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2024-08-22

《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共6篇)

篇1:《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于教育亦是如此。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作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信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与工具。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网络环境等都达到基本标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硬件设施、网络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人教版教材教学实验,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已成了我校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选择以《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作为研究课题,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应用软件,并进一步促进教师从苏教版教材与信息技术中领悟新的教育理念,激发其教育想象力,使其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探索应用软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新的应用价值,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核心慨念的界定

(一)本课题所提“小学数学”,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二)“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学上所应用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

(三)“整合”,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现状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朔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是1997年最先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北京部的潘懋德老师提出的,他们刚开始一研究课题的形式在全国开展研究和推广。2001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地方教育部门、一些学术机构相继举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题研讨会,如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组举办的年会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等。许多研讨会都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交流,让与会者切实感受到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本观念,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国内教育技术的各种报刊、会议、文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李克东教授率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现在全国各地已全面展开。

(二)国外现状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影片等。在日本,配合各册课本制作的幻灯片总计达三百多张。近年来,有些国家还允许或提倡使用电子计算器。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许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认为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提出,超过两位数的计算就可以用计算器。日本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高年级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但是不能影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计算机,美、英等国已有不少小学在数学课上用作辅助教学手段,不仅用于学习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而且逐渐成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意识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现代教学手段有所体现。但是我校的课堂教学,还存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的仍然较少。

(二)学校的电教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缺乏科学性。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教与学的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学校教师、学生素质的提高。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我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提高数学学科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我校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对引导我校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整合”是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引导数学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教学的策略,总结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有学科针对性,并适合我校数学课程教学实际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构建科学的、客观的,具有可行性的中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3)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将借鉴校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经验,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深化对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相信其研究成果在发展我镇的农村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五、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设想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我校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把专题学习网站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方法及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教育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学生学习的探究、自主、合作、创造精神。

六、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为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提供情景和资源,老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七、研究假设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设想如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数学教学与信息化结合”为核心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于我校数学与信息化整合的策略和方法,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并用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对我校数学教学必定有这些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必定会促进我校数学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思想、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

(二)必定会促使我校教师在实施数学课程教学中,走进“数学与信息化整合教学”,研究“整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

(三)必定会促进我校教师优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使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四)必定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潜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预期创新

(一)问题是研究的开始。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将以我校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核心,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为主线,以一线教师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构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并适合于我校数学课程教学实际的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二)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将引导我校数学教师成为有效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和推广者。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素养,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的方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三)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将把数学和信息整合作为研究要点,努力探索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应用研究。我们的研究思路主要是:(1)本课题的研究,将采用课题组负总责,成员承担主要责任的方式进行。

(2)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实践的共性问题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制约我校当前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原因,寻找对策,构建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3)本课题的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4)本课题的研究,将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他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反思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现状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便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为研究后的教学变化提供相关佐证。(3)实验研究法,将课题研究的整体设想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实践以便得到正确的结论。(4)行动研究法,针对教学活动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5)总结研究法,提炼升华研究成果。

(三)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将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实践——总结等相关步骤,开展系列研究活动。

十、预期成果

(1)《平南县上渡镇小学数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情况的调查报告》(2)《优秀教案集》(3)《优秀论文集》(4)《中期研究报告》(5)《优秀课件集》(6)《结题报告》

十一、实施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分3个阶段进行。

1、前期的准备阶段(2010、6月—2010、8月)(1)确立课题,构建子课题,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2)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3)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交流制度。(4)制定课题方案和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0、8—2013、9)(1)第一阶段(2010、8—2011、6)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资料,对课题的内涵进一步界定,了解科研现状,为全面进行有效的策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2)第二阶段(2011、6—2012、12)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各成员分工进行相关的研究,形成阶段的研究成果,并进中期汇报。(3)第三阶段(2012、12—2013、9)

结合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进行推广式和补救式相结合的研究,积累研究资料,为结题做好原始的材料准备,准备结题的相关成果材料。

3、总结阶段(2013、9—2013、12)(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结题。

(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三)实验组织:成立课题研究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设立顾问小组。

1、顾问小组成员

总顾问:

坚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教授;总课题负责人。

李铁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博士;总课题核心成员,学术秘书组负责人。顾

问:

博士,广西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兴辉

博士,广西教育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长

黎海英

编审,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社长、文化传播学系主任

邓国勋

编审,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副社长、文化传播学系副主任

顾问小组的主要职责:

(1)部署、协调、监督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2)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3)筹备研究经费。

2、课题组

组 长、项目支持人:陈学华

平南县上渡镇河口小学 主要职责:

(1)负责课题研究的实施和管理。

(2)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3)定期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和开展研究活动。(4)负责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地向科研管理部门汇报,并组织召开立项课题开题会。主要职责:

(1)协助课题主持人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2)参与总课题的实验研究。

主要成员:

陈学华

严宙昌

罗志祥

陈瑜峰、姚伟国

何国杏

莫永钦

方恒梅

柳丽静

陈敏杰

胡良玲

谢勇兰

方日华 主要职责:

(1)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

(2)组织、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

(四)实验分工

1、课题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

陈学华(主持人)

平南县上渡镇河口小学 董土长

钟山县教育局副局长

梁伟玲

广西浦北县教育局教研室

2、具体分工

陈学华:负责课题的全面组织和指导工作,主持课题组的日常工作。方日华、柳丽静、莫永钦、方恒梅、胡良玲、何国杏负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的资料的收集

严宙昌、罗志祥、姚伟国、陈瑜锋、谢勇兰、陈敏杰负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的资料收集及总结工作

十二、保障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个方面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1)建立了以刘坚、李铁安为总顾问,潘 慧副院长、王兴辉副院长、黎海英社长、邓国勋副社长为顾问的组织领导保障。

(2)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在广西教育学院、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等单位的直接领导下,联手全区各市、县区教研室、学校参与、实施研究,携手作战,壮大实验研究队伍,使其早出成效,少走弯路。

(二)学术保障。

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一线教学研究人员,他们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

(2)本课题的研究,还将聘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中心的刘坚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的李铁安博士、高校、教科院的专家、学者作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以确保课题研究的专业性、科学性。

(三)时间保障。

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工作在教育科研第一线的研究人员。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们将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四)研究经费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下面这些方面筹集经费,开展研究。(1)课题组将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向广西教育学院、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文化传播学系申请专项研究经费,以确保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够利用各市、县、区的科研经费来支持、开展本课题的实验

研究,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均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各类学术期刊、图书、电子数据库,计算机、摄像机等硬件设备和各类软件,为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因此,能够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平南县上渡镇河口小学《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研究方

案》 2010年12月8日

篇2:《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

(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

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白云教育信息网,),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http://61.144.246.13/xb/)

“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 1

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白云区是广州市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行政区。区域广阔,城乡结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区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区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突出”。为此我区成立“新课程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正是为了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此课题是白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重点课题。

根据“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我校是公立省一级小学,位于区教育强街景泰街,地理环境优厚,(这里从等级学校的发展,学生源状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去谈)。在日常教学中和探讨中,我们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少。广州市信息课的教材只有第一、二册两本,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4年,教学内容显然是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的。因此,我们考虑,可否利用信息技术教材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适合本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课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提高?

2、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变化。数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模拟、数值分析、度量与分类的能力,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教学软件来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通过操作实验的方式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的内容,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我校曾有一节研究课:一位老师教学完六年级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后,又在信息课上执教了一节“运用excel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既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用信息技术的观点重温了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立有白云特色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展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名称要变)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校领导重视科研工作,教师普遍较年轻,学历高,干劲足,在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课题全部懂得操作计算机和电教平台,并会制作简单的课件。现有电教设备平台较先进和齐全,并已接入了市科教网。我校很早就开始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我校的几名数学老师也兼任信息技术课,所以数学科和信息技术科能够经常在一起教研,研究如何设计数学课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探讨课堂评价方式等。校本教研下联结成的研究共同体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开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目标是指对于此课题研究后达成的目标,包括学校的课程、教师、学生的目标)

1、构建出“ ”的校本课程体系

2、教师成长„„

3、学生„„

4、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研究和设置

2、基于校本教材的课程实施的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要求

3、基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构建

5、基于校本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

„„

三、课程研究基本内容

1、现阶段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包括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标准,教材的运用等;根据学校自身明确的长期、整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中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研究目标,放到研究目标去

2(这是研究的操作过程,写在研究方法的实验法里)

3、采用现有网络,以web形式组建学校网站和教学资源库,包括网上收集和

本校创作的,重点是数学和信息技术学科各年级的课件、论文、案例等,满足教学基本需求,为日常教学打好基础。(这样的表述属于研究的做法,应该表述为,利用校园网设备资源,实施基于WEB形式的校园网资源库)

4、通过积累比较和学习,挖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潜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通过使用优秀的课件和借鉴优秀课例,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你这些表述全部是研究后的变化成果表述了)

5、利用现有教科研网,加强网络应用,例如bbs和blog,建成“生生”、“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平台。(应该是表述为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重点及应解决问题(此部分建议整合到目标和内容中去写)

1、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教学环节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如何通过“整合”使各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在学科课程“整合”之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进行评价?或者说,通过运用什么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途径、能力,下一步要怎样进行学习等。

3、在组建、运用学科资源库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对课件的进一步加工能力的培养。

4、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包括硬、软件可能出现一般问题,如何防止病毒攻击,及做好数据备份等。

五、研究阶段与步骤

2006年3月-2006年7月为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明确研究目标、方案。

2006年9月—2007年7月为实验阶段:以1学年为研究期力求完成上面提到的各项目标。

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为研究论证与拓展阶段。

2008年2月为课题交流、总结阶段。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实验法、比较法

七、最终成果的形式

校本课程教材、论文、案例、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生评价系统等。

八、参加研究人员

陈璇(组长)李志勇邱炳池林文瑶

参考文献:

篇3:《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系统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005年底, 我们在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电教馆“十五”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衔接性, 有效凸现信息教育特色,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把学校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定位在如何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层面上, 经过周密考虑, 系统规划, 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十一五”科研项目, 于2006年2月向区、市、省、全国逐级提出申报。在区、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 学习了相关研究理论, 科学规范地填写了课题申报书, 周密地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各级科研部门和专家们严格、公正的论证和审定, 于2006年9月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子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 即传播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 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 即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整合”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作为背景和平台,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假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 与师生协作沟通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的作用, 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意义建构。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方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并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分解目标见《课题研究方案》) 。

为了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为主。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 (学校范围内的) 、协作性行动研究法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 边实践边研究 (即行动观察反思) ,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 总结出有效的课堂整合方式,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周期是从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 (共五年半) , 分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一、二、三, 总结与结题五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规划有序, 实施过程科学规范有效, 努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我们依据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落实以下措施。

(一) 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学校邀请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为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设立了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苏州市瑞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具体的实验工作。成立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管理工作, 还配备6位教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室, 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资源库开发、建设和管理,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教科室主任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实验组, 进行课题实验和攻关。

(二) 合理设置, 成立网状式子课题研究组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系统性、衔接性, 激发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围绕学校主课题, 依据学校学科教学情况, 设置了语文、数学、双语、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8个二级子课题组。

(三) 加强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

为了使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内容、目标, 我们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

1. 利用双周三课题组活动时间, 由学校教科室印发与课题相关的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供二级子课题组学习。

2. 学校教技室利用部分单周六时间,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操作 (课件制作、利用瑞博网站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电子白版操作等) 培训。

3. 学校教科室对全体教师分别进行了《黄桥实验小学关于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和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讲座。

4. 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规范操作, 制订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执施计划

课题研究执施计划是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的有效手段和操作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 为了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 责任到组, 责任到人, 我们分别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十一五”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执施计划》《黄桥实验小学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编印了《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手册》, 要求二级子课题组长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袋, 将“8个一”的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执施计划、阶段研究计划、活动记载、整合课教学设计、阶段论文、测试资料、阶段工作总结) 整理归档。

(五) 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教学的设施设备

2006年12月, 学校在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凭借已有的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 又专门筹措了38万元资金, 按照实验目标先后完善、更新了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学校不但更新了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新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学术报告厅, 还出资引进了苏州市科技园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成了80G的教育资源库, 25G的音像资料库和20000册的电子图书, 为各学科教学配套了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光盘, 学校还自制教学课件800多个, 最近, 又购置了一块专门用于整合教学研究的电子白版。近年来, 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占学校总经费的12%。这样, 完善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讨活动, 探寻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凭借传统课堂环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强有力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方便的交互作用, 从2006年4月开始, 我们凭借实小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及区、市、全国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 (即“任务驱动”) 方式。

具体技术操作方式是这样进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会话;接着,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扼要点评引导, 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合作式的探索;然后, 凭借网络的交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内容及时反馈、归纳、提炼, 从而指导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最后, 教师通过BBS留言板、讨论区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合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或形成性评价, 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2.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即“问题探究”) 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指,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挂图、投影片、课件、录象、音响等) 创设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 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建构, 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3.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 (即“资源利用与共享”) 方式。

该方式旨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当中,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和学科教学的海量资源,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因为计算机校园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所以, 我们把学校网站作为师生课外教学延伸的平台, 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等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 他们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进行网上解答;我们还利用网站开设家教园地, 开辟网站留言簿,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可以利用E-mail同任课教师联系;家长可以利用留言簿及时与学校、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互商教育良策。这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整合教学的延伸, 最终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水乡歌》 (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 、《轴对称图形》 (数学) 、《一杯水的观察》 (科学) 、《牛津英语5B Unit 9 PartB C》 (英语) 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况观察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反思, 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媒介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归纳演绎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学生也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主体, 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实际上,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 正不断将其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 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教育领域和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教学内容已远远超过课堂范围和时间范畴, 怎样利用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更加合理地向课外延伸, 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灵活、畅通和广泛, 真正让学生在家庭或课外像在课堂内一样, 通过教师的在线引导点拨进行自主实践学习, 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局限和教师的操作水平的缘故, 这一层面的探索实践还是显得不够完善, 这还有待于今后的探索。

●理性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分析并有效调整研究方案

四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集成性、超文本性及网络教学多向互动性,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索实践, 开创了一种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初步形成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的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方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中的研究目标。

(一)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1.实验教师共制作出150余个教学课件, 并汇集《自制课件集锦》, 摄录了10多节网络整合课录像, 主课题组编辑出版了阶段成果集《烛光集》, 写出课题阶段报告, 为下阶段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师撰写的88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全国级43篇、江苏省级25篇、苏州市级20篇) ;科研成果 (论文) 获奖107项 (全国级48个、江苏省级14个、苏州市级45个) ;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奖14项;实验教师说课、上课获奖34人次 (其中沈卫花执教的《春联》一课获“首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大奖赛”二等奖, 俞红燕执教的《认识分数》和葛采平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第十二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评为二等奖, 吴文群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三等奖, 沈卫花、俞红燕、葛采平获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一等奖, 金岚、吴文群获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实验项目第三、四阶段评比一等奖, 张建球获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顾文华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6位教师获苏州市各类评优课一等奖, 吴淑英、顾文华、张萍茹分别获相城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0位教师获相城区小学第四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3.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 制作个人、班级主页, 会收发电子邮件, 并能正确看待网络, 把网络作为促进个人、集体发展的工具, 具备了初步的信息素养。两年多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奖700多人次。

4. 课题研究使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两年多来, 课题组又涌现出1名苏州市名教师, 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名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11名相城区学科带头人, 1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 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5.8%。

5. 课题研究工作明显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学校自2006年2月至今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优秀子课题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博士生导师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语文学科组获2006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小学组一等奖, 学校获“2008年江苏省第六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教育现代化》《江苏教学》、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

(二) 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该研究项目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下一阶段要加强探索。首先, 课题组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 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课题研究;其次, 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 影响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次, 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如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要经常性地开展同课题研究项目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最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如何操作, 需要专家指导、兄弟学校的协作及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

(三) 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主课执施计划和前阶段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子课题组要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面落实“8个一”的任务, 积累好研究资料;结合学校的“有效教学”草根化研究, 采用课堂观察、尝试运用学科教学录像分析的形式, 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积累和汇总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规范有序地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 录制、编辑小学各学科整合教学优秀录像课例, 编辑汇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 (案例) 》, 编辑出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成果集, 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0年底, 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接受区、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参考文献

[1]黄欣玉, 顾小清.有效技术整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 2002 (12)

篇4:《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本文将探讨整合的概念界定及整合的现状,论述整合的模式和教学实验探索构架,并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整合的概念界定及整合的现状探讨

“整合”的意思是融合、结合,即把不同事物归纳并凝结在一起。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灵动性,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拥有自身的研究性、创新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将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相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数学课件,将数学课题的知识体系插入到PPT、World、Flash、Excel等工具中,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在PPT中插入重点理论知识、数学历史知识和经典例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思绪,为学生呈现清晰、简练的数学概念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负数的时候,教师在制作数学课间时会结合整数的部分知识,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搜集负数的发展史,使数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教师可以用视频课件告诉学生:如果将海平面设为0点,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在日常生活中,则用“+”表示收入,用“-”表示支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以卖出粮食的数目为正(可收钱),买入粮食的收入为负(需付钱);以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数学思想。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负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整合的模式和教学实验探索构架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

老师可以适当的利用PPT、World、Flash、Excel等工具来进行课堂教育,在PPT中融入数学教学内容,插入精美的图片和积极向上的文字,制作幽默的动画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相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可以帮助不同数学基础层次的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整合

要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完美整合,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心理特点、理解能力、生活环境、思维空间、创新实践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等。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研究

(一)提高整合质量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工作时应注意提高整合质量,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在课件中添加数学概念定理、必要的课外知识和经典例题,整合内容应精炼、生动、直观,特别是在讲解代数式和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课件内容。例如在讲解无理数的时候要注意练习有理数,对比论述无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告诉学生无理数(irrationalnumber)的定义是:在实数中,无法以整数的商表示的任何数。在十进位的形式中,无理数被表示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像素数的平方根和圆周率π;而有理数(rationalnumber)是可以用两个整数的商来表示的(即分子不能为0)数的统称,全体有理数包括所有的整数以及所有的分数,在小数形式下,有理数可以是有尽小数,也可以是循环小数。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无理数和有理数弄混淆。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熟悉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三角函数的倒数关系是cotα*tanα=1;商的关系表示为sinα/cosα=tanα;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是sin?α+cos?α=1。教师在讲解整体代入法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典型例题让学生计算,以下例题就是用整体代入法来解方程。

例1:解方程组:

3X+4Y=16 5X-6Y=33

解:3x+4y=16 (1)

5x-6y=33 (2)

由(1)得到x=(16-4y)/3 (3)

代入(2)

5(16-4y)/3-6y=33

80/3-20y/3-6y=33

38y/3=-19/3

y=-1/2

代入(3)

x=(16-4y)/3=6

此外,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应运用PPT为学生列举各种直观化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多面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美丽的对称图案,像蝴蝶的翅膀、宫殿的大门、五颜六色的花卉和双鱼图等,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对称(symmetry)在几何学中主要是指图形或者物体的各边以一条线(对称轴)或者一个面为中心彼此反射的性质,学会判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而且可以从视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文学教育相整合,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列举草船借箭的典故,告诉学生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曹营射箭的位置能和吴营的战船构成了全等三角形。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工作的质量。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达到完美结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完善整合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周文.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1).

[3]黄玲.浅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中旬),2013(07).

篇5:《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信息技术与高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作一些初步的研究。计划实施时间:2008.6

计划实施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所以我准备这学期在教学中插入幻灯片课件、录像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课堂,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课堂教学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我想利用计算机可以制造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有必要去合作、探究的意愿。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这学期我准备在高年级的应用题、统计以及个性化练习方面利用网络做些试验。计划实施时间:2009.2

计划实施措施:

一.积极参与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论培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理念、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和指导,逐步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

二.参加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案例设计、观摩课、课例分析等系列教研活动,在领导的具体帮助、指导下进行本课题研究。

三、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我想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为此,这学期我准备收集、整理一些网络多媒体在数学课上的应用方式方面做以研究。

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计划实施时间:2009.9

计划实施措施: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我们总结反思上一阶段课题活动情况,并在交流时借鉴其他课题组的一些优秀经验,我们保留了一些好的做法,改进了之前一些不足,拟定本学期以下课题实验研究的一、积极创建校网络学习资源库。

除了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以及上网收集以外,我想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课堂学生分组展示课件。信

息技术起到信息搜索、资源筛选和整理、交流展示的作用,这是目前网络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展示成果的常见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积极探讨、试验网络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模式。1、2、3、情景导入阶段 解决问题阶段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

三、提高教师、学生的网络素养及电脑操作水平。

篇6:《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 “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小学一级教师(数学)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 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上一篇:信用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知识产权之版权转让合同