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2024-09-06

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精选8篇)

篇1: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 于飞

【摘 要】:近年来,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事实,为了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当务之急,在巨大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凸显出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缺乏诚信的问题,这给高校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做好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阶段的诚信教育工作对于社会及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就业社会 教学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为:

1.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对具有“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等等荣誉学生很是青眯,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许多毕业生在制作自我简历和求职信中弄虚作假或者借用别人材料来冒充自己。

2.面试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面试或投送简历。一些毕业生就利用网络的空子夸大自己的能力,不顾自己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想法设法钻空子,完全背离了面试中的诚信行为。

3.就业协议签订后随意毁约

在当今就业环境严峻、就业岗位激励大形势下,许多毕业生手中会捧着几个单位的签约通知书,毁约再签的情况较多,没有很好的定位适合自己的单位,最后使自己的个人诚信度大打折扣,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度。

4.毕业生报到后的诚信问题

现在许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到岗报到率越来越低,特别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大批量输送毕业生,毕业生跳槽现象很严重,有的毕业生才离校一个月就连续换单位,毕业生的连续跳槽势必加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不信任。

5.不按期偿还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解决上学难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诚信是助学贷款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的保证,只有双方都讲诚信,银行按时放贷,学生按时足额还款,这项工作才能长久坚持。但是现在个别毕业生未按期偿还贷款或拖欠贷款,导致银行风险增大。每年都会出现银行大面积催缴贷款或利息工作,更为严重的出现本人诚信记录挂上银行黑色名单中,给自己造成很大不便与影响,这也是不诚信的一种变现。

二、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既有客观层面的原因,也有主观层面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缺失有密切关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诚信意识在消退,“拜金主义”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变得脆弱不堪,违约、经济纠纷等越来越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信用监控系统的不完善,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渔利,社会道德规范对众多不诚信没有约束力,不诚信行为也就有了畸形发展环境。

2.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弱化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德育评价体系和道德教育的缺失,只重视知识的培养,难以培养出真正的真善美情感。道德教育只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行为,不善于利用咨询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诚信道德情感。

3.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烈的就业愿望的矛盾是诱发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随着我国高校的盲目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逐年增多,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饱和,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毕业生为了尽快的找到满意工作岗位,就把诚信道德抛到九霄云外了。

4.用人单位的不规范

有些用人单位利用自己的主导优势,出现不能信守承诺。目前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一些用人单位在占据主动地位时,不严格遵守双方所签协议履行条约,遵守条款意识淡薄,用工不规范,使学生到了岗位后出现:无休止加班、收入、福利、住房、三金缴纳等无保证现象时有出现。

三、如何提高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诚信就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智、体、美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营造健康高雅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文化陶冶与育人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氛围,正确发挥舆论导向,抵制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侵蚀,净化校园环境,净化大学生心灵,升华大学生情感。

2.发挥教学主渠道

在教学中,发挥各学科各门类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是主渠道。挖掘各学科自身优势与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立足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生社会行为取向、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社会需要的全方面人才。

3.大力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咨询老师,制定心理健康咨询计划,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4.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提供必要的制度和费用保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长效运转机制,有计划的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受到锻炼。

5.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刚刚入学开始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提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设置,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志向,制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6.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从新生入学起建立健全学生的诚信记录档案。建立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诚信奖惩机制,对于大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全面信用评价和记录,促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严守诚信底线.7.狠抓德育队伍教师自身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功能健全、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大学生德育工作主体是:党政、学校学生部门、就业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一支强大的德育培养力量。加强自学道德修养、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处处为人师表,全面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题中之义。因此,要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高等院校就必须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健全诚信机制,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提高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完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些因素健全完善,并很好的协调一致,大学生的诚信择业、就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立彬等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自强等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搜狐新闻2006

篇2: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关于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个性心理和思想特点存在特殊性,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许多思想和心理问题,高校工作者要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和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 者:常瑜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心理健康教育

篇3: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1. 认识诚信问题的重要意义

诚实守信, 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不论哪个时代, 哪个国家, 哪个社会, 什么阶层的人, 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 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诚信”二字具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古人云:“言而有信, 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诚信的基本内涵, 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 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诚信”即诚实守信, 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准则。“诚, 信也, 从人成声”, 我们常说“真诚”、“诚挚”、“诚实”、“诚恳”等;“信, 诚也, 从人从言”, “诚”“信”互训, 诚于内而信于外, 一个人是否真诚, 总要通过守信表现出来。对个人而言, 诚信乃立人之本, 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是每个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而一旦诚信缺失, 危害甚大。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 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 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 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 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 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诚诺, 守信义的道德传统, 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类的美妙佳话。

复旦大学教授陈根法指出:“诚信是宇宙的本体, 又是人的存在的本体, 也是价值的本体。”因此, 只有透过诚, 才能在道德上立本, 在本体上立根, 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的生命世界, 没有诚信便立不住, 也撑不起;人的生活世界, 没有诚信便空而不实, 而无法远于禽兽。诚信开启了生命深处的亮点, 开启了价值之源, 理想之源。

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 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诚信还是一种需要, 它是建立在高度自觉、完全自律的基础上的, 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

作为一种不可量化的价值评判原则, 诚信这一层面介于道德之中, 是道德体系的基础并充斥于道德体系的各个部分;而作为可以具体量化的评判指标———信用体系, 诚信表现为共同默认的市场契约。在市场经济社会, 诚信是市场良好运行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这种准则是市场合同行为等发生的先决条件。而诚信的失落则是市场规则建立的最大障碍。

信用是一切制度和规范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 也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个体角度, 诚信的失落表现为可信任度的降低;在组织, 则表现为群体的失信;而所谓信用危机是指在全社会由于普遍发生的公民和组织的经济违约、跌破道德红线, 但不足以构成违法行为的恶意欺诈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发生的信任危机。

2. 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近些年来, 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现象, 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信用意识、契约观念淡薄。某高校在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有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 近20%的学生就没有考虑过还款问题, 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很难说”。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合同司空见惯, 尤其是在履行就业协议方面违约现象严重。

第二, 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严重。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考试前曾有过作弊动机的达38%, 预谋作弊和随机作弊的各占12%和26%;有32.4%的学生认为作弊很普遍, 4.2%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不少用人单位, 对毕业生包装精美的求职书中提及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等业绩感兴趣, 可在学校转来的档案中却无影无踪。

3. 大学生诚信失范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 诚信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经济转型期, 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诚信失范现象, 表现在少数人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等现象, 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 不讲信用的人反而大行其道,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那些说老实话, 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甚至受到排挤、孤立、打击报复等。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 反而被人认为聪明、有能耐, 出现了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消极现象, 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3.2 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培养上, 高校无疑应该是主阵地。然而近年来, 高校在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方面表现滞后, 这主要包括高校诚信理论教育的滞后和诚信机制的不健全。在诚信理论教育方面, 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 这显然滞后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同时, 由于许多高校存在着重智轻德教育的现象, 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 形式过于单调和说教, 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而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是学生评优、评奖、推研等的最主要依据, 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万事大吉, 这是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在诚信机制方面, 由于国内许多大学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管理、规范和约束, 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3.3 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失调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事实证明, 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 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拿到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才是硬的, 误以为这些外显的“硬件”越多, 就越有竞争力, 而诚信这种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的软件, 则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有时也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但由于经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 价值观念受到冲突,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 学业与就业等的诸多压力, 使得他们感到无所是从, 就更谈不上把诚信作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了。

4.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育学生以诚信为本, 学校就要发挥多方面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 通过一定途径, 采取一系列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4.1 净化育人环境, 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环境育人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环境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占领这块德育阵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 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因此, 高校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考风建设, 通过校报、广播站、海报、标语等宣传形式, 积极开展以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演讲、辨论、征文系列活动。抨击、谴责、处罚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等弄虚作假、不守信用的现象, 让学生从中认识、反省、辨别自己的行为是非, 从根本上改变老实人吃亏的弊端, 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 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 让他们体会到讲诚信不仅是正确的, 而且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 使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4.2 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提高契约意识

在进行"循循善诱"的道德教育的同时, 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对于法律社会的必要性。从法治的意义上说, 诚信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 更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为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教育, 使学生们详细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 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 哪些失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 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 更是一种法律要求, 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 许多违反诚信的行为不但是违法行为, 甚至构成犯罪。同时, 还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 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契约意识, 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4.3 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通行证。我校根据大学生行为规范和诚信要求,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培养德术双馨的医学人才, 已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为诚信承诺书, 由学生与所在学院签订并要求学生认真遵守;二为电子诚信档案, 包含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情况、经济状况、校园卡使用记录、特别记录等, 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 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通过电子诚信档案的建立, 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要求, 督促学生能以“诚信为本”, 做有诚信之人。

4.4 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一方面包括守信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包括失信惩罚机制。守信激励机制, 也即褒奖机制, 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与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研究生保送等挂钩, 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 更着重于防患于未然, 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和不诚实守信方面的惩罚措施, 采取将所有有失信行为的大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公布, 加大其失信的成本,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做人都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

4.5 活动内容上采用正面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以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为主题, 以树立良好的学风、考风、班风、和校风为重点, 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应注重正面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结合学校生活实际, 从基础做起, 确立若干较为明确的诚信指标。

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 在方法上力求多样化, 针对学生工作特点, 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 以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为主要方式, 采用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和校园文化节等形式, 利用学生网站、广播站、校报、黑板报和橱窗等宣传阵地, 抓住典型事例, 加大对诚信教育内容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渗透力, 使这一活动既生动活泼, 又入脑入心。

力求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同时, 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切忌出现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本身就是与诚信原则相悖的, 如果不切实际地将诚信教育变成讲空话做虚事, 那么, 不但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 反而会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 我们要把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三个同步”, 即: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风建设同步;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步;与对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同步。

总之, 大学生是青年的代表, 是文明的象征, 是未来的希望, 是祖国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 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 是每一位从事高等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道德教育于价值导向[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李政云.诚信教育路在何方[J].江西教育科研, 2002, (1.2) .

[3]汪雪琴.诚信:不能知识话题[J].天讯在线, 2002.

[4]林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 2002.

[5]李萍, 钟明华.诚信, 人生之基立身之本[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景枫.社会诚信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道德修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M].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2006.

[9]刘平昌, 姚尚建.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大学生在线, 2004, (2) .

[10]唐初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4) .

篇4: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党性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39-02

加强党性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增强党员的党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探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始终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而向全体党员发出的庄严号召。刘少奇同志曾说: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光辉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加强党性锻炼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加强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校应当完成的任务。因此,对高校来说,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有利于培养任务的完成。最后,在高校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比重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各级党组织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发展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组织生活,要求学生党员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是确保党员质量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与长远发展。

二、现阶段大学生党性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升学扩招实际是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导致大学生良莠不齐,平均素质降低。加上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党性教育,把党性教育看成是一种理论说教,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认识不够深刻,不能正确认识和端正入党动机,爱慕虚荣、随大流,甚至把入党看成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

(二)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跟随社会变化而变化。但我国很多高校的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在具体内容上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特点开展教育,以致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1]。大多高校往往集中精力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党性教育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2],没有积极开展、强化大学生党性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基础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理论性过强,多数老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过于单调,内容过于枯燥,导致大学生“两课”学习情况不理想,没能达到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要求。此外,大多高校的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对于党员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不少基层党支部存在重入党前的教育培养,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党员意识淡薄,没有能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影响。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逐渐淡薄,通过权力来满足个人利益的欲望不断膨胀[3]。个别党员干部违反党纪国法,以权谋私,侵害人民的利益。虽然这些党员干部仅是党内的极少数,但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威信和感召力。加上网络媒体的兴起,很多事情在网络中被揭露,很多言论在网络中被有意无意地夸大,使得青年大学生容易产生过激的想法,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产生怀疑甚至否定。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措施

(一)根据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规律,强化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严格的管理、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激励和组织的培养教育。高校党的各级组织要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党员成长规律和党建工作规律,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组织纪律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党性修养好、宗旨意识强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源泉,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少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思想严重,甚至出现走后门、拉关系等腐败现象,针对这些突出问题,首先高校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组织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机制和制度,加强监督。教育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贯串党性教育的全过程,对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都要强化宗旨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播放历史教育影片、参观红色景点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党员角色意识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党性

党员角色意识强说明党性观念强,更加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党性教育。首先是要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开展教育,在实践中增强党性,使他们能自觉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推荐表现优异的同学担任新生班级助理、低年级党建联系人等,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充分强化了他们的党员角色意识,更充分地发挥了他们创先争优的模范作用。其次,高校各级党组织还应切实加强和认真组织好大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通过“三会一课”开展特色鲜明的党日活动,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党性。

(四)理性分析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腐败问题

个别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感召力,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看待腐败问题,正确认识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不能以偏概全,人云亦云。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从根本性质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不会以权谋私的,她不会是一个腐败的党。但党的本质和党内的具体情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党的本质与腐败现象是对立的,并不能说明党内就绝对不会出现腐败现象;反之,党内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也不能说是由党的本质决定的。我们的党员绝大多数都是好的,是合格的,但党员的素质不可能整齐划一,党内存在不合格党员的原因,一是入党关口把得不严,让一些本来不够党员条件的人混了进来;二是因为人具有可变性,入党的时候表现得不错,入党以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影响下,就蜕化变质,成了腐败分子,但这是个别党员的问题,并不是党自身的问题。当然,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党的性质。如果党员中的腐败分子多了,量变就会发展到质变,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对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绝不会掉以轻心,而且会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目的就是绝不允许腐败分子在党内有藏身之地,相信不久的将来,腐败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五)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党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占据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党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通党建知识网站、红色论坛等平台,让学生在其中学习和交流。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让学生能正确认知网络,防范网络成瘾、网络道德失范等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满江.新时期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创新性问题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6):188.

[2]薛宝志.浅析新时期加强高职生党性教育的困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62-64,75.

篇5: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分析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分析

作者:彭艳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6期

篇6: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xxx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人无信而不立”。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时下,随着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诚信,是一个遍及全社会的课题,对大学生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诚信问题“何去何从”应引起中国大学生的深思。本文调查列举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了多层次深广度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危机;诚信教育;

一、诚信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社会各个单元都要坚持以诚为本,以诚立信。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也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这是每个大学生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直观地表述,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世。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

够的认识。

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用一句“诚信危机”来概括并不为过。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痛心疾首地说:“从1999年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我想,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诚信的“危机”。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也刮及高雅校园,难怪莘莘学子为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抛于九霄云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要么是营养不良,要么是底气不足,总之是“跛脚”的。

(一)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

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

(二)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等,要到交作业时,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

(三)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四)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

(五)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针对以上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入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讲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却长期存在着一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和诚信品质的形成。一是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二是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重智育而轻德育,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三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浅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四是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并且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很大原因在于失信者预期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基地,对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也是建立社会信用的过程。在发达国家,人们笃信“信用就是生命”,没有信用寸步难行。但是,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轻看和破坏成为他们人际交往乃至人生发展的直接障碍。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不

仅对他们本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在教书育人中要注重诚信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内课外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德才兼备”。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笔者认为,狠抓诚信教育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其三,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

(二)加强“两课”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牢牢把握住自己诚信选择的方向,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体现“两课”教学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提高诚信教育效果。

(三)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高目标,低起点,可以从他们的基本行为抓起,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如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建设校园网站,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周围和自己身上;聘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来讲“诚信、素质、发展、人生”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定期召开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讨论会,让学生自己解析诚信,关注诚信,对受到社会资助、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进行诚信讲座,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意识,对于诚信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彰,树立宣传典型等等。鼓励广大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诚信素养,从而真正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这些都会

对学生诚信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建立诚信档案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开始建立公民“个人资信制度”,并且开始推出个人“信用身份证”,建立个人电子信用档案。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基本内容包括“做诚信大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个人意见”、“学校意见”、“备注”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纪录,它对学生的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描述。从而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建立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评价和社会认同机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配备现实的教材。同时,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消费群体,诚信档案的建立,将为大学生信用形象提供一个社会化的展示平台,与整个社会的“个人资信制度”相衔接。

五、加强大学诚信教育对社会的意义

眼下,在全国很多高校里,诚信缺失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等,这些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而引发人们高度关注如何帮助这些还未长大成型而又即将成为社会主力军的大学生们树立诚信意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纲要》把诚信列为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的要求,容易被公民所接受和认同。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学校德育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来讲,诚信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教育的要求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没有了诚信。对少数学生中出现的“说谎献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道德的“两种语言系统”,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与引导,对不诚信道德开展批评与帮助,制止不诚信的“两种语言系统”现象在学校生活的其它领域进一步蔓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伦理对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正面影响看,网络伦理以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诚信观念新颖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但是,网络伦理是一种虚拟伦理,具有“数字化”、“虚拟化”运行的特点,学生网上的交流与沟通以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因而表现出非常自由、难以控制的虚拟人格,可以做出许多与现实人格不相适应的事情,表现出与现实社会诚信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这对缺乏分辨力、判断力的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年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学生是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主体的观念。

其次,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

第四,建立相应的道德约束惩罚机制。

第五,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如果把诚信协议书和加修“诚信课”两个结合起来,诚信的“前门”、“后门”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的诚信意识何愁建立不起来,社会的诚信何愁不能确立?

诚信的预置和后补都有积极意义,请大家以扶持新事物的态度,去呵护、支持这些工作创新,让它结出我们期待的“诚信果”。

六、建议

要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落实到诚信教育的全过程。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切实完善人人育德、德育人人的优良格局,改进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净化、美化、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环境,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身作则,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切实增强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

【参考文献】

篇7: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的探讨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力营造校园和谐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治国理念和方略的贯彻与实施,也是当前高校现实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而且我们作为高校纪检的组织要进一步展示优势,认真履行纪检教育职能,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卡工程英文刊名:CARDS WORLD年,卷(期):200913(12)分类号:G47关键词:诚信教育 和谐校园

篇8: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讨

一、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诚信意识教育未能引起社会、家长足够重视。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错位等原因造成的。目前关于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未能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笔者工作过程中, 甚至出现过学生家长帮助学生撒谎请假、出现问题帮学生制造虚假信息推卸责任、家长开具假的困难证明让学生骗取国家助学金等不良现象。看似一件小事, 但对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则负面影响重大。

(二) 诚信意识教育体系不完整, 学院工作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独立学院教育中, 诚信意识教育未能形成系统化教育。目前独立学院教育偏重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则更未引起足够重视, 只是把其纳入了道德教育体系之中, 占很小的比重, 这对解决独立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三)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育, 达不到诚信教育目的。

目前在独立学院教育过程中, 未针对诚信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 只是将其放在了“两课”教育中进行, 教材中涉及到诚信意识教育的内容、篇幅太少, 远远不能满足诚信意识教育的需要, 使得诚信意识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透。其次, 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讲这些诚信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教育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 学生日常管理中诚信监管、制约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管理松散, 约束机制不健全, 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 由于缺乏监督机制, 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对学生诚信制约机制不完善, 诚信的约束机制被弱化, 在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活动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 在与网友网上交往的过程中诚信约束机制被弱化, 学生在网上的撒谎、甚至盗窃、诈骗等丑恶行为比比皆是, 因此, 若诚信意识教育和针对学生网络监管、制约机制的缺乏, 独立学院学生则更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 盲目地信任网络, 则极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甚至导致网络犯罪。大学生做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 能否正确的使用网络, 不出现互相的欺骗、漫骂攻击等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讲, 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 取决于学生网络活动中的诚信监管、制约机制。

二、关于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 加大宣传社会诚信影响力, 与家长建立诚信桥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我们的企业逐步认识到无形资产中最核心的内容———诚信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此, 整个社会就业需求也会越来越重视诚信。适时大力宣传诚信作用, 弘扬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应时应景, 让学生在社会风气影响下切实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和重要, 深刻理解良好的信誉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诚信沟通, 让其也成为诚信教育中重要的成员。

(二) 强化学院工作的诚信体系, 营造良好的大学精神文明校风。

把将诚信意识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逐步建立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 把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各个年级特点, 设主题, 确立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内容, 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在学院加大精神文明教育, 加大宣传和普及诚信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的力度, 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 并认真履行应尽的各项义务。

(三) 以课堂教育为主要载体, 同时开展网络诚信教育模式。

把诚信意识教育做为专门的课程对学生开展教育, 保证诚信意识教育的课时量, 使关于诚信意识教育的诸多问题可以在课堂给学生讲清、讲透, 更好的完成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启发。同时, 避免单纯的政治说教和理论宣传, 要善于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利用与创新。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教育载体, 在网络上展开与学生沟通、交流和了解, 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具体来讲可以创建QQ群、班级校友录, 班级博客等方式。这样一来, 师生形成沟通生活化, 不仅感情加深了, 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教育也达到了一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良好效果。

(四) 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日常管理机制, 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内容涉及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尽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等, 将其纳入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同时, 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评估组织, 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 包含测评内容和具体的量化指标,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甚至社会特定机构评议, 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 甚至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从而逐步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了解, 同时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 珍惜信用。

(五) 完善学院、社会诚信监督机制。

学院要对诚信教育的开展、落实, 对诚信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予以监督。监督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尤其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 切实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不能流于形式, 要实际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保证学生诚信机制的不断健全。社会同样要建立相应的诚信监督管理体系, 从而保证诚信终身化、随身化, 逐步使诚信成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云.关于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行为的思考[J].高教研究, 2006

[2].刘静丽, 蒲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成因及诚信回归的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3].梁德友.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上一篇: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初探下一篇:《编写童话故事》作文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