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2024-07-15

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共10篇)

篇1: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一、培养兴趣

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怎样才会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课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电视、电脑,改变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从教师的层面来说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二、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

其次,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活,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关注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的。

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具体的如“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自然灾害等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地理背景,分析某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四、善于用图

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区域地理是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区域差异性又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地图又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和复习时,尤其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时,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要求学生会读图、析图、说图、填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地理图表有地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类型。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经常运用图表,养成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它对于我们牢固掌握地形单元的位置有很大的帮助。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脑图”:是指把观察和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用图的形式存在记忆中,然后再用适当的形式把脑中的图显现出来,帮助学生解题。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以落实空间位置,发展地图形象思维,提高无图解图的能力。

篇2: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4.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理解多重联系法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代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代地理,地形、气候、水代、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代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四、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高中地理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篇3: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养成预习习惯

1. 读书要讲求科学性、艺术性。

学生应根据地理学习目标,结合自己定的短期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读书时切忌走马观花,最好边读边标注。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教会学生一种预习模式:是什么?(明确要读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带着问题看书)———有什么?(寻求完美答案)———为什么?(探究问题的前因后果)学生经常这样自问自答,对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也很有帮助。

2. 读书时最好左图右书、图文对照。

教师应将书本上的文字内容归纳成题逐一落实到图上,使学生逐渐掌握以图为媒介的学习方法,养成随时运用地图的能力和习惯。做好图文互换、知识定图,是成功预习的策略。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地理能力的发挥主要是在课堂上,地理知识的获得和巩固也是在课堂上,可以说,课堂是教师发挥教学水平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堂听课讲求技巧性和实效性。

1.“读”。

是指教师安排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与注记等,使学生读图的目的明确,勾画、标注文图的方法得当,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2.“动”。

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3.“练”。

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练习要讲求准确性和创造性,首先落实基础题。在做题时,一般按照以下的思维训练:(1)审题。即明确要求,抓住核心,找出关键字眼;(2)剖析题意,回忆知识点,联想地理图;(3)突破难点、关键,形成思路,明确解题方案,完成答案;(4)对题目进行引申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探索规律。设计题目切忌一看就会,似曾相识,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评”。

是指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固掌握那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研究地理问题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等手段,获取大量资料;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规律原理、地理观点不断进行分析论证,从中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观点。地理学科因为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很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指导学生科学记忆法,提高理解能力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1. 编制记忆口诀法。

如讲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用“青川甘宁内蒙古,闪进(陕晋)豫鲁”,而讲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用“青藏穿(川)滇鱼(渝),扼(鄂)湘赣,挽(皖)苏沪”,学生容易记住,并且长时不忘。

2. 归纳记忆法。

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归纳。例如:我国地理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一月0摄氏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还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3. 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

如讲新疆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直观形象,便于记忆即可。

4. 图表记忆法。

即把地理教材内容取其精华、提纲挈领地制成图表,或比较、或归纳、或解析,有助于学习和掌握记忆。如讲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时就可设计图表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有条不紊地存储地理知识,在需要时畅通无阻地提取。

5. 对比记忆法。

即将相似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如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两座城市的名称、位置容易混淆,如把两城市简单记忆为“飞机(矶)失事落在山(杉)下了”,对比起来记忆觉得轻松有趣。

6. 想象记忆法。

有些地理名称很长,可根据文字适当展开想象,变成有趣的句子,从而达到识记目的。如记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矿”时,想象成“一位煤矿工人去拉煤,一蹲裤子扒丝了”,这样很容易就记住了。

学生学习方法也应因人而异。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学法指导”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玲莉.论初中地理学法指导的要领.科教文汇杂志社, 2007.

篇4:反思地理教学 指导学习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等特征,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课改后的新教材从体系和内容看,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指导学生读图,增强记忆方法与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如果用边讲边绘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变化的图示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效果就非常的明显。高中地理内容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规律性明显,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各种案例的分析方法,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世界区域内的综合地理环境模式图。

人文地理中非常注重对区位因素的分析,往往是从图示法开始的,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随时展现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图中。形成图形定势,有利于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体验能力、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大气环流”时,就通过大气想到大气环境这一章的完整知识体系的结构图,再联想到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内容。在子项目图中,能想到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高空大气水平运动特点等内容。所以,让学生学会读地图,开展地理思维,大大的增强了记忆方法与记忆效果。

二、联系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中的知识与我们人类的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如太阳高度角变化与楼间距的大小,飞机场选址,人口膨胀,城市化问题,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第二次飞跃。课本在人文地理这部分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之环境因素”时,不妨让学生来帮助布局我们所在的城市中存在的工业污染问题,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了本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认为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西南郊或东北郊,并提出了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区位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解决的具体措施。然后学生们又列举了世界其他城市,如孟买、伦敦等如何进行工业布局的事例。这种联系自己家乡实际情况与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分析“水稻种植业为什么商品率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商品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认真的分析,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包含地理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地理,就会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只要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培养兴趣,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就一定会学好地理这门课。兴趣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直接推动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的心理动因,决定了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明白学习高中地理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我们对高中地理的兴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拓展教学领域,突破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当把个体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突破口”,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中认识新知识。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不断地打破“最近发展区”,以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深入的思考、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学生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发展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有个别学生能提前通过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太阳日”和“恒星日”时,课本这对这本分教学要求很低,告诉我们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太阳日是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就可以了。但对于个别优秀学生而言,他们还可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有的学生就试着改变地球公转或自转的方向后再讨论两者的区别,就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把自己的结论归纳总结。在教学“人类对宇宙新探索”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推选代表讲授了每个组了解的宇宙探索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了知识面,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越了课本知识的范围。

总之,我们要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把我们的地理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晶.谈谈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2]杨兴国.让学生“要学”地理[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12(3).

[3]高海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科学大众,2011(2).

篇5: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来学好地理。要读懂地图,首先要掌握必要的地图基础知识:识记不同的图例,会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会根据不同情况定方向,会看地势高低,会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数等。其次还要做到会获取地图信息:位置图、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示意图等。

篇6:高三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

立足于教材,熟悉教材,弄懂教材,教材是考试的依据,不熟悉教材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所以要花时间在教材的学习上面,该记得的知识要加强记忆。

注重理解,地理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多种特点。有背诵的地理基础知识,但也有逻辑性强的理解性内容,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多理解,弄懂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加强习题的练习,地理技能的获取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完成一定量的与课本配套的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篇7:初一年级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1.课前(2——5分钟):准备好地理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自主学习指导以及常规学习用品(纸、笔等),同时复习记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勤于动脑,及时做好课堂笔记。在做课堂笔记时,注意两点:第一,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时,要抓住关键词语记;第二,要在老师指定的地方记,在哪一页哪个地方哪一幅图,都要严格遵从老师的指示,这样,自己在课下复习时不会显得盲目,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及时整理并完善本节课的笔记,将本节知识做简单梳理,最好和同位一起对一下课本,看看彼此有没有遗漏的部分。同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上交。

二、地理学习小技巧

常言道:学无定法。地理学习的方法很多,对于我们七年级学生而言,方法越简单易行越好。

1.会预习

预习的好处非常多,预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可是没有任何一位老师会一直陪你学到老,所以掌握一些预习的方法和技巧,才是让自己受益终身的最好方法。

首先,学会使用三色笔:铅笔做初步预习,将自己阅读时认为重要的内容标出;蓝色笔用来根据《自主学习指导》中的预习提纲将一些重要的句子勾划;红色笔用来标注关键词语。

其次,预习应当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以后进行,切不可每天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就忙于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2.常看图

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最重要环节。很多同学也是有这样的困惑,说我真的在很努力的去学地理,老师让背的知识我都背下来了,可是考试还是都不会做题,怎么回事?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养成爱看图的好习惯,无论是老师要求记的地名还是知识点,最好都要落实到图上,以图为依托去记,比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时,必须在图中记大洲大洋的名称,否则背的再熟练,考试一填图仍然不知道自己背的东西应该放在哪,岂不可惜?我们同学们手中可看的图非常多:教材、地图册等,甚至还可以用填充图册进行填图练习,应该用好这些材料。另外,在考试时,也要用好试卷中的每一幅图,很多图不仅可以给你做本题的信息,还可能会向你透露其他信息,我们应该像警察捉小偷一样把这些信息提炼出来。

3.多动脑

平时,不论学习还是考试,都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多动脑。比如在做有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题时,就可以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做题。

4.勤复习

篇8:试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我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课的内驱力, 建立了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为全面提高地理学习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例如, 在授课“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时, 教师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 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所以在课堂中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课上完了, 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又如,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妹妹的年龄有比姐姐大的可能吗?”引起学生学习“日界线”的兴趣。

二、启发诱导, 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在教学系统中, 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物、引路人、催化剂, 更重要的是应当下工夫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筋, 自己去研究、去分析, 掌握阅读的规律, 提高他们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一)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感知知识、接受知识的前提, 也是最基本的能力, 学生今后将会接触到许多地理书籍, 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譬如, 在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面积广大”这一内容时,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然后思考:“热带草原的干湿两季, 风向和降水有什么不同?”就这一问题, 我先解释“风向有什么不同”指的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热带草原的干季,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降水稀少;湿季,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降水丰富。再如, 在学习完“南极洲”后, 我又补充了这样几个问题: (1) 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2) 在夏至日, 这两站都会出现极昼现象吗? (3) 从南极点出发, 只能向什么方向走?通过引导, 学生完成这些问题, 做到了从更深角度对内容进行理解。

(二) 读图能力

地理学常常利用地图作为研究自然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以及它们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的特殊手段。初中地理课教学中, 许多地理知识、地理规律都要从地图中得出, 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就不能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气温的分布”是中国气候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我们先让学生读《中国一月份气温分布图》, 然后逐层提问:我们冬季 (1) 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还是经线平行? (2) 从低纬到高纬, 各等温线的数值是逐渐降低还是升高? (3) 0℃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山脉, 什么河流? (4) 哪里气温在0℃以上?哪里在0℃以下? (5) 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和海南省气温各约为多少?相差多少?在诱导学生读图, 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后, 我就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越往北去, 气温越低, 南北温差很大。同样, 通过读《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 学生也可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他有关结论。

三、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

“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学生理解力较弱, 注意的持久性差, 如果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 滔滔不绝, 没有重点, 那么, 学生掌握知识将会茫无头绪, 眉毛胡子一把抓, 会形成教师上课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沉沉欲睡的局面。时间一长, 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尽力做到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重点明确。

四、归纳总结, 强化理解

俗话说:“珍珠还需线来串。”只有串接起来的珍珠才会光彩夺目, 学习知识也应如此。每学完有关章节, 我就把所学知识用顺口溜, 结构框架式、图标法或提纲式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加强记忆, 深入理解, 融会贯通, 使所学知识能清晰地留在学生头脑中。

例如, “南亚”一章结束后, 我引导学生记住六个“三”:三类国家, 三大地形, 三大河流, 三大宗教, 三种气候, 各国政治演变、经济发展的三个过程。

五、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产生、发展与形成, 发展与区域分异及生产布局的科学。因此, 地理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是手段, 用是目的。通过地理课教学,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及人口、资源、环境教育,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等,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 在学完“天气预报”及“气温和温度带”后, 我不失时机地联系到本地。由于位于我国西北, 冷空气一次次南下, 即冬季风侵入时首当其冲, 受的影响程度大, 气温下降幅度大, 尤其在秋末和初春季节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危害很大。这段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动员家长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随时注意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以便提前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危害。

篇9: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指导

一、读图程序的有效指导

掌握读图程序是学生学会读图的关键。学生读图时,首先应阅读图像中的辅助要素,其目的是为了对图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阅读图号、图名,确定主题。②阅读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图例是阅读地图的一把“钥匙”,从图例中可以了解各种符号的尺寸、图形、颜色及不同规格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类指标等详细内容,进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阅读更加省力。③阅读一些补充材料。如图旁、图下的一些文字解释及重点说明,增强对主题的认识。

其次是对图像的主体——地理要素的阅读,这是阅读图像的重点所在。应先进行概略性的浏览,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本图中所包含的一些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居民点、交通、城市等一些常规要素的大概情况。接下来再按照主题内容详细阅读,重点是读出图中主题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变化情况。最后,要对阅读的结果加以综合分析,“以图导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读懂一幅图,掌握一幅图,及时总结出一些心得、技巧,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又可以为以后的读图奠定基础,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如河南洛阳某中学教师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图1.13“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为例讲解读图程序,下面是讲解词。

阅读这幅图需要分六个步骤。首先是阅读图名,确定主题:根据本图的图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可以知道阅读本图的目的是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本图是以黑子对降水的影响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的。接着,阅读图例:从图中右下角的图例可以明白,其中蓝线代表降水量的变化,红线代表黑子的数量变化。第三步,阅读补充材料:该幅图下有3个提示性问题,通过对它们的阅读使主题更加明了,也提示了阅读时要完成的3个任务。第四步,对该图内容进行一般性的阅读: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时间,左纵坐标表示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右纵坐标表示黑子相对数;3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经纬度的地区,其红、蓝两线的变化各不相同,代表了黑子和降水二者的变化及关系各不相同。第五步,按照主题内容详细阅读:根据第三步中明确的目的,详细阅读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变化的周期大约是11年。从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中可以看出:黑子相对数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变化的周期大约是11年。将两条曲线叠加,可以得出:第一幅小图中黑子和降水二者的关系成正比,称为正相关;第二幅小图中二者的关系成负相关;第三幅小图中,开始二者是负相关,后来又变成正相关。第六步,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上述的程序,很容易把一幅教材插图分析透彻、清楚,目的突出、结果明了。

二、读图顺序的有效指导

读图还应遵循一定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顺序:①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顺序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通常的做法是从西向东,从北到南,整体—局部—整体观察。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示意图等。②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等。③按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④按地理事物的内容读,从自然到人文,侧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矿产、城市等方面的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读图,思路清晰,繁而不乱,不仅使读图的内容遗漏少,而且能使学生加强记忆,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像判读技巧的有效指导

各类地理图像,都有一定的判读技巧,教师应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如地理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为表1所示。

四、读图策略的有效指导

1.直观分析法

各种地理图表中,有些图表的内容是浅显易见的,直观分析法多适用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如在讲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年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小的地方——新疆的托克逊,而后在这两点间划一直线,再循着这条线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观察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比较分析法

地理读图学习中可指导学生将几张不同地理事物现象、区域的图像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地理事物、区域的特点及成因。如在学习气旋和反气旋时,要求学生比较气旋和反气旋成因及天气图。通过读图便知,气旋的气压中心是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四周向中心运动,垂直方向上空气作上升运动,天气现象为阴雨;反气旋则反之。通过观察、比较,加深对气旋和反气旋特点、成因以及形成的天气的认识。

3.联系分析法

同一知识类型图之间的联系:如学习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可让学生联系“世界洋流模式图”阅读“世界洋流图”,很容易发现世界大部分洋流的分布规律。

不同类型知识图之间的联系:如让学生将“世界人口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和洋流”、“世界地形”、“世界主要工业”、“世界主要农业”等图联系起来,可以寻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与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又如,学习中国气候特点时,学生只要在读好“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干湿地区”和“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把影响气候的诸因素联系起来,便可得出结论:“疆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别极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地形类型齐全,分布错综复杂”是造成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

五、设计地理问题与活动

对于没有问题和活动的图像,教师应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让其慢慢悟出结论。如讲述我国地势,让学生读地图册上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和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六、引导学生归纳读图方法

教师应通过一些读图活动的案例,启发学生归纳同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读P18图6.1和P19图6.3并回答如下问题。

(1)北京经纬度位置:经度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_。

(2)海陆位置:东临_______海,距海较_______(远、近)。

(3)相对位置:北京地处我国五个温度带中的_________,四个干湿地区中的__________;以及位于_______山脉以东,__________山以南的___________平原北部边缘地区;地势开阔平坦,向东出__________关可进入东北地区,从西北出____________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东南可通___________海,西面是____________高原能源基地和广袤的大西北。

(4)交通位置:北京有四通八达呈放射状的铁路线,有哪几条铁路线在北京交汇:____________;北京公路也很稠密,还有众多的高速公路。请说出一条高速公路的名称:____________。

(5)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篇10: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指导

2、人文地理没的说,就是靠自己背的,然后老师的笔记很重要,结合地图、笔记背会事半功倍。记住那些个词 考试的自己再多写点,分相对容易挣

3、区域地理是绝对的要记图,首先得把地球经纬度印在脑子里,南北纬东西经在心里有底,再把那些个五大洲四大洋定好位,比如欧洲大约在10w~60e 35n~70n之间。就是把整张世界地图印在脑子里,再逐渐细化,每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理清,最好把当地较著名的城市、地形、河流、矿产、生物、地质给背下,形成框架,这些都可能是考点。区域地理说到底是大综合,需要之前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打底,所以基础得扎实

4、国土整治也是靠记的,得把条条框框背下来,其实这部分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会带一些。

总之,学地理,地图很重要,当初我的老师就建议没事就看图,然后重在理解,毕竟地理在大学可算理科的哦,上课得仔细听,最好当堂消化。题量也是不能少滴,象我们那时候是做点拨,高三已经漫天金考卷了,题目难度得适中,别总做做怪题偏题,得举一反三。做题的目的还是要让咱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啊。最后祝你学习进步!

上一篇:中学入团申请书5则范文下一篇:绘制数据图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