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2024-08-25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共9篇)

篇1: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分类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43页例1,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学会、掌握含有两个因素(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分类标准。

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圆形,三角形图片。

学具准备:

两种颜色的圆形和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春游好玩吗?小明也去春游了,回家后,他把自己看到的美丽景色拼成了一幅画,你们想看看吗?

(电脑出示由图形拼成的一幅画)

师:这幅画中有你认识的哪些图形朋友?

生:„„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各有多少个呢?

生1:我们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怎样数才不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2:先分类,再数。

(电脑演示把图形按形状分类的过程。)

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数图形个数的时侯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分类。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

3、提出问题

师:请孩子们继续观察这些图形,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图形还可以怎样分呢?

二、自主探索,形成结论。

1、独立思考

师:对呀!这些图形还可以怎样分呢?老师把其中的一些图形装在了信封里,就放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你们想试一试吗?(想)请组长把这些图形拿出来,放在纸板上。先观察这些图形,再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分?

2、合作讨论

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3、交流争论

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小组1:我们小组准备先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小组2:我们小组准备先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孩子们的想法真不错。就按你们的想法小组合作在纸板上分一分。

(学生分类,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都分好了吗?看一看你们分出的图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现在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师:看一看你们纸板上的每小堆图形,都是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吗?

生:是。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小组1:我们小组是先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其他小组呢?你们的分法和他们一样吗?

小组2:我们小组是先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小组3:我们小组是直接把红色圆放在一起,白色圆放到一起,红色三角形放在一起,白色三角形放到一起。

师:从这些分法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要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有多种分法。

4、形成结论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43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三、创新反思,应用拓展。

1、应用。

(1)课堂活动1:

师:现在请孩子们看屏幕(屏幕出示课堂活动1图片)一起来读一读要求吧!

学生读题后,师问:什么样的图形才能放在一起呢?(生: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才能放在一起。)也就是说除了形状相同,大小也要相同的图形才能放在一起,对吗?(对)师:那你能把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边分图形边把自己分的过程说给自己的小伙伴听。(学生汇报,电脑集体订正。)

师:孩子们都能很好的根据两个因素把图形进行分类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请看屏幕:

(2)屏幕显示课堂活动第2题图片。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吧!

生读题:“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

师:这道题是让我们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能飞又有羽毛这两个条件的我们才能圈,对吗?(生:对。)好的,请孩子们翻开书44页第2题,自己圈一圈好吗?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点名回答,电脑订正。

师: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3)屏幕显示活动第3题。

师:多么可爱的羊呀,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

请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说一说你的想法。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谁来说一说?

生1:„„

生2:„„

2、拓展

师:说的真好!请孩子们再来看一看这幅图,你能用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把这些图形再分一分吗?(学生说,电脑显示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分类)小明今天也学习了分类的知识,他回到家里,才发现自己的房间真乱啊。(电脑出示一间非常零乱的房间。)

师:你认为小明会怎样整理房间?

(学生说)

(说完后,电脑演示整理房间的过程和整理后的房间。)

师:现在你觉得小明的房间怎么样?

(学生回答。)

师:看来,分类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能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学的知识?

生1:„„

生2:„„

生3:„„

3、反思

今天,孩子们用学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很多问题。你能谈一谈你的收获吗?

篇2: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例

1、例2及练习十八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掌握含有两个因素(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分类与整理

3、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难点:掌握多种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一张整理好了的文具店照片和一张凌乱的文具店照片

小鹿文具店

小熊文具店

学生比较,更喜欢选择哪个文具店买文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出示无颜色的三角形、圆形和有颜色的三角形和圆形

展示按形状分类的图形。

3、提出问题

师:请孩子们继续观察这些图形,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图形可以怎样分呢?

二、自主探索,形成结论。

1、独立思考

师:对呀!这些图形还可以怎样分呢?老师把其中的一些图形装在了信封里,就放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你们想试一试吗?(想)请组长把这些图形拿出来,放在纸板上。先观察这些图形,再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分?

2、合作讨论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3、交流争论

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小组1:我们小组准备先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小组2:我们小组准备先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 看一看你们分出的图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现在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小结 要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有多种分法。

三、创新反思,应用拓展。

1、应用。

(1)课堂活动1:

师:现在请孩子们看屏幕(屏幕出示课堂活动1图片)一起来读一读要求吧!学生读题后,师问:什么样的图形才能放在一起呢?(生: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才能放在一起。)也就是说除了形状相同,大小也要相同的图形才能放在一起,对吗?(对)师:那你能把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边分图形边把自己分的过程说给自己的小伙伴听。(学生汇报,电脑集体订正。)

师:孩子们都能很好的根据两个因素把图形进行分类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请看屏幕:

(2)屏幕显示练习十八第1题图片。

先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吧!读题:“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

理解:这道题是让我们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能飞又有羽毛这两个条件的我们才能圈,对吗?翻开书90页第1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二题 学生汇报结果并说出自己分分类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请大家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说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

五、课外练习

篇3: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一、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 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 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 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 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 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 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 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篇4: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篇5: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先黎潇 教学内容: 上和下

教学目标:

1、会辨认上、下方向,体会学习上、下方向的必要性,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上、下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上、下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前和后,你能用你学过的方向词来给我们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吗?学生的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会用前和后来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老师再让你来介绍一下这些小动物的位置。教师把例2的参观动物图片贴在纸板上,把这张图片竖立起来。

教师:你还能用你们学过的前后方向来介绍这幅图中的各个动物的方位吗?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用“前、后”方向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方位。

教师:为什么?让学生意识到前、后位置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而这幅图却竖立了起来,有些在一个面上的,没有前、后的区别。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位置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作出用“上、下”来介绍这些动物位置的决定。

教师:为什么要用上、下来介绍?要求学生这样想,这张图是竖立起来的,因此有些动物在上面,有些在下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和下。

二、新课

教师:除了这张图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的物体是竖立起来的?需要用上、下这些方向词来介绍?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楼房、书柜这些物体都是竖立起来的,都要用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教学随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对了,像楼房、书柜这些竖立的物体,都要用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你家住的是楼房吗?你能不能用“上、下”这样的方向词来介绍你的邻居?指导学生用“我家的楼上住着×××,楼下住着×××”来介绍自己邻居家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都会用上和下来介绍你家楼上和楼下住的邻居,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这幅竖立的图,这幅图像你们家的那座楼房吗?

学生:像。

教师:那么你会用上和下来介绍这幅图中大熊猫的邻居吗? 指导学生说出“大熊猫的上面是羊”,“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板上贴上往上和往下的箭头(如上图所示),用箭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和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了吗?用手指一指你的上面,再用手指一指你的下面,你们指的方向和图板上箭头的方向是一样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以后,请你用上、下来说一说其他动物的位置。学生自由地说。如“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下面是老虎”、“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猴子的下面有斑马和狮子”等。教师:刚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刚才我们不是说“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吗?怎么又变成了上面了呢?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有了“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的现象,就可以反过来说“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

教师:请同学们像这样用两句不同的话来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指导学生用“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小兔的下面是梅花鹿”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位置。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用竖立的图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体的上下关系,并强调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二是把课内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意识到自己住的楼房也是竖立着的,也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介绍楼上或楼下邻居的位置,然后用学生自己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三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话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使学生感受位置的相对性,并从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书柜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会用上和下来介绍小动物的位置了,现在你能用上和下来介绍柜子里的书吗?指导学生用上和下来介绍书柜里的书。

教师:儿歌上面有哪些书?谜语下面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放书和本子。把数学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语文书的上面是语文作业本。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放。

教师:放好了吗?首先检查你们放的几本书是竖着叠放的还是平着摆放的?

学生:是竖着叠放的。

教师:为什么要竖着叠放而不平着摆放呢?

学生:因为教师要求上、下摆放,上、下摆放的物体应该是竖着叠放的。

教师:现在你知道放在最上面的是什么?放在最下面的是什么?再用上和下说一说各种书和各种本子所在的位置。学生相互说后,抽学生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如右图所示的楼房图。

教师:最近新修了一幢楼,老师买的是2楼2号(教师在2楼2号写上自己的名字),王大爷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下面,张大叔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上面,请你在这幢楼中找出王大爷和张大叔的房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练习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

篇6: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第一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过程:

1、让学生回忆本期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整理在练习本上,学生进行交流后板书。

2、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的意义,举例说说。然后回忆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 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数位顺序表 :

中间是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练习: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 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让学生说说小数性质。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 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 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

(2)0.61里面有()个0.01

(3)3.61里面有()个0.01

(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让学生说说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2)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

(2)由0.56到0.056是()。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3)完成134页第2题。

第二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认识(二)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 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书135页4题。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 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 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 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P134、1、3、4、及练习二十八的1、2、3题。

第三课时

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书134—135页和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期数的运算进行整理与复习。想想本期数的运算包含哪些内容?

指名说说。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45 = 135

720÷36 = 20()÷()=()

()×()=()()÷()=()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指出:可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填空,还可以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回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 28-735 ÷49+7

47× 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2)、组织练习

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5×(12-12× 12+12)

=240×(100÷25)

=5×(0+12)

=240× 4

=5× 12

=960

=60

3)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4300-(224× 78)

(41-16)×(89-64)(375+31-16)×(89-64)

4)、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做书135页的6题。

3、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完成138页的5 题。

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三、综合练习:

书 P138的6、7、9题。

第四课时

总复习——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35—136页的相关内容,平面图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及四边形的特征。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 辨认和区别它们,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分类整理(三角形、四边形)

二、三角形的复习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在图中找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2、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三、复习四边形

1、各类四边形的意义、特点及内在联系。

说说你们对四边形的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出示四边形让生观察。(1)共同点。

①都是四边形。②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③都有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角。④内角和 360°⑤容易变形。(2)区别

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四、综合练习:课本P135 第8 题

P136第9题

P139第10—12题。

第五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标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 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标高:

学生说一说标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第六课时

总复习——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书136页的内容和14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P136的 10 题。独立完成回答问题。

4、综合练习

第140页第13、14题。

第七课时

总复习——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书141页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

二、基础练习

1、两列火车同时从天津和济南出发相向而行,甲火车每时79千米,乙火车每时100千米的 速度行使,经过2小时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141页第15题

3、比较两题的异同。

解题思路同:速度和×时间=路程

只是行使方向不同,一个是相向,一个是相反。

三、指导练习

出示141页的17题的相遇问题。

1、题目中告诉我们王老师和李老师在相遇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情况?理解、相距、交 叉而过的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讨论:在三种情况下,两位老师行的路程与出发地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相遇时:两人所行路程=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相距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交叉而过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让两位学生演示体会)

3、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独立练习

第141页第16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拓展练习

第141页第18题及思考题。

第八课时

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练习题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5)(7)(8)注意用乘法分配律(6)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 1、2、3、4、题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

5、6题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1)3.05千克=()克

9千米56米=()千米

7千克60克=()千克 20平方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元7角5分=()元=()角=()分

2)八十亿七千五百万吨写作(),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3)7.094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4)把10.35扩大100倍得(), 再缩小1000倍是().)由3个十万, 4个百, 5个十组成的数是(), 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4、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 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5百位上的1是百分位上的1的10000倍.()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正确找出平移后的位置后用数对表示。

(2)

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

6、解决问题

1.有两个粮食仓库,如果第一个仓库运走2.5吨,两个仓库存粮一样多,已知第二个仓库存 粮原有5.02吨,原来两个粮库共存粮多少吨?

2.师傅每小时生产机器零件64个,徒弟每小时生产48个零件,师傅3小时生产的零件,徒弟要几小时完成?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0米,宽60米,如果每12平方分米种一棵西红柿,这块菜地一 共可以种多少棵西红柿?如果每棵西红柿收3千克,一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4.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6、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合式解答)

7、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8、.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 的平均分是多少?

9、.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 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公园里有松树64棵,比柳树少16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柳树棵数和的3倍,公园里 有杨树多少棵?

11.儿童节时两组同学用3小时共做花240朵,第一组每小时做44朵花,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每小时做花多少朵?

12.民工队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84米,34天可以完成,结果每天修102米,可以提前 几天完成?

13.一块长方形菜地面积是1公顷,长125米.一块麦田长250米,这两块地的宽相等,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1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两小时行了90千米,第三小时行了48千米,正好到达 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5.果园收一批苹果.用小筐装每筐能装25千克,需要28个筐,如果改用10个大筐装,还要剩下50千克.平均每个大筐装多少千克?

1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 时行5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17.徒弟每天加工零件25个,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8个,师傅每天加工 零件多少个?

18.永福街小学一年级有男少先队员47人,女少先队员比男少先队员多15人,四年级少 先队员的人数正好是一年级的2倍。四年级有少先队员多少人?

19.红旗童装厂计划生产3500套童装投放市场,第一缝纫小组每天生产65套,第二缝 纫小组每天生产80套,两个小组共生产了20天,还剩下多少套没有生产?

20.振华养殖场有鹅530只,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鸡的只数比鹅和鸭的总数多80只,鸡有多少只?

21.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慢车先出发2小时,快车才从另一地方 相对而行,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2.食品盒厂原来每天生产食品盒600个,由于必进了生产设备,现在每天可以多生产食品 盒120个,照这样生产18000个食品盒,可以比原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3、一本故事书,丁丁前3天平均每天看23页,后6天平均每天看28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4、张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做20个零件,两人同时工作,6小时后完成,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篇7:新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篇8: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一、深度解读教材, 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我们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 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知识的结构体系。《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里笔者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为例。它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 但一方面要有认识100以内数的经验为铺垫, 另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要唤醒学生零碎的生活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 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零。学生的起点在哪儿?通过学情前测这个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现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需。

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 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

前测试题是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前测情况, 把准教学起点

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 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但是78%的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 对分很陌生, 对于元和角的进率, 76%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而角到分之间的进率只有50%的学生知道, 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 需在教学中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100%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 但是经验并不多,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且对购物兴趣浓厚, 跃跃欲试。对于10元以内的人民币用得比较多, 知道要找零, 但对于计算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找零有点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学预设中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可通过卡通小熊去商店购物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上面的数字、单位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角下观察介绍,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索梳理知识, 学习兴趣浓厚。

三、指向有效教学, 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 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 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 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 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 在预设中笔者大胆地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

谈话:小朋友们想亲自去买吗?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啊, 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1元钱你想买什么呢? (2人回答) 谁愿意来当营业员来告诉她呢?

提问营业员:你要找回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活动, 组长当营业员。

小组汇报: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 用了多少钱, 找了多少钱。

从演示到放手再到汇报, 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 学会换算、找零。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一开始的“扶”是引导学生如何操作, “放”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进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发挥创造潜能, 最后在汇报反馈学习情况时, 如果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教师要加以调控。学生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 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知识的学习也做了开放性的总结。在这个个性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 感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设仅仅只是课前的设计而已, 它与真实的课堂场景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要走进学生的思维, 我们所做的学情前测必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想法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 指向有效教学, 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 我们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 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 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参考文献

[1]魏芳.充分预设,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2]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

篇9: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教案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上一篇:2024年师德师风动员会动员报告下一篇:高中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