共性”。

两部作品最相似的地方便是“救赎”意识。虽然《西游记》的救赎模式的“九九八十一难”, 文字稍显轻松, 而《神曲》的救赎则是地狱、炼狱、天堂的过程, 但丁对每一个所到之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其中不乏沉石、烈焰等酷刑, 但是两部作品都强调人的后天需要维持“善”和重塑“善”。他们都极力向读者展示积极向上的一面, 展示人性的善良, 尽管他们作品中“善”的形成过程差异是很大的。《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齐心取经, 中间困难重重, 但最后都因为其善良、正义的本性将其化解了。

真假猴王那一回正是《西游记》中反射了带有人性贪念的孙悟空, 假猴王的塑造展示了真猴王背后的恶性, 这种侧面的展示与《神曲》中炼狱之间的灵魂相通。“那猕猴毛骨悚然, 料着难脱, 即忙摇身一变, 变作个蜜蜂儿, 往上便飞。” (吴承恩443) 当假猴王被识破时, 慌张逃脱, 正是体现了人性的软弱, 从而引导其重回本真的“善”。《神曲》中也有着人性的回归与升华。在天堂篇, 所罗门答复活时, 他所答之语正是人性的修炼之果。“我们的爱使我们穿着放光的衣服……我们的热情与亮度成正比……那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上帝会增加我们的光辉。” (但丁323)

这样的人性回归在两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它们有着共性, 都宣扬人性的“善”, 都展示了人性道德的后天习得的过程。

六、结语

《西游记》的“性善论”不仅赋予了师徒四人, 而且体现在妖魔身上, 是一部人性回归的经典;《神曲》的“性恶论”将灵魂从地狱引领到天堂, 甚至经历了炼狱的酷刑, 可谓曲折迂回, 但最后也归于天堂的最高理想境界, 是善端的重塑之旅, 与人性道德的塑造不谋而合。

中西两部作品的形成都有魔幻色彩, 《西游记》着墨于师徒取经的过程, 故事具有儿童文学的色彩, 正义战胜邪恶, 邪恶又被降服皈依佛门;《神曲》强调人性的炼成, 作品弥漫着幽森与神秘, 是赎罪的过程, 最后在信仰的圣洁洗礼下, 终能登得天堂。

两部作品虽然有很多不同点, 但最后都归于“共性”———人性的回归与重塑, 以及对“善”的宣扬。

参考文献

[1]但丁.神曲[M].长沙:岳麓书社, 2005.

[2]黄卉.论《西游记》的文化内涵[J].时代文学, 2007 (1) :40-42.

[3]李雪梅.戟指神学的人学过渡与人学超越——《神曲》与《十日谈》比较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7) :176-179.

[4]申鹏宇.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J].东方论坛, 2012 (2) :104-08.

[5]王健, 潘丽.荀子性恶论之探微[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4) :98.

[6]王敏.《神曲》与《西游记》救赎意识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1) :30-32.

[7]吴承恩.西游记[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8]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 2012 (6) :100-102.

[9]张登巧.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J].伦理学研究, 2007 (6) :83-86.

篇4:观讲座有感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篇5:观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还是小朋友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里面有很多故事,其中我喜欢看的故事有“闯龙宫猴王获宝”、“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取经书返回大唐”等等。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做一件事情不会放弃,面对敌人也非常地勇敢,而且他很爱他的师傅。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你选择的事情一定要向前冲,不要败落,要像唐僧师徒那样,不怕困难,要坚持、坚强,即使失败也不放弃,才能战胜困难。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事情要坚持,永远都不要放弃。

篇6:观西游记有感

我叹服唐僧师徒坚持到底的精神。从东土大唐出发到西方天竺,是多么遥远的路程。唐僧师徒披荆斩棘,一路高歌。无论遇到多少险恶,他们都能够坚持到底。红孩儿的三昧真火阻挡不了他们的前行,孙悟空与红孩儿不分胜负,但是红孩儿最终被观音菩萨收复;女儿国国王的诱惑阻挡不了他们的前行,唐僧遇到美色没有被诱惑,他本可终老于女儿国,但是他有着坚持到底的精神,毅然选择了前进;孙悟空看见白骨精化为人形,三打白骨精,唐僧肉眼凡胎不知真相,还念了紧箍咒,最后还是逢凶化吉,继续前进。

我叹服唐僧乐观,就算唐僧快要被妖怪吃掉,他也积极乐观,相信徒弟会救他。面临死亡的危险,他却不惧死亡,他相信徒弟的能力。

我叹服唐僧的不忘初心,唐僧历经磨难,但是却牢记最初的信仰,砥砺前行。因为不忘初心,他才一往无前。

篇7:观西游记有感

这不电视主要讲了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斩妖除魔,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也表现了大家只要团结一心,做事情总会成功的。

从这部《西游记》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那一次,我和五个小伙伴一起下五子棋。我们先分好组,三人一组,开始了。三个人中一对一,我和我的妹妹下,我们开始了。“堵住她,堵住她!”我那两个小伙伴们大声喊着。可是我下我的棋,没听他们的,我输了一盘棋。另一个伙伴也是不听别人说,让她们给赢了。最后一位了,她们两个是下一个堵一个,我们两个让他看好了在下。她不听,就是对手下一个,她堵一个。最后他们又赢了。我们三个一看不行,就想了一个办法。一个人下棋,另外两个人指挥,三个人再一商量。果然赢了好几局。最后我们胜出了。

篇8:观大话西游有感

1.1由地向天的升华和三教合一的“修心”

《神曲》中的旅程历经了三个阶段——地狱、炼狱和天堂, 地狱为违反基督教各教律而被惩罚的罪人,炼狱是罪过较轻的应急忏悔的灵魂升入天堂的必经之路,天堂为神居之地, 至高无上。而诗歌中的但丁则是在世的开头交代为35岁时 (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由此陷入困境,经人指引完成地狱、炼狱、天堂的旅程。而维吉尔和贝阿特里切的指引则象征着由理性的指引摆脱人生的困境, 最终超脱理性和上帝之爱合而为一的心灵路程。解除迷误的良方最终还是转向永恒的神来救赎。

而《西游记》则不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游记》 的升华是通过修“心”来完成的。事实上,与其将《西游记》的故事看作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不如把《西游记》归为修心正道的经历来的妥当。在《西游记》中主角孙悟空在章节标题中常以“心猿”来指代。但在第一章中,孙悟空海外求仙的经历在章节标题被表述为“心性修持大道生”,学成归来则被称为“断魔归本合元神”。而孙悟空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获得长生之道,从山门名字就可以看出与“心”有关“灵台”“方寸”皆为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正是由“心”字拆解。最后孙悟空被封的也是消除傲慢, 保持本心的“斗战胜佛”,战胜的除了取经途中的妖魔鬼怪, 还有自己的傲慢和偏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更强调的是对“心”的修持。

当然因为同为戴罪之身,也有学者认为而这同为救赎之旅,学者王敏就这样认为 :“从民族文化层面看 ,《神曲》 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 , 注重救赎过程 ; 是内省式救赎 , 强调理性判断和忏悔的力量。《西游记》所代表的民间佛教文化则是乐感文化 , 反映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 ; 是外求式救赎 , 注重感性信仰”将而这同归于救赎之旅, 也很有道理,就原因而言两者确有趋同之处。但是,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二者都是不相一致的,所以还要区别看待。

1.2当“七宗罪”遇上“八十一难”

《神曲》中的炼狱由九层组成,除去净界山和地上乐园, 就是按七宗罪划分的七成炼狱。较之于地狱,炼狱是已忏悔且罪过较轻的人洗脱罪孽的地方。和在地狱接受惩罚的人不同,炼狱更强调的是对悔罪者的磨练,借此摆脱罪恶,干干净净地升入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阿特丽切出现。象征着理性的力量还是有限,无法指引但丁直达天堂。在基督教教义中,这些恶行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提出八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暴怒、怠惰、伤悲、自负及傲慢。到了六世纪后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将那8种罪行减至7项,伤悲归入懒惰,自负并入傲慢,然后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 :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 饕餮。总的来说还是教廷认可的宗教定义。

《西游记》八十一难和《神曲》中的地狱和炼狱中的受难如上文所述一样属于赎罪的过程,但和炼狱中单纯的惩罚不同,“八十一难”还负有一个传播佛教经典拯救处于蒙昧中的大众的光荣使命,本身是用以将功折罪的“功德”。 “八十一难”则是完成“功德”必备的磨难,单个的“难” 不一定非得有明确的象征意义。除了唐僧犯的罪为轻慢佛法,孙悟空的罪过是搅扰天庭,猪八戒是调戏嫦娥,唐僧是轻慢佛法,沙僧只是打碎了琉璃盏,白龙马烧了夜明珠就被告了个“忤逆”。比较基于品格而划定的“七宗罪”,这罪过倒是清楚无比,各不相同,不过似乎并不妨碍他们被合在一起去取经。而且除了唐僧以外,其余四人都是天庭降的罪, 完成佛门的功德也可以抵罪,可见佛道两家在《西游记》并不显得泾渭分明。“八十一难”也不一定能洗刷掉取经的四人一马的什么“原罪”或劣根性,在西行的末尾,猪八戒在收服玉兔精后依然要找嫦娥叙旧,到了西天受封时还因为没成佛而不平,可见原本的劣根性并未随着取经的过程而消除,却不妨碍他获得功果。这就和《神曲》有所不同,《神曲》 中炼狱通过“忏悔”得以进入的机会,通过“赎罪”得以通过, 升入天堂。《西游记》帮助唐僧师徒度过八十一难的是他们自己,虽然可以借助神佛的帮助,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唐僧四人一马的不断努力,才得到九九归真的圆满结局。

2、各自的对手:直刺教廷与神佛的异化

2.1东西方“神”的观念的对比

在《神曲》中,天堂和地狱的形象描绘截然不同,地狱, 炼狱的景观十分具象化,但天堂的形象则明显出现了虚化。 如贝阿特丽切的形象就“尽管那条缠有米内瓦的枝叶的面纱已从她的头上垂下”,却“仍然不能令人看清她”,神圣得让但丁无法直视。连历史确有其人的查士丁尼帝在宣讲古罗马事迹时也是如此 :“我说了这话 , 转身去向那第一个对我说话的精灵 ; 看到了我这样 , 他发出了比刚才明亮得多的光。 好像热气把浓雾的屏障一块一块地啃去了以后 , 太阳由于光的强烈令人不能逼视 , 那个神圣的由于欢乐的焕发就像那样隐藏在自己的光里 , 而且在这样被光裹住 , 裹住时 , 如下一歌中所歌咏的那样回答我。”全然不见清晰的实体。

在天堂的顶端,上帝的形象也只是一闪而逝,诸神和先贤也只是虚幻的灵体。这正是反映了天堂的神圣而纯洁,上帝是一切的本质,上帝之爱是天堂一切运动的共同本源。陷于困境中的但丁最终也是依靠贝阿特丽切所代表的上帝的永恒的爱获得最终的救赎。但上帝本身处在一种“不可说” 的境界,至善至美的天堂也和人间大相径庭。

《西游记》中的天庭又另有一番景象。书中写道 :“…… 只见那南天门 , 碧沉沉琉璃造就 ; 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 , 一员员顶梁靠柱 , 持铣拥旄 ; 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 , 一个个执戟悬鞭 , 持刀仗剑。外厢犹可 , 入内惊人 : 里壁厢有几根大柱 , 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 ;又有几座长桥 , 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学者姜岳斌就如此评价 :“《西游记》天界的具象性更表现为它实际上已是一个运作中的人类社会 ;作品正是按照中国的伦理原则把人间的一切搬上了天堂——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时代的中国宫廷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社会生活场景的翻版”。天庭犹如人间的朝廷一般,是维持三界正常运转的政府般的存在,任务就是依据“天条”维持世界的正常发展,本身谈不上救赎众生。真正起到“救赎”责任则另有西牛贺洲的西天佛界。如果说天庭是秩序和权力的中心,西天就是信仰中心。但这信仰中心也并非全然纯洁无瑕,“八十一难”中就有菩萨的坐骑、童子因主人的疏漏下界为妖,为祸人间。就连法力无边的佛祖也为阿傩,伽叶索要“人事”的行为开脱,又用“受用的品级”哄猪八戒“人”气十足。天庭更是不堪,被孙悟空闹了个天翻地覆,只得请佛界救场。当然《西游记》中的神佛自然高人一等,修为不易,佛祖就以玉皇大帝历经无数次劫难才成为天帝,孙悟空却没修行多久来对闹天宫的孙悟空加以劝阻。但这些神佛毕竟是靠修持和心性才成的功果, 比不得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唯一的至高神。甚至神和妖怪的界限也并不明显,《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借观音之口说道 :“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可见神仙之于妖怪的不同,就在与心境的高低。师徒四人能成佛做菩萨,一是功德圆满的回报,二是心灵境界达到一定层次。皈依佛门只是获得积功德的机会,还需保护唐僧西去取经才能成佛,而修仙倒是只要有“九窍”就可以修

2.2.东西方近代“人”的观念的思潮对各自旧观念的冲击

在这两部作品写作的时期,商品经济在中国和意大利都分别迅速得到发展,城市的进一步繁荣激起了对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的满足。一些肯定现世享乐,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想开始流行。其中,“人”的观念是两部作品相通的地方。

但丁在诗中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之所以要写作《神曲》,就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故而这部作品本身是一部具有强烈倾向的作品。他将教皇和一些自己痛恨的佛罗伦萨人打入地狱,又在诗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发挥基督教对世界的认识,质疑教士品性的同时又对教廷在解释教义上的专制权力进行攻击。除了具体内容外,用意大利与写作本身也是对教廷表达自己的不满。《神曲》中对人的重视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上,诗中的人物一反中世纪的刻板和僵化,呈现出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地狱篇》 第十首诗中 , 但丁将基白林党魁法利那太描绘为坟墓间傲然挺立的形象 :“他把胸膛和脸孔昂挺起来 , 似乎对地狱表示极大的轻蔑 ;我的导师用大胆而敏捷的双手把我从坟墓中间向他推去 , 说道 :‘你的说话要简短。’当我站在他坟墓旁边的时候 , 他望了我一下 , 然后几乎轻蔑地问我道 :‘你的祖宗是些什么人 ?’”这位人中豪杰尽管身困地狱,却不曾屈服, 反而显得更为高大。

《西游记》则不然,它的倾向性模糊到学界对其主旨进行了持久的论争。鲁迅和胡适甚至认为它是“游戏之作”, 即其创作倾向受到强烈的怀疑。《西游记》更多的是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贯路子,展现了现象,却不一定给予定义和回答。因而它虽然安排了唐太宗游地府借人情世故机缘巧合增寿二十年,西天对香火孜孜以求的设置,却并没有予以批判,甚至,他对这些神仙中的人情世故也不一定持否定态度。 相反,在当时,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一样,东方“人”的思想同样开始影响社会,而中国对于人的重视就体现在对“人” 的“心”的探究。在吴承恩所处的明代的中后期,一批思想家提出重视“心”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如泰州学派创始者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同为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则提出顺应本心,即符合天理之善,后期的何心隐更是进一步提出“育欲说”;同时期的思想家李贽则提出“童心说”,公安派的袁宏道也有“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论点。学者田同旭据此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吴承恩和明中叶以后一大批反理学的思想家、 文学家是同时代的 , 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明中叶以后反理学社会新思潮的影响。”而这种对于“心”的探寻正是近代“人” 的思潮的体现。《西游记》很明显受到了这些观点的影响, 神仙妖怪的法力来源于修持,但正如上文所言,成仙还是做妖怪,看的是心灵境界。性灵的提升在于顿悟,而不是死守经义,在《西游记》末,唐僧取到了无字经文,不禁大哭, 孙悟空倒看得开,认为世界上本无圆满之事,反过来劝唐僧。 在这个情节里,孙悟空的觉悟就比经院派的唐僧高得多。

3、从《西游记》与《神曲》中看近代思潮下中西世俗化的宗教观

但丁本身对地狱中的人也并非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对地狱中的带审判的古代异教徒就十分尊敬。对于地狱中的受惩罚者也有自己的认知。但本质上还是将信仰和基督教教义放在首位,不脱中世纪神学窠臼。学者姜岳斌据此就论述为 : “但丁在整部《神曲》中确实经历了理性的辉煌 , 也确实找到了更高尚更美好的世界 , 只是信仰被推向极端时便排斥了理性而导致自身的悖论 , 这是但丁在天堂里的迷误。”事实上,但丁所贯彻的是中世纪一以贯之的神学思想,尽管反对暴君和教廷的虚伪,但他的信仰是没有发生动摇的。暴君和教廷也是后来早期人文主义者主要反对的对象,但无论是宗教改革还是人文主义,基督教的信仰是不变的。

《西游记》则正好相反,讲的是神魔鬼怪,完全没有对三教教义的遵循。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讲道是也是“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教相合本如然”,传下来的经文最后也说“功成随作佛和仙”。仙和佛之间也相处融洽。就单一的道教或佛教而言,全然不遵经义,信仰就更谈不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三教合流的影响,二就是上文论述的人文思潮。

中西在人文思潮下文化层面的表征截然不同,归根到底还是共同认知的差异。一直以来欧洲大陆就是合少分多,能够将欧洲人联系起来的只有基督教思想,中国则正好相反, 自东汉佛教西来,道教建立,信佛信道的哪朝都有,真正能统一的只有政权。同时佛道两家自身也在不断改良,渐渐合二为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但丁因《神曲》成为 “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西游记揶揄宗教,却没有就此翻起什么浪花。

4、结语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神曲》和《西游记》同为人文思潮下的产物,但各自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各有不同。 《神曲》反对教会的虚伪,暴君的残忍 ;而《西游记》则由“心” 肯定人,强调信念而非信仰的坚持。两者都客观反映了各自文化领域下近代人文思潮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的思想面貌,

《西游记》与《神曲》分别是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问世的著作。在有关神曲的研究中,相关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从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到宗教观、心理分析和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小的提升,但在各个新开掘的层面如天堂观,西式逻辑文化分析还有较大的探究空间,整体上还处于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阶段。

而《西游记》作为我们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一直以来都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许多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其文本各个方面的剖析到分析文本之后的作者意图之争(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写作社会背景、世俗化的中国式智慧和东方宗教观分析,以及探究资本主义萌芽下的人文思潮等等向历史,人文地理,政治,哲学等多个人文科学方面发展的多元研究,再到本世纪初逐渐兴起的对以电影《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对《西游记》再诠释文本的研究兴趣,《西游记》的研究可以说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目前西游记的研究在不少方面已经相当完备,许多学者由文本转向研究《西游记》是基于以其文本为框架的神怪文化进行研究,难以出现革命性的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故而现阶段单纯的文本研究暂时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西游记》 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在现阶段暂未取得革命性成果的前提下,一般为“开源”发掘新领域继续研究。

篇9:观马戏有感

最近的气候总是让人摸不透,忽冷忽热。今晚,我的心情亦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吧。

初入戏棚,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异味,可许多人竟若无其事地在大吃大嚼,嗑瓜子的声音似乎比夏天的蛙鸣还密,这景象让我近乎窒息。我和妹妹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把塑料椅,靠着铁丝网坐了下来。哈哈,没想到能找到如此“雅座”!

在漫长的等待中,广播里总算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欣赏第一个节目——狮虎大战!”印象中的东北虎凶猛残暴,非洲狮坚牙利齿,可是当它们迈出铁笼的那一刹那,我怔住了:这哪里是虎和狮啊?它们如猫狗一样温驯,丝毫不及狐狸的威风。

老虎和狮子在场地上溜达着,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乞求。再看那锯断的牙齿,那被切除的“利爪”,那残缺的尾巴,我的心灵再次被震颤了:它们本应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可現在却身陷囹圄,在那根带电的鞭子下,驯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它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呢?它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呢?它们火炬般的眼睛呢?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情呢?一切都荡然无存。可是,在它们心灵的最深处,一定有那茂密的丛林,一定有那广袤的草原,一定有那峻峭的山岗!

马戏仍在继续,观众仍在哄笑,我仍在沉思……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写的是观看一场马戏的“感受”。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最近的心情“忽冷忽热”,并点明心情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进而引出了对那场马戏的回忆。初入戏棚时的场面描写,展现了“让我近乎窒息”的景象;老虎和狮子出笼的一刹那,颠覆了“我”意识中的威风形象;狮虎表演时“无奈和乞求”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沉思。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更能表现出“我”内心深处与众不同的感受。

篇10:观西游记有感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县人,明代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学官沦落商人的家庭,家境贫寒。他从小聪明过人,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失败。到了中年才落了个岁贡生的职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有个火眼金睛的眼睛,一看就看出了这个小姑娘是个白骨精,可是唐僧还是个凡人看不出,看到孙悟空把这个姑娘打死了特别生气,而孙悟空又打死了这个白骨精变得姑娘的母亲,唐僧更生气了!一怒之下把孙悟空赶走了!孙悟空生气地回到了花果山,猪八戒去请它,可它还假装不认识可把老猪气的呀!孙悟空还让自己的同伴们去打猪八戒,这里我觉得孙悟空太任性了!

全书在文艺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在塑造人物的一个突出点是将神性、人性、物性三者结合在一起,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

篇11:观西游记有感

张版《西游记》在内容上还是很忠实原著的,特技也比老版的强很多,但是就是感觉少了些什么。从第一集来说吧,猴王刚出世在林子里嬉戏,老版里的音响效果还是很给力的,潺潺流水,啾啾鸟鸣,是那么的生动,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而新版在特效上是花了不少功夫,但是更像是魔幻片。老版六小龄童饰演的孙猴子,猴性十足,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既透出了少年猴王的调皮又不乏其灵性;而张版吴樾饰演的猴子人性有余而猴性不够,看来还是功夫不到家啊,不是谁都能演孙猴子的。再说悟空拜师那一出,老版的菩提祖师仙风道骨,声如洪钟,而张版的祖师更像是金庸笔下的武学大师,少了分神仙味。另外,孙猴子施法术的动作怎么那么像《新白娘子传奇》啊,呵呵。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总感觉不及老版,不过暂时先不灭灯,再看几集再说。

如今的翻拍剧,不胜枚举。光《西游记》就有好几个版本,再加上之前的《红楼梦》、《射雕英雄传》,最近的《亮剑》等,都不尽人意。为什么呢?是观众口味变刁了吗,也不尽然。新版的剧集加入了更多的高科技,色彩斑斓,极为炫目,而演员的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强很多,所以不在硬件上。根结出在软件上,如导演、编剧、演员等。以老版《红楼梦》为例,当年《红楼梦》剧组培训演员用了半年多时间,从形象气质到内涵对演员进行培训。5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原著《红楼梦》,时时研读,这是首要的培训内容。每天早上6点,学员们在剧务主任的带领下晨练跑步。早饭后便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学习。与新版不同的是,这些科目没有必须的要 求,均是自愿选择的,让大家完全沉浸在那种氛围里。授课的老师都是“红学大师”,从《红楼梦》的主题、时代、人物到风格、习惯、礼节、建筑、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无所不讲。表演课是最重要的培训课程,不管是跪、拜、请安以及恭立垂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嬉笑怒骂等等,都要演员细细揣摩。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演员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造就出这么经典的《红楼梦》,光形似是不够的,神似才是最重要的。六小龄童就更不用说了,出生猴戏世家,对猴的拿捏又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再说导演方面,现在有些导演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违背史实或在未对历史作出考证的情况下进行拍摄,比如《新亮剑》中的李、楚拼枪,明明是那个时代还没有的枪,却被他们用的像真的一样。另外就是演职人员的工作态度,比如《西游记》续集中的电线杆穿帮,再比如很多反映以前社会的电视剧里演员戴的加膜眼镜。

国外也有很多翻拍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比如说前两年的《妈妈咪呀》、《十二怒汉》,再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新福尔摩斯》,它们都是翻拍剧,但是导演和演员的火候都掌握的很好。以《新福》为例,翻拍剧里面加进了许多现代的元素,福尔摩斯用上了手机,华生医生还有博客,但这些新鲜元素并没有破坏剧情,而是和故事揉合成了一体。所以说,翻拍经典不是不可以,就得看你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工作精神,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上一篇:时间胶囊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